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被烧死、淹死的兄弟们吗?

几个火盆被送上了甲板。弓箭手小心翼翼的拿起了包裹着油布,沾满松脂的火箭,观察了一下敌人的距离后,他们将箭头在火盆上方轻轻一撩,箭头上火苗‘腾’一下窜起老高。

“准备……”

管承抬头看了看,指挥弓箭手用不着他这个大当家出马,他看的是敌军的那艘旗舰。

现在回想起来,在刚开战那会儿,他本应该设法先解决了那艘破船,废了敌人的指挥系统才对。比旗舰更重要的是,有一架风帆一直在旗舰周围徘徊,八成就是王羽本人!擒贼先擒王,若是一开始就全力突击,损失说不定没有这么大呢。

他砸吧砸吧嘴,满嘴都是苦涩的味道,这仗就算赢了,自己也元气大伤了。泰山军家大业大,就算眼前这几百水军全军覆灭,只要王羽本人没事,也很快就能恢复元气,这东莱……是怎么也站不住脚了。

他在心里哀叹了一声,随即眼神又变得凶狠起来。

坚持到底,只要打败了眼前的敌人,就可以趁着这段空虚期,去北海狠狠捞上一笔,然后带着财富和人丁去辽东,或者去更远的三韩,逍遥自在的当个土皇帝!

然而,下一刻,他的眼神突然变得有些茫然,泰山军那艘破烂旗舰,还飘在原来的地方。可就在前方形势突变的当口,画角无声,将旗巍然,泰山旗舰却是毫无动静!

更让人疑惑的是,那架拖后的风帆,竟然也不知去向了。

已经逃了?不然为何放弃指挥?

管承很期盼是这样的结果,但他自己也知道,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太低,比海里跳出一只猴子的可能性还要更低。

如果不是逃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

“二旅,随某来!”

海风将一声清叱吹送过来,管承循声看去,发现另一支箭头已然成型,除了选择的目标不同之外,其余的一切都与先前这队冲阵的一模一样!

“放箭!烧死他们!先对付打头的!”管承压抑不住心中的恐慌,上前两步,一把抢过一副弓箭,略一瞄准,一颗火流星划破苍穹,直奔当先的那架风帆而去。

大当家亲自出手,喽啰们自然不敢怠慢,几十支火箭仿佛天罗地网一般,迎头往太史慈罩了过去。

“噗!噗!噗!”

火箭的穿透力不强,最擅长对付的就是帆,要不是射程有限,这件利器堪称是帆板的克星。几十支火箭,约有半数走空,剩下的都牢牢的插在了风帆上,转瞬间就将偌大一个风帆变成了一个大火炬!

“好,再来!”

管承大喜,虽然他面对的这个冲阵之人不是王羽本人,但这个先行者的下场,无疑喻示着后来者的结局。何况,这人胆气如此之足,又有这样的号召力,肯定也是一员猛将。杀了这么一个人,自然是大大的削弱了泰山军的实力和士气。

只可惜,他高兴的太早了,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听甲板上响起了一片惊呼声。

“大当家小心!”

“那人没死,他上来了!”

“天呐,是钩索!”

“快,快放箭呐!”

一支铁钩穿过火焰。直指船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搭在了船舷上,瞬间绷紧!

就在钩索搭上船舷的同时,一个雄壮的身影借着钩索拉扯之力,以及帆板本身巨大的惯性,腾身而起,仿佛地狱来的战神一般,穿透了熊熊火光,直飞而上!

从海盗的角度看过去。这个凌空跃起的人,就像是踩着风火。踏空而来一般,还没出手,就已然先声夺人。

“某乃东莱太史慈,蟊贼们统统给某纳命来!”将将飞到最高点,此人又是一声爆喝,如同凭空惊雷炸响一般,震得海盗们头晕耳鸣;抬头看时。看到那个遮天蔽日般的身影,众人更是目眩神驰。

饶是海盗们身经百战,却也没人见过这等阵仗。当下便已经慌了手脚。

太史慈的突袭来的太突然,电光火石的一瞬间,除非是黄忠那样的高手,否则没人能来得及开弓放箭。

“怕什么?他就一个人,围上去,杀了他!”管承一边弃弓拔刀,一边大声吆喝。

他确实没想到敌人的攻击转换得这么突然,来的这么猛烈,不过他可以确定,不是每个泰山军都有这等本事的,否则,他们先前也没必要耍那么多花招。

现在,加上水手,他这艘船上足有六十多个可战之兵,其中还包括了管亥这样的高手,就不信拿不下一个太史慈!

可是,当他拔刀在手,转头欲招呼管亥时,却见后者愣愣的仰着头,一脸的呆滞,眼神中甚至还流露出了恐惧之色。

“三哥?”管承肠子都快悔青了,自己看中并笼络的,居然是这么个废物!没有胆气,武艺再高又有何用?

似乎被管承的怒吼惊动,管亥神情突然一动,朝着船舷方向高声喊道:“别围上去,小心……”

别人都被太史慈飞身上船的凶猛来势所惊,而管亥却留意到了对手肩上露出来的那几支短戟!在这船上,没人比他更了解太史慈这个对手,也没人比他更了解那几支短戟意味着什么了。

普通人身在空中,肯定做不了什么动作,能顺势拔刀下劈,就算是高手了,但太史慈却不能以常理论之,他是个怪胎,手上的动作快的几至疯狂!

很明显,这就是太史慈武艺的特征!

虽然管亥提前做出了提醒,但喽啰们又哪里反应得过来?从太史慈飞身而起到现在,其实也就是眨眨眼的时间,喽啰们只是本能的拔出刀,冲锋的脚刚刚抬起来而已。

“呜……”不祥的呼啸声,几乎与管亥的示警同时响起,几支短戟不知何时已经到了太史慈手中,几乎没有间隔的变成了几股呼啸着的旋风,直接卷入了人群之中。

太史慈的暗器功夫和武艺,都已臻至当世超一流的境界,别说喽啰们措手不及,就算他们严阵以待,也不可能挡得下这轮猛攻。

随着利刃入体声,惨嚎声接连响起,喽啰们一片人仰马翻。

不幸撞在飞戟锋芒上的,固然是血流成河,侥幸避过这轮攻势的人,也同样在劫难逃。

“不要让主公抢了先,杀!”飞戟出手后,太史慈双手在背后一抹,寒光闪烁,两柄战刀已是赫然在手,身形落下的同时,寒光化成了风暴,将还没来得及庆幸的一众喽啰卷了进去,转瞬间就变成了一地残骸。

偏头扫了一眼另外一个箭头,发现王羽的帆板离目标还有段距离,太史慈略略宽心,转头看看二管,嘴角逸出了一丝笑意:“这次没人能跟某抢了吧?你们也没得跑了吧?跟着主公一起上阵,果然痛快!”

他这话说的没头没脑,管承哪里听得懂,管亥倒是隐约有些明白,不过,不管明不明白,他们也没空多想了。一句话说完,太史慈就像是看见血腥的饿虎一般,挥舞着战刀就冲了上来。

“拼了,和他拼了!”嘴上虽然还叫得很大声,但管承心都凉了。

船上有六十多人不假,可对面这位又岂止是百人敌?就飞身上船这一个照面的工夫,就已经放倒八九个了,看这架势,这还只是热个身!

名震北海的管亥管三哥?根本就指望不上,他倒是拿着刀冲上去了,可惜他武艺本来就差了一筹,心里未战先虚,刚撞进那团刀光之中,喘口气的功夫,就被人一脚给踹飞了。

当然,他的武艺已经比普通喽啰强多了,其他喽啰只要不是同时几个人冲上去,就连那团刀光都攻不进去。匹练般的刀光映着艳阳,闪闪生辉,如同实质一般,在宽阔的甲板上滚来滚去,斩瓜切菜般将喽啰们杀了个尸横遍地!

“界,界跟说好的不一样啊。”管承想跑,可哪里除了跳海,哪里又有退路?

跟在太史慈身后的十名泰山军的确没有太史慈的本事,他们靠近船之后,才顺着钩索爬上来的。要不是有太史慈这个强力前锋开路,喽啰们很容易就能挡住这些人。

可现在是打仗,没有那么多假设,这些人上来之后,喽啰们更加抵抗不住了。有人弃械跪地,期盼着靠投降来保住性命;也有人转身跳了海,总之没人再敢面对泰山军的兵锋。

管承心下茫然,手脚却不慢,趁着最后几个喽啰纠缠住太史慈的功夫,他快跑几步,然后纵身一跃!

跳海保命的希望虽然很渺茫,但总好过面对这么个杀神,以自己的水性,说不定能……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个念头,在剧痛传来之前,他再次听到了不祥的呼啸声,与此同时,还有一声冷笑:“吃一堑长一智,老子特意留了一柄手戟,就等着你跳呢!”

第二四零章能战方能和

自从发现战场上的形势有逆转迹象后,李敏便再次活跃起来,撺弄着柳毅立刻催动大军上前救援,哪怕看到太史慈和王羽先后发动突击,也未曾改变初衷。

他的理由倒也充分,管承的死活无所谓,能趁机歼灭这支新生泰山水军最好,歼灭不了,顺势将海盗收编了也不错。

对贫瘠的辽东来说,任何资源都是宝贵的,海盗加起来也有数千人口,其中熟练水手居多,另外还有不少船匠,再加上剩下的船只,是相当大的一笔收益。

这样的收获虽然还不足以弥补失去营州的损失,但也算是不无小补。

“为了这些收获,把王鹏举往死里得罪,你觉得很合适?”柳毅耐心的等同僚把话全说完,这才慢悠悠的反问道。

“当然……呃?”第这是个顺理成章的答案,李敏顺口就要回答,可话到嘴边,他心中忽然一动,眼睛瞬间瞪得溜圆,一下子变成了个结巴,话都说不囵吞了,“柳校尉,你是说……可,可是……”

从公孙度的来信,以及两军开始接触后发生的一切,怎么看都是要翻脸的前兆吧?想翻脸就翻脸,想握手言和就言和,这种做法可不是一般的随性,真能行得通?

“先前只是谈判而已,漫天开价,落地还钱,一次谈不拢,可以下次再谈,毅一未斩使,二未擅动刀兵,在东莱设立营州之事,也发生在王君侯牧守青州之前,辽东青州本来就没撕破脸啊。”柳毅无所谓的耸耸肩,把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道理倒是没错,可是……”李敏很想提醒同僚,王羽可不是个好脾气,喜欢讲道理的人,而且自家主公那边的态度,也是个大问题。若是迟早都要翻脸。还不如趁着己方占优势,来个先下手为强呢。

柳毅意味深长的说道:“王君侯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他会理解我等的苦衷,也会谅解我等先前的冒犯的。”

见李敏脸上犹有狐疑之色,他笑笑,解释道:“李兄,你觉得王君侯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李敏眨眨眼,只觉一阵莫名其妙。官兵讨贼,这还需要理由吗?王羽平定了大半个青州,就差东莱这一郡之地了,管承既然不识相,当然要狠狠的收拾他,换了自己在王羽的位置上,这一仗也肯定是要打的。

柳毅猜到了李敏的想法,他摇摇头,给出了提示:“某指的不是原由,而是这一仗的方式。”

“方式……”李敏看看柳毅。又眺望向远处的战场,此战的经过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最后,他看看柳毅似笑非笑的表情,终于意识到对方的暗示到底是什么了,“难道……竟然……”

“无非杀鸡儆猴罢了。”柳毅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既有感慨,也有失落。

李敏与柳毅的关系很一般,公孙度之所以派他二人同行。也有让他们互相制衡的意思,所以,于公于私。二人的关系都很差,观点意见都很少有契合之处。

不过,在这一刻,他的心情和柳毅是完全相同的。

“柳贤弟,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李敏不是怀着和同僚别苗头的心思,纯粹是出于好奇。

“那太史慈飞身上船的一刻,某就意识到了。”柳毅苦笑道:“王羽本身就是个勇冠三军的豪杰,再有这样的猛将相助,二人合力,别说管承的船上只有六七十人,就算有百人以上,又能如何?只消这二人一起突入,十个管承也只有授首的份儿。”

“的确。”李敏点头附和:“那钩索是事先准备好的,这突击战术显然也是这套战法的重要一环,管承开始没做防备,旗舰旁边并没有多少护卫,如果王鹏举有意速战速决,那一开始就可以……”

“现在想想,还不止如此。”

柳毅紧接着补充道:“这帆板船的速度极快,航行时对风向的要求也不高,海战的威力算不上太强,但若用以偷袭,却是无往而不利,就算暗礁密布的地方,也阻挡不了这种船,他若只是为了求胜,大可以设法夜袭,让管承等贼连上船的机会都没有。”

李敏默然点头,神色黯淡。

夜袭的难度很高,可是,以泰山军的精锐,却也没什么难的,毕竟他们连趁夜空袭这种事都做出来了,有帆板之助,十几里海路又算得了什么?

泰山军之所以选择这么个天朗日清的日子,和管承的海贼展开这么一场正面强袭的战斗,显然不是因为自大,而是向辽东展示力量。

如果,自己这边识趣的话,那接下来就可以重新展开谈判了。若是一意孤行,想必等待自己这些人的,将会是雷霆一击!

正想得入神,柳毅的声音又传入耳中,“如果依照李兄所提议的那样,我军今天倒有可能占据上风,不过,很可能仅此一次,以后再来,面对的就是泰山水军毫不留情的打击了。”

帆板战术尚存诸多弊端,但就算王羽不加以改进,只要凭借数量,采取消耗战、袭扰战的战法,就足以让劳师远征的辽东军碰上一鼻子灰。一旦再有改进,说不定辽东军还要吃上大亏,伤筋动骨都未可知。

单是观战的这一个多时辰,柳毅就想到不少点子了,每个都让他冷汗直流。太史慈冲阵的那一瞬间,其他人都只看见了太史慈的勇悍,柳毅却在想,如果冲过去的不是太史慈,风帆上的火,也不是海贼的火箭造成的……

死士操控的火船?

这船制造起来又很省事省力,用这种战术打消耗战……柳毅打了个寒颤,多年的海上生涯开拓了他的思路,他想到的远不止这一个战术。

直到意识到王羽是在示威之后,他才长长的松了口气,好在先前没有冲动,否则……

“王君侯已经开始收降了,战事已经结束,李兄,等下就由小弟过去与君侯会面。你留守船队坐镇,如何?”柳毅是主将,不过他用的却是商量的语气。

“这样确实比较稳妥。”柳毅的推测八九不离十,不过,身在敌境,该做的防备还是要做的。至于出使的人选,既然是谈判,自然由见事更快的柳毅出马比较合适。

想了想。李敏提示道:“既然贤弟要去,不如把那位子尼先生一道带上,某听说青州刺史府前些时日张榜招贤,曾点名找过他。”

柳毅拍拍脑袋,一脸恍然,拱手施礼道:“李兄不说,小弟几乎忘了,多谢李兄提醒。”

李敏不敢托大,连忙还礼:“都是为了主公的大业,贤弟何必这么客气?”

两人相视一笑。今往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

“只来了一艘小船?这是不想打了么?”太史慈的语气中充满遗憾。

其实今天他已经弥补了不少遗憾了。杀了管承,再擒管亥,占领了敌人旗舰,然后又用帆板连续追击了几个见势不妙,试图逃跑的海贼头目。

不过,他自己却觉得不够过瘾,对手太弱了。也没什么名气,擒杀起来都不过瘾。尤其是那个管亥,在都昌城下时还是有些凶悍的。结果今天再遇见,却萎靡得跟几天没吃饭似的,搞得他都没心情斩杀了。

原本以为辽东的水军会加入战团,正好杀个痛快,结果,本来嚣张不可一世的辽东人竟然也萎了,这叫他如何能不失望。

“能战方能和,”王羽笑道:“那公孙度也是个有雄才的,那柳毅听说还是郑玄的弟子,颇有机变之能,他们应该不会因为一时意气,就与我青州搞得势同水火的。”

尽管王羽对徐荣和公孙度的渊源没多少了解,不过,他可以肯定一个有雄图大志的人,是不会以个人的恩怨来左右国家大势的。

与青州交恶,对辽东没有任何好处,开始或可凭着海上的优势占点便宜,等到青州也建立起水军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就会迅速偏移。

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制约,辽东的实力太弱了,不可能真正和青州这样的中原大州抗衡。除非公孙度打算牺牲自己,只为拖住青州的发展速度,否则他根本就没必要将这场跨海之战进行下去。

当然,这是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若是公孙度发现王羽有软弱可欺的迹象,他也不会客气了。所以,别看柳毅行事一直留有余地,但辽东会不会翻脸,都在一念之间,除非王羽明确的展示肌肉出来。

现在,王羽展示了足够强劲的力量,除了重开谈判,辽东方面还有其他选择吗?

柳毅来了,而且诚意十足,一见面就给了王羽一个惊喜。

“国渊国子尼?”

见王羽面露惊容,国渊赶忙解释道:“渊家乡为蛾贼侵占,无奈之下,只好去辽东避乱,日前随柳师兄一同回返故土,设立营州,主要是也是为了收拢流民,免得他们从贼或饿毙于路,不想却劳动君侯寻访,惭愧,惭愧。”

“无妨,”王羽毫不在意的摆摆手,笑道:“营陵王叔治向我举荐先生,备言先生的治政之能,如今青州由乱及治,正在用人之时,羽也是求贤若渴,故而命人张扬其事,寻访先生,却是让先生受惊了。”

王羽说的客气,国渊却也不敢托大,躬身施礼道:“哪里,哪里,君侯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由君侯牧守青州,乃是青州父老之福,承蒙君侯不弃,渊敢不效命?”

华夏传统中,人脉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在名士之间的互相举荐上,体现的尤为显著。举荐国渊的是王修,后者在疏导民众返乡时出了大力,眼下已经被王羽提拔为北海相,代替孔融治理渤海。

王修的治政水准已经颇令王羽满意,他举荐的几个名士,也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而眼前的这位国渊国子尼,却是王修极力推崇之人。

用王修的原话来说:国渊的本领胜自己十倍!

这个说法肯定是夸张成分居多,王羽记得小说里,徐庶举荐诸葛亮的时候,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但诸葛亮的才能再高,也不可能胜过徐庶十倍甚至百倍。

不过,王修的作风还是很踏实的,他极力举荐的人,水平肯定差不了。如今,国渊已经明确表示了投效之意,又一个人才入手,王羽很高兴。

辽东方面表达的诚意,令他很满意,这也预示着,这场谈判有了个良好的开端。

第二四一章结盟辽东

带国渊同来,柳毅也算是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从青州去辽东避祸的士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愿意留在那里为官。

比如在辽东时间最长的大儒邴原,公孙昭、公孙度先后多次征辟,此人就是不肯答应,一心只等着中原安定下来,才好返乡。

再如适才斩将夺旗的太史慈。

此人在辽东也呆了好几年,虽然多次在高句丽入寇的时候,与辽东郡并肩作战,可也没有出任为将的意思。等到他老娘的家书一到,说新任北海相孔融看重于他,数次遣人登门问询,并且赠送礼物,太史慈便慌不迭的登船南下了。

柳毅和国渊都是大儒郑玄的弟子,虽然彼此没有多少交往,也算是有同门之谊,他乡逢故知,交情自然也不错。

通过私下里的几次交谈,柳毅也知道辽东这座小庙,肯定留不下这位被老师郑玄誉为‘国器’之才的同门,这个时候将其推出来,就是个惠而不实的人情。

诚意十足,却并不代表恭顺服从之意。

因此,谈判的气氛虽然很融洽,但却远称不上一帆风顺,至少跟太史慈预想的不太一样。

“既要求和,又何来这许多啰嗦?还不如直接翻脸打上一场,先分个高低上下,再来谈过不就简单多了?”太史慈在肚里腹诽着。

他见识过辽东的军容,知道对方不可小觑,不过。加入了泰山军之后,他的眼界也变高了。对主公来说。天下就没有为难事,辽东再强,还能强得过董卓的西凉军,强得过青州的百万黄巾?

就算是最难建设的水军,到了主公手中,还不是反掌之间就解决了?

辽东那边识相便罢,反正那荒僻之地也没什么用处,连鸡肋都算不上。也犯不上兴兵讨之;可现在这柳毅啰啰嗦嗦,没完没了的,真是惹人恼火,恨不得拔刀杀之。

明明就是示弱了,这时候却还谈什么互相开放港口,进行买卖之类的条件,这不是蹬鼻子上脸么?先前青州人去辽东。只是因为中原的战乱,或者躲避其他祸事,现在青州已经平定,只有辽东的青州人回来的份儿,谁吃饱了撑的,还往那个苦寒之地跑啊?

至于做买卖。辽东那地方有啥可卖的?又哪来的钱向外采买?真是奇哉怪也。

偏偏主公也是好脾气,居然跟他谈得热火朝天的,这又算是怎么回事?礼贤下士,还是照顾同门之谊?

老实说,太史慈挤眉弄眼的在暗示什么。王羽不太了解,也没兴趣去了解。但他对柳毅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辽东将佐却很有兴趣。

此人的武艺应该不算高,统率能力也没什么太特别的,口才和见地尚算不错,但放在和田丰、贾诩这种妖孽天天打交道的王羽眼中,也算不得什么。不过,他在航海,乃至海贸方面的认识却令王羽吃了一惊。

柳毅对海贸的认识还很粗浅,比王羽这个外行道听途说得来的知识还差很多,可现在是汉朝,有这种意识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至少王羽是第一次接触到。

也许航海传统更悠久的江东,会有类似或者更优秀的人才,但在这青州,能遇上这么个人,确实让王羽十分意外。

“我家主公和徐将军分属同门,不过,他们的理念和想法却各有异同,是敌是友很难说,准确说的话,和当年的庞涓、孙膑是差不多的……”

推举了国渊之后,柳毅紧接着解释了一下先前的强硬态度。

“如果君侯杀死徐将军后,得到的钜子令,想必将军也不会将其看得太重,徐将军的弟子门人都是墨门的忠实信徒,将军留在军中也算是隐患,所以我家主公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然君侯已经知道了钜子令的功用,想必已经受了徐将军的衣钵,先前的要求自然就不合时宜了。”

柳毅的说辞有一定真实性,不过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却被他含糊其辞过去了,辽东抛出这么个说辞,肯定怀了试探的意思。

自己的名声虽然很大,可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不下场比划比划,辽东人怎么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徒有虚名?这年头,名声比本事大的人多了去了。

不过,现在是要和谈,对方既然这么说了,王羽也乐得装糊涂,点点头道:“原来如此,将军不说,本侯还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王羽回答的意思也有些含糊,对接受徐荣衣钵这件事,他既没承认,也没否定,只用了渊源二字,轻轻带过。

换成李敏,也许就听不出王羽的言外之意了,但柳毅是个难得的聪明人,他稍稍一品,就知道王羽想要问什么了。

他详细解释道:“徐将军秉承的是传统的墨门理念,而我家主公认为,传统理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以战止戈的最好方式,是平定天下,用权力强行推广墨家理念,就像是汉武时代的董仲舒一样……”

说到这里,他突然笑了起来:“说起来,我家主公的志向和君侯颇有相似之处,二位都是当世英杰,若是有缘相见,一定很谈得来。”

“对升济将军,本侯也是心仪很久了,若能当面一晤,自然再好不过。”

一番对答之后,先前的‘误会’算是澄清了,两大诸侯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柳毅给王羽带来的意外,也是越来越多。

说起来,柳毅的提议都算不上新鲜,开放港口,平等贸易,技术共同研发,资讯共享,差不多就是后世结成此等战略同盟的套路。

再进一步,就是共同对敌。守望相助的紧密同盟了。不过,柳毅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到底对方是不知深浅。所以不敢得寸进尺?还是单纯的想和自己保持距离;又或者双方没有共同对敌的目标,王羽不是很确定,但他要的却不仅仅是这样。

“贸易往来是好事,互通有无,对辽东青州都有好处;开放港口也没问题,只要入港的武力不超过限定标准,辽东的船只可以随时进入我青州的港口,若是有意继续南下。我军也不会阻拦;至于情报方面,只要公孙将军开口,也不是什么大事。”

“世人皆言:君侯的气度、胸襟,尤胜勇武,今日一见,此言果然不虚,毅代我家主公。和辽东十万军民,谢过君侯!”柳毅又惊又喜,慌不迭的起身致谢。

正如他对李敏说的那样,他这次来,也是准备好了要讨价还价一番的。

不加限制的贸易,对辽东来说只有好处。辽东有,青州匮乏的物资,无非牛马牲畜,还有皮毛之类的塞上特产罢了。而辽东匮乏,青州富有的东西就太多了。最紧缺的就是粮食。

问题在于,王羽和幽州公孙瓒早就结成了紧密同盟。辽东有的东西。幽州同样很多;辽东缺的东西,幽州也不富裕,青州大有选择的余地。

另外,公孙度是个有大志的,当然不会闷着头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没机会争鼎中原,要选择明主投靠,也需要准确的情报来分析形势才行。而辽东地处偏远,想要得到中原的消息,要么通过幽州,要么就是青州。

在柳毅的预想中,这几个条件恐怕要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能达成,为此,他特意放出了诱饵。王羽总结的技术共同研发,就是柳毅的筹码。

他看出来王羽要建设水军,而辽东的造船技术比青州是要高出一筹的,差距虽然不是太大,但青州要想赶上,也得花费几年时间。

没想到,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对这个筹码做详细说明,王羽就满口答应将其他条件下来了,他又怎能不喜出望外?

王羽笑着摆摆手,慢条斯理的说道:“倒也说不上气度,只是本侯认为,柳将军所说,还不够详尽,想补充几点。”

“请君侯赐教。”柳毅心中暗叫一声:来了。

“有关于贸易,本侯想补充一点,希望公孙将军准许我军在辽东开矿。”

“开矿?”柳毅有点发晕,辽东的铁矿确实不少,不过有必要大老远的跑去开采吗?

“对,开矿。”王羽并不详加说明。

辽东的物产其实很丰富,尤其是铁矿,他记得后世辽宁的铁矿都是那种在地表附近的,开采难度非常低,青州这里虽然也有铁矿,但资源这东西本来就是多多益善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辽东就多了一项出产,与青州的贸易往来会变得更加紧密。王羽本就无意通过武力征服辽东,尤其是知道公孙度的几次对外战役之后,他就跟没这个心情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通过贸易,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公孙度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开始不会有什么问题,等到公孙度发现有异的时候,他会惊讶发现,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