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大明朝-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赫杨一听这里还有关于自己的事,急忙拉着朱允炆跑了过去……
墙壁上面记载着张三丰亲自收的徒弟的名字,以及收徒的年份还有各个徒弟的武学修为到了什么地步,道学修为到了什么地步,心法修为到了什么地步。赫杨的那栏里只有武学和心法的修为,没有道学修为这项。不过也对,赫杨根本就没有再武当山里跟随着张三丰学道。
王珂看着墙壁上关于那个时候的赫杨的记载对着赫杨和朱允炆说到:“根据时间来断定,张三丰真人收的这个名字叫赫杨的徒弟就应该是我家先祖一直让我们寻找的赫先人。而且我在我家先祖的书里看到过,那位赫先人武功高强,在当时根本没有人可以抵挡的了,除了朱棣身边的马三保,也就是后来出海下西洋的郑和。所以说赫先人还曾是武当弟子。这点线索很重要,我觉得有必要联系一下当地的文物资源管理部门,查一查武当山志。”王珂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家族的祖训,既然有线索自然不能放过。
赫杨看着张三丰描写自己的那些事,而且还有一些张三丰以个人的眼光对自己的评价,不由得心里开始有些感触。张三丰评价赫杨资质极高,但却身不由己。想必是张三丰当时就看出来自己是效力朱棣却又不忍对朱允炆不利。而且张三丰也知道自己是后人来人的这事,所以才对着自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山洞里突然沉默了起来,赫杨是感慨对张三丰的怀念,而朱允炆可能也是在看着什么东西。至于王珂……
这时,一阵沉默过后,王珂突然的对着朱允炆说到:“你们两个过来看这里?”
王珂突然的一句话,把赫杨和朱允炆说的彻底没有了思绪,直接把自己的从回忆中拉了回来?赫杨对着王珂说到:“你怎么了?发现了什么?”
王珂没有回答赫杨的话,而是把手电的光线照到朱允炆的脸上,说到:“这里张三丰写着很奇怪的话?”
赫杨听完了王珂的话一愣,心里想着王珂是不是看到什么东西,难道这山洞里还有什么其它的记载?自己急忙朝着王珂走去……
王珂还没有等着赫杨走进,又把手电对准了赫杨说到:“怎么可能呢,张三丰说自己知道了可以打开时空之门的方法,那你们说他说的是不是就穿越?”王珂对着赫杨的语气里充满了不可思议,感觉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只能存在在电视剧的桥段,没想到张三丰这样的高人也会怎么写
赫杨没有回答王珂的话,而是朝着王珂站的地方走去。看了看墙壁上的字看了看……
墙壁上记载,张三丰从古籍中记载得到了可以开打时空之门的方法。便开始尝试。最后,时空之门被打开了,可是张三丰想要进入时空之门却被反弹了回来。自己没有进入时空之门。后来自己用尽一生才参透这个道理,自己因为修炼多年,肉身已经超俗,不可能像凡人是一样进入时空之门,只有**凡胎的人才能在机缘巧合下才能进入时空之门……
赫杨看完了张三丰的写在墙壁上的字,想了想,便对着王珂说到:“没准是真的呢!毕竟张真人是活神仙一般的存在,什么事发生在他身上都不奇怪!”赫杨知道自己当初是真真实实的看见了时空之门打开,但是又不可能和王珂直接说明,生怕给王珂这个小丫头吓到了,所以只能说自己相信张三丰的话!
王珂看着赫杨,点了点头,说到:“好吧,就算你是说的有点道理,那么这里就是记载着这些,就能成为禁地?没有什么特别的,我想这事情不能这么简单!”王珂心想着,一个普通的山洞成为了禁地一定是有它的原因,而且没准这个原因和自己家族世代的任务有关,毕竟上面说了赫杨是张三丰的徒弟。
赫杨对着王珂点了点头,说到:“的确,我也是很好奇,这里说白了就是墙壁上记载了张三丰的一些琐事,怎么会成为禁地呢。而且刚才外面的那个工作人员说的,当初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被旅游局接管,是由旅游部门还有文物部门和当时山上还有的那些正统道士订下的协议,把这里不对外开放。想要知道原因,恐怕咱们得去当地的文物资源管理部门查一查武当山志!”赫杨也觉得这里成为禁地一定是有隐情的,所以自己也想弄清这个原因。
就在这时,山洞外面开始有人陆续走了进来,是当地的旅游局领导还有考古队和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来接待几位国级专家了……
赫杨见有人进来了,立刻让王珂和当地负责文物资源管理的领导说明了情况,看查看武当山志!还特意搬出了朱允炆这个海外归来国家级特聘明史专家的名头来。这些地方的小官员自然不敢怠慢,急忙的带着赫杨三人下山,去往了当地文物管理局的档案室……
第二百五十九章 侧面调查
赫杨等人跟着当地文物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来到了档案存放室,王珂立刻去翻找武当山志……
而赫杨却是对着当地的领导问到:“对了,我就搞不懂,我们今天也进去了那个山洞,当初为什么会被成为了禁地?我想这个因为是武当山志查不到的吧?”赫杨觉得这个山洞之间肯定是有什么秘密。所以想彻底的问个明白!
那名当地的领导对着赫杨说到:“是这样的赫专家,这是由于当初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才造成的。当初武当山刚被规划成国家管理时正好赶上是改革开放,而山洞里记载了一段什么时空之门的话,说人只要进去了就可以穿梭在各个朝代,而且山洞里面更是记载了详细的方法。新时期新社会么,这不是宣扬了封建没信么,所以就是这样才被弄成了禁地。但我们也不否认山洞里一些道学的记载也很有研究的。不过后来这就成了习惯,谁也不管了,反正就是圈起来不让进呗。又不碍事!”当地的领导对着赫杨说明了那个山洞成为了禁地的原因。
赫杨听完了这个解释倒是也觉得合理,毕竟当时已经是刚刚开始实行改革么。山洞里那些写着怎么穿越的方法的确是有些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而王珂此时找到了武当山志,是从头到尾的翻阅,她根本不在乎现在武当山那个山洞为什么会成为禁地了。因为既然赫杨和张三丰扯上了关系,估计自己一定会在武当山志找到关于赫杨的线索……
王珂看了半天,对着赫杨和朱允炆说到:“找到了一些线索,你们来看。”
赫杨和朱允炆听完了后,立刻朝着王珂走去……
王珂拿着书对着赫杨和朱允炆说到:“书中记载,张三丰可以打开时光之门。而赫先人是张三丰的弟子,所以最后朱棣一度怀疑朱允炆最后是不是会找张三丰求助。而当时郑和已经出海了,朱棣只能派了一个人来武当山明面上是请张三丰出山忍国师,但实则是求证朱允炆最后有没有来找过张三丰,这个人就是胡濙!不过后来就没有什么记载了,只说胡濙请不动张三丰,所以走了。”王珂说完后,突然心里又冒出了一个想法……
对于胡濙,朱允炆自然是不知道此人是谁,毕竟这个人是在朱棣登基后才出名的。但是自己对这个胡濙还是知道的。而就在赫杨正在思考时,王珂又开始发言了……
王珂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对着赫杨和朱允炆说到:“假如张三丰说的是真的话,你们说会不会最后建文帝能不能抱着赫先人的遗体找张三丰,而张三丰为了不让建文帝再被朱棣追杀,直接打开了空间之门,把建文帝送离了明朝?这样没准也算是从侧面的偏激解释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找不到建文帝的墓!”女人,绝对是个脑洞随时可以大开的生物,王珂居然直接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赫杨听完了王珂的话,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的问题,反正她说的接近了一些,毕竟朱允炆和自己又一起穿越了回来。但是这些和张三丰无关,因为打开时空之门是需要很多高手一起发功才行的。
朱允炆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情了,自己对于自己后来发生的事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根本也不知道胡濙这个人,他现在只想着自己的儿子到底被朱棣给埋在哪里了。而自己这次来武当山本意就是拜见一下张三丰,没想到其实张三丰已经死了很多年了。所以在这里待着下去的意思并不大了!
赫杨看了一边一脸沉默的朱允炆,自然是明白了朱允炆心里的想法,便对着王珂说到:“这个事已经超出了我们应该去研究的范围,不过我想着其实我们倒是有几个历史人物可以重点调查一下的。一个是郑和,一个是胡濙。这两个人都是朱棣派去寻找建文帝的,所以这些人身上也许或多或少可以有些线索提供给我们。”赫杨知道,现在总不能等着有传闻就去挖墓,毕竟朱允炆现在是为了先寻找儿子的骸骨。而这次至少也算是在武当山志里得到了胡濙的这个线索。也不算白来。
王珂明白了赫杨的意思,现在如果要是想直接找建文帝的线索应该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从当初一些有关系的人下手,而这个胡濙无疑就是第一个人选。当然了,王珂根本也不会想到,赫杨真正的用意只是要为朱允炆找齐儿子的尸骨!
王珂想了想,对着赫杨说到:“那我们在武当山待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不如回去吧,我们就从侧面调查。希望可以有些线索。”王珂知道,自己现在必须得绑住了赫杨和朱允炆,因为这两个人一定是会对自己完成家族祖训有所帮助的人。
赫杨点了点头,立刻带着朱允炆和王珂开始直接返程,准备着回去从侧面调查一下……
飞机上,王珂对着赫杨问到:“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是查郑和还是胡濙?”王珂认为这两人一生都在寻找着建文帝,所以首当其冲的把这两个人一起为了调查的重点。
王珂的话把赫杨给问住了,应该说查谁都是一样的,反正这两个人是都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墓。而自己和朱允炆调查的只是希望可以找出与朱允炆儿子尸骨藏在哪里的事,便对着王珂说到:“你定一个吧,你说查谁就谁呗,反正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资料都有,查哪个都方便。”
王珂点了点头,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调查的目标,便对着赫杨说到:“那就查个有名气的吧。而且他是朱棣最亲信之人了。回去好好研究一下他。”王珂的话很明显的是说要从郑和开始调查!
而赫杨这时好像觉得有些不妥,虽然自己是打着帮助王珂从侧面调查找建文帝墓的,但是自己的用意是找朱文奎另外半截尸骨。郑和之后好像一直都是在海上漂流的,所以查郑和的历史记载应该有没什么大用处……
第二百六十章 筛选办事人
朱棣登基后第二年,郑和带着船队出海,开始了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一路上弘扬大明的国威,为后世的海域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真正的目的只是去寻找失踪了的建文帝朱允炆以及赫杨……
郑和出海后,朱棣心里还是放心不下朱允炆的下落。虽然自己已经派了最心腹的郑和出海寻找。又怕朱允炆没死也没有出海,而派了谷王秘密的修建假陵墓引出朱允炆。但是自己的心里还是不放心,简直就是寝食难安,终于,朱棣决定再想出一个计划。急忙派人去传李景隆进宫!
李景隆得到了传唤后,立刻去往了御书房……
李景隆知道,朱棣在朝政之事上绝对不糊涂,虽然说现在朝政之事以自己为主。但是最后拍板的还是朱棣。对的,朱棣全部同意,朱棣认为不对的,也都立刻给回决,从来不含糊。所以李景隆再次的料想到朱棣应该不是为了朝政之事找自己的……
李景隆进了御书房后,见只有朱棣一个人在那,急忙对着朱棣请安问到:“皇上,不知道召见微臣有何事吩咐!”李景隆知道朱棣一定是有事要去让自己办,所以直接说明了,让朱棣直接吩咐什么事就好!
朱棣听完了李景隆的话点了点头,李景隆就这点好,很懂人心,和他说话不用废什么力,便对着李景隆直接说到:“嗯,很好。朕要你去帮我找一个人!”
李景隆听完了后,便立刻回答到:“建文帝?”李景隆知道郑和出海的秘密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看来朱棣这是要把自己也打发出去了啊!
可朱棣听完了李景隆的话却对着李景隆摇了摇头。说到:“不是,朕是要你帮我寻找一个有学识有见地,而且心细如尘的人,最好武艺还要好,办事尽心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忠心的!”朱棣觉得现在自己身边唯一可以真正信任的只有李景隆了,可是自己总不能把李景隆也派遣出去,所以只能让李景隆去挑选物色一个可以符合要求为自己办事的人!
李景隆听完了朱棣的吩咐,在心里想了想,看来朱棣是要办大事,至于什么大事不用想也知道了,所以也不用问明朱棣原因,直接回到:“臣这就去办,一定为皇上物色好人选。”
朱棣见李景隆这样不用多说废话,真是响鼓不用重锤。便也点了点头,让李景隆尽快去办理此事……
李景隆出了御书房后,脑子里就不停的合计,去哪里找朱棣说的这么样一个人呢,有学识有见地、还有心细如尘还要武功好的,能尽忠的。这朱棣的要求简直就是按郑和那样找给个么!最后,李景隆想来想去,直接去了户部……
“恭迎国柱爷!”李景隆一到户部之后,户部办公的官员立刻全部起身迎接,不管官职大小的,都得向着李景隆请安!
李景隆毕竟是群臣之首,该有威严还是要有的,便轻微的点了点头,说到:“不必多礼,本官今日就是来查查我朝官吏在职的情况。把我朝现在所有在朝官员的记录有拿出来,不论官职大小的,大到左右丞,小到芝麻县令,总之就是一个人的记录都不能差,去吧。”李景隆知道,朱棣攻破京城时除了当天那些在大殿之上为朱允炆以身殉国的那些重臣之外。其实现在很多的地方官或者是小官吏都是沿用了以前朱允炆在位时的那些人,所以希望从中找到些真有才华的人。
那些户部的官员,听完了李景隆的话,哪里敢怠慢,直接去开始搬动资料,足足几大箱子的官员在职记录,全部给李景隆搬来了……
李景隆看了看这么多箱子,着实是吓了一跳,便是转念一想,没有办法,谁让这是朱棣交代的事,自己必须的看啊。便开始一本一本的查看!
李景隆这个堂堂的国柱爷都在这里连夜开始翻看记录,这些户部的官员更是不敢先擅自离开,一个个哈欠连天的,还要在这里装模作样的显得自己很忙……
这时李景隆叫了一个离自己比较近的官员,拿着本记录指着上面说到:“这个字念什么?”李景隆虽然是贵为国柱爷,而且也不得不承认此人有些才华。但是也不得不说一点,他认识的字非常的有限!
那名户部的官员看着李景隆指的是一个濙字,急忙对着李景隆说到:“回国柱爷,这是濙字,与营字是同音。”
李景隆听完了那名户部官员的话,点了点头,自言自语的说到:“胡濙,呵呵,就他了。”说完,李景隆直接扬长而去……
李景隆走后,户部里面那些人都炸开锅了。纷纷去查看李景隆刚才看的那本官员记录。而且都说这个胡濙被国柱爷钦点,看来以后是要升了……
李景隆第二天便直接到了兵部的办公房内,想要见一见这个胡濙!李景隆从胡濙的官员记录中看得出来,这个胡濙有些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是文武双进士出身。但建文帝在位时并未得到过重视,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兵部的兵科给事中一职,一个小小的七品小吏。如果这个时候让朱棣重用他的话,那还不有种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的感觉。势必会忠心!
“回国柱爷。这个胡濙今天没有来!”一名兵部兵科的人听完了李景隆的来意后,立刻说明了胡濙今天不在。
李景隆一听不在,呵呵一笑,问到:“去哪了?”其实李景隆心里感觉,这个胡濙肯定也是和自己以前一样混日子的主儿,一身才华不得重用,哪有心情还天天来办公!
那兵部兵科的人听完了李景隆的话有点为难的说到:“回国柱爷,不知道啊。这个胡濙经常的不来。而且有时来了的话,也是喝的烂醉,下官还是劝国柱爷先回去吧,免得他真喝得烂醉来了,惊着了国柱爷。但等他来了,我一定通知他去府上。”
兵科的人话音刚落,就在李景隆刚想开口说话的时候,一个人年约三十左右的,蓄着小胡子的男子拎着酒壶醉眼朦胧,摇摇晃晃的走了进来……
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的心腹
“国柱爷,这个人就是胡濙!”兵部兵科的人见到这个小胡子喝的摇摇晃晃的走了进来后,立刻对着李景隆说到。
李景隆看着胡濙的样子点了点头,其实不用人介绍自己也猜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胡濙。有点怀才不遇放浪不羁的样子……
那名刚才一直和李景隆说话的人,急忙跑去和胡濙说到:“国柱爷等你半天了,你赶紧去拜见国柱爷。”毕竟让李景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群臣之首在这里等一个七品小吏的确是有些大胆了。
这个胡濙还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但是当他听到了国柱爷三个字时其实心里的酒瞬间就清醒了一些。李景隆,权倾朝野,国事先以李景隆为主参,这种人物突然来找自己要干什么?但胡濙反正合计着自己已经是混到了七品了,官也不能再低了,便也没有当回事,还是摇摇晃晃的朝着李景隆走去……
“下官胡濙,参见国柱爷!”胡濙摇摇晃晃的走到了李景隆身边下跪说到。毕竟李景隆也是个大官,这些拜见的礼节自然还是不能省的。
李景隆直接扶起了胡濙说到:“胡大人不用多礼,李某找你实在是有一事想和大人说,我们就先借一步说话,今天你就不用办公了。”虽然李景隆也看的出来,这个胡濙在这里待着也不可能办公的。
胡濙更是被李景隆的态度弄糊涂了,这个李景隆想要干什么?而且自己和朝中的大官都不曾有结识的,李景隆是怎么知道自己的?胡濙微微笑着说到:“全听国柱爷安排!”这时的胡濙酒是彻底醒了,生怕是不是自己平时太招摇了,得罪了什么权贵,有人托李景隆来对付自己!
李景隆见胡濙同意了,直接带着胡濙出了办公的地方,直接外出到了一家酒楼,打算和胡濙喝酒!
胡濙见状不免心里更有疑惑了,急忙问到:“国柱爷,您还是有什么话直说吧,下官受不起您这样!”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胡濙深信这李景隆不会无事的就带着自己喝酒。
李景隆没有回答胡濙的话,而是为胡濙斟好酒,自己也喝了一口,说到:“胡大人家乡是武进的。而且又是当年的文武双进士。真是难得的人才。武进人,武进士,不错。”李景隆知道,自己必须得先打开话题谈谈胡濙的口风。万一这胡濙也是个死忠的人呢,认为朱棣的天下名不正言不顺的话,那么下面的话也就没必要和他说了。所以先说些无关痛痒的话来打破僵局。
胡濙听完了李景隆的话,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说到:“呵呵,人才?不过是一个区区小吏而以。和国柱爷比的话,简直天壤之别。”胡濙说的实话,但也却是对自己现在的境遇充满了一些嘲讽的味道!
李景隆见这胡濙果然是个自认怀才不遇的人。便继续笑着和胡濙说到:“很难想象,以胡大人这样的才学怎么会甘心就窝在兵科里了?我想,胡大人的才学就算是不为官的话也会有一番作为吧?你不感觉委屈么现在?”李景隆现在就是要慢慢的试探胡濙的态度,所以总是带有些试探性的询问。
胡濙继续大口喝酒说到:“本来胡某人当初入朝时是心系天下,一心想为朝廷出力。可惜当年建文帝在位时,文臣宠信方孝儒、齐泰、黄子澄。武将一脉慢慢会冷落。而文臣一脉却多是那三个人的门生才会被重用,所以胡某是报国无门,又不想这样灰溜溜的回老家见双亲,便也受了这个七品官吏。虽然建文帝是个好皇帝,但当时朝廷很多事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平静。”说完,胡濙又下意识的看了看李景隆后,便不再言语,这李景隆怎么说也是在建文帝时期,就被朱允炆宠信的人,不好当他面说太多。
李景隆等着胡濙说完后,也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意思,总之就是说自己入朝的时机不对,并非是自己没有本事。最后弄的现在这样,自己空有文韬武略却只能做个小吏。李景隆笑着对着胡濙说到:“胡大人,那些都是以前的事了,如今皇上爱惜人才,正好想让我寻找一位得力的人手为皇上效力。这或许对于胡大人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或许你从此可以不必再委屈自己在兵科里待着了。也许还有名垂千古的机会。不知道胡大人愿意不愿意呢?”李景隆知道,像胡濙这样的人,如果好不容易有了个机会可以翻身,自己不会放弃的。所以吹了个名垂千古,不过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估计这是李景隆没有想到的。
胡濙听完了李景隆的话,反复思量了一下,李景隆私下和自己说这些事,并不是有朱棣明面上的受封,说明李景隆也只是按朱棣的交代来寻找一个办事的人而已。但李景隆多番试探自己,就是拿捏不准自己的心里想法。胡濙当即就反应过来了,李景隆还想找的是一个少说多做忠心的人。急忙跪下对着李景隆说到:“下官愿意听从国柱爷吩咐。誓必忠心于皇上,忠心于国柱爷!”胡濙知道,李景隆看上自己了,这肯定就已经是个大好的机会了,自己必须把握住才行。
“好。”李景隆急忙扶起了胡濙说到:“胡大人以后不必和我这么客气,咱们都是兄弟。来,先喝酒,完事后,我们再等着酒消了去见皇上。”李景隆可以看的出来,这个胡濙绝非池中之物,而且朱棣要是真的重用了胡濙的话,估计着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和胡濙先搞好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景隆与胡濙等着快入夜了,身上的酒气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后,李景隆立刻带着胡濙去见朱棣,自己早点把胡濙带去交差也算是完成了朱棣吩咐给自己的任务了。
到了御书房后,李景隆简单的对着朱棣说了一些关于胡濙的事后,朱棣便让李景隆先行退下了。自己则单独把胡濙留了下来,两人好像密谈着什么。但是,从这以后,朱棣便又有了一个新的心腹!
第二百六十二章 历史与现实的出入
王珂对于赫杨说出了自己是更多倾向于从郑和的身上发觉线索。但是这一点赫杨立刻就给否定了……
赫杨对着王珂说到:“我觉得我还是想从胡濙这个人身上寻找线索,你想想看,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而郑和最后的下场是客死异乡,遗体运回大明朝安葬。但是胡濙不一样,胡濙比较长寿,可以说是历经了六个国君。后期郑和死后,胡濙也是一直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所以我们应该先去查胡濙。”赫杨对着王珂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而对于这种事,朱允炆只能在一旁默默的听着,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也不插嘴。最终,王珂同意了赫杨的想法,几个人就分工明确一下,自己和赫杨去资料馆查阅有关于胡濙一切。朱专家则在家继续研究王珂家里留下的那些书!
第二天,王珂和赫杨立刻去往了单位的资料馆内开始查看着关于胡濙的各种孤本资料……
两人几乎是从早上进去就开始看,一直看到了下午快下班时王珂那边终于有了发现……
王珂拿着书,对着赫杨说到:“你看,这里记载,永乐帝十一年。胡濙突然得知了建文帝的下落。而且当时民间有传闻,建文帝出家为僧。很多人都是亲眼所见,更有一些高僧指出建文帝落难后的确是皈依了佛门,法号恩慧。所以后来胡濙便开始访遍大江南北,去寻找这个叫恩慧的和尚。”王珂得到了一些线索,感觉很有用,便立刻告诉了赫杨。
赫杨听完了后,直摇头说到:“不可能,说的跟真的一样,但是找到了么?这个信息应该可以忽略。假的。不过这个法号起的倒是挺悬乎的,建文帝的老婆名字就是叫恩慧。”赫杨知道,这胡濙说建文帝出家一事,根本就是可不能存在的,现在朱允炆还在自己家呢,怎么可能出家呢。
赫杨回复完了王珂之后便开始继续看书,他现在的想法根本不是为了证明朱允炆怎么样,因为朱允炆没有死这是事实。赫杨现在只想着帮助朱允炆找齐儿子的骸骨,了却朱允炆的心愿!所以希望可以从胡濙的一些相关记载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除了王珂说的那点,赫杨与王珂今天可以说是毫无所获。一直靠到了下班的点,才从资料馆里出来……
“你干嘛?”赫杨见王珂一直跟着自己,直接上了自己的车上,便不解的问到。
王珂看了赫杨,系好安全带说到:“和你回家啊,我觉得你和朱专家是现在唯一一个可以帮助我完成家族祖训的人了,而且我总感觉你有点点怪怪的,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我上辈子就认识你一样。特别熟悉又模糊。”王珂说到最后竟然声音开始变小,可能是出于女人害羞的心理,但是其实连她自己也搞不懂怎么回事,自从上次看完了那位赫先人的画像后,突然就对着赫杨有了这种感觉。
赫杨听完了王珂的话,一愣,心想,这不是分明的向我暗示想泡我么?可是这么怎么可能呢,自己可是王珂先祖的老公。但又不知道该和王珂说什么,只能尴尬的开着车,带着王珂一起回了家。当然了,前提是王珂吃过饭,必须回家……
赫杨和王珂来到自己家后,朱允炆已经做好了饭菜,等待着赫杨下班回来,不知情的人如果看到了这一幕,估计着多数会把赫杨和朱允炆两人当成“亲密爱人”的!
朱允炆见赫杨回来,并没有先着急让他吃饭,而是拿出了王珂家的书,对着赫杨和王珂说到:“这个书上,记载着朱棣登基十二年,有个人说朱允炆出家了,并说有人可以证明此事,这是怎么回事?”朱允炆知道,赫杨特意交代过了,有外人在的时候,不能称呼自己是朕,所以直接就说朱允炆。
王珂听完了朱允炆的话,只是点了点头,说到:“是的,这个事我们俩今天白天已经讨论过了,不过赫杨非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查阅胡濙的一些孤本资料中记载中也提到建文帝出家一事,还有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