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镇武侯,你的意思是我军此次大捷有异?”宣德帝没有料到李云天会有此一说,神情顿时显得有几分意外,不无狐疑地问道。

“臣只是觉得鞑靼人此次南侵有备而来,我军要小心行事。”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有条不紊地回答,他才不会质疑这个战果免得届时得罪人。

“镇武侯,依你之见该如何给安平侯回复?”宣德帝见李云天神色凝重,好像对鞑靼人的败退难以释怀,脸色随之变得严肃起来,他相信李云天绝对不会无的放矢。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说出了八个字。

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现在时局未明一切以稳为重,待敌情明确之后再给予对方雷霆一击。

“报!”就在这时,又有一名内侍火急火燎地奔了过来,双手托着一道公文跪在了亭前,“皇上,义国公在距离辽阳城三百余里的西宁堡遇伏,经过浴血厮杀率领一万余人突围,现已抵达辽阳城。”

“什么?”听闻此言宣德帝顿时大吃了一惊,李云天的脸上也流露出诧异的神色,两人万万想不到张昊竟然还没抵达辽阳城就遭遇到了惨败。

几天前张昊在奏报中还说经过激战明军已经成功夺回被兀良哈三卫占领的西岭城,守城的敌军仓皇向西逃走,他准备往辽阳城进发,会和辽阳城的辽东都司守军后清剿进入辽东地区的敌军。

谁成想张昊的大军竟然在距离西岭城仅仅五十里的西宁堡被伏击,而且还遭遇了一场溃败,事情来得实在是太过突然。

虽说李云天知道张昊的捷报肯定也有不少水分,但他有五万大军又是有名经验丰富的悍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随后,李云天的脸色顿时变了几变,如果想要让张昊遭遇此番大败的话,伏击的敌军至少与张昊兵力相当,这意味着对方早就预谋好了此次伏击故而提前集结了兵力,只不过事先瞒过了明军。

张昊经此大败后只率领一万多残兵败将逃到了辽阳城,已经无法完成增援辽东的目的,而且必将影响到辽阳城明军的士气,辽东的局势无疑将变得更加险峻。

“来人,速召随驾内阁和军阁阁员前来议事!”经过了最初的错愕后,宣德帝面无表情地下达了诏令,一旦辽东战事有失那么敌军将南下威胁山海关,山海关距离京城可谓一步之遥,后果不堪设想。

金英知道事态紧急,连忙招来几名内侍耳语了一番,那几名内侍就飞奔离去。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战事虽然远隔千里,但双方之间肯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山西行都司的战事无疑吸引了大明的征讨大军,进而给敌军在辽东战胜明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隐隐约约,李云天觉得好像有一个人躲在幕后策划了这一切,引导着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来与明军作战,不得不说对方的谋略卓绝,竟然能在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同时发起战事,这岂非寻常之人能办到。

在宣德帝的紧急传召下,随同宣德帝出征的军阁和内阁阁员相继赶来见驾,等得知张昊战败一事后大吃了一惊,谁也没有想到竟会发生这等匪夷所思之事。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当务之急自然是再度派遣援军赶往辽东进行救援,因此众臣围绕着派何人领军前去辽东以及派遣多少兵力,甚至随军粮草等事进行了一番商议,气氛显得颇为沉闷。

其实,京城里面能率军增援辽东的勋贵有几个,所需要的兵力也能从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调遣,唯一令人感到头疼的是援军的军需物资。

户部为了给宣德帝北征和张昊驰援辽东都司已经动用了京畿地区的粮草,如今要想再给增援辽东的军队准备粮草的话需要从京畿以外的地区调集,这需要不少的时间,而很显然明军现在缺少的就是时间,如果不能及时赶到辽东的话辽东的局势很可能会变得更糟。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商议中英国公张辅一直皱着眉头在那里沉思,作为经验丰富的一名老将,他已经看出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的这两场战事并不是孤立的,双方好像遥相呼应,这就使得事态变得复杂起来。

“皇上,臣认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安泰侯梁坤行事稳妥,可率军增援辽东,所需军卒可由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调派。”经过一番紧张的商议后,军阁次辅张本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梁坤是梁少杰的父亲,本为安泰伯,由于剿匪有功被进封为安泰侯,担任前军都督府右都督,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骁将。

“臣附议。”随后,内阁次辅杨荣向宣德帝一躬身,同意了张本的奏报。

“臣附议。”其余众人跟着纷纷表示了赞同,这是他们先前商议的结果,认为梁坤此番前去最为合适。

“太师,你如何看待此事?”宣德帝将张辅没有表态,于是沉声问道,虽说张辅曾经因为与汉王关系密切被宣德帝夺了兵权,但在作战上还是非常相信他的经验。

“安泰侯老成稳重,足以领军前往。”张辅闻言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坐在众人末座的李云天,然后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回答。

由于辽东战局复杂,在张辅心中有两个最佳的领军人选,一个是在京城辅佐太子的忠国公周征,另外一个就是伴驾的李云天。

不过,周征因为要坐镇京城根本无法抽身前往辽东,而李云天又是宣德帝身边的近臣,现在朝廷有不少勋贵可用,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两人,故而他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让梁坤统军。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辅的那一眼,立刻意识到了张辅的心思,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现在这种军国大事的商议他仅有列席权而已,如果宣德帝不问他的话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

况且,京城里还有如此多的勋贵可用,他要是主动请缨的话岂不是对那些勋贵的蔑视?

“准奏,立刻传诏京师,安排增援辽东事宜。”见张辅也同意由梁坤领军,宣德帝于是沉声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下达了诏令。

“另,告诉安平侯要步步为营,不可轻敌。”随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开口吩咐道,张昊这么一败再加上李云天先前的忧虑,使得他不由得担心起牛世豪来,万一牛世豪再出什么乱子的话局势可就变得糟糕了。

第637章接连再败

随着宣德帝的诏令,京城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梁坤通过军阁迅速从山东都司调兵三万和山西都司调兵四万,征调了他所需要的部队。

户部更是马不停蹄地忙碌地筹集梁坤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反正户部现在财大气粗,根本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后自然有粮草运抵京城。

对明军来说也有好消息,牛世豪的进展非常顺利,依照宣德帝的诏令放缓了追击鞑靼人的脚步,七月上旬的时候成功将进犯的鞑靼人赶出了山西行都司的地界,鞑靼人越过阴山向北方草原逃窜。

宣德帝闻讯后启程赶往了大同城,同时命令牛世豪进入草原追击逃跑的鞑靼人,此战一定要给予鞑靼部重创,使得其不敢再轻易南侵。

于是,牛世豪率领十万明军浩浩荡荡地越过了阴山,兵分两路追击向北逃窜的鞑靼人,兵锋直抵达鞑靼部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伊林。

七月底,宣德帝的圣驾抵达大同城,大同城的文武官员纷纷出城相迎,将宣德帝的御辇迎进城去。

望着拜伏在街道两侧山呼万岁的百姓们,宣德帝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意气风发,当年他随永乐帝北征时就在大同城里住过,如今想起来恍如昨日,眼前的景象与当时永乐帝进城时何其相似,只不过被万民跪拜的对象由永乐帝换成了他而已。

永乐帝曾经五征蒙古,除了第二次征讨瓦剌部外另外四次皆征讨鞑靼部,使得鞑靼部落荒而逃,避难于漠北。

与永乐帝的北征相比,宣德帝此次出征的声势无疑要小上许多,据史料记载宣德帝五次北征皆率军数十万而宣德帝仅仅率军十五万,究其原因是宣德帝体恤民情,不想在北征的事宜上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况且,宣德帝此次北征的目的只是想教训一下南侵的鞑靼部,并不准备追敌深入。

永乐帝的五次北征经验表明,无论是鞑靼部还是瓦剌部,面对明军大部队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北逃,明军根本就无法追击否则漫长的后勤线不能得以保障。

八月中旬,牛世豪派人传来捷报,明军兵不血刃拿下了伊林城,伊林的鞑靼部守军望风而逃,不敢掠明军锋芒,使得明军缴获牛羊无数,俘虏没能来得及逃走的鞑靼百姓万余人。

牛世豪向宣德帝请旨,询问宣德帝是否追击逃走的鞑靼部,率军前往“饮马河”,然后攻占鞑靼部的重地忽兰忽失温,进而威逼北元曾经的国都哈拉和林城,同时也是鞑靼部的都城。

饮马河本名胪朐河,也就是现在的克鲁伦河,位于鞑靼部重城忽兰忽失温的东南部,永乐帝第一次北征的时候率军至此,将其更名为“饮马河”。

宣德帝听说过饮马河的事情,当年永乐帝北征的时候他尚年幼未能目睹饮马河畔万马齐饮的壮观场面,如今有机会进抵饮马河并且像永乐帝一样君临哈拉和林城,他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丰功伟绩。

因此,宣德帝下旨集结山西行都司的三万兵力,外加骁武军青龙军团在大同大营的两万人马,赶往伊林城与牛世豪会和。

如此一来,加上宣德帝随行护驾的五万军力,陪同宣德帝赶往伊林城的军队就有十万人,从大同府出了长城后队伍一路北上,浩浩荡荡,在平坦的草原上望去无比壮观。

“镇武侯,皇上传召。”这天上午,李云天正倚在行驶的马车车厢中闭目养神的时候,马车忽然停了下来,随即车厢外响起了一个声音。

李云天闻言睁开双目,活动了一下颈部后下了马车,这些天他时常陪着宣德帝解闷,早已经习惯了随叫随到的生活节奏。

宣德帝的御辇是一辆由八匹马拉的大车,犹如一个移动的房屋,此时停在一个山坡下,守在御辇前的内侍见李云天来后连忙给他拉开了厚实的门帘。

御辇内,宣德帝面色铁青地坐在软团上,面前的桌案上摆着一道公文,右手手指不停地在桌案上打着拍子,现场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重。

“皇上,出了什么事?”从宣德帝脸上的有些铁青的神情中李云天觉得应该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一躬身后小心翼翼地问道。

“你看看这个!”宣德帝拿起桌上的公文递给了李云天,语气显得有些冷冰冰的。

“怎么会这样?”李云天接过公文一看,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惊愕的神色,有些难以置信地望向了宣德帝。

公文是贰路元帅梁坤发来的急报,他七月中旬率军在山海关会合了大宁都司的军队,集结了十二万兵力向在长城外与大宁都司对峙的兀良哈三卫发动了攻击,想要先消灭兀良哈三卫再驰援辽东都司。

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面对明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兀良哈三卫不断后退,最终退到了大宁城,双方在大宁城外进行了一场大战。

岂料,原本对明军是一场以众击寡的战事忽然在中途发生了变化,兀良哈三卫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五六万援军,其骑兵一举冲垮了明军的后阵,导致明军阵脚大乱败下阵来。

在敌军的一路追杀下,梁坤率领着两三万人退回了山海关,至此,大宁都司在关外已无驻军,通往辽东的道路被兀良哈三卫彻底封锁住。

梁坤已经在奏报中向宣德帝请罪,恳请能以戴罪之身上阵杀敌,即便一死也要倒在阵前。

这一下,辽东的明军可就成为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孤军,宣德帝的北征以及两次增援辽东已经将京畿地区和山东、山西的明军主力抽调一空,剩下的卫所军队可谓老弱病残,无力应对辽东战事。

如今,兀良哈三卫和明军在山海关前对峙,京畿都督府已经紧急抽调兵力前往山海关增援,力保山海关不失,否则兀良哈三卫将策马南下,直下京师。

“镇武侯,依你之见朕该如何决断?”

宣德帝神情严肃地望着李云天,心中是万分恼火,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大明战功赫赫的张昊和梁坤这两名靖难勋贵元老竟然相继折戟辽东,不仅使得辽东战事陷入了危局,而且还令京师前所未有地笼罩在了危险中。

“皇上,山海关有我军重兵把守,固若金汤,兀良哈三卫本就不善攻城,倘若攻打山海关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依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此次的目的应该是切断辽东与关内的联系,意图拿下我辽东守军,进而占领辽东。”

“皇上,一旦兀良哈三卫攻占了辽东,那么长城外我军将处于劣势,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无疑会尽占河套地区,然后隔长城与我军对峙,使得我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说着,李云天抬步走到挂在一旁的一幅大明北疆地图前,伸手在河套地区和辽东地区划了一个大圈,沉声禀告道。

“镇武侯,现在看来鞑靼人果然已经参与了辽东战事,怪不得他们面对安平侯的攻势节节败退。”宣德帝起身走上前,望着地图上漠南和辽东沉思了一会儿,面无表情地说道。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何牛世豪在山西行都司的战事打得如此顺利,原来鞑靼人已经赶去辽东增援兀良哈三卫,接连击溃了毫无防备的张昊和梁坤。

“皇上,此次兀良哈三卫和鞑靼部行事诡异,很显然经过精心筹划后而来,臣觉得瓦剌人十有八九也涉及其中,否则他们绝不敢如此挑衅我大明。”

李云天略一沉吟,向宣德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皇上,倘若瓦剌人、鞑靼人和兀良哈三卫联合起来,那么我军面对的将是整个北元残部,其兵力至少可以达到十五万人,臣恳请皇上在事态未明前停止北进,以防敌军有诈!”

“瓦剌、鞑靼、朵颜!”宣德帝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凝神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地图,瓦剌部、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几乎囊括了长城外除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外的所有地区,集结十五万的兵力并非难事。

这意味着,明军此次面对的不再是蒙古某个单一部族的挑战,而是要与蒙古三大部族交战。

换句话来说,自从洪武皇帝后,明军将第一次与北元残部爆发一场全面战争,即便是永乐皇帝在时也不曾有过这种情形出现。

“镇武侯,你怀疑鞑靼人在诱使安平侯北进?”良久,宣德帝转过身望向了李云天,神情严肃地问道,他已经听明白了李云天话里的言外之意。

“这只是臣的一个猜测而已。”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着自己的理由:“

如果鞑靼人东进支援兀良哈三卫其后方必定空虚,瓦剌人与鞑靼人早在永乐皇帝时就开始争夺北元的正统地位,双方多有厮杀,鞑靼人之所以敢去辽东,一定是与瓦剌人有什么交易,双方十有八九进行了结盟!”

“可恶!”宣德帝双目寒光一闪,禁不住一拳砸在了地图上,从李云天的分析来看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想必是进行了联合,对方此番大举进攻很显然来者不善。

“设帐,传随行二品以上大员入账议事。”随后,宣德帝扭头望向了侍立在一旁的金英,神情冷峻地向他吩咐道,准备召集众臣前来商议应对辽东危局之策。

第638章请缨出战

在宣德帝的命令下,金英一边让人给张辅和杨荣等人传召,一边指挥着随行人员找地方搭建宣德帝休息时的御用营帐。

宣德帝的御用营帐宽大舒适,装饰豪华,宛如一个小型宫殿,里面各式器具一应俱全。

张辅和杨荣等人默不作声地围坐在宣德帝面前,他们刚才已经得知梁坤意外战败的事情,心中感到无比震惊,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谁能想到兀良哈三卫竟然会突然之间冒出来五六万的援军?

“太师,你如何看待此事?”半晌后,宣德帝见众臣皆闭口不语,于是问向了张辅。

“皇上,臣觉得此次北元残部来势汹汹,皇上圣驾为重不宜再北进,应该转回宣府。”张辅闻言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一躬身,谨慎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此时此刻,张辅与李云天一样,都怀疑牛世豪此番推进顺利有可能是敌军的诱兵之计,因此采取了保守的策略。

“皇上,此时我军士气正旺,倘若忽然转回宣府恐怕会使得军中流言四起。”张辅的话音刚落,军阁次辅张本就忧心忡忡地说道,此举无疑是示敌以弱,不仅传出去对宣德帝的威信有影响而且还会使得将士们感到心生疑惑,以至于军心不稳。

“皇上,安平侯十万大军足以横扫鞑靼部,请皇上移驾宣府城,而后派军支援辽东。”这时,宜国公刘威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

宜国公刘威是现场除了张辅资历最深的勋贵,现在担任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与张辅交往密切,故而自然清楚张辅的用意。

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他身为大明天子岂可连敌军的影子还没有见到就落荒而逃?传出去岂不是要贻笑大方了。

“皇上,臣觉得皇上不如在伊林城坐镇,既指挥安平侯追击鞑靼部,又可分兵救援辽东,进可攻,退可守。”杨荣见宣德帝面色不善,于是微微一躬身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一旦情形有变不仅宣德帝可以从容退回长城,而且宣府城属的万全都司还可派军接应。

“臣觉得此法甚好。”随即,军阁辅臣秦牧向宣德帝一躬身,赞同了杨荣的提议,这倒不失为一个两全的办法,既保存了宣德帝的颜面也保证了宣德帝的安全。

“臣附议!”张辅迟疑了一下,随后也答应了下来,此次宣德帝御驾亲征世人皆知,倘若宣德帝连伊林城都没有抵达就转回宣府城,难免受人诟病。

“臣附议。”见此情形,在座的众臣纷纷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太师,你觉得京城内何人能领军救援辽东?”宣德帝微微颔首,这也正是他心中所想,身为大明天子岂可灰溜溜地逃走?随后望向了张辅。

其实,宣德帝的安危事宜现在倒还简单,麻烦的是辽东的战局,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如果不能在十一月之前抵达辽阳城,那么明军就会遭遇到辽东的严寒天气,届时大雪封路将无法前行。

一旦这样的话,明军唯有等到第二年三月才能进入辽东,辽阳城内的粮食是否足够支撑到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不小的疑问。

“皇上,臣觉得辽东敌军能接连两次击败我军绝非偶然,一定有人在幕后出谋划策,现在敌军在辽东已经占据上风,臣觉得唯有忠国公亲自出马方能力挽狂澜!”张辅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推荐周征。

周征现在可谓是京城勋贵之首,而且能攻善战,其军事指挥才能与张辅不相上下,此时面对辽东的这个局面除了周征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选,周征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还能极大地鼓舞明军的士气。

“臣附议!”等张辅话音落后杨荣率先表明了观点,沉声说道。

“臣等附议!”现场的众臣确实找不到第二个合适的人选,因此纷纷赞同周征领军北上,以解辽东之围。

“太师觉得忠国公领军多少为好?”宣德帝心中也是钟意周征,微微颔首后问道,在他看来周征老成持稳、经验丰富,绝对不会犯张昊和梁坤的错误。

“依辽东目前的局势来看,忠国公至少领军十万才能解除辽东之困。”张辅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出了一个数字,原本北元在关外作战就有优势,再加上明军的战斗力持年下降,考虑到梁坤的惨败,故而他得出了一个保守的兵力。

“十万!”宣德帝的眉头顿时皱了皱,此番辽东之战绝对是一场恶战,故而唯有用明军主力迎战,现在京畿地区和山东、山西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抽调一尽,要想凑齐这十万人并非易事。

“从朕的随军冲抽调五万驰援辽东,剩下的五万由军阁从各都司中调集,务必在十月之前抵达山海关!”随后,宣德帝沉声向张辅说道,为了能尽快集齐这十万马,唯有从护送他的军队中抽调。

“臣遵旨。”张辅也正是此意,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宣德帝闻言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结束此次议事,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云天忽然开口说道。

“镇武侯,你有何事?”宣德帝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李云天行事低调通常来说不会掺和此等军国大事,张辅等人也纷纷好奇的看向了李云天,想知道他有何事。

“皇上,忠国公已经年近六旬,身子已经大不如前,辽东地处寒冷臣有些担心他的身子能否吃得消。”在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神情严肃地说道,“况且,忠国公是辅佐太子的重臣不可轻易离京,臣愿意替代忠国公前往辽东!”

张辅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嘴角就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次辽东战事凶险,李云天是周征的女婿自然要替周征的安全着想,两人可谓是一家人,因此由李云天代替周征也显得顺理成章。

尤为重要的是,张辅认为李云天是比周征更合适去辽东的人,李云天的军事才华已经不言而喻,在平定汉王叛乱和交趾叛乱时已经充分展现了出来,而且他年纪轻轻,精力充沛,比周征更合适适应辽东的恶劣天气和应对各种突发的险情。

只不过……张辅不由得看向了宣德帝,现在就看宣德帝舍不舍得放李云天前去辽东涉险,毕竟李云天不仅军事上才华横溢,更是一把治理政务的好手,宣德帝轻易不会让他再身临险境。

在座众人也都纷纷望着宣德帝,等待着宣德帝的决断,虽然李云天在勋贵中资历尚浅但无人质疑他的统军能力。

“镇武侯,你有多大把握能取胜?”与交趾叛乱时的局势比起来辽东的形势无疑要好上许多,宣德帝见李云天主动请缨而且众臣也都没有反对,于是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皇上,在臣看来战争就是粮草和人力的较量,我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故而辽东敌军虽然现在占据了上风,但从长远来看我大明必胜,臣现在尚不知辽东的具体战况,因此现在只能尽全力自保,以图长远。”

说实话,宣德帝的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好回答,李云天要是太过谦逊的话会被宣德帝认为没有把握,他要是信心满满又被会在场众臣认为心高气傲,轻视张昊和梁坤,故而凝神沉思了一下,有条不紊地回答。

“既然如此,朕就准你代替忠国公前去辽东。”宣德帝知道李云天前去辽东心意已决,于是神情关切地嘱咐道,“切记,万事小心,千万不可与敌军硬拼,交趾的事务还等着你处置。”

“皇上放心,臣定会谨慎从事,不会置身险境。”李云天见宣德帝答应了自己的请求,随后起身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说道。

“辽东之战关系我大明京师的安危,镇武侯,你此次前去将骁武军悉数带走,朕等待你凯旋而归。”得到了李云天的允诺后,宣德帝稍微安心,随后沉声说道。

此次随行护驾的骁武军一共有四万人,其中两万是从京师前来的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还有两万是青龙军团大同大营招募的军士,已经训练了大半年的时间。

毫无疑问,这四万骁武军的战斗力无疑是宣德帝此次北征大军中最强的部队,即便是三千营和神机营也要在其面前甘居下风,因此一直跟随宣德帝的圣驾。

宣德帝为了尽快平定辽东的战局,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李云天的安全,这才将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交给李云天,对李云天的厚爱可见一斑。

听闻此言张辅等人顿时大吃了一惊,谁也没想到宣德帝竟会做出这等重大决定,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即便是李云天带走了四万骁武军,那么伊林城还有包括三千营和神机营在内的六万明军,再加上牛世豪率军北上的十万明军,足以确保宣德帝的周全。

“皇上,辽东尚有骁武军朱雀营两万余人,再加上辽东都司的数万人马,以及奴儿干都司的诸卫军队,足以与敌军相抗衡。”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对他关怀有加,但他岂能全部带走宣德帝身边最强的部队?随后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现在时间紧迫,故而臣只要领一万朱雀营的军士赶往辽东即可。另,臣肯定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协助臣在辽东作战。”

“一万人?”听闻此言,现场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李云天此举也太过托大,难道想要用一万骁武军朱雀营的军士就击败山海关前兀良哈三卫的数万大军不成?

第639章率军驰援(一更)

“镇武侯,兀良哈三卫现在盘踞在山海关外,兵力有四五万之众,其中骑兵近两万,在关外交战兀良哈三卫本就占据地利优势,如今又有着众多骑兵,一旦骑兵列阵发起冲锋我军很难挫其锋芒。”

张辅率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语重心长地告诫李云天,在他看来骁武军即便是再骁勇但血肉之躯岂能跟骑兵相抗衡,而当年蒙古人正是依靠骑兵横扫天下。

兀良哈三卫、鞑靼部和瓦剌部虽说难现蒙古当年的辉煌景象,但其骑兵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正面冲锋的话明军骑兵难以抵挡。

梁坤的十二万大军之所以会惨败,正是被突袭的蒙古骑兵冲散了阵形,进而兵败如山倒。

因此,李云天想要以一万骁武军前去硬撼兀良哈三卫的四五万兵力,在张辅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宣德帝的双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不解地望着李云天,他清楚李云天的为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出这惊人之语。

“太师,正是因为兀良哈三卫把控住了从山海关进入辽东的要道,因此下官决定走海路,经天津卫港口抵挡辽东半岛盖州卫的辽口港,进而避开兀良哈三卫。”

李云天知道众人心中的疑惑,因此向张辅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讲武堂的几艘海船就停在天津港,足以将一万骁武军顺利运抵。”

因为担心辽东战局有变,因此早在随同宣德帝离京时李云天就已经给讲武堂下令,让讲武堂悄悄从南直隶的基地将已经造好的三桅帆船到天津港待命。

如今李云天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明军在辽东的战事陷入了被动,那几艘三桅帆船无疑派上了用场,成为了联通辽东都司与京城的重要途径。

“原来如此!”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脸上的神色随之缓和了下来,他差点忘了李云天手里还握着大明的海船。

说实话,如非万不得已李云天并不愿意出动海船,海上运输的风险要远高于陆地,一旦遇上风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年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遇上了风暴,东征人员几乎损失殆尽,也因此保全了日本。

而且,在梁坤战败之前,没有人会认为明军会被兀良哈三卫逼得绕开山海关而走水路抵达辽东。

现场众人的脸上也都纷纷流露出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