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攸道:“能怎么办,李衍去前线了,咱们要么去前线找他,要么只能接着等。”
李邦彦道:“李衍指定还在汉城,很有可能就在他的大都护府!”
蔡攸问:“你有何依据?”
李邦彦道:“他的第一军还在汉城,他又怎么可能不在?”
王黼道:“不错,我也得了准确消息,第一军就在南城兵部的校场上整训。”
蔡攸道:“就算知道李衍在汉城又有甚么用,咱们总不能冲进他的大都护府将他揪出来吧?”
等了一个多月,就连好脾气的王黼,都有火了,再怎么说,他也是大宋的右宰相,李衍竟然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所以恨恨地说道:“他的大都护府要不是守卫森严,你看我进不进去把他揪出来!”
李邦彦道:“好了,我的少宰大人,说这种气话,有甚么用?还是想想办法将这事办成吧,官家那里可还在等着咱们拿钱银回去发兵呐!”
蔡攸忍不住道:“当初要是听我的,将人和东西一块拉来,李衍能生这么大的气?”
李邦彦道:“好了,蔡大人,我和少宰为这事已经检讨过好几次了,这事能不能不再说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怎么见到李衍,怎么把这事办成。”
蔡攸道:“怎么办?这是李衍的地盘,李衍要是不想见咱们,咱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王黼和李邦彦知道,蔡攸此言不错。
他们身边必然全都是李衍的眼线。
可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李衍的监视。
这种情况下,李衍要想躲开他们,简直太容易了。
蔡攸又道:“要不然,咱们把剩下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给李衍送来?”
王黼和李邦彦异口同声道:“万万不可!”
蔡攸道:“为何不可?”
王黼道:“有那些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吊着,李衍都敢如此,若是将那些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全都给李衍送来,咱们很可能永远都拿不回去钱银。”
李邦彦道:“局势发展到这种程度,咱们得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蔡攸问:“甚么最坏的打算?”
李邦彦道:“李衍不继续交易。”然后悠悠地又道:“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咱们不将那些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送来,大宋还能少损失一些。”
蔡攸听罢,冷冷一笑,道:“对大宋而言,自然是少损失一些,但对咱们三人而言,又有甚么区别?”
王黼和李邦彦全都沉默不语,他们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怎么会想不明白各中的道理?
过了好一会,王黼悠悠地说道:“等等再说。”
……
李衍在汉城么?
在。
而且,李邦彦猜得没错,李衍就在他的大都护府中。
不仅李衍在,田虎、王庆、方腊的使者也在。
李助道:“大都督,你可万万不能借钱给宋国呀!”
李衍道:“你们可知,宋国有一个封桩库?”
陈箍桶道:“宋太祖置的那个?”
李助问:“真有这个封桩库?”
李衍道:“有,只不过,老赵家有祖训,封桩库中的钱银只能用来收复燕云十六州。”
李衍的丈人乌利得安,道:“那不就等于没有?”
李衍道:“我二哥、三哥都快把势力发展到人家的都城下了,你们说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会不会动用这笔钱?”
因为李衍资助,田虎、王庆、方腊的势力都比书上记载的要大,尤其是田虎和王庆,势力都快发展到河南了,直逼东京汴梁,方腊也将他原来没拿下的秀州和湖州拿下势力已经发展到八州七十多县,而且还在继续扩张。
李助、乌利得安、陈箍桶全都知道,李衍所说的不错,所以沉默不语。
李衍又道:“若不是我用计将宋国拖住,剿你们三家的大军早就出发了。”
陈箍桶反应最快,道:“那就求大都督为我们三家再争取点时间。”
李助也道:“是呀,大都督,你为我们三家再争取点时间吧。”
李衍道:“若不是想帮你们多争取点时间,我能一个多月没出门,你们知道耽误了我多少事?”
乌利得安笑道:“大都督您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休息一段时间……琼英快生了,大都督您就多陪陪她吧。”
李衍道:“放心吧,咱们是一家人,我一定尽量帮你们争取时间……不过,以你们几家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我就是用尽所有办法,最多也只能再为你们拖三个月。”
李助道:“好,就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们三家与宋国一较高下!”
……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百单八将
……
话说,宋江等人在枯树山站住了脚之后,宋江开始频频带人下山去左右县城、堡寨借粮,所打得旗号,仍是二龙山宋江。
与此同时,宋江与吴用这对默契组合又频频出手,招揽了不少江湖好汉,像瓦罐寺的崔道成、丘小乙,像蜈蚣岭的王道人、李二僧,像孟州的施恩、蒋门神,像青州的郁保四,像泰安州的任原,等等……
计点,共有统领三十六人,兵马近两万。
宋江与吴用秘密商议了一番之后,宋江又选出七十二个头目,凑够了一百单八将。
宋江将这一百单八将聚集到一起,道:“离开二龙山大寨,托众弟兄扶助,立宋江为头。今者,共聚得一百零八个头领,宋江心中甚喜。从前,我等兵刃到处,杀害生灵,无可禳谢。我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的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发出招安大令。不知兄弟们意下如何?”
众头领都道:“此是善果好事,我等尽尊哥哥之令。”
吴用道:“请王道人兄弟主行醮事。”
王道人道:“义不容辞,烦请众兄弟下山收买香烛、纸马、花、祭仪、素馔、净食,并合用一应物件,再请左右得道高士共襄盛举。”
商议连开七日法会。
期间,广施钱财,赈济灾民。
日期已近,忠义堂前,挂起长四首。堂上搭起三层高台。堂内铺设七宝三清圣像。两班设二十八宿,十二宫辰。堂外设监坛崔、卢、邓、窦等神将。摆列已定,设放醮器齐备。请到道众,连王道人,共是四十九员。
正日,惠风和畅,碧空万里。
宋江、吴用为首。
秦明、董平与众头领依次上香,王道人作高功,主行醮事,关发一应文书符命。
王道人与那四十八员道众,每日三朝。
至第七日,宋江请求上天赐下指示,并让王道人将请求送达天听。
正好第七日,三更时分,王道人在虚皇坛第一层,众道士在第二层,宋江等头领在第三层,众小头目并将校都在坛下,一同向上苍祷告,请求赐下指示。
是夜三更十分,只听得天上一声巨响,随即一团火光落下,然后钻入正南地下去了。
王道人用剑一指那火光所落之地,道:“已降神谕!”
宋江赶紧叫人去那里掘开泥土。
只掘了三尺,就见一石碑立于其中。
众人七手八脚将石碑挖出,一看,石碑前后都写满密密麻麻无人识得的文字。
一一问过之后,终于有一小道指出,此乃蝌蚪文,并为大家解读:“此石之上都是义士大名,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後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著众义士的姓名。”
“他们分别是: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天罡星霹雳火秦明;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天闲星飞天蜈蚣王道人;
天勇星双枪将董平;
……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读罢,众人俱惊讶不已!
宋江道:“鄙微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弟兄也都是那上应天命之人,合当我等聚义。今已数足,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众人皆道:“天地之意,理数所定,谁敢违背?”
宋江取了黄金五十两酬谢那小道士。
其余道众,也收得经资,收拾醮器下山去了。
一百零八将移步忠义堂,同秉至诚,共立大誓。
窃念江等昔分异地,今聚一堂;准星辰为弟兄,指天地作父母。一百八人,人无同面,面面峥嵘;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洁。乐必同乐,忧必同忧;生不同生,死必同死。既列名於天上,无贻笑於人间。一日之声气既孚。终身之肝胆无二。倘有存心不仁,削绝大义,外是内非,有始无终者,天昭其上,鬼阚其旁;刀剑斩其身,雷霆灭其迹;永远沈於地狱,万世不得人身!报应分明,神天共察!
誓毕,众人同声发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
当日众人歃血饮酒,大醉而散。
次日,宋江将吴用叫来,道:“二龙山被李衍那反贼所占,吾等若不早早受了招安,便会没了这杆大旗,恁地,就更难受招安了,不知军师有何教我?”
吴用道:“欲受招安,必得有人为我等与官家说和。”
宋江问:“何人能帮我等恁地大忙?”
吴用道:“小生听闻朝中有一宿元景太尉,为人宽厚,驭下有恩,是童贯、蔡京、高俅等权奸的死敌,能向官家反映民间疾苦,若是能说动此人,我等方有望得到朝廷招安。”
宋江道:“恁地,我当亲谋此事。”
三日后,宋江、吴用等人乔装上京。
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宋江、吴用等人才得以见到宿元影宿太尉。
宋江哭诉,他是如何被黄文炳所害,逼上二龙山,又说不敢无官府为敌,之前所作所为,皆为保命,祈求宿太尉为他们斡旋,让他们为朝廷捐躯报国,死而后已。
宿太尉果然是通情达理之人,见宋江等人真是心系国事,确是忠良,便答应为他们斡旋。
次日早朝,宿太尉出列奏禀:“今有二龙山首领宋江,携一百单八将、两万精兵祈求招安,还望官家,降下恩光,赦免他们之前的逆天大罪,宋江坦言,他们必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赵佶之前招安的李衍,现在听调不听宣,还欠钱不给,搞得赵佶跟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所以,听闻还有人想受招安,赵佶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很不好看。
高俅见状,道:“朝廷又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些作奸犯科之人,安能与我等为伍!”
宿太尉道:“高太尉在发迹之前也曾受过刺配,如今不也任太尉之职,英雄又何必问出处?”
高俅心下大怒!
他最不愿意的就是让人知道他的过去,而宿元景竟然当众说了此事,这不是让他高俅难堪?
高俅看了宿太尉一眼,道:“我是受官家抬举,能与你抬举一群贼寇相提并论?还是你宿元景要自比官家?”
宿太尉连忙拜道:“微臣绝无此意,是高俅诬陷微臣!”
赵佶道:“好了!天天吵,吵得朕的头都大了!”
高太尉和宿太尉同时告罪,道:“微臣有罪!”
偏偏又有不开眼的在此时出声道:“启禀官家,微臣愚见,该招安宋江一伙。”
……
第三百六十七章 得偿所愿
……
“启禀官家,微臣愚见,该招安宋江一伙。”
谁这么不开眼?
李纲。
托李衍的福,李纲已于前几日回到朝中,任太常少卿。
得知他被招回来的始末,李纲对赵佶感激涕零,更以革新内政为己任。
所以,见满朝文武对此等好事皆不出声,李纲义不容辞的站了出来。
赵佶微微一皱眉,道:“李爱卿为何觉得该招安宋江这伙贼寇?”
李纲朗声道:“如今田虎那伙贼寇的触角已经快到黄河,下一步必是过黄河直逼咱们东京汴梁。而王庆那伙贼寇又打下了唐州,离东咱们东京汴梁只有数日路程。更别提江南已被方腊那伙贼寇搅得天翻地覆,难保方腊那伙贼寇不胆大包天从南往北攻打咱们东京汴梁。此三巨寇如今已经对咱们东京汴梁形成了包围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多一分实力也是好的,况且宋江这伙贼寇有将一百零八员、兵超过两万,还曾打下过高唐州、青州、大名府,实力不弱,若是得了他们,平定田虎、王庆、方腊等贼寇,必将容易一些,咱们也多了一分保证。”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只是赵佶等人不愿意面对罢了。
如今被李纲挑破,赵佶只能有些牵强地说道:“就怕他们贼性不改。”
李纲微微一笑,道:“这伙贼寇之所以难缠,皆是因他们有二龙山天险可守,若是受了朝廷招安,他们必定得弃了那二龙山天险,如此一来,他们就是那砧板上的肉,若敢不尽力剿贼,童枢密有一万种办法收拾他们。”
童贯冷冷一笑,道:“到了臣手下,他们敢不卖命!”
宿太尉忍不住道:“这……是不是有些欠妥?会不会寒了他们的心,传将出去,以后还有人敢接受朝廷招安?”
童贯道:“恁地最好,高太尉说得不无道理,朝廷又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些作奸犯科之人,安能与我等为伍,剿田虎、王庆、方腊之际,我必顺势将境内的匪寇荡涤一空,还咱们大宋一片宁静!”
就连郑居中都道:“他们若是卖命杀敌,还则罢了,若是不尽心力,万万不能留他们祸害百姓,这世间绝不能再出第二个李衍!”
郑居中此言正对了赵佶的心意。
赵佶道:“郑爱卿此言不错,绝不能养虎为患。”然后对高俅道:“高爱卿,招安宋江他们这伙贼寇之事,就由你全权负责。”
高俅领命,道:“喏。”
宿太尉见状,只能暗叹了口气,“吾已尽力,你们好自为之吧。”
李纲又道:“启禀官家,如今剿灭田虎、王庆、方腊三伙贼寇已刻不容缓,还请官家启动封桩库,否则,待这三伙贼寇联合在一起,恐成难以根除的顽疾。”
局势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危急的地步,赵佶其实也动了动用封桩库中钱银的念头——如果不是有李衍那个盼头,赵佶可能已经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了。
如今,却是让赵佶左右为难!
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吧,先不说有违祖训,他们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就算是白费了,而且还搭上了一百多优秀将校和一千个太学生!
不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吧,形势又有如此危急!
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有人禀报:“禀报官家,王黼大人、蔡攸大人、李邦彦大人回来了!”
赵佶听言,忙道:“快宣他们进来!”
不多时,风尘仆仆的蔡攸、王黼、李邦彦就进入大殿之中。
见蔡攸、王黼、李邦彦如此憔悴,赵佶不禁有些心疼,道:“三位爱卿怎恁地狼狈?”
王黼道:“我等此去汉城近五个月,知道官家必定心急如焚,所以一拿到钱银,就在第一时间回来,路上丝毫不敢耽搁,进得城中,连家都没回,便来复命。”
听王黼说拿到钱银了,赵佶大喜,道:“你们将钱银带回来了?”
蔡攸道:“微臣在李衍家门口连等他四日四夜,终于被微臣堵到李衍,李衍与微臣私交不错,抹不开微臣的情面,支付了一千五百万贯的琉璃和香皂。”
赵佶皱眉道:“不是钱银?”
李邦彦道:“虽非钱银,但亦无妨,李衍依约按市价的七成给咱们的琉璃和香皂,咱们平价拿去卖,应该很快就能将这些琉璃和香皂卖出去,另外李衍已经答应蔡大人,只要咱们将剩下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送过去,他就将古董和钱银送过来。”
赵佶有些迟疑道:“这桩交易还有继续的必要?”
李邦彦道:“若是这一千五百万贯够剿匪所用,亦或是咱们还有其它来钱的途径,可停止此桩交易,李衍也说了,他并不强求,是否继续交易,全由咱们定夺。”
这一千五百万贯连将欠西军的响银补足都不够,怎么可能够剿匪所用?
所以,赵佶听罢,沉默不语。
见赵佶沉默不语,王黼道:“微臣愚见,此桩交易可以继续,李衍此人,是一个诚信之人,此次之所以拖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他怪咱们没给他他想要的那些大臣,心中有气,否则不至于拖得这么久,蔡大人已经跟李衍谈妥,李衍同意不要咱们没给他的大臣,只是将价格变为四千五百万贯,也就是说,他只给咱们一千两百万贯钱银,不过,李衍也答应,这一千两百万贯,他全都给成色上好的铜钱和铁钱。”
原来——
随着纸币的顺利发行,在李衍的地盘内,铜钱和铁钱大贬值。
百姓见铜钱和铁钱贬值得如此迅速,便拼命的抛出铜钱和铁钱,结果,越抛,铜钱和铁钱贬值的就越快。
赵开上任了之后,见机会难得,便暗中派人低价收够铜钱和铁钱——一方面,这能防止有铜钱和铁钱的百姓恐慌。另一方面,将这些铜钱和铁钱拿到大宋或是田虎、王庆、方腊的地盘换金银,还能赚上一大笔。
而李衍则干脆将这些铜钱和铁钱给赵佶送来。
赵佶听罢,道:“这回李衍不能再拖四五个月了吧?”
蔡攸道:“李衍答应微臣,只要剩下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到他仁川港,当场交割,绝不拖欠。”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军事改制和扩军
……
被蔡攸、王黼、李邦彦堵在家里出不去的这段时间,除了陪陪自己的一众妻妾祸害一些使女丫头享一享齐人之福、教育一下自己的一众儿女享一享天伦之乐以外,李衍主要干了一件事——军事改制和扩军。
梁山军的编制很混乱,而且互不统属,一旦有战事,很可能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梁山军崛起的时间太短,比如梁山军中帅才较少,比如李衍的地盘比较分散,等等等等……
而且,目前梁山军的正规军并不多,十万都不到(还包括水军),相反预备役很充足(不算岳飞等人训练的七万多新军,还有五六万预备役,并且是已经练了一两年军事技能很强的预备役。)
总之,李衍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军事改制和扩军。
为此,李衍将闻焕章、朱武、乔道清、孙静、许贯忠、萧嘉穗、乐和、赵鼎、陈康伯全都叫来帮自己参谋。
当然,这些人只有参谋权——此事非同小可,李衍必须独断。
经过反复商议,李衍最终决定将梁山军的军衔分为四等十一阶,分别是: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上等兵、列兵。
(宋朝武阶共有三等七级六十阶,实在是太繁琐了,李衍相信后世经过近千年锤炼的军衔一定要比宋朝的先进得多,所以直接拿来用上。)
军队编制:
五人为一伍(五人),设伍长。
两伍为一什(十人),设什长。
三什为一押(三十人),设正、副押正。
三押为一队(九十人),设正、副队将。
三队为一都(二百七十人),设都头、指导员、副都头。
三都为一指挥(八百一十人),设指挥、教导员、副指挥。
三指挥为一营(两千四百三十人),设统领、政委、副统领、营参谋。
三营为一军(七千二百九十人),设统制、军政委、副统制、军参谋长。
几军为厢,设都统制、厢政委、副都统制、厢参谋长。
厢以上是正副元帅,平时不设,战时由李衍担任或是委派。
军队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伍、什、押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到了队以上,则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变动。
一般:
队,在一百人左右。
都,在三百人左右。
指挥,在一千人左右。
营,在三千人左右。
军,一万人左右。
军衔分别为:
中将:都统制、厢政委。
少将:副都统制、厢参谋长、统制、军政委。
上校:副统制、军参谋长、统领、政委。
中校:副统领、指挥、教导员。
少校:副指挥、都头、指导员。
上尉:副都头、队将。
中尉:副队将、押正。
少尉:副押正、什长。
上等兵:五长。
列兵:普通士兵。
……
改组完,梁山军只剩十二个军。
第一军:
统制,鲁智深。
军政委,邓元觉。
副统制,杨宗闵。
其他主要军官,彭玘、杨震等。
第二军:
统制,林冲。
军政委,张清。
副统制,索超。
其他主要军官,邹润、宣赞等。
第三军:
统制,呼延庆。
军政委,胡春。
副统制,杨林。
其他主要军官,邹渊、樊瑞等。
第四军:
统制,卞祥。
军政委,山士奇。
副统制,竺敬。
其他主要军官,呼延绰、闻达等。
第五军:
统制,曹正。
军政委,袁朗。
副统制,栾延玉。
其他主要军官,李忠、单延珪等。
第六军:
统制,丘岳。
军政委,周昂。
副统制,李虎。
其他主要军官,崔埜、雷横等。
第七军:
统制,石宝。
军政委,史进。
副统制,李猛。
其他主要军官,桑英、关胜等。
第八军:
统制,邓飞。
军政委,縻貹。
副统制,韩滔。
其他主要军官,杨雄、李成等。
第九军:
统制,武松。
军政委,唐斌。
副统制,李丑。
其他主要军官,龚旺、郝思文等。
第十军:
统制,花荣。
军政委,欧鹏。
副统制,孙立。
其他主要军官,乜恭、魏定国等。
第十一军:
统制,广慧。
军政委,程子明。
副统制,陈达。
其他主要军官,杨春、朱仝等。
第十二军:
统制,杨志。
军政委,徐宁。
副统制,刘唐。
其他主要军官,丁得孙、鱼得源等。
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组成第一厢,鲁智深任都统制,林冲任厢政委,呼延庆任副都统制,王演任厢参谋长。
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组成第二厢,卞祥任都统制,曹正任厢政委,丘岳任副都统制,呼延灼任厢参谋长。
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组成第三厢,石宝任都统制,邓飞任厢政委,武松任副都统制,关胜任厢参谋长(暂代)。
第十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组成第四厢,花荣任都统制,广慧任厢政委,杨志任副都统制,孙安任厢参谋长。
第一厢驻地:乐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二厢驻地:济州郡。
第三厢驻地:真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四厢驻地:台湾郡。
注:
每军都有一个由一百个参谋(从讲武堂和战例分析堂毕业的毕业生)组成的参谋部辅助各军最高长官管理军队,还有一个由一百个通讯员组成的通讯部(养军鸽,接收、发送信息)负责上下联系,军种则根据各军驻地的具体情况配置。
(一百个参谋和一百个通讯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上下浮动。)
每厢三万多人。
都统制是厢的最高主官,主管军队的日常训练和后勤等工作。
厢政委跟都统制平级,不过主管政治方面的工作,保证军队的纯洁性,保证军队永远效忠李衍——梁山军的情况比较特殊,有政治水平的人太少,而且普遍资历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个厢政委甚至每个军政委都有一个政治参谋团,这些政治参谋团的人都是由梁山政治部培养委派的,也归梁山政治部统管。
副都统制在都统制和厢政委不在比如阵亡的情况下,可以接管军队的指挥权,是厢的第三号人物。
厢参谋长是第四号人物,不过没有领兵的权力,只能统带参谋辅助都统制管理军队,只有在都统制、厢政委、副都统制全都不在的情况,参谋长才有领兵的权力。
每厢有马军三千到一万不等,像第二厢和第四厢还有水军和水陆两栖军,总而言之,各厢的军种配置,视各厢的驻地而定。
另外,为保证军事改制和扩军时期不被敌人钻空子,也因为李衍要给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创造立功升职的空间,第一军暂时并没有进行改编。
……
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兵云集
……
在军事改制和扩军的过程当中,李衍从各军之中又抽出了一万精锐,另外将马六军、马七军、步十二军、步十三军并入第一军。
自此,第一军扩编到了三万七千人。
不过,让人看不懂的是,除了第一营、铁浮屠、走报机密特种军、李衍将步十二军和步十三军合并一军成立的“踏白军”(李纵暂代统制,元仲良为军政委,咎仝美为副统制,王庶为军参谋长,余呈、解珍、解宝为统领)以及娘子军(陈丽卿、扈三娘、方百花、琼英、梁山玉统带的两千五百精锐马军,李衍为之起名‘解烦军’,不过背后都管这支马军队叫‘娘子军’。‘娘子军’的名虽然娘,可实力却不娘,这支马军是除了第一营以外的梁山最精锐的马军。)以外,第一军的其他部队全都没成建制。
什么叫没成建制?
是这样的。
趁着这次军事改制和扩军,李衍陆续将原来第一军指挥以上的军官包括一些指挥全都升一级甚至是两三级调到其它军队去了。
李衍这么做,一来是增加自己对其它军队的掌控力,二来是给自己看好的军官腾地方。
为此,李衍将自己的一众亲卫,像姚兴、杨沂中、牛皋、史文恭、苏定、王贵、张显、汤怀、姚政、徐庆、寇成、岳翻、李道、岳亨、赵宏、王万、郭进、成闵、解元、王胜、岳超、呼延通、吴璘、杨政、郭浩、杨从义、王俊等人全都酌情下放暂代指挥(统带五百人)或队将(统带一百人)去了,又以韩世忠、吴玠、刘锜、王彦、张宪的兵练得好(确实是练得好)为由让他们暂代统领之职(每人暂带五指挥人马,另外,考虑到忠诚的问题,韩世忠等人带的人马,全都是第一军的老人,新加入第一军的人马,李衍没让他们带,而是给了梁山体系成长起来的将领统带。)。
统领以上的军官,李衍没设,很多指挥甚至连暂代的统领都没有,竟然由李衍直接指挥。
这么做,无疑会让第一军缺乏灵动性,反应迟钝,可李衍明知这样,仍坚持暂时这样。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领着一群狮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