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4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222章登门求助
虽然董磷的身体无比虚弱但他还是在交接完翰林院事务的第二天就带着家人离开了京城,犹如惊弓之鸟般逃回了家乡,好像生怕再被抓进诏狱里。
董磷现在是死也不想再进诏狱了,那个可怕的地方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根本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以至于很长时间他都会在噩梦中被诏狱里发生的事情惊醒。
因为刘球的事情,董磷走的时候非常孤单和落寞,没有一个人来为其送行,就连平常那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也都敬而远之。
即便众人知道伤痕累累的董磷是在经受了严刑拷打之后才被逼诬陷的刘球,但诬陷就是诬陷,董磷已经失去了士大夫宁死不屈的风骨,不像刘球一样为了身世清白而坚贞不屈,最后惨死在了诏狱中连尸首都没有找到。
李云天觉得董磷的释放并不偶然,董磷虽然并没有向外界透露诏狱里的事情,但他一身的伤痕足以说明其在诏狱里遭受了什么。
表面上看起来,董磷这次逃过一劫是正统帝降下的恩泽,实际上董磷是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矛盾的催化剂,他的出现加剧了文官集团与内廷的对立。
李云天回京的当天晚上,忠王府。
夜色下,两名年轻人下了一辆马车,直奔忠王府府门。
“干什么的?”守在门前的卫兵见状立刻警惕地迎了上去,拦住了两人的去路。
“劳烦通禀王爷,翰林侍讲琉球之子刘钺、刘釪前来拜见王爷。”一名年长的年轻人向卫兵一拱手,神色哀伤地说道。
听闻两个年轻人是刘球之子,卫兵上下打量了两人一眼,随后快步进去禀告,刘球的事情如今已经在京城里闹得沸沸扬扬,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带他们去客厅。”李云天难得回一次家,正在跟周雨婷等人打扑克牌消遣,闻言向前来禀告的护卫吩咐道。
“你们先玩,相公出去看看。”随后,李云天让在一旁观战的绿萼代替他打牌,起身赶去了客厅去见刘钺和刘釪。
刘球是李云天的同科,也是多年来的朋友,故而刘钺和刘釪这次前来李云天当然要见他们,而且他已经猜到了两人的来意,一定与刘球尸体的下落有关。
由于刘球的案子罪证确凿,再加上刘球已死,故而刘钺和刘釪根本就没有办法帮刘球平反冤案,因此唯有找到刘球的尸身用以安葬。
可由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不告刘钺和刘釪刘球的尸体在哪里,故而两人唯有前来找李云天寻求帮助,马顺和内廷是不会给文官集团的人这个面子的。
“叩见王爷。”客厅里,刘钺和刘釪见到李云天后下跪行礼,以头触地久久不愿起身。
“两位贤侄不必如此拘泥,快快起来。”李云天见状起身走过去,想要扶起刘钺和刘釪,他与刘球是朋友故而刘钺和刘釪自然是他侄子辈的人。
“王爷,家父惨遭不测,小侄身为人子却不能给家父收尸尽孝,实在是心中有愧,无颜苟活于世上。”刘钺并没有起身,而是抬头望向了李云天,双目含悲地说道,“小侄恳请王爷出面,要回家父的尸身,使得家父能入土为安。”
“求王爷。”说着,刘钺砰砰砰一脸给李云天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上立刻鼓起了一个大包来。
“唉!”李云天闻言叹了一口气,伸手把刘钺扶了起来,“你父亲太过耿直,以至于遭此大祸,你放心,本王明天就去一趟司礼监。”
“多谢王爷。”刘钺闻言心中一喜,连忙神情激动地向李云天道谢,有了李云天的这个承诺那么刘球的尸体也就能找回来。
“本王与你父亲是多年的朋友,岂会看他无处葬身?”李云天闻言摆了摆手,让刘钺和刘釪在一旁的座椅上落座后问道,“你们兄弟俩以后有何打算?”
“王爷,小侄准备跟弟弟把父亲带回祖坟安葬,小侄家乡还有一些田地,足以让小侄兄弟谋生。”刘钺闻言向李云天一躬身,神色落寞地回答。
其实,刘钺和刘釪何尝不想像刘球一样考科举进入官场,可由于刘球案子的影响两人已经失去了科举的资格,无论文举还是武举都无法再考。
“你们兄弟二人寒窗苦读多年,如果就此放弃岂不可惜?”李云天的眉头皱了皱,沉吟了一下后说道,“本王明日要进宫觐见皇上,届时向皇上求个恩旨,准许你二人踏入仕途。”
“多谢王爷,王爷恩情小侄兄弟没齿难忘。”刘钺和刘釪兄弟闻言先是一怔,随后神情激动地起身,毕恭毕敬地向李云天致谢,要知道李云天此举可是挽救了两人的前程。
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样,刘钺和刘釪寒窗苦读多年期望着像刘球一样为国效力,岂会甘愿回乡务农?李云天此举无异于使得两人获得了新生,改变了两人以后的命运。
虽然现在正统帝还没有降下恩旨,但以李云天与正统帝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李云天开口的话正统帝肯定不会驳了李云天这个面子。
“本王只不过尽些情分罢了,也算是对你父亲的一丝慰藉。”李云天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了一丝伤感来,刘球这回死得真是太冤枉了,成为了朝堂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第二天一早,李云天就动身进了紫禁城,除了给正统帝授课外还要对朝廷上一些军政要务给正统帝提供参考意见。
虽说是参考意见,但由于李云天考虑事情十分周到细致,所以正统帝在听完后往往全盘接受,按照李云天的见解下达诏令去办事,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比李云天提供的建议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使得那些军政要务得以圆满解决而且还令正统帝清闲了许多。
“皇上,刘球一案已经在京城掀起了惊涛骇浪,臣觉得应该缓解一下此案带来的余波。”给正统帝授完课后,趁着陪正统帝在御花园散步的时机,李云天在闲聊中不动声色地提到了刘球的事情。
“老师有何建议?”正统帝闻言眼前亮了一下,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说实话他现在正因为刘球的事情感到头疼,万万没有想到刘球竟然会死在了诏狱里,使得文臣集团对此是怨声载道,一些大臣已经上疏请求正统帝彻查刘球死因,看看其是畏罪自尽还是受到了人为的迫害。
对于这些大臣的奏章正统帝感到非常棘手,这些大臣并没有给刘球鸣冤,只是希望能搞清楚刘球的死因,毕竟刘球是翰林侍讲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连尸身在哪里都不知道。
正统帝知道文官集团势力强大,并不是单凭一个刘球就能使得那些文官屈服的,一旦闹将起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刘球为官多年任职时兢兢业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臣觉得刘球既然死前已经悔过,那么皇上应该宽恕其罪行,对其子降下恩旨以示皇恩浩荡。”
李云天闻言向正统帝一躬身,沉声说道,“一旦其子接下了恩旨,那么表明刘球一案再无争议。”
“此举甚好!”听闻此言,正统帝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堵住朝中那些文官的嘴巴了,毕竟刘球的两个儿子都认了这件案子那么别人还有何可多言的?
至于刘球的两个儿子,即便心里再不愿意那么岂敢违抗正统帝的旨意,肯定会乖乖接下这道恩旨。
“皇上,刘球是翰林院的侍讲,在朝中薄有名望,既然他已死那么不如入土为安,也免得有人借此生事,搅了皇上的安宁。”李云天见正统帝的面色变得轻松,知道他对自己的这个提议非常满意,随后趁热打铁地说道。
“嗯,就依老师之言。”正统帝闻言点了点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虽然刘球在朝堂上冒犯过他但究其本质刘球只是一名敢于谏言的清流而已,与当年的李清正相似,故而正统帝对刘球还是心存仁慈,开始时并没有想要他的性命,只是让其吃些苦头罢了,以此来反击文官集团的进逼。
李云天闻言禁不住松了一口气,有了正统帝的这句话后他就可以去司礼监找王振了,王振的胆子再大也不敢违逆了正统帝的旨意。
司礼监。
“公公,忠王爷来了。”王振正在房间里翻阅着内阁递上来的奏章,一名宦官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躬身禀报道。
“哦?”王振闻言微微怔了一下,脸上闪过诧异的神色,李云天以前可从没有来过司礼监,随后放下手里的奏章快步出门恭迎。
自从洪熙元年护送宣德帝进京登基,王振就已经与李云天有了交情,并且目睹了李云天一步步登上了亲王的宝座,权势名望朝中无人能及。
或许是曾经在护送宣德帝的过程中同生共死的缘故,王振对李云天一直有着不少好感,归根结底两人都是正统帝信赖有加的人,这决定了两人之间很难爆发激烈冲突。
“王爷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在司礼监的院子里,出门相迎的王振老远就笑着冲李云天拱手致意。
“王副总管太客气了,王副总管为皇上办事,本王岂敢让王府总管相迎。”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也向王振拱手回礼,逢场作戏可难不倒他。
说实话,李云天觉得对内廷的宦官不能因为其去势就以阉宦蔑视之,毕竟宦官与文武大臣一样都是伺候皇帝的,只不过一个是内臣一个是外臣罢了,本质上还是大明的官员。
尤为重要的是大明自永乐朝以来就开始任用宦官做事,而宦官距离皇帝比文武百官更近,所以激怒那些宦官可没有什么好处,只会增加内廷与外臣之间的冲突罢了。
不过,这或许正是皇帝所希望看见的一幕,有内廷牵制朝臣的话会使得其省下很多精力,而内廷与朝臣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意味着双方很难和平共处。
第1223章入土为安
“王爷大驾光临,不知所为何事?”将李云天迎进司礼监后,王振让下人奉上了正统帝赏赐的贡茶后,微笑着问向了李云天,李云天可是司礼监的稀客,也是情也请不来的贵客。
“王副总管,皇上念刘球近些年来悉心给朝廷办事,故而对其两子降下了恩旨,允其不受其父所累。”
李云天品了一口贡茶,然后放下茶杯笑着向王振说道,“刘球虽然罪犯欺君,但他再怎么也是翰林院的侍讲,皇上不忍其暴尸乱葬岗,还望王副总管能督促北镇抚司的人查一查他的下落。”
王振虽然是司礼监首席掌印太监,但他正式对外的职务是紫禁城内务副总管,这个职务决定了他可以介入内廷诸衙门的事宜。
紫禁城内务总管一职还是由金英担任,金英毕竟是四朝老臣,在内廷资历深厚,正统帝即便想要用宋大山和王振来代替他也要逐一拿下他身上的职务,以免引发内廷的混乱。
所以,李云天称呼王振的时候是副总管。
按照内廷的配置,有一名内务总管和三名内务副总管,堪称内廷的四巨头,彼此间相互制衡,是宣德帝为了掌控内廷故意进行的设置,宋大山接任了御马监掌印太监后荣升为了内务府总管。
现在,内廷的局势是新旧势力并存,相处得还算和睦。
除了金英担任紫禁城内务总管外,另外一名副总管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王瑾,两人都是宣德帝的心腹,故而正统帝要慎重对待。
不仅内廷里的宦官,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知道,金英的这个内务总管已经当不了多久了,正统帝肯定会用宋大山和王振之一来取代金英,只是不知道正统帝会选谁来担此重任而已。
“刘侍讲一念之差,结果落得如此结局,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王振已经意识到李云天是为了刘球的事情而来,见李云天把话说得委婉,于是装模作样地叹了一口气,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做出了承诺,“王爷放心,杂家一定会督促北镇抚司找到刘球的尸身。”
“那就有劳副总管了。”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对王振的态度非常满意,有了王振这句话那么刘球尸体就有着落了。
“王爷言重了,为皇上分忧是杂家的分内事。”王振向李云天一躬身,笑容满面地回答,他希望一直与李云天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万万不愿意招惹到李云天这个可怕的对手,在他与李云天之间正统帝很显然会选择李云天。
毕竟,内廷没了王振还会有李振、赵振,可大明没了李云天那么可没人能顶上李云天所带来的空缺。
李云天并没有在司礼监多待,与王振闲聊了一会儿后就起身告辞,王振亲自把李云天送到了司礼监大门处,显得非常客气。
“公公,听说刘球与忠王是同科,他怎么没有给刘球出头呀?”望着李云天四轮马车远去的背影,一名侍立在王振身旁的宦官不由得狐疑地问道,对此显得难以理解,李云天刚才与王振谈笑风生好像丝毫也没有受到刘球事情的影响。
“知道什么叫喜怒不形于色吗?”王振斜着眼睛瞥了一眼那名宦官,淡淡地说道,“忠王的意境之深岂是尔等所能妄自揣测的?”
说着,王振起身返回了司礼监,当年护送宣德帝进京登基的时候他就已经见识了李云天的厉害,竟然以身为饵引走了汉王的人,进而使得宣德帝平安抵京登基,这份魄力以及胆量可不是寻常人能有的。
况且,李云天以天下为棋局,眼光自然长远不会为了些许私情而贸然介入朝廷中的争斗。
下午,正统帝派人前去给刘球的家里传旨,御准刘钺和刘釪不受刘球之案的牵连,并让北镇抚司前去查找刘球的尸体,允许刘钺和刘釪把刘球运回故乡安葬。
对于正统帝的这道恩旨,刘钺和刘釪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接了下来,虽然正统帝他们降下了恩泽,但如此一来刘球的案子也就将划上一个句号:连刘钺和刘釪都接受了刘球一案的结果,那么其他人又有什么好蹦跶的?
尤为重要的是,正统帝让锦衣卫北镇抚司寻找刘球的尸体,这使得刘钺和刘釪倍感期待,倘若两人不接这道恩旨的话那么他们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刘球了。
随着正统帝的恩旨,再加上李云天亲自去找了王振,新任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马顺自然不敢轻慢,第二天就用一张草席把已经发臭了的刘球尸体交给了刘钺和刘釪,毕竟五月份后京城的天气已经变得炎热。
披麻戴孝的刘钺和刘釪在城外见到了被锦衣卫用板车推来的刘球尸体,掀开盖在尸体上的草席后两人不由得惊呆了,只见刘球身上伤痕累累,惨不忍睹,令两人不由得放声痛哭。
义庄的人已经被刘钺和刘釪喊来,在阴凉处给刘球清洁了身体,并且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并做了防腐处理。
随后,刘钺和刘釪把刘球抬进了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里,用马车拉着回江西安福老家。
由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主导了刘球尸体归还一事,故而京城里的人事先都没有得到消息,故而没人来给刘球送行,场面显得冷冷清清。
很显然,王振和马顺都不希望刘球一案再惹出什么事端来,所以低调处理了刘球尸体的交接事宜。
李云天已经提前送给了刘钺和刘釪两百两银子,当做两兄弟路上的盘缠以及安葬刘球的花费,这使得两人心中无比感激,如果不过是李云天向正统帝求情的话两人不仅无法再考取功名,刘球的尸身肯定找不到了。
可以说,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王振大获全胜,不仅杀了刘球而且还是的其背上了欺君之罪的名声,使得朝堂上的文官集团既义愤填膺同时又无可奈何,毕竟刘球的案子是御案非常人所能接触。
经过刘球一案,王振在京城可谓是声名鹊起,使得文武百官第一次见识到了他凶狠的手段,正式拉开了内廷与文官集团相争的帷幕。
其实,王振本不想把刘球的案子搞得太僵,毕竟他现在还没有办法与文官集团相抗衡,一旦文官集团反击的话不知道年轻的正统帝能否顶住。
可马顺那边出了问题,由于急于求成,马顺在强行逼供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整死了刘球,使得事情恶化。
面对眼前的这一幕王振已经没有了退路,唯有硬着头皮诬陷刘球自尽身亡,找来彭德清仿照刘球的笔迹写了一封悔过书以混淆视听。
令王振松了一口气的是,正统帝扛住了朝中文官集团的压力,并没有重审刘球自杀一案,毕竟北镇抚司的大牢是诏狱,岂容那些臣子们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使得王振心中倍受鼓舞,行事也更为猖狂。
进入六月后,京城的天气变得异常闷热,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急躁,京城接连出现几起大规模的斗殴事件,牵扯到了朝中文武重臣的子弟。
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云集,权贵子弟自然也就众多,相互间的恩怨纠葛在所难免,这些出身富贵的愣头青们除了皇上和老爹外天不怕地不怕,血气方刚下因为争风吃醋或者一言不合时常爆发摩擦。
李云天本来对这种权贵子弟之间的纠葛不感兴趣,在他看来他是那些权贵子弟叔叔辈的人物,懒得搭理那些荷尔蒙旺盛的家伙,出事了自然有他们家里人出面善后。
不过,李云天还是被一起斗殴事件给惊动了,因为这起斗殴事件里涉及到了讲武堂的学员。
讲武堂的学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通过武举考进讲武堂,另外一个就是受到家里的萌荫得以免试进入,例如皇族以及勋贵。
如果说讲武堂成立的时候被外界看成是鸡肋,那么现在则成为了一个香饽饽,皇族和勋贵的子弟削尖了脑袋都想进去,以期在骁武军里谋一个差事,然后像讲武堂里的那些学长一样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以前,皇族和勋贵都把家中不受重视的庶出子弟送进讲武堂,而且是看在宣德帝的面子上极不情愿这样做,而现在进入讲武堂的都是嫡子,这也意味着权贵子弟之间有着越来越严重的恩怨纠葛。
在讲武堂的时候那些权贵子弟还能老老实实,可一旦放假出了讲武堂,那么相互间的摩擦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毕竟大家都出身显赫谁也不怕对方。
冲突的起因很简单,两帮权贵子弟在青楼里喝花酒,同时看上了一名舞姬,结果一来二去双方就打了起来,连带着双方的下人们也动了手,惊动了五城兵马司的人。
由于涉案双方中有讲武堂的学员,故而五城兵马司就把那些人移交给了讲武堂,李云天前去的时候发现那些学员一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看样子当时的战况还挺激烈。
李云天并不怕那些学员在外面惹是生非,更不怕他们相互间打假,自从讲武堂免试吸收皇族和勋贵子弟进入就读后他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这也并非都是坏事,可以使得那些学员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
不过,令李云天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学员因为女人争风吃醋,进而对自家兄弟大打出手。
所以李云天狠狠地惩罚了那些参与斗殴的学员,让教官使劲地操练这些精力旺盛的家伙们,使得他们苦不堪言,累得站着都能睡着,心中暗自发誓再也不因为女人而动手了。
第1224章内廷制衡
正统八年十一月,正统帝迎来了他十六周岁的生日,京城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终于,正统帝在登基八年后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日子,这对大明而言可是一件重要的大喜事。
亲政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正统帝接受了满朝文武的叩拜以及一系列的流程后正式执掌了大明的军政大权。
按照惯例,亲政后的正统帝宣布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与民同乐。
随后,正统帝一连下发了三道圣旨,分别与宦官、朝臣以及百姓有关,被视为正统帝亲政后的三把火。
在第一道圣旨中,正统帝严禁内宦私结外廷,嘱托营求。
此举并不是正统帝心血来潮,而是为了敲打日益崛起的内廷,自从刘球死后一些想要投机取巧的文官已经相继投靠了王振,使得内廷的势力大增。
圣旨云:祖宗旧制内官内使职掌内府事务,纤毫不敢透漏。今尔等有不遵法度,与在外各衙门官员私相结交透漏事情,或因公务,营干已私,或因亲情请求嘱托公事,或借拨军夫役以致有司挪移选法,出入刑名,重劳军民,妨废公道。
以往之事,悉置不问。
自今宜相戒饬,谨遵法度。平素安分守礼者,益加谨慎,用保长久、其有徇情逮法者,即洗心改过;或有不遵祖宗之法,具在必罪不宥!
这与宣德帝当年处死作恶的太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宦官的一种驾驭方式。
第二道与官场上结党营私、瞒上欺下的风气有关,表明了正统帝对这种风气的不满。
圣旨云:朝廷建置百官,分理庶政,必能奉公守法,庶有成绩。
在京内外官员,彼此交通,夤缘作弊,或畏势要,或贪贿赂,遇有事务,私相嘱托,以致文武铨选不出,刑狱轻重失当;军民被其役使,或放富差贫,劳逸不均;或输粮草,辄有挪移。
风宪官党比不言,论罪皆不可容。
今姑宥不问。继自今素守礼法者,益加谨畏,以保名节;其有徇私玩法者,即宜修省,以图自新,毋为势要所协,毋为贿赂所诱,毋相党比以私灭公,毋事阿附以图侥幸,毋柔儒诡随有妨正道,毋苟容奸邪有旷职掌。
庶副朝廷委任,永保名位,敢有不知改诲,仍蹈前非,必治以重罪。
从这两道圣旨中不难看出,正统帝此举对内廷和外臣都进行了敲打,希望他们能尽心给朝廷办事。
至于第三道圣旨,则与百姓的民生有关,正统帝下旨招抚因为各种原因逃离本土的百姓。
圣旨云:各处逃民先因水旱窘于衣食,又为官府科敛太甚,不得已流移外境,朝廷屡下诏原宥其罪愆,命其听令报籍。
近闻有司虑有逃民迁徙无常,遗下税役,使平民受牵累,不容其报籍。其中有愿回原籍者,又以久离土著,恒产无存,公私逋负缠结,不能容身,以致辗转流徙,安养无由。
限半年之内,愿报籍之逃民悉听其报籍,务必安插得当,仍免役三年。
愿复业者,官记其名,秋成遣之,如例优恤,公私逋负悉令免除。军匠囚徒在逃者,首先免其罪,罪重者奏闻末减。
若辗转观望,不顺招抚者,可以发遣充军。军匠囚徒不自首者,远边充军。有窝藏者,连罪不宥。
对于正统帝的这三把火,李云天当然持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其目的是整顿吏治,安抚百姓。
随着正统帝的亲政,紫禁城内务总管一职也柳暗花明,正统帝以金英年老为由让其卸任内务总管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升任宋大山为紫禁城内务总管,金英为内务副总管。
至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由原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担任,金英退而求其次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
原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王瑾则派往南京,成为南京守备太监,取代王瑾的宦官是从南京调来的南京宫廷内务总管鲁荣,担任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以及紫禁城内务副总管。
这出乎了外界的意料,谁也想不到正统帝会从南京调来宦官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鲁荣与宋大山和王振也是老相识了,当年宣德帝以太子的身份待在南京城时三人就认识,只不过鲁荣没能随宋大山和王振护送宣德帝前去京城登基,故而也就留在了南京城,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后坐上了南京宫廷内务总管一职。
让鲁荣担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自然是李云天的主意,李云天向正统帝建议,应该学宣德帝一样平衡内廷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廷牢牢地掌控在手里,使得内廷为皇权服务。
正统帝虽然信任从小陪着他一起长大的王振和宋大山,但更信赖李云天这个自幼便教导他的老师,无论宣德帝还是张氏太皇太后,乃至现在的孙太后都对李云天无比的信赖。
故而,正统帝接受了李云天的这个提议,把鲁荣从南京城调了过来,给内廷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由此一来,鲁荣就能够对王振的权力形成制约,使得王振无法再随心所欲地调动东厂的人为他做事,使得内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才是真正的驭下之道。
直到正统帝的圣旨降下来,刚来京城不久正在忐忑不安等待着消息的鲁荣知道自己升了官,成为了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和东厂厂公,惊得目瞪口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天上竟然掉下来如此大的一个馅饼,正正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回过神来后,鲁荣激动地跪下接了正统帝的这道旨意,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转眼间他就成为了内廷的四号人物,与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平起平坐。
收好了圣旨,鲁荣一溜烟地进了紫禁城,前往坤宁宫跪谢孙太后,以为他能升任紫禁城内务副总管一职是孙太后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鲁荣是孙太后的同乡,年幼时随着家人一同去南直隶讨饭,由于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家里就把他卖进了宫里当内侍。
孙太后当年还是太子嫔的时候就是鲁荣伺候得她,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其实宣德帝登基后鲁荣有机会跟孙太后去京城,不过孙太后当时找了他让其留在南京。
毕竟孙太后当时的情形不怎么好,张氏太皇太后对胡皇后十分宠爱,孙太后在宫里没有一点儿势力,倒不如让鲁荣留在南京发展。
这些年来,鲁荣能熬到南京宫廷内务总管的位子,自然离不开孙太后的支持,相对于紫禁城,孙太后在南京皇宫的事务上更有发言权。
“你应该谢的是忠王爷,忠王爷向皇上举荐了你,你才能来京城。”孙太后望着跪在地上的鲁荣,微笑着说道,“从今以后你可要尽心给皇上办差,千万不要辜负了哀家和忠王的期望。”
“奴才明白,一定全力辅佐皇上。”鲁荣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这里面还有李云天的关系,以前他可从没有与李云天有过来往,随后郑重其事地回答了孙太后。
“只要你心里装着皇上,那么以后如果有什么委屈的话哀家给你做主。”孙太后对鲁荣的反应很满意,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奴才谢过太后,以后必当为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荣心中顿时大喜,这意味着孙太后以后就是他在皇宫里的靠山了,连忙向孙太后磕头谢恩,如此一来就能与宋大山和王振抗衡。
否则的话,鲁荣的这个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就只能是徒有虚名而已,很快就会被宋大山和王振给架空。
孙太后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有鲁荣当她的耳目那么她就能知道朝廷上的动向,替正统帝好好地看住大明的江山。
“忠王不愧是忠王,高瞻远瞩,谋略深不可测!”随后,孙太后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句,当年让她把鲁荣留在南京皇宫的人正是李云天,要不然今天鲁荣在紫禁城里只是一名中级宦官罢了,根本没有资格担任紫禁城内务府总管一职。
可如今不同,鲁荣贵为南京皇宫的内务总管,不仅有着足够的资历调来京城任紫禁城的副总管,而且还带来了一批心腹手下,足以使得他在内廷站稳脚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