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征的爵位被朱高炽提升了一级,从忠勇侯升为了忠勇公,担任京畿都督府都督,同时辞去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务。
鲁仲乾和赵山河担任京畿都督府的两位副都督,协助周征处理京畿都督府的相关事宜,两人同时辞在五军都督府中的任职。
至于三人去职后在五军都督府所留下来的空缺,朱高炽从京城的勋贵中挑选可靠稳重之人担任。
得知自己成为了京畿都督府的副都督,鲁仲乾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朱高炽此举显然是夺了他的兵权,不仅使得他失去了对京卫的掌控,而且还剥夺了他对地方都司的管辖。
俗话说的好,雷霆雨露皆为皇恩,鲁仲乾就是心里再不满也不能表现出来,不动声色地跟随着周征、赵山河出班向朱高炽谢恩。
虽然鲁仲乾早就想到朱高炽会对他进行打压,可万万没料到其出手竟然如此凛厉,而且找的由头也如此冠冕堂皇。
京畿都督府的副都督,听起来确实挺唬人,可是上面有周征压着,他又能有何作为?
在这次朝会上,那些勋贵重臣表现得非常低调,谁都清楚朱高炽向来亲近那些文臣,故而谁也都不想找麻烦。
自从永乐帝登基后,文臣的气势第一次压过了那些勋贵。
不过,文臣之间并非像外界所想的那样一团和睦,由于永乐帝二十七日国丧已毕,于是礼部尚书吕震上书,请依旧穿着孝服的朱高炽改穿吉服。
杨士奇则对此表示了反对,认为虽然国丧已过,但大明以孝为本,为了彰显朱高炽的孝道,朱高炽应该再穿数日孝服给永乐帝尽孝。
吕震和杨士奇谁也说服不了谁,辩论到最后竟然当庭吵了起来,这使得大殿上的文臣们也跟着加入了战局,工部尚书李庆等不少部院堂官支持吕震,而黄淮等内阁大学士自然支持杨士奇。
最后,吏部尚书骞义出来打了圆场,兼顾吕震和杨士奇的观点进行了上书,这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李云天身为当值御史,全程目睹了眼前的一幕,他知道,各大部院的堂官绝对不愿意被内阁的那些大学士压制,一场内阁和各大部院堂官之间的权力之争已经拉开了帷幕。
虽然李云天婉拒了朱高炽的赏赐,不过朱高炽用另外一种方式对他进行了嘉奖,那就是提升一级周雨婷的爵位,使得她由英睿县主成为了英睿郡主,以示皇恩浩荡。
周征担任京畿都督府的都督后,立刻开始了整顿驻扎京城内外的五十个京卫,由于这五十个京卫来自五军都督府,派系复杂,要想将其整合也并非一件易事,并非简单地换掉京卫的卫指挥使而已。
李云天给周征出了一个主意,把京卫中五品以上的军官打散后分配到各个部队中去,这样一来就能最大限度地打乱各个派系对军队的控制,也把军官们的抵触情绪降到了最低,进而给他整合军队赢得宝贵的时间。
不仅如此,李云天还建议周征在京畿都督府中施行比武考核制度,对那些考核成绩优异的士兵进行奖励,考核糟糕的进行惩罚,做到赏罚分明,以此来争取基层士兵的支持。
十月中旬,李家变得热闹了起来,陈凝凝和郑婉柔一行人从白水镇赶到了京城,呼呼啦啦一大群人住进了府里。
李云天见到了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胖乎乎的,虎头虎脑,异常可爱。
三个小家伙还没有名字,李云天在李家是云字辈,下面一辈是安字辈,故而李云天给陈凝凝的儿子起名李安国,是李家的长子,郑婉柔的儿子是李安民,是李家的次子。
由于女孩儿没有辈分上的要求,故而李云天争取了郑婉柔的意见,给郑婉柔的女儿取名李玉瑶,李家的长女。
本来,李云天还兴致勃勃地想着晚上与陈凝凝和郑婉柔共赴巫山yankuai的时候尝尝两人的奶香。
不过很可惜,陈凝凝和郑婉柔在三个小家伙百天的时候就断了奶,请奶娘来给小家伙喂奶,所以现在两人已经没了奶水,这使得李云天感到有些意兴索然。
九州商会现在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不仅在江西商界打响了名号,而且还打开了湖广地区的市场,在武昌府和长沙府都开设了分会。
当然了,九州商会能顺利进入湖广地区的市场,自然离不开李云天这个湖广道的监察御史,湖广道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给九州商会几分面子,否则的话一旦巡按御史下来,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陈凝凝和郑婉柔把湖广地区的市场进行划分,以长江为界,湖广地区长江以北的地区归陈凝凝负责,长江以南的地区归郑婉柔负责,如此一来也能避免陈家和郑家的恶意竞争。
陈凝凝和郑婉柔现在卯足了一股劲,都想在生意中击败对方,两人虽然不是九州商会的会员,但是九州商会的会员无不以两人马首是瞻,两人逐渐奠定了在九州商会的特殊地位。
除了湖广市场后,九州商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明最繁华的南直隶地区,而他们选择的突破口不是扬州,而是苏州。
原因很简单,扬州是天下商贾聚集之地,九州商会在扬州没有根基,也没有人可以依仗,要想打入扬州商界谈何容易,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人给暗算了。
苏州就不同,苏州知府是原九江知府杨德民,与李云天关系密切,与九州商会也是老熟人,有他的支持九州商会进入苏州商界无疑会容易很多。
因此,九州商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以武昌府、长沙府和苏州府为中心,向外辐射影响力,以打响九州商会的名头。
湖口县现任知县是原彭泽县知县钱程,钱程之所以能成为湖口县的知县,是杨德民的大力举荐。
钱程虽然能力有限,但最大的优点是有自知之明,而且与李云天私交甚好,有他主政湖口县李云天就放心了,以前在湖口县的那些施政能被贯彻落实。一
第177章明新馆(三更)
十月下旬的一天,趁着五天一次的休沐放假),李云天领着绿萼、陈凝凝和赵婉柔一行人来到了京城城东的一个宅院。
说实话,这座宅院的位置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偏僻,不仅紧挨着城墙根儿而且在平民区里,根本就不适合李云天这种身份的人居住。
一个名叫齐福的中年人领着一群人在院门外迎接,将李云天等人引进了宅院东南方的一个院子。
院里建有高大宽敞的库房,库房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用来活字印刷的机器,原来是一个小型的印刷厂。
一年前,李云天让郑婉柔的大哥郑伯鑫将扬州的一个印刷小作坊买了下来,并且投入了一笔资金进行改造。
郑伯鑫很奇怪,不清楚李云天为什么会对一个小作坊感兴趣,不过既然是李云天要求的那么他也就照办。
齐福等人是随着陈凝凝和郑婉柔进京的,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大批印刷用的机器,也就是库房里的这些。
伴随着齐福的一声令下,伙计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进行着印刷,动作娴熟简练。
“非常不错。”很快,齐福就把一张印满了字的一大纸递给了李云天,李云天查看了一番后点了点头,字迹清晰,效果比他料想得要好。
“老爷,你准备卖书吗?”绿萼狐疑地走了过去,有些不解地问道,在她看来这种印刷作坊除了印书外别无他用。
“书籍只是其中的一项业务,老爷要开创大明一项新的行业。”李云天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
“老爷,你还跟妾身们打哑谜。”陈凝凝见状莞尔一笑,她也很好奇李云天终究要干什么。
“这张纸上面既有朝廷的决策,也有民间的趣事,还有对经史典籍的品论,故而为父称它为‘报纸’,一纸报之天下事!”李云天微微一笑,把手里的纸张递给绿萼后冲着库房门外拍了拍手。
两名大汉于是抬着一个镶有金边的牌匾走了进来,牌匾里是一张宣纸,宣纸上有着笔力苍劲的两个大字――明新,一旁还有署名和印章。
郑婉柔距离牌匾最近,走过去一看顿时怔住了,随后诧异地望向了李云天。
牌匾署名处的字是“钦此”,而印章上的字是“洪熙御宝”,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洪熙御宝岂不代表了朱高炽?
“这两个字是皇上所提,以后咱们的报纸就叫‘明新’。”李云天向郑婉柔点了点头,肯定了她的猜测,笑着宣布。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听闻此言,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以及齐福等人纷纷跪了下去,毕恭毕敬地冲着牌匾行礼。
李云天把牌匾交给了齐福,让他找个宽敞明亮的地方挂起来,而且以后这个宅院就叫“明新馆”。
齐福连忙派人把牌匾挂在了前院大厅正对门的墙上,脸上露着兴奋的笑容,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见到皇上的墨宝。
李云天领着绿萼等人在大厅里兴致勃勃地望着墙上的牌匾,有了朱高炽的墨宝坐镇,那么明新阁的档次无形中就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唉呦,这院子里还真是热闹!”正当众人谈笑风生的时候,身后的院门处传来了一个粗圹的声音。
李云天扭头一看,一名又高又胖的大汉领着十来名混混模样的青年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当看见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后,胖大汉的眼前顿时就是一亮,他还从没有见过如此美貌妩媚的小娘子,而且还是三个。
“这位是虎爷。”进了大厅后,一名瘦得跟麻杆似的混混大拇指冲着胖大汉一指,大大咧咧地向李云天说道。
“不知阁下前来何事?”李云天瞅了一眼色迷迷地盯着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的胖大汉,不动声色地问道。
“你们是从江南来的吧。”胖大汉回过神,自顾自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跷着二郎腿望着李云天,“这京城可不比地方上,藏龙卧虎,要想在这里混的话,该烧的香一定要烧到,否则保不准怎么就倒了大霉。”
“在下有些不明白阁下的意思。”李云天听出了胖大汉言语中的威胁之意,眉头不由得皱了皱。
“看在你初来乍到的份上,本大爷就告诉你。”胖大汉以为李云天是个涉世未深的“雏儿”,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道,“京城虽然是在天子脚下,但是龙蛇混杂,三教九流会聚,如果没人罩着很容易出事。”
“如果你有什么意外,岂不是这三个小娘子独守空房?”随后,胖大汉色迷迷地看向了绿萼三人,立在他身后的大汉顿时爆发出一阵**的笑声。
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见胖大汉公然当众**她们,顿时柳眉倒竖,面罩寒霜地瞪着他,娇怒之间别有一番风味。
“阁下准备怎么罩着在下?”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冷笑,面无表情地问道,看来这个胖大汉真的不知道死活,不仅当众勒索他这个御史,还胆敢**他的妾室。
“一个月五百两银子!”胖大汉闻言眼珠一转,狮子大开口,冲着李云天伸出了右手五指,“本大爷保你在东城无事。”
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他当然要把价钱开的高一点,也好让李云天来还价。
“齐掌柜,柜上支五百两银子给虎爷。”出乎胖大汉的意料,李云天并没有讨价还价,而是微微一笑,冲着立在一旁的齐福说道。
齐福闻言怔了怔,随后快步走了出去,他有些不明白李云天身为御史还要怕这些混混。
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不由得对视了一眼,看向胖大汉的时候双目流露出了怜悯的神色,每当李云天面露笑意的时候,那么就表明他已经要痛下杀手,只要胖大汉敢收下这五百两银子,那么下场一定会很惨。
胖大汉现在心中不由得无比懊恼,早知道李云天这么爽快就答应下来的话,他就把价格抬高。
不一会儿,齐福拿着五张一百两的银票进来,交给了李云天。
“虎爷,在下交了钱,是不是你要给在下一个凭证?”李云天瞅了一眼手里的银票,抬头看向了胖大汉。
“这是自然。”胖大汉闻言不以为意地点了点头,冲着身旁的那个瘦得跟麻杆似的混混说道,“给这位公子写一个收据。”
麻杆混混让齐福的人拿过纸笔,写下了一份收据,内容是收到银票五百两,然后胖大汉在上面按了手印。
“虎爷,既然来了,那就喝杯茶再走,我这里有上好的雨前龙井,以后的事情还要多多仰仗虎爷。”李云天拿起收据看了看,笑眯眯地向胖大汉说道。
“好说好说。”胖大汉见李云天如此识时务,于是把那五张银票往怀里一塞,大大咧咧地坐在那里,两眼在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身上打着转,暗自盘算着怎么把这三个美貌的小娘子搞到手。
侍女们很快就端来了茶,胖大汉一边向李云天吹嘘他在京城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结交了京城不少高官权贵的子弟,一边向李云天暗示他看上了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想让李云天把三女送来伺候他几天。
在胖大汉看来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很显然是李云天的妾室,把妾送给别人是很正常的现象。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敷衍着,夸夸其谈的胖大汉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嘴角的笑意变得越来越冷,眼神也越来越凛厉。
就在胖大汉喝完第二杯茶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好像来了不少人,他下意识地扭头一看,随即弹簧般蹦了起来,双目满是骇然的神色。
进来的这群人身穿飞鱼服、腰挂绣春刀,正是令京城百姓谈虎色变的锦衣卫。
“大人,夫人!”领头的一个正是李满山,他此时已经是正六品的百户,进门后冲着李云天和绿萼、陈凝凝、郑婉柔一拱手。
“大人,夫人!”跟在他身后的锦衣卫也纷纷向李云天和绿萼四人躬身行礼。
李满山本来是正七品的总旗,不过洪熙帝登基后,虽然李云天本人没捞到什么好处,但身边的人纷纷水涨船高,李满山直接蹦过了从六品的试百户,一跃成为了正六品的百户,手下管着百十号的兄弟。
胖大汉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幕,他认得锦衣卫的服饰,也知道锦衣卫是天子身边第一卫,孤傲跋扈,可是眼前这名百户却对李云天毕恭毕敬,实在是匪夷所思。
“此人公然勒索本御史,着实可恶!”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冷冷地从身上摸出胖大汉的那张收据放在了桌上。
“御……御史!”胖大汉闻言只觉得眼前有些发黑,身子禁不住颤抖了起来,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会是御史,连朝堂上的那些官员都不敢轻易招惹御史,更何况他这个平头百姓。
“统统带走,交顺天府!”李满山拿起收据看了一眼,随后面无表情地向立在门口处的手下说道。
门口的锦衣卫闻言,立刻气势汹汹地揪住了胖大汉等人衣领,将他们给拖拽了出去。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呀!”胖大汉被两个人高马大的锦衣卫架着手臂往外走,他此时已经吓得面色惨白,带着哭腔向李云天求饶。
“大人,这件案子如何办?”李满山瞅了一眼胖大汉,俯身凑到李云天的身旁问道。
“除恶务尽,打草惊蛇!”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口中缓缓吐出了八个字。
“卑职明白。”李满山向李云天一拱手,带着胖大汉等人去了顺天府。
李云天知道胖大汉只是一个跑腿的小喽罗,背后肯定还有黑道上的老大,不过他并不想把事情闹大,故而只拿胖大汉开刀,给胖大汉后面的人一个下马威,警告对方不要招惹他。
由于勒索金额巨大,再加上勒索的对象是御史,又是锦衣卫送来的人犯,故而顺天府对此案十分重视,一查之下胖大汉的许多恶行暴露出来。
结果,胖大汉自然被判了死刑,只等来年秋决被拉到菜市口砍脑袋,那些跟班的小混混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黑道的人来明新馆找麻烦,至于白道的人那就更不必说,谁吃饱了撑得去招惹李云天?一
第178章明新报
“看报了,看报了,朝廷政事、民间趣闻、经史论战、妆容服饰,应有尽有!”
“边疆大捷,我大明边军击溃阿鲁台侵扰!”
“如何才能保持肌肤的水嫩光滑,这里有独家秘方!”
“明新居士摆下擂台,能对上此孤对者,奖银百两!”
“看云南十八怪了,鸡蛋用草串着卖!”
“便宜了,便宜了,三个铜板一份,三个铜板一份喽!”
……
十一月初一,当京城的人们像往常一样迎接新一天到来的时候,京城的街道上忽然出现了一群同意着装、斜背着塞满了明新报布包的小童,衣服前后各有两个大字“明新”。
这些小童手里挥舞着明新报,走街串巷地沿街叫卖,言语中富有很强的渲染力和鼓动性,不少人好奇之下掏钱买下来一看究竟。
以京城百姓的消费能力,三个铜板也就相当于给小孩买上一串糖葫芦,根本就不在话下。
于是乎,在那些卖报小童的吆喝下,一个叫“明新报”的新鲜事务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迅速传遍了全城,买了的人无不被上面刊登的信息所吸引。
犹其是一个署名为“明新居士”的人在报纸上悬赏百两出的一个上对,顿时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明新居士之所以敢悬赏那些多的钱,自然也是有底气的,他的上联很简单,只有五个字――烟锁池塘柳。
别小看了这简单的五个字,不仅意境典雅,清新自然,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晨浓雾弥漫在池塘上的美丽景象。
更为重要的是,这五个字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偏旁部首,如果要想对出下联的话,恐怕也就只能用含有五行部首的字来对应,可如此一来就对下联有了很大的限制,很难有上联的那种悠远的意境。
俗话说的好,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明新居士如此大言不惭,立刻在京城的士林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想要灭灭明新居士的威风。
说起来,京城的各大部院的官员可谓都饱读诗书,翰林院更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里面的翰林莫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正是因为翰林们才华横溢,故而一眼就看出这个上对的玄妙之处,心中暗自惊叹,谁也没有接诏对下联。
反而是京城那些血气方刚的士子,绞尽脑汁后生搬硬套地凑出一些下联,虽然都有五行部首,但是意境上与上联差之甚远,最后也只能贻笑大方了。
至于明新居士是谁,明新报的掌柜齐福守口如瓶,他还要靠着明新居士来当噱头,岂会轻易把谜底揭开。
明新报每天出一期,内容涉及四大方面,即朝廷政事、民间趣闻、经史论战和妆容服饰四个方面,所面对的读者非常明确,官员商贾、市井百姓、文林士子和妙龄佳人。
因此,齐福手下有四个人专门负责这四个方面的事务,每天聚在一起排好版后交由库房印刷出来,相互间配合得相当娴熟。
刚开始的时候,经史论战部分是明新居士一个人在撑门面,引经据典地对一些古史典籍发表评论,不过很快就出现了不少新的笔名,表达各自的看法,进而引发了不少人相互间的混战,热闹非凡。
就在悄无声息之间,明新报进行了扩版,上面出现了一些广告,例如哪个酒楼开业酬宾,哪家**来了新歌舞姬,哪家布店有优惠活动等等,不仅贴近百姓们的生活,而且也赚取了不菲的广告费用。
否则的话光凭卖报纸的那几个钱,根本就撑不起来明新报的开销,那些以笔名在明新报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可都是有润笔的,毕竟他们也要生活,也要养家糊口。
不知不觉间,在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后,大年三十到了,京城银装素裹,成为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早上,李云天搂着郑婉柔呼呼大睡,现在朝廷放年假,他可以一直在家休息到元宵节后。
李家几天前出了一件喜事,在李云天的不断努力下,绿萼已经确定怀有了身孕,这使得李云天颇为激动,自从绿萼上次小产后他心中一直对绿萼有愧疚,如今也算是对她的一个补偿。
“老爷,该起来去国公府了。”李云天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耳旁响起了郑婉柔的声音。
“困着呢,再睡会儿。”李云天伸手将郑婉柔揽在了怀里,闭着眼睛说道,大冷的天在暖和的被窝里睡懒觉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见李云天赖在**上不喜欢,郑婉柔无奈地笑了笑,起**梳洗打扮,今天中午李家全家人要去忠国公府吃饭,自然要早点儿赶过去。
随着周雨婷临盆日期的临近,大半个月前就搬去了国公府由李云天的丈母娘照顾,李云天知道丈母娘心疼周雨婷,自然也不会反对。
半个时辰后,李云天懒洋洋地被郑婉柔从**上拉起来,在她的伺候下洗漱,一脸的慵懒,此时此刻的样子哪里像大明的御史,更没有半丝庶吉士的威严。
“老爷,你的那个上联有没有下联呀?”给李云太整理身上服饰的时候,郑婉柔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开口问道。
郑婉柔口中的上联指的是“烟锁池塘柳”,明新馆既然是李云天的产业,那么为明新报摇旗呐喊的明新居士当然就是李云天了。
这两三个月来,李云天一直在忙活明新报的事情,在朝廷里的表现非常低调,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什么存在感,逐渐淡化送遗诏一事的影响。
“说实话,为夫也没有想到下联,好的对子出现在须臾之间,可遇不可求。”李云天笑了起来,笑容中有些得意。
一个“烟锁池塘柳”引京城无数士子竞折腰,不仅提升了明新报的知名度,还无形中拔高了明新报的格调,可谓是他的神来之笔。
通常来说,“烟锁池塘柳”中暗含五行,那么下联必须要能与五行相对,这才是上乘之选。
不过,要想与五行相对何其之难,故而下联只能退而求其次,同样用五行来作对,如此一来格调上就先弱了一筹。
况且下联要想用五行相对也并非易事,除了五行外还需要有那种美妙典雅的意境,并非是单单把下联用字堆彻起来,这无疑是难上加难。
另外,五行有相生相克之说,严格说来,下联的五行必须要跟上联的五行相生或者相克,如果要想做到这一点犹如难于上青天。
所以自从明新报悬赏以来,还从没有人能对出一个令众人首肯的下联出来,被京城的士子们赞为“千古绝对”。
“老爷,这对子竟然是你出的,那么你肯定有下联了,说给妾身听听嘛。”郑婉柔水汪汪的双眸忽闪了两下,笑盈盈地说道。
“枫燃锦江堤。”李云天闻言笑了起来,伸手轻轻地在郑婉柔的鼻尖上刮了一下。
“枫燃锦江堤!”郑婉柔眼前顿时就是一亮,忍不住开口赞道,“妙,实在是妙!”
李云天的这个下联不仅也暗含五行,而且意境也十分精妙,一条江河的堤岸上种满了枫树,秋天来临后枫叶变红,放目望去犹如在堤岸上燃烧一样。
总体来看,“枫燃锦江堤”对“烟锁池塘柳”,无论是格调还是意境,差不多达到了九成,是颇为难得的一个下联。
“你是不是该奖励一下为夫?”李云天嬉皮笑脸地俯下身,撅着嘴伸向了郑婉柔。
屋子里的侍女们见状顿时忍俊不禁,郑婉柔脸颊不由得一红,踮起脚尖给了李云天一个热吻,她其实挺喜欢李云天这种有些赖皮似的撒娇,正好彰显出了两人夫妻关系的和睦。
李云天一行人来到国公府的时候,大舅子周扬亲自出门相迎,两人谈笑风生地进了院子。
这一次,绿萼、陈凝凝和郑婉柔悉数前来国公府,三女虽为妾室,但有朝廷的诰封在身,自然有资格出席国公府的家宴。
忠国公周征如今深得洪熙帝的器重和信赖,执掌京畿都督府,手握三十余万京卫,在京城的那些勋贵中地位仅次于英国公张辅。
据传,英国公张辅在得知永乐帝驾崩后,曾经秘密派人向汉王朱高煦报信,可惜没有证据来证明这个传言。
不过像永乐帝一样,洪熙帝并没有理会外界的传言,也对张辅信任有加,毕竟张辅不仅是京城勋贵的领袖,而且父子都是靖难功臣,其父张玉更是靖难第一功臣,他相信张辅会认清形势,肯定会对他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做出危害大明社稷的事情,同时也是对京城功勋的一种安抚。
因此,洪熙帝不仅让张辅执掌了中军都督府事务,更是将其进封为正一品的太师,地位尊贵,百官莫及。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帝二十七天国丧结束后,吏部尚书吕震曾经因为洪熙帝由孝服改穿吉服一事与杨士奇爆发出激烈的争吵。
事情其实并没有完结,在随后的第二次朝会上,洪熙帝依旧穿着孝服,他认为永乐帝的灵柩依旧停在宫中,并未下葬,他岂好身穿吉服上朝?
而满朝文武中除了杨士奇和张辅依旧穿着孝服外,其余人等皆穿上了朝服。
洪熙帝故而感慨:“张辅是员武臣,而他知礼则超过了六卿”,从此更加敬重和信赖张辅,命他掌经筵事务,监修实录。
张辅受到重用,对安抚京城的勋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周征、张昊和牛世豪等勋贵被委以重任,则使得洪熙帝逐渐加强了对大明军队的掌控,一点点蚕食着汉王在勋贵和军队中的影响力。
洪熙帝的心胸之广、城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一
第179章内阁之争
忠国公府的午宴热闹非凡,李云天被安排坐在了周征的身旁,足见周征对他的器重,也代表了他在国公府中的地位。
午饭后,李云天跟着周征去了书房,侍女们奉上香茗后就知趣地退下。
“贤婿,近来六部和内阁之间斗得很厉害,你觉得皇上会如何出手?”周征品了一口香茗,微笑着问向了李云天。
“岳父大人,内阁的阁员不是东宫旧臣就是皇上的近臣,皇上既然已经决议用内阁来引领京城各大部院,自然不会坐视六部挑衅内阁的权威。”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笑着回答。
他的茶杯里并不是香茗,而是普通的热水,国公府的下人都知道他不喜欢喝茶。
“可惜呀,那些六部的堂官不甘心被内阁压制,妄想与之抗衡,这是要逼着皇上出手了。”周征闻言微微颔首,有些感概地说道。
内阁里的五位阁员中,四位都与洪熙帝交往密切,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自不必说,他与武英殿大学士黄淮是洪熙帝当太子时的东宫旧臣,三人感情莫逆,非常人能及。
十年前,也就是永乐十二年,杨士奇和黄淮当时身为东宫侍臣,两人因洪熙帝迎驾迟缓而被永乐帝下了诏狱,不过杨士奇运气好,只在里面待了十天就被永乐帝放了出来,而且还被委以重任。
黄淮则比较倒霉,一直在诏狱里面待了十年,直到永乐帝驾崩,才被洪熙帝从诏狱中释放出来。
当黄淮出狱后去见洪熙帝时,洪熙帝见到神情憔悴的黄淮,一时悲从心起,与黄淮和杨士奇君臣三人抱头痛哭,场面感人肺腑。
不过,与另外一个人比起来的话,黄淮的命运还算是好的,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