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许很清楚新华夏的想法,但是这并不重要。英国想要战胜新澳海军很容易,但是要想占领澳洲却很难,最糟糕的是,英国在澳洲的总人口不过五六十万,很容易成为新澳的发泄对象,就是新澳的最佳人质,还是走不掉的人质。因此,只能默认这种情形,并还要表面笑嘻嘻的恭贺新澳弃暗投明。
这一次,出动的自然不可能是新澳海军,其实来自北美的太平洋第一舰队。因为第二舰队驻地在新奥尔良,很容易为美国人察觉,因此,为了保密,抽调的是第一舰队的舰船。这支舰队经过巴拿马运河一路南下,抵达巴西的里约。巴西同样是美洲合作组织成员,对新华夏的依赖很大,因此,两国关系不错。在里约接受补给后开始横跨大西洋。由于新华夏在大西洋没有什么海军基地,只能依靠补给船进行,行军自然十分艰难。经过十几天的漫长海上航行,才绕过好望角,抵达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
此时的马达加斯加已经出现了一个王国。安德里亚纳姆波伊尼梅里纳推翻了他的舅舅的统治,使他自己登上王位。在安德里亚纳姆波伊尼梅里纳登基前,伊默里纳阿瓦安德安诺常常卷入梅里纳王国的其他三个相邻的割据政权的冲突中,但安德里亚纳姆波伊尼梅里纳成功的结束了内战。他在安布希曼加修建堡垒城镇,作为他的首都。接着,继续对外扩张势力范围。他在位23年,已经基本统一了马达加斯加大半领土,他的儿子拉达马一世继承了他的父亲的遗愿,继续对外扩张,并基本实现了他父亲的遗愿。
新华夏此次远征,自然需要休整,尤其是在大战之前。与南非近在咫尺的马达加斯加就不会被新华夏忽略。
此时已经是拉达马一世时期,现在正忙于北方的统一战争。虽然拉达马一世已经于英国人有所接触,但是他对于外界情势并不是很了解,这自然是因为英国人刻意为之,就是为了避免马达加斯加为敌对势力所拉拢。
这却为新华夏浑水摸鱼提供了方便。在拉达马一世看来,所有外界来人只要不是侵犯马达加斯加的利益,都可以交往,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新华夏,或者是其他人都一样。
所以,新华夏只是以一百支火枪以及不少弹药的代价,就能够在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港口获得了充足的食物与淡水,还能够休息三天。
三天过后,养精蓄锐的新华夏舰队情绪高涨的一路南下,两天过后抵达德班港,只见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在港口巡曳。所谓的庞大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在作战能力上,新华夏海军却不以为意,只因为,自己的所有舰船,都是主战舰船,战力远超对方。
新华夏舰队在指挥舰无敌号的指挥下,凭借高超的机动性,以无畏级战舰为前驱,其余舰队在后方配合,组成雁形阵,迅速向英军舰队冲去。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初一接敌,英军就损失了五艘外围的舰船,其余英国舰船眼见得敌人火力凶猛,一阵慌乱,新华夏舰队冲进了英国舰群中。
第二百四十四章 布尔人的归宿
英国海军不愧为此时世界的海军第一强国,海军士兵综合素质相当高。在主将查尔斯的指挥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慌乱状态,组成了一个类似鱼鳞的阵型,层层布防。
只是单舰的战斗力还是相差太大了,甚至由于舰队参杂了大量补给船、警戒船、侦察船等其他船只,英军舰船的火炮总数量甚至比不上新华夏舰队,从火炮威力上讲,就更不可能相比了。
从中午接战开始,一直到夜幕降临,英国舰队损失了三成的舰船,其中大部分都已经失去了机动力,为新华夏俘虏,而新华夏舰船,虽然也损失了三艘较小型号的舰船,但是凭借坚固的装甲,不致沉没,可以带回新华夏修复待用。
查尔斯感觉,汉人所说的本命年不祥的说法十分正确,因为以往一直顺风顺水的自己,在自己四十八岁这年,运气却变得出奇的糟糕。先是老婆因为难产去世,接着二儿子去世,再然后,被调到了殖民地海军,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真是流年不利。
接着,就连自己引以为傲的大英帝国海军,在新华夏的主力舰队面前,也是纸糊般柔弱,“自己竟然战败了”,这是查尔斯从未想过的,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率领剩余的舰队逃跑了,可耻的逃跑了,这是一贯重视荣誉的自己在梦里都想不到的。可是不逃能怎么办呢?让一向爱戴自己的属下们白白送死?
查尔斯正在沉思中,传令船船传来消息,新华夏舰船又追上来了。查尔斯只能再次下令,让一批舰船殿后,缠住敌人,以换取主力舰船的一线生机。不过,查尔斯也下令,允许殿后舰队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可以投降。
一路追追打打,英国舰队终于抵达开普敦,却已经只剩下十七艘,还大多伤痕累累,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而新华夏舰队其实也好不到哪去,主要是弹药几乎耗尽,燃料也是不足了,只能悻悻返回。
新华夏劳师远征,自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因素,想要消灭这支英国地方舰队,说实话,这样一支舰队被灭了,英国人都不会太多心疼,对新华夏与英国海军实力对比也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影响。最主要的是,新华夏意图在外扩大海外影响。负责此次谈判的一直随同战斗的外交部非洲司司长陈海生。说起来非洲司一直以来都是外交部内的冷衙门,没办法,非洲还是距离新华夏太远了,涉及到的事务更是少得可怜,非洲司的存在感自然也就几乎为零了。这一次,随同舰队前来南部非洲,是非洲司难得的一件大事,陈海生义不容辞的就来了。
当海战结束,舰队接上了还在马达加斯加休息的陈海生,就来到了德班港。
此时的德班港内一阵欢腾,为自己获得新生而兴奋不已。
只是,即将到来的严酷形势,让布尔人中明智之士根本高兴不起来。这一次,新华夏远道而来,解救了自己。可是,英国人综合实力摆在那里,怎么可能善罢甘休?难道每次都需要新华夏前来解救?这也不可能啊。
果然,新华夏的特使陈海生给予布尔人两个选择,一是布尔战斗人员全体迁徙到新华夏或者是友好国家,另一选择是新华夏给予武器支援,布尔人继续抗争。
布尔人的首领安德烈斯视为成熟、睿智且意志坚定的人,若是能够获得新华夏充分的支援,继续抗争无疑是他唯一的选项。但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新华夏显然没有在遥远的非洲与大英帝国争雄的实力。这一次能够不计代价的劳师远征,与其说是支援布尔人这个道义所在,更不如说是为了宣扬新华夏的国威,让世界明白新华夏意图与大英帝国争霸全球海洋的决心。
但是,付出的代价毕竟还是太大了,新华夏至少在短期内,肯定不会再次来此远征。陈海生的提议,安德烈斯其实早就想到了。虽然,为了布尔人的自由,安德烈斯愿意付出生命,但是,自己同胞的生命,安德烈斯却十分重视,这也是他能够获得自己同胞支持的最大原因。
安德烈斯明白,布尔人是没有力量与大英帝国展开正面交锋的,不提别的,大英帝国的正规军数量都要超过布尔人的全部人口,更何况,大英帝国还是此时世界上除了新华夏以外唯一的工业国家,军工实力可想而知。
这一次新华夏表面上说,愿意提供军火让布尔人继续抗争,但是海战过后,自己的弹药都不多,更遑论继续支援布尔人,最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吧。至于将来的武器支援,就更加艰难了,失去了新华夏海军强有力的支援,英军封锁德班港也没有多大困难。因此,继续抗争,德班港必然成为布尔人的坟墓。
思虑再三,安德烈斯决定,布尔人战士随同新华夏海军抵达新华夏,以待将来。因为对于国际形势,安德烈斯也不是以前无所知,至少目前看来,新华夏与大英帝国的矛盾不可调和,在此次海战过后,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对布尔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当天下午,安德烈斯率领剩下的四千多名布尔人战士,撤退往新华夏。自己的副官、一直负责民政的范登贝赫留下来安抚民众,并负责与即将到来的英国人谈判,尽可能的保留布尔人的元气。
果然,海战失利的大英帝国恼羞成怒的想要报复,从本土调集了一支主力舰队前来非洲南部,于1830年7月抵达南部非洲。却发现一直想要报复的主要对象——新华夏海军却失去了踪迹,就连次要目标,德班港也成了一片废墟,显然,布尔人已经逃离了自己最后的家园。卯足了力气的英国人,却发现自己握紧的拳头却打在了棉花上,空落落的,十分的憋屈难受。
随后,陆路的英军开始北上,一路上,随处可见的布尔人废弃据点,让英国人十分无趣。一片土地上,最珍贵的永远是人,是劳动力,一片废墟的南部非洲,显然不是英国人所需要的。与视土地如命的老毛子不同,英国人最看重的还是经济利益,开普地区即使蕴藏极为丰富的黄金钻石,也要有人开采。英国虽然有人,但显然迁徙移民的代价要远高于使唤本地人,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的。
心中忐忑的英国人终于在德班港附近的一个地方,发现了没有任何武装的布尔人代表,英国人如获至宝的将他们带到了英军大营。
英军大营气氛比较凝重,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布尔人愤怒,是因为英国人是杀害他们性命、毁坏他们家园的刽子手;英国人愤怒,是因为布尔人杀害了他们许多的战友。
不过,事已至此,双方都明白,彼此伤害只会让损失更大。英军的主帅威廉的政治水平至少在及格线以上,不敢为难这些布尔人代表,将他们护送到开普。
英国的谈判代表也很快赶到开普,与布尔人展开谈判。
英国人由于优势事的实力,一向表现强势,然而,面对战场久战不利,继续战斗下去还要承受更大的伤亡,这是商人本质的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无论如何不愿意,英国人还是给予了布尔人一个相当优惠的条件,以让布尔人接受自己的统治:
1。布尔野战部队和武装公民放下武器,缴出其所有或所控制的全部枪炮及战争物资,终止对英国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任何抵抗的企图,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
2。宣誓效忠英王的布尔战俘将立即得到释放;
3。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
4。除某些违反战争惯例的行为外,实行普遍大赦;
5。英语为官方语言,但是在学校和法院中可以使用南非荷兰语;
6。布尔人准许保留枪支用于自卫,但须申请执照;
7。尽快用民政管理代替对布尔人地区的军事管制;
8。英国协助布尔人重建农场;
9。向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提供三百万英镑的赔偿;
10。剥夺布尔军队主要指挥者的公民权,但是不判处他们死刑。
不过,第一条以及十条几乎不影响布尔人,因为布尔人武装已经退出开普及南部非洲,所以,从条约内容上看,布尔人获得了很大的优待,从而能够定下心来重整家园,对英国人敌意也降低了不少。
另一方面,从条约内容上看似乎英国人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英国人实际上已经获得了金矿与钻石矿的所有权,布尔人最多拥有经营权,利益的大头还是归了英国人,让英国人不仅能够弥补战前的亏空与战后的赔偿,还能获得一个长期、稳定且巨大的财源,实在是最划得来的一笔战争买卖,正映证了付出有多大,产出就有多大的道理。
第二百四十五章 隐藏在口水仗下的暗流
然而,虽然与布尔人的争端结束,英国人的心气却久久不能平息,根源就在于煽风点火的新华夏。若不是新华夏的掺和,凭借大英帝国的实力,想要平定布尔人还是比较轻松的。毕竟,此时还不是十九世纪末,大英帝国已经走下坡路,周围还列强环顾;此时英国与布尔人的实力相差更大,普鲁士等国还不能够在海外给英国造成威胁,除了新华夏。
大英帝国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就对新华夏提出了严重的抗议,在战后第一时间派遣特使到新华夏递交了外交抗议书,里面内容无非是新华夏粗*涉别国内政,侵害了大英帝国海外利益,希望新华夏交出布尔武装人员,并给予一定的补偿,否则,大英帝国绝不会善罢甘休。
新华夏对英国的抗议嗤之以鼻,逐条驳斥:首先开普地区是布尔人长久以来的定居点,虽然英国人通过交易获得了开普地区,但是布尔人既然不愿意臣服英国,那就是自由民身份,有权利离开开普地区,并获得自己土地以生存与发展。
但是一贯骄横贪婪的大英帝国,却不顾国际道义,悍然入侵一个爱好和平与自由的布尔人新的国度,完全就是一个强盗行为。新华夏作为一个文明、自由的国度,以最基本的人权角度出发,支援布尔人完全是道义之举。收留布尔战士同样如此,绝不会屈从英国人的压力,交出这些勇敢的战士。
英国大使气急败坏的走了,临走之前留下一句话,“新华夏必然要为自己此次的过分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言语的威胁,新华夏一贯是不在意的。
虽然外交纠纷就这么草草收场,却引发了暗潮涌动。
维也纳会议上各大国为防止法国重新崛起费尽心机,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神圣同盟,最主要的目标便是针对法国。1815年底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还特别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来防止法国再次对欧洲构成威胁。事实上欧洲协调体系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游戏,只是通过大国之间的协调行动来处理国际事务,制定规则维护均势与和平。法国最初由于战败并不能以大国姿态同等对话,1818年亚琛会议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国的行列。欧洲协调取决于少数大国的态度,而英国对这个协调体系并不那么热衷,英国希望不用过多介入欧洲事务也能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也是近代以来英国一贯的外交传统。
形势的变化让大英帝国加紧与法兰西、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荷兰、普鲁士等国加强了联系,同盟关系更加稳固与紧密。以英法的意见,是集中所有国家的海上力量,在大西洋与新华夏海军展开一场决战;至于在陆地上,主力自然是俄罗斯,但是陆地战场却是作为辅助战场出现的,其作用就是牵制东方的大明,让大明海军不能轻易出站,拉拢日本也是这样的想法。
但是俄罗斯显然不这么想。老毛子一贯是扩张主义的忠实拥泵。虽然俄罗斯一贯重视在欧洲的领土扩张,但是现在的欧洲,让老毛子有些下不了口,中欧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就是阻挡俄罗斯扩张的拦路虎。
沙俄口头答应,俄罗斯可以参战牵制大明,但是前提是,英法必须加大对沙俄的军事与经济援助,首先支持俄罗斯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
这让英法十分为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诚然现在已经衰弱成了西亚病夫,但是,其邻国也不少,其中就有另一强国奥地利帝国,其对土耳其的野心并不比俄罗斯小。一旦沙俄对土耳其展露野心,势必刺激奥地利。如果英法要支持沙俄,势必得罪奥地利,并促使奥地利与普鲁士结盟,这也是英法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老毛子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还需要别人的同意?虽然英法不愿意明确表态,但是为了安抚沙俄,还是给予了许多经济与军事援助,大大增强了沙俄的实力。以此为契机,沙俄陈兵南部边境,开始对土耳其露出獠牙。
土耳其第一时间向实力更为强大的英法两国求救,但是,英法轻描淡写的安抚性语言安慰显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战争继续,俄罗斯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调到多瑙河战区,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队调到高加索战区。
经过多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保住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罗斯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罗斯。
惨败的土耳其一面改革内政,加强军事建设,一面结盟以对抗沙俄。通过这次战争,土耳其明白了英法的不可靠,开始向奥地利靠拢,并间接的交好了普鲁士。
英国人此时大为光火,但是已然骑虎难下,再想抛弃老毛子已经不可能,只能继续扶持沙俄,以求最短时间内打压奥地利以及背后的普鲁士。
得到援助如同发了鸡血的老毛子,再次增派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意图扩大战果,奥地利终于坐不住了,在土耳其答应将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北部转交给自己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兵了,并获得了普鲁士的支持。
国家之间不会什么道义,普鲁士支持奥地利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奥地利出兵土耳其,与沙俄直接冲突,就可以减少普鲁士东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全力对付自己西面的宿敌——法兰西了。
普鲁士与法兰西这些年以来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先是拿破仑狠狠蹂躏了普鲁士一番,知耻后勇的普鲁士经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反过来最终打败了拿破仑。论拿破仑战争对各国的影响,在普鲁士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在欧陆上,与沙俄、法国也都是差相仿佛的。从制度的优越性讲,甚至远超农奴制的沙俄。
果然,奥地利利欲熏心之下,出兵土耳其,惹恼了老毛子,再次增兵三十万支援土耳其战场。老毛子让外人惧怕的,其实并不是武器装备。论武器装备,老毛子的均被水平其实还要落后于奥地利,就更不能跟普鲁士与英法等国相比了。沙俄军队战斗力强大,最主要原因就是沙俄有一支数量为欧洲最多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绝大多是由贫困潦倒到生无可恋的农奴组成的,他们漠视生命从而不怕死,作战风格极为强悍。这才是沙俄军队让人畏惧的原因所在。
因此自认装备更加先进的奥地利也毫不示弱,同样增兵土耳其,土耳其这个东道主自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三方交战。
1830年的法兰西已经不再是复辟的波旁王朝,而是君主立宪的奥尔良王朝,也称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是一个在三色旗下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群众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将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
这样的政权注定不能获得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
灵活
特征,这就是:在无关
欧洲和谐
大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
比如,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
其实对外软弱也不是七月王朝的专属病,自从拿破仑战败,在犯法联盟刺刀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天然的就存在软骨病,甚至传给了后续的政权,一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才略有改善。
反观普鲁士却大为不同。在新华夏的“指导”下,普鲁士军队的职业化进程大大加速,甚至着重考虑了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德国地处中欧,西有法兰西,东有俄罗斯,都是欧陆数一数二的强国,单独一个都有点让普鲁士吃不消。但是,普鲁士甚至想要各个击破都不可能。因为法国的金融资本大量投资到了沙俄,让两国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并促成了更紧密的政治联系。
但是,普鲁士陆军虽然精锐,装备先进,依靠先进的动员能力,士兵数量甚至不下于法国,距离沙俄也相差不太多,其依靠的就是更大的征兵比例,但这已经是国内动员的极限了,再想征兵就困难了。
因此,德国人就想到了当时最领先的一些技术,比如铁路,电报。前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动员,并使得军队快速抵达前线,实现机动作战;电报则可以实现信息的极速传递,总览大局。二者的重大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此,普鲁士在多年前,就通过引进新华夏的技术,展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铁路里程在欧陆第一。电报技术自然也不会忽略
更有软件方面的引进,那就是参考新华夏的参谋制度,建设了普鲁士版本的总参谋部,在战争动员、军队编成、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方面建设都有了规范与提高。
第二百四十六章 普法战争
1831年2月,焦急难耐的普鲁士趁着沙俄军队被拖在巴尔干的良机,向法兰西宣战。一方是早有准备且野心勃勃的普鲁士,一方却是对外软弱、军备不振且毫无防范的法国,胜利其实早已注定。
双方刚开始的焦点集中在了边陲重镇拿?蒙萨勒镇。法军原本在此集中了超过七万的军队,可惜,普军数量更多,足足有十二万的兵力,且后续部队仍然在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快速抵达此地。与数量相比悬殊更大的是,双方兵员素质与武备的差距。此时普军通过几次统一战争,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战争经验,绝对算得上欧洲一流的精锐陆军,而且,几乎所有的主战部队都已经换装了后膛枪;但是,法国这些年将精力放在了海外,通过大力拓展殖民地从而获得超额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殖民强国。但是,也正因为面对的大多是装备大刀长矛的冷兵器部队,对法军几乎构不成多大威胁,法军自然也没有获得什么有效的近代战争经验,而且装备也主要是前膛枪,只有少数精锐部队装了后膛枪,但是这些部队并不包含拿?蒙萨勒镇守军。
最悬殊的还是火炮。虽然战神拿破仑最擅长的是火炮,在拿破仑时期,法国也装备着欧陆最大比例的火炮。但是,战败后,或是为了安抚对手,或是由于经济原因,法军几乎没有更新什么新式火炮。倒是普军在拿破仑的教训下,对火炮的认识极其深刻,火炮无论是口径、射程还是数量上都要远超过法军。
双方的火炮对射仅仅持续了一天两夜的功夫,法军火炮阵地就被摧毁,然后,看似稳固的拿?蒙萨勒镇被普军拿下也就不出意外了。
普军立即在这个小镇重新布防,迎接即将到来的法国援军。
被打了七寸的法国人,虽然感觉到了痛彻心扉的痛,但是却更不能允许任由敌人在自己头上拉屎撒尿。不得已从各地调集兵力,意图收复拿?蒙萨勒镇。
只是,法国落后的交通直接限制了法国人的运兵速度。两个月后,一支四万人的前锋部队已经距离拿?蒙萨勒镇不足30公里处,但是从最遥远的法国西北角调运的士兵刚刚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就这样已经是苦不堪言的长距离急行军了。
普鲁士前线总指挥部很快发现了这种情况,当机立断,决定先行打掉这支先锋部队。当天夜里,普鲁士士兵触动七万人,兵分三路,向法军前锋所在包围而去。
第二天,茫然的法军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普鲁士人的包围。
结果又几乎是一场屠杀,法军原本数量就差不多是普军的一半,装备差,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是新兵蛋子。四万法军,战死一万朵,伤者不计其数,大多为普军俘虏。普军得胜而归。
轻松获胜的普军信心更加高涨,也不再采取守势,主动向巴黎进军。法军数次试图拦截,均以失败告终。
面对几近整线溃败的法军,普军几乎是以游览的心态向巴黎进军的。在他们看来,从普法接战到现在,仅仅半年时间,巴黎已经唾手可得,法国的战败已经成为必然。
可惜,东线出事了。
奥地利帝国(此时匈牙利地位还不能与奥地利平起平坐,因此还不是奥匈帝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四强国之一,拥有欧洲第三大的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和第三多的人口(仅仅次于俄罗斯与法国),从这些方面看,是当仁不让的欧洲强国之一。但是,此时的奥地利,表面上是烈火烹油,鲜花似锦,气馁却隐藏着诸多矛盾,尤其是其境内第二大民族奥地利民族,其要求分享权力的斗争正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问题也由于沙俄的参与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表现在最需要团结一致的军队,就是由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员构成的。这些不同民族,虽然有许多中上层军官都懂的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但是底层士兵大多出身贫寒,大多目不识丁,导致在军地内部言语都不同,造成军令难行。再加上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军屡战屡败,损失了大批有经验的精锐部队,只能临时从民间加大征兵力度,以补充足的兵员,只是人数上来,由于时间的关系,军事素质却是大大降低。
与沙俄军队的接战,就是奥军实力的一个体现。沙俄原本以为碰上的还是当初与自己能够打生打死的军队,却发现,对面奥军却是犹如一盘散沙,一碰即溃,其中有同族的斯拉夫军人主动向自己投诚,甚至直接反叛。这很像中国古代的前秦与东晋的战斗,一面是其心各异的多民族部队,一支是令行禁止的汉民族统一武装,人数多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更何况,在南部战场,俄军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大有反超之势。结果就是,奥军一如后世蒋申凯的国军,成了运输大队,专为对方送武器的了。
俄军经过此战几乎没什么损失,却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其中许多都是后膛枪,战斗力不仅没有随着战斗的进行而减弱,甚至越战越强。
俄军在战胜了土耳其境内的奥地利与土耳其军队后,原本是打算继续南下,争夺巴尔干的,可是西面的盟友法国却不行了,眼看着,巴黎就要失守了。法国可是俄罗斯的金主,在沙俄有大量的投资,经济决定基础,沙俄也不好对法国人的请求置之不理,只能一方面巩固战国,另一方面,却从南部抽调主力,直接打穿奥地利南部经领土,向北进发,另一路是国内的援军,直接从北面出发,剑指布达佩斯,后面距离匈牙利的首都维也纳其实也不远了。
匈牙利国内的军队更是战斗力掉渣,被俄军一路吊打,让俄军如入无人之境,行军的十分酣畅淋漓。
坐立难安的奥地利只能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