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调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在向张氏太皇太后逼宫。

如果想要取消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的话,宣德皇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早就办了,可自从洪熙帝后这条禁令依旧存在,这已经足够说明了皇家对此事的态度,或许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别的居心,只是想给方孝孺彻底平反而已,但此举在李云天看来无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张氏太皇太后不得不答应。

“就依皇祖母说的办。”正统皇帝现在还不清楚张氏太皇天后实际上已经在与文官集团进行了交锋,闻言微微颔首,准备下诏废除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

“皇上、太皇太后,太祖皇帝鉴于前朝阉宦乱政,曾经铸有铁牌悬于宫中……”,杨士奇闻言心中不由得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后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来。

听闻杨士奇提到“阉宦”乱政,躬身立在正统帝身后的宋大山和王振纷纷脸色一变,就连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的脸上也流露出不悦的神色,这可是内侍最为忌讳的称呼。

李云天没想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的事情,脸色顿时微微一变,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宫了!

第1211章心智较量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皇帝以后大明的天子对文官也最为宽宥,这使得明朝的皇帝时常受到那些想要博取清名的文臣诘难,臣权之强可见一斑。

不过,终明一代,文臣集团都未能真正把控住朝政,这是因为大明比以前的朝代多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司礼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内廷。

与唐宋等朝代的宦官不同,宣德帝开办内书堂对宦官进行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按照培养文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使得内廷的宦官们有了与文官匹敌的能力。

正是在内廷的牵制下,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未能掌控住朝局,大明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手里攥着。

虽然大明的皇帝看上去疏于政务,不喜欢上朝听政,但大明中央衙门和地方衙门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运作,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后世之人对张氏太皇太后有着颇多赞誉,《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

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明史演义》上说: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十二月,张氏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一代贤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氏太皇太后出殡后,一直忙着丧事事宜的李云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已经临近尾声,江南税务革新也快落下帷幕,这使得他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说是清闲,并不是李云天无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只不过手头的公务没有新军军制改革和税务革新那样耗费精力。

张氏太皇太后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统帝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宋大山取代了杨庆成为了御马监太监,正式执掌宫里的禁军,而杨庆被调往南京任职。

伴随着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内廷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确定了内廷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内廷的大佬不得不对两人敬畏三分。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金英和王瑾等内阁老人还会受到重用,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正统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踏入权力的舞台,他们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统帝之所以没让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礼监的地位,是考虑到金英等人的资历和功绩,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渐进地掌控司礼监,一蹴而就的话不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还会使得内廷生乱。

金英和王瑾是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正统帝没有免去两人的职务,但两人知道正统帝想要让王振来执掌司礼监,故而知趣地把司礼监的事务交给王振,这使得王振意气风发,万分得意。

就在王振进入司礼监不久,王振的家人迁到了京城,住进了一所气派的宅院中,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年事宜。

据李云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员送给他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故而为了升迁那名官员选择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统帝面前美言几句。

虽然王振进入司礼监后行事变得张扬起来,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关注他,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已经从江西押来了京城,由于杨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进行了会审。

李云天查看了杨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杨稷的恶行一一暴露,必将难逃一死,这对杨士奇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第1212章告老还乡

正统八年,大年初一。

李云天和京城的文武重臣进宫给正统帝和孙太后拜年,作为后宫的新主人,孙太后设午宴款待了李云天等人。

自从取代胡皇后成为宣德帝的皇后,孙太后知道朝中的文武大臣对此非常不满,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的强势,因此她的行事一直非常低调。

如今,张氏太皇太后已经病逝,那么孙太后自然要承担起辅佐正统帝的职责来,她要确保正统帝亲政之前朝局的稳定。

不过孙太后毕竟不是张氏太皇太后,在朝臣中的影响力有限,这就使得她更为依赖内廷的宦官,进而也促成了宦官势力的增长。

午宴后,李云天第一时间赶去了杨士奇的府邸,前去看望患病的杨士奇。

杨稷被押进京城后,杨士奇再承受不住市面上的风言风语,心力交瘁下大病了一场,告病在家休养。

与杨荣去世后的遭遇一样,本该门庭若市的杨士奇府邸冷冷清清,自从杨稷的罪证被正统帝派去的御史查明后前来杨府的客人就越来越少,到现在除了一些要好的故旧外基本上没什么人上门,都想跟杨士奇划清界线,忙着投靠新的阵营。

京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谁都知道杨士奇这下要被杨稷的案子牵连,仕途堪忧,因此这个时候谁吃饱了撑的往上凑。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莫过于此。

李云天的到来使得冷清的杨府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爵位上来看李云天可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李云天能来杨府对杨家的人来说已经足矣。

别人可以不来杨府,但李云天是一定要来的,无论如何杨士奇都是他的恩师,虽然他现在已经贵为亲王,但是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王爷!”杨府的客厅里,二十几名前来给杨士奇拜年的文官见李云天进来,连忙向他躬身行礼,他们都是杨士奇的门生,如今在京城各大部院任职属于杨士奇的嫡系,同时也是李云天的师弟。

李云天与众人寒暄了几句后就被杨府的下人请去了后院,面容憔悴的杨士奇强打着精神在后院的一个小院院门前迎接他,两人谈笑着进了一间厢房。

“恩师,杨大哥的事情已然至此,恩师还是宽心为上,切莫伤了身子。”在屋里落座后,李云天品了一口侍女端来的香茗,微笑着开口劝向了杨士奇。

现在屋里又没有外人在,故而李云天就以杨士奇的门生自称,他口中的杨大哥自然指的是杨稷。

“唉,我对不起那些受害的百姓,倘若不是我失察,那些百姓就不会遭受如此大的灾祸。”杨士奇闻言叹了一口气,他现在心中无比自责认为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这才使得杨稷闯下了弥天大祸。

“恩师,朝廷离不开您呀,为了皇上,为了大明,您都要撑过这道坎儿。”李云天可以理解杨士奇的心情,不由得劝慰道。

“老了,已经没精力再在那些政务上。”杨士奇苦笑着向李云天摆了摆手,经过了杨稷的事情后他此时已经心灰意冷,萌生了退意。

“恩师,您走离开的话那么可只剩下杨溥大人苦苦支撑内阁了。”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向了杨士奇,那样一来的话杨溥将会过的很辛苦,内阁别说与内廷抗衡了,就连六部也斗不过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我要再赖在内阁的话那么内阁势必被我所连累。”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黯然,自嘲地笑了笑后说道,“宦海沉浮数十年,我也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恩师,您要离开京城?”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听到杨士奇亲口说出隐退的话后李云天还是感到惊讶,毕竟杨士奇是内阁的中流砥柱,虽然声誉会受到杨稷一事的影响,但理政能力依然卓越。

“复生,老夫已经年近八旬,心力江河日下,既然如何还不如早日让贤,把机会留给朝中的新人。”杨士奇闻言再度笑了笑,神色决然。

其实,早在几年前杨士奇就想致仕回乡,只不过张氏太皇太后没有允许,现在杨稷出事后他已经把名利仕途看得很开,准备回去颐养天年,免得在京城受人非议。

杨士奇现在其实很后悔,如果当年他能早点致仕回乡的话或许杨稷的事情就不会闹得如此不可收拾。

见杨士奇心意已决,李云天知道再劝无益,心中不由得暗自感慨,杨士奇的仕途生涯原本该有一个完美的落幕,不成想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复生,老夫现在已经了无牵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朝中的门生,老夫走后他们的处境必定堪忧,还望你多多提携。”沉吟了一下,杨士奇郑重其事地望向了李云天,准备给那些忠心追随他的门人谋一个出路。

“恩师放心,复生是他们的师兄自然会尽力而为。”李云天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杨士奇走后他无形中就成为了杨士奇一系的领军人物,故而肯定会照顾杨士奇的那些门人,这些人将来都是他在朝中的助力。

“如此老夫也就安心了。”杨士奇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这样他就可以从容离开京城。

回忠王府的路上,马车里。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为杨士奇的遭遇感到惋惜,杨士奇为国效力多年伺候了五朝天子,堪称大明的朝之元老,应该风风光光地回乡,光宗耀祖才对。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李云天会把杨稷的案子压下来,可惜这次推动杨稷案子的不仅有文官集团的势力同时内廷也参与了其中,甚至里面还有勋贵集团的影子,因此杨稷的案子想捂也捂不住。

在杨稷的案子上李云天已经尽了力,旁敲侧击地提醒杨士奇要关注杨稷在乡里的言行,为此杨士奇还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去探查,可结果却被杨稷和当地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的蒙蔽住,或许这就是天意。

“王爷,杨公子会被朝廷处斩吗?”坐在李云天对面的林馨见李云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不由得开口问道。

作为李云天身边的贴身副官,林馨自然清楚三法司审理杨稷一案的进程,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杨稷这次将难逃一死。

“罪无可恕!”李云天闻言苦笑了一声,口中缓缓迸出了四个字,由于杨稷作恶太甚即便是正统帝都很难下恩旨赦免他的罪责。

“杨阁老真是可怜,因为杨稷的事晚节不保,实在令人惋惜。”林馨摇了摇头,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俗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杨稷虽然作恶多端,但他毕竟是恩师的长子,本王不会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李云天的脸上浮现出了黯然的神色,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虽然李云天不能阻止杨稷的死刑,但他却能把杨稷的死刑往后拖,拖到杨士奇死后再执行死刑,这一点他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还是能做到的,也算是对杨士奇最后的慰藉。

元宵节过后,杨士奇拖着病体参加了大明正统八年的第一次大朝,见到面容憔悴的杨士奇,在千步廊侯朝的文武百官纷纷向其躬身行礼,杨士奇含笑点头致意。

虽说杨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杨士奇一身正气,誉满朝野,朝堂上的众臣对他还是心有敬畏,见其落得如此的下场不由得心生同情。

太和殿上,杨士奇以有疾在身和年事已高为由,向正统帝跪请告老还乡。

正统帝原本不允,但杨士奇再三祈求,见其心意已决后正统帝这才松了口风,让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回家颐养天年。

对于杨士奇的请辞,大殿上的文武重臣并不感到意外,杨士奇已经年近八旬,早就应该回乡养老,更何况还有杨稷一事的打击。

退朝后,杨府一反常态地热闹了起来,京城的文武官员纷纷登门拜访杨士奇,也算是尽一场同僚之谊。

杨士奇并没有在京城久留,很快就办理完了交接手头事务的手续,在二月初的一天清晨,趁着京城大朝的机会带着一家老小悄悄离开了京城,满朝文武谁也没有通知。

就在杨士奇一家离开京城后不久,身后的官道上忽然掀起了一股漫天的灰尘,只见数十匹快骑疾驶而来。

“老爷,忠王爷来了。”管家远眺了一眼那些追近的骑士后,连忙走到杨士奇所乘坐的马车前,隔着车窗沉声禀告道。

“停车!”杨士奇正坐在车上闭目养神,猛然听闻这个消息后吃了一惊,要知道今天可是朝中大朝,京城的文武大员都进宫见驾,随后想到了一件事情,连忙让车夫停车。

李云天与一般的朝臣不同,由于其手头公务繁忙,故而张氏太皇太后让正统帝下了恩旨,允许李云天只在朝廷遇到重大事务时参与大朝,这就使得李云天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手头的事务,也使得他能够追来给张氏太皇太后送行。

对于张氏太皇太后和正统帝对李云天的这个恩典,满朝文武虽然心中嫉妒但也无话可说,李云天时常由于忙着手头的公务住在讲武堂或者文渊阁里,这一点无人能及。

“恩师,您走的时候怎么也不通知学生一声,学生差点就不能给您送行了。”来到立在马车旁的杨士奇面前后,李云天翻身下马,向杨士奇行礼后说道。

“王爷公务繁忙,老夫岂能打扰王爷。”李云天能来杨士奇心中感到非常高兴,微笑着向李云天拱手回礼。

“恩师,回乡后切要保重身体,有机会学生会前去看望您。”李云天这次带来了一坛正统帝赏赐的御酒给杨士奇送行,让手下的侍卫倒了两杯酒后冲着杨士奇一举,高声说道,“祝恩师一路顺风。”

“呈王爷吉言。”杨士奇笑着从侍卫手里接过酒杯,与李云天碰了一下,两人一饮而尽。

“恩师对学生教导,学生铭记在心,没感难忘,多谢恩师这些年来的栽培。”随后,李云天让侍卫倒了第二杯酒,双手捧着躬身向杨士奇说道。

“王爷言重了,老夫只是尽了微薄之力而已,实在不敢贪功。”杨士奇闻言再度大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然后一仰首把第二杯酒喝干。

“恩师,京城之事恩师可放心交给学生,学生必当尽力而为。”接近着,李云天又让侍卫们倒了第三杯酒,郑重其事地向杨士奇说道。

“多谢王爷!”杨士奇闻言微微一怔,随后面露激动的神色,一口就喝干了杯中的酒水。

杨士奇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京城已经没有值得他牵挂的事情,如果非要说不能释怀的事情那么就是杨稷了,他岂会听不出李云天一语双关,想要介入杨稷的案子,这使得杨士奇心中非常感到。

说实话,杨士奇并没有奢望杨稷能免一死,只要能让杨稷多活几天他就心满意足了。

“唉!”与李云天道别后,杨士奇上了马车离去,望着远去的马车李云天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为杨士奇的境遇感到有几分不甘。

他兑现了对杨士奇的承诺,以彻查案情为由把杨稷的案子压了下来,杨稷犯了这么多的案子,要想把每一件案子都查清可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李云天此举外界无可厚非,再加上杨士奇平常为官富有盛名,故而满朝文武没人再关注杨稷的案子。

这也使得杨稷逃过了砍头的命运,杨士奇死后的第三年,杨稷因病病死在了刑部的大牢里,李云天也算是给了杨士奇一个交待,没有让杨稷身首异处。

杨稷死后,尸体被李云天派人运回了江西,葬在了杨家的祖坟里,了结了杨士奇的一桩心愿。

第1213章未雨绸缪

正统八年五月,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下雨时一道雷电不偏不倚正好劈在了奉天殿上,炸毁了奉天殿的一角,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古人由于无法解释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故而把这次奉天殿雷击事件看成了是上天降下的一道警示。

正统帝为此心中感到惶恐,认为上天对他有所不满,所以特意下了一道求言诏,要求文武大臣极言其登基以来在政务上的得失利弊。

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把那次雷击的事情放在心上,奉天殿高大宏伟,在紫禁城里出类拔萃,所以遭到雷击并不稀奇。

按照李云天的想法,完全可以在紫禁城的各个建筑上安上避雷针,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雷击。

不过,紫禁城乃皇帝的寓所岂可轻易触动里面的建筑?万一破坏了紫禁城的风水影响了大明的国运那可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了。

由于此次奉天殿雷击事件事关巨大,所以正统帝特意派人通知李云天参加大朝。

自从张氏太皇太后去世后,正统帝得以依赖的只有内廷和李云天,如今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希望李云天能在大朝上坐镇,免得那些文官集团借着奉天殿雷击事件在大朝时对他进行责难。

李云天自然清楚正统帝的心事,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逝世,京城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各派势力相互间明争暗斗,相互倾轧,这使得正统帝不胜其扰。

相对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讲武堂一系的武官们则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有李云天在的话没人胆敢惹是生非。

而且,李云天严令讲武堂一系的武官不得卷入京城各派的争斗中,否则严惩不贷。

李云天之所以会下这么一道命令,与讲武堂一系武官的特殊来历有关。

讲武堂一系的高级武官出身五军都督府,因此与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关系密切。

至于讲武堂的中低级武官,很大一部分是勋贵和皇族的子弟,尤其是那些勋贵子弟,不经意间就会卷入到朝廷势力的博弈中去。

所以李云天未雨绸缪,给讲武堂的武官领们一个警示,使得他们能尽量少犯错误。

说实话,李云天并没有指望讲武堂的武官能对京城的局势置身事外,他希望讲武堂的武官能少惹些麻烦,因为到了最后肯定由他来善后。

“王爷!”大朝当天,李云天在大明门外刚一下马车,周围的文武官员就纷纷拥上来向他躬身行礼。

李云天见状微微笑了笑,向众位官员点头致意,在这次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中讲武堂选择保持中立,这使得李云天和讲武堂的武官们成为了各派势力的拉拢对象。

再者说了,李云天现在声名显赫,乃大明文武百官之首,京城的官员们自然对他恭敬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的这个百官之首并不是指李云天像以前的宰相一样掌控了朝局,而是指的李云天的爵位,李云天是满朝文武官员中唯一的一位王爷,地位尊贵,无人出其右者。

虽然大朝时皇族的人也会列席,不过那些人都没有官职,不是大明的官员,所以这百官之首自然就归了李云天。

“希望不要出什么纰漏。”来到太和殿,李云天在殿前立定身形后深深吁出一口气,心中暗自说道。

他先前已经得到了消息,文官集团要借着这次奉天殿雷击事件向内廷发难,而内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皇权,万一激怒了内廷那么到时候倒霉的还是文官集团。

“皇上驾到。”不久后,一个尖着嗓子的声音传大殿前的侧门传来,正统帝在众宫女、宦官和侍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见此情形,大殿上的文武重臣纷纷跪了下去,齐声高呼道。

“诸位爱卿平身。”在龙椅上落座后,正统帝双手虚空向上一托,沉声向跪在殿前的众臣说道。

虽然正统帝现在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但八年前他就开始上朝,现在自然对上朝的流程一清二楚。

“谢万岁!”众臣闻言齐声谢恩,然后呼啦啦地站了起来。

“皇上有旨,有本启奏,无本退朝。”立在正统帝侧前方的宋大山先向正统帝一躬身,随后转向殿内的文物重臣,尖着嗓子高声说道。

王振立在宋大山的身侧,躬身而站,从代正统帝宣旨一事上可以看出,宋大山比他更得正统帝的宠信,只不过宋大山低调惯了,这才使得王振从内廷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司礼监的主事者。

“吏部有本启奏。”宋大山的话音落后,一名文官闪出了队列,来到殿前躬着身子,高声向正统帝禀告道,“晋豫巡抚于谦任职地方十余年,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殚精竭虑,今礼部左侍郎空缺,吏部以为于谦应补其缺。”

按照定制,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依次向正统帝禀报本衙门的事务,吏部身为各大部院衙门之首自然率先禀报。

“于谦?”李云天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杨士奇临走前下了一招妙棋,把于谦调回了京城。

自从宣德五年于谦被宣德帝派去巡抚山西、河南,转眼间已经十余年,于谦平反两地冤狱,鼓励农耕,善待百姓,在百姓们有着颇高的威望,是大明风头正劲的地方官之一,故而这次理应得到提拔。

毫无疑问,杨士奇的门人中除了李云天外,排名第二的就是于谦,于谦正直公正,为官清廉,再加上治理地方的才干卓越,是杨士奇门人中的佼佼者。

很显然,杨士奇想要让于谦在礼部历练几年后进入内阁,以此来充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