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接下来的几次军议中,王羽将麾下众将也召集了起来,并很快达成了一致。

于禁是个纯粹的军人,奉行的是主公指哪儿,他就打哪儿的信条,很少会考虑军队以外的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

徐晃认为军队一直处于扩张和战斗状态,也应该适当的修整训练。等到屯田和新兵制有了成效之后,再以不可阻挡的势头,一口气打出去,席卷中原。而不是打打停停,把战争打成烂仗、拉锯战,最后得不偿失。

黄忠则大力支持贾诩的说法,尤其是袁术不可信这一点。王羽也因此发现,这位老将看似随和,其实是个相当记仇的人,他也是暗自提醒自己,前往不要得罪这个老家伙。

至于太史慈,这个好战分子根本就没参加军议,只丢下一句:‘主公旌旗所向,就是慈刀锋所指’的漂亮话,就带着刚和黄忠交接了的新部下去剿匪了。

按照王羽的理解,太史慈那句豪言的意思就是:有仗打就行,敌人越强,就越能显示出咱的勇武。所以,太史慈的意见,不问也罢。

达成了共识之后,王羽开始整编部队,做出战略部署。

首先,将原来的泰山军一分为五,然后将各地的郡兵汰弱留强,加以扩充。

任黄忠为泰山郡都尉,以原河内郡兵和泰山兵为主干,扩军为三千,据守奉高城,以守御为主。泰山境内的豪强势力暂不理会,由得这些人维持原有实力,作为保障地方安全的存在。

任徐晃为济南国都尉,以麾下直属的重步兵和丹阳兵为主,组建新军,扩军五千,济南国最西边的历城为据点,威慑周边势力。

历城就在济南国与平原郡交界的地方,距济北国的治所卢县不过百多里,若是急行军,一日夜就能兵临卢县城下。若沿着济水西南而向,两日就能进入东郡境内,对周边的各方势力来说,都是个重大威胁。

泰山军的本部在年后将转移到青州治所临淄,经过黄巾军的破坏之后,临淄的人口已经不足昔日的一半,不过城墙还在,重建起来倒也不难。

王羽将主力部队部署在这里,以当日收降的御林军和北军将士为主,恢复御林军的名号,扩军为八千,以于禁为主将,驻守临淄,随时可以支援泰山、济南两个战场,同时也可以威慑琅琊国的泰山贼寇。

骑兵单独成军,由于耗费太大,所以暂时没有扩建,只是补充了新血,恢复了战前的编制。太史慈手下的特战队扩充到了三百人,这次的要求比先前放宽了不少,不仅限于箭术高超者,而是纯粹以个人战力,以及特殊本领为选拔标准。

各郡县的郡兵大幅裁汰,除了上述的主力部队之外,只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治安部队。所以,虽然主力部队扩充了近倍,但以整个青州来说,军队规模是大幅减少了的。

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单是孔融的北海,就能拉出来几万大军与黄巾军作战,现在青州、泰山两地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将王羽的精兵政策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知道这两万军队的战斗力,远在原来的青州军之上,可与王羽接壤的各路诸侯还是松了口气。

据闻刘岱接到情报的当日,便摆下了酒席,邀请鲁国、济北、东平的郡守国相前往饮宴,宴席上,宾主尽欢,气氛热烈之极。

同时,一直处于临战状态的琅琊国,也接触了紧张的状态。除了主将臧霸之外,泰山群寇离开了开阳,各自返回了驻地。

北边的平原属于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倒是没有什么影响,只有一直躲在治所平原的刘备,终于记起了自己的职责,渡过黄河,回到了他的领地高唐。

他在泰山之战中捡了不少便宜,通过收编溃兵,将部队扩充到了三千。虽然王羽没有表示要追究,可刘备心里还是有些没底,所以一直赖在田楷身边,让后者烦不胜烦。

稳定了内部,王羽本待将目光投向河北战场,结果,刚安抚了遇告辞返回幽州助战的秦风,后院就失火了,已经将剿匪战线推进到东莱一带的太史慈,传信求援!

第二二九章辽东公孙度

“子义居然也会求援?”秦风瞪大了眼睛。就连刚刚王羽亲口对他说,来年要提兵北上,去和公孙瓒并肩作战时,他都没这么惊讶。

自家主公没看错人,冠军侯是个重情重义的好汉,性情中的豪爽,更是不比幽燕男儿稍逊,在青州无战事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倒是太史慈求援这事儿,着实令人吃惊。

尽管相处的时间并不太长,但秦风对太史慈已经非常非常了解了,那个喜欢单骑踏阵,战必突前的太史子义,岂是个会主动求援,邀请友军来分战功的人?青州境内还有这么强大的势力,强大到让太史慈求援的程度?

秦风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开来,目光死死的钉在王羽脸上,希望从对方的神情变化中窥得一丝端详。无关军情,纯粹是因为好奇。

“君侯,莫非事情很棘手?”看到王羽的神情,秦风心中愈发惊异,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太史慈求援,然后所向披靡的冠军侯居然也皱起了眉头。

秦风清楚的记得,当初面对徐荣这个令群雄退避的恐怖对手时,君侯都没皱过眉头,很快就做出了决断,可现在,他的神情居然这般凝重!

这小小的东莱,到底藏了什么妖怪?

“的确有些麻烦……”王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求援信。

最初的惊异已经过去了,他知道为什么连太史慈都要求援,他遇到的对手比较特殊,是以管承为首的海贼,再加上一路诸侯!

选定青州作为根据地的时候,王羽就有建立海军,或者说海上运输队的打算了。

海路比陆路便捷得多,运输量也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与幽州的往来上。

幽州与青州之间。隔着渤海和乐陵两国,这两国相对偏远,袁绍的控制力不强,但毕竟是在冀州辖下,袁绍想发兵攻来,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这条运输线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风险也大。走海路就轻松多了。

船队从东莱起航,可以横穿渤海湾,取直线到达公孙瓒的辖地右北平。渤海是华夏近海中,最平静的一片海,相对于风高浪急的东海、南海,渤海就像是个小池塘一般。

据王羽所知,这个时代对航海应该不是很重视,只要他抢到这个先手,想成为海上的霸主应该不难。谁想这一次他的先知又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东莱这种地方有海贼并不奇怪。汉朝在航海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但也没有禁海令一类的东西。

王羽记得前世的三国时代。孙吴势力还曾到过琉球,以至于更远的吕宋,不过那是在南方。江南水乡的航运本来就很发达,延伸到航海领域,有些特别的成就也没什么可稀奇的。

在北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重视航海的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对方还来自那么一个地方。

辽东?

在王羽的印象里,中原王朝从来就没重视过那里。一贯是把那里当做蛮荒之地遗弃着的,以至于这里养出了诸多恶寇,如隋唐时代的高句丽。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鞑子等等。

但是,按照太史慈来信中的说法:辽东太守公孙度占领了东莱的东牟、牟平等诸多县城,将整个东莱南部都囊括其中,并设立了一个营州刺史职位,这就有些超出王羽的想象了,也难怪太史慈会求援。

单是管承的数千海贼,构不成太大威胁,顶多花点时间就是了,但再加上公孙度,就很麻烦了。

尽管王羽对这个时代的辽东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会变的,公孙度是一方诸侯,独立性比中原的诸侯还强,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支成熟的海军!

对方跨海而来,兵力应该不会太多,以目前青州军的实力,收复失地应该不难。但战事一起,想收尾就难了。

万一公孙度也是个不认输的,正面打不赢,就采取反复骚扰的方式,那么,青州全境都会面临威胁。原本的天堑变成了前线,王羽的精兵简政、休养民力的计划就会彻底破产。

如果公孙度再和管承那些海贼勾结起来,问题的棘手程度更是会成倍增长,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只能设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出来。

然而,在所有兵种当中,海军的消耗是最大的,无论时间还是精力。

目前,青州的资源有限,想建海军就只能削减其他部队的开支,建立起来的海军,对于攻略中原又没什么帮助,实是得不偿失。

况且海军的建设周期太长了,在海军成型之前,要如何处理与辽东的关系?放任对方占据自家的地盘?还是先打了再说?

一系列的问题涌现出来,王羽只觉一个头有两个大。

“秦校尉,你对辽东可有了解?”将事情简要说了一遍,王羽想先收集点情报再说。

理论上来说,辽东指的是幽州辖下的辽东四郡,其中包括玄菟、辽东、乐浪和带方。其中的乐浪和带方两郡,辖地其实是在后世的朝鲜境内,后世的平壤,正是乐浪郡的治所。

“没有。”

秦风晃了晃脑袋,“除非追杀乌丸的杂碎,否则谁去那荒僻地方啊?那边地方倒是很大,就是没人,在野外走几十里都见不到多少人烟,也就是襄平和玄菟左近才有些人。不过,听说去年刚上任的公孙度有些手腕,一上任就灭了百多家当地豪门,收拢了不少流民。”

想了想,他拍拍脑袋,又补充道:“还不止这样,他去年还跟高句丽打了几仗,趁着乌丸人西侵,掏了丘力居的老巢,把老货给气的一病不起,眼看着就要呜呼哀哉了。这公孙度为人倒是不错,是个狠角色,咦,君侯。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是个狠角色为人就不错?幽州人的逻辑让王羽觉得好笑,从秦风话里了解到的讯息却让他更犯愁了。公孙度这个小说里的龙套,怎么看,怎么像是个有大志的。

军事上,他西击乌丸,东侵高句丽,建水军,南下山东半岛;政治经济上。他诛豪强竖立权威,趁势聚拢财富,安顿流民,招纳人口。也就是辽东太偏远,没人注意到他,否则此人早就名扬天下了。

有大志的人,一般心性都很坚韧,想凭借名声吓倒对方是不太可能了。正如秦风说的那样,辽东什么都缺,尤其缺人。他来山东想必也有趁乱掠夺人口的意思。

“难怪……”王羽心中突然一动,突然想到。太史慈自述经历的时候,也说过,当年他避祸去了辽东。

当时王羽还纳闷,天下这么大,太史慈放着徐州、兖州这些地方不去,干嘛非要大老远的跑去辽东,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太史慈并不是舍近求远,他去辽东是坐船去的!

难怪发现公孙度占了地盘后,太史慈要向自己请示了。他去过辽东,应该知道公孙度水军的实力。

除了太史慈,东莱郡守已经弃官跑了,现在也只能找孔融等当地人问问详情了。

“秦校尉,你先去休息吧,训练新兵的事就拜托你了。”

“君侯客气了,末将自当效力。”东莱的事涉及太多,秦风知道自己帮不上忙,应诺一声,转身离去。

王羽也不耽搁,随即命人去请孔融。

无论什么时代,上层社会的夜生活都是很丰富的,所以,王羽的邀请虽然有点晚,但孔融来的很快,他和他那些幕宾本来就是夜猫子。

贾诩来的比较晚,他一向崇尚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洛阳时,戎马倥偬还觉如何,到了泰山几个月将养下来,老狐狸又胖了一圈,多走几步路都要喘大气。

王羽猜想,老狐狸这是故意做给自己看呢,因为他不想跟自己去冀州。不过也没啥,自己本来就要留人看家,田丰为人有些反正,只留他一个人,自己可不放心,诸侯们的阴谋实在防不胜防,没老狐狸坐镇怎么行?

寒暄见礼,宾主落座,王羽直入正题。

“早在几年前,辽东就有船只和东莱往来的,开始只是采买粮食,后来有人在中原惹了麻烦,或者为了躲避黄巾,就随船去了辽东,后来往来船队的规模就越来越大,往来的人也日渐增多。”

回答王羽问题的是名士管宁:“说来惭愧,老夫当日也打过这个主意,要不是当日君侯及时排出了援兵,老夫可能已经在东莱等着出海了。邴根矩去年曾捎信回来,邀老夫往辽东一行,说当地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但却政通人和,大有世外桃源之象。”

孔融也笑道:“所谓营州,是公孙度去年冬天设下的,刺史是他的心腹柳毅。当时境内黄巾闹得正凶,牟平等地都被海贼管承骚扰,刺史府一时无暇顾及,念在同为大汉臣子的面上也就随他去了。本以为君侯旌旗一到,那柳毅就该明白进退之道,现在他竟要螂臂挡车吗?这真是太不自量了。”

听他这么一笑,众名士也是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祢衡更是当场请命,要出使营州,以三寸不烂之舌,喝退柳毅。

王羽哪里肯答应,只有一种情况需要祢衡当使者,那就是开战或者挑衅,他这张臭嘴,也就适合干这种活儿了。

随着对辽东的了解越来越多,王羽哪有心思开战挑衅?

再说,跟辽东开战,一点好处都没有。人家有成规模的海军,自己连块舢板都没有;就算有也没用,难不成打一场渡海登陆战吗?公孙度能左右开弓,打得高句丽和乌丸叫苦连天,再弱也有限,想在短时间内,打得对方服软,怕不是一般的难。

如果光是防御……

王羽暗叹一声,这时代,没人比他更了解防御海岸线的难度了,那真是处处防守,处处都是漏洞。

王羽一直不表态,名士中那些反应快的,立时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们很惊讶,原以为东莱的变故只是芥癣小患而已,泰山军连百万黄巾都给收拾了,直接碾压过去不就结了?可现在看来,王君侯似乎有些为难?

孔融长身而起,笑道:“不如这样,由融走上一趟,探探那柳毅的口风,谋得一个妥善的解决之法如何?”

“那就有劳文举公了。”孔融名声既大,性情也宽和,他请命出使,正合王羽的心意。

第二三零章大婚之期

没捞着出使的机会,祢衡很有些失望,王羽被他拉住唠叨了好一会儿,等他从议事厅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月满中天的时分了。

再过三天就是除夕,又在大捷之后,王府内张灯结彩,喜庆的气氛,连凛冽的寒风都遮挡不住,一股暖洋洋的春意扑面而来。

“郎君安好。”过往的仆从大多都是府中旧人,看到王羽的时候,面上都带了敬畏之色,但用的却还是从前的称呼。

这时代就是这样的风俗,对城内男子都以君称之。如王羽这样的大户人家的少年子弟,通常都被称作郎君,若是有官职在身,就以官职名称之,如:使君、令君等等。

王羽开始听了还有些不自在,后世‘郎君’代表的可不是‘少爷’的意思,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某某君,总比后世那些大人、小人的来的自在。

奉高城不大,王羽处理军政要务分的也不那么清楚,能在家处理的,就在家处理了,具体划分,等重建临淄时再说。

现在,王羽要去寻王匡。

不得不说,老王匡的主动退让,给王羽省了很多麻烦。若不然,无论他是想办法把老爹架空,还是用其他手段,都会对名声大有影响,孝道,毕竟是华夏的传统道德。

投桃报李,除去有关天子的那些内容,王羽会一直将青州的决策说与老爹听,老王匡对军事、计略不在行,但累计的人生智慧还是不少的。

几次长谈下来,王羽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自家老爹对军务并非一窍不通,而是个技术型的人才。他在何进幕府任职的时候,掌管的就是军中器械。所以,接到何进募兵的指令后,他想也不想的就招募了五百强弩。

由于公孙度的意外出现,建设水军也要提前筹备了,王羽一时找不到船匠。只好先找老爹商量。

结果,他扑了个空,王匡去找蔡邕喝酒了,不在家。

摇摇头,叹口气。王羽也是苦笑不已。大家都进入过年的状态了,只有自己在东奔西跑,这就是成就功名的代价吧。

想一想,从来到时间开始。自己就注定是个劳碌命。去年的新年,老爹正率兵在河阳与牛辅对峙,自己降临伊始,就开始张罗着与西凉军对敌了,完全不记得有过年这回事。

没找到王匡。王羽打算去拜见一下母亲,说起来他也有点纳闷。记忆中,王母和儿子的感情很好,自己怕被识破,有些不敢面对对方,但对方好像也在刻意躲着自己,这就有些奇怪了。

先前大战将临,无暇多想,今天正好去看看。如果有误会,也好把话说开。

刚迈进后院,就听到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循声看过去,正见貂蝉被一群女子众星拱月般围在中间。脸红红的,娇嗔不已。

“诶呀,你们这些碎嘴婆,再乱说。我就不介绍公明将军他们给你们认识了。”

“嗨,那有什么的?公明将军为人太严肃了。脸一板,就跟道观里的天神似的,要多吓人就多吓人,不是良配,不是良配。”

“可不,子义将军也不好,他长得倒是很俊,可性子太凶了些,听说他在北海的时候,一个人追着上前贼兵打,漏了一个叫管亥的,被元直将军凑巧捉了,他就发了好大的脾气,好险就和元直将军打起来。”

“对啊,嫁人还是要嫁王鹏举,少年英雄,又有风流之名在外,哪家女子不爱啊?就怕貂蝉妹妹打翻醋坛子,不许咱们进门呢,嘻嘻。”

“杨柳你个死妮子,”貂蝉大嗔,跺脚道:“再胡说,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见貂蝉追过来,杨柳赶忙逃走,二女在人堆中钻来钻去,好像在玩老鹰捉小鸡,众女一边躲闪,一边打趣,嘻嘻哈哈的笑成了一团。

恍惚间,王羽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当初潜入司徒府,初见貂蝉时的那一幕重现了一般。

司徒府中的歌姬多半都是孤儿,要么就是被卖掉后,早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都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可怜人。洛阳城大乱的时候,她们四散而逃,后来听到貂蝉的消息,就纷纷跑来投奔,得到接纳后,便一起跟来了泰山。

泰山大战那天晚上,在城头高歌的就是她们。

王羽对女孩子的八卦没兴趣,正想避开她们,不曾想有那眼尖的一眼瞥到了他,尖声叫道:“君侯来了。”

笑闹声嘎然而止,除了钗横鬓乱的貂蝉还在茫然四顾之外,众女齐齐蹲身施礼,轻声道:“参见君侯。”

王羽摸了摸鼻子,好不尴尬,好么,这架势,搞得跟后宫似的……

“小寿,你怎么会突然来这里,东莱不是出事了吗?”待众女散去,貂蝉小鸟依人般黏了上来,脸上的红晕未消,红扑扑的像是秋天的苹果一般。

王羽笑答道:“也算不是什么大事,说不定是场误会而已,文举公明天就会启程去东莱。若是可以不动刀兵就解决问题,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呢。”

“这可不像是你的风格。”

“哦?那我的风格是怎样的?”

“你呀。”秋水般的眸光在王羽脸上一转,貂蝉娇声说道:“从来都是把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了,才会坐下来跟人谈判,要什么对方就得给什么,霸道得要命。”

在‘霸道’二字上,她加重了语气,似笑非笑的看着王羽,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化不开的柔情蜜意,此外,还带了点揶揄的味道。

王羽心里好笑,再怎么豁达开朗,也是女孩,吃醋是天性,“你又想拿张宁说事儿是不是?我不是跟你说了吗?那是一时……”

“一时从权,为了救国救民的大业,这话在洛阳的时候你就说过一次了。”貂蝉幽幽的叹了口气,“反正啊,你这风流豪杰的名声,算是天下皆知了,也不知啊。将来到底会有多少个姐妹。”

不等王羽出言解释,她展颜一笑道:“不过那样也挺好,人多了热闹么。”

能说的都被貂蝉说了,王羽讪讪的也不知道该说点啥,干脆把话题扯开:“你们刚才在说什么?”

“女孩家的悄悄话你也要问……”刚消退的红晕又涌了上来。再看向王羽时。貂蝉眼中带了一丝迟疑之色。

见她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王羽笑问道:“你不会真的想当红娘吧?”

“姐妹们一直在府中这么闲着,也不是个办法啊。”

王羽只是开玩笑,可貂蝉居然点了点头。很认真的回答道:“大家都很感激你不拿她们当……嗯,以前那个样子看,可就这么在府里当大小姐,她们也觉得不自在。嫁人也算是个出路啊,你别看她们刚刚那么说。其实呀,都是口不对心的。杨柳那妮子爱煞了子义将军,梦里面还念着子义将军的名字呢。”

“这样啊。”王羽乐了,“那不正好,你就帮她们做个媒呗。”

他不喜欢王允对待歌姬那种方式,可如果是女孩看上谁了,自己顺水推舟,也算是成人之美了。

“你啊……”貂蝉不无幽怨的看了眼王羽,知道他没听出话里的暗示。自己现在还没有正式名分呢,怎么好去给人做媒?

不过,男人就是这样,指望他们心细如发,也确实太过苛求了。女孩不动声色的转移了话题:“那其他人呢?”

“这也要我管?”其实貂蝉是故意找话题,想着多点相处的时间,但王羽却没察觉出来,女孩的要求让他很挠头。想了想,他干脆一挥手:“这样好了。让她们都去给你帮忙。”

“啊?”这回轮到貂蝉愣神了。

“反正她们都读过书,脑筋也很灵活,与其闲着,不如到刺史府帮忙,嗯,其实书院那边,文姬可能也需要人手,你问问她们自己的意愿,然后跟文姬商量着分派好了。”

王羽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很妙。貂蝉这些姐妹,在诗词歌赋上下的功夫,比很多正经读书人还多,功夫下到了,造诣自然不会差。如今的青州一切都方兴未艾,多些人手总是好的。

“可是……”

“别可是了,就这么定了,”拍拍女孩的香肩,王羽随口问道:“我现在要去见母亲,你要不要一起去?”

“嗯……啊?”貂蝉像是如梦方醒似的,先是一愣,随后身体剧烈的颤动了一下,随后退出老远,红着脸,拼命摇头:“不,你自己去吧,你自己去好了。”

“这又是怎么了?”眼看天色太晚,王羽也没空深究,摇摇头先行离开了。

貂蝉红着脸站在原地,怔怔的望着王羽的背影,连刚才飞快消失,此刻又如同幽灵般飘过的众姐妹都没注意到。

“恭喜妹妹了。”

“有,有什么好恭喜的?”貂蝉没了适才笑闹时的泼辣劲,身影低低的,闷闷的。

“君侯去寻夫人,还能是为了什么?肯定是好事将近了呗?”

“就是,就算君侯不说,夫人肯定也会提醒他的,夫人她呀,早就急着抱孙子了。”

众女七嘴八舌的说道。

“对了,刚才君侯说的,是不是认真的呀?我们真的可以去幕府做事?”比起向姐妹打趣,女孩们更关心另一件事。

“当然是真的,我现在不就是在帮忙吗?”貂蝉还没从突如其来的幸福中缓过神,下意识回答道:“小寿他啊,就是个很特别的人。”

“那可好了,咱们以后也是掾佐了。”

“那以后可不能叫貂蝉妹妹做妹妹了,应该叫令君了吧?”

……

王羽的到来让王母很意外,以至于她看起来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

“羽儿……不,是该叫鹏举了,你……”

“母亲,您这是怎么了?还像以前那样叫孩儿就好了。”王羽也被搞得很紧张。

这一世的父母,对他来说都和陌生人差不多,与王匡的接触是从军务开始的,相对容易,怎么与娘相处,他就没什么头绪了,所以他想拉着貂蝉一起来,却莫名其妙的被拒绝了。

想到貂蝉,他有了主意,干脆把对歌姬们的安排当做了话题。

王羽说,王母听,紧张慢慢消退,气氛变得和谐起来。

看着英武逼人的儿子,王母的心绪飘忽,儿子,真的变了。

王匡老来得子,溺爱的未免有些过,等发觉时已经晚了。自打儿子渐渐长大,心性却一如既往,老王匡眼中的失望怎么也掩饰不住。虽然他没说什么,但王母也是非常自责。

她总觉得责任在于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是扫把星,不然为什么儿子离家之后,突然就变了呢?所以,王羽回来后,她一直不敢单独见儿子,见了面也不敢多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儿子给变回去了。

然而,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子之情又哪是那么容易割舍得下?王羽每次都不仅仅是出行,而是要去打仗,他每次出门,王母都是一阵阵的心惊肉跳。

上一次作战是在家门口,可王羽一样不让人省心,他居然带队从天上飞进了敌营!

听出王羽正设法挑起话题,王母也勉强打起了精神,试探着问道:“羽儿啊,蔡家侄女娘见过了,模样周正,也知书达理;蝉儿呢,人长得好,性格也活泼,都是良配,娘听你话里话外这么一说,你自己应该也是喜欢的……”

“是,母亲。”

“这样的话,不如趁早把喜事办了好不好?”王母轻声道:“你父亲就你这么一个儿子,现在你又做下了这么大事业,早点成亲,也好让上上下下都放心。”

没预料到会引出这样的话题,王羽稍一迟疑,见老娘脸上又露出了紧张神色,这才急忙应道:“就依母亲,这几日孩儿也许要去东莱走一趟,无论成行与否,都麻烦母亲安排了。”

“瞧你这孩子说的,娘心里高兴着呢……”

第二三一章故事重提

王羽要大婚的消息传出去后,赢得了全军上下一致的拥戴。

少年英雄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勇冠三军,每战必身先士卒的统帅也让人景仰。不过,这只是对于普通士卒来说的,看在眼光长远者眼中,这可算不上什么好事。

刀枪不长眼,再勇武的人,也无法保证每次都能从激战中全身而退,青州目前的格局不算大,却潜力无穷。而这一切都是靠着王羽的个人魅力,一旦他出了什么意外,恐怕转眼间就是分崩离析的局面。

大婚也许改变不了主公的性格,但这无疑是成人的标志,多少也会让他收敛一些,要是一切顺利,等到一年后,如果能再多个继承人出来,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所以,消息一经传出,全城都沸腾起来,新年的喜庆气氛本就浓郁,这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贾诩、田丰联袂来见,道了声恭喜,贾诩对王羽的也是决定赞不绝口:“这个时机刚刚好,正好可以借着广邀宾朋的机会,将徐州之事做个定论。”

“哦?”王羽揉了揉笑的有些发木的脸,愣愣的看着贾诩,有些纳闷,自己娶妻的事,跟徐州怎么又扯上关系了。

“正如文和所说,”看王羽的神情,田丰就知道他没反应过来,笑呵呵的附和道:“主公身为一方诸侯,婚丧嫁娶,乃是大事,在情在理,陶恭祖都须得走这一趟,徐州的几大豪门再怎么没眼色,阻挡的话也是不好说出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