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此刻的周道登,神情依旧是那么的平静而镇定,隐隐间,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意,显得是那么的从容而自信,并未被来道宗给难住。
“三位大人,你们先看看这个~”
说话之间,周道登顺手从旁边的一摞折子中取出一本,动作显得是那么的熟练,伸手将折子递给三人的过程中,看到来道宗有一些犹疑地接过折子,连同杨景辰和刘鸿训,都是满脸的迟疑之色,目光齐刷刷的看向那本奏折,金huáng sè的外包装,使得三人的心脏就是一阵急剧收缩,有着莫名的窒息感,又有一丝好奇油然而生。
圣谕,那是皇上的圣谕,还是非常特殊的圣谕,非重要而机密之事,绝不会用这种样式的圣谕,重要性不言自明,意义更是深远。
在来道宗接过折子的过程中,似乎感受到了三人的那种迫切地好奇之意,,不等他们开口询问,周道登再次开口了。
“自宣德三年以后,大明统分为两京、十三布政司,现在算来,要是朝廷再废除两京制的话,就要变为一京、十六布政司,而且,如果按照朝廷在辽东实行的吏制改革,三司的主政官全都被定为正二品的品级,如此一来的话,地方的职缺之中,一下子就多出了至少九个的正二品职位。”
“三位大人,你们现在所看的这份圣谕,乃是皇上对大明疆域的重新划分,在以前的基础之上,将过往的两京十三道,化为一京二十道,其中的湖广和陕西被一分为二,分别改为湖南道和湖北道,以及陕西道和甘肃道。”
“正如你们所看到的那样,另外多出的五个,除了tái wān道和辽东道以外,分别是江苏道、河北道和安徽道,一下子多出了七道,莫说足以安置南京的那些同僚,绰绰有余,就是再多一些,也不会有任何的紧张。”
。。。。。。
渐渐地,随着周道登侃侃而谈的讲述,屋子里的气氛再次发生了转变,变得轻松了许多,而来道宗三人也早就看完了圣谕里面的内容,注意力更是随之发生了转移。
毫无疑问,一下子多出了七个道{省},仅就三司而言,大明就多出了至少二十一个正二品的职缺,在其他地方,尽管还未推行辽东的那种吏制改革,但也是在可以预期的日期之内,不会太远。
何况,都指挥使和承宣布政使,不管怎么说,还分别是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职,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道,也足以安置南京的那些高级官员了。
毕竟,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职,大明本就少,何况是作为陪衬的存在,南京的中央机构不过是一个摆设,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员?
因此,想通了这一点的来道宗,自然不会再关心如何安置那些南京同僚,如若安之不当而引起的小sāo luàn的事情了,而是震撼于手谕里面的内容。
确切的来讲,而是河北道的存在!
以往之时,大明实行两京制,而在两京的地方以及周边直隶,从未有过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所有的行政与军事,都是直接由朝廷管辖,并未有三司这样的地方衙门。
毫无疑问,随着两京制的废除,在南京以及周边,增设“道”这一地方官职,无可争议,并没有什么。
然而,顺天府可是不同于应天府,乃是京师所在,乃是真正的中央机构的集中之地,又怎么可能像应天府那般,也设置“道”的存在。
否则的话,在顺天府以及周边直隶,一旦设置三司,将京师的中央机构置于何等境地?
想到即做到,脑海里刚刚浮现出这个念头,周道登的话音刚落,来道宗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周阁老,看圣谕里面的意思,难道也要在顺天府设道?”
显然,不仅是来道宗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不等周道登作出回应,刘鸿训紧跟着说道:“阁老,如果也设置什么河北道的话,就会与京城的衙门出现权力重叠,即便以朝廷的政令为主,但河北道的三司又如何行使他们的权力呢?”
杨景辰紧随其后,也说出了这方面的担心。
“是啊,如此一来的话,从地方层面上来看,京师归三司管辖,就连皇城,甚至于紫禁城,也成了河北道的管辖之地;若是从朝廷方面来看,河北道的三司又归六部统属,受御史台监督。”
“三位大人,你们多虑了,恐怕是有所误会,没有完全明白圣谕里面的内容。”
然而,周道登依旧很平静,还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犹如无动于衷一般,看着三人一脸凝重的表情,忧心忡忡的样子,回答的却是那么的轻松,给人一种搪塞的感觉。
不过,不等来道宗接话,周道登再次开口了,一下子挡住了三人的话语。
“圣谕里面所载的河北道,并不包括顺天府,而顺天府将会成为犹如直隶州般的存在,直接由朝廷统辖,因此,自然而然地,也就不存在大家担心的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
“不过,顺天府的范围也会有所缩减,将会有几个州被划出去,成为河北道的直隶州,而不归任何的府管辖。比如密云、营州、兴州等地。”
“因此,所谓的河北道,也就是由顺天府的部分州以及顺天府附近的州府组成,顺天府的架构依旧不变,相对于各道,还是独立而超然的存在,只受朝廷直接统属,而不算是地方zhèng fǔ。”
在这一刻,来道宗等人听得连连点头的同时,脸上的担忧之色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神情缓和了许多,脑海里更是浮现出了那么一副画面,疆域被不断削减的顺天府,位于河北道的中心偏北的位置,而京城就在顺天府的正中心。
毫无疑问,一旦设置河北道,在二十个道之中,差不多与河南一样大,仅就面积而言。
由此及彼,随着思绪的打开,不管是周道登,还是刘鸿训三人,都想到了更多,更远,更深。
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来
疆域的重新划分,实行一京制,大明被划分为二十道,毫无疑问,地方zhèng fǔ的权力,也将会遭到极大的削弱,有一些类似于汉武帝时的推恩令,将一个个分封国划分为一个个极小的分封国。
而又有着极大的不同,随着道的越来越多,地方zhèng fǔ被削弱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他们的监视,毕竟,相邻的几个道,不可能同时zào fǎn,一起发生叛乱。
猛然间,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三人忍不住地深深看向了周道登,已经反应了过来,整个朝廷上下,皇上准备重新划分道、州府的事情,居然只有周道登一个人知道,这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
显然,若非是处于信任,若非是倚重,皇上又怎么可能提前告知这件事情?而
这种被皇上所倚重,让三人心生羡慕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好奇,好奇皇上与周道登的君臣关系,何时这么好了?
虽不是亲密无间,却也是胜似亲密无间!
自改元以后,尤其是入主内阁以来,回想起周道登的过往,种种表现,木讷,刻板,照本宣科,死脑筋,迂腐等等,这些行事的风格,根本就不能与皇上的作风相契合。
换而言之,入主内阁以后,周道登的诸多表现,说好听一点,那是为人谦和,做事认认真真;但说难听一点,却是愚蠢木讷,就是在装孙子,极为遭周围人的厌烦。
简而言之,周道登的为官准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可以迈半步的话,就绝不会迈一步。
然而,现在却是怎么了?
画风突变,周道登突然就受到了皇上的倚重,还是非常倚重的那种,裁撤两京制,再加上重新划分道、州、府,绝对是一个美差,一个无以伦比的政绩。
撤销南京的中央机构,虽然会遭到很多官员的记恨,但随着重新划分疆域,一下子多出了那么多的要职,运筹得当的话,两者加在一起,不仅不会得罪人,反而还会使得许多官员欠下人情。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站在了门口处,正在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听着四人的对话,毫无疑问,由于位置的原因,周道登最先发现崇祯的存在,突然的到来。
“皇上!”
刹那间,看见崇祯的那一刻,周道登惊呼的同时,整个人一倔而起,猛地站了起来,快步走了下来,边走边行礼道:“臣等拜见皇上!”
在周道登惊呼的那一刻,来道宗三人也当即反应了过来,纷纷转过身来,随着周道登向崇祯深施一礼,喊着同样的一句话,在这么一瞬间,心中有着莫名的紧张感。
实在是,崇祯的到来,太过突然了,没有一点的动静,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尽管没有任何的亏心举动,没有任何的冒犯言语。
“各位爱卿,免礼,都起来吧~!”
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说话之间,崇祯迈步而行,径直穿过四人的身边,来到了上座,坐在了周道登刚才的位置,更是伸手拿过了那本圣谕,顺手翻了翻。
“三位爱卿,对于撤销两京制,以及重新划分大明疆域,增设七个道,你们有什么看法啊?觉得怎么样?”
这一刻,听到崇祯的忽然发问,虽未点名道姓,但来道宗、杨景辰和刘鸿训也有自知之明,当然知道对方是在问谁,三人并未立即回答,在那一瞬间,而是本能地互相对视了一下之后,这才异口同声地回道:“启禀皇上,臣等并无异议~!”
“好吧~既然这样,朕也不勉强你们了,非要什么意见。”
显然,从崇祯的言行举止的表现来看,并未想过能够从三人的身上得到什么宝贵意见,更像是一种正常的寒暄。
一时间,随着崇祯的不再言语,屋子里顿时就安静了起来,唯有崇祯还在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圣谕,一副百无聊赖、打发时间的样子,气氛也随之变得有一些诡异起来,太过于安静。
渐渐地,四人也变得有一些拘束起来,尽管是在自己办事儿的地方,就那么莫名其妙的紧张了,或许,这就是属于帝王的气场,不怒自威。
“皇上,不知您找臣等有何事?”
作为内阁首辅,周道登站在了三人的前方,面对着崇祯,也是他先开口,也是问出了来道宗等人心中的疑惑,崇祯怎么不声不响地来了?
要想见自己四人,也就是一个口谕的事情,派个太监来,就行了,毕竟,内阁的办公地距离文华殿很近,差不多也就像前后院的样子,皇上根本没有必要亲自前来。
然而,容不得三人继续深想,心中暗自猜测,崇祯回答的声音,已经回荡在这个小屋子之中,传进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面。
“哦~也没什么,作为内阁的成员,也是大明极为学识渊博之人,朕就是想问问,你们对巡抚与总督这两个官职,有什么看法没有?确切的来讲,两者的存在,有没有什么问题?”
尽管四人努力地保持着平静,不想让自己有任何的神情波动,但是,随着心中翻起了惊天骇浪,听到崇祯询问的那一刻,未有准备的变化,还是流露出了真实的情绪波动,尽管只是一瞬间,转瞬就恢复了正常。
也难怪四人的心里有这么大的心理波动,即便是内阁之人,也不愿意轻易得罪一地的总督或巡抚。
毕竟,凡是担任巡抚或者总督之人,在朝廷多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官阶,尽管这两个职位本身没有级别的划分,更像是朝中的重臣兼任。
问出这个问题之前,崇祯就有了准备,一直都在留意着他们的神情变化,因此,在那一瞬间,自然扑捉到了他们的神情变化,见没有人回答,也就自顾自地继续说了起来。
“纵观整个大明疆域之内,总督还好一些,一道最多也就一个,但巡抚就不一样了,各地的巡抚,虽不是多如牛毛,但也非常之多,有的道「省」,有好几个。”
“就拿顺天府以及周遭的府来说吧,就有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密云巡抚等等。”
“像这些倒还好一点,并未有权力重叠,然而,像其他地方,各个道,比如陕西、山西等地,巡抚就极多,乍看之下,感觉有着统属的关系。”
“比如说山西道,既有山西巡抚,又有大同巡抚、太原巡抚;陕西道有陕西巡抚,又有延绥巡抚、甘肃巡抚等等,权力有着很大的重叠。”
。。。。。。
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
渐渐地,随着崇祯的讲述,听到的内容越来越多,四人顿时明白了崇祯想要表达的意思,事情并未有自己等人想象的那般严重,没有那般糟糕。
自然而然地,周道登等人的心里也就缓和了许多,不再那么的紧张。
意思很简单,崇祯不是在牢骚总督与巡抚的混乱性,权力有着极大的重叠,而是在牢骚,大明的官制非常混乱,简直就像一团理不出头绪的乱麻。
简而言之,就是大明的管制体系,不够明确,不够系统,交叉的太多,造成了政务上的混乱。
这一刻,相比于洞悉了崇祯的心思,并不是给自己等人抛出巨大的难题,但周道登四人,尤其是后三者,更加印证了他们心里一直以来的一个猜测。
随着大明渐渐步入正轨,情况越来越好,边境也相对稳定了许多,皇上很有可能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吏制改革,而非是“吏治改革”。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制”和“治”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标本兼治,更加倾向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后者,却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缓解社会矛盾,一时的饮鸩止渴而已。
辽东郡县制的推行,渐渐取代卫所制;矿监税使的改革;废除两京制,这都是吏制改革的一种征兆,一种苗头,一种皇上的决心表示。
以往之时,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都只是头疼治头,脚痛医脚,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缓和社会矛盾,缓解与遏制大明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弊病。
然而,整顿吏治的做法,而非是整肃吏制,却是在掩饰问题,压制矛盾,虽能取得一时的效果,却也使得问题越来越多,不断地积累,进而恶化下去,直至最后,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最终的大爆发。
想着想着,四人的内心震动不已,位于最前方的周道登不好有太过于明显的举动和神情变化,而位于后方、并排而站的来道宗三人,微微低着这头的时候,忍不住地偷偷互相对视了一眼。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皇上真得准备吏制大整顿,而非是吏治,无疑,那事情可就大条了。
不难想象,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一旦进行吏制大整顿,整个朝野上下,乃至于整个大明疆域之内,都将会骇浪滚滚,将会引发轩然dà bō。
毫无疑问,对于大明而言,对于天下而言,进行吏制改革,当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儿,然而,声势过于浩大的话,动作过大的话,将会引起难以相信的阵痛,后果将会难以预料,很可能会脱离控制。
治疗重病,虽需虎狼之药,大破才能大立,但是,这样做的话,也是在冒着极大的风险。
毕竟,吏制改革与吏制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有着巨大的区别,但他们的风险也是相差很大,吏治改革,只是损害一小部分官员的利益;而吏制改革,却是牵涉甚广,波及面很大,关乎到绝大多数的官员前途,甚至于是小命,风险自然也极高。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崇祯忽然停了下来,思绪翻飞的四人,却是毫无察觉,而屋子里再次安静了下来,没有人言语,气氛也随之变得异样起来。
“咳~咳~咳!”
伴随着崇祯的三声轻咳,周道登等人顿时从失神中清醒了过来,这才意识到,屋子里有一些冷场,只有崇祯一个人在那缓缓讲述,委实有一些不太合适,周道登最先开口了。
“启禀皇上,大明最初的巡抚之名,乃是在洪武二十四年,由当时的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亦是临时差事,直至后来,巡抚之职,渐成常态化,分巡各道,也就产生了巡抚制度。”
“初设巡抚之时,相应的官员,只是负责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直至后来,天下的局势多变,日趋紧张,巡抚的职权,也就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偏重军事。”
“按照朝廷的惯例,凡是担任巡抚之职,多是进士出身。起初,关内之地的巡抚,是由吏部会同户部推荐;而边地的巡抚,则是由吏部会同兵部推荐。”
不得不说,周道登很会做人,也越来越会为官,并未吃独食,适时地停了下来,也留给其他人表现的机会,而来道宗紧随其后,连忙接过了话题。
“皇上,根据朝廷的史料记载,到了嘉靖十四年的时候,开始不再分关内和边地,巡抚都是由九卿廷推。有时候,由于事情紧急的原因,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成‘督抚’。”
这个时候,随着来道宗顿了顿,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刘鸿训,紧接着也开口了。
“明面之上,虽未有明文规定,巡抚乃是地方的最高官职的军事与政务官员,但由于他的特殊性,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
在这一刻,四人明显达成了某种共识,配合的很是默契,让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不至于让某个人的处境过于尴尬,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思。
因此,也就轮到了杨景辰发言。
“不过,皇上,事无绝对,巡抚虽然可以节制三司,但由于四者平级的关系,在名义之上,在法理之上,三司依旧是道(省)级衙门,对巡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如若巡抚有违法行为,三司主政官必须向朝廷参奏。”
整个过程中,崇祯不仅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听得更是很认真,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脸上也渐渐流露出赞许的笑容,越来越满意他们的表现。
崇祯明白,周道登等人这一番的言词,就是在向自己表达一个信号,巡抚虽然是事实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军政大权一把抓,却非是一家独大,有着相应的牵制。
别得不说,仅就官职而言,三司的最高长官和总兵,虽然是听命于巡抚,但他们乃是平级,并不是绝对的统属关系,前者有着直接dàn hé巡抚的职权。
第五百六十五章 两相对比
因此,也就是说,一方面,巡抚统驭三司;而另一方面,三司又能对巡抚实行牵制,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一种平衡态势,以至于某一方的权力不会太大。
何况,还有巡按御史的存在,虽然品级不高,只要正七品,但奉命巡按地方时,职权和责任都非常大,有着“代天子巡狩”的名头,有着相当高的独立性,巡抚不得干涉。
简而言之,巡按只对朝廷负责,直接受都察院管辖。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巡抚所行之政,巡按亦可查核纠劾!
细细算来,慢慢推敲之下,根据四人所讲述的内容,崇祯的脑海里涌现出大量信息的同时,更是浮现出了那么一副画面,大明的官职架构图,省级别的,忍不住地和后世的省级zhèng fǔ组织架构相对比,两相对照,进行等级对应划分。
总督相当于省高官;巡抚相当于高官;布政使也相当于高官,主抓政务,又具有省委组织部长的职能;按察使相当于省纪高官、省公安厅长和省政法高官的结合体;而都指挥使,自不多言,也就是相当于省军区的政委或者司令员。。。。。。
渐渐地,崇祯脑海里的画面越来越清晰,两相对比之下,愈发地觉得,后世的官员架构,完全是跳脱于明清时期的官职而来,进行划分的。
毫无疑问,内阁就相当于后世的guó wù yuàn。
不同的是,后世行政部门的划分,更加的清晰,更加的细致,分工更加的明确,军政完全独立,而又紧密配合,维护地方的稳定。
这一刻,崇祯陷入深思之中,心里涌现一股莫名的兴奋,忍不住地对照后世的行政部门,对如今的大明,进行吏制改革,将职能明确,部门划分的更加精确。
提高巡按御史的品阶,使其地方化,那就是活脱脱的省纪高官;而按察使的权力就能得到削弱,主管司法,相当于省政法高官。
然后,吏部也设置地方衙门,省级的,那就是省委组织部长;至于省公安厅长,完全也可以将刑部地方化,分为国级和省级,省级的,自然就是省公安厅长。
而统战部部长、工会主席之类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渐渐地,关于大明的吏制改革,崇祯脑海里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知道了自己该如何做?
迫不及待之下,崇祯已经没有和周道登等人谈论的心思,迫切地想要画出那么一个架构图,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然而进行优化,以这个朝代的形势,将后世的zhèng fǔ组织架构,相应的吏制,搬到现在的大明。
“好了,四位爱卿,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朕先回去了,你们继续处理政务。”
说话之间,崇祯已经站了起来,有一些慌慌张张地向下走去,就要离开内阁,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身形为之一滞,随即转过身来,看向四人的同时,交代道:“记住了,今天所谈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撤销两京制和吏制改革的事情,切不可泄露出去,告诉第六人昂~!”
“是,皇上,臣等领旨,谨遵圣命!”
尽管心中很是迫切,恨不得立即返回自己的办公之地,书写出脑海里的官职架构轮廓图,但崇祯还是知道,撤销两京制和吏制改革的重要性。
尤其是后者,事关重大,现在还不能传扬出去。
因此,听到四人的回应之后,尽管周道登等人表现的很是认真,满脸的凝重之情,但崇祯还是忍不住地再次强调道:“嗯~四位爱卿,你们乃是内阁的全部成员,全都有着极为渊博的学识,这样也正好,你们可以商量讨论一下,如何撤销两京制?将其中的一些细节,具体化,最好弄出一个方案来。”
“至于吏制改革,其重要性,朕就算不多说了,四位爱卿的心里也很清楚。因此,你们四位也多多费神,思考一下吏制改革的事情,随后再与朕会合,一起确定最后的改革方案。”
“不过,在相应的方案出来之前,这些事情还不适合为他人所知,保密性十分重要。”
“是,皇上,臣等明白。”
四人再次异口同声地回应了一句,看向崇祯之人,看到对方隐隐流露出的急切之意,迫切地想要离开,心中有一丝好奇,究竟是什么事情,让皇上急着离去?
毕竟,刚刚还是相谈甚欢,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正处在兴头上,皇上不该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去啊?
尽管心中透着疑惑,很是好奇,但也没有一个人开口询问,而是很识趣地跟在崇祯身后,将其送到门外。
“好了,你们都留步吧,就到这里就行了,不用再送了,处理各自的政务去吧。”
“是,皇上,臣等领旨,恭送皇上!”
虽然崇祯说得很是客气,回话之间,周道登等人,还是将其送到门外,站在院落之中,目送着其离去,直至背影消失不见,四人这才长松一口气,收回了各自的目光,又忍不住地互相看了看,神色是那么的复杂,充满异样之感。
实在是,一天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尤其是来道宗等三人,不仅验证了心里一直以来的猜测,更是听到了诸多震撼而匪夷所思的消息,使得他们的神经,频频受到cì jī,几乎都快麻木了。
不过,诸多震撼而匪夷所思的消息,背后又暗藏着一个非同一般的信号,皇上的野心极大,根本就闲不住,妄图将缠绕大明一两百年的陈年弊病,一下子全都解决了。
不管是吏治整顿,亦或是吏制改革,毫无疑问,将会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利益,他们这些人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半截身子都已经埋在土里,可以不在乎个人的得势,但其他官员呢?
而且,从皇上的意思来看,朝廷进行吏制改革,动静绝对小不了,动静越大,也就意味着,某些人的集团利益,受到的损害就越大。
两年多以来,在皇上的各种手段之下,使用各种平衡之术,虽然有效地打压了党争,但朝廷的文官集团,势力依旧很大,一旦危害到绝大多数人,而不是那么一小撮,难保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
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
一旦发生这种乱子,后果将会难以想象,尤其是因为吏制改革而起,这种乱子就会更大,一个弄不到,就很有可能会搞得天下动荡不已,给一些有心人以可趁之机,从中搅风搅雨,谋夺个人私利。
四个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当崇祯流露出这方面的意图之时,想要进行吏制改革,周道登等人立即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改革虽非是革命,但一样触犯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说白一点的话,皇上所要推行的吏制改革,就是想打破目前的僵局,进行利益的重新再分配,压力与阻力,不难想象。
若是损失的很严重,兔子急了还咬人,难保那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做出什么大胆的举动,为了个人私利而疯狂起来。
回到了内阁的屋子中,四人相对而站,神情凝重的彼此互望了一眼,就是一阵默然无语,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唯有一颗心直往下沉。
最终,还是内阁首辅周道登,也是四人之中年纪最大之人,缓缓开口了,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三位大人,皇上是不是有一些操之过急了?”
周道登先是抛出了这个问题,很显然,他并未想过能够得到回应,更像是一种简单的开场白,一种寒暄,不等来道宗三人开口回答,他已经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撤销两京制,重新划分天下各道,虽然事关重大,但却并不是那么严重,操作起来,也不是很难,反对的声音应该不会很大。毕竟,在南京担任那样的虚职,除了名声好听一些,又怎么比得过主政一方,成为封疆大吏般的存在?”
“进行吏制改革,已经不是得罪人那么简单了,等同于进行利益的重新再分配,不管是反对的声音,还是遇到的阻力,都是难以想象的,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你我四人,虽是朝中重臣,当职内阁,却也是贫苦出身,即便是有着东林党之类的色彩,但也算不得核心的存在,就算是进行吏制改革,几乎也没有什么损失,依旧是要告老还乡,颐养天年,那些东林党所代表的的真正利益集团,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怎么可能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四人之中,就属来道宗深谙为官进退之道,听到周道登的这一番话,流露出深思之色的同时,忍不住地附和道:“是啊~那些既得利益者,又怎么可能愿意放弃那些好处?”
“别得不说,就拿河南巡抚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