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匈牙利国内的军队更是战斗力掉渣,被俄军一路吊打,让俄军如入无人之境,行军的十分酣畅淋漓。
  坐立难安的奥地利只能向普鲁士求援。
  普鲁士虽然万般不愿从西线撤兵,可是一旦奥地利战败,自己腹背受敌,以一国的实力支持东西两线战场,显然不可能。普鲁士一面咬牙切齿的谩骂,还要向东线调兵,只能暂停西线的军事行动。
  这时候,法国人在英国的物资支持下,实力有所补充,西线战场进入战略僵持阶段。
  东线,由于普军的加入,奥军终于阻止了俄军爆发的势头,同样陷入僵持的局面。
  双方其实都没有破局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外力,那么其余国家呢?
  法国寄希望于大英帝国能够在欧陆参战。但是,大英帝国愿意将自己有限的陆军投放到欧陆吗?答案是不愿意。
  无论是后世的一战还是二战,英国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海战上。有限的人力资源肯定不愿意耗费在激烈的陆地争雄方面。无论任何时候,陆战的兵力消耗都是最大的,不像海军,最大的损耗就是舰船这样的物质资源,单纯物力的消耗,大英帝国并不怕,怕的是人力的消耗。就比如此时的法国有三千六百万人口,俄罗斯四千多万,而英国只有一千五百万。当然,普鲁士是例外的。普鲁士虽然刚刚开始有统一的迹象,控制的人口也不多,只有一千多万,但是一向军事优先,按照欧洲的说法,别的国家是拥有一支军队,而普鲁士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由此可见普鲁士的军事传统,根本不惧怕战争。
  英国人可以参加陆战,但前提是海战的胜利从而确保对殖民地的控制,然后用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支援欧洲战场。至于荷兰、西班牙等国,已经陷入持续衰弱之中,别人不打他们就已经万幸了,何谈主动出击?抓紧发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法、俄两国只能耗着,无法可想。


第二百四十七章 比斯利格事件

  普鲁士也急于改变现在的态势,它能够想到的第一个对象自然是先前就对自己极力拉拢的新华夏。
  新华夏对于是否参战,早就在参议院吵开了锅。
  有不少保守派人士,其实主要存在于下野的国家党大部分议员,在张柏林三子、国家党副主席张逸达的率领下,提出“中立”方案,其实也就是不参与欧陆大战的提案。在他们看来,新华夏在欧洲根本没有什么利益所在,即使帮助任何一方都不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反而会损耗大量人力物力,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汉人一贯保守,普通民众又短视的居多,张逸达等人的提案在国内很有市场。现在的新华夏政坛,已经是崖山人二代或者三代的天下。他们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早已失去了祖辈披荆斩棘的勇气与决心。一如新华夏的民众,安逸富足的生活过得久了,关注身边小事,关注国内事务的兴趣远远超过国际事务。这也就难怪张逸达他们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了。
  另一派就是林东旭为代表的执政一方,自由党了。他们看待国际事务的角度更加高远,自然明白,新华夏可以不追求全球海军的优势地位,但是,至少必须要掌握亚太乃至印度洋地区的绝对控制权,因为,新华夏最需要的工业原料,石油,就在那里。
  任何时候,只有武力才是获取利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至于战争会失败,新华夏显然有所考虑,虽然历史上的两次大战,以德国为首的一方都已失败告终,但是两次战争,关系最终战果的,无一不是原本的局外者美利坚的参与。现在,新华夏存在于美洲西部,显然隔绝了美利坚参战的可能。否则,美利坚就要面对比自己更加强大的新华夏,显然极为不利。当然,这些都是林航遗留下的日记本记载的。
  现在的新华夏虽然人口依旧不能和英法等人口大国相比,只有九百万出头,但是经济实力极其强劲,已经不下于大英帝国本土国民生产总值,凭借的自然是领先于当前世界的工业技术。新华夏农业也早已实现了机械化,需要的农业人口远少于其余农业国,使得城市人口已经国民总数的七成,是一个标准的工业化国家。相比较自己的邻国美利坚,除了人口稍微少了三百多万,经济实力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最能体现肌肉的工业,更是差了一个数量级。新华夏已经不在担心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自己在陆地上的利益形成实实在在的威胁。
  然而,毕竟建国时间太短,新华夏在海外利益的扩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新华夏海军实力确实不错,可与大英帝国也能一战。但是,大英帝国几个世纪前就布局世界,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与补给基地,从而能够让自己的海军行走于世界大洋,已经是此时事实上的全球海军。
  反观新华夏,此时最多能够保证自己在亚太地区与加勒比地区的海军力量投放,再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然而,中东却是新华夏关键的关键利益所在。
  而英国已经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完全掌控了中东,与英国一战,势在必行。所以,新华夏将海战的目标定在了亚太地区,一来有大明的就近支援,二来,最后关头,可以出动华澳海军。虽然英国在澳洲东南部也有殖民地,但是由于距离的缘故,澳洲一直是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人口发展缓慢,到现在也不过三十几万人口,而新华夏澳洲却有二百万的人口。一旦开战,英澳的人口只会成为华澳的人质。
  两派在国会两院多次辩论,在众议院415票中,支持海外用兵提案的只有127票;在参议院内,支持用兵提案的稍好,有135票,但是也只占参议院三成五。这就导致,林东旭一派的提案胎死腹中。
  因此,普鲁士虽然提出了新华夏出兵援助的请求,在新华夏竟然激不起任何波澜。
  作为总统的林东旭万般无奈之下,想到了一个计策。
  在总统的授意下,参议院一些重要参议院得以参观了处于国防部直接管辖的动力研究院,在那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到了柴油机,汽油机,甚至还有坦克,货车,比蒸汽机更加小的体积,更大的输出功率,让他们立刻明白了石油的重要性。至于中东是否有石油,参议员们不知道,但是林东旭等人信誓旦旦的表示,“已经在中东偷偷的进行了试采,油质上乘,据估计储量也远超新华夏本土,这是新华夏的地质专家石才智生前推测之言。”
  石才智可是一代崖山人,新华夏几乎所有的矿藏都是石才智“勘探”出来的。当许多人(当然不包括崖山人)都人认为绝不可能开采出矿藏之地,石才智一力坚持,并获得了崖山人的“无条件”支持,开采除了珍贵的黄金、煤炭、铁矿、铜矿等等的。在新华夏人看来,石才智就是新华夏的“矿神”。他所的话,就是颠真不破的真理。
  终于,林东旭一派的提案,在参议院议长张轶辉的极力引导下,获得了参议院超过半数的支持,至于众议院,此时更像是受气小媳妇,最多是新华夏的管家身份,参议院这个新华夏主人的代表都发话了,他就只能掏钱了。新华夏的战争机器终于启动起来。
  1832年5月,新华夏以海外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为由,增兵东亚地区,并举行了一个新华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军事演习,代号“亮剑”,计有无畏级战列舰5艘,巡洋舰13艘,其余大小舰船更是超过四十艘。演习区域就在菲律宾海。此时军演最主要的基地就是朝鲜的济州岛。此时的济州岛整个岛屿已经被朝鲜租借给新华夏,成了新华夏在东亚最主要的海军基地,不仅监控东海,甚至也可以顺便影响自己盟国,大明。
  新华夏这次海军军演十分接近南吕宋,那是西方在亚太地区围堵大明与新华夏南下的最重要据点。
  面对新华夏明显挑衅的行为,十分紧张,将警戒等级直接调到了一级战备状态,直接就是临战状态了。
  自古以来,借演习之际行龌龊之事不在少数。
  这一次,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意外。
  新华夏演习时,有几枚炮弹“意外”的落到了南吕宋的一个港口比斯利格,并炸沉了一艘军舰与几艘民船。港口自然是不可能善罢甘休,对新华夏提出了严重抗议。
  事后,新华夏演习舰队司令陈德功不痛不痒的道歉了一番,表示这完全是炮弹误射,是无心之举,并假兮兮的表示愿意个人的名义进行补偿,但是补偿费用仅仅只有1万华元,连舰船的损失都不能弥补,更遑论其他。
  西方列强从来都是强盗,只有他们欺负别人,哪轮到别人欺负他们?
  驻扎此地的联合司令部原本就有临时决断的权利,哪堪忍受新华夏明显的挑衅行为?再说了,在吕宋原本就驻扎了超过百艘战舰,哪能让眼前的小虾米逃脱,置列强的颜面何在?
  联合舰队司令,英国人凯利斯下令主力舰队逼近新华夏舰队,迫使他们投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胜。
  但是新华夏这支演习的舰队,大多数舰龄较新,速度方面也是大大快与联合舰队,竟然被他们成功逃逸,并成功逃到了北吕宋的巴莱尔。这是被吕宋太平洋沿岸一个重要的港口,大明同样在此地驻扎了一支数量不少的舰队。
  联合舰队来到巴莱尔,要求大明交出新华夏肇事船只。
  但是,一来,大明与新华夏是盟友;二来,大明与西方列强在吕宋南北对峙,原本就有不少冲突,自然不可能答应。
  双方正在严正交涉,新华夏舰船突然冲了出来,对着联合舰队就是一阵炮轰,联合舰队不得已迎战。
  新华夏舰船数量不多,似乎很不得以的逐步向港口方向撤退,联合舰队逼近港口。接着炮战继续,联合舰队有几发炮弹不巧的落到了港口内,炸毁了几艘小渔船。
  驻守此地的大明驻军再也无法忍受,在港口提督张亮的命令下,岸防炮首先开炮,接着,大明舰队也全部出动。
  联合舰队与大明海军的战争终于爆发。
  不过,新华夏演习舰队即使加上大明此地的舰队,数量与战斗力上也与联合舰队有较大差距。经过一番战斗,不敌联合舰队,新华夏与大明的混合编队不得已放弃港口,沿着外海北上,一路绕行,来到了大明在北吕宋最大的港口,也是大明在被吕宋主力舰队所在地,马尼拉。
  联合舰队有心追击,但是继续进攻必然导致大明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开战,这个责任不是一个联合舰队的司令所能承担的。支援先前与大明的冲突,事出有因,最大的责任在新华夏,这一点完全可以用来扯皮。


第二百四十八章 被拖下水的大明

  在比斯利格爆发的矛盾冲突很快在相关涉及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相互指责。但是所有的冲突,要么消失于毫无作用的口水仗,要么还要用拳头来说话。
  此时的形势,双方显然都不可能偃旗息鼓。
  终于,西方列强——英、法、荷、西甚至葡萄牙等国向新华夏与大明宣战。
  新华夏第一时间应战。大明此时自然明白,新华夏是要拖自己下水。但是北吕宋是大明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块殖民地,而此次海战的主战场显然就在吕宋海域,大明硬着头皮也必须应战。
  双方都在不断的向亚太地区调兵,亚太地区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紧张的气氛简直可以让空气凝固。
  另一方面,合纵连横的戏码也在不断上演。
  新华夏总统林东旭,在接到战报的时候,大力拍了一下桌子,“事成了。”第一时间赶赴大明,与大明协商建立军事同盟事宜。
  大明对于新华夏故意在吕宋海域挑衅,且拖大明下水的做法十分不满。因此,对于林东旭这次到访显得有些不冷不热。虽然也安排了元首的待遇,大明的皇帝亲自出席了欢迎晚宴,但是以后的出访安排,一直都是大明的外长随行,这个待遇可就差了许多,以往,虽然由于大明皇帝没有实权,其实很少参与实质性内容的会谈,但是大明首相还是主要的参与人员,这才是对等原则。
  林东旭对此中缘由自然心知肚明。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林东旭显然不会因为主人的怠慢而生气,甚至因为自家更知自家事,显得反而更加谦逊,即使面对大明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陪同人员,也是彬彬有礼。
  大明仿效新华夏设立的国立金陵大学是大明最高等学府,其中学习的士子大多有机会进入新华夏大学学习深造,对新华夏的态度也最为友好,是促进华明关系发展的大明民间势力的代表。
  果然,新华夏总统到来,引起了金陵大学学子们的极大关注,将用于演讲的一个最大的大会堂围得水泄不通,让林东旭原本有些冷清的心也变得火热,“这群年轻的学生才是时代最可爱的人啊。”
  林东旭首先访问金陵大学,自然有自己的用意。
  金陵大学的毕业生遍布大明各行各业,政府部门更是毕业生的集中地,毕竟,官本位的思想无论新华夏还是大明都是根深蒂固的,而金陵大学的学生想要进入政府部门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起点太高了。
  林东旭的演讲主要就是关于华明关系以及现在的国际形势,从当初的大明建国一直讲到现在两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互利协作,更是大谈同文同种,鼓吹华夏文明团结一致,对抗西方封堵与打压。
  演讲充满了激情,极大振奋了青年学子的信心,并扩展到整个大学,甚至大学校友。在金陵大学校友的压力下,大明政府对林东旭一行也不得不重视起来,派出首相王思德,也就是大明首任首相王秋的孙子前来与林东旭的谈判。
  大明这些年发展自然是有的,单论gdp规模,已经不下于新华夏与英国,但是农业比重依然过大,从这方面看,经济水平还是不如新华夏与英国。表现在军事的投入上,虽然超过了法国、俄罗斯等欧洲传统强国,但是相比较新华夏与大英帝国,还是有所不如。在五年前,英国的军事投入绝对额是世界最多的,超过新华夏几乎一半。但是最近几年,新华夏由于国防的需要,奋起直追,在军费的绝对额上,已经超过英国一成,雄踞世界第一,英国排在第二位,而大明帝国排在了第三,却只有英国的六成。
  农业国相对于工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国策偏向保守,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这也是大明在新华夏的多番策动下,才艰难的开拓出第一块殖民地吕宋,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却在没有更多进展的原因。甚至,若不是吕宋能够提供大明大量的稻米,也有可能被大明抛弃。
  因此,对于新华夏将大明变着法的拖大明下水,大明内心是极度反感的。这也就难怪林东旭不受欢迎了。
  但是,林东旭是何人?林航的嫡系传人,不仅脸皮厚,脑子还比较好使。
  林东旭与王思德首先拉起了家常,从王秋与林航的最初相识谈起。这不仅是拉近了两人的私人感情,还间接的表达了新华夏当初对大明建立所做出的贡献,“看,若不是我们新华夏当初出力甚多,你们大明现在都未必能够建立。”
  当然,林东旭选择性的忽略了,大明建立后对新华夏敞开的移民大门,促进了新华夏的更快发展。
  果然,林东旭的一番言语,让王思德脸色和缓,甚至露出了笑容,与林东旭有说有笑起来。
  终于言归正传,王思德终于询问林东旭前来的意图。
  联盟从来不是虚言所能决定的,林东旭自然不会有丝毫隐瞒,直截了当的提出,希望与大明建立直接的军事联盟,共同应对南洋危机。
  王思德却有所考量,“虽然西方在南吕宋建立了一个基地,但是多年来,与大明控制的北吕宋相安无事,想必就是忌惮大明的实力。有大明海军在,西方国家想必不敢在南洋生事,因为,南洋就在大明的家门口,而距离欧洲却实在遥远。因此,大明按兵不动,反而会促成南洋的和平。”
  林东旭摇头,“王相似乎太过乐观,难道忘了几年前的吕宋海战?更何况,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大英帝国甚至其余欧洲国家的海军想要进入南洋距离上已经少了许多,更何况,英国还有印度这个巨大的后勤基地,想要争霸南洋,其实并不存在太大困难。”
  王思德听闻此言,脸色一黯,“形势当真危急至此?”
  “是,欧战已然爆发,唯一没有参战的欧洲大国就是英国,他们想要干什么?从过往的历史可以看出,英国人最看重的就是殖民地,殖民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为了他们的安全,英国也不可能全力参与欧战。甚至,为了确保对殖民地的控制,无论我们是否有意愿,他们都认为我们心存恶意,必然要清除掉新华夏与大明这唯二能够对英国海外殖民地构成威胁的国家,才能安心欧战。”
  “也就是说,在南洋的海战不可避免?”
  “不一定在南洋,广大的亚太海域都有可能是战场,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的打算。”
  “你们新华夏有何打算?”
  “我海军太平洋舰队将全力西进,进入南洋,与大明海军第一时间清除掉西方各国在南吕宋的据点,如此,西方的海战战线将只能退到印尼,在加上我们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在澳洲的海军基地,亚太海域就是我们的主场,如此,我们将不战而胜。”
  王思德思考了一番,对林东旭的说法,表示赞同,然而,却另有想法,“对于东亚海域,我们战胜西方各国,确实不存在太多疑问。然而,海战胜利了,我们能够获得什么?”
  “印尼将成为大明的殖民地。”
  印尼在荷兰人几个世纪的苦心经营下,已经成为富庶的稻米之乡,烟草、橡胶等经济作物更是数不胜数,对此,大明也是垂涎欲滴。
  但是,林东旭显然不仅仅如此之想,“大明难道忘记了伊犁将军区吗?”
  “什么意思?”
  “中亚,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桥梁,可称之为大陆岛,谁控制了中亚,可以说就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更何况,中亚资源也极其丰富,无论是铁矿还是黄金什么都极其丰富。”
  “有确切证据吗?”
  林东旭不得不再次摆出了石才智这个“矿神”,将石才智标注的世界矿藏分布图拿了出来。大明有许多矿藏同样是在石才智的指点下开采出来的,石才智在大明采矿界的地位不下于新华夏。
  听闻是矿神的言论,王思德也郑重其事起来,拿出地图仔细查看。
  林东旭补充说道,“况且不论资源,拥有了中亚这个缓冲地,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西疆。”
  王思德点头。
  大明拥有当世最多的人力资源,此时,人力就是国力的最直接体现,当然,前提是军事技术代差不要太大。在陆地上,大明不惧怕任何对手。这些年,大明已经整编出了二百多万的常备军。同期,欧洲陆军常备军最多的沙俄,也不过一百多万人,论起战争潜力,双方更不能相提并论。
  大明对于伊犁其实也比较垂涎,只是有些忌惮老毛子的战力,林海雪原出来的俄军,战斗意志还是极其强大的。但是现在,新华夏给了一个最新战报,老毛子在欧陆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兵力。如此,何尝不是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呢?
  大明帝国终于答应了与新华夏的联盟要求,并确立了海陆两军的进军方案。


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明进军伊犁

  陆军的战争准备显然要快于海军,尤其是对伊犁早有野心的大明。
  其实,大明远不像世人想的那么保守。伊犁地区虽然是乾隆打下来的,但是,伊犁地区也不是世人想的那样,全是沙漠戈壁,同样有富庶肥沃之地。
  伊犁河谷位于乾隆设置的伊犁将军区西北角,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构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轮廓,挡住了冷冽的西伯利亚寒流,并通过山峰的积雪融水灌溉了山下的土地,素有“西域湿岛”、“塞外江南”之美称,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
  沙俄原在在此有近十万驻军。只是由于欧战爆发,国内兵力紧张,而此地驻军又大多是精锐之师,不得已从中抽掉了四万精兵回国,导致此地虽有五六万兵力,但是仅仅是伊犁西北角,也是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本不是这么点兵力所能防护的了的。
  反观大明,却在迪化(后世的乌鲁木齐)东面的哈密地区早就囤积了十三
  万大军。甚至,在沙俄将兵力回调的同时,大明却在向哈密地区悄悄的增兵,兵力已接近二十万。大明其实早就有图谋伊犁河谷的野心,新华夏以为大明无心它顾,为了促成大明西进,还给予了不少的资金补助,算是做了一个冤大头了。
  1832年8月,大明十五万大军兵出哈密,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奔西面的迪化。
  迪化是沙俄掌控伊犁地区最重要的两个据点之一,另一个在后世的伊犁自治区,被命名为哈萨。作为伊犁地区东部的门户,沙俄虽然兵力紧张,在迪化依然驻留了三万大军,超过在伊犁地区其余部队的总和。
  然而,面对五倍的大军,差距实在明显,最重要的是,沙俄军队一向缺乏火炮这样的重武器,一是伊犁距离沙俄统治中心圣彼得堡实在太遥远,运输困难,二是沙俄军工落后,即使本土精锐部队也缺乏火炮。
  在加上迪化的城防落后,沙俄仅仅在此用木栅栏、土墙建造的城墙,防范流民土匪还行,面对正规军的火炮就完全不够瞧了。
  驻守此地的沙俄统帅,迪卡波中将,是一个左眼瞎了的的独眼龙,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形,不仅没有丝毫畏惧,反而神情十分凶悍,“明军都是软脚虾,虽然数量众多又如何,我从来没将他们看在眼里。”
  边上副官有些担心,“可是,明军毕竟数量众多,我们想要守城,实在是太困难。”
  迪卡波一拍桌子,“既然受守不住,我们就不守了,直接攻出去。”
  沙俄民风彪悍,能够当兵的,更是其中翘楚,闻言同样兴奋起来,“攻出去,打死明军那些软脚虾。”
  此次出兵伊犁的明军统帅叫张元之,毕业于金陵军事学院,也曾经在新华夏深造过,在军事报刊上曾经多次发表文章,被公认为军事理论专家。也因此获得了这次出兵伊犁的明军最高统帅一职。
  然而,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实战经验。他觉得,面对自己一方如此巨大的优势,俄军只能死守,主动进攻,只会死的更早。
  曾经有参谋建议,行军途中必须严加戒备,以防沙俄人偷袭。
  然而,张元之毫不在意,“沙俄自保都难,哪可能再敢出来进犯,不过,你说的有理,可以下令骑兵扩大戒备范围。”说是这么说,却没有实实在在的下命令,导致明军依然以正常戒备状态行军。
  距离迪化三十里处,地形开阔,明军打算在次扎营。
  却不成想,哥萨克骑兵从左侧杀了过来。这支哥萨克骑兵数量并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事出突然,少经战阵的明军竟然乱作一团,左侧营地直接被凿穿。虽然,最终消灭了绝大部分的哥萨克骑兵,但是明军损失更大。死于哥萨克骑兵手下的,只有不到千人,但是自相践踏造成的损失却十倍于此。
  当明军变阵意图全歼这支胆大至极的骑兵时,对面迪化城的俄军却从正面掩杀了过来,原本就因为变阵而变得散漫的阵型变得更加散乱。
  虽然各级大明军官在声尽力竭的约束士兵们排好阵型,以便于组织防守。但是被凶残的老毛子吓破了胆的明军只顾往后躲,哪可能听命?
  明军中军原本还是大致的圆型,却因为俄军的突入逐渐变成了月牙形,眼看着,军阵就要再次被凿穿。若是当真如此,处于中军后方的明军统帅部就要被斩首了,等待明军的只有败亡一途。
  关键时刻,直接护卫统帅部的禁卫军第三镇从中军后方冲了上来,顶住了压力。大明军队这些年以来少有战阵,仅有的几次战争经验还是来自海外,比如吕宋、安南、缅甸等地。这些年以来,大明与新华夏争夺南亚及东南亚的领导权。几经交锋,新华夏放弃了对大明周边国家的渗透与控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东南亚的海洋国家,大明周边的邻国则大多交给了大明,让大明恢复了在这些国家的宗主地位,并借此获得了大量特权,涵盖经济、政治各方面。
  不过,现在的形势不比古代,西方国家比如英法等海上强国对于这些地区也在逐渐渗透。且手段更加激烈,这就导致原本就是大明藩属国的这些小国几乎全部倒向了大明。但是,他们没有独立对抗西方列强的能力,自然就要求助于大明。
  所以,大明的军队也有不少被派驻到了海外,自然避免不了战斗。大明禁卫军第三镇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
  在第三镇的殊死抵抗下,老毛子进攻的势头终于被阻滞住,在周围军队的配合下,终于收紧了对俄军的包围圈。
  不过,老毛子的军队士兵大都身经百战,在军官的命令下,留下一队士兵殿后,超过一半的士兵还是从缺口逃了出去。虽然俄军损失惨重,但是明军损失更大,损伤是俄军的2倍以上。
  更糟糕的是,沙俄人的彪悍给明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在战场上,这群悍不畏死的哥萨克骑兵几乎个个满身鲜血,面目狰狞,再加上他们身高体壮,毛发茂盛,迥异东方人,让这些大多几年前还是淳朴的农家男孩的年轻士兵十分惊恐,在他们眼中,沙俄人几如恶鬼。
  因此,明军虽然有所损失,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数量,损失可以承受,然而,对明军士兵心理造成的损伤,却是巨大的,畏战情绪在军队中蔓延。
  张元之心中很是愤怒,但是更多的却是担忧与惊恐,这才知道,当初接任这个西征军总指挥时,自己的祖父,一个曾经的清军老将对他的忠告,“老毛子的军队作风强悍顽强,你即使拥有十几万的大军,对之也必须慎之又慎,绝不可轻敌。”
  张元之表面唯唯诺诺,心中却十分不屑,在他想来,老毛子再善战,自己兵力数倍于它,装备精良程度还要过之,有什么可担心的?老人看到张元之的表情,心中叹息,却知道已经改变不了自己这个一贯顺风顺水、仕途得意的孙子了。
  结果,自己这个理论专家就被老毛子狠狠的打了脸。
  边上,有几个好战的高级军官对着张元之叫嚣,“元帅,我们请令,派出先遣军,直奔迪化,为死伤的兄弟们报仇。”
  边上,却有参谋劝阻,“元帅,现在我军士气低落,末将建议,原地休整整编,待重新组织完毕、士气回复后再行与老毛子决战。”
  张元之想起祖父的教导,不顾几名军官的教导,下令全军原地待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