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砰砰砰砰砰……”
  “……”
  噼里啪啦一顿乱响过后,西夏以前所向无敌的铁鹞子连人带马成片成片的倒下。
  等到铁鹞子冲到了一箭之地,已经所剩无几。
  中军又开了一轮枪,让人闻风丧胆的铁鹞子便全军覆灭。
  这场战斗,中军中,除了一个倒霉的士兵被流箭射中了胳膊,几乎是零伤亡!
  这种战果,吓傻了所有西夏人,李仁孝更是一屁股就瘫坐在了地上!
  随后,中军开始有条不絮的向前推进,一众中军将士手中的火枪婉如死神的镰刀,准备上前去收割一波又一波的生命。
  这种毫无反抗之力的等死,压得夏军将士连气都喘不过来!
  中军越来越近!
  十箭距离!
  五箭距离!
  三箭距离!
  马上就要到两箭距离了!
  李察哥红着双眼下令:冲锋!
  并亲自参与冲锋。
  一些夏军勇士听从了李察哥的命令,冒死跟李察哥一块向前冲锋!
  不过——
  更多的人却是在这声冲锋的命令之下四散而逃——他们不愿意送死!
  火枪依旧有条不絮的收割着西夏勇士的性命,首当其冲的便是李察哥,他连中了几十枪!
  可李察哥虽然全身都往外渗血,但依旧挥舞着马刀向前冲杀,最后和他的宝马一块倒在了中军的阵前!
  临死之前,李察哥拼命的抛出手中的战刀,一个不走运的中军士兵应声而倒——老将军为西夏这个昔日也曾辉煌过的帝国挽回了最后一点颜面。
  可与此同时,中骑也从火枪兵的后面杀了出来。
  接下来,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夏军一败涂地。
  亲眼看见这场大决战被击碎了全部信心和希望的李仁孝,两眼一闭,然后下令:开城投降,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
  西夏灭亡。
  ……


第八百五十一章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
  其实——
  严格来说,李仁孝开城投降,并不能算西夏彻底灭亡,毕竟,西夏不只一个兴庆府,就算将吴玠之前打来的衡山地区和张宪打下的西夏的西北地区也算上,那西夏还有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等数州之地。
  这些地区全都需要慢慢平定。
  关键是,党项这个民族,必须得妥善处理,否则,这西夏之地必定还会再起祸端。
  当然,事情千头万绪,得一步一步的来。
  衡山地区一被吴玠攻下,李衍就将陈康伯叫回燕京,然后与陈康伯长谈了四个多时辰。
  第二日,被李衍任命为宁夏宣抚使的陈康伯,就带着朝廷给他准备的一大批官吏前往西夏。
  陈康伯一行人到了西夏之时,正好是吴玠打下兴庆府之日,陈康伯正好入主兴庆府。
  一入主兴庆府,陈康伯就按照李衍所起,将兴庆府改名为宁夏府。
  紧接着,陈康伯便开始组织赈灾、移民、治理西夏。
  赈灾就不用说多了,如果不是因为西夏灾难频发,让西夏人民活不下去了,纷纷揭竿而起,任得敬也不敢跳起来反夏,进而让大中如此轻易的便灭了西夏,所以,这灾必须要赈,而且,一定要赈好,否则,西夏一定还会出现不稳的迹象。
  移民一事也好说。
  趁着此机会,尤其是趁着西夏难得出现的这么大的灾荒,大中准备将西夏人(主要是党项人)移走——将来再用政策移一些汉人过来,彻底解决西夏这里的民族问题。
  着重说一下,西夏的平民还有选择走与不走的权力(只要你能抗得住饥饿,不要朝廷给的赈济钱粮,就可以留下),西夏的达官贵族,尤其是党项族的达官贵族,哪怕只是中富之家,都必须得移走,无条件的移走,谁要是胆敢抵抗,格杀勿论,换而言之,大中对党项平民采取的是利诱,对党项的达官贵族采取的是威逼,总之一句话,大中要尽可能的将党项人从西夏迁走,最终目的自然是绝不给党项人复国的机会。
  赈灾和移民之后,便是治理了。
  对此,大中除了派来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吏以外,又从西夏的平民当中选拔出来了一大批官吏,让他们代替原来西夏的达官贵族治理西夏,如此一来,西夏原来的平民就成了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必定会拥护大中的统治,最终会让西夏这里彻底成为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
  这必将是一个很慢长的过程,就暂不细说了。
  很快,西夏李氏以及西夏的达官贵人,就全都被押解去了燕京。
  不过——
  与其它被灭国家的皇室、王室不太一样的是,西夏李氏有一张护身符,也就是李仁孝曾写给李衍的那封“亲笔信”。
  吴玠一率大军进城,李仁孝就改口,说那封他写给李衍的“亲笔信”就是他亲笔所写,说他当够皇帝了,还说他愿意用西夏换西夏李氏永远富贵。
  这当然是李仁孝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可在这个时候,这个万般无奈的选择却能保住西夏李氏不受迫害,兴许还能保住西夏李氏的一世富贵。
  说起来,也真是造化弄人,谁能想到,当初李仁孝打死都不承认的“亲笔信”,现在竟然成为李仁孝、成为西夏李氏的护身符了?
  因为有这张护身符,西夏李氏去燕京,都没有跟其它亡国的皇室、王室一样坐囚车,而是做马车去的。
  西夏李氏到了燕京以后,李衍很快就召见了李仁孝。
  李仁孝向李衍哭诉当帝王的难处,大说愿意生生世世成为平民,不愿再为帝王,肯求李衍成全。
  李仁孝在历史上的风评很不错,甚至比他爹李乾顺还要好那么一点点,由于李仁孝在内政、外交诸方面的不懈努力,促进了西夏国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连西域各国都很羡慕,西域回鹘也在李仁孝时期第一次派遣使臣到夏国贡献方物,而且,李仁孝时期的西夏的疆域包括了后世宁夏、甘肃的大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东北部、新疆的一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地区,疆土的辽阔为西夏建国以后所未有,李仁孝因此而有“中兴之主”之称。
  李衍不相信这样的李仁孝是一个只会哭鼻子大说厌倦了当帝王的家伙,哪怕现在的他还不到十三岁。
  所以,李衍断定,李仁孝这一定是装的,进而下定了决心:一旦我大寿将至,必杀此人,绝不能将他留给子孙为祸。
  不过——
  虽然想是这么想的,但李衍嘴上却是配合李仁孝演好这场戏,将一个致力照顾好子侄的伯父形象演得是淋漓尽致。
  如果这个时代有金像奖、金马奖,李衍觉得,凭自己今天这场表演,应该能拿个影帝,至少也能混个提名。
  那话怎么说来着,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李衍这么卖力的表演,当然是有原因的。
  之前,李乾顺在位的时候,做得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李衍攻打西夏,实在是有些理亏。
  当然,李衍也可以很霸道的说,西夏阻碍大中完成统一,就该被大中吞并。
  可这是没有借口时的借口,如果李仁孝不给李衍这个更好的借口,李衍只能以此为由,现如今,李仁孝给了李衍这个更好的借口,李衍当然得接着了,毕竟,李衍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大帝国的帝王,还是得顾及一点脸面的。
  两人演完这场戏之后,李衍将李仁孝的夏主之位削去,然后封给李仁孝一个安乐侯,并赐给李仁孝一座豪宅,让西夏李氏在燕京定居下来,至于西夏的那些达官贵人,愿意在大中为官的,重新接受吏部考核,然后酌情安排(汉籍的官员起点要高一些,党项籍的官员的起点要低很多,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全都得从不重要的岗位做起),不愿在大中为官的或者是没能考上的,则被户部打散迁往东南、中南、甚至是侏罗等地区。
  不久之后,西夏又传来了好消息,张宪大败任得敬叛军,萧合达战死,在不得已之下,任得敬只能率领任家上下投降。
  很快,任家的人,连同任得敬叛军中的高层人员,及所有军官,全都被押解进京。
  尽管李衍很讨厌任得敬,可看在任氏的面子上,李衍还是没有杀任得敬,相反,李衍还给了任得敬一个礼部员外郎的虚职,任得聪和任得恭也各得了一个五六品的小官。
  对此,任得敬很不甘心!


第八百五十二章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
  眼见就能成为一国之王,结果,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手无半点实权小官。
  如此巨大的落差,让任得敬实在是难以接受,不,是根本就接受不了!
  一日。
  任得敬不小心听到两个小吏在聊天打屁。
  “你猜,陛下甚么时候会派人去接西夏皇后进宫?”
  “我估计快了,我听说,不少人都在谋划此事,想要立这个大功,进而飞黄腾达。”
  “我也听说了,好像最积极的,还是要属咱们尚书,我还听说,早上他还去过一次安乐侯府,不知道是不是说这事的?”
  “每个人成功,都必定有其道理,若论能力,咱们尚书未必是一众尚书当中最强的那一个,但若论揣摩咱们陛下的心思,怕是没有一个尚书能出咱们尚书左右,这也难怪咱们尚书如此得陛下宠信,连开国二十功臣之名都给了咱们尚书,大中降臣那么多,有能力的也不在少数,像唐左丞(唐恪)、李右丞(李纲)、李尚书(耶律大石),可开国二十功臣有他们的份吗?昭勋阁有他们的位置吗?所以说,咱们还得跟咱们尚书学习为官之道。”
  “是啊,若论做官,怕是真没有人比咱们尚书更会的了……可惜你我位卑,否则,也可以贪一贪此大功,兴许也能一举飞黄腾达。”
  “你我就别想了,惦记这个大功的人太多了,怎么都不可能轮到你我。”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西夏李氏虽有一个侯爵,可谁人不知,这只是陛下安慰西夏李氏的,等这股风头一过,必定会处理西夏李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说穿了,那夏主其实就跟李后主一样,已经无权无势,因此,必须得夹着尾巴做人,所以,吃多大的亏,西夏李氏都不敢言语,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门之祸,现在也就仗着西夏李氏刚到京师没多久,西夏也还没有完全平定,要不然,打秋风的,恐怕早就去了,这种情况下,谁不想从西夏李氏身上捞此大功讨好陛下,万一陛下一高兴,重赏且不说,说不准还能连升三级。”
  “不过这功劳也不是那么好捞到的,西夏李氏毕竟刚刚才到燕京,西夏那里还有数十万党项人,大家都要注意点影响,要不然,以咱们尚书的权势,西夏李氏还不早就乖乖交出西夏皇后了,对了,还有西夏太后,听说,西夏那两位太后,一个还不到三十,另一个更是才二十出头,都是陛下喜欢的年纪。”
  “年纪甚么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身份,你见咱们大中灭掉的哪个王国的皇后、王后不入宫的,别说皇后、王后了,就连皇妃、王妃、公主,总之是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都得进陛下的后宫,这天底下,只有陛下才是正统,旁人谁敢享用皇室之女和宗室之女,这不是逾越吗?”
  “……”
  “……”
  任得敬听出来了,这两个小吏有些膨胀了。
  其实——
  不仅这两个小吏,大中的很多人,现在都有些膨胀,觉得大中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李衍就是那千古第一帝,甚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跟李衍比不了,而大中就是那千古第一王朝,连汉唐都比不了。
  当然,大中和李衍也的确是有这个实力,单以国土面积来算,也就唐朝在最强盛时期能勉强胜过大中一筹,甚至就连汉朝都已经远远不如大中了,而且,大中的国土面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西域的岳飞和东北的刘锜都在磨刀霍霍,因此,用不了多久,大中就会超过盛唐,成为最强盛一朝,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李衍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就做到了。
  中国人的心里变化如何,任得敬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这两个小吏所说的大功。
  任得敬的眼珠一转,就计上心来,然后就去安乐侯府求见。
  得知任得敬前来求见,安乐侯府上下皆摩拳擦掌,想要找任得敬报一报亡国之仇。
  可这些人全都被李仁孝拦下来了——李仁孝只一句话,“你们想害死李氏满门吗?”,安乐侯府的人就全都蔫了,今时不同往日,他们已经不再是西夏皇室、宗室了,而是平民,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平民,这种情况下,他们若是敢闹出点事来,真有可能会给西夏李氏带来灭门之祸,所以,尽管他们恨任得敬恨到甚至想食其肉、喝其血的地步,可他们依旧得忍着。
  不多时,李仁孝就派人将任得敬请到厅上,然后仿佛见老朋友一样跟任得敬寒暄道:“多日不见,不知员外郎一向可好?可还习惯燕京的生活?对了,礼部的公职很忙吧,不知员外郎怎么还有时间来我这里?”
  任得敬听罢,脸就是一抽,他怎么会听不出来,李仁孝这其实是在说:“让你好好的国相不当,国王也不当,非要犯上作乱叛乱,活该你落得今日的下场!”
  你当任得敬不后悔之前的选择?
  只是,事已至此,任得敬就是再后悔,也屁用都没有了。
  所以,任得敬很快就挤出一个笑容,直奔主题道:“我今日前来,没有旁的事,就是想捎个口信给我女儿,她妹妹想她了,看她甚么时候有时间进宫一趟,在宫里住几日,好好陪一陪她妹妹。”
  一听任得敬也是为将任太后送给李衍而来,李仁孝的脸色瞬间就沉了下去,道:“任得敬,你不要太过分了,陛下曾亲口答应保我李氏一世富贵,你难道敢连陛下的命令都违抗?”
  任得敬悠悠地说道:“老朽自然是没有胆违抗陛下的命令,可侯爷真确定,陛下的保证,也包括西夏皇后和西夏太后吗?”
  李仁孝心神一动,然后沉声问道:“你这是甚么意思?”
  任得敬笑说:“没甚么意思,就是想提醒侯爷一句,陛下削去侯爷的夏主之位时,可曾削去西夏皇后的皇后之位,可曾削去西夏两位太后的太后之位?”
  经任得敬这么一提醒,李仁孝的瞳孔当即就是一缩,随即冷汗直流!
  任得敬的声音再度想起:“君臣一场,老朽就多嘴再提醒侯爷一句,千万别因为三个女人,而断送了李氏满门的性命。”
  ……
  ……
  PS:昨晚睡不着,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我多大岁数了?
  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才发现我已经三十六了。
  又一想,我都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连个最基本保证都没有,这我万一有个好歹,可咋整,而且,我已经感觉到了我自己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虽然因为没有体检过,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病,但指定不是完全健康就对了,个人估计,三高有可能已经占两样了(高血脂和高血压),关键是心脏不好,说不准哪天就突然病倒了,进而就失眠了。
  一直到早上四五点钟才睡。
  睡醒以后,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去办个医保,这样,万一我真有个好歹,也有点保证,不至于因为负担不起我的治疗费用给家人带来灭顶之灭,更有甚者,不至于让家人因为给不给我治病而争吵,那我这一生就真成为悲剧了。
  所以,今天我花了一整天时间(其实是半天时间,我起来时,就已经快一点了),给自己办了个医保。
  结果,今天又打狼只写出来了一章。
  我有罪。
  ……


第八百五十三章 米已成粥
  ……
  任得敬走后,李仁孝迈着沉重脚步来到后院。
  一抬头,李仁孝就看见了他的母亲曹太后、任得敬的女儿任太后以及他的皇后罔皇后。
  一见到这三个女人在等他,李仁孝哪还能不知道,她们已经知道了任得敬来的原因?
  李仁孝先向曹太后和任太后请安道:“孩儿见过两位母亲。”然后罔皇后向李仁孝请安道:“奴家见过官人。”
  四人沉默了一会,李仁孝最先打破沉默道:“你们放心吧,我绝不会将你们交出去的,绝不!”
  曹太后、任太后、罔皇后听言,继续沉默。
  过了好一会,曹太后才最先开口道:“我的儿啊,这时候你可不能糊涂啊,现在是咱们李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所以,不论甚么事,你都得忍,你比中主年轻三十多岁,只要你能忍得住,未必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任太后随后也道:“曹姐姐说得对,你汉学功底深厚,不可能不知道越王勾践,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效仿他,以图他日复国报仇,至于我们三个女人,你不要太放在心上,成大事者,是不能被女人羁绊的,你要切记。”
  害怕李仁孝心里不好受,曹太后又道:“老实说,我也过不管现在的这种生活,我十二岁就进宫,一直生活在宫里,早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还是让我们进宫吧。”
  事情当然不像曹太后所说的这样,她这只不过就是为李仁孝找个台阶罢了,免得李仁孝不冷静做了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西夏李氏满门灭绝。
  这其实也是母爱的伟大,曹太后能做这个牺牲,其实很大程度是为了他唯一的儿子李仁孝。
  李仁孝拼命的攥拳——他恨他自己无能:“朕为甚么不血战到底,为甚么!为甚么!为甚么……”
  任太后也宽慰李仁孝道:“我们进宫,也不全都是坏事,咱们李家现在太需要一些保护了,否则,将来必定会有人来欺负咱们李家,而清露为人太过与人无争,靠她,怕是佑护不了咱们李家,我三人进宫以后,与清露联合在一起,应该就能保护咱们李家渡过这最艰难的时期,他日等你复国成功,我们必以死……以死为上皇和你守节,绝不教你因我们而耻。”
  曹太后听了任太后之言,牵起任太后的手,然后与任太后对视一眼,彼此下定决心一定共守这个约定,然后曹太后对李仁孝说道:“我们意已决,你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就不要拦着我们。”
  李仁孝泪流满面道:“母后……”
  李仁孝似有千言万语想与曹太后说,可他又不知从何说起!
  曹太后没让李仁孝将他想说的话说出口,又看向罔皇后,说道:“你们今日便圆房吧,省得……省得留下遗憾。”
  原来——
  因为李仁孝的年纪太小(到现在都还没到十三岁),也因为自从李仁孝自从登基以后就大事小事不断,以至于李仁孝到现在都没跟罔皇后圆房。
  听了曹皇后之言,罔皇后的小脸一红,随即将头低了下去,并偷眼看了看李仁孝那俊朗的脸旁,心道:“要是此生都能与他长相厮守该有多好,可惜只有一夜……”
  让罔皇后没有想到的是,李仁孝断然拒绝道:“此事万万不可!”
  曹太后不解道:“为何不可?难道是你不喜欢她?”
  李仁孝看向罔皇后,说道:“非也,她知书达理,聪颖贤能,能娶到她,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顿了顿,李仁孝语气一转,又道:“可现在,我们为鱼肉,中主为刀俎,如果以前我们圆了房,也就圆了,现在,就在她即将进宫之际,我们如果再圆房,这事要是被中主知道,咱们李家,绝对在劫难逃,要知道,这种事绝对是任何帝王都忍不了的。”
  听李仁孝这么一解释,曹太后才知道她的想法有多幼稚,差点害死了李家满门。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事,李仁孝不说,罔皇后不说,别人怎么可能知道?
  错了。
  首先李仁孝与罔皇后还没有圆房一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至少两人的下人全都知道,所以,这种情况下,是有走漏风声的可能性的。
  更为关键的还是在罔皇后身上,李仁孝与罔皇后才成为夫妻不到半年时间,而在这不到半年时间里,李仁孝因为疲于国事,与罔皇后并没有多少接触,更别提沟通了,这种情况下,李仁孝哪敢尽信罔皇后会为他守口如瓶,更何况,从未来看,李衍才是罔皇后的丈夫,而李仁孝只不过就是罔皇后生命当中的一个过客,没有太深接触的过客,试问,李仁孝这么小心谨慎的人,怎么会将西夏李氏满门的性命押在罔皇后身上?
  罔皇后很快也想通了这其中的关键,进而有些失望甚至是有些幽怨的抬起头!
  李仁孝赶紧将话拉回来道:“你不要多想,家中知道你我没圆房的下人太多了,而锦衣卫、亲军都尉府的密探又无孔不入,我想此事中主有可能已经掌握了,再者说,咱们不圆房,对你也有好处,拥有完璧之身的你应该会更受中主喜欢才是……”
  虽然李仁孝极力解释,可罔皇后还是听出了他话中的疏远。
  罔皇后惨然一笑,道:“若是我死不会给李家带来灾祸,我一定撞死在当场。”
  言毕,罔皇后就转身向里间走去。
  从罔皇后那凄惨的笑容,从罔皇后那决绝的话语,从罔皇后那蹒跚的脚步,李仁孝不是看不出来罔皇后的心是真的被他伤到了。
  可对此,李仁孝只能还以一拜到底——他赌不起!
  次日,李仁孝便向礼部申请,给李衍进献一些美女。
  李仁孝这次进献的不仅仅有曹太后、任太后、罔皇后,还有李乾顺的另外七名妃嫔、李仁孝一个挂名的妃子罗氏,另外还有宗室的二十几名适龄少女,换而言之,有决断的李仁孝一举就将这个后患全都割除了。
  对于这个大功被任得敬抢去了,王时雍暗恨不已!
  可与李衍有关的事,王时雍又丝毫不敢大意——这也是王时雍最聪明的地方。
  所以,王时雍一边暗下决心“咱们走着瞧”、一边在第一时间跟宫里联系说西夏李氏想给官家进献一些美女,并将李仁孝要进献的美女名单送入宫中。
  很快,名单就送到了刘慧娘的手中。
  刘慧娘看过名单之后,派人一一查过名单上的人的底细,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批了一个“准”字。
  不久,礼部就用二十几辆马车将曹太后、任太后、罔皇后等女送进宫中。
  等李衍知道此事,米已成粥。
  这种情况下,李衍若说“朕根本就没想过要西夏皇室、宗室之女。”铁定会被人鄙视死。
  所以,李衍索性摆驾西夏宫去会一会这些西夏皇室和宗室之女……
  ……


第八百五十四章 心头大患
  ……
  享用了西夏的皇室之后和宗室之女后,李衍论功行赏。
  首先,李衍赏了任得敬,并将任得敬升为礼部郎中,并且明确让任得敬参与今年的科举为国家选拔人才,除了给任得敬升官让任得敬开始接触实权以外,李衍又酌情对任得聪和任得恭进行了一些封赏。
  任氏三兄弟的能力其实还是有的,否则他们也不能以汉人外姓的身份逼得西夏李氏让出西夏的半壁江山。
  任氏三兄弟的能力不加以利用,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李衍正好趁此机会将他们调到一些能发挥出他们能力的岗位,让他们也为大中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然了,该防的,李衍也会防的。
  不过——
  话又说回来,其实这也大可不必,只要不让任氏兄弟摸到兵权,不让他们成为宰执进入大中的权力中心,他们是不可能再为祸的。
  其实,不仅仅是任得敬,对其他人也是一样,只要李衍不偏听偏信,不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谁都别想撼动他李衍的江山。
  数月之后,吴玠和张宪将西夏完全平定。
  枢密院随后对西部地区进行重新布防,西军的重心西移,第五大军区的防御范围扩大,吴玠也离开蜀地坐镇宁夏,负责西部地区的所有军事。
  另外,李衍将自己的义子李纵调回来,让他接替吴玠坐镇蜀地。
  顺便说一句,当初跟李衍打江山立过大功的一众义子,像李丑、李棋、李虎、李猛、李纵、李孝、李盛,李衍各嫁了一个女儿给他们,坐实了与他们的父子关系,也算是表彰他们为大中流的血与汗,其中李纵娶的还是李衍庶长女,李衍最重要的儿女之一。
  踏白军就是在李纵手上成长起来的,也可以说是李纵为李衍所建。
  后来,李衍为了让李纵有更好的发展,让李衍独领一厢人马,并让李纵驻守最为重要的马六甲海峡。
  所以说,李纵绝对是李衍最信任的人之一。
  当然,李纵也对得起李衍对他的信任,不论是当初给李衍做亲军头领,还是后来为李衍镇守最为重要的马六甲,李纵干得都极为出色,一点都没有辜负李衍对他的信任。
  所以,西军和吴玠西移,李衍才升李纵为第五军区副总司令并调李纵坐镇蜀地。
  西夏收复了以后,李衍正式颁布五京制。
  李衍将燕京改为中京,将长安改名为西京,将金陵改为南京,将汉城改为东京。
  至于北京,李衍暂时没有设置,不过李衍心中北京其实是辽上京,也就是现在大金的国都临潢府。
  李衍准备将辽上京定为北京,自然是剑指东北地区的大金和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那些草原王国和部落,因为辽上京这里是最合适控制这些地区的地方(这是经过辽王朝证明的),另外,李衍可不准备将广大的、拥有丰富物产的西伯利亚留给未来的俄国,而将辽上京定为北京就勉强可以辐射到整个西伯利亚。
  会揣摩上意的人很多,再者说,李衍的心思也不难揣摩。
  先不说李衍将中、东、西、南四京都定下了唯独北京没定下。
  只说,自从大中将西夏收复了之后,大中所面临的边患问题就只剩下北方(主要是东北地区)的金国和蒙古诸部、西域诸国以及西南的吐蕃地区。
  而这三个边患,最好解决的就是西南的吐蕃。
  首先,以前强大的吐蕃帝国早已经没落,甚至是已经分散为数股势力,这些吐蕃势力之间彼此争斗不断,甚至是不死不休,反过来再说大中,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口,亦或是军队,都是空前的强大,因此,此消彼长之下,应该不难彻底解决吐蕃的边患问题。
  只不过,吐蕃人一直比较克制不敢骚扰大中的边境,加上吐蕃地区穷苦其地要来用处实在不大,最重要的还是大中现在还腾不出手来收拾吐蕃,所以才放任吐蕃人再逍遥一段时间。
  除了吐蕃以外,第二好解决的边患就是西域诸国。
  西域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势力也众多,关键是离中原地区实在是太远了,按说应该是不好解决的。
  可一来,岳飞、马扩等人率领的远征军已于两年前西征,而且从岳飞他们传回来的消息看,远征军的战果斐然——一年前,远征军先后灭掉蒙古高原西部地区的泰赤乌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