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以后就是咱们忠王府的人了,自然需要人伺候。”周雨婷莞尔一笑,“这些人是府里配给你的下人,你院里的杂活交给她们去做。”

“王妃,下官有些不明白您在说什么?”林馨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一时间没能回过神来,被周雨婷的话搅糊涂了。

“妹子,你对王爷的情意本妃岂会不知道,王爷之所以要给你找婆家是不想委屈了你,以你的家世应该找一个更好的男人。”

周雨婷轻轻拍了拍林馨的手背,微笑着说道,“如果你不嫌弃嫁入王府当一名庶妃的话,那么本妃就做主了,让你成为王爷的妾室!”

林馨痴痴地望着周雨婷,有些难以相信周雨婷的这番言语,万万想不到周雨婷口中所说的男方竟然就是李云天,这幸福来得也太快了一些,使得她犹如在梦中一样。

现在仔细想想,年近四旬,永乐十九年的进士,那么除了李云天符合这两个条件外恐怕已经没有别人,只不过林馨当时心烦意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妹子,本妃已经选好了吉日,年前就把你跟王爷的婚事给办了。”见林馨在那里发呆,周雨婷笑着说道,“只不过大叔和大娘远在江南,恐怕赶不上喝你的喜酒了。”

“全凭王妃做主。”林馨终于回过神来,脸颊绯红地躬身向周雨婷说道,心情无比激动,这对她来说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妹子与王爷这些年出生入死,本妃不会亏待了妹子,等雪一停就进宫恳请太后赐婚。”周雨婷闻言娇笑了起来,这些年都是林馨在身边照顾李云天,再加上林馨是琉球国的郡主,故而理应享受太后赐婚的荣耀,这也一举奠定了林馨日后在王府的地位。

“多谢王妃。”林馨没想到周雨婷会让孙太后赐婚,心中顿时又惊又喜,这可是无上的荣光,连忙站起来向周雨婷躬身道谢。

“都是自家姐妹,何必这么客气。”周雨婷笑着拉着林馨的手让她重新坐下,然后把婚礼的事宜向林馨做了介绍,听得林馨不住地点着头。

林馨并不清楚大明婚礼的流程,此时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就不知道周雨婷说了些什么,只是机械式地在那里点头,反正周雨婷肯定会把这场婚礼变得热热闹闹。

由于林馨并不是李云天的正妻,因此婚礼自然不能像李云天与周雨婷成亲时办得那样隆重,所有的仪式都要减等进行,而且没有拜天地的环节,这可是正妻的特权。

李云天并不知道周雨婷要让林馨进入忠王府的事情,周雨婷只是告诉他已经给林馨找到了合适的婆家,至于婆家是谁则没有点明,李云天还打算届时送一份丰厚的陪嫁过去,以感谢林馨这些年来做事勤勤恳恳,对他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

说实话,李云天也曾经想过收林馨当妾室,可以想到他比林馨大十几岁就放弃了,在他看来林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男人。

虽然京城里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李云天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朝鲜国,李瑈和李珦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已经打得筋疲力尽,明年就是大明出手的时机,届时朝鲜国将被并入大明的版图,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

与此同时,李云天还在密切关注倭国的局势,山名持丰和细川胜元的矛盾已经越演越烈,两人手下依附的那些大名更是摩擦不断,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明年双方的矛盾很可能被激化,进而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对于李云天来说,朝鲜国和倭国的事务最为重要,至于京城里各方势力的权力博弈,他既然无法阻止那么也就唯有顺其自然了,毕竟官场上也奉行“优胜劣汰”的原则,那些实力不济的权贵唯有被替换掉,成为可怜的权势争斗的牺牲品。

李云天已经打定了主意,不介入到京城各派势力的角力中,但如果哪个不开眼的家伙想要挑衅的话,那么他倒不介意让对方尝尝懊悔的滋味。

第1228章波澜再起

正统九年的新春来临前,京城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忠王府的喜事,经周雨婷进宫恳请,孙太后下懿旨赐婚李云天与林馨,林馨以琉球国郡主的身份成为了李云天的庶妃。

直到孙太后下了赐婚的懿旨,一直蒙在鼓里的李云天这才知道原来周雨婷给林馨找的婆家就是忠王府,心中顿时五味杂陈,暗自庆幸有如此善解人意的王妃。

大婚之日,京城文武权贵悉数前去喝喜酒,虽然林馨只是庶妃但得到了孙太后的赐婚,那么这个婚事就非同一般,再加上李云天是大明的亲王,手握军政大权,京城的那些皇亲国戚、文武大员自然要去凑这个热闹。

即便是内廷的宦官也都送去了贺礼,只不过他们不方便出现在喜宴的现场,由此足见李云天在官场上人缘之好,也从侧面反应了他处事的稳重和圆滑。

在所有道贺的宾客中,曾经参与了西域之战的勋贵们已经俨然以林馨的娘家人自居,西域之战中他们可没少跟林馨打交道,因此自然非常高兴看见林馨嫁进忠王府:有林馨成为他们与李云天之间联系的纽带,那么他们与李云天的关系就能更近一步。

林馨这些年在李云天的身边并没有白待,随着与李云天东奔西走的机会结交了不少文武官员,已经织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随着她嫁进忠王府这张关系网将更加牢固。

正统九年二月,经过御医诊脉林馨怀上了身孕,李云天立刻让林馨回家安心休养,把手头的事务交给了已经跟在林馨身边半年的云娜。

云娜去年已经顺利从讲武堂毕业,通过雷婷的考核后调到了林馨的身边,给林馨打起了下手,已经能胜任李云天副官一职。

与林馨相比,云娜的能力并不弱,但由于她是西域人,有着不同于关内人的容貌,所以李云天如果想要微服私访的话就不能带上她,否则林馨势必引发外界的注意,李云天的微服私访可就要泡汤了。

由于讲武堂事务繁重,而李云天的公务越来越多,故而李云天心疼雷婷准备让林馨生完孩子后去讲武堂帮雷婷。

林馨原本就是雷婷的助手,让她去帮雷婷也显得顺理成章,有她分担雷婷的压力雷婷会轻松许多。

其实,要想成为李云天的副官并不简单,以林馨为例,林馨不仅身家清白,与京城各方势力都无瓜葛,而且还在雷婷身边待了不少时间来熟悉手头的事务,得到雷婷的认可后才得以获得这个职务。

云娜与林馨比起来经受的考验更多,她虽然以前是帖木儿帝国的一名暗探,但那是由于鲁天行的陷害使得她嫉恨了大明,如今与安娜的心结已经解开故而是这一职务的绝佳人选。

与当年在西域时相比,云娜已经成熟了许多,人也出落得更加美丽,身上有着一股西域女子特有的风韵,性格开朗热情,西域舞又跳得非常好,故而在讲武堂的学员乃至京城的权贵子弟里非常有名。

如果不是云娜是李云天从西域带回来的,使得京城的那些权贵子弟有所忌惮的话,肯定会不少人为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就是让他们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跟李云天抢女人。

虽然说起来有些尴尬,但由于李云天的副官不仅要处理上呈到李云天那里的公文,还要负责李云天的饮食起居,故而女子比男人更适合这一职务。

实际上,云娜并不直接处理手头的公文,李云天的身边有一个精锐的参谋团队,来自讲武堂的公文先由其进行处理,然后再到云娜的手里,云娜再按照轻重缓急交给李云天。

云娜真正要尽心尽力去做的是保证李云天日常的饮食起居以及行程安排、安保事宜,可以说李云天的性命掌握在其手上。

故而能成为李云天副官一职的女子都与李云天有着很大的渊源,雷婷自不必说两人一起经历过生死,林馨和与云娜都受到李云天的恩惠,而且对李云天情有独钟,这使得雷婷放心把李云天交给两人。

由于云娜的出现,李云天的身边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并不是说林馨没有云娜美貌,而是云娜由于是西域女子所以容貌非常醒目。

雷婷之所以让云娜接替林馨,除了云娜聪明伶俐,机警干练,是一位能信得过的人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希望以此减少李云天微服私访的次数避免发生意外。

在雷婷看来,以李云天之尊实在是没有必要再亲临一线去冒险,有些贪赃枉法的家伙可是亡命之徒,万一对李云天不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二月中旬的一天,李云天照例没有去参加太和殿的大朝,在讲武堂里处理着手头的公务,主要是物资的调集以及水师船只的调动,准备介入朝鲜国的内乱。

“王爷,今天在朝会上,刑科给事中林聪弹劾司礼监秉笔太监单增恃宠骄恣,纵容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皇上已经下令对此事进行彻查。”

伴随着房门的推开,一身戎装的云娜快步走了进来,来到李云天的身旁娇声禀告道,与生性沉稳的林馨相比云娜的性格更为开朗。

“哦?”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随后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林聪还真是不消停。”

单增是司礼监的元老,与金英、王瑾几乎同时进司礼监,虽然名声和权势不如金英和王瑾,但在内廷也颇有势力,现在是王振和鲁荣极力拉拢的对象。

在李云天看来,林聪弹劾单增的勇气可嘉,但其弹劾并没有正中要害,对于单增来说只不过是不疼不痒而已,对其造不成多大的伤害。

毕竟,京城里权贵众多,狗仗人势的家奴就更多了,对此京城里的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只要闹得不是太过分就没人理会,因为这种事情根本就管不过来也没法杜绝。

就单增家奴事件,“夺民产”和“侵商税”李云天相信,可纵容家奴“白昼杀人”,李云天就觉得有些牵强和勉强了。

单增只不过是内廷的一名秉笔太监而已,并不像王振、宋大山以及金英那样是正统帝的心腹内侍,吃饱了撑的主动去招惹这种人命官司?毕竟现在内廷的势力还足以对文官集团形成压制,这就使得内廷的宦官们行事有所顾忌。

所以,十有**是单增的家奴仗势欺人,失手打死了人而已,并不能把单增给牵连进去。

这意味着,林聪的这次弹劾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的,最多使得涉案的家奴受到惩处,而单增肯定不会受到牵连,大不了被正统帝训斥几句后勒令严加管教手下。

事实上也正如李云天所料想的那样,行凶杀人的单增家奴后来被刑部判处了死刑,单增则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被正统帝呵斥了一顿,罚俸半年,对于单增来说这种惩罚就跟挠痒痒无异,对他没有丝毫的损害。

“另,闽浙一带矿工发生暴乱,声势浩大波及数个矿区,福建都司和浙江都司已经派兵围剿。”

云娜知道李云天对林聪期望甚高,故而才有如此的感慨,随后继续娇声禀告道,“福建延平府人士田六蛊惑百姓拒缴佃租,杀伤官军,与暴乱矿工遥相呼应,福建布政使司要求朝廷派兵增援。”

“矿工反了?”李云天闻言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看来林聪这次在朝会上可是出了不少风头。

如果李云天没有记错的话,林聪去年担任刑科给事中后的第一道上疏就是针对的闽浙一带的矿区,上了《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言明宁德县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课银额重等情况,希望能减少开采银两的数额,不过没有被正统帝恩准。

对林聪的这道奏疏,朝堂上的文武官员颇为不以为然,认为林聪上这道奏疏怀有私心,故意夸大了银矿劳作的辛苦。

毕竟林聪就是宁德县人,他开口请求宣德帝减少银矿的开采量难免有沽名钓誉的味道。

可惜的是,众人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正是因为林聪是宁德县人,故而才知道银矿条件的恶劣,因此才有了那道上疏。

虽然李云天并不知道宁德县银矿每年要产银的具体数量,但他知道正统年的福建银矿的产银量要比永乐年多一半出来,以大明的采矿和冶炼技术而言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此矿工的生存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闽浙的这次矿工暴乱的导火索并不是矿工生活环境恶劣,而是地方衙门要把民间私自盗采的矿山收归官有,故而引发了这起暴乱。

但矿工生存环境恶劣无疑是这次暴乱的助燃剂,由于不满生存现状故而闽浙一带的矿工纷纷加入了暴乱的队伍中,使得福建三司和浙江三司疲于应对,不得不向朝廷求助。

对于闽浙的矿工、佃农的暴乱,正统帝是大为震怒,责令军阁前去平叛,务必尽快平息闽浙地区的乱局。

与此同时,正统帝让礼部左侍郎于谦去闽浙彻查暴乱的详情,看看地方衙门有没有存在渎职失职。

军阁不敢怠慢,立刻商议调兵围剿这两起暴乱的事宜,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于谦更是第二天就动身离开了京城,乘船沿运河顺流直下,风风火火地赶往了闽浙。

临行前,李云天设宴给于谦送行,嘱咐他此行要万分小心,毕竟此次闽浙的暴乱声势浩大,万一出什么乱子的话于谦可就有生命之忧了。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并不是一个人去的闽浙,与他通行的还有内廷的宦官曹吉祥,曹吉祥是王振的门人,担任此次剿灭闽浙矿工、佃农暴乱官军的监军。

明朝用太监来监军始自永乐皇帝,其目的自然是制衡朝中的勋贵,洪熙帝和宣德帝又把镇守各军事重地的宦官由镇守中官提升为镇守太监,莫不是为了掌控那些战功赫赫的勋贵。

例如麓川战事,自正统初年开始麓川就爆发叛乱,大明为之数次征剿,耗费了大量的钱帑,其中担任监军的人既有文官也有宦官,曹吉祥就去过麓川当监军。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担任监军的人并不全是宦官,还有文官,主要是御史或者六部堂官,以此来制约武将。

讲武堂下属骁武军和水师比较幸运,出战的时候朝廷还从没有派过监军,除了宣德帝和正统帝对李云天信赖有加,皆把讲武堂一系的军队当做嫡系的禁军看待外,还与讲武堂特殊的军制,以及讲武堂一系军队所参与战事的特殊性质有关。

自从骁武军成立以来,所参加的战事莫不是事关大明安危的大战,当时大明已经处于军事上的劣势,无论是宣德帝还是正统帝哪里还有心情给骁武军派监军。

而且,骁武军实行严格的晋升制度,与卫所军的世袭制度截然不同,这也意味着骁武军和水师的将领很难把持军队。

综合多种原因,宣德帝没有向骁武军和水师派遣过监军,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这样做,使得讲武堂一系的军队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

当然了,骁武军和水师的这种超然的地位是李云天辛苦经营的结果,他很清楚只有让皇帝放心才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制约,阻止内廷把手伸进讲武堂一系的军队中。

李云天现在没有心思和精力放在闽浙的矿工、佃户暴乱上,他正忙着如何把朝鲜国的事宜,哪里有工夫理会别的事情,与朝鲜国相比闽浙的暴乱只能算是小事一桩。

不过,京城里的局势风云变幻,一点儿都不让李云天省心,随着林聪接连在朝会上弹劾金英和单增,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再度被激发,王振为了反击文官集团而发动了攻势。

或者说,王振为了奠定他在司礼监以及内廷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威慑咄咄逼人的文官集团,不得不出手教训一下文官集团,让他们知道奉皇命办差的内廷可不是好招惹的。

第1229章薛瑄入狱

正统九年三月初,距离林聪上疏弹劾单增过去短短十余日,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引起轩然大波的案子,大理寺少卿薛瑄被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抓进了诏狱。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继曹端之后,薛瑄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被后人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以及“开明代道学之基”。

有明一代,大明的学脉可以看成两个派系,一个是南方的阳明之学,另外一个就是北方的薛瑄朱学,足见薛瑄在学术上影响之巨。

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薛瑄与大明的其他醉心于科举的世子不同,薛瑄考科举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和被动。

薛瑄的父亲薛贞在地方县衙任儒学教谕多年,当薛贞担任河南鄢陵县教谕时薛瑄已近而立之年,但仍然随父亲求学,研读程朱理学,并泛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对科举之事并不感兴趣。

不过有一件事情打破了薛瑄求学的进程,按照大明当时的规定,凡教谕所在的县长期无人考上举人和贡生时,就要将教谕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役。

出于无奈薛瑄只得听从父命参加了河南的乡试,结果一举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师参加了会试,进而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与此同时,薛瑄也没有放弃做学问,成为明代有名的理学大师,深受众人的敬重。

由于薛瑄在朝堂上有着极高的名望,而且担任大理寺少卿这样的重职,故而被锦衣卫抓进诏狱后引发了朝野的轰动,谁也想不到一向受人敬重的薛瑄竟然会出事。

锦衣卫北镇抚司知道薛瑄在朝野名望甚高,故而很快就对外界给出了抓捕薛瑄的理由,薛瑄身为大理寺少卿暗中收受贿赂后包庇案犯,为“故出人罪”。

“故出人罪?”讲武堂,李云天皱着眉头望着立在身前的云娜,云娜刚刚从锦衣卫北镇抚司那里打探到了薛瑄被抓的原因和罪名。

“王爷,根据锦衣卫那边传来的消息,薛瑄收受了贿赂,推翻了都察院审结的一起毒杀亲夫的案子,帮涉案的女子脱罪。”云娜闻言向李云天一躬身,沉声禀告道,“受害者是前军都督府的一名都指挥同知,涉案的女子是其发妻,告发者是其妾室。”

“毒杀亲夫?”李云天的眉角微微向上一挑,这在古代可是重罪,为纲常伦理所不容,他实在难以想象一名都指挥同知的夫人有何深仇大恨要狠心毒杀自己的丈夫,更不相信薛瑄会收受贿赂。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对薛瑄非常了解,因为薛瑄也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是他与于谦、刘球等人的同科,只不过年纪比他大上十多岁,中进士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与刘球进入翰林院不同,薛瑄的仕途是从都察院开始的,在杨士奇的举荐下于宣德三年就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而李云天当时是湖广道监察御史,两人有着非常不错的交情。

李云天记得很清楚,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后被派去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也就是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

由于湖广银场是一个巨大的香饽饽,牵涉了诸多方面的利益,故而多年来湖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

薛瑄上任时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将面对巨大的利益疑惑,故而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用以自警。

到任后,薛瑄并没有待在衙门里享清福,而是不辞劳苦地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银矿,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对那些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

正是在薛瑄的不懈努力下,使得当地府县以及银场秩序井然,百姓民众夸赞不已,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更是两袖清风。

薛瑄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他用切实的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以及官场同僚的敬重

李云天身为湖广道监察御史,自然清楚薛瑄那三年在湖广银场过得很苦,地方上的官吏豪强开始时想要用钱收买薛瑄,使得薛瑄与之同流合污,但被薛瑄严词拒绝,尔后又威逼利诱,进行恐吓以及诬陷。

薛瑄在湖广银场任职三年,湖广当地的地方官吏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检举,诬陷其收受贿赂、贪污公帑、倒卖矿银等等,朝廷里也有官员弹劾其贪赃枉法,如果不是有杨士奇顶着的话薛瑄恐怕就要栽在湖广银矿上。

薛瑄在都察院一干就是十来年,正统六年在杨士奇和杨溥等人的举荐下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的审理。

以李云天对薛瑄的了解,薛瑄向来严于律己、勤廉从政,身为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绝对不会收受贿赂后给谋杀亲夫的毒妇开脱,这里面一定另有隐情。

“王爷,薛大人与司礼监的王副总管是同乡,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锦衣卫的人就这么把薛大人给带走了,鲁副总管未免也太不给王副总管的面子了?”

云娜见李云天陷入了沉思,不由得开口说道,王振和鲁荣为了东厂和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控制权斗得正厉害,薛瑄被抓或许与两人的争斗有关。

据云娜所知,当年薛瑄之所以能出任大理寺少卿一职脱颖而出,出任大理寺少卿一职,除了杨士奇的举荐外王振也出了一份力,最终排除了挡在薛瑄面前的障碍。

李云天闻言回过神来,他清楚云娜的心思,瑄是王振的山西同乡,按照古代的乡党观念王振和薛瑄肯定走得近,再加上王振在薛瑄出任大理寺少卿一事上出了力,故而执掌东厂的鲁荣应该有所忌惮才是。

“薛瑄的案子是镇抚司哪个人审的?”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好像是一名叫做赵成的千户。”云娜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娇声回答,不明白李云天为何有此一问,难道李云天想打通赵成的关节来救薛瑄?

不过这很显然不可能,李云天即便想要介入这件案子,要找的也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镇抚使马顺,而不是赵成。

“赵成在北镇抚司是谁的人?”见云娜还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李云天继续问道。

如今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分为三派势力,一派是镇抚使马顺,另外一派是副镇抚使张大章,第三派是副镇抚使秦裕。

显而易见,马顺是王振的人,依靠王振逐渐爬上了镇抚使的宝座。张大章则是鲁荣的人,原本是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副镇抚使,与鲁荣关系密切,故而被带来了北镇抚司任职。

至于秦裕则是李满山的部下,李满山调任南京时虽然带走了一批人,但他在北镇抚司经营多年还有不少手下无法带走,故而就把秦裕留在了这里。

如此一来,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权力酒杯马顺、张大章和秦裕所瓜分,其中势力最大的自然是镇抚使马顺,其次是张大章,两人背靠王振和鲁荣斗得很是厉害。

秦裕则比较低调,安安分分地守着自己的地盘,不介入张大章和秦裕之间的争斗,由于李满山的原因马顺和张大章都不会招惹他。

李满山执掌的南镇抚司虽然没有北镇抚司权势大,但南镇抚司负责督察锦衣卫的军纪和法纪,一旦被其盯上的话可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故而,在秦裕避开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名利是非漩涡后,马顺和张大章并没有将其视为对手,反而看成了拉拢的对象。

“赵成是……”被李云天这么一问,云娜顿时有些语塞,她对锦衣卫的事情并不怎么了解。

“赵成是马顺的人,薛瑄这次被抓进北镇抚司的诏狱,十有**与王振有关。”李云天顺着云娜的话说了下去,微微蹙着眉头说道,“薛瑄虽然与王振是同乡,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融洽。”

“并不融洽?”云娜闻言脸上顿时就是一红,她相信林馨绝对不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看来她以后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随后不无好奇地望着李云天,难道薛瑄与王振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么好?

“当年王振确实在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一事上出了不少力,不过薛瑄并没有领情,而且对王振态度极为冷淡。”李云天微微颔首,颇为意外地向云娜说道,“虽说两人关系不睦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王振这次为何要向薛瑄下如此重的手?”

正统六年,大理寺少卿的位子出缺,王振想到了同乡薛瑄,于是故意问内阁首辅杨士奇:“吾乡谁可为京卿者?”

由于当时张氏太皇太后健在,王振的表现可谓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杨士奇闻言于是便推荐了薛瑄,薛瑄不仅是王振的同乡还在杨士奇的门生,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担任大理寺卿的资格。

因此,后来杨士奇联合杨溥向正统帝举荐了薛瑄担任大理寺卿,王振也没少在张氏太皇太后面前说薛瑄的好话,故而薛瑄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监察御史擢升为了大理寺寺卿,一跃成为了京城大部院的堂官。

薛瑄就任后,杨士奇曾经告诉他获得拔擢王振有大功,并劝他去拜访道谢。

可薛瑄却义正言辞地拒绝,说:“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丝毫也没有领王振的这份恩情。

这使得王振对薛瑄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降到了冰点,不过相互间还算克制并没有冲突发生。

由于云娜并不清楚薛瑄和王振的这段恩怨,所以她根本就没把薛瑄被抓进诏狱的事情跟王振联系起来,还以为是鲁荣下的手。

“你去查一下,看看薛瑄所翻之案由何人所审?”李云天觉得薛瑄这次入诏狱不仅突然而且还很蹊跷,里面肯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故而沉声吩咐云娜。

“属下明白。”云娜也想搞明白这件案子,从中她能学到不少东西,闻言向李云天一躬身后离开了。

“风雨欲来风满楼!”等云娜离开后,李云天沉吟了一口,有些无奈地缓缓吟了一句,看来朝中少不了又是一番风雨。

第1230章内有隐情

“王爷,属下已经查出来了,薛少卿所翻之案由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郑祥所审,案卷卷宗就在都察院。”

云娜没有让李云天久等,很快就打听到了那个毒杀亲夫案的审理情形,急匆匆赶来向李云天禀告。

“都察院审的?”李云天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通常来说都察院一般不直接审案子,除非有某种特殊的情由。

“好像是锦衣卫的人把那名犯妇扣押立案,然后交给了都察院来审理,郑祥当时接的案子,将那名犯妇问成了死罪,后来薛少卿认为此案有冤,交给了刑部来审理,最后把案子翻了过来,认为犯妇无罪,诬告犯妇的小妾被反坐抓进了刑部大牢。”

云娜点了点头,把打探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云天,正是因为薛瑄推翻了这件案子,才导致锦衣卫的人将他抓进了诏狱。

李云天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没想到案情竟然如此复杂,一起看似普通的杀夫案接连惊动了锦衣卫、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把京城除了顺天府以外的司法衙门都过了一遍。

而且,令李云天感到奇怪的是锦衣卫的人怎么对这起杀夫案如此感兴趣,按道理这并不属于他们职责范畴才对。

可话又说回来了,锦衣卫奉皇帝之命有着稽查天下的权力,况且杀夫案牵扯到了前军都督府的都指挥同知,锦衣卫过问的话也无可厚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