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饷的免除,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新朝所带来的好处,所带来的实惠。
  相比于这些,百姓对大赦天下反而更冷淡一些,毕竟,除了含冤受屈之人,那些罪犯都不该释放,应该继续为他们的行为负责。
  还有处理的这些贪官污吏,或杀或流放,亦或是罢官夺职,更是让百姓总算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让他们积蓄已久的怨念正在变淡,有所缓和。
  高兴的同时,老百姓对新朝愈发的充满期待起来!
  这个时候,两队士兵出现在大街之上,相向而行,都押着贪官污吏,准确的来说,是魏党余孽,率领之人分别是马祥麟与张凤仪,正是他们夫妻二人。
  “哎哎,凤仪,你这是怎么了?拉我干什么?”
  相遇的那一刻,张凤仪连忙上前一步,拉住了丈夫的一只手,就向着旁边的巷子拽去,马祥麟不解地喊了一句之后,见没有任何效果,转而对自己的小队喊道:“你们先在这里等一下,本将军一会儿就回来!”
  小巷子之中,四下无人,马凤仪已经松开了马祥麟,环顾周遭,一再确认没有第三个人之后,满脸的焦虑之色,这才担心的说道:“夫君,你还是赶紧劝劝母亲大人,向皇上推掉这份差使,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凤仪,怎么了?”
  看到妻子忧心忡忡的样子,马祥麟到嘴的责怪话语全都咽了回去,条件反射一般的问了这么一句之后,进而又说道:“不管怎么样,这都是皇命,这都是圣旨,你让母亲怎么推掉呢?”
  “夫君。。。。”
  马凤仪无奈地长长喊了这么一句,拉长了尾音,脸上尽是复杂之色,沉声地继续说道:“再这样下去,咱们非得将京城的所有官员都得得罪不可。不同于其他,咱们是武将,经常在外四处征战,如果将京城的官员全都得罪了,亦或是引起他们的忌惮,麻烦可就大了。”
  “平常或许没有什么,在对敌之时,要是他们向皇上进谗言,亦或是在皇上生气时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不仅不利于战事,咱们的性命都难保,将会重蹈父亲的覆辙。”
  马祥麟脸上的风轻云淡之色消失不见,尤其是听到最后一句话,想起父亲的遭遇,居然被一个无足轻重的太监陷害而死,死得很是委屈,神情就是凝重无比,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好,凤仪,为夫听你的,结束今天的任务之后,晚上就找母亲谈一谈,商量一下,就算不能推掉这份差使,也要将百官对咱们的恶感降到最低。”
  马祥麟心情沉重的吐出这么一番话,不等张凤仪再说些什么,进而又补充道:“好了,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赶紧将那些罪犯押入大牢,完成各自的任务,一切等到晚上再说。”
  “嗯!”
  马凤仪发出了一个鼻音,轻轻一点头,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跟着自己的丈夫走出巷子,返回各自的小队,交叉而过,前往不同的方向。
  深夜
  白杆子的军营,秦良玉的营房之中,此时聚集着自己的子弟兵,而她就站在对面,面对着忧心忡忡地众子侄和儿媳,听完他们说完之后,这才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安抚着众人。
  “你们放心吧,事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秦良玉看到众人的神色依旧焦虑不已,知道一句话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没有指望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安抚住众多子侄。
  “祥麟,凤仪,翼明,拱明。。。。。。”
  一一喊出儿子、儿媳和侄儿的名字,目光在他们的身上逡巡不定,虽然怀有同样的顾虑,但秦良玉不想、也不敢表露在脸上,接下来的话语更是充满鼓励之意。
  “你尽管放心的去做吧,不管是接手禁卫军,亦或是查抄一些勋贵和官员的府宅,这些都不是咱们所能控制的,皆是上命所派。而且,又有着皇上的圣旨做后盾,有着刑部与兵部的行文,咱们不过是执行命令而已,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
  “何况,京城的这些官员都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深谙圣人的道理,明事理,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心胸狭隘。就算是要记恨,也轮不到咱们头上,咱们不过就是负责抓人而已,又不是负责审讯和收集证据。”
  “退一万步讲,就算一些官员猜忌咱们,将来会使绊子,也不会因为咱们的退出而收手。而且,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从各方收集到的消息来看,皇上都是一位明君,极为有主见,不会受小人的挑拨和唆使。”
  。。。。。。
  嘴上这样说,众人的神色缓和了一些之时,但秦良玉的心里却是越来越不安,忐忑不已,作为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老将,经历过三朝,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第六十四章 被束缚的两大特务机构

  帝王的一个猜疑,都将是为人臣、为人将的巨大灾难!
  如果再有人从中挑拨,推波助澜,不断地煽风点火,这个灾难来得更加狂暴,破坏性和毁灭性将会更加强烈,后果将会难以预料。
  尽管深知这一点,秦良玉也不得不强装自信的安抚着众人,事情已经无可避免,更不可能从中抽身而出。否则,那就是违抗皇命,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在这一刻,秦良玉知道,最起码也要与京城的一两个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未来的某一天,无妄之灾真的落到头上之时,不求对方能够为自己等人开脱、说话,辩驳什么,但求对方能够示警,能够将京城的消息提前送到四川,让自己能够有所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
  毕竟,面临有心人的突然发难,皇上的质询,如果没有一定的事先准备,就算反应再快,也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只要出现一丁点的纰漏,回答不上来,就会遭到有心人的猛烈攻击,直至最后的无言分辨。
  “放心吧,至于你们的那些顾虑,我早就想到了,并做好了准备,留有后手。”
  秦良玉的这句话看似在安抚众人,又何尝不是在给自己打气?
  这就像一个死结,过于得到的皇上倚重,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羡慕嫉妒恨。
  尤其是一名武将,绝大多数的文官都不希望有哪个将领与皇上走得过近,否则,就会引起文官集团同仇敌忾般的反感和敌视,并想法设法的遏制那名武将。
  纵观大明王朝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哪个皇帝主政,莫不如此,武将都比同阶的文官地位矮半截,前者往往要依附于后者,方能获得一个善终。
  大明王朝就像一个跛脚的巨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武将越来越受制于文官。
  犹如现代的一句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默默支持,稍稍修改一下,在大明王朝,每个武将要想成功,要想在仕途上官员亨通,文官几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若无张居正,戚继光又如何能成就赫赫功名?
  秦良玉的眸子里闪过一丝黯淡之色,心里愈发的没底,但也无可奈何,苦无良策,还不得不强壮笑容,应付着眼前的这些子侄。
  说句不客气的话,千里而来的白杆子兵,虽然骁勇善战,作战勇猛,但在这京城,却是无根无源的存在,没有任何的依靠,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就会飞来横祸,全都葬身于此,还会背负罪名,
  尤其是在这种敏感的时期,自己等人做得那些事儿,虽非出自于本愿,却也得罪了许多官员,要是办事不利,再让皇上这个唯一靠山动怒,白杆子兵就真的完了。
  所以,此刻的秦良玉就像走钢丝一般,不得不奋勇之前,在留给皇上好印象的前提条件之下,还不能有所纰漏,将所负责的事情办得尽善尽美。
  呼。。。
  暗暗长吐了一口浊气,秦良玉没有一丝轻松的感觉。
  不管秦良玉愿不愿意,事情依旧按照原有的轨迹发展,清理魏党的行动还在继续,原来越多的官员被牵扯了进去,还有许多的监生。
  随着日子的一天一天的过去,从愈演愈烈到渐渐归于平静,唯有北京城的百姓还在热议。
  结交近侍秋后处决者,一十九人,刘志选,梁梦环,田吉,刘诏。。。。
  结交近侍次等充军者,一十一人,魏广辉,周应秋,阎鸣泰。。。。
  结交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捐输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大学士顾秉谦,冯铨,张瑞图,来道宗。。。。
  。。。。。。
  随着大量的魏党被治罪,虽然钦定逆案的落下了帷幕,历时近半个月,处理的官员数百名,或斩,或流放,或革职,等等。
  但是,京城的气氛依旧是紧张不已,官场上风声鹤唳,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并未结束,只是暂停了而已,一把达摩克斯利剑始终悬在他们的头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
  乾清宫之中,崇祯像往常一样的端坐在那里,锦衣卫指挥使洛养性与东厂提督曹化淳一左一右的站于对面,认真地倾听着,微微低着头,不敢直视崇祯的目光。
  “你们两个听好了,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像李夔龙、魏广微、吴淳夫等魏忠贤的爪牙,陷害了那么多的忠臣良将,这些人都必须死,还要做的隐秘,人不知鬼觉,不能让人起疑。。。。”
  崇祯每说出一句话,话语里的每个字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击在两人的心房之上,如此狠辣而阴暗的手段,让他们畏惧、胆寒的同时,不禁想起了大明的开国之君,朱元璋。
  小明王,许多的开国元勋,汤和等人,就是被锦衣卫暗地里弄死,手法诡异莫辨,难寻踪迹,以为那些人都是意外而死,或是自然而亡。
  尤其是眼前的这位帝王,仅仅只有十七岁,就有如此手腕和胆识,只是想想,洛养性和曹化淳就觉得未来的日子将会格外难熬,就像是放在热锅上的麻衣,心中很是苦涩。
  两人知道,如今的锦衣卫和东厂看似权力极大,分别有监视百官、可以直接捉拿勋贵的权力,更是无需经过其他衙门同意,可以任意将平常百姓下大狱。
  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不同于前朝,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更加收拢于皇上的手中,再也无法像魏忠贤那样肆意妄为,可以权倾朝野。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位皇上不是等闲之辈,不管是心机、手腕,还是个人能力,都超过前朝的万历和天启,更加不能容忍锦衣卫和东厂的擅权。
  关键的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勤于政事,不像天启与万历,时常当甩手掌柜,使得锦衣卫与东厂的权力越来越大,代使皇权。
  崇祯讲完了之后,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等两人回应,再次说道:“对了,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要加强在辽东的密谍力量,任务的重点不是监视那些武将,而是收集关于后金的各种情报,以及策反后金的将领。”
  “前朝之时,魏忠贤虽然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但这一点做得确实不错,居然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当然,策反刘爱塔,也就是刘兴祚,在整个过程中,袁可立起到了主导作用,若无锦衣卫和东厂的配合,又怎么可能成功?”


第六十五章 绝声卫

  这一个时候,贾亦韬更像是他自己,而不是崇祯,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些信息,天启年间,锦衣卫和东厂的发展到顶峰之时,在辽东和朝鲜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可圈可点,让人拍手称赞。
  收集情报,策反敌人的将领,刺杀。。。。
  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间谍机构,在辽东和后金以及与朝鲜的作战中,在情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辽东的将领能够准确地预判敌人的行动,并作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撇开锦衣卫、东厂在关内的恶劣行径不讲,在东北的行动还是值得称谓,让人予以肯定的。
  嗯。。。不管怎么说,以后即便要限制这两个特务机构的权力,但也是仅限于大明朝的疆域之内,在对外的事情上,权力依旧不变,还可以再增加一些。
  贾亦韬这样想着,也准备这样做,收回锦衣卫、东厂在关内的部分权利,可以监视和逮捕,却没有审讯的权力。
  对内,是国安局一般的存在,维护这个国家的稳定,监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对外,就是特务和间谍机构,专门刺探情报,搞策反,或者颠覆对方的国家。
  整个过程中,洛养性与曹化淳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又惊又喜,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皇上会这么重视锦衣卫和东厂,并未有撤销的打算。
  忐忑与紧张的心情略微放缓,两人刚想要做出回应,向崇祯保证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大殿里想起了张彝宪的声音,后者的身影并出现在大殿里,缓缓躬身而来。
  “启禀皇上,秦良玉应召起来,就在宫门外候着呢。”
  “嗯,知道了,朕知道了,先将秦良玉带到偏殿候着,朕过一会儿再接见她。”
  不管是站在对面的洛养性和曹化淳,还是刚刚走进来的张彝宪,都露出了意外之色,在他们看来,以皇上这些日子对白杆子兵的倚重程度,秦良玉来了,一定会立马接见。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
  “好了,张彝宪,你先下去吧。”
  看到张彝宪没有立即行动,还要说什么,崇祯皱了一下眉,淡淡的打发了一句,等到张彝宪离去之后,这才将目光收回,重新放在洛养性与曹化淳的身上。
  “对了,你们安排一下,就在最近几天,朕就准备南下微服私访,体察一下民情,切不可走漏了消息。否则,朕绝不会轻饶尔等!”
  一语落罢,崇祯还发出了一个冷哼的鼻音,使得两人的心里就是一颤,紧张不已。
  该来的还是来了,哪怕是经过了这么大一场风波,皇上还是没有忘记南下微服私访的这一茬。
  尽管心中十分苦涩,很想鼓起勇气劝阻皇上,但碍于崇祯那严厉的语气,不容回旋的态度,洛养性与曹化淳唯有在那一瞬间互相对视了一眼,紧跟着异口同声地回道:“是,皇上,末将(奴才)谨遵圣旨!”
  然而,崇祯再次开口了,使得两人的一颗心直往下沉。
  “此次南下之行,你们就不用随同了,坐镇于京城,辅助皇后,稳定局势,等待朕回来。”
  在这一刻,洛养性再也忍不住了,即便心中十分的畏惧,但碍于心里那股强烈的不安与不放心,也不得不焦急地说道:“皇上,不可啊,如果不带上末将,末将实在不放心圣上您的安全。”
  “皇上,洛将军说得有理,南下微服私访可行,但一定是在皇上您的安全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否则,就算是豁出这条老命,奴才也要阻止皇上只身犯险。”
  看到两人死命劝阻的架势,崇祯没有一点动怒的意思,反而露出一个意味深长之色,直直地看向洛养性,突兀的问道:“洛将军,据朕所知,锦衣卫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武力值非常的高,更是异常的忠心,名曰绝声卫,是否有这么一个兵种?”
  “启禀皇上,朝廷确实有这么一个绝声卫。。。。”
  予以肯定的同时,洛养性的心里很不是味儿,神色有一些不自然,进而继续说道:“皇上,绝声卫与锦衣卫是同级的机构,两者并无隶属关系,相比于锦衣卫,绝声卫更加的纯粹,只是执行皇命,只听圣上一人的。”
  隐隐间,崇祯听出了洛养性的弦外之意,绝声卫的存在,就是用来平衡锦衣卫的,是属于暗卫一类的存在,和东厂一暗一名,制衡锦衣卫。
  毕竟,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军队都是处在风口浪尖上。
  尤其是锦衣卫这样的贴身近卫,负责帝王的銮驾、威仪以及保卫工作,这样距离帝王这么近的军队,怎么可能没有监视和制衡他的存在?
  刹那间,贾亦韬有一丝恍然,不禁想起了明朝的历史,即便明朝的皇帝再如何的昏庸,不理朝政;即便东厂提督与内阁首辅再如何的权柄滔天,权倾朝野,依旧压倒不了皇权。
  皇上只需一个命令,一道圣旨,就能将他们的权力全都收回来。
  原因很简单,不仅仅是皇权的先天优势,占据着法理的制高点,主要还是因为皇帝有那么一支暗卫,绝声卫,绝对拥护者皇权,密切监视着东厂与锦衣卫。
  绝声卫就像一个幽灵,无声无息间,无处不在,战力又十分惊人!
  “那绝声卫的指挥使是谁?”
  问出这么一句话之后,崇祯极为期待地看着洛养性,等待对方的回答。
  “启禀皇上,是杨启聪。。。。”
  洛养性有一些不情不愿的吐出这么几个字之后,进而有解释道:“皇上,所谓绝声卫,这是一支聋哑人组成的暗卫,里面的兵卒或聋或哑,亦或就是一个聋哑人。即便是身为指挥使的杨启聪,也不例外,先天有残缺。”
  贾亦韬听得频频点头,心中为之了然,绝声卫果然非常的纯粹,更加的明白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为何懂得聋哑之语?对于出现聋人首辅贺逢圣,此时更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如果不懂得聋哑之语,又如何指挥绝声卫这样的暗卫存在?
  假借他人之手,向绝声卫下达命令,亦或是通过翻译,了解绝声卫的汇报,就会出现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泄密之类的事情。
  暗卫之所以称之为暗卫,重点就是在一个“暗”自,代表着绝声卫的隐秘性,最好是与皇帝直接接触,而不是出现一个什么中间者。
  在这一瞬间,崇祯不禁想起了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其中也有翻译人员,专门用于接待外国人,充当鸿胪寺官员与外国人的翻译,亦或是皇帝与外国使臣之间的翻译。
  “好了,你们这下可以放心了了吧?”
  (那个。。。还是在这里说下吧,有朋友问了一下书群的事情,说实话,我也很想建,但就怕没人响应,或者只有寥寥几人,到时候群里冷冷清清的,就尴尬了。
  在这里征询一下,看看有多少朋友有支持建群的意愿,可以在书评区留个言喔,我已经建了个楼,大家签个到即可。
  如果最后人数太少,建不了群,我也会在书评区留下个人的扣扣喔,依旧可以聊聊啊。)


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

  崇祯笑吟吟的反问了这么一句,进而继续说道:“此次南下微服私访,朕将会带上绝声卫,加上锦衣卫和东厂遍布在各地的暗哨,足以保证此次南下的安全。”
  这一刻,洛养性与曹化淳无言以对,再没有反驳的理由,整个人这才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一松,刚想回应,却又被崇祯给打断了。
  “好了,你们先去吧,出去之后,顺便将秦良玉叫进来。”
  “是,皇上,奴才遵旨!”
  “是,皇上,末将遵命!”
  看着两人离去的身影,崇祯那青葱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点不担心自己离京之后会有什么乱子,如今的京城之内,魏党被打压的虚弱无比,但东林党却不是一家独大,
  东厂、锦衣卫和那些东林党根本不可能同流合污,暗中媾和在一起,就算出现了最糟糕的结果,两者与东林党的那些官员眉来眼去,崇祯也依旧不担心,因为他还留有后手。
  不久之后,秦良玉走了进来,满脸的愁云惨淡之色,见过礼之后,焦虑的说道:“皇上,末将离开四川将近月余,实在不放心西南的形势,不知末将什么时候能够返回四川啊?”
  “呵呵。。。秦将军,不用着急,今天召你进宫,就是为了此事。”
  崇祯爽朗的一笑,脱口而出地回来这么一句,进而继续说道:“至于西南的情况,你更不用这么担心,朱燮元已经返回了四川,被朕任命为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的军务,兼贵州巡抚。”
  很显然,所谓的兵部尚书不过是一个头衔,提高品阶,以示重视而已。毕竟,真正的兵部尚书要待在京城,主持兵部,向皇帝直接负责。
  “而且,朕也向傅宗龙下达了夺情的圣旨,他现在正在赶往贵州的路上,恢复了原职,协助朱燮元,在贵州招流移,广开垦,恢复经济;据险要,立营垒,充实军伍,为接收西北的灾民做准备。”
  “为了更加有效地迁移陕西的灾民,将会分批的从四川和湖广经过,将灾民迁到西南之地。”
  心中就像有一颗大石一般,现在总算落下,秦良玉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附和道:“皇上英明,陕西连年大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而西南虽地处蛮荒,有许多的蛮夷民族,但那里还算是风调雨顺,罕有旱灾。水系繁多,很适合屯田,开垦荒地。”
  “如果将陕西的灾民迁移到云、贵、川、湖,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缓解了朝廷在陕西的赈灾压力,还能增加汉人在西南的人口比重,更能教化那里的蛮夷族群,有效朝廷在西南的统治。”
  “不错,朕就是这个打算。”
  崇祯赞叹了一句,进而继续说道:“秦将军离去之时,顺带押送百万银两,作为安置灾民之资,比如最初的口粮和种子,以及耕种用得耕牛。”
  闻听此言,秦良玉心中就是一喜,刚想要说什么,却被崇祯打断了,愣了一下的同时,心里更是猛然一惊,没想到皇上这么直白。
  “对了,秦将军,告诉朱燮元与傅宗龙,这一百万赈灾款项,朕可不是划拨完了就不管了,会派出锦衣卫和东厂暗中监视,密切留意赈灾银两的去向,是否真的用于安置灾民?”
  “如果被朕知道赈灾的银两挪作他用,亦或是发现被什么人贪墨了,灾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朕就会首先拿他们是问,查抄他们的家产,填补亏空而出的银子。”
  说到这里,崇祯的话语一顿,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有一些过了,语气变得缓和了许多。
  “秦将军,在京城这段日子里,你亲自经历了所有的事情,应该知道这些银子来之不易,筹措的有多么艰难。虽然有千万之巨,但相对于朝廷国库的巨大亏空,显得依旧不足,勉强够今年之用。”
  秦良玉轻轻点头,一脸的凝重之色,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皇上,末将明白,这百万两银子,几乎是朝廷划拨给西南的最后一笔款项。最起码三五年之内,不可能再有银子划拨。因此,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西南安置好灾民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给自足。”
  “不管是陕西的天灾,还是辽东的战事,亦或是各地的军队,就像一个个无底洞,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填补,将会消耗朝廷一大半的财政收入。”
  崇祯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很是满意秦良玉的表现,不禁想起了她的四个侄儿,秦翼明,秦拱明,秦祚明,秦佐明。
  不难发现,秦家对大明有多么的忠心,从他们的后辈子侄的名字中就可以窥得一二,从降临人世那一刻的起,他们的命运就和名字紧紧相连在了一起,时刻的提醒着他们,要像父辈一样向朝廷效忠。
  崇祯轻轻甩了甩头,暂时压下了脑海里的杂念,秦良玉刚一说完,崇祯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犹豫之色,但也只是持续了那么一瞬间,还是开口道:“秦将军,实不相瞒,朕想将你的五千白杆子兵留在京城,作为禁卫军,不知秦将军意下如何?”
  秦良玉愣住了,再次意外了,转瞬就反应了过来,流露出为难之色,暗暗一咬牙,并未正面回应崇祯的询问,而是诚恳地说道:“皇上,末将也想将这五千白杆子兵留在京城,作为禁卫军,以供皇上驱使。”
  “可是,这些白杆兵人虽不多,却是四川境内的官军主要战力,专门用于震慑那些吐司,以及防患奢崇明的卷土重来。如果全都留在京城,末将担心那些吐司勾结奢崇明,再次犯上作乱,为祸西南。”
  一口气将心里的所有话语倾吐而出,秦良玉感觉轻松的同时,更多的是忐忑,期待地看着崇祯,不断地猜测着,这位年轻的帝王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杀鸡取卵,强留下这五千白杆子兵?还是顾全大局,不再坚持?
  然而,贾亦韬的回答再次出乎秦良玉的以外,让她一愣一愣的,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
  “秦将军,尽管放心,朕又不会白要你的白杆子兵。将五千白杆子兵留下之后,朕会将三千营与神机营交给你,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万人。”
  “尤其是神机营,配备有火炮,还有各种火器火药,特别适合山野之战,只要占据一个山头,就算那些吐司全都犯上作乱,也能将其全都堵在山沟沟里。”
  秦良玉当然明白崇祯的意思,只要神机营扼守险要之地,凭着火器的威力和远程攻击能力,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好契合傅宗龙的那些平叛之策。


第六十七章 就那么爽快的答应了?

  官军扼守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垒,就地屯垦田地,将奢崇明和安邦国等人的大军压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无法补充兵源,得不到粮草补给,从而达到平叛的目的。
  温水煮青蛙,是最能诠释傅宗龙平叛策略的精髓之语。
  尽管深知这一点,秦良玉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不愿意,不仅是因为白杆子兵都是她一手训练出来的,使用起来很顺手,主要还是因为,对于三大营和神机营的军纪素有耳闻,糜烂不堪,战斗力非常的弱。
  在西南的战场之上,能派得上用场吗?
  虽然有着火器的优势,但能不能熟练地操作,并能应用于战场之上,对于这些,秦良玉现在保留着怀疑的态度。
  更何况,相比于白杆子兵,三大营与神机营一点都不熟悉西南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要是真得打起仗来,想想都会知道,一定是状况频出。
  似乎看出了秦良玉的顾忌之处,心里为何不情不愿,崇祯再次说道:“秦将军,鉴于你从未统领过神机营与三千营,在磨合的期间,在你熟练地掌控两支军队之前,朝廷将会无限制地供应火药,便于你能更快地磨合,尽快的掌握这两支军队,指挥他们配合作战。”
  秦良玉意动了,作为一位名将,深知火器大规模应用战场之上,乃是大势所趋,火器的优势,在未来的战场之上,都决定了它的主导地位。
  热兵器取代冷兵器,将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皇上抛出了这个条件,神机营的战斗力就不是问题,就算全都不会使用火器,亦或是不能熟练地使用火器,只要火药充裕,用火药喂也能喂出来彪悍的战斗力!
  至于军纪,对于秦良玉这个老将而言,这还是问题吗?
  “好吧,皇上,那五千白杆子兵就留在京城,作为禁卫军,以供圣上驱使。”
  在说出这句话的一瞬间,秦良玉的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心里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明白了皇上为何非要留下白杆子兵,还是那么坚持?
  白杆兵的强悍战力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在丢出一个烫手山芋,皇上很不待见神机营与三大营!
  尽管神机营的火器配备率最高,三千六百人的步兵全配有火器,更有一千人的精锐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