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杆兵的强悍战力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在丢出一个烫手山芋,皇上很不待见神机营与三大营!
尽管神机营的火器配备率最高,三千六百人的步兵全配有火器,更有一千人的精锐铁骑,还有四百人的炮兵,火力不可谓不强,编制不可谓不全,战法不可谓不完善。
还有三大营,清一色的精锐铁甲骑兵,由塞外的降丁组成,是非常出色的突击部队,最适合大乱敌人的阵型。
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军纪变得涣散起来,更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三千营和神机营的一些将领,深深地为新皇忌惮!
秦良玉心里清楚,皇上这是想三大营与神机营丢出去,抛给自己,其中不仅仅是军纪涣散的问题,还有他们的组成驳杂,渗透了许多其他势力的子弟或眼线,皇上很难驾驭。
白杆子兵就不一样了,和京里的官员没有任何的纠葛,更不会和一些勋贵有所牵连,全都是四川人,绝对没有忠心的问题。
不难想象,在这京城之内,白杆子兵将会成为皇上手里一支强有力的力量,震慑一些别有用心之人。
“对了,秦将军,朕还有一事需要与你商量一下,希望你能够理解,不要做出过多的猜想。”
“皇上请说。。。。”
秦良玉本能地吐出这么一句,被崇祯的客气弄得心里毛毛的,紧接着有一些忐忑的转而说道:“皇上真是折煞老臣了,何须‘商量’二字?只要皇上言语一声,就算末将拼了这条老命,肝脑涂地,也要完成圣命。”
“呵呵。。。秦老将军,不用这么紧张,夸大了,朕接下来所说得事情,不用拼命,只是向你要几个人。”
崇祯淡淡一笑,这看似略带玩笑的来了这么一句,不仅没有让秦良玉放松下来,反而让她更加的心里没底了,忐忑了起来。
仿佛没有看到秦良玉神情变化的细微之处,崇祯风轻云淡地继续说道:“为了更好地指挥白杆子兵,朕希望,祥麟夫妇和秦翼明、秦佐明四人也能留在京城,统领这五千禁卫军。”
“末将替儿子、儿媳和两个侄儿谢主隆恩,叩谢皇上!”
这次轮到崇祯意外了,没想到秦良玉会这么痛快,想都没有想,没有任何犹豫地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反而让崇祯的心里生出一丝怪怪的感觉。
此刻,秦良玉丝毫没有这种觉悟,一点不觉得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兄长以及弟弟的长子是在做人质,被扣京城,更像是获得了一个无上荣耀的任务,反而十分的高兴,发自内心的那种。
崇祯只是愣了那么一下,转瞬就清醒了过来,虽然不明白秦良玉为何是这样的神情举止,但目的已经达到,对方还是十分乐意的样子,也就没有再在这个事情纠结。
“秦将军,你还是赶紧去接手神机营与三千营吧,朕的圣旨随后就到,只要你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离京,率领这两支军队前往西南,为朝廷镇守云、贵、川等地。”
“是,皇上,末将这就去!”
秦良玉躬身行礼了一番,就要转身离去,隐隐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架势,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神色为之一敛,身形顿了顿,转而说道:“启禀皇上,在接手三大营与神机营之前,末将想要返回营地一趟,一来要交代一下诸将,二来选一些人手,作为末将接手两支军队的副将。”
“嗯,好,朕准了。”
白杆子的驻扎之地,刚一返回营地,秦良玉就将自己的子侄聚集了起来,径直说出了五千白杆子兵将会留在京城,充实到禁卫军之中,顿时引起了一片哗然,让众人吃惊不已,一时难以接受。
然而,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容不得自己的子侄询问些什么,秦良玉再次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祥麟,凤仪,翼明,佐明,此次离京,返回四川,你们四人就不要走了,继续留在京城,为皇上统领这五千兵马。”
“娘。。。。”
“母亲大人。。。。”
“姑母。。。。”
“姑母。。。。”
在众人的震惊之中,秦良玉一摆手,散发出不怒自威的气势,打断了四人的讲话,似乎猜到了他们的心中所想,徐徐说道:“听着,祥麟,凤仪,翼明,佐明,这不仅是圣意,还是我的决定!”
第六十八章 秦良玉的深意
秦良玉的话语充满坚定之意,语气显得是那么掷地有声,不容质疑,带着强势而霸道之意,仿佛是在告诉所有人,这件事情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强大的气势,长辈的威严,统帅的压力,都使得四人咽回了到嘴的话语,只是张了张嘴,一句话也没有说出。
虽然没有反对,但脸上的不情不愿与不甘,却是将他们的态度表露无遗,一百个、一万个不愿意留在京城。
哎。。。。
秦良玉长长叹了一口气,神色忽然缓和了许多,变得柔和了起来,眸子里散发着丝丝的慈祥与宠溺之意,若隐若现,脸上却是显得那么无奈,话语里更是如此。
像是在自语,又似在向众人解释。
“俗话说,靠人不如靠己。尤其是面临重大危机之时,在京城这个充满风诡云谲的地方,处处透着阴谋与尔虞我诈,想要有那么一两个可靠的盟友,几乎是千难万难。”
“在这样的一个官场之上,一直都是暗流涌动,许多官员的做法都是明哲保身,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要想让咱们立于不败之地,不至于遭到小人的陷害与污蔑,不能单单靠皇上的信任,在这京城之内,还必须有自己人。”
听到这些话,众人的心中一动,大概猜到了秦良玉的用意。
话语一顿,秦良玉的目光停留在自己儿子的身上,看着儿子成了独目将军,原本英武潇洒的面孔上有一些狰狞之感,心有不忍和爱怜的同时,语气却变得更加坚毅起来。
“祥麟,你乃是石柱宣慰使,从三品武将,可以参加每日的早朝,如果有什么人污蔑咱们,就可以据理力争,直接辩驳。如果指望那些结交的官员,他们肯定不会冒这样的险,得罪其他人,不遗余力地为咱们说话。”
“母亲,孩儿明白了。”
秦良玉的目光转移,在自己的儿媳与侄儿之间逡巡不定,流露出委以重托的神情,话语也是同样的充满坚毅。
“还有凤仪、翼明、佐明,你们都是朝廷的武将,位列参将之衔,仅次于总兵和副总兵,有着四品的品阶,加上手握有实权,配合着祥麟,在朝堂之上,将会有一定的话语权,将会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
“姑母(母亲),孩儿明白了。”
对于三人的明理晓义,再无任何的埋怨之言,不再发牢骚,秦良玉很是满意,赞许的轻轻点头,神色再次一敛,流露出几分敬重之意,低沉的提醒着四人。
“切莫忘了一点,你们最大的仰仗之处,不是手里的军权,更不是远在西南的我,而是皇宫里的圣上,那才是最大的靠山。”
“所以,从今以后,在京城的每一天,都不要结党营私,不管是谁抛出橄榄枝,都要装作看不见,最好不要与任何官员、勋贵交往。唯有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深得皇上的信任,向皇上表明最纯粹的忠心。”
在其他人认真的重重一点头,就要应“是”之时,秦佐明却有一些不以为意的问道:“姑母,这样是不是太过于谨慎小心了啊?偌大的京城,怎么可能不与那些官员和勋贵有所人情往来呢?那样的话,不就是咱们自己让自己陷于孤立的处境了吗?”
哎。。。还是太年轻了啊!
秦良玉暗暗叹息了一句,进而极有耐心地解释道:“自古以来,文臣与武将的来往,都是一大忌。尤其是京城的文官与禁卫军的将领,如果过往甚密,即便是少有来往,都会引起锦衣卫和东厂的注意和监视,从而致使皇上泛起猜忌之心。”
“要是皇上对谁起了疑心,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看法都会更加偏向于不利的方面。即便是子虚乌有,有充足的证据说明那个人的清白,也是再也无法获得皇上的信任。”
“姑母,侄儿明白了。”
秦佐明收起了轻视之意,变得极为认真,而秦良玉也没有再做出过多的解释,而是开始交代一些事宜,成为禁卫军的一些注意事项。
西北,陕西。
西安府,巡抚衙门,孙传庭与陕西布政使徐光启相对而坐,目光显得是那么的复杂和无奈,书房里只有两人,一片静悄悄的,交谈的气氛显得很是沉重,两人的神色都有一些不自然。
“孙大人,随着朝廷的这一次大清洗,京城的许多官员或被罢免夺职,或是人头落地,或是流放戍边,使得陕西的一些乡绅失去了靠山,不得不吐出兼并的土地。”
“哎,孙大人,一个陕西居然有居然五个藩王,尤其是汉中府的瑞王和这西安的秦王,比邻而居,藩地就占据了两府的大半良田。”
“徐大人,本官明白你的意思,不仅仅是藩王,还有藩王世子,以及藩王庶出的其他几个儿子,陕西的一多半良田都落入他们的手中,那些被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兼并的土地,绝非是咱们所能要回的,必需要向皇上请旨,亦或是宗人府下一个斥责的行文,咱们才能收回一部分田地,阻力将会小许多,但也不一定成功。”
“不过,徐大人,话说回来,河南与陕西的情形差不多,同样有五个藩王属地,前者要不是地处中原,这些年没有什么大的天灾,恐怕不会比陕西的情况好多少。”
徐光启听得频频点头,紧跟着附和道:“陕西虽然地处西北,土地贫瘠,比不上河南那样生产小麦粮食,但好在地域够广袤,勉强能够维持这么多的藩王。”
话语一顿,转移话题的同时,语气中充满浓浓的担忧之意。
“可是,一连经历这么多年的连续大旱,田地大幅度减产,刨去佃租和赋税,陕西的老百姓已经滨临崩溃的边缘,都快支撑不下去了。如若再想不出解决之策,局势非得失控不可。”
“哎。。。徐大人,本官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免除三饷,不过是缓解了这个问题,相比于百姓愈发的食不果腹,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孙传庭叹息了一番,在这个时候,与徐光启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异样之色,拥有相同解决之策,但这个解决之策绝非他们能够实行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两人知道,这句话最能诠释陕西目前的局势。
第六十九章 明之灭亡,在其自己
在这陕西,数十万的百姓无田可中,只能颠沛流离,最后沦落为乞丐,不时地为勋贵们和士绅打短工,才能勉强糊口,填饱肚子,艰难度日。
即便是那些有田可种的老百姓,或是租的,或是自己一家子的几亩薄田,即便是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位置也很偏远,远离水源,在连年的大旱之下,在佃租和赋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这些老百姓也只能等死,迟早成为流民的一员。
孙传庭与徐光启心里清楚,如今之时,最好的赈灾方式,就是让大部分的灾民拥有土地,即便是大旱之年,但在辛勤耕耘之下,总能有所收获,朝廷再予以一定的减免赋税,西北的灾情就能有所缓解,老百姓自己就能抵御旱灾。
有了田地,能够有口吃的,乱军发展的势头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然而,大部分的土地掌握在勋贵和那些藩王手里,又让他们这些官员又能如何做呢?
藩王和勋贵的处罚和治罪,唯有宗人府和皇上才能管,地方的衙门根本就约束不了,只有监督的职责。
一时间,两人的心中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有力无处使。
在大明王朝,不管是皇室之间,还是在文武百官之中,都有一个默认的共识,只要那些藩王不造反,就可以为所欲为,醉生梦死,无才无德更好。
所以,对于藩王的一些犯罪,兼并土地,一定范围的祸祸老百姓,皇帝与百官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有看见。
两天之后,京城。。。
乾清宫的一个小屋子里,禁地中的禁地,若无崇祯的允许,即便是负责打扫的宫女与小太监,守在门外的两名锦衣卫都不会让他们进去。
这个小屋子已经成为了神秘的存在,短短的两三月的时间里,迅速传遍了皇宫的每个角落,即便是皇宫外的那些大臣与百姓,也有所耳闻,皇宫有这么一个存在。
此刻,在大门紧闭的小屋子之中,崇祯静静地站在那里,面前悬挂着一幅大明地图,而在一些省份的州府范围之内,被崇祯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圆圈。
陕西的临洮府、宁夏卫、平凉府、汉中府、西安府,山西的太原府、大同府,河南的彰德府、卫辉府、洛阳府、开封府、汝宁府、南阳府,山东的兖州、青州、济南府。。。。。。
崇祯的手里拿着一叠资料,望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圈圈,眸子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脸上尽是凝重之色,忍不住地喃喃道:“真是有意思,起义军波及的省份,凡是有藩王的州府,必然有民乱,还是尤为强烈的那种,其次就是集中在粮仓的县城附近。”
崇祯的一只手在地图上滑动着,轨迹正好与黄河流经的地方重合,不难发现,沿着这条轨迹有好几个圈圈,代表着藩王封地。
“藩王的封地选得真是好地方,全都是靠近水源,一省、一府的全部良田几乎都在这些藩王手里。”
“明末的时候,难怪土地兼并的那么厉害,大明的那些官员又束手无策,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演绎出那么多的藩王,藩王又有那么多的子嗣。”
“虽然只有世子才能继承王位,但那些王爷最不缺的就是权力与银子,余下的子嗣虽不能继承王位,不能再次获得分封,但那些王爷可以为余下的子弟购买土地。”
“如此一来,除了没有一个封号,没有一个藩王应有的正式册封,那些庶出的藩王子嗣和世子又有什么区别?等同于变相的分封。”
这一刻,在崇祯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在大明王朝的巨大版图之上,遍布着一个又一个代表藩王属地的黑点,黑点不断在放大,以巨大的“黑点为中心”,又有无数的小黑点。
不言自明,那些小黑点代表的就是藩王的兄弟子侄,最为亲近的血脉。
只要还是朱家的天下,只要还是大明王朝,谁又能和这些皇亲国戚争夺土地的资源?
看着一个又一个圆圈,以及脑海里浮现的那些小黑点,“崇祯”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明之灭亡,不是因为四起的起义军,更不是辽东的建奴,而是明朝灭了自己。
这么多的藩王,这么多的藩王子嗣,就像一只只蚂蟥,不断吸取着大明王朝的“养分”,不断地压榨天下的百姓;就像一个个蚁穴,不断地侵蚀着大明王朝这个巨大的堤坝,而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不过就是一个催化剂和放大镜而已。
催化了进程,放大了问题。
此时,崇祯就像一个人格分裂的病患,思考一些问题之时,比如分析大明王朝弊病的关键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甄别哪些人是忠臣良将,可堪重用,诸如此类种种,他就变成了贾亦韬,一名历史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相处之时,就恍然不觉的成为了真正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在自己的脑海里,“崇祯”幻化出了一个手掌,挥了挥,毫不犹豫地擦去了那些黑点,脸上弥漫出淡淡的嘲讽之色,坚毅地说道:“朱元璋啊朱元璋,相比于百官群臣,你更加相信自己的子嗣,后代能够维系朱家王朝的统治,却无法预料,真正将大明推下神坛、推入深渊之人,正是你的这些后裔。”
“血脉,仅仅限于血脉,传承的只有这个家族的基因,却没有亲情。面对巨大的利益和个人得失之时,什么家族传承,什么叔侄之情,什么伯侄血缘关系,统统都是狗屁,不值一提。”
此刻,崇祯不像是在分析大明王朝的弊病根源所在,更像是在提醒自己,不,应该是提醒贾亦韬自己。
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换了一个身份,不就是拜那些族人叔伯所赐吗?
很显然,崇祯的残存意识受到了贾亦韬的记忆影响,读取、并深深认可中国的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对于与那些藩王的血脉关系弱化了血多。
受到贾亦韬的影响,在崇祯的眼里,那些藩王不再是叔伯子侄兄弟,不再是拥有着同一个人血脉至亲的族人,而是大明王朝的一个个毒瘤,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大明王朝。
两个意识在真正的融合,不再分什么崇祯与贾亦韬,对外之时,只有这副身体的身份,唯有思考之时才会有所区别。
第七十章 茅元仪的意图
“党争的问题已经压下去了,已经不是现在的主要矛盾,未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这些‘宝藏’,在短时间之内,不仅能够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缓解朝廷的财政,还能打压土地兼并的问题。”
贾亦韬这样说着,像是在自言自语,又似在向那个残存意识解释。
忽然间,崇祯两眼放光,想到了洛阳的福王,这位王爷不仅富可敌国,手里更是握着两万亩良田,还有江淮的一部分盐引和税收。
如果能够收回这些盐引和税收,国库将会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
崇祯点了点头,脸上的坚定之色愈发浓郁,心里对血脉亲情的顾忌愈发淡了许多。
崇祯走出了小屋子,看到曹化淳与洛养性早就等在那里,站在大殿之上,而龙案上放着十几把袖珍燧发枪,就像现代的手枪,稍微大了一号,以及几个望远镜。
“末将拜见皇上!”
“奴才拜见皇上。”
看到崇祯走了出来,缓缓向自己走来,曹化淳与洛养性纷纷躬身行礼,前者更是上前一步,进而继续说道:“启禀皇上,这是秦将军的奏折,秦将军已经整合好了三大营与神机营,随时都能够离京,希望能够准允确定的日期。”
崇祯顺手接过了曹化淳双手递过来的折子,随即展开,边走变看了起来,只是扫了那么一眼,脸上就流出出欣赏之色,心中暗道:“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这么快就能接手三大营与神机营。”
“走吧,随朕去一趟神机营的驻地,顺便叫上秦良玉,看看神机营现在是什么情况?是不是依旧军纪涣散?”
崇祯径直来到龙案的旁边,随意地将折子丢在上面,更是顺手超过一个燧发枪和望远镜,揣在怀里,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补充道:“对了,不要声张,轻装简从,咱们以普通人去即可。”
“是,皇上,末将(奴才)遵旨!”
曹化淳与洛养性答应了一声,不禁彼此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出了同样的意味,皇上这是怎么了?
自从一场大病之后,皇上越来越在皇宫带不住,越来越喜欢微服出宫,搞得他们很是头疼,为安全的问题紧张不已,深怕出了什么乱子,皇上的安全受到威胁。
微服出宫,虽然做到了轻车简从,省去了许多麻烦,却也让他们一颗心始终悬着,提到嗓子眼里。
不过,容不得两人深想,看到皇上已经走到了门口,连忙跟了上去。
神机营的营地,枪声阵阵,炮火轰鸣,真得鸟群不断在高空盘旋。
此时的操练场之上,兵卒顶着盛夏的骄阳,忍耐着酷暑的烤炙,挥汗如雨地正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着火器,到处都飘着一朵朵淡淡的白雾,空气里充斥着硝烟的味道。
崇祯一袭单衣的站在那里,遥遥地望着射击场以及炮击阵地,秦良玉就站在一旁,即便是天气炎热,身体依旧被一层铠甲包裹的严严实实,若不是脸上爬满皱纹,丝毫看不出她上了年纪,已经五十四岁。
“秦将军,果然不简单啊,不过是数日的时间,神机营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军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朕果然没有看错人,将神机营和三千营交给你,算是交对了。”
“皇上,末将可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神机营的军纪之所以得到这么快、这明显的改善,乃是孙将军前期工作做得扎实,老臣不过是捡了一个便宜而已。”
如此一番托词之时,秦良玉看了一眼旁边的茅元仪,流露出颇为欣赏的笑容,进而又补充道:“而且,若无皇上和兵部的支持,提供那么多的火器弹药,神机营的战力也不可能得到那么高的提升。”
“哎。。。秦将军,不用这么谦虚,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没必要谦虚,朕不可不喜欢那种虚伪的客套,相比而言,朕更喜欢那种直接,有啥说啥,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听到崇祯的这一番话,秦良玉却想起了接手神机营之时的情况,巡视三军过后,发现军纪十分的糟糕,懂得如何使用火器的士兵更是寥寥无几,不到总兵力的三成。
在那一刻,秦良玉的一颗心都凉了,直往下沉,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无力感,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掏空了一般。
“皇上,这里距离演武场和靶场实在太远了,咱们要不要走近一些,看一下将士们的风采?”
曹化淳的建议立马引起了崇祯的兴趣,旁边的茅元仪更是兴奋地说道:“皇上,这些日子里,神机营装备了一些新的和改良之后的火器,就由微臣向你介绍那些火器的性能和威力。”
“好,那咱们就去看看那些火器。”
随着崇祯的迈步而去,或者曹化淳就是纯粹的拍马屁,讨皇帝的欢心,但茅元仪却不然,眸子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还是被秦良玉敏感地破捉到了。
“皇上,这个是虎蹲炮,在威力与射程方面,虽然远远比不上红夷大炮,却胜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可以作为骑兵使用,在战马的背上就能发射,威力也着实不俗。”
“还有这个,乃是三眼铳,可以连续发射三次,优点就是,如果敌人的骑兵冲到近前,可以作为狼牙棒使用,不像那些火绳枪一般,一旦敌人杀到近前,就失去了作用。”
“这个是迅雷铳,最多可以达到十八个枪管,连续发射十八发子弹,和三眼铳一样,由于重达五斤,长度将近六尺,也可以作为兵器使用。”
。。。。。。
跟着众人向前走,听着茅元仪的介绍,秦良玉的眸子里闪过一抹亮色,心中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茅元仪的意图。
之所以这么卖力的介绍诸多火器,这是在侧面劝说皇上,让皇上同意,将大明的军队全面配备火器,并且大力的发展火器方面的研究。
秦良玉乐见其成,巴不得茅元仪说动皇上,作为一名老将,曾经在辽东与后金作过战,深知火器的重要性,可以大幅度的弥补官军的短板,弱化建奴铁骑的战斗力。
第七十一章 燧发枪和望远镜
只要曾经在辽东驻扎过,与建奴交过手,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有一个共识,朝廷应该优先发展火器,并将其全面应用于军队之中,研究各种战法,使之与火器配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军队战斗力的目的。
在这个年代,尤其是前线的武将,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茅元仪的介绍,崇祯听得是津津有味,对于兵卒配合着演练火器,更是看得兴致勃勃,神采飞扬,虽未言语,没有任何的夸赞,却让茅元仪心里越来越有底气,介绍起来越来越卖力。
“皇上,这个是五雷神机。。。。”
崇祯忽然停了下来,直直地看着数十米外的一个靶子,茅元仪的话音跟着戛然而止,转而问道:“皇上,怎么了?”
这一刻,众人全都停了下来,脸上现出疑惑之色,顺着崇祯的目光,不解地看向那个靶子,而在这个时候,崇祯的袖子里却滑出了一支短小的燧发枪,手起枪落,对着靶子就是一枪。
砰!
声音虽然没有火绳枪的声音响,却着实震撼了所有人,呆呆地看着崇祯,目光全都落在了燧发枪的上面。
完全颠覆了他们世界观,火器还能设计的如此小巧玲珑,威力又没有丝毫削减!
在场之人,不是没有见过火器,却没有见过这样的火器,不仅能够藏于袖中,关键还是在它的使用上面,以及奇特的构造。
短不足两尺,没有任何的火绳牵引,作为着火点,仅仅是扣动扳机,枪就响了,射程和火绳枪一样,威力显得更大一些,那个靶子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婴儿拳头般的小洞。
相比于其他将领,像茅元仪这样懂得火器之人,看得更深,想得更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不难想象,如果将这把不知名的火器加长加粗,射程将会更远,威力将会更大,一旦装备到军队之中,战斗力将会跃升到新的高度。
尤其是操作的方式,只需扣动扳机,就能射出子弹,完全克服了传统火器的缺点,操作繁琐,反应时间缓慢,一旦对敌,要是对方是骑兵,最多只能连开两枪。
“皇上,这个是。。。。”
茅元仪愣愣地指着崇祯手里的燧发枪,呢喃般的问了一句,神色显得很是庄重而认真,后者很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随意的回道:“燧发枪!”
“那。。。皇上,微臣怎么从未。。。。?”
“嘿嘿。。。这可是军器局秘密研制的火器,刚从西洋引进来的,没有几把,你当不会知道了。”
不等茅元仪问完,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崇祯径直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进而又补充道:“如今之时,燧发枪还处于研究阶段,工艺尚不成熟,还不能大规模装备到军队。即便是朕手里这样的小号燧发枪,也是造价高昂,还不适合大规模装备军中。”
茅元仪到嘴的话语全都咽了回去,难掩脸上的失望之色,不等他再问一些什么,只见,崇祯径直将手里的燧发枪递给了秦良玉,同时朗声说道:“秦将军,这把燧发枪就给你了,身处平叛乱军的前线,你更需要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救你一命。”
“皇上,末将不能。。。。”
看到秦良玉一副复杂的神色,既想要,又不肯接,崇祯进而又说道:“哎。。。秦将军,不用拒绝,朕知道你想说什么,燧发枪虽然珍贵,却又不是只有一把,朕那里还有,收下吧,征战之时,可以增加你的安全保障。”
“谢主隆恩,末将拜谢皇上!”
看着秦良玉接过燧发枪,握在手中,其他人羡慕不已,有了这么一把火器,个人的安全就能有更大的保障。
这个时候,崇祯又从怀里取出了望远镜,再次递给了秦良玉,在众人疑惑和打量的目光之中,缓缓介绍起望远镜。
“给,秦将军,此物名曰望远镜,堪称千里眼,持有此物,你可以将数里之外的景物看得轻轻清楚,一目了然,对于你们这些战将而言,具有极大的作用,可以看清敌人的排兵布阵。”
所有人的神色都是一惊,目光从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