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依赖的人,他对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皇上放心,我等必当全力以赴,不让那些文官把持朝政。”宋大山和王振闻言连忙向正统帝躬身行礼,语气决然地说道。

与此同时,都察院。

一名内侍在几名亲卫的簇拥下快步进了都察院的大门,径直向李云天的公房行去。

这名内侍就是宋大山派去给李云天送薛瑄奏章的人,先是去了一趟讲武堂,得知李云天去了都察院后急匆匆赶了过来。

都察院里,李云天正一边查看手头的公文,一边等待着郑祥把贺氏的街坊以及赵度指挥同知的同僚拘来问话。

“忠王爷,皇上让小的把这份奏章给您送来。”查验了那名内侍的腰牌后,那名内侍被守在门外的忠王府的护卫放了进去,来到屋里向李云天躬身行礼后从怀里摸出了一份奏章,双手捧着送了过去。

李云天闻言顿时感到有些意外,不清楚正统帝遇到了什么难事,派人把奏章给他送来,让云娜领着那名内侍和几名亲卫下去领赏后打开奏章翻看了起来。

“来人,把陈大人他们喊来。”等看完了奏章,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一时间有些捉摸不定正统帝的心意,在他看来这份奏章来的太过突兀了一些,沉吟了一下冲着门口的护卫沉声喊道,准备把陈智等都察院的堂官喊来商议此事。

第1233章变幻莫测(第二更)

很快,都察院右都御史陈智、左副都御史王文等人赶来了李云天的公房,一个个神色严肃,他们也得知了薛瑄被抓的事情,为此感到非常头疼。

薛瑄给贺氏翻案的事情陈智和王文等人都知道,由于锦衣卫和大理寺都不好得罪,故而原本该由都察院重查的案子由于没有监察御史原意接手,故而都察院就推给了刑部议处。

刑部自然也不愿意得罪锦衣卫和薛瑄,可它是大明审理刑狱的司法衙门,贺氏的案子又是都察院和大理寺共同交办的案子,因此退无可退,唯有找了一名刚从地方上调来的主事去审。

原本,刑部的那些人以为贺氏的案子不过走走过场而已,不会改动都察院审理的结果,这样的话有责任也是都察院在前面顶着。

可惜令刑部的人感到郁闷的是,那名主事想要在京城站稳脚跟并且更进一步,故而觉得这次贺氏的案子上一次绝佳的上位机会。

由于那名主事初来乍到在京城人脉有限,故而不知道锦衣卫涉及到了里面,还以为只是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一次案件争端,所以痛快地接下了案子,准备向外界展现其审案的才华,进而在京城的官场崭露头角,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知道有他这一号人物。

京城乃各大部院衙门的聚集地,像那名主事一样的官员可谓数不胜数,只有打响了名声他才能不至于被湮没在人才济济的官场里。

虽然后来那名主事也听到了贺氏案子的一些风声,不过俗话说的好,荣华富贵险中求,他要是随大流的话岂不是太过平庸了,左右权衡了一番后还是打算博一下前程,再怎么说贺氏的案子也受到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关注。

其实,贺氏的案子非常简单,那些证人的口供以及物证上都无法证明贺氏有罪,其案情里面也有着非常多的漏洞,故而那名刑部主事当堂宣布贺氏无罪释放,将岳氏以反坐之罪关进了刑部大牢。

岂料,这一下捅了锦衣卫的马蜂窝,锦衣卫北镇抚司随即出动,不仅抓了给贺氏翻供的薛瑄而且那名刑部主事也受到了牵连,一并连着进了刑部的大牢。

由于薛瑄的名声和在官场上的地位都非常高,是朝廷清流中的领袖人物,故而他这一入狱就使得都察院的各位堂官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贺氏一案的源头就在都察院。

“诸位大人,这是皇上送来的,大家都看看吧。”等陈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五大都察院堂官到齐后,李云天不动声色地把桌上的奏章递给了陈智。

陈智等人连忙传阅着薛瑄的奏章,脸上纷纷流露出尴尬的神色,在贺氏一案上他们确实没有尽到职责,为了避免麻烦对案子进行了推诿,并没有在薛瑄对案情提出异议后进行核查。

“皇上的意思想必不用本王多说,都察院这个面子可丢不起。”环视了一眼神情复杂的陈智等人,李云天端起一旁的茶杯,一边慢条斯理地品着,一边淡淡地问道,“贺氏的案子是谁督办的?”

“王爷,是下官督办的。”左副都御史王文脸上一热,向李云天躬身说道。

按照规定,都察院审理的案子在案子审结后要把案情向上禀报,王文当时汇报的上司正是王文。

王文虽然看出了贺氏一案有着颇多疑点,但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并没有理会,如今倘若追责的话王文也难辞其咎。

“贺氏一案现在已经不再是一起单独的人命官司,涉及到了咱们都察院的颜面,皇上已然关注此案,故而本王希望能将其妥善了结。”李云天抬头望了一眼王文,不紧不慢地说道,“王大人,既然这件案子是你督办的,那么就有始有终,把它查个清楚。”

“下官遵命。”王文闻言顿时感到一阵郁闷,不无无奈地向李云天躬身说道,他本想驱邪避凶,不成想却招惹来了一个大麻烦,谁都知道薛瑄入狱一事不简单,有锦衣卫横在中间恐怕他有力也使不上。

与此同时,王文不由得在心里恨上了薛瑄,如果不是薛瑄多管闲事的话他也不会沦落到如今这个地位,而且还恼怒薛瑄故意找都察院的麻烦,京城的案子多了薛瑄为何盯着贺氏一案不放?

“本王会亲自督办,以给皇上一个交代。”李云天见王文脸色沉郁,知道他心中肯定郁闷之至,随后放下手里的茶杯沉声说道。

由于正统帝已经关注了贺氏一案,所以李云天肯定要亲自介入否则就是对正统帝不敬了。

另外,身为都察院的一把手,面对都察院招惹的麻烦他当然义无反顾地要出手解决,否则何来的上位者的担当,归根结底都察院的颜面也就是李云天的脸面,他不得不出面来解决这个麻烦。

王文闻言先是一怔,接着心里松了一口气,脸色变得舒缓下来,有李云天坐镇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锦衣卫的那些人再跋扈也不敢对李云天不敬。

“忠王爷,皇上有旨。”就在李云天与陈智、王文等人听着郑祥汇报贺氏一案案情的时候,一名宫里的宦官手里托举着一道圣旨走进了房间,尖着嗓子向李云天说道。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怔了一下,没想到正统帝此时会给他传旨,连忙领着陈智和王文等人跪接圣旨,考虑到京城当前的局势,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正统帝的这道圣旨跟贺氏的案子有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贺氏杀夫一案案情复杂,牵连大理寺左少卿薛瑄受贿一事,影响重大,故而朕责成忠王会同司礼监和三法司共审此案,查清缘由,不得有误!钦此!”

那名宦官随即打开圣旨,尖着嗓子抑扬顿挫地高声念了起来,随后把圣旨合上躬身递给了李云天,满脸堆笑地说道,“小的走得时候皇上特意嘱咐,忠王公务繁忙,此案不必操之过急。”

“臣谢主隆恩。”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蹙了一下,接过圣旨后高声谢恩,看来这次薛瑄难逃一劫。

虽然正统帝在圣旨里让李云天查清贺氏杀夫案和薛瑄受贿案,看似想要查清这两件案子,但又让那名宦官传口谕不要操之过急,这就使得正统帝的表述显得有些前后矛盾,如果正统帝不着急这两起案子的话为何如何匆忙就下来了这道圣旨?

不过,如果注意到圣旨里提到司礼监的话,那么李云天心头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司礼监的首领是王振,而薛瑄入狱可以说与王振有着莫大的干系,正统帝此举将使得薛瑄无法从这起受贿案中脱身,很显然王振肯定会从中作梗的。

对此李云天并没有什么好办法,王振这次可是奉了皇命来督办案子,从某种意义上其言行代表了正统帝,李云天不得不对其进行妥协,否则势必遭到正统帝的嫉恨,这可是他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王爷,皇上的这道旨意下的也太快了吧!”等那名传旨的宦官离开后,陈智不由得来到李云天的身旁,皱着眉头说道。

按理说,正统帝已经派人把薛瑄的奏章给李云天送来,已经有着让李云天处置贺氏一案的寓意,好像没有必要下这道旨意,而且还算上了司礼监。

按照大明的定制,司礼监并不是大明的司法衙门故而没有审案的权力,最多也就是派人去听审案子,然后把案子向皇帝禀报,直接参与审案的现象非常罕见。

毕竟现在不是明朝中后期宦官篡权的时候,宦官们还没强势到压制住外臣,进而为所欲为的地步,很多朝廷的规矩都要遵守。

可正统帝这次下旨竟然把司礼监也算在圣旨上,要起与三法司共同审案,这样一来就赋予了司礼监的太监审案的权力,使得其不再是案件审理中的配角。

“天威难测。”李云天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正统帝对贺氏一案的态度好像发生了变化,他不便于说破,唯有笑着回答了陈智。

“王大人,本王就赵家的那些街坊以及赵都指挥同知的同僚交给你了,务必要从中审出蛛丝马迹!

随后,李云天的视线落在了神色复杂的王文身上,不动声色地叮嘱道,身为大明亲王后他已经不方便再审案子,故而自然要通过王文等人来暗中掌控案子的进展。

“王爷放心,下官一定不会让王爷失望。”审理这些贺氏一案中的小虾米可难不倒王文,再怎么说他也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有着丰富的审案经验,闻言想李云天一躬身,沉声回答。

这并不是李云天不想让王文审贺氏等相关的涉案人,由于贺氏等人现在被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里,现在正统帝的态度不明故而不方便派人去要人。

不过,也不要小看了贺氏的那些街坊邻居,以及死去的赵都指挥同知的同僚,从他们那里肯定能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在李云天看来,贺氏杀夫案中有着许多的线索可以寻找,并不一定非要从贺氏等直接涉案人的身上入手,从一些间接人士那里往往能有意外的发现。

薛瑄入狱后,内阁首辅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滢等文官集团的领袖纷纷进宫求见正统帝替薛瑄鸣冤,认为薛瑄乃正人君子不可能做出收受贿赂这种龌龊的事情来,一定是有人从中栽赃陷害。

在一波又一波前来乾清宫觐见的大臣狂轰滥炸下,正统帝被弄得头昏脑胀,唯有强打起精神面对着那些慷慨激昂的大臣的说教,说什么“亲君子疏小人”、“谏者无罪”等等,就差指着鼻子呵斥正统帝是个昏君。

正统帝心中暗自感到恼火,不过那些正义凛然的大臣都是朝中重臣,而且又是打着忧国忧民大义的旗帜,这使得他唯有强行压抑着心头的怒气,如果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在的话朝中的这些文臣岂敢如此无礼。

归根结底,作为一名少年天子,正统帝的实力和权威还是有些弱,因此未能威慑住朝中的那些权贵,君权和臣权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利益体,一方强势另一方必定低落。

等那些文官走后,正统帝将乾清宫里的东西砸了一个稀巴烂,将怒火统统发泄了出来,使得现场的内侍和宫女噤若寒蝉,他们还是第一次看见正统帝发如此大的火气。

李云天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暗自摇了摇头,嘴角流露出无奈的苦笑,正统帝即便是再年幼那也是大明的天子,那些文臣的行为确实有些过火,这样一来只会激起正统帝的逆反心理,到时候吃亏的还是那些文官。

晚上,忠王府。

一辆四轮马车停在了忠王府大门前,一名中年妇人被两名年轻人搀扶着从车上下来,神色焦急地向府门走去。

“尔等何人?”守门的卫兵见状拦住了那名中年妇人的去路,面无表情地问道。

“本夫人是大理寺左少卿薛瑄的夫人,有要事要见王妃娘娘。”中年妇人见状连忙自报了家门,并且向身后跟着的一名年轻人点了一下头,那名年轻人立刻掏出几枚银币递了过去。

“凭证!”出乎意料的是,卫兵并不像其他人家的门卒那样收下这辛苦钱,而是面无表情地向中年妇人一伸手,想要查验她的身份,要知道王府可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中年妇人就是薛瑄的发妻,没想到那名卫兵竟然要看她身份的凭证,顿时就是微微一怔,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刁难。

李云天和薛瑄是同科的进士,又是都察院的同僚,故而两人私下里也时常走动,只不过随着李云天权势和地位的不断提升双方家眷走动的次数逐渐减少罢了,但也算是忠王府的常客,故而守门的卫兵应该能认出她才对。

难道是李云天授意的,其目的是不想介入薛瑄的案子,故而阻止她进门?

“原来是薛少卿的夫人,夫人请。”就在薛夫人胡思乱想的时候,那名拦路卫兵身后走过来一名卫兵,打量了她一眼后躬身让开了路,一脸歉意地解释道,“夫人莫怪,这位兄弟是新近调来的,不认识夫人。”

“夫人,小刚才冒犯了,还望恕罪。”听闻此言,先前拦路的卫兵躬身向薛夫人致歉。

“不知罪无罪,你做的很好,恪守了职责。”薛夫人这才明白怎么回事,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向那名拦路的卫兵点了点头后急匆匆进了府门,要怪就怪她深夜前来由于光线昏暗下没被认识她的卫兵认出来,否则也就不会闹出这么一出误会来。

第1234章蛛丝马迹(第三更)

忠王府前院,会客厅。

薛夫人神色焦急地在客厅里来回踱着步子,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周雨婷的到来。

随着薛瑄一案的发酵,薛夫人已经听到风声,知道到贺氏一案卷进了内廷与文官集团的争斗中,这将成为薛瑄的一道劫难,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年前,刘球惨死诏狱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这使得薛夫人不由得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万般无奈地到忠王府求援。

在薛瑄的人际圈中以李云天的权势和地位最大,同时是能镇住那些日益骄横的锦衣卫的唯一人选,再加上正统帝让李云天来审理薛瑄的案子,故而薛夫人自然要来找李云天了。

正是因为李云天要审薛瑄,所以薛夫人才选择深夜前来忠王府拜访,免得被人看见有所非议。

“薛夫人,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周雨婷此时已经准备歇息,得知薛夫人来了的消息后连忙整理好衣衫去了会客厅,见到来回踱步的薛夫人后惊讶地问道。

周雨婷自然清楚薛夫人的来意,薛瑄出了那么大的事情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不过这种事情不能由她主动开口提,因此索性装起了糊涂。

“王妃,我家老爷喊冤入狱,请王爷看见同科的份上救救他吧。”薛夫人见到周雨婷后双膝一软就跪了下来,跟在她身后的两个年轻人也跟着下跪,两人是薛瑄的儿子,这次陪着薛夫人一同前来忠王府。

“快快请起。”周雨婷见状连忙上前扶起了薛夫人,虽然她现在贵为王妃,但李云天与薛瑄交情不浅,所以她对薛夫人自然非常客气了。

“王妃,去年刘侍讲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锦衣卫的诏狱里,本夫人担心我家老爷也遭此厄运。”薛夫人被扶起后一脸担忧地望向着周雨婷,显得十分无助,如果薛瑄也在狱中来个“畏罪自尽”的话那么她可就要欲哭无泪了。

从刘球的事情来看的话,锦衣卫的人可真的能干出这种事情来,反正只要薛瑄一死就死无对证,泼在他身上的脏水就无法洗净。

“薛夫人,如今皇上已经关注此案,让忠王爷会同司礼监、三法司公审此案,薛少卿一定能化险为夷的。”周雨婷知道薛夫人是在担心薛瑄的安慰,于是微笑着安慰她。

“王妃,本夫人别无所求,就希望能保住我家老爷的性命。”薛夫人闻言心中稍安,一脸黯然地说道,眼眶显得有些湿润。

其实她已经知道李云天要审薛瑄的案子,不过话从周雨婷口中说出后她感到安心许多,毕竟周雨婷身为王妃消息比她灵通得多,既然周雨婷让她不要担心,那么薛瑄想必不会在诏狱中出事。

在薛夫人看来,薛瑄的个性太过耿直并不适合做官,与其顶着一个清流名士的名头担惊受怕还不如回乡去做学问,做学问才是薛瑄的长项。

周雨婷可以体谅到薛夫人此时的心情,于是伸手将其揽在了怀里以示安慰,当年李云天被宣德帝关进京畿都督府大牢的时候她与薛夫人的处境一样,因为担心李云天夜不能寐。

都察院。

此时,都察院的一个院子里灯火通明,王文带着郑祥正在逐一提审住在厢房里的涉案人员。

由于贺氏杀夫案与薛瑄受贿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故而李云天准备从贺氏杀夫案下手开始查起,这意味着他晚上又要加班忙碌了,连夜提审贺氏的街坊邻居以及赵都指挥同知的那些同僚。

既然李云天要来查这两件案子,那么肯定要掌握住一些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否则如何来主导案子的审理?只有这样的话他才能把局势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不至于使得事态超出掌控。

李云天在左都御史的公房里不紧不慢地翻阅着手头的公文,虽然贺氏和薛瑄的案子很重要但他清楚这种事情急不来,故而心平气和地等待着,顺便处理一下手头的公务。

“王爷,刚得到的消息,有人在赌场里谈论贺氏的案子,说亲眼看见赵指挥同知的小妾岳氏偷人。”云娜快步走进了房里,躬身向李云天禀报道。

“把那个家伙带来。”李云天闻言放下手里的公文,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沉声吩咐道,等了这么长时间他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从在郑祥那里得知了贺氏曾经对岳氏的那句奇怪的呵斥后,李云天就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贺氏的案子很可能涉及到风化,毕竟岳氏妙龄守寡又是一位俊俏的妙人儿,就算她无心当那出墙的红杏,可也挡不住那些趴在墙头看红杏的人。

虽然李云天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证据,但这并不阻碍他查找相关的线索,其实不仅贺氏的那些街坊邻居以及赵都指挥同知的同僚,在他看来只要岳氏偷人那么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他需要找到的就是那些蛛丝马迹。

换句话来说,那些街坊邻居和同僚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李云天的目的是搜集民间的线索。

很显然,岳氏一案事关重大,那些街坊邻居和同僚即便是知道些什么也不会开口,谁也不愿意找麻烦。

但是坊间的百姓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私下里不经意间的言语很可能就会提供出李云天想要的线索,这才是李云天的突破口。

整个都察院,恐怕只有云娜知道李云天的真实意图,向李云天一躬身后立刻安排秘密抓捕那名赌场里说看见岳氏偷人的人。

“王爷,那些人冥顽不灵,竟然一个个都推说不知情,实在是太过可恶。”

云娜离开后不久,王文气呼呼地进来向李云天禀报,正如李云天所猜测的那样,无论王文使用何种方式那些街坊和同僚一概三缄其口,一问三不知,把自己从贺氏的案子里择得干干净净。

这使得王文白忙活了一晚上,气得七窍生烟,他原本还以为会有别的收获。

“王大人,稍安勿躁。”李云天知道王文急于查案,笑着示意其在一旁的椅子上落座,如果贺氏的案子简单的话他也就不会出面了。

这种被卷入朝廷各派势力争斗的案子最为难审,这并不是指其本身有多复杂,而是要想办法平衡各方的利益。

“王爷,咱们对那些刁民太过仁慈了,依下官之间不如对他们动刑,只要一上刑罚那些刁民就会老实了。”在座椅上落座后,王文恨恨地向李云天说道,如果不是李云天事先有交待的话他肯定会对那些街坊和同僚动用大刑。

要知道贺氏的案子已经通了天,别说那些平头百姓了,就连前军都督府的那些人挨了打也只能自认倒霉。

“他们只是来协助查案的,并不是涉案之人,故而还是慎刑为好。”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伸手摸了摸小腹后吩咐立在门前的护卫,“吩咐厨房,给值守的人准备宵夜,也给那些前来协助查案的人送去。”

“王爷,你还真是体恤民心呀!”王文闻言不由得感慨了一句,一脸钦佩地向李云天说道,言语中不无拍马之嫌。

“他们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子民,你我身为朝廷命官理应对其关爱。”李云天笑着摆了摆手,随后语峰一转向王文说道,“本王已经找到了贺氏一案的线索,王大人不必心急,等下咱们就能知道此案有何隐情。”

“哦?”王文闻言不由得怔了一下,一脸诧异地望着李云天,对李云天此言感到非常意外,李云天可没有与那些涉案之人有过接触。

不过,李云天办案向来出奇制胜,高深莫测,王文见李云天没有解释的意思也就按捺下心中的好奇暗暗等待着。

李云天的宵夜很简单,米粥、馒头和几样小菜,王文忐忑不安地陪着李云天吃了饭,由于他心事重重所以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

“王爷,人带来了。”宵夜后不久,就在李云天和王文在那里喝茶谈笑的时候,云娜走进房里躬身禀报。

李云天闻言向云娜点了点头,两名护卫就把一名蒙着双眼、满身酒气的年轻人给带了进来。

“你们是什么人,老子是三哥的人,你们敢动老子的话三哥不会放过你们。”年轻人的双手被绑在后面,嘴里塞着一团破布,当把破布掏出来后恶狠狠地威胁道。

李云天见状挥了一下手,云娜就让人解开了那名年轻人手上的绳子,取掉了眼上蒙着的布。

“你们是……”年轻人揉了揉眼睛,由于被蒙了双眼有一段时间难以一下子适应外面的光线,故而眯着眼睛望向坐在前方座椅上的人,由于看得有些模糊所以不清楚对方是何来历。

“大胆,见到王爷还不下跪!”这时,立在年轻人身后的一名护卫低喝了一声,一脚踹在了他的小腿窝处。

“王爷!”年轻人一个站立不稳,扑通一下就跪在了那里,一脸错愕地望着坐在前方上首处座位的李云天。

这个时候他终于看清楚了,眼前这名面色威严男子的身上穿着的竟然是龙袍,而整个京城只有皇族的人才能穿龙袍,那么眼前的这位男子想必就是王爷了。

其实,年轻人所想的龙袍其实是蟒袍,整个大明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不过蟒与龙十分相似,只是爪数不同,这就使得百姓们通常也把蟒袍误认为龙袍。

不仅如此,还有一名身穿正三品文官官袍的中年人正面无表情地瞪着那个年轻人,这使得年轻人大吃了一惊,意识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京城两名位高权重的大员。

“小……小的张五,叩见王爷、大人。”这使得有着几分醉意的年轻人立刻清醒了许多,连忙给李云天好王文磕头。

“你莫惊慌,这里是都察院的大堂,本王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位是左副都御史。”见张五一脸的惊慌,李云天微微笑了一下,伸手指着王文向其做了自我介绍,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本王有些事情要问你,你可要如实回答。”

“左……左都御史?忠……忠王爷!”张五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目瞪口呆地望着李云天,额头上刹那间就渗出了冷汗。

怪不得他觉得李云天身上龙袍的颜色有些不对劲,并不是皇族黄色或者红色而是黑色,原来出现在他面前的王爷竟然是威名赫赫的忠王。

自唐宋以来,黄色就成为皇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不过后来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故而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除了黄色和紫色之外,玄色也被禁止官员百姓使用,李云天由于是异姓亲王,故而官袍的颜色自然不能用黄色或者红色,于是他选择了黑色,以示与皇族亲王的区别。

李云天在京城的名头非常响亮,故而京城几乎无人不知他身兼讲武堂和都察院两大衙门的职务,故而张五一听“左都御史”四个字立刻就猜出了李云天的身份。

“张五,本王问你,你可知道近来被刑部翻案的贺氏杀夫一案?”见张五神色惊惶地望着自己,额头上大汗淋漓,李云天知道自己给了其巨大的威慑,于是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小……小的知道。”得知了眼前这位王爷就是鼎鼎大名的李云天后,张五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醉意全无,听闻李云天的问话不敢怠慢,连连点着头,“此案在京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既然这样,那么本王有一事不明,望你如实回答。”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后盯着张五说道,“你告诉本王,是否看见贺氏杀父一案中的妾室岳氏红杏出墙?”

“啊?”张五心中正七上八下,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脸上流露出惊讶的神色,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有如此一问。

王文也微微一怔,颇为诧异地望着李云天,原来这就是李云天找到的线索,他实在想象不出李云天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要知道所有的涉案人员可都不配合他的盘问。

第1235章层层深入

“张五,机会只有一次,你可要想好了再回答本王!”注意到张五的神色变得惊愕,李云天断定这家伙肯定知道些什么,于是面色一沉郑重其事地告诫道。

“回王爷,岳氏确实红杏出墙,小的亲眼所见。”张五闻言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抬头望了望双目如炬的李云天后一咬牙,使劲向李云天点了点头。

很显然,李云天的出现给了张五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使得他不敢欺瞒李云天,如果换做别人来审的话张五肯定就要装疯卖傻不予配合了: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愿意介入到贺氏杀夫的案子里去。

在张五看来,李云天既然把他抓来询问岳氏的事情,那么肯定已经知道了一些内幕消息,所以他现在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交待,免得自讨苦吃:

李云天的断案能力早已经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张五可不认为他能瞒过李云天,倘若撒谎绝对会被戳破。

“这是何时发生的事情,奸夫是谁?”李云闻言嘴角闪过一丝淡淡的笑意,故意板着脸问道。

“就是年前的事儿,那天小的在街上看见岳氏进了一家绣庄,于是就跟上去想调笑几句,结果在绣庄后院意外地发现她与一个男人偷情的事情。”

张五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和盘托出,“由于穿着便服,小的不知道那个男人是谁,不过看样子挺有权势的,身后跟着几名精壮的随从。”

“如果你下次再见到那名男子时能否将其认出来。”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虽然张五不知道那名男子的身份,不过李云天已经得到想要的东西,张五足以证明岳氏与人有染,这可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对案子来说十分重要。

终于那名男子的身份李云天并不着急,只要从那个绣庄开始查探的话就一定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