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来吧。”朱瞻基知道李云天孤身前来南京,路上肯定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于是伸手将他扶了起来,颇为感慨地说道,“李御史两次临危受命,真乃我大明皇家的不二忠臣。”
“殿下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李云天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喜,连忙一脸谦恭地回答。
朱瞻基的话看似褒奖李云天时大明的忠臣,不过细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他用的是“大明皇家”四字,而不是“大明”,这里面的寓意可天差地别。
很显然,“大明皇家”在这里指的是洪熙帝和朱瞻基,表明朱瞻基已经将李云天视为了不折不扣的自己人,无疑使得李云天与朱瞻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李御史,本宫在南京城有不少事务要做,如何抽身回京城?”朱瞻基仔细看了一遍圣旨,皱着眉头望向了李云天,要想无声无息地离开南京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在南京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外界的关注。
“殿下,下官倒有一个办法。”李云天来的路上就已经在考虑这件事情,不动声色地说道,“如今皇上在钦安殿斋戒,殿下何不效仿皇上,也为大明祈福?”
“如此甚好,本宫这就去安排,明日咱们就启程去北京城。”朱瞻基闻言点了点头,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满是赞许的神色,像李云天这种能为君分忧的臣子才是皇帝最需要的,而不是把问题丢给皇帝来解决。
他身为国之储君,理应像洪熙帝一样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宅斋戒祈福,这是作为太子理所应当要做的事情。
“殿下,这件事情急不得,以免惹人起疑。”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依下官来看,陛下明天可以先行宣布斋戒祈福之事,下钧旨传南京道行深厚的道长进宫设坛,两天后再行斋戒,届时殿下也能将手头的事务安置妥当。”
“就依李御史所言。”朱瞻基再度点了点头,不得不说李云天心思缜密,考虑事情无比周到,如此一来他斋戒也就显得有理有据,不会引发外界的疑心。
“李御史,依你来看,本宫该如何前去京城?”随后,朱瞻基想起了一件事情,望着李云天说道,他自然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前往京城,想必李云天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
“殿下,你可还记得去年与下官一同进宫送遗诏的那名女子?”李云天闻言沉声问道。
“此女子是谁?”朱瞻基微微颔首,他当时在洪熙帝那里见过穿着内侍服饰的雷婷,只不过不清楚雷婷的身份,见李云天猛然提起了雷婷,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此女名叫雷婷,是漕帮帮主雷啸天的独生女儿。”李云天点名了雷婷的身份,接着将他在淮安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给了朱瞻基,然后冲着朱瞻基一拱手,略带尴尬地说道,“下官向外人泄露了皇上的事情,还望殿下恕罪。”
“此事情非得已,李御史何罪之有?”听闻李云天的讲述,朱瞻基不由得哑然失笑,冲着他摆了摆手,安慰道,“况且雷姑娘也是一名忠义之士,本宫信得过她。”
说实话,朱瞻基万万想不到李云天身为堂堂的大明御史,竟然在淮安被人下药卖到了**,而且还被逼当面首伺候范青山的七姨太,又被范青山带人捉奸,慌不择路下闯进了雷婷的闺院,结果被一条狗逼得上了树,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多谢殿下开恩。”李云天连忙谢恩,他自爆家丑除了解释为什么要雷婷当帮手外,还有向朱瞻基表功之意,毕竟御史当到他这个份儿上,完全就是大明众臣忍辱负重的典范。
“李御史,等你进入了翰林院,本宫就让你巡按漕运,既给大明理清漕务,也给你一个出气的机会。”朱瞻基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说道,言语中透露着一丝亲密。
漕运事关大明南北运输,盐务牵连着大明赋税,朱瞻基在南京这些年,岂会不知道这两个大明油水最为丰厚的衙门里乌烟瘴气、黑幕重重。
洪熙帝自然也清楚这两个衙门里的猫腻,只不过洪熙帝初登大宝,再加上这两个衙门里牵涉了诸多的利益纠葛,故而他还不方便对其下手。
如今洪熙帝已然驾崩,朱瞻基继位后迟早也会拿漕运衙门和两淮盐道开刀,李云天成熟稳重,智勇双全,又身为监察御史,再加上对皇家忠心耿耿,故而是最适合派去解决这两件棘手事情的人。
“下官谢殿下恩典。”李云天清楚朱瞻基的用意,冲着他一躬身,朗声谢恩,朱瞻基说的没错,如果这口闷气他不出的话,憋在心里会很难受。
很快,雷婷被喊进了房里,李云天已经给朱瞻基讲述了他的计划,准备以雷婷为掩护,混杂在雷婷的随行人员中乘船沿运河北上。
“民女雷婷叩见太子殿下。”见到朱瞻基后,雷婷跪下规规矩矩地给朱瞻基磕了一个头,她并无功名在身,见官自然要下跪,更别说太子了。
“雷姑娘,本宫就把身家性命托付于你了。”朱瞻基伸手示意雷婷起来,不动声色地说道。
“殿下言重了,民女就是拼得一死,也要将殿下平安送到京城。”雷婷起身后冲着朱瞻基一拱手,娇声说道。
“雷姑娘的忠义之举,本宫已然铭记在心。”朱瞻基闻言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笑容里充满了赞许,对雷婷的回答十分满意。
不久后,在外面候着的于谦也被朱瞻基叫进了房间,在朱瞻基斋戒祈福期间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守住房间的入口,禁止除了太子妃张氏和太子嫔孙氏以外的任何人进入,而深得朱瞻基信赖的于谦无疑是最佳人选。
当得知洪熙帝驾崩的消息时,于谦大吃了一惊,他终于明白李云天为何会离奇地出现在这里,原来大明又到了改朝换代的关键时期。
对于朱瞻基托付的重任,于谦自然清楚事情的重要性,因此义无反顾地应承下来,有他守在南京李云天也放了心。一
第221章紧锣密鼓(五更)
在朱瞻基离开南京城的这两天,李云天一直待在自己的处所睡觉,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连门都不出,十分低调,难得地清闲下来倒有着几分惬意。讀蕶蕶尐說網
毕竟现在属于非常时期,万一在外面被人给认出来了,那么免不了又是一场风雨。
与李云天的清闲惬意相比,雷婷则遇上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她今年已经年满十八岁,由于雷啸天已经知道雷婷向洪熙帝讨来了赐婚的谕旨,故而不再管她的婚事,可她外婆却并不清楚谕旨的事情自然要关心雷婷的终身大事。
因此,自从雷婷来了南京城后外婆就张罗着她的亲事,短短两三天里就让她的大舅妈带着她相了两家亲,两家都是南京城的名门望族,与雷婷门当户对。
雷婷对相亲意兴索然,但拗不过外婆,只好强打着精神跟着大舅妈与那两家人见了面。
那两家人对娇俏漂亮的雷婷非常满意,再加上雷婷漕帮大小姐的身份,必将会是一门不错的姻缘。
说实话,那两名与雷婷相亲的男子长得也都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雷婷的外婆岂会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外孙女?
不过很可惜,雷婷心里已经有人了,自然不可能看上那两名男子,虚与委蛇地应对着,可谓心神俱疲。
她已经打定了主意,在成亲前再也不来南京城,相亲对于从小舞刀弄棒的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不仅要打扮成大家闺秀的样子,而且言谈举止都要以淑女的标准来衡量,远没有她在李云天面前从容率性。
于是,两天后雷婷逃也似地离开了南京城,只不过与来的时候相比车队里多出了几名陌生人,这也使得雷婷的外婆以为她是不想相亲故而逃避,无形中倒为她的匆忙离去找了一个不错的借口。
朱瞻基这次回京城带的随从并不多,一共只有五个人,其中有三名内侍和两名护卫。
在那三名内侍中李云天只认识宋大山,其余两名内侍都是向宋大山一样进入东宫不久的新人,而朱瞻基最**信的内侍金英则留在南京城以作掩饰。
至于那两名护卫李云天倒是全都认识,一个他的大舅子、周雨婷的二哥周丰,另外一个是李满山,两人是李云天特意挑选出来推荐给朱瞻基的。
一是因为周丰和李满山绝对值得信赖,二来两人并没有在宫中担任职务,即使是消失一段时间也不会引起外界的关注。
当然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李云天这次要让周丰和李满山立下“从龙之功”,以后的仕途必将一派光明。
朱瞻基认为李云天的安排合情合理,因此就依照他的建议,让周丰和李满山来担任护卫,两人身手都很好,遇到危险的话也能抵挡一阵。
就在李云天和朱瞻基一行人乘车从南京赶往扬州坐船北上的时候,北京城一家茶楼的雅间里。
崔辉忐忑不安地坐在那里喝着茶,刚才他正在都察院里办公,忽然接到了鲁天行的信,于是换上衣服后就急匆匆地赶来了这里,看来鲁天行已经查到了一些关于洪熙帝的新消息。
不久后,房门开了,鲁天行面无表情地走了进来,径直走到桌边倒了一杯凉茶,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完。
崔辉见状连忙站了起来,从鲁天行的神情来看事情好像不容乐观。
“你看看吧。”喝完茶水,鲁天行从怀里取出两本账簿递给了崔辉,然后神情严肃地坐在了椅子上。
崔辉连忙翻阅着那两本账簿,一本上面记录着洪熙帝今年来的饮食情况,另外一本记录着太医院上个月以来的出诊状况。
这两本账簿当然不是记录的原本,原本在宫中保存,鲁天行拿来的是手抄版本。
从饮食记录上来看,自从洪熙帝斋戒后,饮食口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前喜欢清淡而现在喜欢油腻。
太医院的出诊也并无什么特殊的地方,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看不出丝毫异常之处,用药也都循规蹈矩。
“小公爷,如此看来皇上可能已经宾天了。”合上那两本账簿,崔辉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向鲁天行说道。
“本经历也是这样想的。”鲁天行点了点头,皱着眉头说道,“可惜我爹现在在宫里,根本没有办法接近,无人来主持大局。”
由于杨士奇和鲁仲乾五人给洪熙帝护法,因此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整个御花园已经被亲军给团团围住,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小公爷,一定是他们担心国公爷看出端倪,故而找了一个借口将国公爷囚禁在了宫里。”崔辉想了想,沉声说道,“为今之计,小公爷赶快通知汉王,并让武宁候和安武侯等大人做好相应的举措,迎接汉王入城。”
“本经历这就让人带着这两本账簿去告知汉王。”鲁天行拿起桌上的账簿,神情严肃地交待崔辉,“此事事关重大,千万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以防不测。”
“小公爷放心,下官明白。”崔辉向鲁天行一拱手,郑重其事地回答。
等鲁天行离开,崔辉的嘴角浮现出了一丝得意的笑意,如果洪熙帝真的宾天了,那么这场斋戒祈福的闹剧十有yankuai出自李云天的手笔,否则的话也不会去当什么“金童”,肯定是在那里进行指挥谋划。
不得不说,李云天的这一手实在是高,要不是无意中听见了那两名送膳内侍的议论,崔辉绝对想不到洪熙帝斋戒会另有隐情。
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看来老天要亡李云天,等汉王进城后就是他的灭顶之日。
李云天自然不会想到两名内侍无意中会泄露了洪熙帝斋戒的“天机”,如果给他足够时间的话他肯定能竭力安排妥当所有的事情,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可惜的是洪熙帝驾崩得太过突然,仓促中李云天不可避免地遗漏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这些小事终于被崔辉这个有心之人察觉,进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在扬州住了一宿后,李云天一行人登上了漕帮的那艘大船,沿着运河顺流北上,由于逆水行船,故而速度比来的时候要慢上许多。
朱瞻基与李云天一样,现在的身份都是雷婷的随从,穿着随从的服饰,不过宋大山等人则带了一套太子的衣冠,总不能让朱瞻基以随从的打扮进京吧。
由于洪熙帝驾崩,朱瞻基并没有即将登基的喜悦,情绪反而显得有些低落,他知道洪熙帝在汉王和赵王的虎视眈眈下能登上皇位有多么得不易,也清楚洪熙帝遭受了多少苦难。
朱瞻基心情不好,李云天自然不会打扰他,让朱瞻基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他与周丰在他的房间里叙着旧。
周丰的心情非常舒畅,虽然不清楚李云天和朱瞻基在弄什么玄虚,不过这次能顺利将朱瞻基送到北京城的话,那么他毫无疑问就立下了大功。
而他之所以能护送朱瞻基回京,很显然是李云天从中周旋的结果,对自己这个妹夫是越来越钦佩,竟然对朱瞻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李云天没有告诉周丰他为什么忽然之间来了南京城,周丰也没有追问,他生于勋贵之家,自然清楚该知道的事情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不能胡乱打探。
中午,李云天和周丰、李满山在一个房间吃饭,朱瞻基的饭菜端进了他的房间,由宋大山三人伺候着用膳,他毕竟是太子,该有的规矩不能变。
不久后,宋大山三人推门走了进来,坐在了一旁的桌前,原来朱瞻基没什么食欲,随便吃了几口饭菜就让他们退下了。
“不知三位中官如何称呼?”李云天觉得这倒是一个接触宋大山三人的好机会,永乐帝和洪熙帝都已经开始重用内侍,宋大山三人以后肯定也会被朱瞻基重用,于是找了一个机会,冲着正在用餐的三人一拱手,笑着问道。
中官是内侍中高级宦官的官名,地位相当于二十四衙门里的少监,宋大山三人现在只不过是朱瞻基身边打杂的近身内侍而已,连中级宦官都不是,岂会是中官?李云天此举无疑是在客套。
“小的宋大山,见过三位大人。”宋大山三人连忙放下手里的碗筷,率先冲着李云天拱手说道。
“小的韩魁,见过三位大人。”随即,宋大山左侧的高个子内侍恭敬地说道。
“小的王振,见过三位大人。”宋大山右边的是一个身形有些消瘦的内侍,脸上挂满了微笑,显得有些圆滑。
“王振?”李云天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不无诧异地望了一眼那名身形有些消瘦的内侍,随即移开了视线,心中暗暗说道。
在他的印象里,正统年间大明有一名权倾朝野的司礼监太监,不仅使得满朝文武要向其叩拜,甚至差一点要了于谦的命,也导致了大明在土木堡之役的惨败,那个太监的名字正是王振。
李云天并不清楚二十年后那个权倾朝野的王振是何时入的宫,只记得他是河北蔚州人,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精通诗书,只不过后来考功名无望,进而自阉进宫。
考虑到明代路途艰辛,再加上蔚州距离北京城近,李云天推测王振应该是在北京城入的宫。
如果眼前这个王振就是以后那个司礼监的太监,那么他此时出现在南京,十有yankuai和宋大山一样,也是跟随朱瞻基从北京城回来的。
此次朱瞻基秘密北上,将金英等亲信内侍都留在了南京城,故而宋大山和王振、韩魁这才有机会追随朱瞻基前往北京城,也给了三人一个上进的天赐良机。
虽然朝中的文武百官都看不起内侍,认为他们是阉人,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李云天却没有丝毫的鄙视,微笑着与宋大山三人在那里寒暄,气氛十分轻松。
这使得周丰和李满山感到很奇怪,认为以李云天的身份不应该对宋大山这些内侍,而且还是低等级的内侍那么客气,不过李云天既然这样做了,那么肯定也有他的打算。
谈笑中,李云天暗中观察着王振,虽然此人现在看起来其貌不扬,十分普通,可他要真的是以后那个赫赫有名的权监,那么现在就要小心应对。
看来是要找机会摸摸此人的底,李云天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决定查一下王振的身世。一
第222章泄露口风
两天后的下午,李云天一行人所乘的大船抵达了淮安府上游的清江府,他们将在这里过夜。讀蕶蕶尐說網
晚饭后李云天去甲板上透气,宁静的夜色下,码头边上的小镇一派喧闹,与运河上游的城市相比,下游的城市显然要繁华许多,连夜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这里的景色很美吧?”不久后,李云天身旁人影一晃,雷婷来到了他的身边,望着岸上灯火通明的小镇,微笑着问道。
“如果大明所有的城市都像这里一样繁闹,那该有多好!”李云天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笑着回答。
“终会有这一天的。”雷婷闻言显得有些意外,扭头看了一眼李云天,冲着他莞尔一笑。
虽然李云天看似在感慨,但雷婷却觉得他并不是随口一说,言语中隐隐约约透露出一股舍我其谁的豪迈,自然相信李云天能让大明所有的城市都变得繁华。
“太子决议整顿漕务,你爹以后行事要多加小心。”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见四下无人,低声告诉了雷婷一件极其隐秘的事情。
“查就查吧,反正每次皇上派来的巡漕御史都查不出什么来。”雷婷闻言不以为意地说道,漕务里面的水很深,并不是巡漕御史所能承担得起的。
不说别的,自从漕运总督衙门成立以来,总督的人选一直都是从朝廷的勋贵中选拔,这些人在朝堂根深蒂固,没有哪个巡漕御史想要与那些勋贵为敌,搞不好还会被倒打一耙。
“太子届时会派我来当这个巡漕御史,看来是铁心要清理漕务。”李云天知道雷婷所言是事实,于是苦笑着说道,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得罪人的差事。
“什么?”雷婷闻言顿时吃了一惊,神情诧异地望着李云天,急声说道,“太子这不是要让你在朝廷中树敌吗?”
“我树敌越多,太子就会越信任我。”李云天见雷婷一副关切的神色,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点了雷婷一句,随后安慰着她道,“你放心,我会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让他们无话可说。”
“我爹应该如何做?”雷婷品味了一下李云天刚才的那句话,隐隐约约间明白了什么,抬头看向了李云天。
“韬光养晦!”李云天微笑着吐出了四个字,随后解释道,“不出三年,漕务上必定会掀起一阵风暴,届时恐怕不少人会受到牵连。”
“我一定让我爹从这场是非中抽身而出。”雷婷郑重地点了点头,她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看来李云天决心要在漕务上搅个天翻地覆。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办事的好处,李云天将如此重要的消息告诉雷婷,雷啸天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以免届时陷入被动。
雷婷再怎么说也有两次的“从龙之功”,不仅李云天,朱瞻基肯定也不希望雷啸天受到牵连,毕竟,漕运以后还需要雷啸天这样的行家同时又值得朱瞻基信任的人来打理。
由于李云天现在的身份是雷婷的随从,故而他没有和雷婷多聊,很快就起身离开了甲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听王中官的口音是河北人吧?”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趁着与宋大山三人闲聊,李云天看似无意地问了王振一句。
“大人好眼力,小的是河北蔚州人。”王振闻言满脸笑容地回答,身子微微躬着。
由于他没有见过李云天故而现在还不知道李云天的身份,不过能随朱瞻基秘密北上京城,绝对背景深厚,十有yankuai是朝中勋贵子弟。
“蔚州!”李云天心中顿时暗叹了一声,如此说来眼前这个在自己面前恭敬有加的内侍就是二十多年后那个权倾朝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看来,要让宋大山与王振的交往中多加小心,王振以后能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高位,岂是等闲之辈?
或者说,现在将其除掉,以免以后其坐大,在内廷中造成祸害。
随即,李云天的双目闪过了一道杀机,所谓防患于未然,像王振这样危险的人物还是先下手为强,将其除了为好。
不过随后李云天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所谓时势造英雄,不仅永乐帝和洪熙帝,朱瞻基以后也会重用内侍,除去一个王振还会冒出一个张振、刘振出来,届时防不胜防,不如让王振在内廷放手一搏,他再想办法压制王振为好。
王振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生死完全就在李云天的一念之间,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李云天要想弄死他易如反掌。
不久,李云天私下里找了一个机会,告诫宋大山要提防王振,千万不要小觑此人。
宋大山虽然心中觉得奇怪,在他看来王振除了读的书比他多之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他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提醒他,故而暗中对王振进行了戒备,以防不测。
李云天和朱瞻基一行人赶往京城的时候,乐安州的汉王府中,汉王朱高煦正在书房里翻阅着手里的两本账簿,这两本账簿正是鲁天行送来的那两本。
自从接到了鲁天行传来的消息后,朱高煦一直举棋不定,他无法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洪熙帝设下的一个圈套,因此必须谨慎处理。
“父王,该决定是否进京了。”伴随着房门被推开,一名穿着蟒袍的青年走了进来,摸样与朱高煦有着几分相似,他是朱高煦的嫡三子朱瞻坦。
由于朱瞻圻被洪熙帝打发去凤阳老家守祖陵,故而现在朱瞻坦是朱高煦最为信任的人,有什么事情他都会与朱瞻坦商量。
朱瞻坦毕竟年轻气盛,行事不像朱高煦这般小心谨慎,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朱高煦夺取大明政权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朱高煦进京揭露洪熙帝驾崩一事,那么支持他的朝臣拥护下能够登基为帝。
“南京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朱高煦的眉头皱了皱,现在不由得有些怀念朱瞻圻,朱瞻圻处事稳重,朱瞻坦还是有些毛躁,随后开口问道。
“太子依旧在斋戒,据我们的眼线所报,南京城一切正常,没有丝毫的异样。”朱瞻坦闻言沉声回答,顿了一下后说道,“不过我们派在太子身边的一个眼线忽然失去了联络,不知道去了哪里,现在那边正在查他的下落。”
“难道被太子察觉了?”朱高煦起身皱着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处于他这种级别的争斗,身边的人莫名其妙失踪很正常,十有yankuai就是被朱瞻基发现了眼线的身份,故而派人秘密将其除掉,换做是他也会这样做。
“只要太子在南京,那么形势就在咱们的掌控中。”朱瞻坦觉得没有必要关注一名无关紧要的小卒子,开口向朱高煦说道。
“会不会是太子耍了一个花招,名为斋戒,实则已经秘密前来京城?”朱高煦闻言瞅了朱瞻坦一眼,不动声色地问道。
倘若没有鲁天行的这封信,朱高煦无论如何都不会怀疑朱瞻基这次斋戒有异,毕竟朱瞻基提前两天宣布要效仿洪熙帝为大明祈福,还找来了南京城有名的道长开坛作法,再加上他的亲信都在南京,一切看起来都风平浪静。
可是在接到鲁天行的这封信后,朱高煦不得不仔细琢磨朱瞻基此时祈福的用意,像洪熙帝一样,由于朱瞻基斋戒的住所被严密戒严,谁也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在斋戒的住所里。
“父王,你的意思是咱们的眼线发现了太子的诡计,进而被太子灭了口?”朱瞻坦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沉声问道。
“万事皆有可能,大意不得,你立刻赶去济宁,让济宁知府和济宁卫指挥使严查过往船只,太子倘若进京十有yankuai走水路。”朱高煦眉关紧锁,心中迅速拿定了主意,停下脚步沉声说道,“另外,陆路也派人严加查探!”
济宁知府是汉王府的旧臣,济宁卫指挥使是朱高煦以前的部下,两人自然以朱高煦马首是瞻,只要扼守住进京的通道,那么太子就是
“父王,要是找到太子怎么办?”朱瞻坦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
“一劳永逸!”朱高煦沉吟了一下,双目凶光一闪,冷冷地回答。
朱瞻坦听闻这杀气腾腾的四个字微微一怔,随后冲着朱高煦一拱手,快步离去,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兄弟阋墙、父子相残的事情不胜枚举,更何况朱瞻基只是朱高煦的侄子,杀了也就杀了。
“大哥,你别怪做兄弟的心狠,要怪就怪你不识时务,非要霸占着金銮殿的那把龙椅,兄弟这么做也是取回自己应得的东西。”等朱瞻坦走后,朱高煦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狞笑,阴森森地说道。
出于对洪熙帝的忌惮,朱高煦虽然猜出洪熙帝出了事但是却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两人交手了二十年,最后争夺皇位胜出的是洪熙帝,足见洪熙帝比他要技高一筹。
因此,在未确定洪熙帝究竟是病重还是已经宾天,又或者在玩什么圈套之前,朱高煦不会贸然离开乐安州,以免给洪熙帝口实,使得洪熙帝抽出手来对付他。
不过朱高煦并不会熟视无睹,他一方面让朱瞻坦坐镇济宁查找朱瞻基,要是朱瞻基真的北上,就打朱瞻基一个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他已经给京城的武宁候和安武侯等亲信勋贵下达了指示,让他们想办法进入钦安殿探查洪熙帝是否在里面。
倘若洪熙帝不在钦安殿,那么就表明洪熙帝斋戒祈福是一个圈套,这样就逼得洪熙帝不得不现身,要是洪熙帝无法出面,朱高煦就可以以“勤王”的名义光明正大地前往京城,进而掌控京城的局势。
在李云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场针对洪熙帝和太子的阴谋拉开了帷幕,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一
第223章密谋
六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北京城内一处不起眼的民宅。讀蕶蕶尐說網
在夜幕的掩护下,陆陆续续有马车停在门前,马车上的人下车后急匆匆进入了院门,显得有几分神秘的气息。
大厅里,武宁候、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冯长安,安武侯、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龚魁,兵部右侍郎武通,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范彬以及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追随汉王朱高煦的五府都督和各部院堂官齐聚一堂,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
“各位大人久等了!”不久后,两名身穿便装的年轻人一前一后进来,前面一个人身材伟岸,相貌与永乐帝有着几分相似,微笑着冲在座的众人说道。
“参见王爷。”冯长安等人连忙起身,冲着那名年轻人拱手行礼。
这名被称为“王爷”的年轻人是朱高煦的庶子朱瞻域,受封临淄王,由于鲁仲乾被困在了宫里,因此朱高煦特意秘密派他来京城主持大局。
跟在朱瞻域身后的人是鲁天行,朱瞻域到京城后最先找的就是鲁天行,鲁天行通知追随汉王的这些文武大员前来议事。
“诸位大人,本王这次前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大家。”在大厅里分宾主落座后,朱瞻域环视了一眼现场众人,冲着一旁的侍从挥了一下手。
侍从随即拿出一些账簿分给了屋子里的众位勋贵和文官,正是鲁天行从宫里弄来的洪熙帝膳食记录。
“自从皇上斋戒后,饮食口味竟然变了甚多。”很快,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发现了蹊跷之处,不无惊讶地望向了朱瞻域,他果然不愧是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