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剩下三个还没有逃走的矛手连队也已经散乱,齐军军官没有想到小丘上的墨家连队会在承受了一次射击之后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队并且反冲击。
  即便尽可能做到了威力和重量的平衡,插上了短矛的燧石枪依旧有些沉重,但幸于在山顶齐射了一次,佯攻的长矛手的阵型被打散,墨家还是占据优势的。
  前面拼杀的时候,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也已经爬上了小丘的顶部棱线上,展开之后开始避开前面搏杀的同袍朝着两侧那些还在试图装填的齐军火绳枪手射击。
  齐军阵后,右军主将明白这座小丘的重要新,也明白自己为了躲避墨家的铜炮选择在小丘后面列阵有利有弊,这时候他已经顾不得许多,只能让第二波次的六个连队填上以反击。
  他的侧面,墨家的轻骑已经将他手里的八百骑兵驱赶走了,他不得不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又在侧面部署以防备墨家的骑兵。
  而在小丘靠近中军的一侧,墨家的步兵也在猛攻,那里还有火炮的支援,在那里的大约两千人已经承受了将近一个时辰的炮击,阵型已经是摇摇欲坠。
  现在他手里的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本以为墨家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联军的左翼,哪曾想自己这边墨家的兵力依旧占据很大的优势,只是第一波猛攻就已经导致他有些难以支撑。
  此时联军右军主将心中对于田鞠已经是骂到了爷爷辈,但还没有骂祖宗十八代,不是不想骂,而是到祖爷爷那一辈的时候都是一家人,没法骂,大约这也是所谓贵族精神彬彬有礼的一个原因,往上数都是亲戚,分封下去的都是一家人,也实在不好像是泗上贱民那么粗俗开口就骂祖宗十八代。
  他心想,泗上所传的纸上谈兵这四个字,简直太适合田鞠了。
  要在右翼集结反击,可右翼的兵力这么少,现在还不赶紧支援,自己能不能撑到三柳社那边的墨家主力展开都未必。
  如果在之前能够瞒着墨家,将主力悄悄调动到右翼,其实也确实会有机会。
  比如现在,右翼面对的墨家这就算是已经展开了进攻阵型,自己手里若是有一支六千人的骑兵、两万步兵,在墨家选择进攻展开之后反击,倒是真有可能直接将右翼的墨家打崩。
  因为阵型展开为进攻,而且展开的兵力过多,一旦要是反击成功就会立刻溃败,而没有机会稳固坚守。
  然而墨家阵地上升起的热气球,和联军主力不能够晚上悄无声息行军的素质,都使得这种构想成为了空想。
  田鞠选的是一条最难的路,或者说是被逼出的一条不得不这么做的路。
  他需要右翼前期顶住维持阵线宽度、后期三柳社要顶住墨家的头两次攻击后逼得墨家将主力展开、将中军的预备队调往三柳社方向,然后才可以将三柳社附近的联军的预备队调动到右翼。
  任何环节,缺一不可。
  但现在看来,且不说三柳社那边能不能靠不动预备队的兵力就逼得墨家把主力全部展开,就说此时的右翼在墨家的第一波攻击下就快要撑不住了。
  若是自己手里还有四千骑兵,只要能驱赶走墨家的骑兵,他就能再往小丘方向调集更多的兵力,形成添油战的反复争夺拖延时间。
  可问题是整个联军只有六千骑兵,自己这边的八百骑已经崩溃,主力那边还要盯着墨家的骑兵主力,根本就是连一个兵骑兵都调不过来的。
  田鞠让他顶住,现在他却急着派传令兵请求田鞠至少再调过来两个旅,否则他就要撑不住了。
  小丘上的争夺还在继续,墨家第一波三个连队的反冲击为后续波次的连队争取了时间,也争取了空间。
  如果在两刻钟之内还没有夺回小丘,那么以墨家那些以低贱矿工出身为多的战斗工兵的挖坑速度,恐怕用不了半个时辰,上面就会修好筑垒,铜炮也会被拉上去,到时候自己这边就要彻底崩盘了。
  现在第二波反击的步兵已经展开,他也急躁地命令第三波反复争夺的步兵展开,靠近小丘,火绳枪手在小丘下支援。
  幸好自己选择的反斜面战场,以至于墨家的铜炮没法轰击,自己这边的主力建制还完整,对射的话兵卒还能够挺住,同时还可以避免铜炮带来的士气低落。
  小丘的另一面。
  墨家的第三波次支援小丘的步兵连队也在展开,战斗工兵们紧随其后。
  而在小丘下集结的部队之后,还有两个旅的步兵以密集纵队的阵型等待着。
  墨家左翼的主将的意图,是以小丘方向吸引齐军的注意力,而实际上要依靠骑兵的优势,以骑兵配合步兵炮兵直接在侧面发动总攻,直接击溃掉齐军的右军主力。
  小丘虽然重要,齐军也肯定知道,定然会反复争夺,没有一两个时辰难以稳固。
  而且齐军靠着恶心的反斜面棱线,使得墨家的炮兵优势根本没法发挥,只能选择对射和对冲,这就使得齐军和解悬军之间的差距缩小了,伤亡比很不好看。
  既是如此,左翼的主将自然是想以长攻短。
  现在小丘的棱线处在己方这边,这座小丘遮挡了墨家炮兵的视线,也遮挡了齐军的视线。
  侧面骑兵已经驱赶走了那八百骑兵,传令兵回报说齐军在侧面选择了极为密集的阵型以防备骑兵突袭——这个消息翻译成另一种意思,就是齐军选择了密集阵型以迎接炮兵和横队步兵的齐射。
  在小丘棱线的遮掩下,后面的两个旅外加一个做预备队的旅,十四门旅属小炮、六门骑兵炮,两个连的精锐先登营掷弹兵,开始迅速地朝着侧面机动。
  小丘上会流很多的血,但相对于整个战场,这些血总归是必要的代价,不然就得流更多。
  当左翼主将抬头观察小丘的时候,第一波次成建制的三个连已经退回了棱线处,第二波次的四个连正在射击,看样子又准备肉搏反冲击。
  督检部的内卫骑兵正在收拢第一波溃散下来的那个连队的士兵,连长和连墨者代表都阵亡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惩罚的,只需要收拢完毕暂时不能用于战场罢了。
  “让第四波的四个连展开,做好登丘准备。”
  为了这座小丘,他已经展开了十六个连队,将近两个旅的兵力,甚至只留下了少量的预备队。
  而这一切,不过只是佯攻。
  呈密集纵队的两个旅的步兵已经开始朝着侧翼机动,没有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单凭骑兵无法打开缺口。
  但有利于防守骑兵冲击的阵型,必然不利于防备炮击和步兵,这是武器装备导致的必然。
  齐军的冷热兵器混合编队、缓慢装填过于沉重不能够插入短矛的火绳枪,都使得齐军在没有骑兵掩护的情况下想要对抗骑兵,只能以密集的阵型防守。而这都是炮兵和横队部队最喜欢的靶子。
  在密集纵队行军的状态下,部队行进的速度大约是每刻钟七百步左右,换言之,小丘这里的反复争夺至少还需要坚持两刻钟的时间,才能够使得侧面的进攻得以展开。
  铜炮只能支援靠近中军的那一侧,对小丘后面无能为力,而若是调整部署齐军也一样会选择调整部署,只有依靠人命佯攻来创造机会。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天子之战(六)
  小丘上,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也已经开始了反冲击。
  很短的时间内,小丘棱线附近已经倒下了双方的六百多人。
  齐军的反扑非常凶悍,贵族们袒着右臂,头上绑着赤帻,甚至不穿皮甲,带头冲锋。
  这么近的距离,根本没有办法完成第二次装填,因为齐军选择的位置十分巧妙:炮兵打不到,而墨家步兵不越过棱线根本无法攻击,一旦越过棱线就会遭到齐军火绳枪的袭击,然后长矛手会立刻冲击。
  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只有两次射击机会,第一次帮着第一波的连队打退了第一波反击,第二次则是齐射后续的齐军。
  军官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的距离根本不足以完成第三次装填,不如趁着山形的优势向下猛冲。
  击溃之后第一波退回去的三个连大约也就完成了装填,这样延续不断地反击与反冲击,对双方士兵的韧性都是极大的考验。
  小丘不大,正面只能展开四五个连队的兵力,再多的话就会显得拥挤。
  所谓控制小丘,是要控制棱线之下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为棱线上炮兵展开部署争取时间和空间,现在还处在棱线附近的反复争夺状态,根本算不得攻下了小丘。
  齐军的部署本就是逼着墨家在小丘上反复争夺,以小丘作为诱饵,毕竟一旦攻下小丘整个右翼的支撑点的就没了,这个诱饵足够诱惑。
  小丘靠近战场边缘的一侧,追击之前溃逃的齐军骑兵的骑兵已经归建,一次冲击,齐军的八百骑兵死伤半数,剩下的便都溃逃。
  骑兵副贰师长的命令是追击后退回,负责追击的骑兵也遵守了命令,没有赶紧杀局,而是追击到足够的距离后就退回。
  现在这三千骑兵正在朝着侧后机动,为后续赶来的步兵和炮兵腾出展开的空间。
  这些轻骑创建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冲阵,更多的是为了侧翼突袭,这是墨家一开始为整个先楚后中原的战略思路所准备的。
  楚国的骑兵很差,一个是楚国没有适合马耕的自然环境,再一个就是淮北在墨家手里,这是中原以南最适合养马的地方,所以若是欺负一下楚国或者越国的骑兵,这些轻骑足以。
  齐国的骑兵也不强,那是齐国反动改革之后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最正规的武骑士重骑太昂贵,泗上富甲天下从九州吸血也不过养了一个师七千五百人的重骑武骑士,齐国勒紧裤腰带弄出了六万常备军已经是极限了,这还是靠那些反动变革农奴化之下的封地农夫不成人形积攒出来的。
  轻骑的话也没有足够的马耕自耕农为基础。
  整个中原之前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主的,按照封地和村社井田,提供战车和马匹。
  适到了泗上之后,将农业技术提升到汉代的水平,解决了休耕的问题,使得原本籍田制下一家三百亩二百亩休耕十年村社重分的制度逐渐瓦解,各国要么开始走齐国那种反动变革加重农奴化和政策;要么就是深化改革开阡陌破井田。
  这三十年间,高产作物、牛耕马耕、铁器使用,加上墨家之前十余年做搅屎棍搞的恐怖平衡,使得各国的人口开始激增。
  泗上以北,其实都是适合马耕的,但马太贵,人多地少的话养不起。所以泗上这边保留着特殊的村社制度,使得各个村社的土地数量足够,共耕社之类的组织使得马耕成为泗上的主要耕种方式。
  以此为基础,和村社小集体经济制度之下,泗上可以保证足够的轻骑数量,形成对周边诸侯骑兵数量的碾压,以及大量的马车以至于让诸侯觉得不可思议的内线后勤能力。
  齐国那边凑不出这么多的骑兵,这就使得齐军现在的局势很被动,没有骑兵掩护侧翼意味着更多的兵力不能动,而墨家有骑兵优势,可以减少侧翼的兵力选择投入到战场的关键点上。
  这不是此时才决定的,而是在齐国选择了反动变革之后就已经注定了的,骑兵的素质很差,远远及不上墨家这边这些轻骑。
  三千骑兵展开之后的数量已经很多,密密麻麻排开之后,更会给那些坚守的步卒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齐军现在侧翼的步卒一点都不敢动,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动,就会给逡巡于他们的周围的墨家骑兵创造机会。
  为了防备墨家骑兵的突袭,齐军步卒们选择了更为密集的阵型,三个连队一组,长矛手结为大阵,火枪手在侧翼展开。
  整体阵型是品字形错落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战线宽度的同时,保证对骑兵的防御。
  三千名齐军在这边如此布阵。
  而墨家选择在侧翼的主攻,也正是针对这种阵型的。
  用骑兵逼着齐军结重阵,然后以炮击破重阵,骑兵突击,步兵以密集纵队快速行进冲击,扩大骑兵打开的缺口,撕开齐军的侧翼防御。
  现在骑兵已经为和他们配合作战的步兵和炮兵拉开了展开所需的空间,最多再有一刻钟的时间,决定侧翼局势的总攻就要开始。
  ……
  战线另一侧,延续了一个时辰的炮击终于结束,三柳社附近的一线齐军已经伤亡惨重。
  在三柳社靠近墨家方向上,有一处水力磨坊,这原本是三柳社的磨坊所在地,如今已经成为齐军坚固的前线支撑点。
  附近用土垒修筑了简单的墙御,两个连的齐军驻扎在这里,这座小磨坊紧挨着一条小河,攻下这里墨家才算是可以正式对三柳社发起攻击。
  一个时辰的炮击,这里成为了墨家铜炮重点关注的地方,沉重的发射十八斤铁弹的重炮将这座磨坊彻底毁掉了。
  两个连队的齐军根本没有等到发挥作用的时候,多半阵亡,一部分人在磨坊的下面,结果磨坊被轰塌之后砸死砸伤了不少。
  试探进攻的步兵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占了这座磨坊,以这座磨坊为突出部,旅属的小炮在磨坊前展开。
  在侧翼的六千轻骑始终在盯着齐军的骑兵主力。
  而联军的骑兵主力,是田鞠右翼斜线攻击构想的重要一环,是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拉到右翼驱赶掉右翼墨家的三千骑兵的。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在三柳社这边,以联军的八百辆战车、五千名骑兵,先行击溃掉墨家这边的六千轻骑。
  田鞠死中求活的战术构想中,这是重要一环。
  唯有以五千骑兵、八百战车外加一些贵族为了天子的大义,完全击溃掉墨家的六千骑兵,然后损失最好不要太大,然后机动到右翼驱赶走墨家在右翼的三千轻骑,然后墨家将三柳社方向的步兵全部展开猛攻不下,然后才能调动。
  本来死中求活就极难,别人也没有办法,之前也无法调动,提前部署又会被墨家的热气球观察到,也只能如此。
  但现在的情况很不如意,持续一个时辰的炮击,已然让三柳社方向的守军阵线摇摇欲坠,墨家连第一波进攻的步兵都才刚刚展开,更别说调动中军的预备队展开了。
  斜线战术也是一种变种的锤砧战术,田鞠的构想也就是依靠三柳社这边做铁砧,使得墨家久攻不下,然后迫不得已将预备队和二线部队全部展开为进攻阵型,然后他才能调动剩余的兵力去右翼,并且要保证这个铁砧在右翼获胜之前不会被砸碎。
  然而就现在来看,这个铁砧连同他以为可以反击的铁锤,都要被墨家这边砸碎了。
  右翼传来消息,说是墨家在右翼发动了猛攻,希望田鞠现在就把骑兵调过去,不然的话怕是要撑不住,而且最好还能支援至少五六千的步兵。
  他在这里可以看到右翼的情况,但却看不到小丘和硝烟遮挡之下墨家的步兵纵队正朝侧翼机动的情况。
  右翼要是连现在都快要撑不住了,那自己的整个构想就不用再提了。
  仗才刚刚开始,墨家的炮击才刚刚结束,其实此时他心里已经明白,这一仗完了。
  对面的墨家太自信了,自信到看到了右翼薄弱之后,连中军的支援都没有,就让其左翼提前发动了进攻。
  田鞠哪里上过战场,哪里能够想象到将近四五倍于己方的炮击是多么的可怖,哪里能够想象到墨家这边的士卒素质可以在兵力稍微优势的情况下就能在半个时辰之内打的右翼摇摇欲坠。
  那些支持他构想的宿将们,认为他必有奇计,能够在左翼逼得墨家全部展开黏住墨家的同时还有余力调动到右翼反动反击,哪曾想他的一切构想都是建立在墨家从一开始就不会攻右翼、然后左翼猛攻会受挫的基础上。
  就在这时,三柳社对面的墨家步兵开始行动了,这些步兵没有选择直接正面进攻,而是朝着三柳社的侧后移动。
  三柳社的侧后,是联军的骑兵所在之处,也是墨家侧翼六千轻骑的所在之处。
  田鞠以为,墨家要猛攻三柳社,必要从正面推进,兵力展开,四处猛攻,哪曾想猛烈的炮击短暂结束后,墨家大约四千人的步兵竟然朝着侧后移动,很明显这是准备配合骑兵先驱赶走联军的骑兵。
  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面对忽然的变故,他竟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按他之前的设想,墨家不会派步兵去侧后,而是会选择骑兵对骑兵才是。
  ……
  中军。
  适正在听传令兵复述左翼主将的意图,以望远镜观察了一阵后,适摇头笑道:“这仗打的……我以为对面是跟牛骨,准备了坚实锋利的斧子,哪曾想对面莫说牛骨,就是摊鼻涕。”
  至今为止,适绞尽脑汁居然都没看明白对方的意图。
  将兵力和预备队集中在三柳社,然后右翼明显撑不住了,这些兵力像是屁股上长了铅块一样一动不动。
  若是觉得右翼无关紧要,那就彻底放弃右翼收缩防线,可又没有。
  炮击的时候,联军的骑兵可以尝试一下骑兵对冲,冲赢了或许还能威胁一下炮兵阵地,可是没有,而是在炮击的时候这些骑兵在后面一动不动。
  要不是斥候密布,战场局势墨家这边了如指掌,适甚至要怀疑己方的左翼之外是不是有一支联军的奇兵了。
  这态势明显就是按照墨家左翼战场外有一支联军援军、距离不远、且能在墨家左翼展开进攻的时候忽然赶到的态势来部署了。
  他要是知道田鞠的构想,只怕是要猛拍一下脑袋暗叹一句自己想象力大为不如。
  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绞尽脑汁想不通。
  好半天,他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左翼,想到索卢参带回翻译的那些机械降神风格的希腊戏剧,适与传令兵道:“你去告诉左翼的观察兵,盯着点战场外侧。再多派点斥候去侦察下……要是什么都没有……”
  他想了半天,笑道:“联军主帅不能是秘密墨者吧?”


第二百七十章 两天子之战(七)
  众人都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也有军官道:“巨子想多了。只是形势逼人,以至于对面无可奈何罢了。庙算既败、政治不足、变革不深、兵器不足、人心不安、深入泗上……其实从齐军当初选择围商丘以救临淄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若不围商丘而救临淄,齐侯还能多活两年,只是他们自己寻死,那又能怎么办呢?”
  适摇头苦笑,指着左翼道:“关键是仗就没有这么打的!我让左翼提前试探着进攻一下,为了让他调动兵力,以便我中央突破将其分割;或者逼迫他放弃右翼收缩防线。”
  “对面倒好,按兵不动。那你按兵不动,何不当初就直接放弃右翼缩短战线固守?或者说联军以为,右翼能够撑得住?为将者,要对双方的战斗力有所了解,最起码要做到料敌从宽。”
  “这态势,我真是看不懂了。所以我真是担心,是不是有什么机械降神之类的事,在左翼是不是真有一支隐蔽的联军?趁着我军左翼进攻展开,忽然出现击溃我军左翼从而扭转战局?”
  一个年轻一点的参谋官小声嘀咕道:“我看三柳社那边的联军预备队始终没有展开,是不是……他们想找机会机动到右翼,趁着我军在其右翼展开的态势反动反击?”
  几个年长一些的军官和高级干部,包括适在内都笑了,战场的局面出乎意料地顺利,让他们的心情很好。
  适开着玩笑到:“年轻人要有想象力,可战场却不是空想的地方。这种战术,的确是以少胜多常用有效的办法,但有两个前提。”
  “其一,在对阵开始前,通过秘密行军,机动到我军不是主攻的一侧。”
  “其二,若第一点不能做到,则需要我军非主攻的一侧拥有足够的骑兵保证其将来要集结反击的反向可以支撑侧翼阵线的宽度。”
  “其三,若一二都做不到,便需要有极强的纪律性和快速行军的能力,我军主攻侧他收缩兵力,人为地减少他们阵线的宽度、增加我们阵线的宽度、为其调动做准备。”
  “现在一二他都没做到,如果是三的话,最起码要先在骑兵那里做点动作,炮击的时候就该发动骑兵的反击然后诈败后退,炮击中步兵梯次逐渐后退,诱使我军在其诱敌方向的侧翼不断展开,使得我军兵力分散、战线拉长,逐渐扭转战线的方向。”
  “可你看现在?”
  他伸出手指着清晰可见的战场态势,说道:“炮击到现在,三柳社方向的敌军仍然没有梯次后退收缩防守、整个阵线还是一开始一样的方向,他们的行军速度就算和我们一样快,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比我们更快地移动到左侧。”
  “而且,他不在三柳社方向收缩防守,战线还拉的这么长,这么薄,就算他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将主攻部队都机动到了右翼,他靠什么撑到我军攻下三柳社在他机动成功展开反击之后?”
  年轻的参谋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听出来这语气不是批评,只是心情愉悦之下兴奋之情的迸发,参谋官心想,巨子今天的心情倒是真好。
  再一想也是,这一战若是大获全胜,韩、魏、齐、卫等同于不设防的诸侯国。临淄顷刻可下、洛邑转瞬问鼎。
  数万墨者所思所想的利天下大业,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又怎么可能不高兴。
  年轻的参谋官也看得懂战场的局势,更知道就现在的情况,齐军右翼的崩溃很可能就在半个时辰之内。
  因为墨家左翼的进攻进行的很顺利,小丘的反复争夺现在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已经逼得联军右翼的兵力一点都不敢乱动了。
  就算现在发觉了墨家左翼骑兵和步兵的动向,联军右翼已经是无兵可调。
  侧翼崩了,要完;小丘丢了,也要完。
  除非现在联军就派兵支援,但三柳社这边的战斗也已经打响,只要这边攻的足够狠,联军已经错过了在三柳社这边收缩防守的机会,一旦将预备队调走,三柳社这边也会崩盘。
  优势兵力、优势兵器、再加上一个代差的火枪,联军的阵线处处都是漏洞。
  结阵收缩固守,要被炮轰死;拉长战线,要被骑兵和步兵突死。看来联军是宁可被骑兵步兵突死,也不愿意被炮击轰死。
  现在三柳社那边的墨家部队已经在配合左翼了,原本左翼是佯攻,结果因为比别处提早半个时辰进攻的优势,硬生生打成了主攻,并且很可能要彻底改变战局。
  右翼和中军的军官们心中颇为不忿,都觉得优势如此之大,无论那边先攻哪边便能获得最大的战功,左翼那些部队也就是运气好提前进攻而已。
  正在朝着三柳社侧后机动的四千步兵,正是为了配合左翼的攻势而做的调整。
  最开始墨家参谋们制定的调动两翼、中央突破分割;或者逼迫联军主动收缩龟缩包围炮击的战术,看来是用不上了。
  主要是实在没想到联军这边搞出来这么一出不知所谓的战术选择,不去侧翼支援,也不直接放弃侧翼做好收缩的准备,好像是整个联军只能指挥万余人并且提前部署好各部的任务,而这种瞬息万变的战场变阵之类的手段他们根本不会。
  迂回机动到三柳社侧后的四千步兵是去配合骑兵作战的,如果联军的骑兵冲击,步兵会选择结阵,以为己方骑兵从侧翼突袭包围联军骑兵创造机会。
  如果联军骑兵不攻步兵,反倒是攻击骑兵,那么步兵可以凭借火炮和火枪给联军骑兵造成杀伤。
  如果联军将预备队的步兵调过去,那么联军就连最后变阵的可能都没有了,各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猛攻了。
  最关键的,便是一旦联军的右翼崩溃,只怕肯定会收缩在三柳社这边,而这四千步兵就是要配合骑兵截断联军的退路,一旦右翼崩溃就要将联军彻底包围,逐渐压缩包围圈,最后集中炮兵轰上两天,断水断粮。
  现在就看对面联军怎么应对了,从炮击到现在,墨家一直掌握着战役的主动权,联军没有任何的调动以迫使墨家改变策略以应对,而是一直都是墨家主动联军被动接受。
  ……
  战场侧面,联军右翼的右侧,被小丘遮掩而得以机动到侧面的墨家步兵和骑炮忽然出现在联军右翼的侧后时,联军右军主将慌了神。
  现在小丘上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三次冲击三次反冲击,墨家已经有站稳脚跟的趋势。
  齐军的进攻间隔逐渐延长,棱线上的墨家步兵有更多的装填时间。
  而小丘棱线上,正在挥舞着铲子铁锹的战斗工兵更是给了联军右军主将极大的压力。
  若不能够立刻再组织两次反击,一旦墨家将铜炮拉上去,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哪曾想墨家根本不是准备非要抢占小丘,而是准备以骑兵和步兵配合,在侧面直接将他的主力击溃。
  他现在无兵可用。
  一共一万多的兵力,靠近中军的方向部署了两千,那里没有小丘的掩护,之前的炮击之下损失惨重,好在中军可以支援,互为犄角总算顶住了墨家那边的攻势。
  八百骑兵被三千骑兵毫无悬念地击溃驱赶,短时间内无法组织起来。
  三千步兵以密集阵型防守侧翼,剩余的四五千人则集中在小丘后面,躲开了一开始的炮击,不断地投入到小丘的争夺战之中。
  这边战斗一开始,他就派人请求田鞠支援两个旅,不然自己就要撑不住了。或者是把骑兵调过来,驱赶走墨家的三千骑兵,不然他侧翼的三千兵就是死的,既不能进攻也不敢机动。
  可是打到现在,田鞠那边一兵一卒都没动,只说尚未到时候,让他再坚持一阵。
  反观墨家这边,本来兵力就占优势,靠近中军方向的两千齐军只有不到一个旅的墨家步兵与之对抗,而且因为炮击的缘故,大占上风。
  小丘这边,墨家以波次进攻的方式,每次投入四个连,源源不断地进攻反击,迫使齐军不得不用更多的部队反复争夺。
  最关键的就是侧翼的骑兵,齐将觉得,若是自己有骑兵的优势,在侧翼的三千步卒就可以调动起来。
  现在倒好,墨家的骑兵和两个旅的步兵已经要发动进攻了,自己小丘这边还在争夺。
  还在争夺其实就算是对联军有利,因为联军不敢要小丘的正面,在正面布阵会被墨家的铜炮打的很惨,正是因为害怕这一点才在背后布阵。
  可一旦墨家没有全力争夺小丘,而是选择侧翼突袭,那他就要无计可施。
  墨家左翼一次性投入这么多兵力展开,几乎把预备队都用了,联军一旦反击成功,墨家左翼就会全线崩溃。
  可他拿什么来反击?田鞠说,一旦他这边的墨家兵力展开,就是反击的最佳机会,可现在兵呢?一个援兵都没有,自己守都守不住了。
  弃了小丘是死,侧翼被破也是死。
  左右为难之下,他终于决定,以大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