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野心家-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城的城墙上,一名巡视的贵族忧心忡忡地走过,脸色很是难看。
昨日传来消息,墨家将他的封地给分了,自己的封地上竟然没有一个君子,说这些地不该属于自己而坚辞不受。
在他看来,君子未必是贵族,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守礼为君子。不该是自己的,就不能要、不去想,别人给也坚决不要,这样的话,就算是庶农也可以做君子。
自己的封地那是国君赐给自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放在一国,一国的土地也都是诸侯的。
而国君把土地分给自己,那就是自己的,自己封地上的那些庶农隶农竟然没有推辞这些根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就这么欣然接受了。
这让这名贵族很是难过,觉得自己守土一方,教化民众,纵然不至于说人人都是君子、路不拾遗也不闭户,可至少会有几个人能够站出来。
至少,至少应该有几个人,在墨家将土地的地券分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应该推辞,义正辞严的告诉墨家: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能要!
可是一个都没有。
至少他没听说,因为昨天抓了一个城中传递消息的细作,仔细询问之后墨家在南边真可谓是一切顺利,根本没有大规模的民众反抗怒斥这是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接受的情况。
这几日的传闻对局面很不利,这也是他面带忧色的缘故,自己可能要跟随齐人撤到临淄。
虽然妻子父母儿女俱在身边,可是意味着自己将要放弃祖先的祭祀,沦落到齐地谁人能祭祀自己的祖先?
自己在封地上也算是仁德,可是那些小人一样的庶民,会有人记得他的恩情,去主动祭祀自己的祖先吗?
心中正抑郁间,猛听到城墙附近有人高喊:“君子!救我!”
他猛一回头,就看到城墙上三十多人被捆绑在一起,叫喊那人跪在地上大声嘶吼。
不用问,这贵族也知道,这些人必然是逃亡被抓回来的士卒,如今法令严苛,凡有逃亡者一律斩杀,将头挂在城墙上以儆效尤。
现在城墙上已经挂了几十个人头,但是还有些不怕死地想要逃走。
叫喊那人,这贵族隐约有些印象,正是自己封地上的一户人家,那年他狩猎的时候车轮断了,又逢大雨,便在这人的家中休息了一下。
这些被抓获的人除非有人求情,否则都要被处死,贵族听那人叫的凄惨,又不免生出恻隐之心,想到当年避雨之情。
他又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便走过去,被绑缚那人立刻求救,贵族却长叹一声问道:“我平日难道不是一个仁德的君子吗?我平日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被绑缚那人一怔,点点头道:“君子仁德,请救我!”
贵族哀叹一声,说道:“每逢春日,我都是带头种植,一则以求祈上帝使得风调雨顺,二则让我也知道农人艰辛。”
“我但凡需要劳役的时候,都是在农闲的时候才使唤你们,并没有在农忙的时候让你们修筑过房屋。”
“每年冬祭之后,我都会分一些酒水与你们,有时候也会从我的仓库中拿出一些肉食让你们在冬祭之后吃用。”
“我已经做的够好了,百里之内如我这样仁德的君子,很少。”
“如今,墨家不义,颠倒乾坤。我有难,难道你们就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跟随我吗?”
“军令我不谈,我只谈情义,难道真的是礼不下庶人?和你们不能谈礼?不能指望你们做君子?”
“低贱的人,果然不能够拥有品德啊。”
被绑缚的那人听到这话,竟是一怒,说道:“君子仁德,我求您救我。可您不能说我们这样低贱的人就没有品德啊。难道低贱的人,就不会愤怒了吗?”
“是,冬祭之后,您会分给我们一些酒水,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一些肉。可是……您不稼不穑,您的这些酒水和肉,又是从哪来的?”
“那是我们的东西啊!”
“所以,您可以说我违背了军令,可您不能说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品德啊。这就像是您去集市,给了商人一个铜钱,却要把他的布匹都搬走,您给我们的那些东西,并不足以让我们跟随您啊。”
那贵族大怒道:“这样的异端邪说,你们怎么可以信?那些东西凭什么是你们的?这是哪里的道理?除了墨家的邪说可以讲得通,哪里还能讲得通?可墨家的道理,那是不对的。”
“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封士。庶农归于土,缴纳贡赋,这才是天下间的道理。凭什么说那些东西是你们的?”
“你们这样的人啊,就是小人啊。不能够和你们谈义,只能和你们谈利。一丁点的利,就会让你们忘了义。”
那贵族怒容满面,喝道:“你若说,你思乡心切。你若说你有父母妻子在家中。你若说你担忧家里的人而逃亡……这我都可以救你,饶恕你的死罪。”
“可是,你却已经被墨家的邪说所蛊惑,用这样的道理来回应我,这是我不能够接受的。这天下将乱,必要净化人心,教化庶民。你显然已经不能够被教化,当死。”
说罢,他头也不回的离开,身后隐约传来一阵惨叫声,他也没有回头。
在风中摇摇头,暗道:“天下将乱、天下将亡。欲救天下,恐怕真的要根除掉那些和墨家有过接触的人。他们的学说,是可以祸乱的天下的。”
“就像是河边的柳树,到处从根须中生出芽苗,想要彻底根除,只是砍伐掉柳树是不够的。要把根挖出来烧掉,甚至还要把附近的泥土,都用烈火烘烤三日,这样才能除掉其中隐藏的柳絮。”
“虽然可能也会烧烤死那些非是柳絮的草木,但想要除掉柳树必要如此,否则那些柳树便会处处生根,又哪里可以遏制呢?”
“天下为重,天下为重。为安天下,当行此等手段,这才是大仁。”
想到这,他忍不住看了看西南方泗水沛邑彭城的位置,心道:“若将来有一日,天下诸侯醒悟过来,攻入泗水,当屠戮沛、彭之民。自胡陵至下邳,从东海到沛泽,应当一人不留,尽数屠戮。”
“留地,不留人。再迁各地之民于此,方可杜绝乱天下之邪说。”
“此事虽残暴,却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墨家不除,天下久乱,死伤更重。若那些被邪说所染的民众不杀光,必要将这些邪说传至他处,天下依旧会乱。唯有杀光,方是为天下之大仁大义。”
“我亦有恻隐之心,但却心怀天下。天下为重,天下为重。”
仿佛一个沉重的担子落在了肩上,他坚定地点点头,握紧了拳头,心想:仁如文武,亦诛商纣。
第一百五十九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坚定了心志的贵族返回费国贵族们聚集之处的时候,便听到了让他们断后焚烧武城的消息。
他步入的时候,贵族们已经争吵起来,并非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想法。
倒不是因为觉得这样做不义,因为此时天下的认知中,屠城、砍头、筑京观这都是正常的事,有些义不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产生进步的,并不能苛求此时的人觉得屠城是一件不对的事。
一个反对的贵族高声叫道:“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守其土,以祭祖先,是为食邑。”
“我们这一次逃亡临淄,便惶惶如丧家之犬。”
“可若是焚烧了武城,那边是连家都没有了。纵然暴民占据了武城,可终有一日我们可以回来。但若是烧了武城,诸位守土之人,又凭什么回来?”
“昔年商纣亡于武王,也不过焚己于鹿台,却没有将整个朝歌化为灰烬啊!”
他面色激动,明白贵族们终究还是需要“仁义”这个温情脉脉的外壳,只有这样才能稳固自己封地内的统治。
这一次齐人让他们烧武城,那就是自绝于自己的封地,将来返回的时候民众又怎么可能会支持?
坚定了心志的那贵族喝道:“武城之民,已然归于邪途。之前车裂那些蛊惑人心的暴民时,武城之民皆露出不忍之色。如今城中又对南济水之战拍手称赞。”
“这样的人,已经不能够教化,只能够净化他们。若不将他们屠戮干净,这便如疫病,将来定会让天下染病。难道你想看到一个人人平等贵贱不分的天下吗?”
反对的那名贵族长叹一声道:“氓民少智,需要教化。若是不教而诛,我们和商纣何异?如今是我们无能,退走武城,又怎么能因此而屠戮民众呢?如此一来,上帝必怒。”
有人哼声道:“小人只能谈利,不可谈义。将他们教化为君子,太难。反倒是墨家的学说如同疫病,终究会让天下染病,我觉得应该净化武城。”
“况且,如今南济水一战,墨家已胜。齐人不能在武城逗留,我们已经是丧家之犬了!”
“若不焚烧武城,公造冶大军在后尾随,我们必要被鞔之适和公造冶前后夹击、围于汶水。届时,你我皆死!”
“你不要忘了,当初车裂那些人,你也是同意的!”
反对那人闻言,亦冷笑道:“的确,当初车裂那些人,我也同意。那是因为那些人妄图焚烧粮草,攻击我们。在车裂他们的时候,我便想到了将来有一日墨家攻来的后果,无非是死。”
“大丈夫生于世,死则死矣,又岂能对民众不教而诛?”
“我恨墨翟、恨禽滑厘、恨鞔之适……恨墨家的学说。我若有本事,可以学聂政专诸事,刺杀这些人,却不会因为自己怕死而做出这样的举动。”
“此事,与君子之道不合。”
他说罢,看着在场的每个人,语重心长地说道:“诸君,我们反对墨家,是因为墨家的道义会乱天下、并非君子之道。但是,我们为了怕死,而做出有违君子之道的事,那我们反对墨家又哪里站得住大义?”
“今日战败,我等或可死。但只要恪守君子之道,将来还有天下大治的机会,还有墨家的道义消亡的机会。我等就算死,将来一日天下大治,重归正统,又何足惜?”
“可今日若是为了活命,有违君子之道,便是活下来,这天下终究不会大治了,我们便是活着又有什么用处?”
他的道理没人能够反驳,除了那些觉得只有彻底净化泗上之民的人之外,大多数的人却想:“你觉得为人当舍生取义,我等却不想死,如何?大义如今在你嘴里,你若不死,我等如何能活?”
反对的那人见众人沉默不语,便知道众人并不在意自己所说的话,愤然起身,手掌扶剑道:“焚烧武城之事,我反对,此事有违贵者之礼。贵者何以贵?不是因为我们的血脉,而是因为我们的德行远胜于那些贱民。若是我们亲手毁掉了我们的德行,岂不是让墨家的义更有道理?”
“你们今日若是非要行此事,除非杀了我。”
他正要举剑,就听到身后一人道:“好!那便杀了你!”
话音刚落,那贵族便觉得后腰一凉,脑海中尚未反应过来,半晌才明白自己被人刺中,却已没了力气。
旁边的几个人皆持剑刺出,将这人砍为肉醢,其中一人高声问道:“还有谁反对?”
再无人作声,不多时有人拜道:“我等皆服。”
举剑刺杀那人一脸正色道:“事有长短远近。昔年勾践有尝粪之辱、文王亦有羑里之囚。他们却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侮辱而自寻死路。”
“今日事,武城不焚,公造冶部必尾随我等之后,我等必死于汶水之畔。身死之后,又岂能安定社稷之乱?况且,我等家人父叔多有死于都城暴民之手,父兄之仇,九世可报,岂能为了一时的君子小义而身死?”
“况且,逃亡在外,我等依旧为贵族。毕万沦为匹夫,亦可为上卿;百里奚被俘为奴,亦可为国相;田文非是魏族,亦能为魏相;公孙会田氏,仍为魏大夫。至于田陈代姜齐之事,更不消提。”
“今日非是我等惧死,而是为了留此身命,以为父兄之仇!莫说此事,便是要经历勾践尝粪那样的耻辱,又怎么可以就这么死了呢?”
这正是给了刚才那些被反对者说的羞愧的众人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众人缺的就是这样一个理由,纷纷道:“我等亦是此意,只是言辞愚钝不能说出。”
那人高声道:“我也正是知道你们心中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是没有说出,所以才说出来。”
他指了指已经被剁为肉酱的那贵族的尸体道:“他说的话,只是知道了小义,而不知道大义啊。”
“昔年,郑国攻打陈国,大获全胜。但是郑国已经撑不下去,便派人和陈桓公求和。陈桓公拒绝,认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败就同意郑国的求和,因为郑国是恶的,自己的求和只能滋生天下的恶行。”
“故而,古之贤大夫周任曾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所谓,斩草除根也。农夫看到杂草,必须要除掉根本,连根须都挖出来,才能够杜绝杂草的蔓延,这样才能去掉恶、而让善滋生使人信任。”
“墨家的义,是恶的。我们的义,是善的。所以不能够和墨家有任何的妥协,必须要斩草除根。”
“当年陈桓公被郑人大败,依旧不同意媾和,那就是因为郑人所做的是不合于天下的道理的,所以宁可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能媾和,否则就会让恶蔓延。”
“今日的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去岁,柘阳子弑君,暴民乱政,只说人人平等,又要破阡陌井田,只要我们交出封地。”
“当时,暴民数万,我等不过百人,危若累卵。”
“但是,他们所要求的那些,是恶的,不是善的。我们也知道,若是我们答应,我们便没有性命之忧。”
“可是,我们不能答应,因为一旦答应了,那就是助长了恶。今日答应了一件恶行,便会让善退让而让恶更加滋长!”
“为此,我们才不顾性命之危、不顾祖庙被隳的风险,聚于武城。难道是因为我们怕死吗?”
“并不是!因为我们如陈桓公一样,认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不能够答允那些恶行、恶义,我们才选择了反抗暴民之政!”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天下贵贱有别、各守其礼,庶农缴贡赋义务,贵族守其家土祭祀,这便是善。”
“什么是恶?那土地是天子的,是天子分于诸侯而又分于我们的。不是那些庶民的,他们却想要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就是恶,这是不能助长的啊!”
他看着众人,心忧天下的情绪跃然脸上,长叹一声似乎是在感叹将要亡天下的乱世,泪水似乎是忍不住夺眶而出,慨叹道:“诸君!诸君!我们不是在意自己手中的那些土地和封地,而是在意那些背后的规矩、制度、礼、义、善、恶啊!”
“那些土地不能给庶民,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恶的,我们不心疼自己的土地,我们忧伤的是他们不守礼而求不属于自己的事物的恶!”
“我们岂没有恻隐之心?只是规矩使然,那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可以赏赐给庶民,但不赏赐的,他们也不能拿。一旦同意了他们,那么我们就是在助长恶而消灭了善!”
“一旦天下的恶成了善、而天下的善反而成了恶,这才是亡天下啊!”
“改姓易号,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那不过是亡国。”
“善恶不分、乾坤颠倒、人人平等不分贵贱,那是亡天下啊!”
第一百六十章 愕然
当他说到亡天下三字的时候,仿佛再也遏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伏地痛哭起来。
许久,他将沾着鲜血和肉酱的铜剑举起,纤长的、带着贵族气质的指甲有力地弹在剑上,哭唱一曲。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唱罢,他跪地痛号道:“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一曲黍离,正释其悲,在场众人纷纷都唱,许多人落下了泪水。
仿佛看到几十年后,自己回到自己的封地,看到曾经属于自己的堡垒和庄园都已破败的场景。
仿佛看到几十年后,自己回到自己的封地,看到满地的玉米遮掩了祖先的坟墓、看到蔓延的地瓜藤遮蔽了当年的纵马狩猎的田园。
悲伤在蔓延,带头痛哭的那人许久起身,一脸决然道:“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除恶务尽!除恶必要斩草除根!”
“武城之火,上帝必不会怪在我们的头上,悠悠苍天、昊天上帝必能看到,这是因为墨家的恶如草蔓延,才导致了武城之屠。”
“若墨家没有那些恶义,武城又怎么会被焚烧?”
“墨家重鬼神,这数万亡魂,终有一日,必在九泉之下报仇于墨家!”
在场之人最后一丝心理障碍也被解除,那些因黍离之悲而哭的人均想,是这样的道理啊!
若不是墨家的恶义行于天下、使得武城之民难以教化而被教唆从恶,又怎么会导致他们被屠戮呢?
况且,这是为了不亡天下,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让昊天上帝所喜爱的事吗?
哭也哭罢、悲也悲完,众人便商量起屠城放火的事。
不能全杀完,否则墨家来了便不能救灾从而导致他们继续可以追击。
但也不能杀太少,否则活下来的人必然怨怒,怒师不惧死,到时候凝聚一起追击,反倒危险。
于是议定:届时,焚烧武城所有的房屋,诱骗各家各户于城墙附近只说要加固城墙,分出男女。男人皆杀,只留不能劳作和上战场的女人老人。男孩凡能集结于城墙附近搬运土石的皆杀,剩余男孩在家中必然年小,可放火烧死。女孩可不杀,因为女孩长大后不能从军复仇,还能留下来让墨家分出精力照看。
而且,正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将道理告诉那些不杀的女人:是墨家的恶义蔓延,导致了这一次武城之屠,让她们和围攻墨家,让墨家无暇分兵去追。
沿途半熟之麦,尽数焚烧,不可留一点给墨家义师以为军粮。城中水井,尽数投毒。
……
数日后,武城之南五十里,公造冶的大营之中。
公造冶的心情很好,正在和几个墨者开着玩笑。
这个玩笑的起因,是因为正值夏收,有人便说起了当年宓子贱治亶父的故事。
这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当年齐鲁交战,宓子贱作为单父邑宰,齐军来势汹汹,城外麦子正好成熟。
那都是公田的麦子,赶不及收割,有人便建议宓子贱道:“不如让民众去收割,愿意收多少都归自己,也好过被齐人割了做军粮。”
宓子贱拒绝,并说:“天下善恶要区分,不能够助长恶而遏制善。现在齐人在外,这时候让民众去收割不属于他们自己的麦子而归属自己,这就是助长恶。短期来看,齐人得利,但长期来看,单父的民众知道了善恶,得以教化,这是长久来看善的。”
于是严令民众不得出城割麦,齐人从单父过,割麦为食,正好粮足以围曲阜。其时天下人皆盛赞宓子贱之德,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让民众教化的人,可以让天下大治的善政。
因着这个故事,公造冶笑道:“我倒是盼着齐国多君子。如此一来,适纵横济水,平阴军团覆灭,青壮不存,齐国公田、贵族封田上的麦子,都可以暂时借用作为军粮,倒真的可以一路攻到临淄了。”
他既作为一方主帅,便又因着这个故事道:“善恶之分,终究是天下大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便需要同义。这义从何出?便要从天志中以说知之术推出。所以天下已有的善,未必是善;天下已有的恶,未必是恶。所以适才说,德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的。”
“更有甚者,即便一些善是善,但却需要规范的行为规矩来确定善恶,这也是不对的。子墨子言: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子墨子为何这么说?那輆沐国在祖父死后秘密而葬不知会祖母,义渠国死后将尸体焚烧为灰,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风俗来展示自己对于死者的尊重。”
“就拿此时来说,对死者的尊重是好的,但是是不是一定要死后重葬厚葬才是对死者尊重呢?我们要移风易俗,移的是什么?易的是什么?这是不能不分清楚的啊。”
他已经在考虑之后费国的重建之事,以及对齐胜利之后稳固下来的泗上局势下,淮北、淮河口、东海、汶下等地移风易俗之事。
因为前几日南济水之战的消息已经传来,走的是正规途径,比起那些传言要准确的多。
里面说,南济水之战,墨家损失不过两千,全歼六万齐军,五万齐军投降。
如今大军展开,会和了围成阳的疑兵和重炮,正在围攻平阴,平阴兵不过万,炮不过五,数日可下。
另一封信上,适也写明白了前敌那些人的意见,建议继续做出佯攻临淄的态势,看看齐军的反应。但也要预先预防一下齐军不急着返回临淄而是在汶水对峙的态势,并且说了要用政治变革逼得齐军不得不主动进攻。
公造冶是要配合适的行动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这些军队尾随在后撤的齐人身后,不远不近,不冒进贪功也不心怯不前。
始终保持一个不近不远的态势,从而让齐人走不快,同时又可以逼迫齐人疲惫齐人。
万一田庆非是庸才,大军驻扎汶水,公造冶部就要配合适,给鲁国施加外交压力断绝齐鲁关系禁止借粮,也可以威胁临淄军团的后方和补给。
公造冶所部人数不多,以防守为主,也是为了提防莒、即墨、高密方向的齐人军团。
但是事情发展到现在,胶东的齐人军团已经不算是威胁了。
九十年前,吴齐争霸,吴国派大夫徐承率领舟师海军,从长江口出发,在莒南之地的近海和齐国海军大战一场,结果齐国海军大获全胜。
之后越国灭吴,越国和楚国在长江上多次交战,还曾被公输班改进后的楚国舰队击败,但是实力犹存。
潡水之战,越王翳被俘,适主持谈判,作为赎买越王的代价,要了越国一批船和习流水军,之后墨家又渗透到东海,不断增加舰队的力量,甚至组织了从长江口到南方蛮荒之地的珠江口的航行。
这一次越国即将南撤,墨家也和越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接触,以雇佣的方式,用铁器一万件、火枪一千支、火炮四门和火药二百桶为代价,说服越王翳秘密出兵,水军皆列墨家旗号。
墨家脱胎于越国水军的习流海军和越国的海军合力,从琅琊出发北上,直接威胁齐国的腹地。
即墨附近的海域一战,齐国胶东舟师全军覆灭,墨家可以直接威胁即墨、高密等齐国胶东腹地城邑。
习流海军驻扎在不其山附近,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崂山,距离即墨不过百里,使得齐国胶东地区的军团不敢乱动。
诗云: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这是唱当年东征之苦的歌,因是天子东征,或征东夷,士卒向东所见之山极多,墨家这边在绘制地图的时候,便依着这首渐渐之石,称不其山为劳山,取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一句而用。
那里又有村落聚落,曾属胶夷,如今也已归化,以铁器贸易粮食,又从琅琊后世日照附近运送粮食,齐国海军覆灭,海上已然成为墨家的通途。
墨家又以善于攻城而闻名,齐国胶东军团和莒军团都不敢乱动,海军覆灭又不能切断墨家的补给,攻击不其山的墨家营地只怕少了三五万难有成效:齐人斥候也知晓,墨家习流皆是精锐,此时多是接舷战,当年墨家的剑盾备城门之士从陆军中被火枪长矛取代后,多去了习流水师,传承下来,又拒山而守、海运补给,非五倍不能攻。
如此一来,公造冶便可放心大胆地进入费地,组织这一次对齐军的追击。
齐人已有败退之相,适的书信也明确地说了:不管田庆是不是庸才,南济水之战后,齐临淄军团一定会返回的。
公造冶支持适的看法,此时大局已定,墨家的战略目的不论,至少已然胜了七分,他焉能不高兴?
心里琢磨着只要三五日就可以追击围困齐人的时候,一名传令兵一脸愕然愤怒地跑入帐中,颤抖的双唇抖动许久,才用一种愤懑到极点的语气说道:“齐军北撤……那些逃亡武城的贵族,放火烧了武城,武城万人被屠!”
第一百六十一章 诛不义令(上)
万户被屠的消息,在斥候的嘴里,也不过是屠城、焚城这样简单的四个字。
即便斥候一脸的惊愕和悲痛,终究难以诉说其中万妇千婴的哭声。
公造冶之前一脸轻松的神情,被这消息惊的情绪木在了此时此刻,甚至忘却了表情的转换。
屠城事,时代常有,强制迁民而走的事更是寻常。
可公造冶在墨家几十年,听了太多兼爱、仁义、利天下的学说,在心中已然把这个时代之下习以为常的事当做了不寻常。
愕然许久,公造冶才明白,终究墨家是天下的异类,他在墨家待的太久,竟忘了天下原本的模样。
许久,无力地挥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这个消息。
独坐帐中许久,忽然喝道:“酒来!”
他已经许久没有醉酒,上一次醉酒还是聂政刺秦而死的消息传到泗上的那一天。
泗上的酒很烈,已然是须发尽白的公造冶时隔多年,再一次喝醉。
墨家有纪律,尤其是从二十余年前商丘那一次改组墨家的同义会之后加入的墨者,纪律是首先要遵守的。
公造冶曾是天下的豪侠,他做豪侠的时候墨家还未改组,即便这二十年前来他作为七悟害之一遵守着墨者的纪律,并不会在军帐内大战前饮酒。
可今天他却怀念起自己做豪侠的日子,手持利刃,问及天下,谁人有不平之事?
自从几十年前那个腿上的汗毛都因为奔波而被汗水浸没的人和他长谈了几日后,他认可了墨家的纪律、墨家的非斗、非攻的大义,自此之后他不再做豪侠,而是成了一个墨者。
今天,他却忽然怀念起当年做豪侠的时候。若还是在几十年前,自己正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