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军的后续兵力还在增加。
几乎与此同时,加拿大在英国的支持下,出兵印第安酋长国。
体制落后军备不足的酋长国一时难以抵抗,向新华夏求援。然而,新华夏陆军兵力本就紧张,只能提供武器军火,其余只能靠酋长国自己了。
依照此次美军兵力分布判断,美军主攻防线在北方。新华夏即使想改变作战方案也来不及了,北方战场只能依赖当地守军了。新华夏能够做的,就是疏散当地居民,尽量减轻战争给民众造成的损害。
按照汉人的理论,一向是兵贵神速,巴不得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将敌人打败,因此,后世的汉人最为推崇希特勒的闪电战。然而,美军的行动其实很让人费解。
在圣路易斯,美军在三月底已经抵达圣路易斯。
在抵达后的第三天,经过修整的美军精气神高涨,对圣路易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当天,美军数百门野战炮齐发,圣路易斯很快陷入炮火之中。
不过,圣路易斯的防卫体系建设的确实到位。
圣路易斯地处河岸,地形大多为平原或平缓的丘陵,但临河地区却以大型河谷和冲击平原为主。城市大部分建立在高于密西西比河西岸约20…50米的阶梯型高地上。
有鉴于此,新华夏在高地的丘陵上布置炮台,城市周边布置碉堡,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均厚度超过0。6米,几乎不可能为现有的炮弹所击穿会摧毁。
美军的炮火虽然凶猛,但是对于这些防御工事几乎没有造成多大损害。
最后,美军不得已,还是只能出动步兵前来清楚这些碉堡。
按照他们的测算,新华夏的碉堡平均不过百十平方,储备的物资最多不过一个月损耗。可是,在丢掉了千百条性命后,这些碉堡的火力依旧凶猛,依然在喷吐着火舌,收割这大量美军的小生命,如同死神的镰刀。
一直到两个月后,美军终于艰难的攻克了一座大型碉堡,才发现了其中奥秘。
原来,在圣路易斯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落水洞众多,同时沿河地区分布着大量泉眼,除此以外市区所有的自然河道都穿行于地下。新华夏就是依照这些自然河道,将看似零散的碉堡连成了一片,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各个看似孤立的碉堡内。
地下河道?遍布全城?看着这近乎无解的难题,美军几乎要绝望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迪卡波的末日
大明的西北战场。迪卡波原本打算接着迪化城大火烧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借机进攻,从而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
然而明军早有准备。傍晚时分进城的明军却在午夜时分退出了迪化城,并悄悄的潜伏在迪化城外主干道两侧。
骄横的迪卡波见迪化城内大火熊熊,以为明军已经中计,大喜过望,催促残余的俄军倾巢出动,打算痛击惊慌失措下的明军。
可惜,一马当先来到迪化的迪卡波只见到了燃烧的城市,却没有看到从中逃出的明军,“难道明军全被烧死了?”迪卡波有些疑惑。
边上的一名参谋却似乎恍然大悟的说道,“将军,不好了,我们上了明军的当了。”
迪卡波气急败坏,“废话,这还需要你说?赶紧撤退。”
只是,迪卡波他们反应虽快,但是明军早已有所准备,数量又众多,残余的俄军又怎么可能逃得了?
事后,明军打扫战场,在一众尸体中发现了迪卡波这个大胡子,手中火枪已经没有了子弹,刺刀已经卷边,满身鲜血,有自己的,也有明军的,面目狰狞。
张元之通过计策,终于消灭了迪卡波为首的迪化守军,让自己除了一口恶气,面色这才好看些。
张元之明白,此战要想轻松获胜,最关键的还是要看速度。伊犁,无论距离大明的南京,还是沙俄的圣彼得堡都十分遥远,这就导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援军快速抵达,此时,大明军队在此有绝对优势,就应该最短的时间占领伊犁最西面的哈萨,从而占领整个伊犁。
然而,明军当前是却不能继续作战了,因为伊犁严酷的冬天到来了。
明军当务之急,是安排住宿,不至因为严寒而导致太多的非战争伤亡。
另一方面,处于哈萨的老毛子也因为严寒的到来,而放下心来,等待国内的支援。
此时的沙皇是尼古拉一世。尼古拉是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严格遵守东正教教规,很能约束自己,从不错过任何一个宗教活动。尼古拉不吸烟,不饮用烈性酒,每天都坚持散步,从事锻炼。每天尼古拉的生活就像一架有规律的时钟。
尼古拉记忆能力超群,工作勤奋,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达到16至18小时,在他执政期间,俄罗斯出现了一大批治国能臣。从这方面就讲,尼古拉一世是个合格的统治者。
不过尼古拉一世也是一个典型的独裁者。从儿时一直到死始终喜爱军队,几乎达到发狂的程度。他采取纯粹军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方法。他的周围都是军人,在位后期他的直接助手几乎没有一个文职人员。他派专使到俄罗斯各地去执行特殊使命,这些专使大都是跟随他左右的将军。但在这种铁的纪律的背后却是极端的腐败和混乱。尼古拉一世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往往越过正式的渠道,他最讨厌审议、磋商或其他程序上的拖延,他严重地削弱了大臣会议、国家会议和参政院的作用,愈来愈依赖於在他直接和绝对控制下能够立即执行他的意图的特殊官僚机构。他经常利用在正常国家机器之外的特别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总是由他最信赖的几名助手组成。
东方爆发的战争,让尼古拉一世大为震惊,赶紧召集自己最为看重的将军前来商议。
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是沙皇最宠幸的将领,接过东方来的战报,眉头紧锁,说道,“陛下,我们不能任由明军在新疆取得胜利啊。虽然,我们原本对于亚洲是不太在意的,物产不丰,气候苦寒,丢掉都不可惜。但是,此时大明进攻伊犁,情形又大大不同。以大明的庞大,想要扩张,胃口又怎么会小?想想当初的铁木真,是如何将初生的俄罗斯屈服在其铁蹄之下的?*,不仅是东欧人的噩梦,同样也是俄罗斯的噩梦。在东方,俄罗斯寻求的是安全边境,但是只要大明掺和了,以其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只要吞下去了,又怎么会吐出来?更恐怖的是,大明人多地少,只要尝到了扩张的甜头,说不定会看上我们欧洲的土地,这样的话,我们俄罗斯帝国将永无宁日了。”
将军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将军却反驳道,“陛下,此事难办了,我们的70万大军已经被拖在巴尔干,实在抽调不出啊。”
沙俄有接近二百万的军队,确实庞大,数量是欧洲第一,但是沙俄有多少人口呢?五千多万,表面上看,人口基数确实不小。但是不要忘了,沙俄还是农奴制国家,城市人口仅占一成略多,由此可见沙俄国内生产力的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不能与英法相比,甚至奥地利与大明都要比沙俄强上不少。沙俄军队此时还没有全面换装后膛枪,甚至作战时每人每天只能下发几枚子弹,就能看出沙俄军队的窘况。所以,想要短时间内扩充军队,是不太现实的。
然而,面对的军队却数量不少,还超过了俄军,战斗力也不错。
土耳其那个西亚病夫就不说了,在战场上都是被俄军吊打。奥地利也失去了反法联盟时期的悍勇,多民族部队导致了军令不畅,虽然武器不错,数量不少,战斗力绝对是战五渣,普鲁士却绝不一样。
普鲁士起源于条顿骑士,被人形象的称呼为:一个军队拥有的国家,由此可见其军国传统,这样的一个国家,其军队自然不乏训练,都是战斗力爆棚的职业军人,士兵的装备更是远超沙俄。毫不客气的说,普鲁士士兵面对老毛子,以一敌二绝不再话下。因此,一方面,老毛子打得奥地利与土耳其军队满口掉牙。另一面,老毛子却被普鲁士打得找不到北。
就这样,俄军每日都冰火两重天的度过着,战线也陷入胶着,70万俄军“精锐”就这样陷在了巴尔干地区,根本无法抽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还是老毛子这样只知道动用武力大棒的粗鲁莽汉?沙俄此时算是明白了两线作战的难处了。
最后,几个人讨论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方案,那就是英法要么加大对沙俄的军事援助,让沙俄在国内征兵,赶赴东方战场。要么,英法加大在西线的攻势,减轻沙俄在东线的军事压力,从而抽调兵力东进。
然而,以法国为主力的西线在普鲁士的压力下,苦苦维持,根本无力大举进攻。英法倒是愿意支援,但是,此时的军事物资自己都用着不够,又谈什么援助沙俄?只是答应提供一批金钱,让沙俄自己的兵工厂提供军用物资以维持战争的需要。
尼古拉一世简直要吐血,“我自己军工厂要是能够生产满足我自己需要的东西,还需要向你们请求提供吗?”
沙俄一边接受这些不能吃不能用的黄金,一遍在破口大骂,却改变了不了当前的战局。沙俄白白浪费了大半年时间。
新华夏与大明的联合舰队虽然早早抵达马六甲,但是却一直是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甚至连对方现在到了那里都不知道。
以此时的条件,海战的爆发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所谓的偶然性指的是海战的具体时间比较难以预估,除非特定场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在茫茫大海上,想要发现一支舰队,实在是太困难了,更遑论雾天、夜色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了。当初,日德兰大海战在海上的接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正式接战前,双方有时候的距离只有50海里,然而就是没有发现对手,若不是一艘丹麦蒸汽船从两支舰队中间穿行,引起二者的注意,海战都很难爆发。究其原因,就是观察手段的落后。
为了这一次海战,新华夏终于启用了最后一台前世带来的雷达,装在了旗舰共和国号上面。这是一艘排水量高达七万吨的钢铁巨舰,排水量世界第一,即使英国在最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也要比共和国号小上六千吨,主炮口径455毫米,最厚处装甲超过600毫米,水密舱设计,防护能力与抗沉能力也不容小觑。是最新式的后无畏级战舰。此次,新华夏就出动了所有的4艘舰船,由此可见新华夏的决心。不过,雷达也是与探测半径的,更何况还是前世的民用雷达,探测半径不过一二百公里,对于稍远一点距离的目标就探测不到了。
时间已经推移到1833年2月,是南洋最舒适的气温,西方联合舰队终于抵达印尼苏门答腊岛西端,在前进就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了。
华明联合舰队十分欣喜,感觉鱼儿就要上钩了。
在战列舰时代,崇尚的是T型战术,就是敌我双方的阵型排布,最好形成一个大致的T型,而且我放舰队就处于T的一横上面,迎面就是敌人的纵队、这样我方就可以将自己的火力最大化,地方却只能用少量的火炮对敌。
不过,这种理想的状况很难出现,因为双方即使处于不利地位,也可以通过舰船移动来调整阵型,所以即使最理想的状况,也是战斗初期才有可能出现。
马六甲海峡正是设伏的最佳地点,华明舰队完全在可以在海峡出口以逸待劳,以一字阵对付远道而来的西方联军。
第二百五十四章 值得尊敬的手下败将(一)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失算了。
西方国家是现代海战的祖宗,岂能不知道通过狭窄的海峡,就是给敌人创造一个当头棒喝的绝佳机会?可以说,谁胆敢进入海峡,就是给敌人创造胜利的良机。于是,规模庞大的西方联合舰队就屯驻在苏门答腊岛西端,按兵不动
华明联合司令部刚开始还有耐心,可是,时间都过去十几天了,西方联军却毫无动静,十分可疑。
大明海军统帅姜尚坤深表疑虑,对新华夏舰队司令陈惟汉说道,“陈将军,对方似乎已经有所察觉。”
陈惟汉其实也很有些无奈,“敌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更是海战的先驱,岂能不知道海峡行进对他们的影响?”
“那我们怎么办?难道还要继续等下去?”
陈惟汉沉思道,“情况很不对啊,西苏门答腊土地贫瘠,物产不丰,根本无法维持西方联军长时间的补给。”
大明一方的司令部成员突然说道,“你们说,他们是否有什么阴谋?比如,暗度陈仓?”
姜尚坤笑道,“难道他们西方番鬼也懂得用计了?”大明人一向高傲,对新华夏这个同宗之国人尚有些看不起,认为他们亵渎了祖宗,更何况其余人?
陈惟汉却有不同考量,“三四百艘战舰集中在一起,消耗是极其吓人的,即使西方人早有准备,准备了许多物资,也经受不了如此多的损耗,西方人绝不是傻子。”
“难道他们还会有别的意图?”姜尚坤很是困惑。
终于,一艘在外的探测船带来了最新情报,“在海峡另一端的西方联合舰队表面上看,舰船数量多如牛毛,声势浩大,但是有许多舰船其实都是民船,有不少其实已经悄悄离去,据估测,现在最多有百余艘舰船依然停驻在海峡另一端。”
“糟了,他们难道打算爆炒我们的后路?”姜尚坤有些担心。
陈惟汉点头,“有此可能,不过,我们有秘密武器,他们即使想要偷袭,也不可能成功啊。”
虽然明军将领不知道这所谓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但是新华夏军官却是心知肚明,有了雷达不间断的扫面周边,敌人想要偷袭几乎是难如登天。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共和国号还是带着几艘护航舰船,开始南下搜索,几听时间搜索了方圆千里的还有,却依然一无所获。
陈惟汉想到一点,脸色煞白,“糟了,敌人的目标恐怕不在太平洋……”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个月,此处的舰队无论如何已经来不及赶赴支援了,陈惟汉等人只能寄希望于新华夏兵工厂提供的秘密武器了。
陈惟汉预感的不错,西方联军确实并没有将作战的重点放在太平洋。
无论新华夏还是大明都知道,亚太地区的海洋是大明的主场,西方列强又岂能不知道?他们将主战场放在了大西洋,或者,确切地说,西方联军的首要目标就是,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绝对算得上是新华夏的死穴之一。没有了巴拿马运河,新华夏海军想要连通大西洋与太平洋,就要越过南美最南端的德雷克海峡,行程增加了三四倍,这对于海上作战来说,绝对是致命性的。无论如何,新华夏不会允许巴拿马运河落在西方国家手中,否则,新华夏的大西洋沿岸就保不住了。
几乎在庞大的西方联军抵达马六甲海峡西端的时候,另一支足有二百余艘战舰组成的西方联合舰队出现在了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一侧。
此时驻扎在巴拿马运河的最高官员,有运河区总督曹清河,以及驻守在运河区的新华夏大西洋舰队运河区分舰队指挥官中将张成。
面对此事的情形,两人都感觉束手无策。
曹清河想了好久,对张成说道,“张兄,看样子,这才是西方联军海军的主力,我们都失算了。”
张成说道,“是啊,谁都不会想到,英国人竟然如此有魄力,情愿放弃亚洲,也要打乱我们的部署。”
“张兄,我觉得最好的打算,你还是带着你的分舰队退回华京吧?”
“退回华京?你让我不战而退?”
“你的舰队只有十几艘舰船,怎么跟人家近二百艘舰船对抗?无非是匹夫之勇吧,退回去,赶紧给国内报讯,才是最佳方案。”
曹清河反问,“那你呢?还是跟着我们一起撤退吧,也不要逞匹夫之勇了。”
“你这家伙,报复来得倒挺快的。我啊,按照古代的说法,是地方官,是有守土之责的。”
“怎么,你难道还打算死战?若如此,我和你并肩作战。”
“我哪有那么伟大?明知不敌,还要死战,即使在我新华夏也是不提倡的,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安抚运河区民众,让他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其实,这也是西方人的想法,在新华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东方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新华夏是受到批判的,觉得这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曹清河握着张成的手,“张兄,你要好好的,等待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张成锤了一下曹清河的胸口,“别说的那么肉麻,我会等到我们新华夏胜利的那一天的。”虽然是说笑的语气,眼角却有泪珠滚动,不经然的转过头,若无其事的擦掉。
曹清河自然看到了,却装作没见,“好了,两个大男人确实不能太肉麻,被别人看到不好,那我就抓紧撤退了。”
张成装作不耐烦的样子,摆摆手,“快滚吧,别耽误时间了。”
随后,运河区舰队带着运河区武装人员撤退往华京,至于运河区所有岸防炮以及其余军事设施则被提前炸毁。
新华夏运河区总督带着运河区官员与民众向西方联合舰队举白旗投降。
联军统帅,英国海军上将威廉接受了曹清河的投降,并接管运河区防务。只是,此时的运河区已经看不到军事设施,对于英军的防守提出了很大考验。
英国人虽然很生气,但是为了维护自己文明国家的形象,对于张成为首的新华夏投降人员,也只能好生接待。
西方联军进攻运河区的信息不仅传到华京,也传到了休斯顿。
大西洋舰队司令官孙斌,一名穿三代。因为当初,崖山人为了迅速扩大族群,在建国初期,允许一夫多妻制,虽然使得族群迅速扩大,但是对于每一个迅速扩充的大家庭来说,在子女的资源分配上免不了厚此薄彼。孙斌就是出身于一个旁支,获得的家族资源相当有限。本人依靠自己的努力,从普通的士官长起步,逐渐爬到了大西洋舰队司令官的高位,在崖山人后代中,绝对算得上是极少数“白手起家”的人物。
正因为如此,也赋予了他坚毅不屈的性格。当大部分人都在以寡不敌众的理由来劝说他放弃休斯顿,直接率领舰队南下,绕过巴拿马运河,从南美南绕行的时候,孙斌沉声说道,“按照我新华夏军事法,明知不敌时,确实允许见机行事,甚至可以投降。只是,这一次,西方联军来势汹汹,如果我们未发一枪而撤退,民众会怎么看待我们?别忘了,我们的俸禄、我们的给养,一丝一毫全部来自民脂民膏。面对战争,普通民众可以后退,但,我们是军人,保家卫国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有人说,我们可以暂毙敌人锋芒,但是,现在我们还有时间吗?我们的太平洋舰队已经在南洋与敌人周旋,短时间内是无法赶赴战场了,我们,就是新华夏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就是新华夏的血肉长城。只有我们的鹿血牺牲,才能给我们战略反攻创造时间。”
边上, 舰队副司令官吴淞一拍桌子,“正是如此,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我们,没有退路了。”
在正副司令的鼓励下,众人斗志高昂,叫嚣着与西方联军决一死战。
不过,孙斌也不是脑子一时发热的愣头青,他的计划与其说是决一死战,不如说是骚扰战,或者说是偷袭战。
大西洋舰队几乎所有大小舰船65艘,在旗舰新奥尔良号的率领下,倾巢出动,沿着海岸线南下。
由于行程谨慎,行军比较缓慢,一直到五天后,才抵达巴拿马运河附近。
经过小心打探,此时,西方联合舰队主力大部已经越过巴拿马运河,在运河太平洋一侧修整。
这支舰队虽然远道而来,在本地也没有获得补给,但是有来自古巴还有美国的物资支援,后勤补给很快到位,舰队得以休整。
新华夏大西洋舰队认为有机可乘,对着巴拿马运河外侧的大约二十几艘西方舰队发起了偷袭。并当场击沉了其中两艘,重创5艘。
这些舰船明知不敌,开始退往运河内。
大西洋舰队知道纠缠下去,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开始南下。
在委内瑞拉海域,却遭遇了大量的西方舰队拦截。
第二百五十五章 值得尊敬的手下败将(二)
原来,西方联合舰队也一直将大西洋舰队这个抵在自己背后的尖刺视为眼中钉,早就想要拔除。
有美国与古巴的情报,大西洋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西方的监测之下。等到大西洋舰队南下,西方舰队已经知晓。他们知道,这支舰队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干脆就在运河外围布置了一些舰船诱敌,从而为主力布防提供缓冲的时间。
当大西洋舰队果然进攻了运河区外的诱敌舰队后,在委内瑞拉的海域的联军主力得到消息,布好了口袋阵等候。
西方舰队的二百余艘舰船已经在前方摆成了一个圆弧首尾相接,是最利于发挥全部火炮威力的阵型。在联军主帅威廉上将想来,新华夏舰队为了减少损失,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与联军火炮对轰,最后关头明知不敌才会掉头逃跑,为此,还在巴拿马运河方向留守了五十几艘战舰,以作拦截之用。
然而,他低估了对手的决断。
孙斌一见到敌人的阵势,就知道自己失算了,敌人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南下企图。然而,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即使后退,也无非是减缓几天自己的败亡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狭路相逢吧。”孙斌下令舰队不仅没有后退,反而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向前冲去。
联军为了拦截住这支南下的舰队,整支舰队布置的比较分散,以增加拦截的概率,本来是打算在战斗中调整阵型,逐步集中。
然而,新华夏舰队快速接近,打乱了他的部署,只能一面下令舰队朝自己所在的旗舰集中,以试图堵截主这支新华夏舰队。
新华夏舰队以吨位最大,防护最强的新奥尔良号为首,组成箭型阵,在经受了无数炮弹后,终于冲出了包围圈。
此战,新华夏损失了四艘驱逐舰,新奥尔良好号也由于受弹太多,眼看就要沉没。后面,联军已然在紧追不舍。
孙斌命令打出旗语,新奥尔良号与另外八艘首创较重已经难以逃脱的舰船断后,其余舰队在另一艘战列舰休斯顿号,也就是舰队副司令所在舰船率领下,继续向南撤退。
战事紧急,根本容不得商量,残余舰队只能依令行事。面对联军的包围,断后的大西洋舰队毫无惧意,反向冲了过去。
孙斌在最后关头为一发流弹的弹片所伤,望着与自己相伴已经十一年、现在却弹痕累累的新奥尔良号,“老伙计,我们今天终于要同生共死了。”孙斌并不想当英雄,若是能够获救,自然生命为贵,然而,自家知自家事,自己的生命时光已经不长了。为了避免新奥尔良为敌人所获,下令自沉。
断后的另外几艘舰船有样学样,全部自沉。
联军看着眼前的景象,肃然起敬,“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对手。”威廉说道。
威廉与其余联军将领甚至士兵们举手致敬。
自沉舰船上的新华夏水兵大多为联军所救,并得到了良好看护。对于值得尊敬的对手,西方人一向表现的很文明、绅士。
不过,获救人员并不包括孙斌,在舰船自沉后,拒绝上救生艇,就呆在新奥尔良上,眯着眼睛,看着西面的夕阳,那画面,永远的镌刻在大西洋歼敌获救士兵的心里。
残余的大西洋舰队42艘船只,趁着夜色的掩护,在休斯顿号率领下,忍着悲痛一路南下,抵达巴西的纳塔尔港,寻求物资补给。
然而,巴西虽然是美洲国家合作组织成员,大战爆发时却在第一时间宣布中立,以免得战火烧到自己身上。经过舰队再三请求,才补充了一点燃煤与食物、清水,得以继续南下。
终于艰难的抵达里约。里约是此时巴西的首都。听闻新华夏舰队抵达里约寻乌补给,也是十分为难,为此还特意召开了会议。历经三天的艰难讨论,为了与新华夏的友谊,巴西还是同意了这支舰队提供军火以外的物资补给。
随后,大西洋舰队残余继续南下,抵达阿根廷,依然接受了阿根廷的非军火补给后,就来到了阿根廷的马岛。此时马岛还是阿根廷名义上宣称的领土,新华夏舰队得以驻留此地。
吴淞作为残余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感觉压力山大。这是大西洋舰队最后的残余,更是给未来的的大西洋舰队留下的火种,绝对不能在遭受损失了。
听闻司令官要停驻在马岛,其余舰长都是一阵迷茫,“司令,我们呆在这里是否太冒险了。”
“不会,这里已经是南极附近,联军想要到此势必要分散许多兵力,在太平洋即将开战的时候,他们不敢冒这个险。”吴淞说道。
“可是,我们躲在这里似乎也没什么用处啊,即使大战爆发,我们弹药都不足了,也无法参战啊。”有人疑问。
“没事,只要大局已定,我们就会有弹药了。”吴淞十分肯定。
于是,新华夏大西洋残余舰队就在马岛驻留了下来。
在新华夏的陆地战场,这时候,新华夏的援军终于抵达圣路易斯。
虽然美军已经切断了圣路易斯的对外联系,主要是铁道线,但是也不可能将圣路易斯外围所有的铁道线破坏,至少在北方,美军破坏的线路最近处不过距离圣路易45公里,新华夏援军靠着这些铁路,还是接近了圣路易斯。
此时美军已经围困了圣路易,援军想要进城就要冲破美军的包围。
美军此地的统帅奥兰德中将显然早有准备,在援军前来的必经之地早已经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阵地,看着对面即将到来的新华夏援军,奥兰德得以的撸着自己的小胡子,“管让你们有去无回。”
可惜,他失算了
华夏人的计谋又岂是这些西方蛮子所能匹敌的吗?有时候,援军并不是一定要汇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此时的圣路易虽然大军环顾,但是本身兵精粮足,足以支撑一段时间,援军在外起到的作用甚至大过入城的效果。汉人守城一向讲究有个掎角之势,相互照应。
这批新华夏的援军在抵达靠近圣路易大约20公里处,同样开始挖掘战壕,布置火炮,与圣路易斯构成了掎角之势。
这时候轮到奥兰德懊悔不已了,“在如此情形下,美军还如何安心攻打圣路易斯?就不担心后面的新华夏援军从侧面偷袭么?”
奥兰德的报告很快抵达了华盛顿。话说当初,依照与新华夏的约定,美国不得新建东西走向的铁道线。但是几十年过去,两国关系早从蜜月期变更为剑拔弩张,谁还顾虑到当初的约定,美利坚的铁路总里程在美洲仅次于新华夏,即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