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帝之天龙八部(步枪)-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同的事情,在辽国与西夏接壤的区域同样上演。相比吐蕃跟西夏接壤的地方,大家各有死伤不同。夏辽边境死的人,更多都是西夏这边的游牧部落。
先前一直压制着不轻易出兵的西夏,随着被灭杀的游牧部落增多。幸存者也直言不讳。就是辽国的骑兵所犯下的罪孽时,为了稳定边境形势。他们也不得不派兵围剿。
原本零散骑兵对决的形式,随着战事不断的漫延,最终辽国方面的大军也开始出动。为了保证国土不失,西夏方面也只能拼命阻击。
面对这种两方边境不稳,一方边境大战还随时可能暴发。对宋朝在这个时候,提出的大批损失赔偿。西夏方面也只能咬牙认了。
等到他们使团听到宋朝负责谈判的大臣,表示为了巩固这次合谈,宋朝私下可以跟西夏做些生意时。西夏人也以为自己是不是幻听了!
可看到宋朝负责谈判的大臣,明确告诉和谈签定,那两国又是友好邻邦。现在邻邦有难。做为邻居自然应该帮一把。也没什么太过稀奇的!
只是购买这些西夏急需物资,宋朝方面提出不要钱,就要西夏几乎每个部落都能多出来的战马。以正常的价格,用战马换取宋朝的物资。
这些物资有粮食,还有宋朝提供的一些制式兵器,都是西夏方面目前急需的。价格方面还很优惠,让西夏国主真的犹豫了起来。
出售优质战马给宋朝,会不会养虎为患真的未尝可知。只是眼下的情形,辽国咄咄逼人,吐蕃又步步紧逼。若是不安抚好宋朝,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加入落井下石的行例呢?
面对这种不可预知的情况,西夏方面最终答应了一笔五千匹战马的生意。这些战马全部被河东路的边军接收之后,不到半月时间就拉起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
而相同的,西夏方面在有了粮草跟武器的配给之后,边境的部队军心一下大振。与入侵的辽国铁骑,也展开了势均力敌的战斗。
随着朝廷负责收集的情报部门,将这种越打越大的战事汇报给朝廷。得知先前一直在河东、河北两路活动的辽军,似乎也全部撤回了辽国。
当初不同意这桩生意的大臣,也终于明白这种坐山观虎斗的感觉。即解了本朝边境的危机,又挑动三个番邦之国进行内头。谁得利,一想便知!
这种战事持续到,大雪开始在北方终于不断落下,将路面堆积的有些寸步难行时停了下来。西夏方面尽管失去了一些骑兵,但国土总算是保全了下来。
打赢了此仗的辽国,发现他们除了抓获一些俘虏,抢了一些西夏的人口跟物资。似乎也没等到其它太多的东西,反倒让宋朝今年逃过一劫。
眼看今年的大雪,来的比往年更加猛烈。结束边境战事的西夏,面对国内储存的粮食,都应付到战事之上,陷入粮食短缺时,又再次象宋朝提出了购买的意向。
正愁上次生意做的有些小的宋朝君臣,自然不会拒绝送上门的生意。相比往年他们在边境发放的救济粮,今年没怎么受损失的边境,那些储存的粮食都可以卖。
一个需要救命的粮食,一个需要优质的战马组建骑兵。两国各取所需之下,又一笔战马换粮食的生意,很快在两国有意的掩护之下做成。
第二批西夏交换来的上万匹战马,按照赵煦的命令。全部送到与辽国接壤的部队,让那里的部队,开始陆续组建骑兵千人队。
为何不将这些战马,送到赵孝锡的骑军部队。原因很简单,骑军今年缴获的战马,本身数量就不少。一下子,用不了这么多战马组建骑兵。
将这近两万匹战马,下放到边境那些边军手里。骑军需要扩建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边军组建的骑兵中,挑选精锐骑兵补充兵源。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赵孝锡自然更愿意,让朝廷将这些战马全部发放到下面的部队中。有了这么多战马,赵孝锡相信宋朝的骑兵质量,也会慢慢的提升起来。
同样的事情,在各国面对大雪降临,开始进行冬休之时。三国受到战乱的部落,面对粮食物资短缺。在得知与宋朝接壤的地方,能够以战马换取粮食跟物资后。
最终都将国家禁令无视,通过赵孝锡派出的镖师商队,在边境跟这些游牧部落的骑兵。进行秘密的战马换物资生意,不断充实着宋军战马的数量。
只要有战马,宋军中骑兵的人数就会不断增加,这点赵孝锡看的非常明白。相比番邦各国游牧民族爱马,饱受欠缺战马之苦的宋军,同样珍惜这些难得的战马。
有了战马就能组建骑兵,就能不断训练出精湛的骑术来。将这些战马分配到边境诸军中,骑军明天的扩张,也可以优中选优,保证骑军的战斗力不会因扩编而受影响。
这种谋略跟布局,短时间也许看不出什么效果。可随着战马数量的增多,将来大宋真的发起动员时,这些散落各处的骑兵一汇总,相信会让番邦各国都震惊。
宋朝有了骑兵,配上精锐的步兵,攻防兼备的宋军。以后在对抗番邦骑兵时,也不用单纯的靠步兵去拼骑兵。这种军力的提升,对宋朝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看着边境的局势趋于稳定,赵孝锡也命令精挑细选出来的七千骑兵。带上那些战死骑兵的骨灰,踏上了返回成都府的道路。
尽管抽走了不少秦凤路跟永兴军路的边军骑兵,可有了韩安康留给他们的战马。两路的边军骑兵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倒都略有提高。
除了精锐骑兵,都选择加入骑军这支天子亲卫骑外。边军中要选拨擅骑之士,并非一件太难的事情。
面对这位钦差大人,来一次挖走边军不少精锐,又送出战马这份大礼。边军这些统兵将领,都不好多说什么。
相反今年两路的边军将领,都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因为相比往年,他们给朝廷丢脸。今年胖揍西夏一顿的战功,赵孝锡这位钦差大臣,也没忘替他们请功。
那怕很多守城将,今年连敌骑的影子都没看到。可一个保护边民有功的功勋,还是让他们得到不少的好处跟奖赏。算是真正欠这位郡王爷,一个大大的人情啊!
第一百七十章撤军琐事
来时骑军不足五千人,返回的时候却七千有余,实力未降反而有所提高。那怕在此次与西夏骑兵对决的战役中,还付出了近两千人的伤亡。
至于往年屡受骚扰的百姓跟边军,今年死伤的人数更是大大降低。尽管消耗了朝廷用于备战的粮食,可边关的百姓今年,终于能过上一个安心的大年夜。
除了布置在过关的武卫,还有潜伏在这里的布衣阁探哨,出于警戒原因没法返回家中与亲人团圆。其余选定的骑军将士,也开始陆续接受边关军民的感谢,返回骑军驻地成都府。
看着老百姓洒泪送行骑兵将士,这些百姓也第一次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军人家崇拜之情。相比往年老百姓,总指责朝廷养的边军酒囊饭袋,今年这种指责却没有。
尽管忙乎了近三月,可边城的官员还是士兵,都能感受到那些收留进城居住的边民,对于他们态度的转变。这也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老百姓还是分的清是非。
他们不奢望什么大富大贵,只寄望于这些朝廷的官员跟将士。能保他们过一个安宁的生活,少受一些番邦游牧骑兵的掳杀。平时穷一点,那只能怨他们不努力。
可一年到头幸苦赚到钱,到头来让游牧骑兵抢个精光,一家老小还死的死伤的伤。老百姓自然心有怨气,觉得朝廷的官员跟将士太过窝囊,不能给他们一个安全的保障。
望着这些百姓拿出一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塞给这些第一次享受百姓热情的将士。所谓的出城劳军,洒泪相送的场景,在这个战乱之地多少年没上演过了?
做为各城的边军将士,尽管有些羡慕骑军官兵。初来此地打了一次仗。就让边关的百姓如此爱戴于他们,却也明白相比骑军官兵,他们这些人替百姓做的事情真心太少。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对自己好,老百姓非常清楚。今年他们不但得到朝廷救助,还在城里保存住性命。
现在边关敌情以解。意味着他们都能陆续返家。过一个几年来相对舒坦的大年夜,老百姓怎能不记,眼前这支天子亲卫军的恩情呢?
有意让骑军将士感受一下,什么叫军民鱼水情的赵孝锡,看着平时冷酷无情的骑军将士。这会面对百姓的敬酒送东西时,反倒一个个紧张的不行,拿又不好,不拿又不行。
以一身普通骑军装扮站在队伍中的赵孝锡,很快传令前面出风头的骑兵千人将。可以喝一口百姓送的水。食物跟酒就不要拿了。边民过的苦,此行他们已然有目共睹。
有了赵孝锡的命令,骑军打头的高茗君,朝那些出城送行的百姓道:“多谢众乡亲的好意,我们骑军有军规,不能随意接受百姓的馈赠。
还请乡亲们体谅,别让我等犯军规才好。此次骑军撤军,是为了下次再来。我们此次离开,也不意味着永远不再来。只要边关有敌情。骑军将士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
今日我等就要离开,高某心中也着实不舍。难得有幸与众乡亲共战一场,那高某也不能太不近人情。众将士听令,接乡亲们一碗水,记住这里乡亲的心意。喝完水,全军继续前进!”
听到高茗君这样说。这些边民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叫王者之师。也不再强求那些骑兵接东西喝酒,纷纷端上碗给骑兵倒水,算是尽他们一份微薄的感恩之心。
看着眼前的一幕,陪骑在赵孝锡身边的段誉。也是一脸感动的道:“赵兄,你手下这些骑兵,真可谓王者之师!能得百姓如此厚待,此生足矣啊!”
对这位大理世子的感叹,赵孝锡却微笑的道:“段兄客气了,眼下这支骑军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与其说骑军是王者之师,不如说这次骑军北上,只是尽到了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罢了。
若是一支朝廷的军队,连最基本的保家卫国都做不到,又何谈他们是朝廷供养的军队呢?这些百姓苦了几年,好不容易今天能过个舒坦年,他们自然感恩骑军的到来。
以其说他们舍不得骑军离开,是因为骑军今年打了个大胜仗。还不如说,这里的百姓渴望和平,能过上安宁的小日子啊!”
这些话也许说的容易,可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尤其在宋朝这种推荐文治的大氛围下,武将跟官兵保家卫国的积极性,真的可想而知。
此次若非骑军头上,有这个天子卫率的头衔,加上赵孝锡这个郡王钦差亲自出马。这一仗恐怕根本不可能,打出现在这番成绩来。
一般的文臣武将担任钦差,单单要得到这些地头蛇官员的配合,就需要好好的沟通一番。绝对不象赵孝锡这样,拿到先斩后奏之权后,让这些路府官员都要忌惮一二。
更何况,此次指挥对西夏作战,处置不当违抗将领的官员。赵孝锡给予的处置办法,并非以往向朝廷上折,参这些官员一本,等待朝廷收拾这些不配合的官员。
而是直接先斩后奏,那怕他是个文官,赵孝锡也先斩了再说。这种血淋淋的铁血政策,令边关的这些各城官员跟守军将领,对赵孝锡也可谓又敬又怕。
乱世用重典!
在这种边境长年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拖拖拉拉办事不是赵孝锡的风格。除非对方官至知州那处级别,不然普通的一城文官,敢不遵将领等待的命运就是被斩杀。
此次骑军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跟这些边城官员守军的配合,也可谓是分不开的。无论后勤还是补给方面,都可谓将令通行无识。
这年头打仗,没有稳固的后勤保障,赵孝锡同样会抓瞎。会影响他的战略布局,想让骑军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只怕也不太可能。
换做其它钦差大臣过来,或者一些老将出马提价统帅。这里的官员,决计不象赵孝锡到来时那样,要人给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基本上,没人敢给赵孝锡制造麻烦。
原因很简单,赵孝锡是皇族成员,就算此次打败了。到时候追究起责任来,还是那些不配合的官员倒霉。就算他杀了一些官员,到现在朝廷不什么都没说吗?
至于那些知州级别的官员,更是清楚这位郡王爷的武夫性格。江南知州被秋后问斩,可就今年刚发生的事情。他们那敢去触这个霉头?
连各路的最高长官,都要无条件听命于赵孝锡这位郡钦差的命令。下面那些知府跟小城官员,又岂敢对赵孝锡敷衍了事?除非他们真的活够了!
喝过老百姓的一碗水,骑军也没直接摔碗走人,相反很客气把碗递回马旁的百姓。这年头,一个碗也不便宜,轻易也是舍不得的随便摔的。
喝完水的骑军,随着高苟君下令上马之后,全军骑兵立刻翻身上马。沿着回成都的路,慢慢提速的离开,将这些送行的百姓抛在马后。至于下次骑军,何时在来这个地方,那就只有天知道瞎子!
今年西夏吃了这么大的亏,又被吐蕃跟辽国折腾了一番。如果他们再不老实点行事,后果真的不可预料。所以,与西夏接壤的边境,至少两到三年将无战事。
除了这些返回成都大营的骑军大部队,还有一支小分队则由三百骑兵组成,带队的统兵将领。正是此次战役结束,正式转正为游击将军的王子殊。
他们此次并非押送俘虏跟战利品进军,相反每个骑兵身上,大多都绑着一个盒子。那些盒子里,乘放的都是此次战役中牺牲的骑军官兵骨灰。
这些骨灰都是前次出京时,赵孝锡带出来的武勋跟官员子弟骨灰。虽说军人战死沙场是常事,可赵孝锡还是希望,让这些阵亡的将士能回到故里亲人身边安葬。
至于另外一部分骨灰,遵照赵孝锡的意思,全部带回成都安葬。他们的名字,也将被铭刻于骑军阵亡将士的纪念碑上,让他们享受死后的荣耀。
有关这些事情,赵孝锡都得到了赵煦的同意。这也算是,赵孝锡替骑军众将士,申请的一个额外福利。以提升骑军的凝聚力,还有朝廷将士对这份当兵吃粮的认可度。
都说好男不当兵,可赵孝锡清楚,要想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愿。让四方臣服于大宋,军人的地位必须有所提高。而骑军算是一个样板部队,让大宋的百姓先有过适应过程。
这年头都好立什么牌坊,现在赵孝锡提出的英雄纪念碑,何尝不是替军人树立的一个牌坊呢?能够在死后流芳百世,不正是文臣武将们所推崇的吗?
若是一下子在全军推选,阻力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可现如今,有近三百武勋跟官员家的子弟阵亡,他们将是赞同立这座纪念碑的支持者。
都说死者为大,现在这些官员的子弟死了。谁还在这件事情上揪着不放,后果会如何,只要是个聪明人都清楚。这也是赵孝锡,敢于开这个先例的原因。
都说人好脸面,现在这些武将跟官勋家子弟死了。能让子弟享受一下香火祭奠,那个武将跟官勋不会同意呢?反对立这个纪念碑,就是不给这些阵亡家属的面子。这事谁敢做?
第一百七十一章浪子回头金不换
相比骑军来时小心翼翼,背着沿途的官道离开。此次大军返回,则显得光明正大了许多。以至不少沿途的宋朝百姓,也第一次知道朝廷,有一支人数这么多的骑兵部队。
此次兰州大捷,朝廷都向各城给予的通报。清楚这支部队的顶头上司是谁,沿途的官员都给予了最大的便利跟帮助。尽管人数众人,可返程比前次显得轻松了不少。
当骑军还未回到成都路时,王子殊跟手下三百骑兵,已然出现在汴梁城下。这三百骑兵,大多都是当年跟着赵孝锡离开的世家子弟。
望着眼前似乎没什么改变的城门,这些已然跟换了一个人的纨绔子弟。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属于军人的那股男子汉气息,此刻体现无疑。
还有不久就是除夕夜,赵孝锡为了让这些官员,回家陪父母亲人过个除夕夜。让京中沉浸悲伤的气氛之余,也能体会到一些团圆的欢乐,派出护送骨灰的都是世家子弟。
换做从前这些纨绔到了城门口,直接就纵马而入。可现在他们,都在王子殊的带领下,在城门口停了下来。若非他们身上的军装,此刻只怕城门那些官兵,都早就关闭城门大叫敌袭了。
从战场上搏杀回来的骑兵,跟驻扎在城中那些禁军骑兵,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这三百见过血的精锐骑兵,此刻展现出来的气势,根本不是一般官兵所能体会的。
别说守城门的官兵,立刻去把他们的顶头上司叫来。连那些进出城门的百姓,望着这支三百人的骑兵时,也不敢随意靠近选择了避让。
看到这种情形。同样感慨甚多的王子殊,很快手一挥道:“进城!”
三百骑兵也不下马,开始催促着跨下的战马进城。得到通知赶来的守城官,看到走在队伍前面的,真是卫将军府的王子殊时也被吓了一跳。
当看到后面那些骑兵时,每个都是守城官再熟悉不过的权贵子弟。他那敢过来阻拦呢?知道这些纨绔子弟,早前可跟那位郡王爷离京。这次打败了西夏,想来是回京领赏了。
可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平时在京城只会溜鸡逗狗的纨绔子弟。此刻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表情变得严肃不说,那股杀气令这些。
平时抓抓小偷都力不从心的城防军,又怎么轻易阻拦他们的进城呢?
这种惊讶不光城防官有,那些站在路边围观的百姓。同样认出不少骑兵中的熟面孔。若非领头的王子殊,很多京城百姓都知道。
清楚这支骑兵,就是打赢西夏骑兵的天子亲军,他们肯定会觉得。今天是不是眼花了,这些京中的纨绔子弟,怎么能打过那些凶神恶煞的西夏人呢?
相比百姓跟城中官兵的惊讶,还跟平时一样,到城中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看到王子殊等人的转变。那眼珠子更是掉了一地。
看着身边百姓的指指点还有议论之身,王子殊也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往城中百姓看到他们,都违恐避之不及。现如今对他们,却更多给予称赞之声。
清楚此次回京担负使命的王子殊等人,那怕有骑兵路过家门,听到家人跟好友的呼唤之声。同样不吭声,一脸冷静的往皇城的大门走去。
等到了皇城脚下。王子殊下令停止前进,后面的三百骑兵就跟他一样。全部扼住行进的战马,随着王子殊的动作下马,由王子殊这位千人将进皇城复命。
对于这位跟皇族也沾亲带故的王子殊回京,早就知道他们回来做什么的赵煦。也没忘在皇城校场。接见了这些荣耀回京的骑军武官一番。
看到这些骑兵相比离开京城时的样子,赵煦也不得不感叹,赵孝锡当初的决定多么的明智。这些原本只会躺在家族长辈荣誉下,坐吃等死的纨绔子弟。
现如今,他们都是朝廷最为精锐最年青的武官。有了这些年青的武官挑大梁,将来大宋遇到大战,也不愁无将可用了。
感受着这些从沙场归来,杀气腾腾的骑兵朝自己行礼,赵煦也有种感觉。这三百骑兵所展现的气势,就算禁军大营的那些将士,都未必有他们来的气势大。
明白这些骑兵先来见他这个皇帝,是出于礼节报备复命。接下来,他们要去做的事情,将会让城中不少官勋之家,挂起白布迎亡者回门。
相比王子殊这些活着的,能够享受他这位皇帝的亲自召见。那些死去的年青人,却只能躺在冰冷的骨灰盒子里。这种生与死的直接体现,也让赵煦第一次明白军人的不容易。
看着那些包裹骨灰盒的包巾,都有些脏了。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体现一些皇家恩宠的赵煦,想到一个主意之后。
很快朝身边的在太监总管道:“李公公,去库房取些黄绸过来,将这些白布巾换上。这些人都是替皇家送命,朕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听到赵煦吩咐的太监总管,很快带着太监,将那种名贵的黄绸取了几匹过来。亲自动手用剪刀,将其剪成一块块条布,将这些骨灰盒重新包裹一番。
等到所有的骨灰盒都享受了黄绸的包裹之后,赵煦也没多留王子殊等人。此次大战的情况,在这些太监包裹的骨灰盒时,王子殊已然向他通报了当时的情形。
其实说起来,此次的大战,真要跟西夏骑兵硬碰硬。以骑军初建,他们是得不到如此大的战功。以其说骑军胜利,不如说此次赵孝锡的指挥得力。
此次王子殊等人可以回京复命,赵孝锡这个郡王爷,却不能随意回来陪家人守岁过个除夕夜。而此次王子殊,也将赵孝锡在边关,替赵煦买了一张虎皮转交。
至于其它几张雪狐皮手套跟围脖,则是送给那位太皇太后的。当然,除了给两宫的礼物,赵孝锡也没忘记给家人置办一些年货。总之,这份身为皇家子弟的心,赵孝锡还是尽到了。
相比其它王族子弟,离开京城之后送的礼物一大堆。大多都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赵煦却很享受赵孝锡,这些带有边关特色的礼物。
在这种寒冬腊月之中,有张虎皮披风穿着,赵煦偶尔出来转转吹吹风,也不用担心太过着凉。而给那位太皇太后的礼物,同样也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用的。
就算神宗遗留的几位妃子跟皇太后,赵孝锡同样带了些实用的礼物。可能价值不如那些王族子弟送的贵,却更能说明赵孝锡的在挑选礼物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离开皇宫的王子殊,同样没第一时间返回卫将军府。那怕他们回京面圣的消息,已经传开。不少渴望见儿孙一面的官员,都在皇城外等待,希望接儿孙回去团聚。
可等到王子殊等人出来时,面对这些亲人前来接他们回家,王子殊等人都给予了回绝。因为此行他们是有使命的,必须先送这些死去的同袍回家,他们才能安心回家跟家人重逢。
望着那两百多个包裹了黄绸的骨灰盒,这些等候的家人,也明白王子殊他们能回来。相比那些躺在骨灰盒中的,已然值得庆幸了许多。
亲自过来接王子殊的卫将军王师约,虽然不时能听到孙子的消息。但今天看到王子殊,已然脱胎换骨的样子,也感叹把王子殊交给赵孝锡管教,确实是一步好棋啊!
二十岁的游击将军,这比当年他担任游击将军的年龄还年青。这说明,这位王家三代长孙,真的能在他百年后,挑起王家的重担,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其它来接自家子弟的官员武将,看着儿孙跟换了个人的样子,同样也是感慨万端。觉得当初狠下心,将这些子孙送到赵孝锡帐下磨炼,真的选择对了。
以往轻浮毛燥的脾气,此刻在这些儿孙身上都看不到,身为长辈跟亲人。有什么比看到儿孙有出息,还高兴的事情呢?
没有阻拦这些儿孙,要先送同袍骨灰回家的善举。看着王子殊上马,带着三百骑兵沿着皇城脚下,将这些骨灰送交给他们的家人。
尽管这些阵亡将士家境各有不同,但在死后遵照赵孝锡的命令。送骨灰不分家属级别高低,但送交骨灰的武官级别,却级别各有高低。这也显得对死者家属的一种尊重!
就算此行没回来的武勋子弟,王子殊他们也带回了他们的家书。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选择先送骨灰再送家书,其次才是返家与家人团聚。
看着王子殊他们出现在门前,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自然悲惨欲绝。可战争就是如此,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子弟上了战场能不死。
望着这些骑兵单腕跪地,奉上这些骨灰给予他们的长辈。这些官员也觉得,他们的子孙就算战死也极其哀荣。
除了有皇帝亲赐的黄绸包裹骨灰盒,还有一封赵孝锡写与阵亡家属的亲笔信,讲述他们儿孙在军中,跟此次战役中的表现。
同时也说明,他们儿孙今后将铭刻骑军纪念碑上,供骑军将士香火拜祭。这样的荣誉,以往战死的将士,谁得过呢?
第一百七十二章年节将至
随着王子殊等人回京,开始陆续将骨灰盒送交与他们的家人,送上身为生前同袍最大的敬意。有皇家的恩赐,外加赵孝锡这位郡王爷的亲笔信,还有铭刻纪念碑供后人祭拜。
这一番后事的哀荣,也总算让这些家属心中稍稍好受一些。说起来,这些武勋之家,那家一代没几个子嗣呢?
能得到这样的荣誉,相比送入骑军时,只会给家族惹祸。这些阵亡的纨绔子弟,也算没白瞎跟赵孝锡这位统领一次。
做为此次回京武职最高的千骑将,王子殊也承担替同袍送行的责任。而在此次阵亡中,家世比较高的一位将士,则是拥有一位三朝臣相的韩家。
那怕这位臣相已然过世,可其家族在朝为官的子弟众多。其长子更是被喻为,有机会接替其父担任朝廷臣相的新锐文官。而这个阵亡的士兵,正是目前担任朝廷户部尚书韩忠彥的二儿子韩林。
早就知道儿子在此次战役中以百骑官的身份阵亡,韩忠彥也可谓心疼不己。望着王子殊,还有其它骑军单护跪送骨灰盒,还有韩林生前穿戴的铠甲武器。
清楚这是此次阵亡将士中,独一份享受到的荣誉。韩忠彥也明白,这跟他儿子身为此次战役中,唯一阵亡的骑军百人将,还有韩家的家世有很大关系。
眼含热泪接过这些儿子生前穿戴过的铠甲,做为一个以文传家的家族而言。出了这样一个,能够得朝廷如此厚待的武官,韩忠彥也知道。
这位从小喜文不喜武的儿子,终于做到了不读书,也能光宗耀祖的承诺。只是以这种方式。象他这位父亲证明,韩忠彥的心里自然不好受!
将骨灰还有铠甲,递给身边的长子,韩忠彥亲自扶起王子殊。压制心中的悲伤之情道:“子殊贤侄,老夫代表韩家多谢你们送小林回来,请受老夫一拜!”
清楚这种护送家人骨灰返家。对任何家属而言都当给予厚待,一惯以礼传家的韩忠彥。此刻并没仗着是户部尚书,就轻视王子殊这个年青的游击将军。
面对韩忠彥的行礼,王子殊赶忙起身搀扶,略带悲伤的道:“韩伯父,林哥参战前就写了一封家书,我们在收拾遗物时找到,也一并带了回来。
除此之外,郡王爷也亲笔给你写了封信。向伯父表示一番歉意,也希望伯父能节哀顺变。另外林哥在军中说起,他担心韩繁的出路。
此次回京时,小侄特意跟郡王爷询问过。如果伯父愿意,郡王爷可以破例招繁哥儿进骑军营。只要繁哥儿能跟上骑军的训练,下次出征时将接替林哥在军中的职务。”
听到王子殊的话,站在韩忠彥身边一位孔武有力的年青人,立刻跪倒大声道:“父亲。我要进骑军,替二哥参军。完成他未完成的遗愿!”
清楚这位四子,也可谓不是从文的料。前次骑军选拔,韩忠彥没让他参加,他还一直等待着明年的选拔。希望能加入到这支天子卫率骑军中!
现在看着二子阵亡,四子又打算进入这支,风险跟收益可谓并存的骑军中。身为父亲的韩忠彥。一时间确实很快做出绝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