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让人无从置评的是,这般凝重之中,偏偏又带了一丝闲逸之气,正合了郭嘉那句见山不是山的禅机壶里煮的,看起来是茶,其实不是茶,而是天下。

郭嘉也不招呼荀彧,只是凝神听着水声,须臾,他面露喜色,从旁边取过两只磁瓶,将其置于距离炭盆稍远的地方摆正。接着又缓缓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柄非常干净的银勺,在两个磁瓶其中之一舀出小半勺雪花一样白的精盐,打开铜壶盖子,轻轻放进了水里。

直到这时,他才回转身来,冲荀彧略带歉意的笑笑,以示对方稍等。然后又把心思转回到铜壶上。

待壶中的水声稍大,他揭开壶盖,用另一把银勺撇净水面上的细碎泡沫。接着,再次盖住了铜壶。

顷刻之后,壶中水沸声如落珠。

郭嘉再度掀开壶盖,此番却不撇水,而是用一把大铜勺将沸水舀出两大勺来,倒入事先预备好的磁碗内。随即,用一根竹夹子在水中轻轻搅拌,边搅,边用银勺从另一根天青色瓷瓶内舀了些细如碎米般的茶末,缓缓投入沸水之内。

此时斗室内已经是茶香四溢,不用喝,便已醺然。

在汉代,茶还只流行于上层社会,非勋贵公卿不能品尝。而汉朝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无论是在国力武功,还是在礼仪文化上,流行于贵族阶层的饮茶之礼自然应运而生。

荀彧也是豪门世家出身,对此倒也不会陌生,不过,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将这煮茶、饮茶之礼,演绎出这等境界,这简直已经不是一种礼仪,而是应该以‘道’称之。

荀彧只觉身不由己一般,机械般地随着对方请茶的动作而举盏,随着郭嘉落盏的动作而直腰,只觉得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暗含节律,如临风而起舞,美不胜收,根本忘记了去品口中茶水是何滋味!

对方身上的衣裳不过青衣麻布,茶具也远称不上名贵,茶室亦不过数尺斗室而已,远称不上堂皇,然而,在荀彧眼中。眼前之人直如浊世之中的翩翩佳公子,举手投足之间,一丝烟火气也无。

这一刻,他已然有了明悟:自己彻底失去了这场谈话的主动权。不过,既然遇上的是这么一个对象。自己输得却也不冤。同时,他也在庆幸,好在劝住了主公,没当真遣人相召,不然的话,这事情恐怕就要棘手了。

那铜壶本来就不大。须臾之间,一壶水分完,郭嘉略略谦逊几句,意思是准备不足,并非有心怠慢远客,荀彧也终于算是找到了个说话的机会。

“奉孝。愚兄今日会来,也是偶然起念,你怎会早早知道?莫非这世间当真有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之能?”

“未卜先知,纯属虚妄,然则,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嘉虽不才,但这见微知著的本领,还是有那么几分的。”从荀彧一进门开始,两人就在打机锋,不过,郭嘉的言辞却很直接。

“当日小弟离开邺城南渡,文若兄就已经来过一次,邀嘉往曹将军幕府效力,小弟以不甘人下的理由拒之。志才兄远赴琅琊。策动泰山群寇攻青州,也非是什么秘密,今日夏侯杰快马由东门入城,形容狼狈,这泰山一战的胜负。志才兄的安危,岂不是已然分明?”

郭嘉脸上不见得意,反而泛着一丝沉痛之色,语气却依旧是淡淡的:“日前曹子孝将军在清河战没,军中已是争议四起,而今志才兄又去,青州横扫河北之势已然无可抵挡,对孟德将军来说,应该已经是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了吧?”

不等荀彧说话,他便自问自答道:“嘉自忖还有那么几分薄名,志才兄也对嘉颇为推崇,若是昔人果然已没,临终之际,想必也是有所交待。既如此,文若兄今日来,是应有之义,若是不来,那才真是小弟看走了眼,将孟德将军看得过高了呢。”

淡淡几句话,前因后果,涉及的诸多复杂关联,已是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荀彧只觉一阵无语,预先准备好的那些言辞,竟是尽数作废,没一句再能用得上。

荀彧生平见过的人物太多太多,以他的眼力和识人之明,除了王羽那个怪胎之外,从未遇上任何一个让他怎么也看不透的人物。

直到今天,他真正看到了这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人真正的才华,鬼神难测的才华,他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识人之明,其实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岂是他荀彧一目可以尽收的?

这不是他和郭嘉的第一次会面。

袁绍入主冀州时,和很多颇具才名的士子一样,郭嘉曾受辛评、郭图之邀,北上邺城,加入了袁绍的幕府。其中如牵招一般,出人头地者有之;和大多数人一样,默默无闻者有之;只有郭嘉是最特别的。

他在袁绍的声势最大,在界桥阻挡了公孙瓒和王羽联手的锋芒的那一刻,断言道:袁绍不懂用人,非成大事之人。然后飘然离去。

这是个相当不起眼的事件,连向郭嘉发出邀请的郭图和辛评都没放在心上,更别提志得意满的袁绍了。唯一对此事表示关注的,唯有戏志才。

他执掌曹军的情报系统,大事小情都瞒不过他,而他又是颍川名士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识到了郭嘉的才华之人。

戏志才将这个消息转达给了荀彧,于是才有了荀彧的第一次招揽。结果两人见面后,郭嘉坦言表示,不肯居于人下,哪怕在他之上的首席军师是好友戏志才也一样。

这样的条件,荀彧当然没法答允,别说他这个幕僚,就算是曹操,也不可能随便就答应这种条件啊!

军中最重规矩,华夏文明最看重的同样也是上下尊卑之别,戏志才干的好好的,立功无数,哪有给郭嘉上位的余地?更何况,郭嘉后来居上,越过的可不仅仅是戏志才一个人,而是整个幕府!

当时荀彧没见识到郭嘉的才华,倒是将其狂傲清高之气领略了个十足十,事后回报,曹操也没当一回事,这件事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这次接触,郭嘉的作风依然和从前一样直截了当,但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刻意谈条件,而是将他的才华谋略不着痕迹的展示了出来,一下就把荀彧给震住了。

从入门到现在,郭嘉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的放矢的,给荀彧带来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震惊。

再想到郭嘉对袁绍的精准预言,以及戏志才临终之际的郑重举荐,荀彧对这位鬼才的重视,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就在荀彧思绪翻涌的当口,郭嘉又用淡淡一句话,彻底击垮了他的心防。

“其实文若兄想的倒也不错,青州的确来过人了,就在昨夜。若只是以时间而论,文若兄其实是差了一步的。”

郭嘉一脸的云淡风轻,神情语气,都是那样的淡然,说出来的话,却像是惊雷一般,在荀彧耳边轰然炸响。

第四四三章一语破天机

“什么!?”荀彧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惊立而起,骇然看着郭嘉,仿佛看到了鬼神现世,向他展示着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一般。

荀彧在曹操幕府中的具体职责很难定位,表面上,他只是掌管内政和人事,可实际上,曹军中的各种事宜,他都是有份儿的。

戏志才离开中枢,在徐州、琅琊的这段时间,接任情报工作的就是荀彧;程昱没加入之前,外交、策略方面的事宜,同样是荀彧在打理。他就是个万金油,比萧何在刘邦手下时还忙。

自淳于琼进城开始,城内就涌起了一股暗流。

淳于琼自己在高层名士圈大肆宣扬河北之战中王羽的英明神武,青州众将的英勇善战,袁绍的昏聩无能,河北文武之间的勾心斗角;暗地里,他的那些随从在城内到处散布谣言,将河北大战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全城。

实际上,这些暗流都在荀彧的观察之下,曹操的掌握之中。只是这里面牵涉的人太多,忌惮也太多,荀彧才没有采取行动罢了,毕竟现在是多事之秋,在曹军内部的隐患面前,这点小事实在不足挂齿。就算没有淳于琼,河北之战的种种,终究还是会大白于天下的。

真正引起荀彧警惕的,是潜伏在濮阳,随着淳于琼的到来而活跃起来的那些青州密探!

就像戏志才从未放松过对青州的刺探一样,徐庶在濮阳、颍川也埋下了不少钉子。青州密探的特点是,他们不搞破坏,也不散布流言,除了收集情报之外。他们做的所有事当中,唯一有可能带来暴露身份的风险的,就是对人才的搜寻和拉拢。

他们对人才的搜寻和拉拢没什么规律,有久复盛名的名士,也有无人知晓的寒门子弟。更多的却是那些小有名气,却看不到出头机会的年轻士子。

青州谍报人员的行动很隐秘,戏志才在中枢期间,就一直都没什么发现。荀彧接掌情报系统之后,也是向曹操举荐好友杜畿时,才从后者那里得知。青州方面竟然已经与其接洽过了。

荀彧一直以自己的人脉关系而自傲,自忖天下就没有几个他不知道的人才。结果顺着杜畿所说的这条线索摸下去之后,他发现王羽在人才收集方面的本领,全然不在自己之下。

但凡是有一定才华或者潜力的,不管有没有名气,多半都会被纳入搜索的范围。特别留意过。荀彧才发现,很多时候,青州的密探手上只有一个人名,连籍贯和师承等个人信息都不全,就那么开找,时不时的就会发生乌龙事件。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目标被顺利找到。进而发生接触。

有人被挖走,最近的一个,就是发干潘家的那个败家子;有人直接拒绝,比如主公的旧识满宠,自己举荐的杜畿等人;但大多数人应该还在观望,随着河北大战的尘埃落定,这些人当中,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做出自己不希望看到的决断。

对此,荀彧忧心忡忡。

谁料到,事情比他所能想象的还要糟糕。青州居然连郭嘉都盯上了!而且在自己出手之前,就接触上了,看样子还相谈甚欢的样子。他本以为青州就算盯上郭嘉,也应该在自己之后,或者同时。

之前青州密探搜过郭嘉。不过他们主要是在颍川一带搜寻,显然只是知其名,而不知具体。与郭嘉相熟的名士,除了自己和戏志才,也只有郭图、辛评了。

辛评应该是降了王羽,按说后者即便得到郭嘉的消息,就派人来濮阳寻找,也不会比自己更快。除非,他对郭嘉的重视程度极高,高到了他得到准确消息后,就连夜调遣人手来寻找的地步!

这个事实,让荀彧一阵后怕,连冷汗都下来了,特别是在他见识过郭嘉的真正水平之后。

想想看,青州已经有了用兵如神的主公王羽,老谋深算、洞悉人心的贾诩,机变无双、锐气十足的徐庶,以及沉稳持重、刚毅果敢的田丰,若是再加上一个见微知著,神机妙算的郭奉孝……

天啊!这叫与青州争鼎天下的各路诸侯还怎么过活?兖州的未来,势必一片漆黑呐!

好在……荀彧开始庆幸了,不是因为郭嘉主动告之,而是因为他知道郭嘉一定会拒绝青州的邀请。理由只有一个:郭嘉自衿才华本领,断然是不肯居于人下的!

青州幕僚虽众,但首席军师的地位无疑是贾诩的,王羽就算再怎么重视郭嘉,也不可能把贾诩挪开,让郭嘉上位。哪怕他在军中再怎么有威望也不行,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今后青州就没有规矩可言了,就算打出任人唯贤的旗号也不行。

才华高下本来就很难衡量,若是一味的以功劳和才华选拔人才,就会造成军中内部的竞争。坏规矩的事越多,这个竞争就会变得越激烈,性质也越趋向于党派之争和倾轧。

郭嘉才华虽高,但未必就高过贾诩了,如果王羽真的敢坏规矩,搞不好精诚团结的青州幕府,就会步入冀州的后尘。

千念百转,其实只在刹那之间。

失声惊呼的余音尚在,荀彧就把这些问题想通了,神态也恢复了从容。

“奉孝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这样也好,彧此番却也不须多费唇舌了。”荀彧自嘲的笑笑,拱手问道:“敢问奉孝,你既明天下大势,也知我军目前的窘迫,可有以教我?”

“不敢当。”郭嘉微微一笑,拱手还礼,他今天的布局虽然算不上苦心造诣,但也是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增强印象。他虽然心高气傲,但也知道自己谋求的地位有多难。

青州用人不拘一格,对年纪、阅历全无要求,只要有能力,就会委以重任。赵云、太史慈、徐庶都是明证。然而,郭嘉要的却是一人之下,事事皆询的地位,就算王羽再怎么不拘一格,不避物议。也不可能直接简拔于他。

昨夜的会谈之后,他本来还在犹豫,可白日里在茶馆中听到的消息,却让他彻底下定了决心。要实现最初的抱负,戏志才亡故后的曹军,是他唯一的机会。

“王鹏举一战定河北。收获极大,损失也不小,若其有乘胜追击,一战尽全功之意,现在就是曹将军的机会。怎奈王鹏举见事极明,并不贪图小利。甚至连顺势吞并盟友的念头都未起,反而是携大胜之威,以霸主的身份号令河北的各路诸侯往高唐会盟……”

说起天下大势,郭嘉的神情中终于有了几分凝重,不再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淡然模样。

“如此一来,曹将军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随时要面临青州的侵攻。对方也算是师出有名。最坏的情况,他甚至可以将河北的其他三路强豪一并绑在战车上,大举攻向兖州。贵军内部的争端,名义上是报仇与否,归根结底,无非是要以何种姿态面对此刻的青州罢了。”

“听奉孝一席话,直如拨云见日,彧敬服!”荀彧由衷的感叹道。

事先他完全没想到此节,但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他却可以确认郭嘉此言的正确性。

在内部矛盾的处理上。曹操一向很果断,也很英明。偏偏这一次,只是因为是否为曹仁报仇,文武之间就起了这么大的争端,曹操却一直态度不明。看起来犹豫不决的样子,进而加剧了内部的争论。

荀彧大局观一向不错,但他身在局中,深受其苦,哪里又有跳出局外,纵观全局的本领?直到郭嘉这一提示,他才恍然,原来曹操犹豫的不仅是报仇与否的问题,甚至已经到了是战是降的关头!

这不是危言耸听,之所以亲族众将都力主要战,臣佐幕僚都要避战,未尝不是在青州会盟诸侯,大举来攻时的一种倾向。

河北那三家未必肯远离老巢,到中原来为王羽火中取栗,可只要他们旗帜鲜明的站在王羽一边,青州策动的这场围攻的声势就相当可怕了。

更何况,青州还有两路实质性的盟友……没错,就是陶谦和袁术!

这两家和自家都是有仇隙在先的,袁术被主公打得一溃千里,面子、里子丢了个干净;徐州内乱,也与主公脱不开关系。

王羽登高一呼,各路诸侯齐齐落井下石,就算主公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了啊!何况在河北大战之中,己方也不是毫发无伤的,曹仁和戏志才的先后亡故,对曹军来说,是极其重大的损失。

这,才是真正困扰主公,让他失去了一贯的坚毅果决的原因!

荀彧精神大振,对着比他小了差不多十岁,年轻的有些过分的郭嘉请教道:“敢问奉孝,如此危局,尚有可救之法乎?”

郭嘉淡然一笑,道:“世所必无之事,安知无必有之情?既有必有之情,须为者,不过对症下药,因势而动罢了。文若兄若无他事,何妨与小弟煮茶而论天下之事,借此迎春送冬呢?”

荀彧心中一动,凝神去看郭嘉面上神情,却只是看不出端详来,思量片刻,他猛然起身,拱手道:“荀彧何人,岂有独自与奉孝坐而论道之理?奉孝且稍候,容某去去就来。”说罢,他转身而去。

郭嘉微微颔首,并不出声阻止,脸上还是那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自信笑容。

……

出门上车,荀彧脸上最后一丝从容也消失了,一叠声的催着车夫,把一辆马车赶得犹如冲阵的战车一般,非也似的回到了刺史府。

不等马车停稳,荀彧直接挽着衣襟,用跳车一般的动作,下了马车。然后,他不顾几个受了惊吓,呆愣愣的看过来的卫士,一反常态的不须人通报,就那么径直往曹操的书房闯了过去。

“主公,大喜,大喜啊!”人未至,声先到,荀彧慌不迭的模样,把闻声赶出来的曹操都给惊了个目瞪口呆。

“文若,你这是……”

“彧恭喜主公,志才之后,又得一不世出的大才!”荀彧拱手为礼,高声道贺。

曹操的脸色顿时由惊返喜,迟疑问道:“莫非这位郭奉孝当真有惊人才学?”

“经天纬地,鬼神难测,当世第一鬼才也!”荀彧用最为隆重的方式给出了答案,说着,他俯身而前,凑在曹操耳边,低低的将与郭嘉会面的全过程讲述了一遍,特别着重说明了郭嘉对曹军现状,以及天下大势的分析。

曹操的眼睛越来越亮,到了最后,他满脸都是红光和无法置信的神色,不等荀彧说完,他便一叠声的叫了起来:“来人,备马……”话没说完,他已经改变了主意,一把扯起荀彧的手,高声道:“不,吾等不及了,文若,你这就与吾一道,往青梅巷一行!”

说着,他就穿着居家时,相对闲逸的服饰,扯着荀彧走出刺史府去,连一众亲卫都没招呼一声。众亲卫惊异之下,不敢询问,只能互相呼唤着,匆忙忙的跟在两人身后。

如此声势,顿时惊动了大半个濮阳城,寒冬时节无处可去,到处寻找新闻的士子们算是得偿所愿了,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般的传开。

尚未出仕,鬼才之名却在一夕之间传扬开来,郭嘉的仕途之路,无疑将是一条宽阔坦途。

第四四四章四大军师

夜风渐冷,王羽独自站在高唐城头,凝望着波涛汹涌如故的大河,露出了一副深思的神情。

亲卫们都被他远远的赶开了一边,只能在城头两侧守着,不过倒也没什么担忧神色,毕竟这里是守备森严的城池之中,刺客什么的,是不可能出现的。

远远的望着自家统帅负手而立的雄壮身影,亲卫们其实也生不出什么担忧来,就算真有不开眼的刺客出现,又岂能奈何得了天下无敌的主公?

“诶,主公怎么还在?这天寒地冻的……你们这些做亲卫的也真是,怎么就不知道劝劝?”城梯上探出了一张圆脸,看到城头的景象,当即就是一皱眉,向亲卫们埋怨起来。

亲卫们都很有翻白眼的冲动,心中大是腹诽:劝谏主公这种事,跟咱们这些小兵有什么相干,明明就是文和先生您这个军师的职责吧?您都劝不动,咱们又能如何?总不成主公说想静静思考一会儿,大伙儿上前把他拽下去吧?

“一群小家伙,别以为你们不说话,我就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就是觉得这事儿不归你们管,是我贼喊捉贼吗?要知道,我可是军师,军中大事才勉为其难的管一管,这些琐事也要劳烦老夫,你们是想让我操劳过度,英年早逝吗?”

就像是有读心术似的,贾诩一口道破了亲卫们心里那点小嘀咕,调侃着将众人数落了一通。这下,亲卫们绷不住脸色了。

“瞧您说的,咱们哪会有那种心思啊?巴不得文和先生您长命百岁,辅佐主公把江山社稷打造得花团锦簇呢,谁敢咒您啊?”

“就是。就是,文和先生,主公最敬重的就是您,咱们最敬重的是主公,其次就是您了。哪能对您不敬呢?”

“主公在城头站了快一个时辰了,文和先生,您看是不是……”

“行了,打住,你们这些小家伙啊,主公的英明神武是半点没学到。这油嘴滑舌的本事倒是学了个十足十。”

贾诩挥挥手,示意众人让路,一边喋喋不休的抱怨着,一边挪动胖胖的身体向王羽走去:“明天就是除夕了,这大冷天的,你们以为我是来干嘛的?让开吧。我去劝劝。”

侍卫们纷纷恭敬让路,看着贾诩的背影,却有一种说不明的味道。

王羽挑选亲卫,通常是从作战勇猛,或有潜力的年轻士兵中挑选,大致就是作为军官预备队培养的意思。这些人的忠诚无可置疑,一些相对隐秘的军情倒也不会瞒着他们。

近期。青州的局面一片大好,怎么看不出来,有什么事值得主公烦心至此。若一定说要有,也只能是濮阳那边的变故了。

主公爱才若渴,是全军上下都清楚的,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嘉,看起来也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不然曹操也不会有那种表现。

濮阳回报,当日曹操是穿着木屐穿街走巷,一路徒步走到郭嘉的宅院前。然后按照规矩叩门,等到里面有了动静,这才登堂入室的。和传说中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相去也是不远。若是个没本事的,曹操会这么兴师动众吗?不怕沦为天下笑柄吗?

不过,那位郭才子的气魄实在大的有些吓人,竟然开出了那种条件,也难怪主公愁眉不展了。现在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可万一主公没死心,打算跟文和先生做个商量可怎么办?

说老实话,别看文和先生凶名在外,被世人以‘毒士’称之,可在青州,全军上下就没谁不喜欢他的。

为人没架子,总是笑眯眯的,虽然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却一点都看不到杀伐果断的影子,倒像是邻家那些和蔼的长辈。别看他在军务、政务上总是要偷偷懒,可谁有了烦心事,找他商量,一准儿会有个满意的答复。

这么个人,谁能不喜欢啊?

这要是冷丁换个人,不说规矩不规矩的,就算单从感情上来讲,也不好接受啊。只可惜这种军国大事,事关重大,主公考虑的境界,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谁也帮不上忙,只能在私下里善祷善颂一番了。

贾诩把握人心的本领,天下无出其右,打眼在亲卫们脸上一扫,就把这些人的心思一览无遗了。心里温暖之余,也不由有些哭笑不得,自己这个正主儿都不着慌呢,倒是旁观者着急上火,这叫个什么事儿呢?

“我说主公啊,这节骨眼上,您没事跑城头来故作什么深沉啊?您就不怕把别人误会了?”

听到熟悉的声音,王羽一笑转身,语带戏谑的反问道:“文和,这么说来,你这是在担心了?”

“我?”贾诩抽抽鼻子,大是不屑的说道:“我可是巴不得的呢?这军师的活儿啊,就是象您说的那样,须得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闹不好,死了都捞不着好,傻子才霸着位置不放呢。李十一就是个蠢猪,当时直接答应下来就对了,让那郭奉孝来做牛做马做军师,我就给主公您当个管家就好了,不用干活的那种。”

想了想,他又补充道:“或者干脆直接掳人,甚或杀了也好啊,这么个棘手的家伙,留着可是大祸害啊!这个李十一啊,我本以为他除了笨,什么都好,现在看看,他不光是笨,而且很呆。什么都要请示,还要他这个校尉作甚?”

王羽觉得李十一真是无辜到家了,自己寻了郭嘉很久,一直没找到人,好容易找到了,时间又很紧,根本没来得及多做叮嘱,但重视的模样却很明显。李十一能有那个胆子当机立断的杀人,才真是怪事呢。

不过他这会儿也没空替属下打抱不平,而是摊摊手,摆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那只好让你失望了,我这个当主公的魅力不够。也不会吐哺握发的表面功夫,最后就只能抓你来做牛做马做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为之奈何?”

贾诩愁眉苦脸的叹了口气:“唉,那能怎么办?只能怨自己命苦了呗。”

想到相识以来的种种。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存在或不存在的芥蒂,尽数化于无形之中。

“文和,你来的正好,这郭嘉一出,先前的策略怕是行不通了。整个计划都要做变更。”

没招揽到郭嘉,在王羽来说当然是遗憾的,但也不至于追悔莫及什么的。早在寻找郭嘉并且发出招揽的同时,他就有所预计了。

三国时代最具智慧的军师到底是谁?王羽没做过统计,但在他看来,无非就是那三四个人:多智近妖的孔明、洞悉人心的贾诩、神机妙算的郭嘉。顶多再加上个多才多艺的周公瑾。

至于司马懿之流,就是个腹黑的政客,根本谈不上军事家,若不是他的身份,恐怕根本就不会被当成重要角色写在史书上。他擅长的那套东西,其实跟袁绍是一个套路的,成就可能会很高。但多数战绩都是上不得台面,见不得光的那种。

四大智者当中,孔明和郭嘉最为相似。孔明年纪比郭嘉小了十岁,出道也晚了十年,都是二十六七岁了才正式出山,此前郭嘉还有过在袁绍幕府的短暂经历,诸葛亮压根就是一直在家窝着。

王羽自忖不是易中天,前世时,他不会把三国每个细节都翻来覆去的研究,可这一世。不研究就不行了。

依他的见闻,古人成熟的早,十二三岁就出面做事的大有人在,十三为相的甘罗,不就是汉朝的典故吗?郭嘉他们未必要学甘罗那么夸张。但也不至于非得等到二十六七岁才出来。

后世讲究个工作经验,汉朝虽然没这个讲究,但有几个人不想趁着年轻,多混点资历,把履历搞得更好看一点啊?以这二位的才华,还怕找不到人收吗?随便展示一下才华,也有资格被人奉若上宾不是?

之所以不肯出仕,如果用逆推的方法来推论,无非就是这俩人志向太高,甚至都不肯居于人下了呗。

郭嘉出仕之后,曹操对其可谓言听计从,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军师;诸葛亮比郭嘉差点,毕竟他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已经没多少选择了,但他最后依然是蜀汉第一人。

结果就是怕什么来什么,王羽不幸猜中了真相,于是就失去了招揽郭嘉的机会。说起来,这个机会还是他提供给曹操的,若是戏志才不死,曹操一样招揽不到郭嘉,再有诚意也白搭。

若是去挖角的是贾诩或者徐庶,说不定还会本着得不到心,也要得到人的原则,先把人忽悠回来再说。可惜,郭嘉待的地方不太好,是敌占区,只能派李校尉这个名字就不聪明,实际上也不咋聪明的家伙去当说客。

失败,确实没什么可遗憾的。四大军师,得到贾诩这一个也就足够了。

“曹孟德如此兴师动众,事先荀文若也走了一趟,可见这郭奉孝确实不凡。若是主公您先前的计划无法顺利实施,那就应该转而巩固战果了。”谈起正事,贾诩还是很敏锐的,他的建议同样一阵见血。

“也只能如此了。”王羽点点头,突然没头没尾的问道:“文和,你属意谁来执行此次的任务?”

“主公早有成竹在胸,又何必来问我?攻琅琊者,非张儁乂莫属!”贾诩晒然一笑,道:“若非如此,主公您这几日又何必一直催促张将军整顿兵马,让他从河北降卒中选拔精锐呢?”

王羽抚掌而笑道:“确是瞒不过文和。”

“主公犹豫不决,想必是担心用人的风险吧?”贾诩并不得意,反而略带凝重的反问道。

“正是。”王羽坦然承认。虽说他相信张颌的人品,但降将毕竟是降将,他可没法猜到张颌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