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就凭皇上对这些皇室宗亲的胸怀,就凭这份改革牢狱管理的思路,就值得他刘若宰由衷的佩服,弯下那傲骨嶙峋的脊背。
  没有人知道,这一番的开场白,这一番的惊人之语,不过是崇祯的“开胃菜”,重头戏还在后面呢。
  不过,就是意思不再那么简单而直接,不再那么明了,非常的隐晦,唯有当事人才明白,话里所代表的意思。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为夺回外事权做准备

  “张国维,朕知道,刚一到任十府巡抚,巡抚安庆、应天等地,就主持兴建繁昌、太湖二城,还准备疏浚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的河道,以及有修筑吴江、江阴、江苏等县桥、塘堰、漕渠的意向,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不反对,还会鼎力支持。”
  “可是,你也不要忘记了,离京之时,朕的那一番嘱托,对于江南的商人,都要统计上来,凡是前往东南经商的商贩,都必须登记在册,密切监控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流向东南的动向,不能让他们浑水摸鱼,漏缴赋税。”
  “而且,你的那些民生工程,虽然能够造福于后世子孙,有利于江南的发展,但是你不能忽视一点,这些建造工程不仅耗资巨大,收益还甚微,朝廷得到的反哺也少之又少。”
  。。。。。。
  听到这些话,就在其他人惊叹于张国维的大手笔之时,真是年轻有为,很有干劲,上任还没有半年,就做了这么多的利民之事,以及一些准备要做的惠民之事。
  然而,张国维却是一阵后怕,暗暗心惊,皇上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清楚,他反而越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毕竟,这些事情还未上报朝廷。
  知微见著,张国维几乎是本能地反应,心中想到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存在,天下各地,密布皇上的眼线。
  一想到自己的身边,有着锦衣卫和东厂的潜伏之人,怎能不心惊?怎能不后怕?
  同时,张国维心里很清楚,皇上虽然有敲打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在提醒,该加快动作了,端掉通往东南的黑市,将那些东南沿海贸易所追捧的物品,洋人所喜欢的商品,都纳入监管的范围之内,密切控制他们的流向。
  准确的来讲,就是切断郑芝龙搞海上贸易的货物来源渠道,将海上的贸易控制在朝廷手里,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家族。
  如果是深明就里之人,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意图,怎么都有一种不好的感觉,狡兔死,走狗烹,毕竟,朝廷刚刚招抚郑芝龙招抚,这边就对人家下黑手,背后捅刀子,切断人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张国维甩了甩脑袋,心里没有一点不好的感觉,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不仅是因为东南海上贸易所蕴含的惊人利润,比朝廷的每年财政总收入还多,主要还是在于,与洋人的贸易,已经牵涉到外事权,不是那个人或家族所能私自染指的。
  所以,皇上的这番要求,就是在为收回对外的外交权做准备,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何况,一个武将或家族,不仅手握军权,还有着生财之道,堪称富可敌国,这本身就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换做是谁,都会对郑家下手,或是剥夺军权,或是切断经济来源,不管是哪一种做法,都已经非常仁慈的了。
  事实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当众挑明,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张国维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回答也很有技巧,很是隐晦。
  “是,皇上,微臣遵旨,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微臣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那些商贩的生意经营范畴,销往何处,将其全都登记在册,不能让他们有丝毫偷税漏税的机会。”
  “嗯,好。。。”
  崇祯赞许地同时,频频点头,露出满意之色,进而继续说道:“而且,张国维,你乃是朝廷的二品大员,十府的巡抚,不是那些商人的父母,没必要总是婆婆妈妈的好言相商,该硬的时候还是要强硬,没有一些惩处之策,那些商人不会据实以报。”
  “请恕微臣愚鲁,还望圣上点拨一二,何为惩处之策?”张国维再施一礼,这样恭敬地询问之时,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商人的地位虽然不高,投机取巧的行为常常为人们所诟病,但还是属于大明百姓,对他们用强,张国维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抵触感,并做了辩驳的准备。
  “呵呵。。。。这有何难理解的?”
  就好像没有察觉到张国维的神色细微变化,崇祯爽朗地轻声一笑,反问了一句之时,满脸的轻松之色,不等张国维回话,进而继续说道:“凡是隐瞒经商范围,或者少报贩运到东南的货物数量,皆以货物价值的十倍惩处。同时,建立举报制度,一经核实,举报人可以得到罚金的四成作为奖励。”
  “是,皇上,微臣随后就着手此事,细化其中的细节,明确其中的赏罚制度。”
  回答之时,张国维的心里顿时长松了一口气,只要不像以前那样对待商人,形同于杀鸡取暖,他就能够接受。
  何况,这样的奖罚措施,本就是无可厚非,将会省去他许多麻烦,张国维非常乐意这样干。
  这个时候,满脸笑意的崇祯,心里反而格外的期待起来,一旦切断了郑芝龙的经济主要来源,并将其手中的水师完全控制在朝廷的手中,那么,就可以在东南大规模开放通商口岸。
  到时候,大明的财政不仅可以一下子骤增数倍,还多了一个粮食的来源渠道。
  毕竟,不管是台湾岛,还是南洋诸国,亦或是暹罗、脚趾等国家,都是盛产水稻之地,丝毫不比江南差多少。
  一旦打通了通往南洋的海上商道,不仅多了一个粮食的来源渠道,还能为大明面向世界,进行海外殖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下安定之时,恢复国力之际,只要再现大明的往日雄风,并灭了建奴之后,就是大明舰队走向深海的最佳时机,不再像永乐年间那般,不再想郑和下西洋那般柔和,而是要在地球各地建立属于大明的殖民地,进而与西方诸国争霸!
  想到这些,崇祯就是一阵失神,有一种摩拳擦掌的冲动,脸上的笑容愈发的灿烂,但在其他人眼里开来,这毫无因由的傻笑,却充满诡异的味道,让他们感觉心里怪怪的。
  此刻,胸怀壮志的崇祯虽然踌躇满志,被自己的想象弄得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但他的心里也很清楚,要想与西方各国在海上争霸,派出自己的海上舰队,征讨四方,就必须建立一个绝对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富强的大明!


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军

  如今的大明王朝,用“千疮百孔”来形容,也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讲,崇祯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吏治,官场上慵懒成风,更有人卖官鬻爵,严重阻碍着朝廷的办事效率。
  其次,还有天下各地的天灾,东北的建奴威胁,北方的蒙古各部落越来越不老实起来,西南的吐司叛乱,东南的海盗与洋人。
  当然,最为紧要和关键的还是,民心,民意渐渐沸腾,越来越对朝廷不耐烦。
  毕竟,由于土地兼并非常严重的原因,致使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流浪,乞讨为生,一旦这种民怨达到临界点,对朝廷的不满爆发,那将是惊天之祸!
  崇祯从沉思中清醒过来,转头看向凤阳守将朱国正,朗声说道:“朱将军,朝廷军队的军纪涣散,士兵的战斗力素质不高,在朝野之上,虽未有言明,但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是。。。是。。。皇上英明,末将一定会整肃军纪,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保卫皇陵的安全。”
  “嗯,知道这一点就行。”
  崇祯轻轻点头,不置可否地回应了这么一句,朱国正的心中略微一松,还未来得及喘口气,随着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一颗心顿时悬了起来,再次提到了嗓子眼里。
  “朱将军,朕可不是说说而已,虽然明天就要启程返京,但是,明年的班军,到京师操练,就是检验你整肃军纪成果的时候,可不要让朕失望喔~!”
  “是,皇上,末将一定会打造出一支精锐出来,在明年的班军京师操练上,绝不会让皇上您失望。”
  虽然这样说,说得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朱国正的话语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颤音,显得很是没有底气,就连额头上都出现了少许的细汗。
  相比于朱国正的忐忑与紧张,略带有心虚的表现,一提到班军一次,每年都会有的京师军演,分别从中都、山东、河南、大宁都司调兵十六万,轮番到京师操练,进行所谓的班军,崇祯的心中就是一动,计上心来,有了新的想法。
  不管是推行另一种的“土改”,还是对吏治进行改革,亦或是全面整肃军纪,以及对付东林党背后所代表的士绅阶层,想要做到这些事情,都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手握军权!
  唯有手里有军权,拥有着完全属于自己,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军队,并且战斗力极为彪悍,才能无所畏惧、大刀阔斧的推动改革。
  所谓的铁腕改革,那是建立绝对的实力之上,不外如此,帝王也不例外。
  这一刻,崇祯心想,如今之时,一下子撤销了两个藩王,查抄到那么多的银子,短期之内,不用再为钱的事情而发愁,有了钱,就可以组建属于自己的铁杆军队。
  而每年例行一次的班军,在京师操练军队,就是最好的契机。
  崇祯清楚,自己虽然接手了锦衣卫和东厂,却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掌控两者,尽管京师有着那数千的白杆子兵,精锐中的精锐,从中震慑,但这并不能保证他的绝对安全。
  要想让四肢的灵活,就必须保证大脑的清醒,是受自己支配。
  同样的道理,要想在天下进行改革,要想掌握军权,同样需要掌控天下的大脑,天下运转的神经中枢,而京师就是这个所谓的“大脑”。
  所以,从班军这件事情上,崇祯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就是趁着班军之机,对禁卫军和京师的卫戍部队进行一次大换血,上到指挥的将领,下到最底层的士兵,一股脑的全都调到其他的地方,空出来的位置,就有地方部队顶替。
  名正而言顺,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就解决了京师军队中的不稳定因素子,明面上的,或者暗地里隐藏起来的。
  毕竟,从地方换防而来的地方部队,等同于一张白纸,纯洁而干净,不会掺杂有任何的势力,最有利于他崇祯的控制。
  而且,每年都有一次班军,虽不至于每一次班军都滞留下地方部队,却可以从中挑选出一部分精锐,组建属于他崇祯的直系部队,连统帅,他心目中都有了最为合适的人选,卢象升。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他和孙传庭一样,几乎与东林党没有什么牵连,甚至于有一些对立,前者更加的纯粹,忠君的思想,远胜于个人的私利以及所代表的势力的利益。
  所以,由卢象升担任统帅,从历次的班军中挑选出地方部队的精锐,组建天雄军,坐镇于京师,再合适不过了,自己就能全力推行改革。
  当然,在这之前,进行彻底版的“土改”,将会触碰到士绅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将会引起强势的反弹,崇祯也想到了这一点,必须组建新的铁杆直系军队,建立几大军区,驻扎在西北、西南、东南以及中都。
  如此一来,有了军队的威慑,就算那些既得利益者再如何的闹腾,出现什么样的乱子,崇祯也无惧,也能够从容不迫,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枪杆子出政权,作为穿越者的“崇祯”,在明朝这个时期,将会诠释出不一样的意思。
  穿越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莫名其妙的成为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主宰,崇祯就深知社会的种种弊病,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想拯救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唯有两个字,改革,彻彻底底的改革。
  大明王朝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重病须用猛药,而改革就是拯救大明的虎狼之药。
  可,既然是虎狼之药,就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不一定能够拯救大明王朝,还有可能将其推入更深的深渊,之所以会出现后面的那种情况,就是来自于社会的巨大阻力,代表既得利益者的官员反对。
  所以,崇祯都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因为他知道,要是不能解决或缓解蓄积已久的社会问题,一旦大规模的民乱爆发,就算是神仙下凡,也将是回天乏力,再想挽回或反转大明的颓势,几乎是千难万难。
  毕竟,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大明王朝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死循环,来回在建奴与起义军之间折腾,疲于奔命,直至耗尽最后一丝国力,从此一蹶不起,被起义军和清军所灭。


第一百三十七章 试探

  至于之前的那一番改变历史举动,提前重用孙传庭和洪承畴,将袁崇焕换为孙承宗,主持辽东大局,都不过是权宜之计,缓解局势的恶化而已,并不能解决关键问题。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没有意外,事情进展顺利,不仅暂时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他崇祯也有了着手点,有了下手的地方,就像一张大网,将其撕开一个口子,才好下手,进而渐渐扩大口子,最终挣脱大网的束缚,跳脱出来,从容的解决所有问题。
  班军,就是撕开大网的那道口子。
  呼。。。。
  崇祯暗暗长呼一口气,穿越以来,从未像现在这般轻松,心情无以伦比的愉快,有了着手点,随后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就不再是问题,很好解决了。
  “好了,你们都回吧,站了一天,朕实在太累了,明天一早还要出发,返回京城,也该休息了,啊。。。”
  话的末尾,崇祯发出了长长的鼻音,打着哈欠,满脸的疲惫之色,一副就要抽身而起、抬脚要走的架势。
  见此情形,文官武将纷纷站起,没有再多言,客气的寒暄一句话之后,相继转身而去,令崇祯意外的是,李若珪身后还站着一个年轻的锦衣卫,却和他一起留了下来,前者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李若珪,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
  看着一脸为难之色的李若珪,最终还是崇祯最先开口,打破了平静,问出了这么一句话之后,更是强打着精神,按下那股疲惫一般的浓浓倦意,进而催促道:“说罢,究竟是什么事情,跟朕这么久,你又不是不知道朕的脾性,最不幸患别人磨磨蹭蹭,扭扭捏捏,跟个大姑娘似的。”
  不知道是崇祯的这一番鼓励起了作用,还是真的鼓起了勇气,李若珪挺了挺胸膛,将身后的年轻锦衣卫拉到前方的同时,朗声回道:“启禀皇上,此人乃是冷晓磊,世代守卫皇陵,从未踏出凤阳府一步,他们一家的祖上并不是南直隶人,祖籍乃是山东烟台。。。。”
  听着李若珪的讲述,崇祯开始正视那个叫冷晓磊的年轻锦衣卫,心中更是升腾起由衷的敬意,世代驻守明皇陵,为皇家守卫祖坟,足可见这一族对大明王朝的忠心,对朱家的忠心。
  可以说,冷晓磊一族的忠心可谓是死忠,对于朱明王朝的忠心,已经渗透到血脉里,成为这一族的传承与信仰。
  最终,从那絮絮叨叨的话语里,崇祯听出了李若珪的意思,目光再次投向了冷晓磊的身上,这个年轻的锦衣卫,神色虽然有一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冷峻,面无表情,甚至有一些僵硬与木讷,宛若一柄不会说话的利剑,任由他的主人去驱使。
  崇祯摆了摆手,颇有一些不耐烦的味道,打断了李若珪的讲话,声音充满温和,那股疲惫的倦意好像从未存在过一般,就那么突兀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感兴趣,若有深意的看着年轻的锦衣卫。
  “冷晓磊,你就那么的愿意,真的想到朕的身边任职当差吗?”
  闻听此言,冷晓磊终于露出了一丝动容,神情出现了阵阵波澜,刚想要予以肯定的答复,却听到崇祯再次说道:“你可要知道,朕不同于历朝的皇帝,格外喜欢微服私访,四处体察民情,真正的了解民间疾苦。因此,在朕的身边当锦衣卫,将会格外的危险,责任将会更大,肩上的担子将会更重。”
  “皇上,末将愿意!”
  冷晓磊有一些生硬的吐出这句话,虽然显得有一些机械,但却格外的铿锵有力,很是真诚,似乎是不满意自己的表现,过于拘束,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进而补充道:“冷氏一族,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奉献,为皇家效忠,为皇家而生,为皇家而亡。为了皇上,末将愿意分汤蹈火,就算一死,也是心甘情愿!”
  崇祯的眸子里闪过一缕缕满意之色,更多的是兴奋,这个冷晓磊绝对可以成为自己的心腹,专门负责近卫。
  尽管心中这样想,很是高兴,但崇祯还是强压这股波澜的情绪,依旧保持着平静之色,反而更甚之,神色愈发的凝重,紧接着说道:“还有,你可要知道,负责朕的防卫,保护朕的安全,可不是一死那么简单。”
  “往往,由于保护不力的原因,朕出了什么闪失,死得可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可能包括你背后所代表的家族。所以,你可要想清楚了,在朕的身边当差,看似荣耀,却不一定是好事儿。”
  “在这里看皇陵就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什么性命危险,家族更不会受到什么牵连,也不会有什么抄家灭族之祸?而且,还会格外受到朝廷的重视,不时得到皇家的奖赏,你可要想好了,真得就那么想走这条路,在朕的身边危险任职?”
  这个时候,冷晓磊还未回答,李若珪心里却泛起了嘀咕,可就奇怪了,以往之时,皇上见到这样忠心之人,宛若得到宝玉一般,总是爱不释手,就算是不将其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也会放到自己的身边,当作心腹培养,今天这是怎么了?
  “即便如此,在皇上身边当差,危险重重,还有累及家族之祸的可能,末将也愿意。”
  等到崇祯的话音刚落,冷晓磊毫不迟疑地吐出这句话,满脸的倔强之意,一股从不后悔的样子,显得很是固执而坚毅,更是进而说道:“何况,保护皇上不利,让皇上您有个闪失,就算抄家灭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仅是末将,还有家父,也会同意末将这样说,这样做。”
  “哈哈哈。。。好。。。好。。。好个冷氏一族。。。好一个冷晓磊。。。果然对我大明、对我皇家忠心耿耿!”
  伴随着一阵爽朗的大笑,崇祯连连赞赏的同时,再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欣赏之意,那股浓浓的喜悦之情,不等冷晓磊回应,转而看向一旁的李若珪,神色一敛,郑重地说道:“李若珪,记好了,并予以备案,在以后的护卫之中,要是朕真得有什么闪失,哪怕是死掉了,只要不是勾结外人,没有叛国,即便是要处理,处理冷晓磊一人即可,不可以祸及他的家族。”
  “是,皇上!”
  “末将谢主隆恩!”
  李若珪回话之时,听到崇祯的这番话,话语里的承诺,冷晓磊露出了一丝动容,紧跟着躬身拜谢。
  这一刻,看到崇祯含笑不语的模样,又瞟了一眼感激涕零的冷晓磊的模样,李若珪脑海里闪过一抹亮光,心中豁然开朗,皇上刚才的那番言语,看似是在威胁恐吓,让冷晓磊知难而退,何尝又不是在试探他的忠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据理反驳

  此时,崇祯的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充满喜悦之情,像冷晓磊这样的死忠又木讷之人,在这里遇到,和捡到一块宝,有什么区别?
  就像李若珪猜测的那般,之所以百般看似推脱的言语,又是威胁,又是好意相劝,这一切都不过是他崇祯的试探,试探冷晓磊的忠心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最不缺忠臣,也不缺少能臣干吏,最缺少的却是死忠之人,还没有多少头脑,心里只有自己的命令。
  “好了,冷晓磊,你也回去收拾收拾一下,与家人话别,明天与朕一起返回京师,至于具体什么差事,到京之后,再讲吧~!”
  “是,皇上,那末将就先行告退了。”
  望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崇祯的脸上挂着春风得意一般的笑容,摸了摸下巴,不禁回想了一下此行微服私访的收获,不禁暂时缓解了朝廷财政的问题,更是增加了以后的财政收入。
  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找到了解决大明诸多弊病的突破口!
  将所有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从而赢得一个喘息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逐渐收拢兵权,掌握军队,更是组建属于自己的直系部队,对自己绝对的忠心。
  时机一旦成熟,手中握有大明大部分的军权,就可以使用雷霆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个时间段不会太长,短则两年,长则五年。
  而缓解矛盾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拿诸王开刀,释放一部分土地,让一些百姓拥有田地的同时,将藩王的财富充实国库,足以维持朝廷五年内的各种花销。
  毕竟,那些富可敌国的藩王,不仅有大量的田产与钱粮,还握有一笔不菲的隐形资产,那就是或多或少的收税权,而将这些收税权重新回归为国有,朝廷的财政又多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所以,崇祯自信,在未来的收拢军权的过程中,他不必再为钱粮的事情而发愁,只要缺钱了,就挖几个“宝藏”,削去几个藩王。
  这样做得风险最低,阻力最小,最大限度的不触碰那些绝大多数士绅的既得利益。
  而且,那些藩王和砧板上的鱼肉没有什么区别,抛开他们的皇室宗亲的身份,根本就是一个富户,对于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他们来说,面对朝廷的磨刀霍霍,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和能力,只能躺着挨宰。
  崇祯笑了,笑得很是轻松,笑得很是随意,犹如春风拂面一般,显得很是灿烂,隐隐还有一些坏坏的感觉,对于向“族人”下手,没有一点的愧疚和负罪感,反而还很胸怀坦荡。理所当然。
  此刻,就像绘制了一副锦绣蓝图,就浮现眼前,还出自于他“崇祯”之手,原本破破烂烂的残图,被他一点一点地修复回来,再现往日的壮丽山河,优美风光。
  事情还未做,还未成功,崇祯的心里就已经升腾起了一股无以伦比的成就感,四肢轻盈,头脑愉快,满面笑容。
  数日之后,京城内的大明日报社,
  在社长的办公屋子里,只见,黄宗羲端坐在书案旁,一脸的平静之色,双手捧着一份文稿,正在仔细的研读,而对面就站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在后世与黄宗羲齐名的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另一个正是赫赫有名的明季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
  不管是黄宗羲,还是顾炎武和陈贞慧,在青史之上,都是满腹经纶、赫赫有名的佼佼者。
  此刻,相比于另外两人的平静之色,隐隐还有一丝笑意,萦绕于嘴角,年龄最大的陈贞慧却是一脸的焦急之色,话语更是蕴含着满满的不安。
  “社长,这篇稿子委实过于大胆了,居然将矛头直指皇室宗亲,言语之犀利,虽处处直指要害,点明福王与唐王守卫累累罪行,几乎是人神共愤,却也在映射其他藩王,将会挑起所有皇室宗亲的怒火。”
  “一旦这篇报道发出去,不啻于在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一块巨石,将会引起轩然大波,咱们大明日报将会处于风口浪尖上,陷入风暴的正中心,将会面临来自于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别的暂且不论,就拿福王来说,一旦将其罪行揭露出来,昭告于天下,等同于将事情做绝,彻底将两位王爷的后路堵死了。”
  “众所周知,福王的亲生母亲,乃是郑皇妃,而郑皇妃于当今的皇后有大恩,不管是身份地位,还是个人恩情,如果郑皇妃插手福王之事,怪罪下来,绝对不是咱们这些无品无阶的读书人所能承担得起的。”
  。。。。。。
  听到陈贞慧近乎于喋喋不休的唠叨,充满焦虑和不安的话语,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试图说服自己,不要发表这篇稿子,不管是身为社长的黄宗羲,还是年轻的编辑顾炎武,神色依旧是恬淡而自然,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满不在乎的样子。
  黄宗羲终于研读完了那篇稿子,缓缓抬起头,迎向陈贞慧那迫切的目光,将其仿佛永无止境的唠叨给打断了,并且慢条斯理的反问道:“陈主编,如果事事都是这么畏畏缩缩,看人上菜,发表相应的报道,不想干得罪人的事情,大明日报还有何存在的意义?”
  很显然,陈贞慧听出了黄宗羲的弦外之意,隐喻自己为人过于圆滑,做事过于世故,脸上不免现出一丝尴尬之色,神色有一些不自然,刚想要说些什么,化解自己的尴尬处境,而黄宗羲那平静的声音再次回荡在屋子里。
  “皇上之所以成立大明日报,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启用的编辑和主编,绝大多数都是咱们这样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目的何在?”
  “为得无非就是针砭时弊,曝光天下许多的不公,以及看中的就是咱们这些人的血性,属于年轻人的那种敢写敢干的精神,将人情、党争看得极低,将朝廷与百姓的利益看得更重,凌驾于其他利益之上。”
  “何况,暂且不论这篇文章是谁写得,匿名与否,里面的内容乃是事实,咱们大明日报只不过将其发表出来,有没有触发国发家规,有何可惧之处?”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顿悟

  黄宗羲的声音很轻,说得也十分认真,看似人畜无害,完全出于公心,但是,一连串犹如机关枪的侃侃而谈,气势反而越来越强,颇有咄咄逼人之意,说得对方那是哑口无言。
  一时间,陈贞慧被置问的无言以对,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隐隐还有一些羞愧难当,面色更是微微涨红,油然而生一股莫名的窒息感。
  这一刻,听着黄宗羲的这些言语,陈贞慧感觉惭愧之时,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串文字,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投机取巧。。。钻营。。。总想着好事情,却不愿意担责,不肯冒险。。。。
  纠结在自责与愧疚之中,恍惚间,陈贞慧顿悟了,随之更是一阵的心惊与后怕,如果没有黄宗羲的这番话,形同于迎面痛批,当头棒喝般的警醒,一旦在这篇稿子上有所退缩,表现的过于圆滑与世故,自己将会失去一个无比重要的机会。
  毫无疑问,黄宗羲的话语里也有所点指,大明日报的创办初衷,不仅是当今皇上想要鞭策文武百官,更是在培养后备力量,在储存人才。
  不拿想象,一旦自己的表现差强人意,与那些皇室宗亲来往暧昧,与皇上的初衷不符,就算不会被剔除大明日报社,也会逐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