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场众人的脸上也都纷纷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说李云天走水路倒不失是一条抵达辽东的捷径。
“镇武侯,朕任命你为征东将军,总兵辽东军务。”宣德帝见李云天已经谋划好了出兵辽东的路线,心中更是放心,因此沉声下达了诏令。
“皇上,义国公在军中威望甚高,与敌交战经验丰富,臣认为辽东军务非义国公总掌不可,愿辅佐义国公平定辽东之乱。”
李云天见宣德帝要把辽东的军政大权交给他,闻言连忙推辞,大明勋贵中十分讲究论资排辈,张昊不仅比李云天资历深厚而且还是他的长辈,他岂可位居张昊之上?
“好,朕命你为辽东副总兵,协助义国公征讨兀良哈三卫!”宣德帝自然清楚这一点,他先前所言只不过是让张昊领李云天的这个人情而已,随后改变了诏令。
“臣遵旨!”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应答。
由于事态紧急因此李云天没有丝毫耽搁,离开宣德帝的御帐后立刻着手安排骁武军麾下朱雀军团的一万军士赶回京城的事宜。
得益于骁武军完善的后勤体系,李云天其实并没有什么要准备的,命令一传达到朱雀军团,朱雀军团的将士们就有条不紊地收拾行装启程。
宣德帝亲自给李云天送行,临行前再三嘱咐李云天要注意注意安全,他宁愿辽东战败也要让李云天活着,只要李云天活着就一定能将辽东夺回来。
张辅和杨荣等随行朝廷大员也对李云天是叮嘱有加,毕竟张昊和梁坤已经接连栽在了辽东,他们不希望李云天重蹈两人的覆辙,更不希望李云天身处险境。
对于众人的嘱托李云天连连点着头,其实相对于辽东的战局他更担心宣德帝此次北征,在他看来与牛世豪交战的敌军很显然在保存实力,并没有与明军硬碰硬,明军连战连捷很容易滋生自满的情绪,对交战殊为不利。
因此,在率军离去前李云天特意将留下来的三万骁武军中的团级以上武官召集起来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会议,严令众人不得松懈,否则军法从事。
李云天走后,骁武军的指挥权就落在了骁勇侯王简的身上,李云天嘱咐他和武平伯梁少杰万万不能轻敌,此次鞑靼人连战连退似乎是在诱敌,因此让两人不得请战出击,一定要牢牢地守在宣德帝身边,守护宣德帝和诸位文武大臣的周全,否则即便立了战功他也将军法从事。
如果换作旁人,王简和梁少杰肯定对禁止出战的军令不屑一顾,大明军中可是依靠军功晋升,如今鞑靼势弱,率军驰骋漠南征讨鞑靼败军的功绩简直手到擒来,而这些功绩足以令人加官进爵。
不过骁武军军令严格,而李云天更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再加上李云天在战场上还从无败绩,故而王简和梁少杰等骁武军武官对李云天的这条特意叮嘱的禁战令是深以为然,无人敢以身试法触犯。
也正是因为此,王简和梁少杰等人统领的骁武军才在宣德帝此次北征中大放异彩,与李云天在辽东的战局遥相呼应,进而一举奠定了骁武军大明精锐的地位。
与宣德帝率领的大军分别后,李云天率军一路急行军,仅仅用了七天就赶到了居庸关,朱雀军团随后秘密进入京师外的骁武军大营休整,李云天则乔装打扮后进入了京城,前去找户部尚书郭资。
李云天找郭资当然是为了解决此次增援辽东的粮草事宜,虽说兵力上李云天可以想办法就地筹集,但所需的军资他就无能为力,唯有找户部支取。
因为筹集大明税局和处理两淮盐道贪墨案收缴的来那些财物,郭资并没有随宣德帝一同出征。
此时,两淮盐道贪墨案中的收缴的财物早已经清点完毕,宣德帝的内库已经拿到了其中的四成,原本讲武堂要拿两成五,不过迄今为止户部只拨付了一成,另外的一成五想法设法地找借口搪塞。
在京城很多文官看来,讲武堂即便是只得到一成的财物也高达一千多万两,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应该知足了,毕竟大明除了交趾外还有两京十三省需要拨付钱款。
户部的官吏绝对不敢怠慢宣德帝的内库,稍有不慎就是欺君之罪,可讲武堂就不一样了,属于武官衙门,他们自然不怕讲武堂来找麻烦,推脱搪塞可是他们的拿手本事。
其实,户部的官吏也并非想要赖掉讲武堂那一成五的银子,毕竟这是李云天去扬州前宣德帝已经诏准的,他们不过是想从中捞一笔油水而已,像这种动辄数千万两的流水可非常罕见,如果不捞些好处的话可就过了这个村没这个点儿了。
况且,随着大明税局的建立,户部捞油水的途径越来越少了,因此不少官吏都想着在给讲武堂拨付的那批物资上大干一场。
反正李云天随着宣德帝北征去了,指不定什么能回来,在此之前户部自然是能拖就往后拖,想要让着讲武堂的人知趣地拿一些好处来,双方皆大欢喜。
户部的官吏可以等,但讲武堂政务堂的人可等不了,交趾布政使司正等着他们往下拨财物以支付交趾的各项建设项目。
另外,讲武堂有着一套严格的财务体系,讲武堂政务堂的人即便是想给那些户部官吏好处也无从下手,因此双方就僵持了起来。
因此,当李云天进入京城的时候,讲武堂政务堂的人终于与户部的官吏爆发了冲突,一名政务处的武官在李云天抵达京城的前天晚上将户部负责拨放物资事宜的一名郎中堵在了一家青楼,双方一言不合爆发了冲突在青楼里大打了一场,结果双双受伤。
五城兵马司的人赶到现场后将两人送去了医馆,并且通知了讲武堂和户部,李云天进城的时候讲武堂和户部各自派员正在五城兵马司里谈判。
对于五城兵马司来说,讲武堂和户部都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衙门,故而希望双方私下里自行解决此事。
李云天一进城就听说了讲武堂和户部的纠纷,心中顿时感到异常无奈,他岂会不清楚户部那些官吏的心理,难道那些人忘了两淮盐道的那些官吏是为何被流配到交趾的?
由于辽东事态紧急,李云天可没有心情去跟户部纠缠那一成五的钱款,先是进宫觐见了太子,与辅佐太子的杨士奇、蹇义和周征见了面,然后等夜幕降临后径直去了户部尚书郭资的府上,来到了尚书府的后门处。
“干什么的?知不知道这里什么地方?”敲开了后门,一名门卒推门而出,见门外立着几名其貌不扬、衣着普通的男人走了过来,于是一脸傲慢地问道,显得颇为不耐烦。
门卒的身后立着十来名身材强壮的护院,手里握着棍棒等武器,腰上还挂着朴刀。神情警惕地望着李云天等人,很显然大晚上的走后门显得颇为反常。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尚书虽然比不上宰相但也是一等一的朝廷大员,故而守门的门卒在面对外人的时候也就显得趾高气扬。
“告诉你家尚书大人,我等有要事相告。”立在李云天身后的一名身材看上去有些消瘦娇小的护卫从怀里取出一面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腰牌,面无表情地冲着那名门卒晃了一下,压低了音量低声说道。
第640章暗示(二更)
这名身材消瘦的护卫自然就是雷婷,她的这个锦衣卫百户的腰牌可大有来历。
洪熙元年,雷婷依照李云天的祝福率先送宣德帝进京准备登基事宜,宣德帝抵京后让她以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身份去济宁府救被困的李云天,为了让她便宜行事特意给了她一道锦衣卫百户的腰牌。
当雷婷和李云天从济宁府返回京城的时候,宣德帝已经登基称帝,雷婷本想把这道锦衣卫腰牌还给宣德帝,宣德帝有感雷婷此次护驾有功,故而就将这道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腰牌赏赐给了她。
其实,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雷婷手里的这道腰牌与普通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腰牌不同,正面“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字体右下方刻着一个黄色的“御”字,背面刻着“洪熙元年,宣德惠赐”小篆。
虽说雷婷并不是锦衣卫的人,但这道腰牌无疑成为了她的一道护身符,按照大明律例锦衣卫犯事交由锦衣卫南镇抚司管辖,其他衙门不得干涉。
自从洪武皇帝起,大明的皇帝就喜欢给功勋卓著的臣子颁发特殊奖励,例如免死铁券什么的,有些明初的大臣甚至得了好几道免死铁卷,雷婷的这个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的腰牌也正是宣德帝给予的特殊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免死铁券不过是君王用来驾驭臣下的一种手段而已,洪武皇帝当年大兴“胡蓝大狱”,被杀的勋贵中有人有两三个免死铁券,到后来还是免不了一死。
“几位大人请。”门卒自然认得锦衣卫的腰牌,见状不敢怠慢,连忙侧身闪开了道路,心中暗自猜测着李云天的身份,很显然李云天的官职要在百户之上。
李云天面无表情地进了院门,在一名家仆的引领下去了后院客厅,那十几名护院不动声色地尾随在后面,警惕地监视着李云天等人的举动。
“几位找本官何事?”就在李云天坐在客厅里慢条斯理地用茶盖轻轻拨着茶杯中袅袅升起的热气时,一个声音从门口处传来,郭资在几个壮汉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上下打量着他。
“尚书大人。”李云天见状放下茶杯起身,微笑着向郭资拱了一下手。
“侯……你们都退下,没有本官的吩咐不得靠近。”郭资闻言顿时就是怔了一下,他发现这名身穿便装的男子竟然是跟随宣德帝北征的李云天,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随后不动声色地向屋子里的护卫、家仆和侍女下达了命令。
郭资久经官场,自然清楚李云天此次秘密回京一定有要事找他,故而喝退了家中的下人。
李云天闻言也摆了一下手,除了雷婷外的几名护卫向他一躬身,也跟着退了出去,房间里就剩下李云天和雷婷、郭资。
“尚书大人,皇上任命本侯为辽东副总兵,协助义国公处置辽东军务,本侯要率军前去辽东增援,希望大人能尽快拨付本侯所需物资。”等房间大门关上后,李云天从雷婷手中接过一道内阁下发给户部调用物资的公文,微笑着递给了郭资。
“要五百万两?”当郭资接过公文扫了一眼后,不由得惊讶地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要的财物折合白银五百万两,这也太多了一些。
“尚书大人,此次本侯率军前去辽东,不仅要征讨兀良哈三卫,而且还肩负着抚慰辽东百姓的职责,故而需要一大笔物资。”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向郭资解释着,用五百万两白银来换取辽东的稳定可是一笔非常换算的买卖,这里面不仅有军费,还有治理辽东地方事务的花销。
“既然皇上已经御准了此事,本官明天就让人从户部的府库中拨付侯爷需要的物资。”郭资刚才只不过是下意识地一问而已,宣德帝和内阁皆同意了拨给李云天五百万两物资,那么他自然不会反对。
“有劳尚书大人了。”李云天闻言笑了笑,开口向郭资说道,“尚书大人,此次物资拨放要隐秘进行,不宜让外界知晓,故而可以夹杂在拨给讲武堂的物资中发放。”
“本官一定会小心行事。”听闻李云天提起讲武堂,郭资的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异样的神色,随后点了点头说道。
郭资自然知道户部官吏与讲武堂的人近来一直在纠缠给讲武堂拨付的物资上,双方甚至在昨晚爆发了冲突,只不过李云天不提他也不好说起此事。
“尚书大人,虽说辽东战事凶险,但交趾才是本侯真正担心的地方,交趾地处偏远,现在大乱初定,民心不稳,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动荡,皇上此番北征的路上十分关注交趾事宜,本侯现在可谓是心力交瘁,倘若交趾出什么乱子可就不好向皇上交代了。”
李云天见郭资的眼神有些闪烁,于是叹了一口气,看似无奈地发了一句牢骚。
“侯爷言重了,侯爷平交趾,收占城,交趾百姓无不威服,再加之治理有道,岂会出什么乱子?”郭资闻言脸上顿时流露出尴尬的神色,微笑着回道,笑容显得有些勉强,他怎会听不出来李云天在暗指户部扣押了讲武堂物资的事情。
谁都知道,户部拨给讲武堂的那两成五的财物大部分要被用来投在交趾,广西由于也在李云天的总督之下故而也会从中分上一杯羹。
一旦那些物资不能及时到达交趾,进而影响到了交趾布政使司在交趾的各项规划,那么届时就不要怪李云天无情了,否则李云天没法向宣德帝交代。
郭资也是一步步走到了户部尚书的位子上,自然清楚户部的那些官吏拖延给讲武堂财物的原因,无非就是想捞上一点儿油水,他身为户部的主官总不能断了那些官吏的财路,否则届时谁还给他这个主官来卖命?
因此,对于讲武堂被拖欠的财物郭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户部的那些官吏又没说不把东西给讲武堂,只不过在按照流程办理而已。
不过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已经引发了李云天的不满,要是郭资再放任那些官吏下去的话保不准李云天要拿户部开刀。
说起来李云天可谓是户部的冤家对头,户部因为李云天可没少吃苦头。
当年李云天还是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参与了震惊京城的“京通仓大案”,后来又提议设立农部,专管农业上的事情,接着就是彻查了两淮盐道的贪墨案,成立了大明税局,使得户部失去了税收大权。
别人或许不清楚农部和大明税局成立的内情,郭资对此可是一清二楚,宣德帝之所以会对户部进行如此大的变革,完全就是因为李云天的“怂恿”,因为李云天在交趾设立过与农部和大明税局性质类似的衙门,只不过挂在了讲武堂的名下而已。
说实话,郭资虽然对李云天消弱了户部的职权十分不满,但不得不说李云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对大明有益无弊,故而他在心中还是挺佩服李云天能有如此的魄力和眼光。
“那就承尚书大人吉言了。”李云天见郭资的笑容显得有些生硬,知道他听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因此微笑着向郭资拱了一下手,有些事情还是不说破的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免得伤了大家的和气。
不久后,李云天和雷婷等人从郭资宅院的后门离去,消失在了后门巷子的茫茫夜色中。
此次回京李云天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故而他没有在郭资府上久留,而且他相信郭资也并不怎么欢迎他这个向其施加了压力的不速之客。
穿过了几条僻静的小巷,李云天来到了城南一座气派的宅院前,雷婷走上前伸手拍了拍房门。
“谁呀!”很快,一个声音从院子里响起,一名中年家仆随后打开了房门,见到雷婷顿时微微一怔,立刻认出了雷婷的身份。
“我们是湖口县来的,前来拜见杨公子,顺道带来了一些家乡特产。”雷婷见那名中年家仆想要给她行礼,于是操着江西九江府口音说道。
“进来吧。”中年家仆也是机灵,闻言顿时明白了雷婷的用意,瞅了一眼立在雷婷身后的李云天一眼,连忙顺势回答,躬身将李云天和雷婷请了进去。
“侯爷、夫人,你们不是随着皇上北征鞑靼人去了,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李云天被中年家仆领到了前院会客大厅,打发所有下人回屋消息后去后院禀报去了,李云天和雷婷聊天的时候,一名蓝袍男子一脸惊讶地进门,望着恋人说道,他不是别人,正是李云天的好友杨云贵。
与李云天私交甚密,可谓是李云天的左膀右臂。
杨云贵在江西九江府湖口县时追随的李云天,字悠远,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讼师,后来被李云天收服,先是担任了湖口县刑房司吏,后来跟着李云天进京在都察院担任经承一职。
谁也不会想到,杨云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担任李云天的情报总管,专门负责收集两京十三省的情报,此时已经在全国都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云贵从李云天那里接受了不少新式思维,所以他还是讲武堂下辖六大学院的特聘教官,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时他其实在负责讲武堂六大学院的事务,是李云天所倚仗的左键右臂。
第641章情报(三更)
“辽东战事告急,皇上派我率军前往辽东驰援义国公。”李云天向神情诧异的杨云贵微微一笑,随后开口问道,“悠远,我怀疑有人在幕后策划北元残部向大明发动战争,你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的人有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杨云贵借助九州商会在前往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做生意的商人中派遣了暗探,在当地部族中悄悄发展情报网络,故而李云天要想得到敌军的情报自然要来找杨云贵。
“这倒没有。”杨云贵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皱着眉头说道,“如果确实有人隐身幕后指挥这一切,那么可着实不简单,竟然能让北元残部联合起来对付我大明。”
“此人费尽心机在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挑起战火,而且相继在辽东击败了义国公和安泰侯,文韬武略可见一斑,北元什么时候出了这种人才?”
李云天对杨云贵所言颇有感触,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对方已经在辽东掌握了主动,辽东这场战可不好打呀。
“对了,我今天收到了一个从交趾传来的消息,陈光宗带着紫鹃逃走了,下落不明!”杨云贵知道事态严重,凝神想着有什么有用的消息可以提供给李云天找出那个北元的幕后主使,沉默了片刻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向李云天说道。
六月上旬,陈光宗和紫鹃随着一批两淮盐道贪腐案中的涉案者乘海船抵达了交趾,进而被分配到各自所属的村镇中。
谁成想,仅仅过了半个月,也就是六月下旬陈光宗和紫鹃就忽然消失不见了,当地官府寻找未果,断定两人已经逃走。
“算了,早走早安心,他原本就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李云天闻言微微一怔,随后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当时可是让紫鹃警告陈光宗好自为知,没成想陈光宗还是按捺不下寂寞逃走了。
陈光宗能执掌盐商总会这么多年肯定有一定的本事,不单单倚仗陈文仁的力量,如果李云天没有猜错的话陈光宗肯定已经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在外面秘密置办了一份产业,这次能顺利从交趾逃走绝对有人接应。
反正陈文仁已经要被处死,陈家的家产也都全被抄没,也算得到了惩罚,陈光宗跑了也就跑了,希望他能安稳地过下半辈子。
况且,李云天现在被辽东战事所困扰,哪里还有心情去理会陈光宗的事情。
“兀良哈三卫谁与大明走得最近?”随后,李云天的心思又转到了辽东战事上,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问道。
北元残部按照地域分成三个部分,蒙古草原以西的蒙古人称为瓦剌,蒙古草原以东的蒙古人称为鞑靼,鞑靼部东北方的蒙古人叫做兀良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兀良哈三卫。
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1389年,明太祖为了安置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蒙古人,故而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
按照明军的卫所军制,授封兀良哈三卫首领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决定其更袭和升迁,并颁给敕书,以凭朝贡,其中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
大明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因此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
明初时,兀良哈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
明中期后,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所以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根据我得到的情报,在兀良哈三卫中福余卫与大明走的最近,同时与鞑靼部之间关系恶劣。”杨云贵想了想后向李云天说道,“鞑靼太师阿鲁台曾经派兵攻打过福余卫的蒙古部族,占领了他们一部分领地。”
十四世纪初,蒙古鞑靼阿速特部大首领阿鲁台与蒙古瓦剌卫拉特部为敌时,曾经得到蒙古科尔沁部的支持。
因此,阿鲁台和科尔沁部的关系十分友好,在卫拉特部的马哈木拥立德勒伯克为全蒙古大汗的同时,阿鲁台也拥立了科尔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称全蒙古大汗。
阿岱汗封阿鲁台为太师,但阿岱汗和阿鲁台联合力量最终未能击垮卫拉特部,并不时遭到卫拉特部东进的威胁。
再加上阿鲁台先后四次被永乐帝率兵征讨,故而永乐朝后期阿岱汗和阿鲁台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达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
阿鲁台之所以迁到这一地区驻牧,是因为兀良哈地区的一些蒙古部族首领和阿鲁台的关系较为亲密,有的人还同阿鲁台结为儿女亲家,而且阿鲁台的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卫。
当阿鲁台被永乐皇帝征讨时,兀良哈三卫曾给过他多次援助。
当然,也不是所有兀良哈蒙古部族首领都甘愿服从阿鲁台的控制和调遣,其中,驻牧嫩江流域的福余卫的一些蒙古部族首领在阿岱汗和阿鲁台进入其驻地时就奋起反抗。
结果,福余卫的那些蒙古部族首领遭到阿鲁台太师的镇压,人畜被掠夺,这使得一些福余卫的蒙古部族首领不得不放弃其驻地逃往海西女真部所在的地区。
其实,兀良哈三卫自从接受了明太祖的封赏之后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大明。
明太祖规定兀良哈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永乐初年永乐帝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双方交流逐渐增多。
尽管兀良哈三卫时而寇掠大明辽东地区边镇,但通关全局来看他们尚能服从明朝的管辖。
而正是由于兀良哈三卫的屏捍,自三卫设立起至嘉靖年间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平滦诸州未遭蒙古侵扰之祸。
因此,此次兀良哈三卫忽然之间向大明发难完全出乎了李云天的预料,在他看来兀良哈三卫完全就没有必要采取如此过激的行为,因为大宁都司对他们进入河套地区放牧其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一直相安无事。
这一次兀良哈三卫在大宁城外忽然冒出来的援军,证明鞑靼部的蒙古部族肯定参加了辽东战事,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李云天需要知道是谁促成了鞑靼部与兀良哈三卫的这次结盟,说不定还包括了瓦剌部,这种事情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不易。
“福余卫?”听了杨云贵的话后,李云天皱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随后开口问道,“你在福余卫可有什么用得上的关系?”
“我手下有一名暗探与福余卫指挥同知次子关系密切。”杨云贵清楚李云天的意思,于是说道,“我这就联系他,让他借着今年与福余卫的生意打探消息。”
“让他小心,安全第一,不可急于行事。”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他现在迫切需要敌军的情报,尤其是兀良哈三卫与鞑靼部结盟攻打大明的原因。
“你放心,他已经是老手了,绝对不会露出破绽来。”杨云贵微微一笑,对手下的暗探非常有信心。
“有没有吃的,我们自从进了京城还滴米未尽。”李云天见杨云贵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顿时也笑了起来,拍了拍肚子后说道,他忙了一天根本就没有时间吃饭。
“我马上让人去准备。”杨云贵闻言微笑着离开了,前去通知下人做饭。
“对了,把朝鲜国的情报整理一份,明天我让人来拿。”饱餐了一顿后,李云天领着雷婷等人离开,杨云贵亲自将他送到门口处,临走的时候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向杨云贵说道。
“侯爷,你要去朝鲜国?”杨云贵顿时就是一怔,李云天很显然不会无缘无故地要朝鲜王国的情报,如果联系起辽东现在的战事那么李云天十有八九要去朝鲜国。
“如果兀良哈三卫把进入辽东的通道堵住,我军就要等到明年才能从路上进入辽东,因此不如以朝鲜王国为跳板集结兵力并且补充物资。”
李云天闻言冲着杨云贵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说道,“皇上已经给朝鲜王下旨,让其协助我军征讨兀良哈三卫,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朝鲜国看看,安排相应的事宜。”
杨云贵觉得李云天的笑容里有一丝诡异的神色,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虽说朝鲜国不过是大明的一个藩属国而已,但显然李云天对其另有打算。
第642章另有所
从杨云贵家中离开后李云天直奔讲武堂,由于讲武堂实行军事化管理,因此官吏们都集中居住在讲武堂提供的宿舍内,李云天很快就把讲武堂政务堂的几名主事武官召集起来,向他们安排接收户部下拨的那一成五财物的事宜。
其中,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那五百万两充作军资的财物的动向,按照李云天的要求将被秘密运到天津港,然后装上停在那里的海船,届时将运往朝鲜国。
由于辽东局势负责,故而为了稳妥起见李云天准备将那些财物安置在朝鲜国境内,以免被人觊觎,进而引发什么事端。
交代完那几名政务堂武官事务后夜色已深,李云天在讲武堂的一间厢房里就寝,雷婷细心地给他打来了洗脸和洗脚的水,伺候他宽衣解带,这些年如果不是雷婷在身边无微不至照顾的话李云天的生活肯定已经乱得一团糟了。
因此,李云天对雷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两人不仅曾经同生共死过,而且相处的时间也最长,故而感情自然深厚。
“相公,此次兀良哈三卫来势汹汹,又有鞑靼人甚至瓦剌人相助,再加上有人幕后筹谋,辽东的战局不容乐观。”
一番温存过后,雷婷躺在李云天的怀里忧心忡忡地抚摸着他的脸颊,北元虽然已分散成三大部难现当年蒙元帝国的雄风,单一某个部族并不可怕,人单力薄难成气候,但要是三者被人处心积虑地联合起来,那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尤其张昊和梁坤相继意外战败,足以表明对方已经对明军的征讨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使得雷婷心中感到不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明的国力至少是这些北元残部的十倍,他们或许能取得一时制胜,但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我大明。”李云天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伸手搂紧了雷婷,轻声安慰着他。
“相公,你是不是担心北元的人去了朝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