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晨,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千万别再干这种辱没祖先的事情。”李云天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也算是了结了与古晨之间的恩怨,于是冷冷地告诫古晨后起身离开。

“送王爷!”古晨闻言起身,躬身给李云天送行,很显然这是他与李云天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两人之间的恩怨将画上一个句号。

第1208章京城急报

“古晨竟然落得这么一个结局,实在是出乎本王的意料。”走出古晨所在的厢房后,李云天摇了摇头,向跟在后面的林馨叹了一口气,说实话他宁愿古晨战死在沙场上,马革裹尸。

“王爷,古晨选择落在王爷手里未尝不是一个好归宿,王爷是大明的亲王,战功赫赫,比他死在一个无名小卒的刀下强上千百倍!”林馨闻言沉吟了一下,娇声回答。

此时此刻,林馨心里对古晨充满了敬佩,她刚才看得清清楚楚,古晨送别李云天出门的时候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这等从容洒脱非常人所有。

“虽然古晨罪该万死,但他以前也给大明立下过功劳,你吩咐下去,以审问他的名义把他留在这里。”李云天苦笑着摇了摇头,郑重其事地向林馨说道,“记住,不要为难他。”

“王爷放心,属下知道该如何做。”林馨点了点头,她知道李云天想让古晨在这里度过余生,以免到了京城再受到羞辱。

林馨相信,如果李云天不幸落在了古晨的手里,那么古晨肯定也不会为难李云天,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怪,尤其是那些谋略超常的人,别看在战场上斗得死去活来,可私下里却惺惺相惜,给与对方应有的尊重,李云天和古晨就属于这样的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古晨找的那些麻烦的话,那么就不会有李云天的今天,李云天得以进封亲王的战功是古晨“送”给他的。

不知道为什么,走出古晨所在房间的那一刹那,李云天的心中猛然间感到空荡荡的,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某种东西似的。

按理说,令他一直头疼的古晨被抓,而且炸药也被找到,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可他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由于心情不佳,李云天并没有在杭州城多待,第二天就起程返回镇江府。

古晨死后,李云天帮其实现了落叶归根的遗愿,悄悄派人将他的尸首葬在了家乡的祖坟里,在坟头立上了一块无字碑,墓碑上刻着一把折断的剑。

作为大明的叛徒,古晨死后本应该被抛尸在乱葬岗的,故而他的坟头上自然不可能有墓碑了。

在李云天看来,古晨本应该成为大明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剑,可由于一念之差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把断剑形象地形容了古晨的生平。

九月底,就在李云天领着马愉在江南转悠着的时候,京城来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让他和马愉立刻返回京城。

急报是吏部发来的,内容很简短并没有说明让两人回去的原因,这种情形可非常反常,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大明堂堂的亲王,吏部按理说不应该这么唐突才对,除非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好在急报上明言。

“糟了,看来太皇太后的病情不妙。”放下手里的急报后,李云天皱着眉头向坐在一旁的马愉说道。

在李云天看来,现在大明能惊动他,并且使得他立刻回京的事情也只有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

虽然太医院的太医们用尽了办法,但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却日益加重,毕竟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

“王爷,咱们什么时候动身?”马愉接过急报扫了一眼,神色焦急地问道,张氏太皇太后堪称大明的支柱,她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话大明的朝局绝对会动荡起来,而内阁首当其冲受到打击。

“即刻启程。”李云天想也不想,沉声向马愉说道,现在江南各地的税务革新已经进入了尾声,他和马愉已经没有必要再留在这里,当务之急是尽快赶回京城见张氏太皇太后一面。

为了能尽快赶回京城,李云天和马愉放弃了走水路,而是乘车在护卫们的护送下一路向北奔驰,昼夜兼程。

十月初,风尘仆仆的李云天和马愉终于赶到了京城,两人进城后沐浴更衣,连饭都来不及吃就急匆匆进了紫禁城。

从周雨婷那里,李云天知道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前段时间突然恶化,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

慈宁宫,内殿。

张氏太皇太后静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小憩,孙太后和胡皇后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照料着,这个时候也唯有两人有资格出现在这里,其他的妃嫔根本就没资格进慈宁宫。

除了孙太后和胡皇后外,内殿里还有几名太医院的御医,密切关注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

外殿,正统帝不安地来回踱着步子,一旁躬身立着张辅、杨士奇和周征等朝廷的文武权贵,私下里低声议论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

“忠王何时才能赶来?”忽然,正统帝停下了脚步,神色焦急地问向了距离他最近的张辅。

一直以来,正统帝都处在张氏太皇太后的呵护和关爱中,如今张氏太皇太后一出事他整个人都慌了起来,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在正统帝心中,除了张氏太皇太后外,李云天是最值得他信赖和依靠的人,因此他现在迫切希望能见到李云天,希望李云天能稳住京城的局势。

“皇上,江南距离京城遥远,忠王估计还要等几日才能抵达。”张辅知道李云天在正统帝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子,因此躬身答道。

“应该早点把忠王召回来的。”正统帝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懊恼的神色,口中忍不住喃喃自语了一句。

其实,正统帝早就想把李云天召回京城,不过张氏太皇太后阻止了他,张氏太皇太后清楚江南税务革新的重要性,因此不希望因为自己打扰到了李云天执行公务。

所以直到张氏太皇太后病情恶化后,正统帝这才让吏部给李云天发八百里急报,催李云天速速回京。

王振和宋大山躬着身子低头立在一旁,宋大山神情严肃,而王振的双目中则有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激动。

自从去年张氏太皇太后敲打王振后,王振的日子过得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生怕惹怒了张氏太皇太后招来弥天大祸。

如今张氏太皇太后病重,王振心中自然感到高兴,他早就在等着这一天,一旦张氏太皇太后病逝那么他就可以借助正统帝之威来大肆篡权,争名夺利。

杨溥暗中留意着王振,敏锐地注意到了王振双目中的那丝欣喜,眉头紧紧地皱着,以后恐怕无人能对深得正统帝宠信的王振制衡。

难道要把宋大山拉过来?随后,杨溥的视线落在了面若死水的宋大山身上,宋大山可是比王振更得正统帝的宠信,只不过其行事低调不像王振那样介入司礼监的事务,要想把他拉过来谈何容易,再怎么说宋大山也是一名宦官,而且还是王振的好友。

想到这里,杨溥不由得暗中叹了一口气,唯今之计也只有等李云天回来,李云天不仅位高权重还是正统帝最为尊敬的老师,有李云天坐镇京城的话想必王振也不敢太过放肆了。

虽然殿内的文武重臣关注的是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可心里却已经暗自盘算张氏太皇太后死后事宜,朝廷的势力格局必将重新划分。

相对于那些心思各异的朝臣,立在杨溥身侧的杨士奇显得有些落寞,杨稷的罪名已经被前去彻查的御史查明,上书汇报了朝廷。

经查,杨稷横行乡里,为恶地方,是当地不折不扣的恶霸,仅死于其手的百姓就已经超过了二十人,可谓是一个穷凶极恶之徒。

正统帝接到奏报后大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杨稷的恶行竟然如此之盛,朝廷上的文武百官纷纷要求严惩杨稷,尤其是那些言官们更是在太和殿上慷慨激扬地痛斥杨稷,言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由于未能管教好杨稷,万分自责和愧疚的杨士奇跪在殿前向正统帝谢罪,聆听着朝廷文武官员的责难,这使得已经七旬有余的内阁首辅不得不在那里硬生生地跪了大半个时辰。

如果不是正统帝心中挂念杨士奇的身体,命人拿来了一个软和的蒲团让杨士奇跪在上面,恐怕杨士奇就会当场昏死了过去。

可即便是有蒲团在地上垫着杨士奇在朝会结束后也无法起身,是杨溥等人把他搀扶了起来,让宫里的侍卫将其背上了停在宫外的马车。

经此一事后,杨士奇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仅颜面尽失而且身心俱疲,整个人明显苍老了许多,再也没有了先前的那股精气神。

这也使得朝中的势力格局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一些依附内阁,尤其是依附杨士奇的文官暗地里改弦易辙投靠到了六部的阵营,为将来的出路做打算。

杨溥对此是无能为力,跟红顶白、趋炎附势是官场上的一大生存法则,他没有办法把那些改换门庭的官员强行留住,唯有想办法维持现状,安抚内阁阵营的文官。

至于勋贵集团,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实际上为了争夺北方整编后的卫所军控制权,开国勋贵与靖难勋贵之间,乃至靖难勋贵与靖难勋贵之间都有着激烈的争斗,都想掌控住新编卫所军的权力。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勋贵集团的内斗将更加剧烈,这可是事关那些勋贵的切身利益,属于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对于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讲武堂一系的官员在张氏太皇太后病逝一事上受到的冲击最小。

一来讲武堂的地盘不在两京十三省,与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没什么利益上的冲突,二来有李云天坐镇讲武堂一系的官员各派系间相处融洽,不会因为张氏太皇太后出事而发生利益纠葛。

而且,讲武堂武官的升降有着一套完善系统的体系,这使得讲武堂一系的勋贵们不容易插手人事任命。

第1209章托付重任

“皇上,太皇太后询问忠王来了没?”就在正统帝不安地在那里来回踱着步子时,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快步从内殿走了出来,躬身向正统帝说道。

自从张氏太皇太后这次病倒后,每次从睡梦中恢复神智,总要问李云天是否已经回京。

京城里的文武大员张氏太皇太后已经都嘱咐了一遍,现在就剩下李云天和马愉在外地,尤其是李云天,被张氏太皇太后十分惦记。

正统帝闻言不由得望向了一旁的宋大山,宋大山现在负责紫禁城的安保事宜,李云天要是进宫的话他是第一个知道。

“禀皇上,忠王爷尚未进宫。”宋大山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虽然正统帝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不过脸上还是流露出一丝失望的神色,自从张氏太皇太后病倒后最关心的就是李云天,在临走前她有很多事情要嘱咐李云天。

这时,不远处的文武重臣们不由得相互对视了一眼。

按照太医院御医们的诊治,张氏太皇太后病情非常糟糕,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说实话张氏太皇太后能撑这么久已经超过了那些御医的想象。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清楚,张氏太皇太后之所以现在强撑着,是想要见李云天一面,在满朝文武中张氏太皇太后最信任的无疑就是李云天。

“禀皇上,忠王爷和马阁老已经进了城,现在回家沐浴更衣,尔后就会进宫觐见。”就在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想要进入内殿禀告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没来时,一名内侍火急火燎地走进殿内向正统帝禀报。

“什么?”听闻此言,正统帝和现场的众臣纷纷大吃了一惊,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和马愉来得如此之快。

“快,告诉太皇太后,忠王立刻就到。”正统帝很快就回过神来,连忙向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喝道,想要告诉张氏太皇太后这个好消息。

“皇上,忠王尚未进宫,此时不宜把这个消息告诉太皇太后,以免惊扰了太皇太后的休养。”不等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离开,一旁的礼部尚书胡滢猛然开口阻止道。

张氏太皇太后现在之所以能撑到现在,完全凭借着胸口的一口气,如果得知李云天来了,那么这股气就会散去,因此还不如让张氏太皇太后继续撑着这口气。

“告诉太皇太后,忠王距离京城已经近在咫尺。”正统帝虽然年幼,但也清楚张氏太皇太后是在等李云天的到来,不能让张氏太皇太后胸口的这口气给散了。

“派人去一趟忠王府,让忠王立刻进宫,不要拘泥于小节!”随后,正统帝转身沉声吩咐一旁的宋大山,现在形势危急一切礼节从简。

宋大山不敢怠慢,向正统帝一躬身后快步离开前去安排人去给李云天传话。

当宫里传话的侍卫骑马飞奔到忠王府的时候,李云天正在周雨婷的伺候下穿戴官服,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病情严重因此很快就沐浴完毕,洗去了一身的风尘。

这使得那名侍卫并没有久等,片刻之后穿戴一新的李云天就骑着马在众护卫的护送下赶往紫禁城。

一路上,李云天神情严肃,面沉若水,张氏太皇太后一死京城各派势力必定明争暗斗,相互倾轧,他实在不愿意看见这一幕的发生但又无可奈何。

在紫禁城的城门前,李云天遇到了策马而来的马愉,马愉自然也不敢耽搁,匆匆洗浴后就进宫觐见张氏太皇太后和正统帝。

“臣给皇上请安。”进入慈宁宫的殿门后,李云天和马愉纷纷向正统帝躬身行礼。

“忠王莫要多礼,快跟朕进入见大皇太后。”见到李云天后,心中忐忑不安的正统帝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招呼了李云天一声后领着他进入了内殿。

“皇祖母,忠王来了!”内殿里,张氏太皇太后闭着双目安静地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她是否睡着,正统帝来到床边俯身轻声在其耳边说道。

正统帝并不想打扰张氏太皇太后休息,可他不得不这样做,由于张氏太皇太后病情严重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故而他要尽快让张氏太皇太后见到李云天,以完成张氏太行太后的心愿。

“忠王来了?”张氏太皇太后闻言缓缓睁开了双目,扭头望向了躬身立在床边的李云天。

“臣给太皇太后请安。”李云天见状连忙躬身向张氏太皇太后说道。

“来人,把哀家扶起来。”看见李云天后张氏太皇太后眼前一亮,浑浊的双目猛然间变得清澈了起来,用手一支床面向守在床头的孙太后和胡皇后说道。

孙太后和胡皇后自然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把张氏太皇太后扶了起来。

“忠王,江南的事情办得如何了?”张氏太皇太后微笑着望着李云天,她的精神看起来很好,脸上容光焕发,与先前虚弱的模样判若两人。

“回太皇太后,江南税务革新已经顺利实行。”李云天见状心中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口气,然后拱手躬身回答。

张氏太皇太后此时的反常表现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回光返照”,这意味着她已经油尽灯枯,回天乏力了。

“忠王,你是太宗皇帝提拔入京的,仁宗和宣宗对你皆甚为青睐,哀家也对你倚重有加,而你也没有辜负先皇帝和哀家以及皇上的期望,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给大明立下了赫赫功勋。”

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一笑,江南地区税务革新一事事关重大她自然无比关注,随后冲着屋子里的内侍、宫女和御医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大明有你这样的中流砥柱哀家心中甚是欣慰,哀家走后就要靠你辅佐皇上平衡朝局了。”

“太皇太后言重了,这都是臣的本份不足为道。”李云天闻言连忙躬身回道,“太皇太后乃鸾凤之躯,必将长命百岁!”

“皇上,忠王虽然是大明的臣子但也是你的师长,对仁宗和宣宗都有护驾之功,乃我大明的肱骨之臣,以后军政事务要多与忠王商议,切不可意气用事。”张氏太皇太后知道李云天实在宽慰她,她才不相信什么鸾凤之躯,微微一笑后转向了正统帝,神色严肃地叮嘱道。

“皇祖母放心,朕必会谨记在心。”正统帝连连点着头,抓着张氏太皇太后的手说道,眼眶红润,他从小被张氏太皇太后带大,故而与张氏太皇太后有着深厚的感情。

“皇上,你要谨记,内宦乃皇家的奴才,只可驱用不可放纵,否则必将后患无穷。”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双目流露出欣慰的神色,不过她还有些不放心,沉声说道,“治理国家还需要朝中的文武大臣,太祖皇帝立国之初为了防止后宫和内宦干政铸有铁牌高悬于宫内,皇上自当要以此警醒,且不赴了李唐的后辙!”

“朕记住了。”正统帝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点头应诺了下来。

“忠王,哀家给你一道懿旨,倘若有内宦仗着皇上的恩宠擅权乱国,你可凭借此懿旨除之,以绝后患!”张氏太皇太后见状心中也感到有些酸楚,她多么希望能再活几年亲眼看见正统帝亲政,随后语峰一转,沉声向李云天说道,“哀家相信忠王能办好这件差事。”

说着,张氏太皇太后示意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拿来了一道早已经拟写好的懿旨交到了李云天的手上。

李云天的心中不由得苦笑了一声,他手里捧着的哪里是懿旨,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虽然无比荣宠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猜忌,是一把荣辱难料的双刃剑,尤其是内廷的那些宦官绝对会将他视为第一威胁,毕竟谁也不希望被人用刀架在脖子上。

另外,张氏太皇太后先前已经说了,内宦是皇家的奴才,那么出了什么事情自然也要有皇家来惩办,他只是一个外臣如何能越过正统帝去处置那些内宦?

再者说了,那些能擅权的内宦肯定是正统帝的心腹,这让正统帝如何看待他?大明能决定一个人生死的唯有正统帝而不是李云天这个亲王。

“太皇太后,此举万万不可。”因此,李云天心中打定主意不接张氏太皇太后的这道懿旨,双腿一屈跪在地上,高举着手里的懿旨沉声说道,“皇上天资聪颖,定能驾驭那些内宦,勿需臣介入此事,请太皇太后收回成命。”

“皇上,忠王对你可报以了厚望,你要记住,万事与忠王商议,切不可被一些奴才蒙蔽了视听,否则就对不起大明的江山社稷。”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双目闪过一道不易觉察的精光,随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她并没有强迫李云天收下那道懿旨,而是苦口婆心地告诫正统帝。

李云天敏锐地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眼中一闪而逝的精芒,心中顿时大吃了一惊,看来张氏太皇太后刚才是故意在试探他,看看他是否会接下这道赋予了莫大权力的懿旨,进而凌驾于正统帝之上,这可是皇家的大忌。

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很满意李云天的反应,如果李云天收下那道懿旨的话,恐怕以后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至于那道懿旨,张氏太皇太后随后让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当众扔在火盆里烧了,同时也是给了正统帝一个警戒,警示他切莫对宋大山和王振等人过度宠信,要像永乐皇帝、洪熙皇帝和宣德皇帝一样张弛有道,从容驾驭。

第1210章逼宫

李云天随着正统帝进入内殿后,张辅等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暗自猜测张氏太皇太后会给李云天什么样的嘱托。

从张氏太皇太后把内殿的侍者和御医都给赶出来的一幕来看,张氏太皇太后有重要的事情交待李云天。

“太皇太后懿旨,宣众位大人前去觐见。”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推开内殿的门走了出来,尖着嗓子高声喊道。

“见过太行太后。”张辅等人闻言顿时排好了队列,鱼贯进入内殿,在床榻前排成几排躬身向张氏太皇太后行礼。

“各位大人免礼。”倚坐在床榻上的张氏太皇太后微微一笑,伸手向上虚空一托,示意众人起身。

“诸位大人,皇上年幼尚未亲政,以后朝中的政务还需各位大人多多费心。”等张辅等人起身,张氏太皇太后环视了一眼众人,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

“太皇太后,这是臣等的职责和本份。”张辅身为太师,自然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闻言连忙躬身回答。

“太师,皇上年纪尚幼,你们这些朝廷的重臣可要多多辅佐,开创大明一代盛世。”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笑了笑,沉声向躬身而立的众臣说道,也算是对他们进行“托孤”。

“臣等必铭记在心,不负太皇太后所望。”听闻此言,张辅等人齐刷刷地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说道。

“诸位大人,哀家一病数日,皇上一直此照顾无心处理政务,尔等可有要务要禀告皇上?”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笑了笑,望着众人说道。

虽然说是禀告给正统帝,但是众人都清楚这是张氏太皇太后最后一次裁断大明的军政要务,因此相互对视了一眼后望向了张辅和杨士奇。

张辅是军阁首辅,杨士奇是内阁首辅,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上报的奏章都经过他们的手,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事务军阁和内阁一清二楚。

“禀皇上、太皇太后,南方诸都司一直上文,恳请效仿北方诸都司进行军制革新,请皇上定夺。”张辅身为太师,自然率先向正统帝禀告,沉吟了一下后上前一步,向正统帝和张氏太皇太后一躬身,沉声说道。

虽然南方诸都司所辖的卫所军武官都不愿意进行新军军制的改革,但士兵们对此纷纷持以欢迎的态度,随着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南方诸都司所辖卫所军的武官和士兵为此心神不宁。

既然新军军制改革是朝廷的大势所在,那么南方诸都司的高级武官们知道他们无法阻止,因此不如主动出击寻求改变。

在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事宜中,中高级武官都得以留任,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低级武官,因此那些都司的高官们自然不会担忧头上的乌纱帽。

其实,大明也想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卫所制所带来的顽疾,可惜大明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南、北都司同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要知道那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就先在北方诸都司进行改革。

纵观大明的内外军务,随着北元的灭亡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臣服,如今勋贵集团最关注的就是南方诸都司何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故而张辅有此一问。

正统帝闻言不由得望向了张氏太皇太后,由于他年幼尚未亲政,故而国家的军政事务都是由张氏太皇太后拿主意。

“忠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张氏太皇太后的视线落在了立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身上,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推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最大的阻碍就是资金,李云天虽然不是掌管国库的户部尚书,但对大明的财政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新军军制改革是由其主导的,所以张氏太皇太后自然有此一问。

随着张氏太皇太后话音落下,现场的文武重臣纷纷望向了李云天,这件事情还真的只有李云天才能回答,要知道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可是由讲武堂和正统帝的内库出的钱,而那些钱是李云天赚来的。

说实话,户部国库的资金还不如讲武堂的钱多,单单讲武堂这些年的支出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维持着讲武堂旗下军队的日常运作和交趾、辽东、蒙古以及关西衙门的开销。

故而,朝廷何时才能有钱推动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改革,当然要看李云天这个财神爷的打算。

况且李云天现在正当壮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主导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革新,这是在场众人所无法比拟的。

“禀皇上、太皇太后,依照大明当前的局势,臣觉得十年内可对南方诸都司进行军制革新。”李云天知道此事躲不过去,因此仔细想了想后给出了一个期限,他这样所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大明的境况得出来的结论。

由于北元灭亡、帖木儿帝国臣服,所以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值得兴起刀戈的战事,唯一要对付的就是朝鲜国和倭国。

在李云天看来,十年时间足以摆平朝鲜国和倭国,然后可以在南方推动新军军制改革,有了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的经验,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将会顺利许多。

“十年!”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颔首,她相信李云天一定会说到做到,故而有李云天的这番表态她也就放心了。

“太师,告诉南方诸都司的将士,十年之内朝廷定会对其进行新军军制革新。”正统帝见张氏太皇太后点头,于是开口沉声向张辅说道。

张辅闻言一躬身,随后退回到了队列中,现场的勋贵不由得眼神闪烁,暗自盘算着在这之前如何争夺改革后的南方诸都司卫所军的掌控权。

“皇上、太皇太后,臣有三疏启奏!”

等张辅回到队列,杨士奇走上前一步,沉声向正统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禀告道,“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其毕竟是太祖皇帝嫡孙,故而应当编修实录以告后人,以免民间妄自猜测。”

所谓建庶人自然指的就是建文帝,永乐皇帝靖难后把取消了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朝那几年归入了洪武朝,视为洪武朝的延续,不承认其大明天子的地位。

由此一来,朝廷自然也不会给建文帝编修实录,这使得建文帝从明朝的史书中消失。

随着永乐皇帝的驾崩,朝廷中的文官们开始倾向于给建文帝修录,毕竟建文帝曾经是大明正统的天子,而靖难时文人们可是支持建文帝,这使得建文帝获得了文官集团的同情。

永乐皇帝后,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现在的正统皇帝,都对文人比较亲近,思想也比较开明,故而文官集团给建文帝修录的呼声越来越高,杨士奇于是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提了出来,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贤德肯定会给文官集团一个满意的交待。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张氏太皇太后闻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随后看向了正统帝,“皇上,建庶人虽然罪无可恕,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孙,哀家觉得可以为其修录,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觉得可行。”既然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同意了,那么正统帝肯定不会阻止,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点了点头。

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杨士奇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建文帝修编实录张氏太皇太后即便是再不愿意也不会拒绝,毕竟正统帝还需要文官集团的辅助,她这样做是在对文官集团的安抚。

“皇上、太行太后,永乐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经给方孝孺诸臣平反,故而臣恳请解除这条禁令。”杨士奇随后沉吟了一下,开口说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与建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熙皇帝当年下诏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哀家就在其身边,方孝孺等人既以无罪,那么永乐皇帝的禁令应当解除,皇上觉得如何?”

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随后咳嗽了起来,等咳嗽停了后望向了正统帝,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意见。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调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