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帝之天龙八部(步枪)-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两派大臣的争吵。赵煦自然心有不快。望着一直没表态的臣相,赵煦询问道:“章爱卿,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如果与辽国宣战,有几成胜算?”

见皇帝开口询问,脑中同样在分析利弊的章惇。觉得两派说的都有理。可他更清楚,这个建议是赵煦提的,意味着赵煦是站在主战派一边的。

其次他甚至知道,赵煦为何会产生这种想法。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输给,那个刚刚收复李朝的赵孝锡。而这恰恰就是章惇所担心的!

想到这些章惇很慎重的道:“皇上,依臣之见,对大辽兴兵还是可以。只是眼下的天气已然变冷,不适合大兵出征,如果推迟到明年开春,相信成功的把握会大些。

另外恕臣大胆,相问皇上对这次兴兵大辽,到底有何想法。是只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是要将大辽彻底的覆灭呢?如果是前者,我们胜利的机会可能更大一些。

如果皇上想覆灭大辽,依臣之见,只怕时机尚未成熟。那怕我军如今的骑兵数量,比以前多了不少。可在骑战上,我们还是不如大辽,这点必须承认。

在燕云十六州境内,如果我们要收复失地,可以步骑结合胜之。如果离开了燕云十六州,进军草原的话,步骑必然会分散,一分散便给大辽骑兵以可乘之机。”

相比其它大臣说的话,章惇的分析则更加明确一些。可在赵煦看来,这位信任的臣相,也是赞同兴兵大辽。而他心里觉得,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然是很难得了。

很快笑着道:“章爱卿看来,真的体恤朕意。朕多少也知道,大军出征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可每每想到,被大辽占领的失地,朕心里不甚滋味。

只要能收复被大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朕愿意多给大辽一些喘息的机会。而且在朕看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意味着我们拿回战略的控制权跟主导权。

没了燕云十六州的庇护,那些番邦之人,便如同无根浮萍一般。他们往后想南下,我大宋也有了护卫抵挡的城池屏障,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见赵煦跟章惇都这样说,这次的书房议事,无疑是主战派占了上风。只是在这个时候,章惇本想再多说几句,却被赵煦接下来的话给打断了。

似乎看到众人都没什么异议了,赵煦很快道:“就依章爱卿之言,让本朝百姓过个安平之年。从现在开始,兵部跟户部开始准备战争所需部队与物资。

待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朕要亲自领兵收复燕云十六州。朕要让天下的子民看看,朕是大宋的中兴之主。在朕心上,这个压在大宋军民心头的病根必须祛除。”

望着意气风发的赵煦,了解其性格的章惇,原本还想说。这次的战事,必须选调精兵强将参与。统兵将领,要么由他或者赵孝锡担任,胜算可能更大。

只是眼下这种情况,赵煦又怎么可能,会让赵孝锡再次领兵呢?至于他,虽然文蹈武略都不错,却也不敢抢皇帝的风头啊!

现在赵煦把话已经说出来,身为臣子的章惇,只能将这些事情,尽量考虑的周全一些,准备的更充分一些。只有这样,或许不会出现他所担心的情况。

历来御驾亲征的战争,都是胜多输少。可同样有输的战事,而这种输的战事,严重的却催毁一个帝国的根基。这意味着,这种战争只能胜不能输啊!

随着御书房的秘议结束,兵部也开始忙乎起调兵遣将的事情,户部自然是储存粮食跟准备犒劳军队的军饷。没钱没粮,这仗根本就没办法打。

好在这两年,大宋的税赋不错,国库中的积蓄也够打一场战争。可户部的尚书同样担心,此战若是失败,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到时又怎么办呢?

连赵煦跟章惇都不知道,此次书房议室被严令外传的军机大事。在结束议事之后,至少有三封加急密折,被送到了正在琉球享受天伦之乐的赵孝锡手上。

而写这些密折的主人,其实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这意味着,赵孝锡的人脉关系,已然发展到大宋最核心的朝堂之中。当然,这也不排除,这些通信的大臣在为未来打根基。

眼下赵孝锡的强势,朝中大臣与目共睹。谁也不敢说,未来这位王爷,不会成为大宋的九五之尊。更何况,赵煦至今无子啊!

面对一个尚且没子嗣继承大统的帝王,他一旦发生什么意外。皇帝必然会从,神宗的血脉中挑选。而眼下,这些王爷之中,谁敢说权势胜过赵孝锡呢?

未雨绸缪,本就是一些官宦之家的生存之道。加上赵孝锡在大宋军中的威望,还有诸多朝中武勋世家的支持。谁都想抱一抱这根大腿,为将来谋个好出路。

而且这些给赵孝锡写信的人,也相信赵孝锡不会出卖他们。就算被皇帝知晓,他们也可以明白告诉赵煦,这是替帝国着想,问问赵孝锡对此事的意见。

当三封密信,几乎在同一时间被送到新南城主府时。看到这三封密信,赵孝锡的神情也比较沉重。相比赵煦的乐观,他却没那么乐观。

正如章惇所想的那样,如果此战由他统领,收复燕云十六州应该不是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战争打的并非只是抢回失地那样简单。

用后世一句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燕云十六州除了有辽国的移民外,更多还是汉族的百姓居住。就算难挡大宋兵锋,辽国也可迁移这些人口。

将那些空无一人的城池,让给大宋进攻的部队,那最终大宋看似收复了城池,实际却还是什么都没得到。如果是赵孝锡领兵,他却会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在他的计划中,只要能攻下高丽,从高丽境内出兵,堵截辽国的后路。要是大辽想迁移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就有被包围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不迁移走那些百姓,那么收复这些领地的意义,才会变得更具份量。后世金国不就是玩的这一手吗?让大宋吃了个哑巴亏,这意味着人口才是战争的根本啊!

第一百零九章国之根基

望着从京城陆续发到的三封密信,以及布衣阁陆续发回的情报,赵孝锡也清楚。已然启程战争程度的赵煦,是不可能中断做出的决定,他开口阻拦只会适得其反。

在赵孝锡看来,这位堂弟野心不小,若当个守成之君没什么问题。可真想做个中兴之主,就必须将朝堂拧成一股绳。可现在看起来,赵煦还远不够资格。

面对布衣阁情报人员,等待的回复,赵孝锡发现他能做的。只是传令在西北的骑兵部队,还有大宋军中那些精兵强将,务必保证赵煦的安全。

就算此次出征大辽,完不成预计目的,也必须保证赵煦的安全。帝王亲征,略有闪失后果不可想象。看来这次,他的胜利真的刺激到这位堂弟了。

看着儿子这两天神情凝重,沉浸在喜获孙子情绪中的赵颢。找了个无人之时,略显认真的道:“云儿,出什么事情了吗?看你这几天,怎么神情这般凝重?”

见父王询问,赵孝锡略显无奈的道:“父王,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工部尚书,前几天都给本王送来密信,告知孩子一件事关大宋兴亡的大事。

小六,看来真的很介意我的成就,做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就算我有心阻止,只怕也会适得其反。我很担心,小六这次出兵大辽,会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啊!”

听到赵孝锡说出来的话,赵颢有些意外的道:“你为何会这样说?就现在大宋的军力,攻打大辽的话,取胜的把握应该不小吧?前段时间,你不是说大宋骑兵有十万之众了吗?”

赵孝锡苦笑道:“没错,现在本朝拥有的骑兵数量。是有十万之数。可父王应该清楚,任何精锐的骑兵,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这必须经历实战的检验。

眼下真正能跟辽国铁骑抗衡的,只有我训练起来的骑军。可就算骑军现在扩大了不少,实际可战精骑。也不过三万之数,远远比辽国的铁骑相差太多。

除此之外,父王别忘了,辽国还有一支重装骑兵。如果辽国出动这支骑兵,只怕骑军与其交手,胜负也很有可能各有一半。我最担心的,还是小六会贪功冒进!”

这个担心说出来之后,赵颢又道:“小六出征,想必朝中那些老将也会出马吧?就现在的臣章惇。也是一个知兵事之人。这些问题,章惇应该会考虑到吧?”

赵孝锡摇摇头道:“父王,小六的性格,应该不用我说你也清楚。一旦他决定了某件事情,就章惇的性格,能说服一个强势的小六吗?”

见赵颢没吭声,赵孝锡又道:“其实真要说起来,我倒不是担心小六的失败。而是他这一打。将我收复辽国的计划全部打乱,可这些事情我又不能对他明言。

根据我的计划。明天开春我会对高丽宣战,将高丽也纳入大宋的彊土之内。而后依托高丽,分兵两路全击大辽,必然一战尽全功。

在我看来,战争最重要的并非是那些土地,而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只要有人。到那里都能建城。如果没人,守着一座空城又有什么用呢?

要是大辽方面,真的阻挡不了大宋的兵锋,他们将生活在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迁走,全部拉到草原之地生活。到那个时候。就算收回失地,对大宋又有何利呢?”

这种新奇的观念,让不太懂武事的赵颢,想象到燕云十六州变成空城。那收回来,确实没什么作用。相反那里没了人口之后,大宋派兵驻扎也于事无补。

想了半天,他最终只能道:“大辽人,应该不会想到这种办法吗?”

赵孝锡慎重的点头道:“父王,不要小瞧了耶律父子的心智,耶律洪基能稳坐这么多年的大辽皇帝之位,还能在大辽经历混乱后,当机立断稳住根基,足以证明此人性格沉稳。

这样的人,如果他退了,那么此次大宋胜利的机会能多上两天。可关键是,耶律洪基尽管身体不好,可他毕竟还是大辽的皇帝,那些大辽的部族首领,都会给他几分薄面。

这些年我们与大辽的边境争斗,虽然有兵卒的撕杀。但究其根本原因,每战两国争夺的焦点,不就是那些生活在边境的百姓吗?”

让赵孝锡这样一解释,赵颢做为大宋王爷,也很清楚人口多少,也觉得一个国家的底蕴。大宋一直被人虎视眈眈,不就是因为大宋的人口最为多吗?

以前很多人都不怎么重视人口的问题,现在让赵孝锡这样点出来,赵颢也真正明白。为何赵孝锡会说,打仗很多时候打的就是人口。

只要有人,财富也会源源不断的产出。如果没人,就算做拥金山又有何用呢?想到这里,赵颢也确产有些担心,宋辽之战一起,还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都说战争中真正受伤害的,还是那些朴实的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总之,眼下大宋的百姓,看上去安享太平,实则不少百姓日子过的都不好。

尤其生活在西北边境的百姓,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说,还要担心那些不时越境而来的游牧骑兵劫掠。对于百姓而言,除非是想死,不难他们只能任人掳掠。

很多百姓刚刚被大辽的骑兵,抢到大辽境内生活。没多久,宋军入境又把他们给救回来。这样的来回被掳夺,让边境的百姓都无心生产,厌倦了这种被人主宰一切的生活。

想到这里,赵颢却略显严肃的道:“云儿,我知道你有野心,可在这件事情上,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要知道,这可是国战,不容有失啊!”

听到自家父王的这番话,赵孝锡凝视着墙外的天地,感叹道:“父王,你说的不错,儿子确实要那张位子。甚至我以前说过,只要小六活着一天,我便不会去想那张椅子。

想必你应该知道,在这大海之外,我能征服的国家多的是。如果我想发动战争,一年我就能挑一个国家发动战争。今年李朝,明年高丽,后年倭国。

如果我想将这些国家吞并,我的彊域比宽大的多。我想要坐那把椅子,并非是为自己的野心,而是为了我们赵家未来被凌辱的命运,也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啊!”

想到几十年之后,那场令北宋彻底成为历史的战争,两帝被掳,皇室女子被凌辱至死的命运。赵孝锡想夺取帝位的心思,就会变得异常强烈。

见赵孝锡还是分的轻清重,赵颢这才道:“云儿,那怕父王很想你去执掌那把椅子。可父王同样知道,那把椅子不好坐,那需要承担一个国家的命运,很重很沉。

可现在你既然意识到这种危机,那你就想办法,替小六做好善后收尾的事情。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这大宋说到底不都是我们赵家的天下吗?”

对于自家父王的理念,赵孝锡虽然不怎么同意。可他清楚,在这种时代,很多大宋都将大宋当成赵家天下。可在赵孝锡看来,这天下应该是大宋百姓的。

没有这些底层的百姓支持,赵家又怎么可能当稳这个帝位呢?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百姓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基所在啊!

想到这些,赵孝锡连续给潜伏在宋辽边境的武卫,开始做好安置百姓的事情。如果大战一起,辽国真的开始迁移百姓,无论如何都要将百姓给截住。

那些安置在燕云十六州的密营,从此刻开始全部储备粮食跟房舍。一旦截住百姓,在宋军未能攻进燕云十六州时,暂且安置在密营。待宋军破城,将他们送回原城安置。

另外他还特意书信在辽西的乔峰,将宋辽即将开战的消息告诉他。让其统领的骑兵,在辽西尽可能牵制辽国的骑兵,保证此战百姓不会流离失所。

虽然赵孝锡明白,对于乔峰而言,他最不喜欢看到的情况。就是宋辽开战,可在辽西生活这么久,他多少也明白,宋辽想结束这种对峙,只有一方获胜才可。

至少在密营生活的这段时间,乔峰看到赵孝锡对待辽国贫苦百姓,同样一视同仁的善待。他应该明白,相比之下,这些辽国百姓生活在大宋治下,会更加幸福。

如果乔峰真的不同意,那赵孝锡也会告诉他。眼下他统领的马匪骑兵,真正听命的还是他。只是赵孝锡不希望,到时让两兄弟的感情产生裂缝。

在他喜获麟儿之时,乔峰跟阿朱的第一个孩子,早就降临人世。尽管是个女孩,可对乔峰而言,也意味着血脉得与延续。

为了女儿,为了守护的那些族人,赵孝锡相信,乔峰会做出明智的决定。毕竟,让天下恢复真正的和平,本身就是他们两兄弟共同的心愿。

除此之外,赵孝锡甚至还将原本用于对付高丽的海军,也开始进行集结。他们将在开战之后,充当奇兵突袭渤海境内的锦州或莱州,替赵煦的大军分担一些压力。

可这样一来,他攻打高丽的计划,就只能暂时缓一缓。可为了确保此战胜利,赵孝锡必须做出一些舍弃。毕竟,有国才有家啊!

第一百一十章大宋骑军现状

伴随着一系列命令下达,赵孝锡也将进攻高丽的计划压后,全力为宋辽之战做准备。那怕此刻距离年关将近,前往登州境内的海军战船似乎开始多了起来。

这个原本准备用来,当做跳板进攻一海之隔高丽的战略前沿基地。打从定下进攻高丽的计划,这里的海军基地,便进入了大兴土木的兴盛期。

相比其它基地,还驻扎了不少百姓,这座设立在登州外海无名岛上的基地。一直属于高度保密中,经常有赵孝锡御下的海军,在附近巡逻禁止任何人员靠近。

为了完善赵孝锡的计划,也为了不至出现变化而来不及。赵孝锡甚至从澎湖基地,调派了一支三千人组成的新式部队,通过一艘艘海船往无名岛上的基地运送。

除此之外,潜伏在辽国境内沿海各城的布衣阁秘探,也开始打探起辽国的军情来。对于辽国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水军,可水军实力连李朝都不如。

加上这个地方,也是并未解散的骷髅团骑兵,重点洗劫跟掠夺人口的地方。辽国在这些沿海城市,采取的大多是封海的措施。不想跟海盗们,在海上进行争斗。

这种封关锁国旁的战略,让登州基地的海军,开始在渤海弯之内。一些适合人居住的岛屿上,开始跟蚂蚁搬家一样,不断的搬迁兵力。

布置下这些事情,赵孝锡就算再关心也没多大用处。大宋的战争步伐开动,暂时他也阻拦不了。现在唯能期待,这位堂弟能旗开得胜才好。

绍圣元年对赵孝锡而言,无疑是个收获之年。吞并了一个李朝之后,朝廷对于接下来组建安南各州府的事情,似乎也显得不那么关心。

除了在李乾德抵达汴梁城。彰显了一下天朝上国的威严之后,赵煦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开春进军大辽的军事准备上。不少南方的禁军,也开始往北方进军集结。

这种异常的举动,自然逃不过大辽方面的细作。能从这种边境的气氛中,感受到大宋只怕要兴兵攻辽。大辽方面也出奇的,在冬季收缩兵力储存粮草训练骑兵以备战事。

伴随着赵孝锡慑服西夏,并成功挑起西夏于辽国的纷争,又借助辽国内乱。将原本强大的辽国,也打压的实力受损严重。对于军力复兴的大宋,大辽也有所忌惮起来。

眼下大宋开始不断调兵遣将,派往西北各地军营冬训,大辽方面只要不傻都知道。这是大宋准备攻打大辽的前兆,那就意味着。这场战事绝对小不到那里去。

要换以前他们国力强盛,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肯定挥军南下。可现如今,活跃在宋辽边境的宋军骑兵,让辽国铁骑也略有忌惮,小股骑兵根本不敢犯境。

现在大宋兵力开始集结,他们还主动凑进去找死,那么结果无疑会得不偿失。以其这样,还不论加强军备。开始在辽国各城,训练青壮以备战事的开打。

在西北活跃的骑军旧将。得知朝廷要准备进攻大辽,自然觉得非常兴奋。可是当他们得知,统兵将领并非是赵孝锡,而是当今天子,不少骑军将领也觉得有点冒险。

相比朝中那些不知兵事,只知道拍脑袋下决定的人不同。这些在边境。拿辽军骑兵进行实战的骑军将领,却非常清楚,辽国的骑兵实力有多强。

眼下他们看似每次都有胜算,可大多都是依靠布衣阁的情报,以多打小取得的胜利。真要一比一的交手。胜负还真的不确定。

辽军骑兵马术箭术丰富精准,宋军骑兵则装备优良,挑选的骑兵也是各军中的精英。这样的对战,在临战的时候,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至于现在边军中的骑兵,说实话骑军的统兵将领都知道。打打本国的步兵,相信没什么问题。真要跟辽国的骑兵对决,输的可能性非常大。

骑军打从赵孝锡组建以来,装备武器都是大宋军中最好的。而这些边军骑兵,自然没这么好的待遇。而且边军骑兵的训练,也没骑军训练的那么刻苦。

现任的骑军指挥使张亭光,收到皇帝发来的秘旨,立刻召集了手下部将议事。这位当年的雁门关指挥使,如今也算大宋军中,实权最重的一位骑军将领。

可张亭光非常清楚,骑军真正的实力,还是掌握在赵孝锡安排的那些各营骑兵统领手上。除此之外,赵孝锡那怕卸任统领之职,他在骑军的威望依然没人能及。

另外一个令张亭光有些无奈的是,赵孝锡的离开,也带走了鬼骑军的精锐。以至目前骑军的实力总体不错,可真正能独立成军的小股精锐,却一直没能训练出来。

做为赵孝锡以前的副手,张亭光清楚鬼骑军的精锐,大多都由武林人士组成。相比眼下骑军中,大多都由普通精兵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成都路迁移到真定府,骑军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当中。可在张亭光看来,眼下这支骑军的实力,在他手上只怕未能完全发挥出实力来。

唯有赵孝锡回归,骑军才能真正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只可惜,赵孝锡被一纸圣旨发配到琼州,身为臣子的张亭光,对此也无能为力。

眼下皇帝发来秘旨,准备兵发大辽,骑军还是此战的主力先锋。做为骑军指挥使,张亭光自然感觉压力甚大。三万骑军,又岂是远超三十万大辽骑兵的对手呢?

看着满堂的骑军各营统领,执掌帅印的张亭光,很平静的道:“前日,本将收到皇帝发来的秘旨,明年开春之后,皇帝会御驾亲征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秘旨上面,皇上还特意说明,骑军将是开战先锋。本将知道,诸位都想着跟大辽骑兵一决高下。可本将想说的是,此次领兵之人,只怕并非琼州王。

从本将收到的消息,琼州王今秋以一月之功,灭亡了西南的李朝。连李朝的国主,如今都被质押在汴梁城内,李朝也成为大宋的安南路。

考虑到时间紧迫,本将把各位召集过来,就是想听听诸位有何意见。要知道,此次皇帝御驾亲征对大宋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事,请诸位都明白这点!”

还没开战,就要必胜。那怕这些平时非常自信的骑军统领,也觉得有些可笑。要是真有这个把握,他们早就领兵征讨大辽了,又何必在边境跟辽军进行实战磨砺呢?

做为各营统领中,资格最老的高茗君,听到这话皱眉道:“将军,这不是儿戏!还没开打,怎么就能言胜呢?而且,战场凶险,皇帝陛下又岂能涉险呢?”

就在这个时候,已然成长起来的王子殊,却很沉稳的道:“这是因为大辽的阴谋,在王爷取得大胜之后,他们便派遣细作,在京中挑拨皇帝陛下跟王爷的关系。

如今不少江南跟西北的百姓,都感恩王爷给他们带来和平。那怕这次开战的决定,朝中有人阻止,可这是皇帝陛下一力做下的决定。此战必打无疑!”

有些话王子殊没说,可在场这些人,都是赵孝锡的老部下。他们对于赵孝锡的提拔跟感恩不言而喻,甚至很多时候,骑军在实战中阵亡的将士,都能得到相应的抚恤。

总之,这支骑军看似换了一个当家人。可真正不尊敬赵孝锡的人,都会在这里生存不下去。那些当年的老骑军将士,对赵孝锡的忠诚度,远比对皇帝赵煦更高。

眼下骑军使用的装备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赵孝锡不断派人更新替换。那怕赵煦明知,这是赵孝锡变相笼络骑军的手段,却也无能为力,有些东西他也没有。

就拿现在骑军千夫长,就拥有一具的千里镜,根本就不是朝廷工匠坊所能生产出来的。除此之外,朝廷给予骑军的军饷虽然不错,却也远远没有赵孝锡在时那般丰厚。

另外就是关于骑军战死的抚恤,朝廷觉得抚恤太高,在张亭光接手之后。就取消了赵孝锡定下,超过普通部队几倍的抚恤制度,为此骑军将士也觉得有些心寒。

可得知这个消息,赵孝锡告诉张亭光。这个制度,不会因为他离开而取消。任何在骑军中作战英勇牺牲的,还是有资格,将名字跟骨灰入葬老骑营墓地。

至于抚恤金,也有专人给他们的家眷送去。当然,是以朝廷跟骑军的名义送去。可谁都知道,这些钱都是赵孝锡掏的。这样厚道的统兵将领,那个将士不敬佩呢?

可以说,赵孝锡现在坐拥新南城,可谓日进斗金都不至。可每天他消耗出去的资金,同样是个天文数字。要没充足的财富支持,他也不可能这样尽得人心。

说到底,大宋各军的将士,这样热衷于加入骑军。除了这是天子统帅的军队,面子上很自豪之外。骑军的超高福利待遇,也是这些将士趋之若骛的主要原因。

只要能加入骑军,单单普通一兵的军饷,就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如果能在战场立功,其赏赐更加丰富。若能晋升武官,军饷更是翻番。诸多好处,那个当兵的不渴望呢?

第一百一十一章杀胡令之威

随着大辽冬季的骚扰消失不见,大宋边军骑兵跟骑军都进入备战状态。整个边境似乎出奇的安静下来,可很多人都知道,这只是大战前的宁静罢了。

大宋这边忙着调兵遣将,大辽这边同样没有闲着。代表皇室的信使,开始游走大辽后方的各个部落,希望他们在大战来临时,来出兵助大辽一臂之力。

如果大辽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那么这些部落的生活,只怕也会得到改变。曾几何时,大汉大唐的骑兵,不是纵横过他们所在的区域,将他们逼到过不毛之地吗?

谁都不会想到,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将这次大宋有可能发动战争,做为聚集权力的一次机会。只有外部重压之下,这些始终游离不定的部落,才会真正汇聚到他的旗帜下。

相比大宋的皇权至上,大辽皇帝的威严,更多在那些大城之中管用。如果拿到后方那些游牧部落之中,不少大型的游牧部落首领,都不怎么把皇帝放眼里。

耶律洪基能当稳这个皇帝,也需要得到这些部落首领的支持才行。他想集结大军,同样需要这些部族首领的支持,他们部族的骑兵才有可能被派出。

若是没部族首领的同意,那怕他是一国之主,也休想调动一些大族部落的一兵一卒。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可确实就是目前大辽存在的现状。

那位已然占据辽西的谋逆之臣,同样聚拢了不少反抗他统治的大辽部落。耶律洪基虽然有实力将他们消灭,却不想两虎相争之下,让一旁的大宋捡走了便宜。

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无论是他还是那位堂弟,甚至整个大辽都将不复存在。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耶律洪基一直采用拉拢隐忍的方式,保存大辽的实力。

眼下既然大宋即将来袭,那么身为皇帝的他,往召各部落的骑兵参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部族首领,如果不想被大宋所征服。唯有配合皇室的调派。

甚至那位当初,将其儿子还有母亲妃子杀死,最终还成功逃亡到辽西的堂弟。他也派人送去了一封密信,晓以大义的告诉他,要精诚团结共对这场战争。

国战,打的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整个国家的根本。一旦在战争中输了,输的或许是整个国家。没了大辽的庇佑,他们耶律家族又那来的皇族尊贵呢?

身在琉球的赵孝锡。看着布衣阁不断送来的情报,也感叹耶律洪基果然不愧为老狐狸。这样一个危机,都能让他从中找到捞好处的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赵孝锡很快下令道:“赵大,命令在辽国的密营,这段时间展开刺杀行动。选择刺杀的对象,就是各族部落的首领或继承人。

能成功一个算一个,另外将这个消息。发布到江湖之上。告诉那些江湖高手,以其在中原相互撕杀。不如都去辽国转转。刺杀一个部族首领,本王赏千两黄金。”

觉得不能让耶律洪基好过的赵孝锡,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破坏他冬季的合纵连横之策。反正钱对他而言,暂时还真的不缺。而江湖上,贪钱的亡命徒同样不少。

赵大听到这个消息。很快将这条命令下达了出去。没过多久,江湖便流传一条杀胡令。尽管这次发出的杀胡令,只针对大辽各部族的首领跟子弟。

可对很多江湖人而言,千两黄金的悬赏确实很诱人。除此之外,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