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秦风也没有提醒同袍的意思,一来提醒了也没用,二来,君侯大事精明,小节糊涂,太史慈是他的爱将,就算说的话稍微有些过火,君侯也不会在意的。权当是当苦中作乐好了。

“君侯身边那个……就是那个骑白马的……你怎么这么笨啊?不是你那些弟兄,是那个俊俏少年郎!对,就是那个义士,从常山来的那个!”太史慈指点道。

“他怎么了?”秦风眨巴眨巴眼,一脸茫然。

常山、中山、河间三个郡国在冀州最北部,与草原就隔了个代郡,与边疆没多大区别。在汉末鲜卑、乌桓的几次大规模入侵中,都被祸害得不轻。特别是中平五年的那场动乱,中山国相张纯叛乱,周边的常山、河间,是最先遭兵灾的。

平定那场叛乱的人,正是公孙瓒,所以,在这几个郡国,白马将军的威望都是极高。

这一次公孙瓒传檄河北,攻伐袁绍,这三个郡国响应者众多,类似眼前这个少年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都是自备白马,长途跋涉而来。

这样的人,无疑都是壮士,虽然暂时还不能编入义从,但好好培养一下,将来军中未尝不会多几名猛将出来。

公孙瓒本打算将这些人带在身边,可单经私下的提示说,这些人当中有可能混有奸细。公孙瓒想想觉得也有道理,可已经出口的话,却又不能随随便便就收回去,结果,王羽挺身而出,大包大揽的表示,可以让这些人随自己一道观战。

公孙瓒正为此而头疼呢,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至于那些少年,在北地,王羽的名声比公孙瓒差些,但传奇性却更强,特别是他的年纪。对这些少年来说,比威严的公孙瓒。更容易亲近。

于是,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至于王羽特别关注的那名少年,秦风还真就没留意,现在得了太史慈的提醒,才打量了对方一番,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燕赵之地的男儿长得本就高大,那个少年生得虽然雄壮,但也不见得就有多特别。倒是那张脸。秦风往太史慈的脸上仔细端详了一下,得出了结论,嗯,长得比子义还要俊些,难不成,子义这是……嫉妒了?

“你想什么呢?”对于秦风的猜测,太史慈嗤之以鼻:“武将安身立命。靠的是手中枪,腰中剑,容貌好不好看,有什么关系?”

“好了,好了,这话你都说过几百遍了。就别没完没了的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你到底在好奇啥?”

“你没见到前几天的那架势么?”太史慈嘿嘿一笑,道:“主公先前还和公孙将军有说有笑呢。结果,一看到那位……咳咳。他的眼就亮了,亮得跟星星似的,眨都不眨!等单将军介绍完,他那眼啊,都快贴到人家身上去了。”

“有这事儿?”秦风大为惊异。

“还不止呢。”太史慈得意洋洋的宣布他的观察成果,“主公盯着看不要紧,那位刘皇叔先前一直盯着主公来着,结果啊,主公一盯着那少年看,刘皇叔也盯过去了,然后也是两眼放光!”

他越说越离谱,秦风听得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等了一会儿,见太史慈没有往下继续说的意思,他才问道:“然后呢?”

“然后?”太史慈往身后的大营比了比,嘿嘿笑着,笑声很荡漾:“这几天你没注意吗?主公和那位……一直在一起来着,那位刘皇叔几次想凑过来,都被主公给挡驾了,你说,这里面能没点事儿?”

“好像是有点问题。”秦风低头想了想,想到了一个可能性,“我听说,君侯虽然年纪小,但眼光很好,看人极准,说不定,这少年是个将才吧?”

说完,他自己也觉得很有道理,点了点头:“玄德公也是个爱才似渴的,对君侯的眼光也很信重,所以……嗯,应该就是这么回事。”

“切。”太史慈气哼哼的说道:“且不说他那个爱才似渴到底是不是真的,就算是,你看那小子才几岁?脸上白白净净的,一看就没打过仗,顶多练过几天武罢了,这样就能看出来是将才?那不成神仙了?”

秦风窃笑。

太史慈到平原求救,跟刘备来了个大眼瞪小眼,刘备觉得他太傲气,太史慈自己觉得被怠慢了。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会。

这桩往事经常被人翻出来打趣,太史慈倒不会为此和同袍翻脸,但心里多少有些晦气。这怨念,最终也只能放在刘备身上了,所以,一提起刘备,他就没好气。

“别偷笑,再笑,我可恼了啊!”太史慈瞪着眼睛恐吓秦风,后者捂着嘴,总算是把笑意憋回去了。

“那,那你说是咋回事?”秦风含糊不清的问道。

“简单。你想想,正月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来着?”

“正月底?”秦风愣了一下,皱着眉头回想片刻,才有了点谱:“你是说……”

“就是倪贞啊,那个女扮男装的!”太史慈煞有其事的提示道。

“不会吧?”秦风大吃一惊,“这也行?”

“行,怎么不行?”太史慈一拍巴掌,大笑道:“主公他最近就好这口!”

不远处,王羽身子突然一歪,好悬从马上掉下去,好在乌骓很有灵性,适时的侧了侧,不然他就要出大丑了。

乌骓转过头,大眼睛中分明闪过了一丝人性化的神情,好像正在关切的问候……

耳边传来一个略带腼腆的声音,表达了与乌骓相同的意思:“君侯,您没事吧?”

“没事,子龙无须担心。”

第二六二章界桥之战

“呜呜……呜呜呜呜……”

还没等王羽想好怎么报复太史慈这个大嘴巴,连绵的画角声已经响彻了这方天地。

这不是催战的号角,更像是这场大战的前奏,听起来凄厉而忧伤。号角声随着晨风一道,吹散了薄薄的晨雾,让朝阳的光芒得以不受阻碍的照耀在大地上,视野变得越来越清晰,将双方的军容彻底展现在对方的眼中。

双方的军容都很齐整,以千计的战旗被晨风吹动,猎猎有声,与号角声、风声一起,汇聚成了一股决战之势,杀气盎然!

幽州军这边的安排,和连日来的军议上敲定的一样,以雁行大阵迎敌,中军是公孙瓒的亲卫,三千白马,其余,包括泰山轻骑在内的八千骑兵,被平均分配到了两翼。

骑兵在先,步卒拖后,打的是中间突破,全面开花的主意。

公孙瓒的战略无可厚非,幽州兵强,但步卒和骑兵完全是两码事,兵甲、粮饷、训练都无法同日而语。三万多步卒,连三千重甲都凑不出,加上王羽打败淳于琼的缴获,才保证了屯长以上的军官有甲在身。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

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两千人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屯长,就是百夫长了,在得到了王羽缴获的战利品后,才能达到百夫长身上有甲穿,可见幽州军的步卒装备有多简陋。比起黄巾军也好不到哪儿去。

为此,王羽曾私下里向田楷打听,发现实际情况,比表面看上去的还糟糕。

在公孙瓒正式图谋冀州之前,幽州军中根本就没有步卒的编制。公孙瓒作战的目标是塞外的胡虏,而他的作战风格就是进攻,再进攻,要步卒何用?

这些步卒。都是他南下并发檄文之后,从各郡国里凑起来的郡兵甚至民壮,搬运粮草辎重还算是得力,打仗么?相对于幽州军那些身经百战的骑兵,步卒们顶多也就是虚张声势的凑个数了。

所以,用骑兵打开局面,步卒随后掩杀,扩大战果,就是这场会战的最佳策略。

其他的策略,都是在不进行主力会战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公孙瓒和幽州众将眼下都是志得意满。自认天下之大,无不可为。王羽也不好劝得太深,太频繁,以免吃力不讨好,伤了两家的和气。

实际上,公孙瓒的心思,他已经窥得了几分。

白马将军离枭雄还有很远的距离,和吕布一样。他的骄傲和宁折不弯的脾气,是争鼎天下的致命弱点。此外,他也很不擅长隐藏心事。

只交谈过两次。王羽就意识到了,自己若是反复劝说,显得太过热切,很容易就会被公孙瓒和幽州众将当成心怀叵测的小人,怀疑他试图吞并幽州军。

王羽的确有这样的想法没错。在很久很久之前,他就开始窥视幽州、并州,这两支强军了。不过,他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交情不够深、形势没成熟之前,任何过界的举动,都会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以至反目成仇。

所以,王羽干脆就不劝了,彻底把自己摆在援军的位置,任凭公孙瓒安排的同时,专心笼络赵云。大老远的跑一趟,总得有点收获不是?

对此,公孙瓒和幽州众将都很满意。

公孙瓒还是老大哥的心态,认为应该是自己照顾王羽,等到这仗胜了,全取冀州之后,就可以顺势展开勤王战略了。以幽州铁骑的战力,加上冀州的富庶,天下谁人能挡?

既然王羽不再试图左右自己的战略,那就应该是没有染指自己部队的心思了。待大功告成之时,他在朝中固然大权在握,但也会给王羽这个兄弟留个煊赫的位置。

至于王羽为何拉着个投军的少年不放,公孙瓒一点都不在意,他崇尚的人才理念是这样,就算很有本事,也得先从基层做起。只要是人才,最终就会脱颖而出,要是没这份儿耐心,就算有本事,他也看不上眼。

而单经、严纲等人,本也不喜欢有人来和自己抢位置,乐得坐观其成;田楷倒是有所察觉,但他只要王羽不和公孙瓒起冲突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会去管一个小兵的归属?

因此,王羽明目张胆的挖角行动,没引起任何麻烦,除了刘备之外,甚至没人持续的关注此事。

只可惜,刘备没有掐指一算的本事,从一开始他就全面落后了。

赵云因仰慕白马将军的威名而来,自己带了匹白马,就算做不成骑将,也更愿意做一名骑兵;而刘备的部队是纯步兵部队,除了供将领骑乘的马之外,就只有几匹老弱驮马,对赵云这样一心要做骑将的人,吸引力自然很有限。

当然,关键还是王羽的存在,从一见面开始,他就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抢到了先手。

而且他的名声比刘备响亮许多,忠义无双,天子的肱骨之臣,大汉冠军侯,这一堆光环,晃得素有忠义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赵云眼花缭乱,哪里还注意得到旁人?相对而言,刘备那个所谓的汉室宗亲的名头,简直弱爆了。

中山靖王刘胜是个生不逢时之人,他正好赶上了汉武帝刚即位,七国之乱刚结束不久的那个时代,藩王的权力被削弱到了极点。

刘胜是个聪明人,知道韬光养晦的道理,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酒色之上,并因此得到了朝廷的褒奖,被誉为‘汉之英藩’。此人最大、最出名的本事就是开枝散叶,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

子生孙孙生子,到他去世的时候。把他的儿孙集结起来,组成两部兵马,一点压力都没有。从汉武帝时代到如今,已经过了三百多年,在中山国这地界,十个姓刘的里面,至少有五个是中山靖王之后。

没有竞争者的话,刘备花点时间。未尝不能用水磨工夫打动赵云,可面对王羽这么个超强的竞争对手,刘备就全面落在下风了。

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没搞明白,深受王羽看重的少年,除了长得俊,到底有何特异之处!他只是根据王羽的行为,才判断出,这个少年可能不太寻常,然后本着有杀错没放过的原则。试图横插一杆子,如此而已。

正因如此。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失利,没能带给刘备多少挫折感,至少没有当日在洛阳拉拢贾诩,在平原收服太史慈那两次失败那么强烈。

其实,不光是他,连王羽自己,到现在也没搞清楚眼前这位赵子龙。到底强在何处。

首先是武艺,对赵云的描述中,一般着重的都是他的武艺。差不多是公认的,仅次于吕布的高手。可是,王羽和对方切磋了几次,发现对方的武艺虽强,却远达不到吕布的那个水准,而是和修炼墨家心法之前的自己差不多。

是年龄的关系,还是对方顾忌自己的身份留了手,王羽一时也不得而知,不过,无论是籍贯,还是经历,都表明,他没找错人。

至于兵法,赵云的出身不算差,从谈吐中可以判断,他读过不少兵书。在中平五年的大乱中,他参加过真定保卫战,而且立了不少功劳,在当地小有威望。

不过,他没什么军务经验,对军中事务也没多少了解,在大略上,也只有听王羽说,然后惊喜赞叹的份儿,自己拿不出任何独特的见解来。

王羽只能认为,面前这个,是个还没成长起来的赵子龙,想重现自己前世所知的那位浑身是胆,让敌人望风披靡的无双英雄,可能还要经历很长时间。

之前已经有了个少年版的徐庶了,现在又多了个不完全版的赵云,咱还真是命苦啊!不过,说起来也怪,界桥之战,不应该是赵云崭露头角的一战么?凭他现在的本事,拿什么崭露头角呢?

就算他在武艺上藏了一手,可这万军之中,个人武艺能起到的作用可说是微乎其微。再说了,无论怎么藏,力量、反应速度这种东西也藏不了,至少瞒不过自己,除非他的功法另有特异之处。

因为注意力都放在赵云身上了,所以王羽对战局的关注难免有些少。当他发现身边突然变暗时,这才愕然惊觉,对战双方已经接近到相当的距离,开始用羽箭发动试探性的进攻了!

抬眼看时,只见数以千计的羽箭从两军阵中飞起,划过晴朗无云的天空,在大地上投射出两道浓重的阴影,仿佛两朵乌云。

乌云飞速相互靠近,然后穿过彼此,消散无形,无数朵花随之在朝阳下绽放,有些是红色的,有些还带着淡淡的青雾,仿佛战争精灵在翩翩起舞。

风声、喊杀声、号角声、惨呼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惨烈的颂歌。

王羽回顾本阵,发现骑兵早已下了马,让出了最前方的位置,数以千计的步弓手站到了最前列,在将领的号令下,重复着相同的战术动作,取箭,开弓,引弦,松弦……

然后,或者将死亡送给对手,或者接受死亡的命运,无怨无悔,无悲无惧。

伤亡不算太大,三次试探性互相射击后,敌我双方彼此相隔着两百五十步各自稳住阵脚。这差不多是普通步弓所能到达的极限距离,羽箭到此,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战鼓声和骂声紧跟着在双方的军阵中响起,震耳欲聋。

这是大战正式开场的节奏,让人热血沸腾,王羽抛开心头的杂念,专注于战场。公孙瓒拒绝了战略方面提议,那么,自己能做的,就是从战术上寻找战机,设法力挽狂澜了。

第二六三章奉旨讨不臣

开战的前奏,终于和春秋时代的战争有了些区别,没有武将单挑,也没有使者的阵前对答。代之的,是士卒们的骂战。

无论是单挑还是阵前对答,亦或是最实在的对骂,目的都是增加自己一方的士气,打击敌军的信心。

王羽对此不以为然,既然分了阵营,那么双方就都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至于到底谁是谁非,要等其中一方倒下后才能清楚。

立场这东西是最难转换的,光靠嘴皮子可没用,相对而言,倒是单挑一场,对士气的影响还更大一些。

袁军的骂词,以‘恃强凌弱’‘逞勇误国’‘残暴不仁’为主;公孙军这边有檄文作第为依托,更有章法一些,套路也比较鲜明,从袁绍在洛阳的作为,到他组建联军,害死叔父一家老小,再到他恩将仇报,暗算韩馥。

双方的人数差不多,对骂下来,骂得更有条理的一方自然更占优势,不过袁军也只是稍落下风而已。这是对骂,而不是辩论赛,公孙军的骂词虽然有条理,但逻辑比较复杂,喊起来也不那么顺口,最终倒是个持平的局面。

此刻最安静的地方反而是双方的帅旗之下。两位主将和双方的核心幕僚都没参与骂战,他们只是跨坐在战马上,气定神闲地倾听对方在言辞上的创新。

“主公,时辰差不多了,准备进攻吧。”在数万人的大吼声中,严纲不得不扯着脖子大吼,才能让公孙瓒听到他的声音。

“嗯。”公孙瓒点点头,声音闷闷的。

传檄破敌,是此战中,颇令他得意的一笔,本想着借着骂阵的机会,给袁军一个下马威,结果只是个平分秋色的局面。这结果让他有些失望。连带着情绪都有些低落了。

他转头看看单经,试图从对方那里得到点启迪,后者是公孙军中的智囊,传檄这个点子正是他想到的。

只可惜,面对公孙瓒的目光,单经选择了回避,心中不无腹诽:主公这脾气真是……逮着什么好用的招数,就报之以极大的希望。他也不想想,骂战要是能决定胜负的话,还要武将做什么?

“罢了,打仗这种事,终究还是取不得巧的,传我将令……”公孙瓒叹口气。

虽然出于种种原因,他拒绝了王羽的提议,但对于王羽的判断,他还是很在意的。总想着在决战之前,尽量多找点筹码。以免……不过,看起来。自己终究不擅长这个,还是刀剑上见分晓吧,他缓缓抬起手,长槊的锋刃如霜胜雪。

就在这时,他耳朵突然一动,在乱哄哄的骂声之中,赫然有数千人在齐声呐喊。异口同声。

“袁贼谋篡逆,奉旨讨不臣!”

喊声是从左翼传来的,虽然加入齐声大喊的人不多。只有一两千人,但整齐的呐喊声,却压住了数万人的嘈杂声,即便在最嘈杂的中军这里,也是清晰可闻。

“袁贼谋篡逆,奉旨讨不臣!”骂词没什么文采,但胜在朗朗上口,节奏分明。

“袁贼谋篡逆,奉旨讨不臣!”明晰的节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呐喊声以左翼的骑兵阵列为中心,如波浪一般向外传开。没有花样,没有变化,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渐渐的,整个幽州军都加入了齐声呐喊,万人共一呼,气势何等磅礴,直如怒涛拍岸,卷动千秋功过一般!

怒涛声中,袁军的喊声很快软了下去。

袁绍和韩馥欲扶助刘虞称帝,被后者拒绝。这件事本来是很机密的,但被公孙瓒撞破之后,刘虞为了表明自身的清白,大张旗鼓的召集了幽州名士豪强,当着他们的面,拒绝了袁、韩的使者。结果,此事就在河北流传开了。

公孙瓒的檄文中也提到了这件事,不过影响却不大。

普通百姓和士卒都看不懂,就算懂了,也只会觉得袁将军好厉害,连立皇帝这种事都敢掺合;刘使君好正直,好伟大,居然有人推举他做皇帝,而且还被他拒绝了。

如果谁敢当面质疑袁绍,更不会有好下场,肯定会被他身边的谋臣名士反驳成筛子。那些名士可不是摆设,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引导舆论了。

公孙瓒的檄文能占得上风,主要在于袁绍在冀州立足未稳,根基还没扎下去。若是等到两三年后,他的檄文顶多也只能占点口头便宜了。

然而,在战场上对骂,这件事就是大大的话柄了。

两军阵中都是旌旗如云,但主将旗却同是‘汉’字大纛。无论心中怀着什么念头,实际上在做些什么,哪怕已经两阵对圆,厮杀在即,可从名义上来说,两军依然都是汉军。

在怒涛般的呐喊声中,袁绍死死的盯着对面的军阵,在雁行阵的左翼,两面大纛迎风飘扬,完美的诠释了骂声的由来。

‘骠骑将军王’

‘大汉冠军侯’

“混账,混账!”袁绍气得脸都白了,却无可奈何,任他掌握着千军万马,众多喉舌,可在这一刻,他就只有挨骂的份儿。

想反驳?那可不容易,他得现想词儿,简单易懂,还得一阵见血,不然根本没法跟对面抗衡。就算他想到了,也不一定有用,对方那个奉旨征讨不臣的说法,是有来由的!

那是天子钦赐的权力!无论是势力多大,兵力多强的诸侯,在大义名分上,都无法与泰山军抗衡。除非……

见袁绍脸色不正常,沮授赶忙劝道:“主公勿忧,且让他占得一时上风便是,麹、张二位将军麾下的士卒,都是各自嫡系,只要主将不动摇,这些骂声也不过是过耳清风罢了,不足为虑。”

他生怕袁绍怒火攻心,做出冲动的决定来。这位主公平时从谏如流,但固执起来也不得了,为了颜面又或其他什么,哪怕是心里明知是错的。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台阶下,他也会顽固到底。

“嗯。”在沮授和一众谋士紧张的注视下,袁绍终于还是压住了怒火,长长的吐了口气:“将不因怒而兴师,小贼无耻,吾一时不察,为其所乘,此战的指挥之责。就全权交给公与了。”

沮授大喜,躬身为礼,诚心诚意的谢道:“主公英明,授绝不辜负主公的信任……”

他不求这个虚名或功劳,但打仗也好,施政也罢,最怕的就是令不出一门,甚至朝令夕改。那样的指挥,只会让将士们无所适从。

此战他一直负责筹谋调度,但命令都得在袁绍那里中转一下。

战前倒是无所谓。袁绍有疑虑大可慢慢相劝,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一个短暂的耽搁,很可能就会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这种指挥方式,又岂能不让他担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公大有古贤者之风范啊。如此气度,吾等敬服。”

没等沮授表完决心,他就被挤到一边去了。郭图等人一拥而上,用谀辞如潮,连幽州军轰雷般的呐喊声都压抑不住。

沮授暗叹一声,接过了令旗,面色一整,断喝出声:“擂鼓!”

“咚!咚……咚咚咚咚!”

先是一两面,随即更多的战鼓加入进来。再下一刻,数百面大鼓同时敲响,如疾风骤雨,雷鸣闪电,一浪浪涌来,一波波炸响。虽然仍然压制不住幽州军的呐喊,但却稳定了自家士卒的阵脚,本已低落的士气,再次提升起来。

“哈哈,袁贼心虚了!”

听到对面的鼓声,公孙瓒哈哈大笑,一边笑着,还不忘赞道:“不愧是鹏举贤弟,这招攻心计端得犀利,我军士气大振,敌军则是气沮,此刻正是破敌良机!儿郎们,把咱们的鼓也敲起来!”

“咚!咚!咚!”与袁军旨在消弭骂阵影响的战鼓声相比,幽州军的战鼓少了几分急促惶急,显得沉稳、大气,在气势上,稳稳的占了上风。

“维紘何在?”公孙瓒一声断喝。

“末将在!”严纲昂然出列。

公孙瓒扬起马鞭遥指敌阵,吩咐道:“袁军把鼓敲得震天响,脚下却纹丝不动,说不定有什么诡计,你带一队轻骑去试探一下,姑且不要深入。”

“诺!”严纲慨然应命,却没有立即转身。

“何事?”公孙瓒眉头微微一皱,他一向崇尚令行禁止,军中令出如山,心腹爱将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啊?

“主公,王小将军的攻心计成功了,如今我军气势如虹,何不趁势全军压上?”严纲迟疑着答道。

幽州军的作风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主公却先行试探,大违平日的作风,这个认知让他心里很是不爽快。

他承认,王将军是个有本领的,战绩煊赫,手段惊人,连骂阵这种小事,都能玩出花样来。可幽州军就是幽州军,容不得外人插手,主公若是因为对方的影响,失去了平常心,反而更糟。

作为幽州军自成立起,就一直冲在最前方的大将,他不想看到自家主公身上发生变化,更不想幽州军成为别人手中的利刃。就算乱世来了,大汉权威不再,幽州军也可以为自己打天下,而不是为其他人做嫁!

公孙瓒耐心的解释道:“敌军的指挥者是沮公与,此人足智多谋,在河北极受推崇,恐怕是有些能耐的,不可小觑。你带主力压阵,以骑射扰敌,若有破绽,便一举攻进去,吾只会催动大军为你后劲!”

“末将明白!”得到了想要的答复,严纲大喜而去,临行前,还不无得意的往左翼望了一眼,像是在向那里的两杆大纛示威一般。

待他与部下汇合,幽州中军顿时分裂开来,一团明亮的银白色,与大军分离开来,伴着隆隆的马蹄声,由慢而快,卷着烽烟,一往无前。

第二六四章阵曰玄襄

二百五十步的距离可以使得强弓失去威力,可对训练有素的轻骑兵来说,越过这样的距离,也就是眨几下眼的工夫。

轻骑踏起的烟尘条条而起,在离开本阵后,迅速分成数股,或直冲,或横移,或斜向前进,像是大河分流一般,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分了兵。

每百人为一队,每队走的都是不同的轨迹,纵横交错,比江南水乡的河道还要复杂,然而,三千轻骑却丝毫不乱,就那么一化三十,踏阵而前,互相之间完全没有干扰。

“这,这简直神乎其技啊!原来以为王鹏举那厮的骑兵,就已经是天下至锐了,能在冲阵过程中变阵,而且还丝毫不乱,现在,看了这白马义从……啧啧,这种骑兵,真不知道公孙瓒是怎么练出来的。”文丑喃喃低语,满脸震骇。

闻名不如见面,白马义从的精锐,给他带来的震撼是极为巨大的。这几天,当日被王羽击溃的冀州骑兵,陆陆续续的归队了不少。这些溃兵士气太低,打仗排不上用场,但他们带回来的情报还是很有用的。

文丑原本以为,泰山精骑已经很了不起了,白马义从再强,也顶多和泰山兵差不多。结果今天一看,强中自有强中手,曾被他视为天下至锐的泰山轻骑,比白马义从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子众为何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个粗豪的声音在文丑耳边响起,不用回头去看。他也知道说话的是老搭档颜良。

“公孙瓒这些兵,前身就是幽州边军。都是在马上练了十几年的,骑术强些,有啥稀奇?”颜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很有特点,瓮声瓮气的好像敲鼓似的:“再能折腾也没用,他这点伎俩,都在军师预料之中了,早晚就要化成齑粉,到时候。看公孙瓒还拿什么嚣张。”

“我不是灭自家威风,就是惊叹一下。”文丑挠挠头,讪讪道:“咱们的骑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练到这个水准。”

冀州的军队也是临时集结起来的,骑兵不多,不算被王羽打掉的那两千骑,总共有五千轻骑。一千重骑。

那支重骑兵是韩馥作为压箱底的王牌,精心打造出来的,其主将是河间名将张颌。袁绍捡了这个便宜后,重新命名了这支部队,称之为:大戟士。另外的五千轻骑,则以颜良为主将。文丑为副将,一同统领。

从规模上来说,冀州骑兵不比幽州军差多少。沮授调兵遣将之时,颜、文二将不止一次因为不服气,嚷嚷着要来一场正面对决。

结果现在一看。这差距不是一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