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禁卫军抽调一半,约两万人,乘坐军舰逆流西进,与安庆守军一起,防守安庆。
却不成想,早就悄悄抵达扬州清军主力,快速南下,趁势攻略南京。
经过两年多的蛰伏,清军已然装备了大量新式火器,并经过西洋教官的训练下,满清的火器营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体现在武器先进所带来的战斗力增加,西洋教官新式训练带来的关于火器更先进的经验,还有就是人员的大量扩充。原本火器营只有不到8000人,在经过大力扩充,已经成为编制3万人的大型军团。其人员采用满汉混编的模式,满人大约占据其中一半,中上层军官几乎全是满人,就是为了确保满人对于这支部队的绝对控制权。
除此以外,作为战斗尖兵的健锐营也大力扩充到1万人,这是一支冷兵器部队。虽然人数的急剧扩大必然导致单兵战斗力的降低,不过由于武备相应更新,战斗力也是很不错,至少,相对于普通士兵,战斗力是强了不少。
另外,驻防北京的军队也在大量征召满人入伍的情况下,扩编为九万。
这就是乾隆敢于派遣主力清军南下进攻的底气所在。
这一次,乾隆派遣了所有的健锐营1万,与2万火器营,3万普通满汉八旗清军与71年秋悄悄南下,在皇家禁卫军西进后,突然临近南京,意图一举占领南京。
此时的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也聚集了大明最多的军队。原本有3万5千名皇家禁卫军。这是以在新华夏受训的军官为骨干组建的新式军队,战斗力最为强大。另外,还有驻守南京的警备部队4万人。不过这只部队虽然也是大量装备新式火器的火器部队,只是缺乏训练,战斗力其实一般。不过,这支部队的守备沈永强倒是信心十足,来源自然是新式火器。
清军突发而至,大明朝廷自然让军队驻防城墙,不得懈怠。沈永强作为南京守备,也是责无旁贷的主将。至于皇家禁卫军,主要作为机动力量存在,还有在万一的情况下,为掩护朝廷撤退做准备。
不过,出于同僚之意,皇家禁卫军统领陈辉,还是对沈永强做出警告,要求小心清军夜晚攻城。作为新华夏培训出来的高材生,对于清军还是有些了解的,自然是得益于崖山人后世打来的认识。此时的清军野战能力相当不错,从清缅战争中也能看出来。
在白天,视野开阔,可以充分发挥守军的火器优势,根本不会担心清军能够攻上城墙,所担心的,最可能的是清军趁着夜色攻城。此时,守军的火器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沈永辉却认为,身处黑暗,对于清军与大明军队来说,都是一样的劣势,无所谓谁就占据更大优势。更何况,清军远道而来,必然会安排休整,刚开始几天,并没有太过小心。虽然在夜晚也安排了守备力量,但是,其余部队甚至都是卸甲而眠。
却不成想,清军在之前已经休整多时。虽然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依然疲惫,不过经过一天的休整状态还是不错的。
当天晚上,清军以健锐营为前锋,直接发起了最高强度的进攻。
以健锐营的强悍,战斗结局其实已经注定。在后世,中国军队多次拔除日军据点,往往都是趁着夜色。其原因自然就是,黑夜给与火力薄弱方一个极大的突发优势,让其最大程度的拉近与日军的距离。结果往往也是获胜居多。
而此时,清军健锐营的士兵,冷兵器作战能力绝对是当世数一数二的,拿下南京其实是必然的。甚至,不要说南京,就是新华夏的华京,英国的伦敦,如果突然遭遇健锐营的夜间进攻,都很难保住城池。
大明朝廷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知道,南京外城墙已经陷落。
此时,若是有威望的将领组织反扑,其实还是有可能将清军赶下城墙的。但是,明显的,此时的大明军队,缺乏这样一言九鼎的军事统帅,即使是在新华夏深造过的皇家禁卫军军官,也没有这样的威望。说实话,近代化国家的军队,讲究集体的力量,也很难涌现出威望卓著的军事领袖。比如,美国著名的开国领袖华盛顿,你要是仔细观察他的军事生涯,也很难发现汉人习惯上认为的奇谋巧计,更多的是实打实的兵力比拼。
此时,沈永辉已经率领自己的护卫军团,挟裹这败军,从南京的南城门溃逃了。军队都乱成一团了,大明朝廷自然更加没有组织反扑的决心,他们可没有与清军巷战的决心。在皇家禁卫军的护送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地方官员,逃出南京。沿途根本没有长时间停歇,一直抵达杭州,以杭州为临时都城。
抵达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调四方的军队,汇集杭州,意图坚守。当然,也没有忘记新华夏,请求新华夏出兵支援,夺回南京。
对于大明的求救,新华夏很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毕竟,驻守南京的是全部装备新式遂发火枪的火器部队。虽然军械技术水平比新华夏略低,但是已经不差于此时主要西方国家的主流水平。
虽然战败有客观原因,比如清军有冷兵器时代最强的特种战士,还趁着夜色偷袭。但是无论如何,清军虽然占领了一段城墙,但此时大明军队主力几乎无损,依然有超过4万的部队,如果在城内与清军巷战,即使不能胜利,但是让清军伤筋动骨还是能够做到的。在凭借地利优势,集结重兵,对他们进行围歼,胜算就极高了。
新华夏虽然惋惜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该救还是必须救,否则心血就白费了。只是具体到战略战术上,到底怎么就,就成了议题。
为此,林航组织了国家安全会议,并按照常例,主持了这次会议。
由于涉及到军务,吴永恒与刘永清作为军方两巨头自然要出席会议。
两人显然早有腹案。因为此次对满清的战争,注定了是陆军为主角,因此首先是刘永清发言。
刘永清提出,按照大明的请求,新华夏直接出兵南京,其实并非上策。因为,此时的南京想必已经完全为满清所控制。等到新华夏援军赶至,经过休整的清军,背靠城墙,攻打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即使攻克下来,对于提振民心也没有太大效果。毕竟,我们只是收复失地,而不是开疆拓土。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进攻北京。此时的北京,精锐已经被派到南方,城内的守军要么老弱,要么新兵,攻打起来难度应该不大。一旦占领北京,意义就太大了。满清都城陷落,必然导致威望扫地。迎接他们的只能乖乖退回东北。这样,距离大明全占中国已经为期不远了。
吴永恒却表示反对。经过几次战斗,显示,清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新华夏军队在没有数量优势的前提下,并不能确保战斗的胜利。既然如此,不如充分利用海军优势,封锁长江,截断南下清军的退路,同时也阻断北方清军南下支援,让这只南下清军成为孤军。再配合南方的大明军队,全歼这支军队并非难事。
第一百零八章 警觉的福康安
刘永清再次反驳:虽然这样的战斗比较轻松,付出也较少。但是所谓困兽犹斗,一旦将这支南下清军包了饺子,很难阻止他们肆虐江南。即使最后围歼了这支清军,富裕的江南也必将糜烂一片,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吴永恒反驳,“你想让我们新华夏付出多少条性命,为南方的大明夺取北京?”
刘永清则说道,“大家源自华夏,为自己的祖先留些血泪算什么?”骨子里,刘永清还是一个解放军战士。
张柏林补充道,“严格说来,我们是新华夏人,请大家记住这点。”他的潜台词是说,我们即使帮助大明,也要在确保自身里的利益。
既然谈到新华夏的利益,政府官员终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先不谈是否能够占领北京,或者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从大明迅速统一张国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新华夏到底有多少好处?
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现在,新华夏与大明交好,不代表永远就是朋友。此时的大明,主要官员都在新华夏接受过培训,他们已经明白,一个光专注陆地的国家,注定只能成为二流的国家。只有海军同样强大,才能名副其实的成为世界大国。海洋,不仅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经济所需,政治所需。海洋的资源甚至超越了陆地。马汉的《海权论》在大明军队与政府内部也是与许多赞同者的。可以说,新华夏教会了学生近代意识,却也给自己增添了一强敌。
一个统一的大明,目光注定会投向外围。东亚、东南亚作为中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一旦大明关注此地,想要拥有这些地区的宗主权并不困难。
而新华夏的目标呢?随着北美地区的人口的逐渐增长,新华夏对于本土的安危已经不放在心上。因为一个新生的美利坚注定了不能在短期内威胁到新华夏。等到美利坚稳定并打算扩张时,它会发现,西方的邻国已经不是它所能够轻易招惹的了。因此,新华夏此时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国外。
先是东南亚的新加坡、兰芳自治领,后是澳洲,都是新华夏目光对外的体现。控制了东南亚,就控制了东亚南下的航道。不仅如此,南亚也是新华夏关注的目标,因为南亚有新华夏需要的许多资源,比如柚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此时,西方造船都以橡木为主,少量会因地制宜的以柚木材料。相对而言,自然密度更大、含油脂量更高的柚木更适合造船。更何况,南亚还有铁力木更是最优秀的造船材料,南亚也有不少。
新华夏虽然已经决定,全部的军舰都用钢铁制造,但是商船却不在此列。
商船不用太考虑防护性,因此,此时造船行业最常用的木料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虽然后世的木材成了天价,钢铁则是白菜价。但是,此时,钢铁才是最贵重的战略物资。因此,新华夏需要这些造船用木料。
因此,无论南亚还是东南亚,都是新华夏的利益所在,不容他人染指。
但是,一旦中国这个沉睡的巨龙苏醒过来呢?等待新华夏的,估计至少在南亚的影响恐怕就要微乎其微了。
最关键的是,人口是事关新华夏能够崛起的关键所在,没有了充足的人口,新华夏不要说与英法等世界强国竞争,就是与即将独立的美利坚相比,恐怕也是力不从心。
可以说,人口,是新华夏的死穴所在。
这一点,不仅是新华夏人,就是大明,恐怕也是非常清楚。因为,许多在大明身居高位的官员,都是在新华夏培训过的。对于新华夏的虚实,即使不是十分清楚,至少表面上的实力还是比较清楚的。而新华夏与大明签订的劳工协议,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旦与大明交恶,大明想要抓住新华夏这个致命的缺点其实十分容易,只要阻止劳工或者移民前往新华夏即可。
因此,至少在短期内,不支持大明统一全国,成为新华夏的国策。当然,也不能允许大明被满清重新吞并,也是一个基本条件。
会议结果让刘永清这个纯粹的军人难以接受。但是,最后还是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结果,因为现在的他,只能是新华夏人,屁股决定了脑袋。
1771年冬,新华夏陆军出动了7000人,连同远东区的1000海外军团士兵,在海军舰队的护送下,抵达遥远的东亚,并以最快的速度登陆镇江,同时,留下海军巡航长江后,新华夏陆军继续北上,占领了扬州,截断了大运河河道,就此,清军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或者东进的通道都被切断,只能向西逃窜,而西方,新华夏也事先挖了一个坑。
尤其是运河的切断,对南下的清军影响最大。清军的粮草虽然可以依靠以战养战的策略从当地获得,但是军火与武器却必须从北方获得,因此,只此一点,已经注定了南下清军的败亡结局。
清军其实也明白补给通道的重要性,在扬州就布置了超过六千的清军绿营。只是,绿营在此时的清军里,虽然人数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但是地位却是极低,根本不能与八旗兵相比,军备既差,俸禄也低,几乎不能养家糊口。饭都吃不饱,还能指望绿营会为国死战?猪脑袋都知道不可能。装备差、意志薄弱,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其实一直是作为地方守备部队的面目出现的。
这样,自然为新华夏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扬州城已经百年未经过战火,歌舞升平之下,就是城墙的年久失修。新华夏在以野战炮凶猛的轻松的摧毁了扬州的城墙,绿营兵见大势已去,无心抵抗,作鸟兽散,速度快的人影都见不着。新华夏军队轻松入城,状态如同游街。
这一支南下清军的统领是正蓝旗人阿桂,副统领则是傅恒的儿子福康安。阿桂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战争经验丰富,虽然清缅战争中,因为失利曾经被乾隆多次斥责,但是其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军中又是威望卓著,没有人可以比拟。在明瑞过世后,可以算得上满清第一名将,是满族将领的一面旗帜。因此,乾隆最后还是捏着鼻子将他提了出来,作为南下清军的主将。
至于福康安,虽然年轻,也是骁勇善战之人,最重要的,是傅恒的第三个儿子,皇后的儿子。更有民间传言,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当然,在当事人不说话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真假。不过,乾隆对福康安的宠爱是人尽皆知的。傅恒死后,为了照顾富察氏,就将福康安派了出来,历练一番,以作大用。在用人方面,乾隆倒是值得赞赏一番。他不会因为对某人亲厚就让某人骤登大位,拔苗助长。
阿桂作为沙场老将,因此无论是军队行进还是扎营,或是进攻,都是颇有章法。为了麻痹南方的大明,将清军分为数路,昼伏夜行,在大明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悄悄抵达了扬州。在受到南京大明军队分兵驻守安庆过后,果断出击,一举拿下了南京。
拿下南京后,阿桂与福康安发生了分歧。
福康安建议,趁着大明军队首尾难顾,不如直接轻军突进,直奔杭州,将大明的临时首都再次攻克,必然能够再此重重的打击到明逆的威望,消灭明逆就在此时。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还是不错的。只要再次攻克杭州,大明的声望再落,许多墙头草般归顺大明的清朝官员,说不定会再次来个拨乱反正,让大明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
不过,在清缅战争吃过火枪大亏的阿桂却谨慎了许多。这一支军队虽然顺利的占领了南京,阿桂将胜利归于突袭与清军的白刃战能力。对于正面对抗大明的火枪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在攻城时,根本没与大明军队正面交锋,反而让阿桂更加心里没底。因为,没有正面交锋,说明明军也也没有遭受多少损失。在经过杭州的兵力调整,以疲惫的孤军对抗整装待发的明军,阿桂并没有多少信心。
要知道,这支南下的清军这可是满清所能拼凑出的最强战力了。一旦这支部队折戟南方,满清可就再也没有进攻之力了。每次梦回,阿桂都会想起乾隆在他临行前握着他的手的模样,那是信任,更是巨大的压力,他根本不敢冒险。
因此,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南京为依托,首先攻略周围地区。等到平定了苏南后,再西进安庆,与绿营兵合力,攻下安庆。然后就可以将战线逐步向南推进。
福康安年纪既轻,又没有什么威望,只能同意阿桂的意见。
福康安作为一路军队的统帅,就接连攻下了镇江、无锡、苏州等地,望者披靡。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却接到驻守南京的阿桂的命令,火速返回,防守南京。因为新华夏已经攻占了扬州、镇江,截断了清军的退路。
福康安并没有直接返回南京,而是在镇江附近徘徊,并打探敌情。
等到情报显示,包围南京的明逆军队已经超过十万,心中一寒,明逆有海军的巨炮协助,轰破城墙并不困难,等待守军的只有败亡一途。一旦城破,有长江阻隔,城内清军根本无法向北方撤退,只能向西逃窜,才有一线生机。
因此,福康安当机立断,拒绝接受阿桂的命令,下令向马鞍山方向转移,以接应即将败退的清军。
事实证明,福康安的判断十分准确。
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割据
在包围南京后第三天,新华夏的海军重炮就轰破了南京城墙,在炮火的掩护下,大明与新华夏联军对城内发起了猛攻。
城内的阿桂虽然召回了不少外出的军队,但是总数却依然不足4万,连联军人数的一半都不到,望着敌人浩大的声势,未战先怯,又有新华夏巨炮的协助,原本打算依靠的城墙也没起到作用,斗志更是全无,全线败退。
清军在阿桂的率领下,果然向西逃窜,在马鞍山与福康安军队汇合。稍一清点,加上前次攻城的损失,清军已经失去了近万的战力。
其实阿桂一开始就错了,他就不应该死守南京。清军擅长的是野战,是进攻,而不是死守。如果将军队放在城外,与新编组的明军与新华夏联军作战,不说胜利,至少自保是绰绰有余。主要原因就是,老思维的阿桂,根本没有意识到火炮的出现,将城墙的防守作用降到了最低。城墙,已经不到应有的作用了。历史上,清军得到这个教训要在六七十年后的鸦片战争中,现在,新华夏首先教导了满清一番。
清军在马鞍山稍作停歇后,继续西进,意图在安庆与其余清军汇合,一举攻克安庆。不过,当他们还距离安庆四五十里的时候,前面的探报就报告,在清军的连续攻击下,城内明军已经有不支的迹象,城内曾经有数次民众出城,据称其原因就是粮食不足,城内明军已经在收缴城内的粮食,以作军粮。因此,围攻的清军催促后续部队尽快抵达,以发起最后的总攻。
阿桂紧赶慢赶,就是为了早日抵达安庆,并攻克安庆,安庆对于南京意义重大,只要攻克安庆,南京就随时处于防守地位。以此作为功劳,希望乾隆能放他一马。否则,就这样灰溜溜的退回北方,绝对没什么好果子吃。得此军情,阿桂下令大军连夜赶路,争取在酉时(现在的18~20点)抵达安庆,休整一晚,早上发起总攻,一举拿下安庆。福康安为军情所振奋,也是一心攻下安庆,只是心中却有一丝不安,再仔细想一下,却又不知道这丝不安来自哪里?
清军在休整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以残余的月六千健锐营士兵为先锋,发起了最激烈的一次进攻,中午时分,安庆陷落。
阿桂摆出一个盛大的入城仪式,以振奋军心。福康安虽然随之入城,但是心中的不安却更加强烈。明军在退出安庆之前,一把火烧掉了最后的粮食,就冲着那照亮半边天的浩大场面,粮食数量绝对不少。
那这就奇怪了,先前不是还说明军缺粮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粮食剩下?难道是诱敌深入?
福康安再一细想,问题就更加不妙了。南下清军在从南京败退后一路西逃,物资已经所剩无几,一路就是靠就地强制征粮才得以跑到安庆,现在的安庆不要说粮食了,老鼠都没几个了。所有补给只能依靠先前围攻安庆的清军的物资,但是已经所剩不多了,最多支撑十天,这还是每人分量减半的前提下。
更糟糕的是,福康安不祥的预感更强烈了,他这时候才想到,自己这路清军是沿着陆路跑到了安庆,花费了十三天。而明军完全可以利用军舰跑个来回,还有的剩。如果这支舰队早就抵达安庆,凭借清军临时征集的小舢板,根本不可能跨江登陆处于江北的安庆?那么问题来了,明军为什么让清军攻克安庆呢?
福康安彻底坐不住了,不顾已经子时,披上衣服,寻找阿桂。
阿桂虽然是一员勇将,智谋不多,但是也毕竟久经沙场,闻言也是也是一惊,“是啊,没道理有了蒸汽船的明军比自己还迟到安庆吧?绝对是阴谋啊。”明军与新华夏的军舰的速度,可是让满清乃至西方世界都极为震惊的。
阿桂焦急的说道,“我原本就对于如此轻松占领安庆就比较疑惑,进你一说,就更加确认了我的疑惑,我们马上下令撤出安庆。”
“是否太匆忙了?要不要明天确认一下情况再说?如果情况不明就撤出安庆,恐怕陛下那里?”
阿桂长叹一口气,“败军之将,原本就是苟活于世。如果在将我们最后的家底给输掉,我阿桂就是大清的罪人了。事不宜迟,马上撤军,所有责任,我阿桂一力承担。”
福康安明白撤军的后果,面含热泪的传达阿桂的命令。
事实上,明军与新华夏军队确实早就抵达的安庆。加起来,城内的守军已经超过十万,面对的,却是老弱的川、湖地区的绿营与败退下来的庆军主力,总人数不足九万,士气还不高。要想保住安庆其实并困难。
但是,新华夏军队的参谋部却给了另外一个建议,那就是放弃安庆,将清军引入安庆城内。同时在安庆城北修筑战壕,南面以军舰封锁,将这支清军封死在城内。在失去补给的情况下,等待清军的唯一结局就是败亡。
联军同意了这个方案。
不过,城内的清军也很快发现了情况不对,趁着夜色就冲了出来。
联军虽然已经构筑了战壕,但是处于隐蔽考虑,仅仅挖好了坑道,前面的铁丝网还没有架设好,防御能力大打折扣。而且夜色朦胧之下,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让清军钻了个空。虽然联军再次留下了清军两万多条人命,但是大部分清军还是冲了出去。
阿桂在逃出安庆后就自杀了,因为他承担不起乾隆的怒火,只有自杀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父母妻儿免于一死。福康安率领剩余的清军继续北逃,后面则是紧追不舍的联军。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虽然经济优势已经丧失,但是战略地位丝毫不减。
只要占领了徐州,就能够阻断满清对于南京的威胁,让南京不再成为兵连祸结的前线,让大明获得休养生息的良机。
趁着大胜的契机,联军以损伤四千的代价,强行攻克了徐州,并在此驻扎重兵。接着,南方新组建的部队也是源源不断的涌来,向着北面省份推进。
安庆之战,可以说是南北之争的转折点,
清军虽然主力撤出了安庆,但是,清军的北逃,代表着此次南征的失败,更是攻守异位的战略转折点。此后,丧失主力的满清只能被动的接受南方大明的挑战,再也无力进攻了。
更糟糕的是,失去主动进攻能力,迎接满清的,其实也只能是败亡,所差者,无非也就是败亡早晚的问题。因为,满清这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天然劣势,注定了很难团结大多数汉人为己用。后人早就论证过,如果不是当时大明已经烂到根上了,以满清的人力与军力,根本无法吞下庞大的大明这块肥肉。
现在,处于复兴状态的大明,无疑就成了满清最危险的敌人,甚至是难以匹敌的存在。
阿桂虽然已经死亡,乾隆却依然有将他碎尸万段的冲动。但是,为了稳定朝政,为了安抚群臣,还是压抑住自己的怒火,将阿桂风光大葬,并余荫妻子。阿桂也算死得其所。只是局势每况愈下,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成了乾隆最大的难题。
满清败亡,最焦急的自然是乾隆,但是若论第二焦急的,并不是满洲贵族,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还在幻想着退回东北,保住他们的龙兴之地,中原之地必要之时完全可以放弃。但是朝廷中央的汉臣就不一样了,他们就是汉人在满清的高级代表,绝对是南方大明认为的汉奸。他们与地方的普通汉族官吏也不一样,地方官员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军政权力为筹码,投降大明。而他们已经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附属在满清,离开了乾隆,他们一无所有,根本连投降的价值都没有了。
因此,他们不仅要保住满清,还要让满清继续成为中华正统,虽然现在看来极其艰难。以刘统勋为首的汉臣,主张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大明在徐州的据点,谒制明逆的进攻势头,这就是第一步了。
反观满清贵族,他们已经做好了撤退回关外的打算。因此,他们的建议是,营建沈阳旧都,以策万全。他们没有说明的含义是,以东北三省为基地,仿效先祖故智,留待来日。
汉臣反驳,表示,一旦大清不能谒制明逆的进攻势头,必然导致大清在江北统治秩序的崩溃,大清的在中原的统治都有可能崩溃。而后,大明以中原之人力物力,实非东北一隅所能抗衡。
满族大臣反驳,现在主力受损,请问,哪来的许多兵力据守江北这样广大的区域?
刘统勋等人建议,招募汉族地主武装,一直对抗大明。并坚持,汉族也有许多世受皇恩之辈,与朝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大清,他们必将一无所有,完全可以利用。因此,请皇帝下诏,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对抗明逆。
满族大臣表示,不能确保汉族地主的忠心,因此不能让汉人拥有自己的武装。
双方争执不下,只能让乾隆决断。
第一百一十章 美利坚代表来访(一)
乾隆考虑再三,决定将两方的观点都合力利用一番。首先是再次营建旧都沈阳,将大量的满八旗、汉八旗以及蒙古八旗家属迁徙到沈阳旧都及其余东北地区。这样,一来确保龙兴之地再无后顾之忧,二来也可以家属为人质,逼迫八旗子弟兵尤其是汉八旗士兵为满清卖命。
然后首先在山东、河南试行团练制度,昭令汉族地主自行组建武装对抗明逆,清廷将予以武器支援。
此后,团练在山东、河南两地纷纷出现。山东以牟氏为先,河南以陈氏居首。这两家无一不是满清的官员世家,所谓的耕读传家的代表人物,与满清纠葛很深。因此也获得了满清的大力支持,团练的队伍都有数千人之多。更有宗族血缘作为纽带,团结性很高,因此战斗力相当不错。
以团练为前驱,清廷后续以绿营、八旗配合,攻击徐州。
徐州背靠京杭大运河,补给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运来,根本不惧持久战与包围战。因此,徐州成了南北双方争斗的焦点,更是一个绞肉机。双方前后投入了数十万的兵力,徐州也曾几度易手,战况惨烈。
直到三年后,经由新华夏巷道战训练的大明军队入驻徐州,并运送了大量钢筋水泥加固城防,才让大明牢牢的控制了徐州这个战略据点。
与此同时,其余大明军队也在满清南方被割裂的省份展开进攻。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