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老板,本官此次前来是与你商量买粮的事情。”魁梧上尉见状起身,沉声说道。
“买粮?”贾云川闻言故意装作诧异的样子,显得颇为意外,心中却一声冷笑,说是买,恐怕价格极低与抢没有什么分别。
“大人有所不知,太平的这些粮食属于九州商会,小民无法做这个主。”随后,贾云川向魁梧上尉一躬身,不动声色地说道,“大人想要买粮的话,小民必须得到上面的许可。”
“贾老板,本官用它买,应该可以了吧。”魁梧上尉闻言,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走到贾云川面前后缓缓伸开了手掌,微笑着将手掌中的那样东西展示给他看。
“大人,小民失陪片刻。”当看清魁梧上尉掌心的物体后,贾云川顿时微微一怔,双目流露出愕然的神色,忍不住重新打量了魁梧上尉一眼,随后冲着魁梧上尉一拱手,急匆匆地离开了。
望着火急火燎离去的贾云川,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他的手掌上静静地躺着半枚铜板,正是贾云川所拥有的那半枚铜板的另一半。
很快,贾云川就快步回来,手里握着陈凝凝和郑婉柔让人给他的半枚铜板,拿起李云天的那半枚一对,两个半枚铜板严丝合缝地拼在了一起,合成了一枚完整的铜板。
“大人,你想如何买粮?”贾云川见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他终于等来了另外半枚铜板,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拿那半枚铜板的人竟然是骁武军的人,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后抬头望向了李云天。
“以成本价买下全部的粮食。”李云天微微一笑,沉声说道。
“成……成本价?”贾云川的不由得怔在了那里,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现在粮食可是广西与交趾临近州府的紧俏物资,由于受到交趾战乱的影响粮价已经涨了几倍,而李云天竟然要用成本价买粮,这样一来九州商会岂不是亏死了?
“明天骁武军有人会来与你商谈买粮事宜,你用成本价卖给他。”李云天点了点头,见贾云川神情惊愕,于是不动声色地点了他一句,“赚钱的机会多的是,你没有没有想过九州商会为何会把你派来这里?”
说完,李云天双腿一并,向贾云川行了一个军礼,抬步离开。
贾云川见状来不及多想,连忙将他送出了院门,皱着眉头目送李云天消失在了街头的夜幕中,然后一脸狐疑地望向了手里的那两个半截铜板,无论如何他都想不到拿给他另外半枚铜板的人竟然会是骁武军的人,简直太出人意料了。
良久,贾云川缓缓握紧了拳头,起身走进了院里,他已经想通了李云天临走前的那句话的意思。
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陈凝凝和郑婉柔压根就没有在这批粮食上赚钱的意图,只是帮了朝廷一个忙而已,以此来获取朝廷的回报,意义深远。
此时此刻,他万万想不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年轻的上尉就是大名鼎鼎的镇武伯,否则他就知道陈凝凝和郑婉柔这样做纯粹是帮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回报。!^!
第430章土司
由于交趾事态紧急,故而李云天只在太平城待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前往宣化城,为了安全起见太平卫指挥使派遣五百名士兵沿途护送。。
当天上午,几名骁武军的武官前去找贾云川,商讨买粮的事宜。
就像贾云川先前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宣化府的难民还是平叛交趾的大军都需要粮食,而从内陆调运粮食需要不少时间,劳时费力,因此九州商会在太平府囤积的粮食无疑成为了骁武军的首选。
那几名武官原本以为贾云川会趁机狮子大开口,狠狠地敲骁武军一笔竹杠,可出乎他们的意料,贾云川竟然以比平常市价还要低的成本价将粮食卖给了骁武军。
对于这种反常的情形,那几名武官一时间面面相觑,感到匪夷所思,直到与贾云川签订了买卖文书后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
不过,几名武官并没有感到庆幸和欢喜,而是带人严格清查了粮仓里的粮食,当发现所有的粮食都完好无损后,这才松了一口气,以骁武军的名义宴请了贾云川,并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单单这一项,骁武军就省下了近三十万两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十万大军一年需要粮食的花销要大于二十万百姓口粮的花销:一是军队的军粮质量要高于百姓的口粮,二是军队的士兵都是男子,而百姓一家有老幼妇孺,饭量不及士兵。
因此,十万大军一年军粮的市价近五十万两银子,而二十万百姓一年口粮的市价不过二十多万两。
由于太平府地处偏远,贾云川将这批粮食运到来的成本价大概就是二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按照现在太平府的粮价至少也能卖到五十万两。
如此一来,骁武军等于节省了三十万两银子,对于交趾的平叛大业来说九州商会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
两天后,李云天一行抵达了太平府和宣化府的交界处的一个山口,意外地发现山口处的通道上黑压压挤满了人,声音嘈杂,混乱不堪。
原来,山口处设了一道关卡,一大群穿着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的土兵拎着刀枪守在关卡东面太平府地界的一方。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那些土兵身旁的一棵大树上晃晃悠悠地吊着十几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男人,由于双目紧闭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大树底下是一群被绳子捆住、****着上半身的老幼妇孺,在冷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几个小孩在那里吓得哇哇直哭。
关卡西面的大路上聚满了身穿各色服饰的百姓,看样子是从交趾逃出准备到太平府躲避战乱的难民,一个个拖儿带女,或许是被那些吊在树上的人和土兵手中武器所震慑,不敢闯过关卡,在关卡前苦苦哀求那些土兵放他们过去。
不过,那些土兵丝毫不为所动,拎着刀枪面无表情地瞪着那些难民。
所谓土兵,指的是太平府当地土司衙门所辖的士兵,土司衙门所辖的百姓被称为土民。
而说到土司衙门,就不得不提及在大明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施行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起源于元朝,通过分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官制。
需要说明的是,土司的职位虽然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
依照《明史?土司序》记载,土司的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以此来加强明廷对土司的管理,使得土司臣服于朝廷。
土司只有接受册封成为朝廷命官后,那么才正式取得了对土民统治的合法权。
而且,每当改朝换代时,土司都要向新天子朝贡表以示投诚和归顺,以换取新天子的册封,获得新的印信。
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在土人中设立了文职和武职两种官职。
其中,武职由高到低为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使和蛮夷使等等,隶兵部武选清吏司,归各地都司管辖。
文职从高到底为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等,隶属吏部验封,各布政使司管辖。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宣慰使、宣抚使和安抚使等武职获得者能称之为土司。
而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文职获得者不是土司,只是朝廷任命的一种由土人担任的世袭官员。
为了加强统治和控制,明朝还在重要的土司辖地内设置卫所,驻扎重兵,采用卫所和土司相结合的军事建制。
明代的宣慰使司衙门,也就俗称的土司衙门,设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宣慰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副使一人,从四品;宣慰佥事一人,正五品。
宣抚使司衙门也属于土司衙门,设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宣抚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抚副使一人,从五品;宣抚佥事一人,正六品。
无论宣慰使司衙门还是宣抚使司衙门,都俗称土司衙门,其中只有宣慰使和宣抚使由朝廷任命,其余的土官由宣慰使或者宣抚使自行任命。
除了土司衙门的土官外,土司还在自己的辖境内任命地方土官,其职务有总理、家政、舍把、旗长、亲将、总爷、洞长和寨长等职务。
通常来说,无论是土司衙门里的土官,还是地方土官,一般由土司的家族成员担任。
宣抚使和宣慰使定期朝贡,按年交纳定额赋税,称为差发,战时听供朝廷征调,依照朝廷下发的的征发令提供土兵参与作战。
原本,土司所领之兵只有守土之责,无事则荷末而耕,有事则修矛以战,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
不过,随着土司制度的日趋完备以及与朝廷关系的密切,从明朝开始,土司所辖的土兵就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兵源。
由于土司所处之地大多闭塞落后,故而土司的统治等级森严,其社会形式处于半奴隶社会半封建社会的境况,用严格的等级来确定权力和地位,尊卑之分鲜明。
例如:施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土地按照等级分配,土司占有肥田沃土,舍巳头人可分平地,土民只能在山坡上开一块“份地”。
在住房上,土司“纺柱雕梁,砖瓦鳞砌”;舍已头人“许竖梁柱,周以板壁”,土民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皆不准盖瓦,如有盖瓦者,即‘治以潜越’治罪”。
因此,外界对此调侃道:只准家政骑马,不许百姓盖瓦。家政指的是土司任命的一种高级官员。
土司出巡时仪卫威严盛大,土民见之皆夹道拜伏,否则以谴责诛杀勿论也。
这意味着,土司在其辖区内有着无上权威,是握有生杀予夺的土皇帝,他们通常自称为本爵,土民称其为爵爷或者都爷。
由于土司所处的社会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用士大夫的话来讲就是蛮荒未开化,故而土司通常对所辖的土民实行野蛮残酷统治的重要手段,其刑法有断首、宫刑、断指、割耳、挖眼和杖责等。
其实,在土司制度下,土司辖地内的土民与农奴无异,他们没有任何土地,所种之地都属于土司。
除了为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土民还要向土司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而这种封建农奴性质的制度,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
朝廷对土司的继承制度并没明确限制,基本上按照父死子袭,子死孙袭,代代相传。土司有子则长子袭,无子则弟或婿、妻以及侄辈都可袭。
土司承袭的年龄各朝也有所规定,明朝规定为十八岁,而清代改为了十五岁。
年幼不能承袭的土司,必须由本族土舍或母,能抚孤治事者护理。
大明弘治十四年时,明孝宗还规定土司职官的子弟,凡要承袭土职者,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自此,各土司均办学设馆,请汉学儒师任教,并派子弟去外地学习。
由于关卡对面逃难的百姓太多,李云天等人不由得停了下来,一名太平城的官员随即将那些土兵的旗长喊过来问话。
李云天此时的身份是定南将军的护卫,不动声色地混杂在护卫们中间,当那名旗长向假定南将军禀告了事情的经过后,李云天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原来,太平府境内有一个归太平府管辖的太平宣抚司衙门,也就是土司衙门。
几天前,太平土司衙门接到太平府知府的命令,要他们阻止从交趾来的难民进入太平府地界。
太平府知府这样做也是无奈,自从柳升战败后已经有不少逃难的难民涌进了太平府,不仅难以安置,而且还造成了不少治安问题,因此唯有让太平土司衙门将他们堵在府界上。
接到了太平知府的命令后,太平土司衙门就派来了那名旗长,率领着土兵在山口设卡,阻止难民进入,对那些不听话的难民采取了武力手段,以儆效尤。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他很清楚将难民堵在这里只是权宜之计,随着难民人数越来越多,难民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动,要是有人趁乱擅动那些难民闹事的话,一场暴力冲突将不可避免。
因此,李云天呻吟了一下后,不动声色地向立在他身旁的一名中尉小声耳语了几句。
中尉闻言点了一下头,过了一会儿走向了那名假定南将军,俯身在他耳旁低语了一番。
说完后,假定南将军微微颔首,向那名中尉挥了一下手,那名中尉就和李云天等人走向了关卡处。!^!
第431章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时,关卡前的难民已经跪了一地,一边磕头一边苦苦哀求那些把守关卡的土兵能大发慈悲放他们过去,他们可不想死在叛军的刀下。。
难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将前往宣化城的李云天等人看成是前来增援关卡的官军,故而慌乱了起来,一股恐慌和绝望的情绪迅速在人群中蔓延,于是纷纷下跪哀求。
在这些逃难的难民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年来陆续移居到交趾的内陆百姓,交趾的叛军将这些内陆百姓视为异族,故而对他们往往杀之而后快。
如今交趾叛军气焰滔天,这使得那些移居交趾的内陆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纷纷前往广西逃难,而从宣化府进入太平府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安全的一条逃回广西的通道,因此吸引了众多难民前来。
除了内陆百姓外,剩下的难民基本上都是交趾土官以及土官的亲属、族人,他们虽然与那些叛军属于同族,但有的却心系大明,有的与叛军有仇,故而也要逃进广西避难。
李云天和一众骁武军的仁赶到关卡的时候,一名七八岁、衣衫褴褛、脸上脏兮兮的孩童忽然从难民中跑出来,仗着身形瘦弱,麻利地钻过了拦在路上的木栅栏,刺溜一下就从木栅栏后面的土兵中穿过去,飞快地奔向了路旁的一个草棚。
草棚里摆着一张桌子,两名土兵头目正在里面喝酒,桌上摆着一些酒菜。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瘦弱孩童跑到桌前飞快抓起了桌上盘子里的几块面饼,然后返身就向关卡处跑。
由于事发突然,那两名土兵头目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地望着瘦弱孩童离开。
虽然瘦弱孩童成功从桌上拿了几块面饼,但他这次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想要避开木栅栏后面的那些土兵时失了手,被一名壮实土兵牢牢地抓住了衣领。
瘦弱孩童顿时着急起来,奋力挣扎着,想要逃离那名壮实土兵,不过他的力气有限,根本就挣脱不开那名壮实土兵的手。
随后,瘦弱孩童转过身,冲着壮实土兵又踢又打。
壮实土兵见状于是伸直了手臂,将瘦弱孩童向外拽开,由于他的手比瘦弱孩童的腿还长,所以瘦弱孩童无论如何努力都打不到他,周围土兵们不由得一阵哄笑。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皱,然后抬步走了过去,他觉得现在这种场面不是戏耍瘦弱孩童的时候。
见李云天动了,周围的骁武军武官和军士连忙跟了过去。
就在李云天快要来到壮实土兵的身旁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瘦弱孩童情急之下忽然抓住壮实土兵的手,冲着他的手腕处狠狠地咬了下去。
“哎呀!”壮实土兵感到被咬的地方火辣辣的疼,不由得叫了一声,松开了抓住瘦弱孩童衣领的手。
瘦弱孩童随即撒腿就向木栅栏跑去,不过没跑几步就被前面的土兵拦住了去路,被两名土兵一左一右地按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壮实土兵甩了甩被咬的手腕,双目凶光一闪,嘴里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李云天听不懂的方言,气势汹汹地走向了瘦弱孩童。
“不好!”李云天感觉到了壮实土兵身上的杀气,心中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加快了步伐,迎着瘦弱孩童奔去。
壮实土兵距离瘦弱孩童很近,李云天没走多远他已经来到了瘦弱孩童的身前,伸手抓住瘦弱孩童的衣服就将其给举了起来,吓得瘦弱孩童脸色刷一下变得苍白,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几块面饼。
随后,在周围众人愕然的注视中,壮实土兵口中大骂了几句方言,原地转了两圈后用力将瘦弱孩童冲着李云天的左前方扔了出去。
见此情形,四周的人们顿时爆发一阵惊呼,以瘦弱孩童瘦弱的体质,这要摔在地上的话即使不死那么半条命也没了。
“啊~~”瘦弱孩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在空中发出了一声尖叫。
望着落向左前方空地上的瘦弱孩童,李云天顾不上许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了过去,在众人关切的注视下一把将往下坠落的瘦弱孩童搂在了怀里。
瘦弱孩童此时已经吓得面无血色,神情惊恐地望着李云天,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他先前只觉得一阵腾云驾雾,接着就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李云天的怀里。
李云天见状冲着瘦弱孩童微微笑了笑,算是安慰,然后将他放了下来。
瘦弱孩童现在浑身发软,哪里还有丝毫的力气,一屁股就坐在了死伤,大口大口地喘息着,心有余悸地望着李云天。
几名骁武军的军士立刻面无表情地向那名壮实土兵奔了过去,竟然敢冲撞李云天,简直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壮实土兵意识到自己惹下了大祸,吓得连忙跪在了地上,不停地向李云天磕着头,口中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
“等一下!”李云天看了一眼那名求饶的壮实土兵,眉头微微皱了皱,开口喊住了那几名已经走到壮实身边的骁武军军士。
虽然壮实土兵的行为看起来非常可恶,不过他是土司衙门的土兵,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言行,故而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况且,瘦弱孩童也没有受伤,李云天初来乍到并不想过早地介入到土司衙门的事务中去,因为要想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当地土司衙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起来吧。”随后,李云天冲着壮实土兵向上抬了一下手。
壮实土兵虽然听不懂李云天的话,但是却看懂了他的这个动作,顿时如释重负,重重地给李云天磕了一个头后从地上爬起来,躬身立在那里,低着头不敢看李云天。
虽然那些难民不知道,但是现场的土兵们却已经接到了消息,知道李云天等人是定南将军的护卫,而定南将军现在是广西和交趾最大的官儿,连大平土司衙门的土司老爷也要毕恭毕敬,土兵们自然不敢招惹了。
“本官自我介绍一下,本官是皇上派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中的一名武官,此次随着定南将军大人前往宣化城。”
由于刚才那惊险的一幕,现场的人们纷纷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登上了关卡旁的一块大石头上冲着那些跪在关卡前的难民高声喊道:
“本官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交趾是太宗皇帝给我大明开拓的疆土,皇上绝对不会放弃它,准备举全国之力来平定交趾的叛乱。”
“定南将军本应跟随骁武军平叛大军前来交趾,不过,皇上心系交趾百姓的安危,故而让定南将军提前赶来交趾坐镇。”
说着,李云天环视了一眼那些望着他的难民,慷慨激扬地宣布,“明年,十万骁武军将进入交趾,在定南将军的率领下剿灭交趾的那些叛匪,还交趾百姓一个安宁。”
“定南将军将在宣化府设立避难营,打开宣化城的粮仓对前来避难的百姓进行救济,诸位与其背井离乡前去广西,不如留在宣化府,既能有个温饱,届时也能助定南将军一臂之力。”
随后,李云天冲着不远处的骁武军军士一指关卡处的木栅栏,沉声下达了命令,“把它打开,如果有人想去广西,不得阻拦。”
骁武军的军士们闻言顿时一拥而上,将那些木栅栏给拆除了,现场的土兵不由得面面相觑,那些难民更是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幕。
难民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听懂李云天的话,宣化府已经贴出了李云天率领在平定汉王叛乱一役中战功赫赫的骁武军前来交趾剿灭叛匪的告示,可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来得如此之快。
那些听不懂李云天说什么的难民此时也意识到了形势的异样,因为骁武军的军士们已经开始动手拆除拦路的木栅栏。
与此同时,在李云天的示意下,那些土兵手忙脚乱地将吊在树上的男人放了下来,并且解开了树下那些老幼妇孺身上的绳子,使得那些老幼妇孺围着虚弱地躺在地上的男人们痛哭流涕。
李云天见状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让土兵们拿来了一些吃的东西给那些老幼妇孺,使得其千恩万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得出来这些人已经饿了好几天。
交趾两年前就在打仗,粮食收成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官府征粮和叛军抢粮,如今在交趾能上一顿饱饭可不容易。
听了李云天所说的话后,难民们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了一阵,随后做出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为了安全起见前去太平城,另外三分之二人则掉头返回宣化城,既然连定南将军都要去宣化城,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李云天立在石头上默默地目送着那些前往太平城的难民从面前经过,他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让那些难民回心转意,能劝回多少人是多少人,等交趾形势稳定后那些逃出去的人自然会回来。
数十名骁武军的武官和军士聚在石头周围,看似若无其事,实际上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的动静,此时此刻那些难民中没有人能想到站在石头上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堂堂的定南将军!
等堵在山口的那些难民走了七七八八后,李云天的替身随即下令启程,一行人风驰电掣地赶向了宣化城。!^!
第432章五味杂陈
宣化城,宣化粮仓城南仓储。。
宣化粮仓分为城南、城西和城北三个仓储,所储存的粮食足够三十万百姓一年所需,是交趾最大的粮仓,也是交趾的战备储粮,非到万不得已时不能动用。
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李清正面无表情地来到了城南仓储,一名穿着正八品文官官袍的粮仓监督等在门口,躬身将他迎了进去。
“这是本官的放粮公文,把仓门打开,本官要赈济城外的那些灾民。”李清正并没有去城南仓储的会客大厅,而是径直来到了院中,扫了一眼那些门上贴着户部封条的粮仓仓库大门,让人将一道盖有他官印的公文给了城南仓储的粮仓监督。
“大人,这恐怕不合适吧,如果没有户部的公文或者总兵大人的军令,可就属于私开粮仓,会受到朝廷的重处。”城南粮仓监督怔了一下,接过公文查看了一番,双目流露出为难的神色。
宣化粮仓虽然在宣化城内,但是却不归宣化府和交趾布政使司管,是户部的下属机构,只有户部下达赈济的公文后才能开仓放粮。
“事急从权,现在城外有二十多万灾民,如果他们被居心叵测之人煽动闹起事来,这个后果可不是你我能够承担的。”
李清正知道城南粮仓监督的难处,神情严肃地望向了他,语气决然地说道,“本官心意已决,开仓放粮,有什么后果本官一力承担!”
此时,宣化城外已经有二十万躲避战火的灾民,由于近两年接连的战乱,几天前李清正手里就已经没有一粒粮食,故而唯有选择开宣化城里的粮仓赈济那些灾民,否则那些灾民大多数将会被饿死。
灾民们之所以会蜂拥到宣化城,是因为李清正担任知府时励精图治,将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
曾经贵为翰林学士的李清正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而且也是大明言官的领袖,自然不能让那些灾民流离失所,因此大力赈济。
在他的感召下,宣化府的那些商贾士绅和土司纷纷捐献粮食,收纳灾民。
可随着交趾战局的恶化,灾民们源源不断涌来,再加上交趾农业因为战乱而欠收,使得粮食问题成为了摆在李清正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实,不仅是城外,宣化城里的局势也变得非常糟糕,治安恶化,物价飞涨,由于城里已经无法再容纳下多余的灾民,故而四门一个多月前已经关闭。
因为粮价越涨越高,李清正已经两次召见了城里的粮商,希望他们能降价,帮宣化城的居民度过眼前的这次难关。
可惜,商人本性逐利,再加上明军在交趾接连战败,这使得身为大后方的宣化城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粮商们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大捞一笔回广西避险,故而对李清正是阳奉阴违,这导致宣化城的粮价持续升高,现在的粮价已经是平常的十倍。
李清正是一个有风骨和傲骨的文官,自然不会强迫那些粮商降价,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价飞涨。
说实话,李清正做学问和理政是一把好手,但是与商人们打交道可就是门外汉了,作为大明的士大夫,士农工商的顶层人物,他以前从未与商人们接触过,岂会知道如何应对那些世故圆滑的粮商?
面对城外饥寒交迫的灾民,李清正实在不忍心将这些大民子民弃之不理,故而把心一横,毅然决定打开宣化的粮仓,准备用他的一条命来换取城外那些灾民的性命。
历朝历代,像李清正这种敢于当众顶撞皇帝的清流根本就不怕死,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太和殿上谴责洪熙帝,进而落得如此的下场。
对李清正这种心高气傲、恃才傲物的清流来说,声誉才是他们所作为看重的,当年李云天正是抨击李清正沽名钓誉,使得李清正大为恼怒,也令李云天被不少清流和言官所恶,至今无法释怀。
“知府大人,下官听闻皇上已经派了定南将军前来,是不是等定南将军来后再定夺此事?”城南粮仓监督知道私开粮仓之事事关重大,不是李清正一个人就能扛得起来的,他身为城南仓储的主官势必受到牵连,因此岂敢答应李清正,不动声色地说道。
况且,城南粮仓监督虽然在宣化城为官,但是确实户部直属的官员,因此李清正并不是他的上司,李清正的公文对他来说并无法律效力。
除非宣化粮仓的最高官员――宣化粮仓主事下达了开仓的公文,城南粮仓监督这才敢开仓放粮,这也意味着宣化粮仓主事将责任承担了下来。
听到“定南将军”四个字,李清正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股复杂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李云天的影像来。
当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乱的公文时,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带兵来交趾的竟然会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张辅这样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勋贵。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李清正又觉得李云天带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他离开京城时李云天曾经到城外送他,不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务,还说过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个时候李清正正在气头上,觉得李云天说的话充满了讽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李云天履行了其当年的诺言,果然来了交趾这种蛮荒之地,而且还是作为平叛大军的主帅。
对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复杂,原本他以为来到宣化府后就不会与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与愿违,在家人和朋友写给他的信中却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诉李清正,自从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顾家里的生活,而朋友们则惊讶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