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能够过上定居生活。
赵一辰有些赧然的将华京的答案告诉了白狼酋长。
谁知道,白狼并没有太失望。他此来的目的,一是寻求庇护,二是试探外来者的心意,看看能够合作。如若不然,只能再次迁移了。
新华夏人的答案虽然没有设想的那么美好,但是,能够获得武器,并允许在定居点附近生活,还是不错的结果。白狼可是接受了赵一辰的招待的,吃了许多华夏人的食物,都是前所未见的美味。关键是,华夏人答应他,可以传授他们获得这些食物的方法,让他们过上定居生活。
狩猎生活,在后世看起来十分浪漫,但是只有真正的依靠狩猎来生存,才会知道狩猎生活的痛苦,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充足的食物,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华夏人以赎买格罗斯温彻人土地的方式,从原主人那里购买了近千亩的土地。华夏人将足够格族人半年的粮食交给了他们,并替他们选择了新华夏据点的外围,一个靠近密苏里河的地点,建立了村落。
格族人作为第一个主动依附新华夏的印第安人部落,受到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新华夏首先替他们建立了一个村落,整个村落采用的是新华下最常用的同心圆结构。在村落中心,布置了一个大房子,作为整个村子的会议中心与娱乐中心,并留了一个大广场。广场周围就是部落地位较高的人群,然后就是普通民众,一层层的向外展开。民居的建造形势与后世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结构,又稍加改进,加了围栏,基本是两层结构。一层是圈养牲畜所用,二楼居住。
这些建筑都是用的木料,自然是华夏人为了节省时间与减轻付出。为了防火,都是在吊脚楼前面建造了矮小的砖瓦结构的厨房。至于厕所,则在吊脚楼一楼的一个角落。然后崖山人还在村落周围围起了2米左右的城墙,宽度只有一米。虽然在汉人看来,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对付周围的印第安人,却是足够了。
更何况,他们还有华夏人提供的大量武器。
这个村落建设的很快,华夏人只是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的劳力还是格族人自己,不过,有了足够的粮食,格族人有充足的力气为自己建造前所未见的“大房子”,十分卖力。再加上华夏人提供了设备加工木材,仅仅两个月时间,格族人的村落就建设的焕然一新。在格族人看来,这就是如同天堂般的存在。
不仅是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贯欺负自己的克罗人,在城墙与新武器的配合下,也是惨兮兮的丢下上百具尸体,灰溜溜的撤退了。
克罗人也试图进攻过华夏人的据点,但是华夏人虽然数量少,但是个个装备火枪。像正规军自然是米尼枪,而普通民众也是每年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军事素养也是不错的。在新定居点,更是每个男性都准备了短火铳,虽然射程较近,但是密集发射下,威力也是不俗。
因此,主动出击的克罗人损失更重,留下了更多的尸体。华夏人却犹不甘心,追击了出去。虽然克罗人会骑马,但是在死敌格族人的带领下, 还是找到了他们的其中一个据点,将其焚毁一空。
与克罗人的战争在崖山人看来就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已经司空见惯了,华夏人也没有感觉什么,一向遭受欺凌的格族人倒是高兴的如同过节,载歌载舞。
华夏人在等待克罗人的报复,却迎来了克罗人的使者,克罗人的族长之子山鸡。山鸡倒也干脆,提出与华夏人和平相处,但是前提是享有格族人一样的权利,即帮助建设村落与教授农业技巧。
纳尼?被人欺负了还要乞降?华夏人有些看不懂。
其实,说来也是可怜。克罗人在格族人看来,是很强悍的强盗土匪,但是,克罗人却也是经常遭受欺负的可怜虫。克罗人人口也就比格罗斯温彻人稍多,有五千多人,并且还学会了驯马与骑马,是印第安人中少有的骑马民族。但是,正因为驯马这一特长,却让他们经常更多人的攻击。他们原本是居住在大湖区的。结果,先是奥杰布瓦人与克里人,然后是犹他人与黑脚人,最后更是惹上了印第安人中的战斗民族,夏延人、苏族人与阿拉帕霍人的三族联盟,被整天驱赶的四处流浪,如同丧家之犬,混的简直是暗无天日。现在,就连经常欺负的格族也无法欺负了,让苦日子中唯一的乐趣都消失了,哪还有什么奔头?
这就是克罗人向华夏人乞降的原因。
但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空口白牙的和平承诺可是最不可信的。
华夏人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是厘清与格族人的边界问题,双方划定边界后在不得争执。然后,克罗人想要与格族同等待遇,可以,那就必须以土地来换取。并且,更进一步,在保证克罗人充足生存空间的前提下,华夏人有权赎买克罗人多余的土地。
说实话,这个条件自然是非常苛刻。什么叫充足生存空间?什么是有权赎买?完全就是华夏人一家之言,都是非量性的名词。到时候,华夏人以此所谓的友好互助条约来要挟,克罗人除非武力抗争,否则绝对会被吞掉骨头都不剩,只能乖乖的任凭华夏人摆布。
只是,克罗人还有选择吗?最后,克罗人最后还是签订了看似平等的协议。
因此,顺理成章的,归顺了新华夏的克罗人,获得了充足的粮食与短火铳。说实话,短火铳比米尼枪更适合克罗人,因为他们是天然的骑兵。米尼枪太长,让它根本不可能在骑马的过程中射击。但是,短火铳就不一样了。无论携带还是射击都十分便利。虽然射程较近,但是,骑兵的机动优势极大的弥补了枪支的射程缺陷,正适合克罗人使用。
第七十八章 美洲中部风云(二)
华夏人很欣赏哥萨克骑兵。作为一只最威名远扬的雇佣军,俄罗斯人雇佣哥萨克人的代价很低,只需要那么一点微薄的、仅仅够养家糊口的俸禄,就可以让哥萨克人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典型的物美价廉。为老毛子天下第一领土大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崖山人很希望得到这样的助力。可惜所征服的印第安人部落,一般都比较弱小,同时,狼性还不足,就如同现在的罗斯温彻人一样,根本没有值得培养的价值。
克罗人的出现,让华夏人灵光一闪,这不就是美洲的哥萨克吗?
在张柏林的指示下,赵一辰与克罗人展开秘密谈判。表示愿意尽全力武装克罗人,前提是克罗人成为新华夏的雇佣兵,接受华夏人命令,为华夏人而战。期间,所有劫掠都归克罗人,华夏人还将根据克罗人的战功,折算为武器与粮食等物资,保证克罗人过上最美好的生活。
克罗人虽然勇猛,但也不是全是傻子,卖命的事情,必须仔细考虑。
华夏人岂能让这样的好打手跑了?直接无偿支援了300轻甲,就是只防护前胸后背的那种,以及600支火铳,足够的弹药,300支弯刀,以及骑兵的300套骑具。华夏人示范了用途后,就回去了,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
克罗人在亲自操作了一番过后,就见猎心喜,忍不住出动了一番,南下打劫阿拉帕霍人去了。
这是一个阿拉帕霍人相当大的据点,人口接近800人。但是在300克罗人的冲击下,先是火铳一顿猛射,然后亮出雪亮的弯刀,一顿猛砍。
阿拉帕霍人确实勇猛。但是武器的差距不是光凭勇猛所能弥补的。结果,800余人的村落被抹平,几乎没有逃脱的,因为克罗人有马。再看一下克罗人,他们甚至没有一个死亡,只有几匹马失蹄,造成了少数几个轻伤,甚至还能继续骑马。
辉煌的战绩让克罗人彻底疯狂了,这样武器,若能装备整个部落,恐怕即使苏族也不可怕吧?
不过,克罗人中也有清醒者。克罗人有了马匹与武器,可以说是来去如风,还无坚不摧,但是克罗人的老弱呢?
华夏人顺势提出了解决方案,华夏人愿意在自己的定居点附近建立另一个据点,收容这些克罗人老弱,同时也是克罗人的大本营。这样,在克罗人外出征战时,老弱可以由华夏人保护,无后顾之忧。
克罗人思考一段时间后,也就答应了。
克罗人的村寨与格族人大同小异。只是好战之人,必然更在乎自己的安危。克罗人的民宅还是木头结构,不过城墙却是与新华夏据点一样,也是砖混结构,牢固度直线上升,城墙高度更是超过3米。以印第安人的攻城水平,几乎是无解的。
四个月后,克罗人周长4公里的城墙建设完毕。在城内驻防甚至都没有建好的情况下,装备齐全的1000名克罗骑兵,就开始对着阿拉帕霍人展开了扫荡。
由于实在突然,克罗人的骑兵又是机动力极强。等到阿拉帕霍人反应过来,已经损失了数十个村落,三四千的人口,直接损失近半。阿拉帕霍人一面将族群收拢,向夏延人所在的东北方向靠拢,一面向夏延人求救。
阿拉帕霍人与夏延人关系很好,他们与本家格族人反而关系一般,就像是两个孩子离开了母亲,与母亲关系一般,两兄弟关系倒是不错。
听闻本家兄弟求救,克罗人很快派出了自己的一部分骑兵约2000人前去接应。
不过,很快他们就尝到了苦果。
克罗人虽然人数只有一半不到,但是装备精良,全部装备火器而且身有防护。反观夏延人,甚至与苏族人骑兵一样,马镫都没有。虽然骑术高超,但是没有马镫总归影响灵活性。而且,他们只有极少人才能拥有从东面获得的火枪,哪能与成建制的火铳骑兵对抗?
结果是,夏延人骑兵被冲散崩溃。阿拉帕霍人再次孤立无援,等待阿拉帕霍人的自然只有大屠杀。虽然阿拉帕霍人依然人数不少,且青壮年也不少。但是,克罗人也不是直接冲击阿拉帕霍人本部,而是在四周不断的骚扰,一旦稍有懈怠,就是一顿撕咬,如同恶狼在狩猎。
阿拉帕霍人,毕竟不是军队,终于还是崩溃了,四散而逃。
面对骑兵,壁虎断尾的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结果就是,阿拉帕霍人青壮几乎被屠杀殆尽,老弱妇孺大部分为克罗人所捕获。
按照崖山人的建议,克罗人想要扩大族群,最好的手段就是获得大量的适龄妇女与儿童。妇女可以生养,而儿童经过洗脑,可以松松的化为己用。这也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迅速扩大族群的主要手段。
克罗人每次战斗都能获得大量的物资欲援助,扩大族群已经没有什么压力,很愉快的接受了崖山人的建议。
不过,克罗人不是慈善家,还是将老人与超过车轮高的男子全部杀死,带走了妇孺共2000余人。
夏延人自然不甘心失败,接着又与克罗人发生了多次的中小规模冲突,但是,明显的,夏延人损失更多。
作为拥有近2万族人的大族,夏延人自然不甘心失败,干脆集结重兵,意图一举歼灭克罗人。
但是克罗人也不傻,直接退回了自己的城寨。
克罗人至此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不远的西方,竟然冒出了毗邻的三座城寨。虽然有一座城寨看着比较弱,但是竟然是自己的本家。虽然关系不怎么好,拔刀相向的事情也做不出来。
另外两座就结实了许多,以夏延人的能力,是根本打不破的。与先前的克罗人进攻格族人一样,在丢下了不少具尸体后,铩羽而归。
小弟失败了,自然会找自己的大哥出头,克罗人就找到了苏族人。
苏族人是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北部的几个部族组成的一个特别强大的大部族。他们在极盛时期的领地遍及现在的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以及加拿大的中南部。在组成苏族人的几大部族中,东边的达科他人,中间的杨克顿人和西边的拉科塔人是最主要的三个。不同的苏族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其中用得比较广泛的包括苏族语、拉科塔语和达科他语等。作为最英勇善战的部落之一,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比如,1830年后,美国对苏族人的领地发动清剿。然而和许多其他的印第安人部落被美军轻松搞定不同,苏族人的三大部族都奋力反抗,给美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其中,1862年达科他人领导的达科他战争造成了大量的美军和美国平民的伤亡。1866年的红云战争中,拉科塔人将美军打得大败,切断了美军西进的要道——波兹曼小径。1876年,美军和苏族人爆发全面战争。苏族人三大部联合大平原上的其他印第安人部族,例如夏延人、阿拉帕霍人和黑脚人等,一起和美军决战。其中在著名的小大角战役中,美军将领乔治?卡斯特所率的部队被拉科塔人全歼。这一战最后虽然美军转败为胜,但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印第安人的实力,这才有了建立印第安保留区的计划。美军甚至通过驱赶屠杀北美大水牛来切断苏族人的食物来源。后来经过一系列战役和谈判,苏族人分散进入了不同的保留区。直到1890年伤膝河事件之后,苏族人才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
此时苏族整个族群不下十万人,在北美洲中部,是霸主级的存在。
霸主自然有霸主的豪气,与夏延人合兵5万,浩浩荡荡的向西方挺进。
对于传说中的印第安人中的战斗民族之一—苏族人,崖山人还是相当忌惮。因为兵力不足,更因为格族人也饱受苏族人的欺凌,虽然夏延人是自己姻亲,但是苏族人来了,难保不会对自己动手,就撤退到华夏人的据点。
说是苏族来人,其实是其中的一支,处于西部的拉科塔人,这是一支超过两万五千人的部落,即使是分支,也是超过一般的大型部落的。
联军的主导者,自然是拉科塔人的狩猎队队长,也就是军队的领导者塔克杨。塔克杨虽然不高,但是,肌肉发达,孔武有力,给人以野性张扬的感觉,让人第一感觉就是此人绝不好惹,一般人都躲着他。
塔克杨抵达目的地,才发现此地竟然有三个据点,还有一个是空的。印第安人可不知道什么空城计,在查看据点确实没有人之后,就直接住进去了。这才发现,里面的房子是前所未有的“高大”,“漂亮”,当场就入住了进去。现在是68年初春,北美的夜晚,还是相当冷的,印第安人自然也不傻,进屋取暖去了。
却不知道,已经进入了华夏人的圈套。
第七十九章 美洲中部风云(三)
当天晚上,华夏人悄悄的接近城门,首先点燃了四处城门,然后对着城内就是连续不断的炮击。木头房子本来就易燃,更何况崖山人还事先准备了大量的柴火与偶然从露天油井获得的石油,火势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两万人不可能全住在这个狭小的城寨内,但是印第安人中的上层与精锐部队还都是优先进入的,后果,自然也是灾难性的。塔克杨与二十几名统领由于居住在城寨中心,死伤巨大,其中就包括塔克杨,精锐也是折损过半。
第二天早上,华夏人与克罗人出去一看,印第安人已经撤退了。毕竟, 印第安人的所谓部队,连华夏人的民兵素质都不如,根本就是乌合之众,在损失了头领的情况下,继续战斗才奇怪呢。
华夏人的火炮还同时震慑了克罗人与格族人,让他们明白,得罪了苏族人,还可以逃跑,另寻活路;得罪了华夏人,将死无葬身之地,心中大为凛然。
因为与苏族突然爆发的大战,让新华夏绷紧了神经,加紧从西部调集了1200人的军队,进驻海伦娜,现在已经被命名为海伦城。不成想,就如同一个拳头打到了棉花上,苏族人竟然派人前来和谈了。
作为美洲中部的霸主,这些部落头头自然不可能是单纯武夫的组合。实际上,历史上苏族的政治组织基于个人和各部落的自愿参与,共同维持部落的生存。拥有高贵血统和拥有勇敢、坚毅、慷慨和智慧等美德的人被推选为领袖。
部落领袖们组织成一个类似联盟的议会,决定部落捕猎、扎营、和相邻部落开战等部落事务,因此加入这一组织代表着在部落中地位的提升。
各个小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组织,分为两种类型:一者为年轻人组织,负责训练战士,猎人,并维持部落秩序,可称为战士公会;而另外则为各个部落的酋长,由他们组织成为联盟议会。
由此可见苏族人组织十分严密而且混杂着一定程度的民主,对于凝聚向心力十分有效。
苏族人确实给人以勇猛好战的感觉,那是建立在绝对的实力基础上的。整个部落超过10万人,占据了美国在中西部印第安人的一成。绝对的实力之下,自然不用太多的技巧,敢有不服,直接碾压过去就行了。
之前,阿拉帕霍人的失败,苏族人没有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没有将所谓的华夏人看在眼里。直到接到夏延人惨败的消息,苏族人才不得不慎重起来。
夏延人并不弱小,整个部族超过2万人,精锐战士不下七千。作为好勇斗狠的部落,战斗力自然强悍。可是,这样的精锐之师在原本弱鸡的克罗人的几次打击下就崩溃了,自己的部队过去,也没有讨得了好。这就需要仔细商酌对策。
强大的苏族人也是有外患的,那就是齐佩瓦人。
齐佩瓦人也叫做奥杰布瓦人,是活跃在五大湖地区的原住民部族,集中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四周,使用奥杰布瓦语。齐佩瓦人是定居民族,以打渔和种植玉米、南瓜和樱桃为生,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结构。他们从法国人和英国人那里学来了火枪的用法,从而在西边打败了达科他人,扩展了自己的地盘。齐佩瓦人也是第一个和欧洲人签订详细条约的北美原住民。
因此,这是一个文明层次甚至还要超过苏族的部落,又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也就难怪善战的苏族人也要吃亏了。
听闻西方的敌人也有火枪,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度,苏族人的议会整个就乱作一团。有的说要倾尽全族之力与西方敌人决一死战;有说锋芒,徐图后进。决一死战派说徐图后进派没有血性,是懦夫,而徐图后进派则指责对方是莽夫,徒逞匹夫之勇。
最德高望重的第一长老,也是苏族人公认的第一智者,莫苏塔则想的更多。从夏延人那里得到的情报,对方十分强大,甚至很有可能超过齐佩瓦人。苏族人与这样的对手对抗,即使获胜,也是惨胜,自己势必元气大伤,再难与齐佩瓦人匹敌,甚至灭族也非不可能。
因此,莫苏塔一锤定音,派遣使者与克罗人尤其是克罗人背后的新华夏人接触,探探新华夏人的底线,决定是否能够和平共处,以便苏族人集中力量对付日渐强大的齐佩瓦人。
此次苏族方面的谈判代表是乌特雅西,一个健壮而又智慧内敛的中年人。
双方倒也坦承,并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许久们很快就步入正题。
首先是克罗族已经驱逐了阿拉帕霍人,阿拉帕霍人也所剩无几,都来到了夏延人的领地上,克罗人顺其自然的就获得了这些土地,苏族人予以承认。这就确认了克罗人与华夏人对于相当于后世蒙大拿州区域的实际控制权。这些都是谈判的应有之义。如果苏族人这都不答应,谈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合作。
苏族人希望能够获得华夏人的武器,不仅有冷兵器,甚至还有火枪。
这就是送上门的挨宰啊。
华夏人谈判代表,外交次长刘能表示,这些要求都可以满足。但是,必须将密苏里河以西的苏族人土地交给华夏人,由于密苏里北部向西北延伸的很多,华夏人将密苏里河与撒卡卡威亚湖交界处延伸向北,其西面的土地也全部归属新华夏。
这就是是狮子大开口了。此时的苏族人活动区域虽然广阔,但是生活的中心区域就在南北达科他州,华夏人这么一分割,可就相当于将这两个州的面积划去了一半?这如何能够割舍?
当然,以上名称都来自后世,在谈判中自然以印第安人的称呼为准。
刘能也知道这个条件一时不可能被接受的,却提出,新华下对于这些土地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逐渐实现。
比如,苏族人可以逐步用土地来交换新华夏的物资,比如,粮食与军火。等到苏族人获得了足够的土地,就可以再次交换土地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新华夏获得了新的土地,而苏族人由于有了更好的武器,想必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
苏族人明白,这是华夏人在驱虎吞狼,好坐手渔翁之利呢。
不过,东面的齐佩瓦人确实难缠。前几年,还因为苏族支持法国人,齐佩瓦人支持英国,双方发生了多次战斗,互有损伤。总体而言,反而是人口更多的苏族人吃亏更大。原因自然在于齐佩瓦人拥有先进的火器。
总体而言,虽然东部的印第安人虽然最早遭受西方人驱逐与杀戮,但是只要生存下来的,因为接受了先进文明与较为先进的武器,在与中西部印第安人的争斗中,总是处于上风的位置。
苏族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同时对抗东面的齐佩瓦人与西面的克里人,就力有未逮了。苏族人与齐佩瓦人是世仇,与克罗人虽有仇恨,但是没有达到世仇的地步。要想和谈,最佳选择自然还是克罗人。
最后,双方商定,苏族人以土地赎买的策略,用西部的400万亩土地,换取了5000支短火铳及弹药与整套马具以及大量的粮食,足够全体苏族人吃半年的,就朝东面的世仇齐佩瓦人复仇去了。
苏族人不是没想过拿到火枪就翻脸,但是因为不知道华夏人的虚实,担心引来更大的报复,还是一路向东去吧。
而克罗人,几次的战斗胜利,原本已经有了颗傲娇的心。但是新华夏一次性的就给了苏族人5000只火铳,这样的大手笔还是震慑到了他们。无论是华夏人的实力,还是苏族人获得火铳后的实力,都让克罗人忌惮不已。再加上华夏人虽然获得了苏族人的大量土地,但是也没有吃独食,还分给了他们100万亩土地。克罗人只能安心的接受华夏人给与的自治地位,成为新华夏新设立的达州(预计包含北达科他与南达科他密苏里河以西的土地)克罗自治县的主人。
按照华夏人的规划,所有华夏人直接控制的地方设市或镇,印第安人自治区设县或乡,但是,不会直接设置像后世天朝那样有省一级的自治区,免得印第安人尾大不掉。自治县与自治乡只有内政方面的自治权,没有独立的外交与的军事行动权。新华夏不会向自治县乡收税,但是也不会补贴,自生自灭。对于军队规模也会根据人口的多少设置最高限额。
克罗人对也这个条款基本满意,因为克罗人连外交这个概念都没有,而军事行动权,每次依照新华夏军事指令进行军事行动,都会获得新华夏的补助,而抢劫所得除了土地也都归克罗人所有。尤其是经过几次行动,获得的物资难以想象。而人口不仅没有损失,还大大增加,由先前的5000多人,已经增加到了8000多人,自然都是补充的女性与孩童俘虏。这些人都是将来族群扩大的关键。
正因为担心印第安人的人*发式增长,华夏人对于自治地区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最关键的就是借此不再扶持发展印第安人的医疗卫生事业。想当初,建国初期,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急速增长可是史无前例的。在新华夏人口发展经常陷入瓶颈期的时候,印第安安人万一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而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反而超过新华夏的主体民族汉族,那就大事不妙了。
有了克罗人这个大手,新华夏终于进入有了代理人战争模式。
第八十章 清缅战争
满清的乾隆感觉最近真是诸事不顺,不仅北方边境不宁,东南有所谓大明余孽占据台湾,西南方边境也更加不稳了。
事实上,自从1762年开始,缅甸就开始侵入清朝边境,借口是征收当地土司的赋税。对于缅甸人的入侵,当地官府虽然有所抗争,但是绿营兵不仅数量少,装备差,战斗意志更是不行。而缅甸的雍籍牙王朝,正处于新建立王朝的上升期,国势日长,军队也都是久经战阵的职业军人,还从西方引进了不少的燧发枪,战斗力相当不错,直接就将绿营秒成渣。结果就是,缅甸每次入侵,清军就只能龟缩在城内,根本不敢出头。
乾隆自然看不得清军如此窝囊的行径。曾几次出兵,但是无论是先前的云贵总督刘藻,还是杨应琚全都以战败告终。
无论是东北还是东南,都有新华夏在捣乱,只是乾隆却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他手中的水师根本无力对付海上的敌人。但是就因为如此,乾隆对于西南边陲小国的主动挑衅反而更加不能容忍,“海上的敌人我暂时对付不了,难道陆地上的敌人我也对付不了吗?”这段时间极度委屈的乾隆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自己在国民心中的圣君形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明瑞继任云贵总督。前两次用兵;都是云南本省的绿营兵;有鉴于当地绿营兵战斗力太差,这次则前后续拨京营健锐营满兵共三千;分次前往;另外还于四川、贵州两省内就近酌量八千绿营兵; 贵州绿旗兵一万,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
只是,虽然加大了进军力度,但是并没有了解对手的实力,连知己知彼都做不到,他们一向认为敌人是一个小国,缅兵主力绝对不会超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至于前几次的失败最可能就是清军主将不懂军事,还有就是当地绿营兵战斗力不强。
乾隆等人的无知还表现在,同时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而浑然不知暹罗已经被缅甸所灭。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是员悍将,乾隆甚为倚重。
有了骄兵悍将前往,乾隆与满清朝廷再次振奋,似乎胜利即在眼前。
这从乾隆的谕旨中可以看出。在这道谕旨集中地、着重地讲了必须征服缅甸,不许轻易允降。他提出了五项明确的具休要求。其一,必将缅甸全部征服,打下首都阿瓦,“犁其巢穴”。其二,必“戮其逆酋”,将缅王懵驳擒获献俘斩杀。其三,必“剿其凶党”,“尽歼丑类”。其四,消灭缅甸,兼并入清,“分置土司”将其分割成若干小部,择立顺从于清之头人充当土司,“定则纳赋”,缅地纳入大清国版图,缅人皆为清帝之“赤子”。其五,决不接受缅王投降,“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否则,“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
可惜,缅甸人给了乾隆与满清狠狠一大耳刮子。
明瑞是员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