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伟平不假思索的拒绝了。作为教育部出身的王伟平,思想是与教育部高度一致的,否则,也轮不到他担任新华夏最高学府招生办主任这个位高权重的职位。
  黄伊汶说道,“王伟平,你我都是从后世过来的人,我记得当初,我们都时多么希望获得一个教育公平的机会,只是,你现在为什么还要将曾经的不公带到这个时代?”
  “老同学,你我都是过来人,都知道,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可言?现在,教育部没有足够的钱投向学校,只能从华京地方获得资金。华京可以说就是我们的金主,他们希望获得一点优待,不是正常的要求吗?”
  “正常的要求?一要就是两成的份额?教育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起点都不能公平,还奢望其他什么的公平?”黄伊汶气冲冲的走开了,只是,心情却无论如何不能平复。
  眼看着学生即将正式开课,黄伊汶却终于组织起了一场游行,是新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游行,口号就是教育公平。
  五大院校,绝大多数都是外地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突然多出来的华京新生,原本就是有些不满的。因为,他们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分数进入学院的,这违背了公平原则。
  黄伊汶的游行倡导自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游行从华京大学开始,一路行来,在汇合了其余学院的学生后,数量越发庞大,已经超过了20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6成。队伍直接来到政…府办公大楼前面。
  游行,对于崖山人来说,无论是前世还是今世,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根本没有处理经验。张柏林赶紧召集阁员开会。
  有主张取缔此次游行的,因为这次游行并没有报备,十分突然。有人提议,作为第一次游行,大家其实没有一个直接的模板太用,直接取缔并不合适,因为新华夏一向标榜自由,第一次游行就被取缔影响太过恶劣。
  最后,听取游行的目的并适当的满足他们的要求成为主流意见。
  由于游行的目标直指教育部,只能将教育部长石成凯推了出去。
  石成凯十分无奈,“奶奶的,让华京地方出钱可不是我的主意,一有事情倒将我退了出去。”只是大家都一致让他出面,也只能咬牙答应了。他已经想好了,无论这次谈判成与不成,他都要主动提出辞职,不当这个受气包了。
  石成凯被授权可以将华京学生的额外份额降到一成半。
  教育部的意见理所当然的被黄伊汶等人拒绝了,五十步与九十步的差别很大吗?张柏林觉得事情大条了,直接捅到了总统府。因为林航是黄伊汶前世的老师。
  林航抹着额头,苦笑着将黄伊汶叫到了总统府,“一个所谓的教育公平,何至于让你直接开展了一次游行?你直接找我们商量,不就行了嘛?”
  黄伊汶高昂着头,“我曾经多次这样想着,但是,即使这样达到了我的目的,那下一次呢?如果再有不公的事情怎么办?我希望能能将老百姓的心声反映出来,能将老百姓的力量展现出来,让你们这些当权者考虑问题都从老百姓的利益、新华夏的共同利益出发。”
  林航眉头展开,却也笑不出来了,“你啊,还是像当初的毛头小子那样激进,多年的历练都没有抹掉你的棱角。”
  黄伊汶低头,“我原本也以为没有棱角了,事到临头,却突然冒出来了。”
  林航说道,“你既然想要公平,那你有解决资金来源的办法吗?”
  “有。要么教育部发行教育债券,要么我们学院向私人募捐,后世不是有不少学校都这么干吗?”
  “教育债券恐怕不现实,因为我们已经发行了不少国债了,募捐是可行的。这样吧,我私人捐助你三万华元,开个头。”
  黄伊汶眼眶微红,“谢谢老师!我也捐资三万。”
  双方谈判结束,五大学院取消华京的资助,也将从华京额外招收的人员退回,并重新以分数高低招纳新生。
  黄伊汶虽然因为此举得罪了华京地方政府的不少崖山人,但是其人品为崖山人敬佩。其主导的募捐行为,光是崖山人就是捐助了接近千万,还有其他人群也进行了捐助,将五大院校的资金缺口轻松磨平,还大大结余。
  政府不用增加补贴,学院也获得了公平,皆大欢喜。
  不过,虽然暂时性的解决了危机,但是,资金缺口随着生源的逐渐扩大,以及学院的增加,必然将会继续出现。为此,教育部已经有一个改革意愿,打算将一些院校迁徙到其余较大定居点,比如罗城、雅城等地方,这些学校也将直接划归地方管辖,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也有利于教育的区域均衡。当然,这是中长期的规划了。
  已经履历了近一年的商业部长石才顺最近感觉很不顺利。
  新华夏这些年过来,看似顺风顺水,比如人口快速增加,72年年底国民已经接近三十万,在海外还有不少的附属国,或者殖民地,比如新加坡、兰芳以及更为重要的澳洲,单论领土面积,已经算得上举世第三了,仅次于英国与俄罗斯。其实,本来统一的满清应该是领土第三的位置的,但是被新华夏*了。而新华夏一旦实现了自己的领土目标,领土面积甚至有可能超过英国与俄罗斯。因为英国再也无法独占澳洲,北美十三州也即将独立,加拿大也未必会安稳的呆在英国人手里。至于老毛子就更惨了,远东直接就被新华夏的小弟远东共和国抢过来了。将来的领土第一大国地位很难保啊。国内方面,财政状况也比较稳健,财政基本都是略有盈余的状况。不过新华夏一直以来,至少有五成的财政收入来自采矿业,更直接的,有两成的收入是来自金银矿的直接收益。任何人都知道,这样的财政结构,或者说是国家层面的经济结构,是极其不健康的。靠甩卖矿藏来钱,可以成为富国,但是永远不可能成为强国,比如后世的澳大利亚,更有名的则是后世的那些石油土豪国。
  新华夏曾经寄希望于与大明的自由贸易协定,不过,现实给了自己一个响亮的嘴巴子。当初,英国人曾经希望自由贸易从满清获得金银,不成想却是自己的金银流入满清。新华夏与大明的贸易,新华夏从大明进口生丝或丝绸以及瓷器,正是古典中国最常见的出口商品,而新华夏只能向大明出口家具,以及纸巾什么的,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因为大明的普通民众根本不需要这些“高档”的东西。因此,新华夏不仅没有获得想要的顺差,反而是接近三千万华元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到6个百分点。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正是新华夏。
  当石才顺接受商业部的时候,才发现,新华夏的进出口形势是如此恶劣,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要真金白银的外流。为了扭转形势,曾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大明市场倾销。但是,大明就是那么的内向,那么的不需他求,新华夏的货物还是堆满了仓库,积满了灰。
  左思右想,就是没有头绪,石才顺想到了新华夏的第一狡猾之人,那就是林航。
  林航听闻来意,十分意外,“按说,这是内政范畴,找张总理谈谈才是正理啊。”
  “理儿是这个理儿,可是张总理也说了,他暂时也没什么好的主意。只能找你这个新华夏第一聪明人来想办法。”
  “第一聪明人?恐怕是第一奸人吧。”
  “你可真理解我们张总理。”
  “毕竟是多年的对手,能不了解吗?毕竟有句老话,叫什么,最了解你的人,不是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好了,别废话了,老林,你可得想个好办法,据财政部的老彭说,这几年,新华夏可是卖血换钱的,与后世的澳大利亚、沙特一样,以资源换资金。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经济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于国不利的。现在,好容易获得了大明这个市场,但是,却不能获得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想个辙,获得我们该得的。”
  “即使是低价倾销,也没有效果吗?”
  “是的,那些货物都堆在仓库积灰呢。”
  “我们都小瞧了小农经济的顽固排他性啊。现在,只能考虑放弃大明的低端市场了。”
  “低端市场?”


第一百一十四章 新华夏生活馆(二)

  “是的。对于大明的小农经济,其实我也曾经设想过对策。既然我们赚不到普通小农的钱,那就赚大明富豪的钱。”
  “大明富豪?他们的钱怎么赚呢?”
  “那要你们想个辙啊。可以说,大明的市场经济,就是他们支撑起来的。我有一个设想呢,就是在大明来个新华夏的新生活运动。”
  “说的具体点。”
  “具体点就是,将新华夏的一些比较“高端”点的东西,挪到大明去,吸引大明富豪的注意力。比如,新华夏的住宅,新华夏的服饰,新华夏的交通工具,等等,都可以移植过去,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向新华夏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靠拢,这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政…治意义,可以扩大新华夏在大明的影响,让大明民间也能够对新华夏产生好感。”
  “这些按照道理都是很美好的,可是电力设备与交通工具按照政策都是不许外传的啊。”
  “不属于新华夏的土地,确实不能拥有这些设施设备,可是,大使馆或者租界,可是属于新华夏的领土。而且,所有的政策都不会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根据需要修改。”
  “不错,是这个理儿。”石才顺点头。
  在大明,想要找到合适的地点并不好找。首先,这个地点位置要足够繁华,有大量的富人聚集,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财富来源。然后还需要一个很大的空地,才能让新华夏所谓的示范小区有建设用地。
  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合意的地区,那就是南京玄武湖东北岸,钟山西面。这个地区依山傍水,虽然新华夏人不相信风水,但是在汉人看来就是就是绝佳之地。不过,就冲着风景秀丽,新华夏的居民小区想要卖出去并不困难。而南京就不说了,是此时大明的首都所在,而繁华程度,在江南地区也是仅次于苏杭的所在。甚至由于此时大明国都所在地的缘故,必将成为天下第一等地区。
  更妙的是,明清两代南京的市中心在后世的玄武区附近,两江总督以及现在的大明中央都在这个区域。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过十公里。而此时的玄武湖西北岸,还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很方便拆迁。
  按照新华夏的规划,新华夏的大使馆将建在玄武湖畔,在靠近大使馆的区域,沿着玄武湖与钟山脚下,修建居民区,全部是二三层楼、大小不同的别墅区。毕竟,这些都是给汉人富豪修建的,自然是按照豪华标准建造并装修。
  与大明的谈判并不顺利。
  大明的中央官员也有许多是在新华夏进修的人,知道一些现代国家所应该关注主权内容,并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面子啊,礼节啊什么的。现在的他们已经明白了许多实在的东西。至少一点,在大明的土地上实行别国的律法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是对国家主权最大的侵犯。即使是新华夏要求的,在大使馆区域实行新华夏的律法都颇有微词。
  此时的国际法刚刚起步,还没有成型,也没有形成大使馆区域属于派遣国的规定,因此,大明对此表示异议也就理解了。
  新华夏与大明经过多次协商,确立了对等原则,即大明与新华夏互派大使,并设立大使馆,双方都各自拥有在对方大使馆区域的主权。
  至于新华夏所希望建立的经济特区,大明表示可以批给土地,并给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一定要实施大明律法。
  新华夏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个合理要求,但是要求新华夏在特区所发生的案件有知情权与陪审权,以确保法律得到公平实施。
  大明也表示同意。
  不仅在律法层面,在实质性的好处方面,大明也没少要。在新华夏学习过的大明官员,将什么是该得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可是分得一清二楚。
  他们通过新华夏的种种规划图,知道新华夏建立的小区可是有电力设施的,就那明亮的灯光,就让人不忍释怀。还有宽敞的马路规划,那可都是水泥板铺设的大马路,宽敞平坦。
  他们表示,除了批给新华夏上万平米的大使馆区域,还可以租给新华夏5万平米的地块50年,并且放弃将来50年的地租,代价就是新华夏帮助建设一个贯穿南京城区的两纵两横主干道,并通行有轨电车。给南京城区建设输电线路,至少需要修到市中心,满足市区十万人的生活照明所需。
  新华夏表示部分同意,但是,电力设施只能安装在大使馆区域,以符合新华夏电力设施不得出口的规定。另外,大使馆电力容量有限,最多能够满足南京皇宫与官府的办公用电,另外就是室内轨道交通用电,而这些区域所使用的电力,必须支付费用。崖山人限制电力设备的装机容量,不仅是政策限制,更是为了推销自己建造的小区的需要。如果小区外面的普通大明的土地上也有电灯什么的,还怎么吸引大明土豪前来华夏人居住的小区定居呢?
  大明最后同意了此点。
  1773年5月,新华夏大使馆首先在玄武湖东北湖畔动工。同时,大使馆外的特区地块也开始动工,自然,首先进行的依然是住宅区。新华夏还指望这些房子掘来大明的第一桶金。
  为了赚钱,崖山人的速度时相当快的。经过紧赶慢赶,74年年中,大使馆区域建筑主体已经完工。在74年12月,特区住宅区第一期也终于完工了。
  75年春节,新华夏首任驻大明大使郑友爱邀请大明一些官员与不少富豪参观新华夏特区住宅。
  钱有龄是南京最有名的一名大布商,他的布匹生意甚至延伸到了军队;大部分军队的着装衣料军来自钱有龄的布装。钱有龄之所以能够从一种小布商跃升为一个南京甚至大明都有些名气的大布商,靠的就是在大明军队主管后勤的远房侄子的关系。自古以来,在华夏,权钱结合才是来钱最快的生意。
  这次,新华夏大使邀请官员与富商前来参观新华夏风格小区,自然有这个南京最大布商的邀请函。
  钱有龄对于新华夏的邀请有些不以为然。论园林之精美,身为汉人的钱有龄自认为中华园林甲天下,根本就不相信这群丢了祖宗、背井离乡来到北美的新华夏人能够设计出什么好的宅子,好的庭院,还是什么所谓的新华夏风格,什么美轮美奂,精巧绝伦等等,用词极其夸张,连祖宗流传下来的谦虚都忘了,让钱有龄更加不屑。不过,大明的官员都过去了,作为红顶商人,钱有龄只能亦步亦趋的跟随。因为,即使是大明的官员都不会轻易得罪新华夏人,更何况自己一介商人?
  一行人首先在南京中心区的官府大楼一个大厅集合。大明的官府从为民服务的角度看,还是远超满清官府的,毕竟是师传自新华夏,有了点现代政…府的感觉。因此,钱有龄与一众官员富豪才能够在官府的大厅汇合,并有茶水送上。他们这些商人虽然已经或多或少的高手到大明官府与满清的不一样,但是每次接受了官府的服务还是有些诚惶诚恐,官本位的思想在大明甚至新华夏依然大有市场。
  九点钟后,一众商人登上新华夏提供的四轮马车,沿着新华夏协助铺设的四车道水泥马路一路向北驶去。
  与钱有龄一起的一个富豪说道,“嘿,不说别的,新华夏人造的马路可真不错,平坦,宽阔,还有这四轮马车,车身宽阔,柔软舒适,你看,连放酒的小柜子、取暖用的小炉子都有,行驶平稳,还没有震动,躺着都能睡着,前所未有的舒适,咱回去必须买一辆。”
  钱有龄很赞同,“不错,我也看中这个车子了,确实不错,必须买一辆。”
  大家纷纷附和。
  接着,一行人来到新华夏大使馆。最吸引人的是那钢筋结构的大玻璃幕墙,如同水晶宫般矗立在玄武湖畔,灼灼生光,让人晃花了眼。
  一月的南京虽然表面上是春天,但是寒冷的程度依旧不下于冬天。只是,那看着宽阔、理应寒冷的使馆,却依然温暖如春,热得众人热汗直冒,见鬼了,外面这么冷,怎么室内还这么热?很想脱掉衣服,但是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不能做出失礼的事情,只能忍着。
  大使馆此时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家具配置都不太齐全,因此,更显得空旷。新华夏大使郑友爱看出众人的不适,在代表新华夏对众人应邀前来表示感谢后,就带领众人直接去参观已经被命名为“华明友谊国际公馆”的新建小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气派的宽阔超过十米的大门,两旁是高大的华表。再入眼望去,就是一个直径二十米的大池子,里面一个假山,还配套一个超大的喷泉。
  进入园区后,道路两旁,布满宫廷风格的路灯,据说里面就是新华夏的最新科技—电灯。不仅如此,路两旁还种满绿植,郁郁葱葱。那整洁安静的模样,在大明根本就见不着。就冲着这份整洁,让人心中十分欢喜。


第一百一十五章 莱克星顿的枪声

  终于,一行人进入新华夏人所谓的商业区。中心就是一个大超市,自然是新华夏最有名的好又多超市,作为新华夏在大明的第一个超市,算得上是旗舰店,自然要有旗舰店的气势,是个三层建筑,单层面积就超过上万平米,空间虽然大,但是里面却装满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都是新华夏的商品,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按照新华夏高层的意见,新华夏的商品并不是简单的迎合大明的消费需求,而是要引领大明的民众,向新华夏的生活方式靠拢,培养出一群仰慕新华夏文明的人群,从而促进两国的民间交往,在深度方向加深两国的关系。
  这些商品,可以说大明大部分都有,但是,新华夏的却更加精致些。
  比如,新华夏的面巾纸,洁白柔软,钱有龄以为是什么高档用途,却原来只是擦嘴的,让大明人颇有土包子进城的感觉。新华夏的试衣镜,足有一人高,远远超过西洋镜。人站在面前,就是另一个自己出现在眼前,十分显眼。同样的花生、瓜子、干果什么的零嘴,新华夏人将它们一包装,就是显得那么的高档。
  新华夏的家具与明清的大红大紫风格截然不同,而是讲究简洁,造型别致,做工精细,喜好材料本身的纹理与色泽,有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让明人富豪耳目一新。
  一切,都是似曾相识,却又有些不同,传统之人自然是不屑一顾,但是也有一些标新立异者,比较欣赏。尤其是一些在新华夏进修过的大明官员,看到这些物件,似乎勾起了埋藏在内心的那些记忆,带头询问其价格。
  超市方面表示,第一天开业,并恰逢春节,一律七折价格销售,让大明的官员十分开心,纷纷购买。并且,没有后顾之忧。只要是大家具,而且送货地址在市区的,一律免费配送。
  大明的商人最为投机,一看官员都购买了,自己哪能不跟风,否则怎能与上层保持一致呢?纷纷解囊采购。
  参观一番过后,已经是傍晚时分,小区内灯光亮起,一片通明,亮如白昼。众人在大使馆用餐 ,然后就被送到了各栋别墅休息。
  这些别墅已经装修完毕,并且配置了新华夏的家具。众人一旦住下,才发现新华夏人建筑的方便性。无论是用餐、会客、住宿、洗漱,全部已经被规划好了区域,功能明确还方便。水电的配置更是极大的方便了居家生活。随手打开开关,就能让房间一片明亮。想要洗手,也就是拧开水龙头的事。甚至,水龙头里面还能出热水,据说是烧电的,可比自己在家里用任谁还要临时摊派人手去烧方便多了。关键是,虽然春寒料峭,但是因为有那个叫什么暖气,使得房间温暖如春,盖上一床薄被子,就一点都不冷了。
  正如新华夏人所宣称的那样,一切,以人为本。
  第二天,众人一见面就是打招呼,“昨晚你住的好吗?”
  “很好,太方便了,关键还暖和,比炕可是强上太多了。”
  “对,这样方便的房子,我必须买它一打。”
  “还一打?你一家就一个宝贝儿子,住的完吗?”边上有熟悉的人打趣。
  “我一家住不完不是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吗。”
  “不错,不错,正是此理。这里距离皇宫与官府也不远,据说新华夏人马上就要通上什么有轨电车,到官府也就小半个时辰的事,方便。关键是,”看了看周围,小声说道,“据说我们大明的许多官员已经在这里购买房子了,其中就有工部的陈侍郎,他可是主管我们这些商人的。”
  “嗯,我也听说了,吏部的李尚书也悄悄的在钟山脚下*了一逃别墅呢。”
  “那这地方可不得了啊,与官员比邻而居的好处,大家都懂得的吧?”
  “自然,自然。”
  众人纷纷附和。
  新华夏建造的所谓别墅并不便宜,一个占地500平,建筑面积400平的小别墅,不算家具,就需要8万华元,相当于12万两白银。
  不过,这些都是大明顶尖的商人,显然并不缺钱,纷纷解囊抢购。不仅如此,还顺带了家具的销售。
  可以说,新华夏的小区推销计划十分成功,不仅第一期住房销售一空,还预售了将来的二期与三期的住房。
  关键是,在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下,新华夏的住宅被传的神乎其神,尤其是电灯的存在,更是给讨厌黑暗的人送来了光明,导致附近闻风而动的大明商人都抄起了地皮,将特区周围的土地价格直接翻了番。
  他们知道,新华夏是限制电力对外供应的,为了说服新华夏人,甚至出动了大明的官府关系。在大明官府的协调下,新华夏同意了周围小区的供电要求。并且,根据大家踊跃的购房需求,新华夏建议周围的汉人第一批专职开发商开发多层建筑(6层以下)以满足大明中高收入人群的需要。自然,主要是政府中低级官员,至于高级官员,有需要的早就在特区安家了。
  当然,无论是新华夏的技术还是输电线路的架设,以及后续的用电费用,都需要钱,都是要大明额外支付的。
  新华夏在大明终于挣得第一桶金,总价值8000万华元,毛利润就超过3000万。最关键的,是撬开了大明的富人市场,将新华夏的“高端生活方式”引入大明,密切了新华夏与大明的联系,在政治上也是大大加分了。
  这就决定了新华夏的这次行动,可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注定要长久发展下去的。因为,这是文明的力量。
  波士顿惨案后,英国人并没有汲取教训,对于北美十三州的盘剥更家严重。比如,1773年,英国通过了茶税法;1774年,英国人再次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抗英斗争,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其中一件典型事件。
  不过,最高…潮的事件发生在1774年9月,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除佐治亚因英国总督阻挠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
  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5项高压法令;重申不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殖民地实行自治,撤走英国驻军。如果英国不接受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将于12月1日起抵制英货,同时禁止将任何商品输往英国。
  大陆会议同时还向英王呈递了《和平请愿书》,表示殖民地仍对英王效忠。会后,各殖民地开始进行起义准备,训练民兵并贮藏军火,为武力抗争做准备。
  1775年4月18日晚,天空漆黑一片,两匹快马从波士顿向康科德方向急驰而去。马背上的两个人,一个叫保尔?瑞维尔,一个叫威廉?戴维斯。他俩都是北美争取民族解放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社”的民兵战士。他们在波士顿打探到总督兼英国驻军总司令盖奇即将派军队到康科德搜查反英秘密组织的军火仓库,并要逮捕爱国者领导人。他们连夜骑马向各地的民兵报警。他们很快来到近郊的莱克星顿村,把英国军队就要来搜查的消息告诉当地的民兵们,然后又飞身上马直奔康科德。民兵们得到消息后,很快集合起来,埋伏在树林里、公路旁,等候英军的到来。
  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800名穿着赭红色军装的英国轻步兵,在少校指挥官史密斯的带领下,乘着薄雾,偷偷地来到莱克星顿村边。他们正要摸进村子,忽然发现村前的草坪上列队站着几十个村民。这些人个个手握着枪, 怒视着英国人,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谁开了第一枪,英军少校指挥官史密斯挥动军刀命令英军士兵开火,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被拉开,在激战中有8位民兵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敌众我寡,英军很快冲进村庄,并向康科德镇猛扑过去。可是他们赶到时,民兵们早已把弹药库转移了,爱国者领导人也隐蔽起来。英军除了糟蹋粮食外,什么也没有找到。
  史密斯觉得事情不妙,命令士兵赶紧撤退,可是这已经晚了,四面八方响起一阵阵枪声,一排排子弹从房顶、树林、草丛中射来,穿着红色军装的英国士兵成了活靶子,一批接一批倒下。史密斯被打得抱头鼠窜,狼狈不堪地逃回波士顿。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伤英国士兵247人,取得辉煌的战绩。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这枪声像信号一样。很快传遍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从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了北美大地。


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称中立的新华夏

  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5年5月,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1775年6月,决定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与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在同年的6月12日,有所准备的北美大陆会议提前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比起历史,提前了一年多。
  随后,美利坚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
  美利坚人突然爆发独立战争,可以说,除了猝不及防的英国人,无论是美利坚人,还是新华夏人,甚至法兰西人与西班牙人,等等,他们都有所预料。
  与历史上北美十三州刚开始宣布独立时孤立无援不同,在新华夏的帮助下,美利坚人不仅获得了充足的武器与弹药,极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以约翰?亚当斯为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