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智,性命,就在旦夕之间。

好在,华佗到了!

虽然说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阶段,人差不多已经有大半截身子埋进了土,绝大多数医生,都只有摇头叹息的份儿,但华佗可不是普通人,除非对着已经冰冷的尸体,否则他总是能拿出点办法来。

华佗的出现,简直比久旱的甘霖还要及时,这叫王羽如何不喜?

“哼,遇上你这个小骗子,老夫算是倒了大霉!”华佗翻了个白眼给王羽,没搭理他。看到王羽好端端的站在那里,身上连个伤口都没有,先前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以华佗和他的关系,能给他好脸色才怪。

王羽也不恼。满脸带笑,有本事的人有点古怪脾气是很正常的,在华佗这位神话级的名医面前,挨他斥两句算什么?只要能把人救活,事后自己端茶奉水也没问题啊。

华佗直接将王羽当做了空气,眼睛在帐内一扫,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明知这里有伤者。还挤了这么多人干嘛?没用的人都出去!别碍手碍脚的……”

他这一嗓子算是打翻了一屋子人,但也没谁有什么脾气,都知道这是救星,看这叫嚣呼喝的架势就知道是有信心,有本事的,众人很欣慰的起身开溜。

“你别动!”华佗抬手又是一指。喝住了正要挣扎起身的单经,“伤成这样,还敢出去吹风,怕死得不够快么?来几个人,再铺一张床榻扶他躺下,另外,准备沸水。宁儿,取我药鼎、刀具和麻沸散来……”

“是,师父。”张宁脆生答道,眼神这才从王羽身上移开,但那其中的一缕幽怨和宽慰,却有如绕指柔红,将王羽从铁血征战和生死离别的情绪中拉了出来,一颗心陡然变得柔软起来。

“你先看着这边。稳住,别让他的伤势继续恶化,为师这边可能要花些力气,这些武人啊,脑子里也不知在想什么,怎么就把自己伤成这副模样了呢?我说你们几个,怎地还不出去?像个柱子一样杵在这里干嘛?等着老夫给你们糖吃么?”

华佗一句话说给几面听。王羽、太史慈都是他口中的柱子,连一路同行的诸葛亮都没被放过,一群人只能掩面而出。

“这老儿,脾气真臭。要不是看在主公和张医令面上,俺非得好好……”出了帐,太史慈总算是能骂两声了,但不满终究盖不过好奇,他转向王羽问道:“不过话说回来,主公,这样的伤,他居然也能治?莫不真有神仙手段?”

他自幼习武,胆量也大,在沙场上走了不知多少遭,什么伤没见过?公孙瓒这种先是外伤,然后又连番苦战,已经伤到了元气,精神更是大起大伏了好几次。最后见到王羽还能说话,已经是他底子好,体魄够强了。

要说有人能把他救活……那和实现主公刚才描绘的未来,难度也差不多了。

“应该能吧?”王羽其实也有些患得患失,但他不想表现出来,话锋一转道:“对了,孔明,你们怎么会来的这么快?”

诸葛亮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愣愣的,他还没从居庸大胜带来的震惊中回过神来。这一仗,实在太莫名其妙了,没办法,他只能用这么个词来形容。他自幼便好读书,因为记忆力超强,所以他读书的速度也是极快,到了荆州,拜在鹿门山书院后,更是如鱼得水。

纵观古今战例,就从未有那次是跟这次相似的。

主公就那么仿佛心血来潮一般,带着百十个亲卫出城,然后全城沸然,两万将士就那么一窝蜂的跟了上去,长驱直入,奔袭百里,立足未稳就和数倍于己的强敌接战,然后……就赢了?

所有的细节,就没有一条是符合兵法要旨的,特别是百里奔袭那一招,简直就是对兵圣他老人家的教诲的最大颠覆!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当年的名将庞涓,就是死于孙膑的这个论断之下,结果在几百年后,这条真理般的定律,居然被颠覆了。这对学院派的诸葛亮来说,是个很难接受的事实。

尽管他也知道,读书不可尽信书,事后也想清楚了王羽战前的一些思考,如此行事的用意,可他还是很难理解,王羽到底是怎么在战前确保胜算的。

如果没胜算的话,那这不就是一场无谋的冒险吗?

王羽连问了几声,诸葛亮才回过神,先简要的回答了王羽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和华佗来的快,是因为距离近,因为他们不是从蓟县来的,而是在西关遇到了信使,然后兼程赶来。

移防西关是诸葛亮的主意,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接应:王羽若是攻不下对方,以骠骑军强悍的战力,应该也不至于当场覆灭,有西关这个据点在,就能有个安全的落脚点。保障了退路。

二来,即便王羽一战而胜,也不可能全歼敌人,能不能将敌军的建制彻底击破都是个问题。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倒是和鲜于辅不谋而合了,他担心有贼军不甘心失败,仗着机动力。甩开王羽的追击,绕到东面来,所以,他移防西关,也是为了拾遗补缺。

虽然这样会使得蓟县变得空虚,但蹋顿、阎柔距离蓟县毕竟有好几百里。来回得到消息就需要好几天。蓟县以东还有关平、胡才两路兵马策应,蹋顿再狂妄,也不可能完全无视,诸葛亮完全来得及在居庸大战尘埃落定后,及时返回。

王羽倒也不是完全没想到西关这个破绽,只是他出兵前,以为单经、邹丹就算出击。也会留一部分兵,守住西关这个退路呢。谁想到那俩人根本就没做成功的打算,全军出击,连辅兵、马夫都跟去了。

等王羽到了之后,发现偌大的西关,竟是连个人影都看不到。他当然可以分兵留守,但他轻兵出击,根本没带守城的器械。除了隐雾军之外,其他各部连弓箭都没带。

隐雾军客串的轻骑,是整个战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王羽可不舍得让他们留下守城,干脆也不管那么多了。

当时他就隐隐想到,若是历史上的那个诸葛亮,八成不会忽略这个漏洞。邓艾灭蜀。偷渡阴平,奇袭成都那一仗,就曾惊叹过诸葛亮的布防之密,让人无隙可乘。若是诸葛亮还在,他偷渡阴平的奇招,纯粹就是送死。

但现在的这位,他就没多大把握了,毕竟他这次出兵的方式过于仓促了一些。

可事实证明,和历史上那位相比,诸葛亮的经验或许有欠缺,但心思缜密的本质却没差别,他甚至还想到了把张宁的军医队拉上,做好了接应或善后的完全准备。

听诸葛亮说了前因后果,王羽既赞叹,且庆幸,麾下的人才越来越多,长处也都得以发挥出来,自己就可以越来越轻松,只要把握好大局,就可以像是下棋或玩游戏一样攻略中原了。

至于诸葛亮的问题,却不怎么好回答。严格来说,这次的突袭,不是王羽的原创,也是他从后世借鉴来的。而且他借鉴的战例不是中原的,而是倭国的战国时代最出名的那场突袭战。

那场突袭战技术含量不高,主要就是利用敌人的轻视,占个出其不意的先手,剩下的就只能看运气了。

胜算有多少,王羽事先也没衡量清楚,他只知道,要迅速扭转幽州形势,营救公孙瓒,出其不意的发动决战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办法,保住幽州是没问题,但被掠走的汉民就很难全部救出了。如果鲜卑人决断的够快,孤军在外的赵云说不定还会遇险。

所以,严格来说,王羽此番出兵也不仅仅是为了救人,他考虑的还是大局。

至于胜负,有时候的确不能算计得那么清楚,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有这么底牌在,隐雾军,铁骑,斩马剑阵,黄巾力士,就不信打不垮区区十万胡骑。

但这些想法,却不太适合说给诸葛亮听。

因为很多常识都被颠覆,后者现在已经有点思维混乱了,对自己的崇拜也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万一诸葛亮因为个人崇拜,打算改变风格,那自己的罪过可就大了。

想想看,和张飞一样性格的诸葛亮,那将是多么让人抓狂的一件事啊。

“孔明,和主公真正的筹谋相比,今天那仗根本就不算什么……”王羽还没想到怎么转移话题,太史慈就跳出来了,他憋了一肚子话,正要找人分享呢,他不由分说的揽过诸葛亮,哇啦哇啦就是一通说:“怎么,你不信?来来来,让某好好给你上一课……”

诸葛亮不太适应和同僚这么亲热,但没过片刻,他就被太史慈说的内容给惊到了,两眼瞪得溜圆,直勾勾的看着王羽,像是看到了洪荒怪兽一样。

“主公,您真想这么做?可是,可是……”

不比幽州众将,诸葛亮对青州的各项事务都是了然于胸,所以一听就知道,王羽这是要来真格的!

殖民地这个名词,早在东渡之前,王羽就已经提出了,当时的目标是三韩和更远的倭岛。刚开始,大伙也都是当主公只是一时兴起,从什么地方看到类似的典故了,就异想天开,可几年下来,三韩、倭岛的事务已经开始上了轨道,朝着王羽所说的方向发展过去。

很显然,王羽的殖民地概念,不仅限于东面那两个小地方,而是要将高唐将军府正厅摆着的那张地图上画出的所有地域,都囊括在内!

这,有可能实现吗?如果实现的话,真的会在普天之下,所有阳光能照耀到的地方,刻下华夏的标志吗?诸葛亮不知道,他根本无从想象,王羽到底是怎么冒出这个念头的。

然而,在震惊之余,他对此却也有那么一丝期待,如果真如王羽所说的进行下去,自己会不会做为开创万世基业的重要参与者,被后世铭记呢?

想到这里,即便以他的沉稳,也禁不住一阵阵的心神激荡,难以自已。

第七七一章战后构想

激动归激动,这个话题终究还是告一段落了。

诸葛亮没有追着王羽寻根问底的意思,后者说的本来就是个大方向,具体的细节,应该连他自己都不甚了了,如果只是揣摩王羽的深意,现在露出水面的这些信息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总是要召开军议、政议,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最终有个草案。

草案出来之后,按照青州的惯例,还会打造试点,在小范围内施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才会有最终的法令推出。

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王羽现在只能算是提前吹风,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另外,用这个计划还有救人的效果。若不是王羽及时赶到,抛出这个不成熟,却已经足够惊人的平北策,公孙瓒在华佗赶到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实际上,公孙瓒失去意识和华佗入帐几乎就在同时发生,所以华佗当时才会那么暴躁。

而王羽在内部商议之前,就向公孙瓒以平北策相示,显然准备用幽州军来当第一个试点。

诸葛亮觉得这可能不仅是王羽反应机敏的问题,而是他早就有了腹案。幽州军长期在边塞征战,多次越境追击胡人,对草原很熟悉,公孙瓒更是一时名将,是个相当适合的执行者。

同时,这个计划的提出,还可以唤起公孙瓒的求生之念,让他有个雪耻振作的机会。若换了别人,说不定会觉得去塞外是被流放了,只有公孙瓒不会这么想,而且还会鼓足劲头,全力以赴的不断开拓进取。

这就是一举两得了。

如果再往深里想,政治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消弭了幽州大战的负面影响。

此战虽胜,但友军却损失惨重,濒临覆灭,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按照王羽不分封的土地的惯例,幽州军将会失去地盘和自主权,被青州军完全吞并。如果华佗没能救回公孙瓒,说不定还会有王羽暗害盟友的流言传出。

当然,参战的己方都心知肚明不是那么回事,但流言这东西,本来就是半真半假。参杂而来的。忽略掉中间的细节,只从结果推论,这样的流言确实也有几分合理性。

实际上,北征本来也有这么个目的,只是王羽没打算用阴暗或强硬的手段,而是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公孙瓒。

想到这里,诸葛亮也是暗道万幸,幸好自己没懈怠,移防西关,刚好误打误撞的救了公孙瓒。否则的话,就算主公的计划再好,公孙瓒死了。这流言只怕也就坐实了。

这种影响说大可大,说小也小。

一直以来,青州军似乎都是在孤军奋战,但细细历数,青州军的盟友并不少,从盟友那里得到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

就目前而言,除了幽州军之外,青州至少还有两家关系密切。三家关系普通的盟友在。前两者是张燕和吕布,后者则是袁术、公孙度以及刘表。若是硬要说,董卓暂时也可以算作青州的合作伙伴。

其中以刘表的关系最为普通,双方离得远,没什么利益冲突,也没什么瓜葛,大体上就是秉承远交近攻的原则。遥相呼应。凭借这个关系,王羽可以顺手从荆州拐带一些人才出来,而不会受到妨碍,比如孔明自己和同学庞统。以及黄月英,石韬勉强也算一个。

和董卓的关系也差不多,河东之战后,双方有了些贸易方面的合作。凭借这样的筹码,北征之前,王羽从董卓那里强要来了一封圣旨,在名义上,给了刘虞极为沉重的一击。

袁术和青州结盟的时间最长,反复的次数也最多,双方好的时候,可说是蜜里调油,翻脸的时候,也是剑拔弩张,明枪暗箭,甚至一度动过刀兵当然,袁术是不承认的,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大将纪灵,说偷袭王羽是后者的个人行为,与他没有关联。

不管怎么说,双方毕竟没有真的撕破脸,大打出手,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样的关系就算是很铁的了。

辽东与青州的关系和董卓、刘表很像,一开始是觉得双方离得远,不会有什么冲突,看在海贸的丰厚利润上,公孙度还一度出兵攻打乌丸人的老巢,帮过忙。

时过境迁,到了王羽雄霸河北的时候,公孙度也感到了威胁,故而在王羽起兵北征,邀他一同出兵的时候,婉拒了王羽的要求。

即便如此,辽东和青州的贸易往来也没有断,若是处置得当,也是很有希望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问题。双方的实力固然强弱分明,但辽东毕竟太远,一千多里地,劳师远征,换谁也发憷啊。

至于张燕、吕布……

前者原本就是个时间问题,他坚持的无非对太平道理想的执著,认为王羽对豪强的处置不够彻底,自己能比王羽做得更好。

但事实上,双方领地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有目共睹,张燕也不是那种很有野心,会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眼下也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的问题了。

吕布就更没啥可说的了,他又不是袁术,唯一的女儿都送过来了,还能有什么波折?

事实上,青州幕府中本来就达成了共识,北征之战固然是军事为主,但政治、外交上也要尽量借势。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河北战罢,幽州、辽东、黑山、东郡四家易帜,挟大胜之威,压得袁术不敢蠢动,借助吕布和张扬的关系,还可以设法招抚河内的张扬。

如此一来,未战中原便已克定大半,为后面的西进、南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如果再考虑得稍远一些,西进击败曹操之后,还可以顺势招抚刘表王羽娶了黄家的女儿,和荆州地方实力派的关系还算是挺近乎的。

争天下从来都是一发动全身,幽州大战,就是平定天下的开始。

正是有了这个想法,诸葛亮才没有坚决劝止王羽出关救人。若是眼看着公孙瓒覆灭,别说后面那些墙头草了,恐怕连吕布心里都会生出芥蒂,张燕也会重新考虑两家的关系。

再被如许攸这样的阴谋家从中搅和一番,搞不好河北大战打完,就要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了。别说攻略中原,自家后院的火都不好灭。

没办法,想不动刀兵,传檄而定,不光要有强大的实力,还须得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公孙瓒和幽州军,本来就是个标杆,千金买马骨倒是简单。如果是一般的枭雄,通常都会把公孙瓒捧得很高,做姿态给其他人看。等到天下已定之后,再卸磨杀驴,找个罪名把他给弄下去,就像刘邦当初对待韩信、英布那些人似的。

但青州幕僚都知道,自家主公肯定不会这么做。问题是,待遇给的太低,也会引起其他盟友的疑虑。所以,听了王羽的定北策,诸葛亮惊叹之余,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公孙瓒看似被流放了,其实却是真正的成了一方诸侯,即便将来天下,呃,应该说中原一统,主公也没必要削藩。塞外之地么,本来就是管不过来的,既然是纳贡称臣的自己人在统治,何必还要多此一举的削藩呢?

当然,塞外是很荒僻的,但主公也不是丢着不管,双方会有大量的贸易往来,而且天高皇帝远,在草原上当土皇帝,未必比中原差多少,关键还是看后续的建设能不能跟得上。

这样一来,公孙瓒这个标杆就算是竖起来了。也给原本略显僵硬的青州筹功政策开了一条缝,让那些钟情于分封制度,极具野心的人有路可走,不至于每个都负隅顽抗到底。几年之后,若是公孙瓒在塞外发展得好,统一中原的阻力一定会小上很多。

诸葛亮很想回头去仔细看看王羽那张天下地图,如果那张图是真的,那天下可大着呢!

群雄拼命争夺的天下,在那块最大的大陆上,也只占了东南的一个角落,而那块大陆竟似乎还不是唯一的大陆,至少还有一块差不多的,以及几块小一些的。

开疆拓土开出来的,无疑是万世基业,把之前的所有霸主名臣良将的功绩加一起,也比不上。

当然,那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情了,最现实的好处就是,如果地图没有大错,可以分封的区域就很多了。

除了北疆,还有武皇帝都没能完全探索过的西域,东面则有青州军已经握在手里的三韩和倭岛,南面,在交州以南,也有大片土地在。

据说那个所谓的佛教,就是从南面的大陆传过来的,有成形的宗教,就意味着有上规模的人口,这是迅速统治一块地方,也就是所谓移民的先决条件。

这些地方,都是在近期内,就可以达得到的,青州在三韩、倭岛进行的殖民尝试,也被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所以,诸葛亮认为此策可行,就等着找个合适的时机,一举推行下去。

对此,他极为期待。

第七七二章乱麻须快刀

期待归期待,眼下的当务之急却不是如何殖民天下,而是战后的处置工作。

在太史慈之后,大军已经陆续归队,开始清点战损,救治伤兵,并安营扎寨。

通常武将都不会遇到需要夜里扎营的情况,大军在外,每到一地,若无城池可供居住,就必须要扎下营盘,一是让士卒有个休息的地方,二来也是要保持最基本的防御。

但青州军这次作战的情况很特殊,他们是一路狂奔过来的,别说营盘了,他们连多余的干粮都没带,完全是破釜沉舟的架势。

而居庸城,就算没经历这么多场惨烈的攻防战,也没有条件供两万大军休息的地方。到头来,得胜而归的青州将士很有些丧气的发现,他们不但没地方欢庆胜利,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搭建宿营地,不得不说,现实真是挺悲催的。

但也没法怪谁,友军比自家这边还凄惨,幽州军万余将士当场战死的就已经接近半数,直到现在,还能听到有人在黑暗中搜索袍泽,带着哭腔的叫声,能怪友军不提供营地么?

至于自家的辅兵,不是什么部队都能一日夜疾行一百多里的。青州的战兵训练有素,凝聚力超强,才能完成这种奇迹,辅兵要是这么搞,半路就彻底溃散掉了。实际上,诸葛亮带去西关的辅兵,就是几百人的先头部队,其他人还在路上慢慢挪呢。

王羽不擅长这个,而且他要等华佗的手术结果,太史慈只在偷营方面比较有天赋,尽快为大军解决后勤问题的任务,当然只能落在诸葛亮身上。

这些事不难,但很繁琐,但已经足够诸葛亮忙的了。

所幸鲜卑人包围居庸城期间,也在周围建了营地,虽然被破坏了不少。但至少还有一些帐篷能用,人手方面,黄泽带来了几千难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诸葛亮忙了大半夜,一直到天都蒙蒙发亮了,才算是将营地建好。

期间众将先后返回。第一个回来的是李乐,黄巾力士的优缺点都很明显,除了在战阵上很难指挥之外,战后长达数日的虚弱也是个问题。李乐不是第一次在王羽的麾下作战,对这一点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追到半路。就把人马拉回来了,以免发生意外。

激战之后,黄巾数营的减员超过了三成,但剩余的兵马依然有七千以上。但指望他们帮忙却是不太可能,这些人几乎一模一样,像是长途跋涉了几十天的旅人一样,看到帐篷就往里走。看到床榻倒头就睡。

诸葛亮临时布置的营地本来就很简陋,再加上组织调度的辛苦,硬是在边塞之地的冬夜里,将他累出了满头大汗。

直到此刻,他对那位只管放火,不管善后的主公的高山仰止之情,才算是消退下来。主公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啊,将天下大势看得那么明白的人。怎么会对大军归来需要休息这种细节毫无察觉呢?这纯粹就是责任感不足,或者说推托责任惯了!

诸葛亮忿忿不平的想着,然后迎来了第二个回归者。

这次还是个指望不上的家伙,看到迎接的是诸葛亮,魏延只是稍一愣神,然后就冷着脸跑开了,别说帮忙。不来捣乱诸葛亮就很欣慰了。

好在闹脾气的只有主将,隐雾军对野外生存的各种技能却很擅长,先前有太史慈带回来的四百多人,再加上魏延的部属。诸葛亮算是又多了几百个不需要操心的帮手,进度一下子快了不少。

等到徐晃、张辽先后回返,诸葛亮才算是松了口气,虽然多了不少要安置的人,但有这二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帮忙,安营布防的工作自然会大大加快,不用他一个人忙得团团转了。

有了这二位帮忙,安置工作的进度大大加快,等到天边露出了微光时,三位指挥者甚至有空凑在一起聊天了,聊的话题当然还是王羽新鲜出炉的平北策。

吕绮玲回来得最晚,铁骑本来就不以持久力见长,冲杀了一整天,人马早就疲惫不堪了,追出去的时候是跃马横枪,回来的时候却是卸了甲,牵着马回来的,所以他们回来的速度是最慢的,直到了拂晓时分才到达营地。

好在这个时候营地已经扎好,铁骑的将士得以放下一切,专心休息。算上刚过去的夜晚,大家已经整整两天没合眼了,而且中间还经历了那样惨烈的一场大战,就算是铁打的人,这会儿也差不多变成泥人了。

日间奋战的将士都在呼呼大睡,在营中忙碌的是黄泽带来的难民和先后从西关赶来的数百辅兵,以及跟着张宁来的军医队。前者负责的是杂务及警戒,后者则是在救死扶伤。

“这要是突然有一支敌兵杀过来,不用多,只消一千劲卒,就能把咱们打得全军覆没。”吕绮玲的精神头倒是依旧旺盛,只是她的精力用不到正地方,乐呵呵发出的感慨,怎么听怎么觉得没心没肺。

“咳咳……”

张辽本来正与两位同僚相谈甚欢,一听这话,顿时尴尬起来。虽说自家少公子这话道理说得通,但说话时好歹也要看看场合么,现在可是大胜之后啊,鲜卑人和杂胡逃跑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杀什么回马枪?

“全仗君侯运筹得法,少公子和诸位同僚勇武,这一仗已经将胡虏杀破了胆,便是有人告知他们此间景象,他们只怕也会当做是主公的诱敌之计,没有调头一击的胆子,少公子只管放心便是。”

见吕绮玲意犹未尽,还要说些什么,他赶忙爆料道:“对了,少公子,君侯战后提出了一条平北策,某等正在此商议,少公子要不要也参详参详?”

“唔?有这事儿,那可要听听……”吕绮玲神情微动,果然上钩。

诸葛亮和徐晃在一边看着,都在心里偷笑,张辽和吕绮玲的关系实在很有趣。

后者性情直率,口无遮拦。倒是没什么可奇怪的;但前者却也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要当个全方位的保姆,看张辽现在左支右拙的模样,再想想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当机立断的魄力,其中的反差确实很有意思。

知道这位大小姐自幼在边塞长大,不用解释得太细。所以张辽的转述也相对简练,不片刻就说完了。

吕绮玲听罢也是眼睛一亮,一拍大腿道:“这是好事啊!父亲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嗯,并州北边那块地方还是不错的,再往西就不好了,都是戈壁滩……”她的思路比王羽跳跃的还快。一下想起自家老爹,再下一刻连地盘都想好了。

“应该是吧?”张辽不置可否的答道,他倒是很赞同吕绮玲的观点。

这场大胜之后,只要王羽不出昏招,北疆至少不会有大患了,这样一来,两军合一应该很快会被提上日程。虽然这是吕布自己做出的决定。但张辽自家知自家事,让吕布在王羽麾下当个部将,他恐怕是很难接受的,哪怕是独掌一方的统帅也一样。

可话说回来,如果王羽给封个吕布高官厚爵,然后让他做个富家翁,恐怕也不是后者乐于见到的。现在这平北策倒是个出路,退出中原。在塞外打出一片新天地,或许会很符合主公的志向吧?

不过,这件事八字还没一撇呢,吕绮玲身份特殊,可以想到什么说什么,谁也不会将她的话当做并州军的意见。张辽的身份却敏感得多,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不会在没和吕布通气之前,就贸然发表意见。

徐晃明白同僚心思,微微颔首。并不说话,任由张辽再次将此节带过。却没想到诸葛亮突然接茬道:“此议或可与捷报一起,送往濮阳,请问吕将军的意见?”

“太早了吧?孔明,你不是说主公现在也只是提个想法,很多事情都没最后决定吗?”徐晃惊讶问道。

“公明将军说的不错,亮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诸葛亮点点头,然后话锋一转道:“但现在再想想,其实准备工作也不会太多,最麻烦的不过是筑城而已。然则,正如文远将军所说,鲜卑人已经丧胆,眼下正是筑城的好时机,所需不过人手、物资……”

“如果一切顺利,现在就开始行动,等到公孙将军伤势大好,应该正是春夏之际,岂不是刚刚好?”诸葛亮越说越来劲:“我青州一贯不都讲究少说多做么?实践才是硬道理,主公此策乍看异想天开,其实却是越想越有道理。”

“筑城虽然耗费不小,但主公在漂榆津建的那座港口,不正好可以利用起来么?青州的繁荣,至少有一半靠的是商事、贸易的兴盛,先前与辽东的贸易,就已经获益良多,若是提前展开北疆攻略,就算最后未能如愿,单是这贸易之利,就足可赚个钵满盆肥了。”

他说得兴致昂扬,其他人听得也是怦然心动。

草原的物资有没有用?当然有,军队需要战马,商人运输需要驽马,农民耕作土地,如果有牛马之助,也会事半功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