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衍,千万别因为个人的喜好而错过这个千载良机。
李衍能一直走到今天,心胸怎么可能这么狭窄?
所以,李衍直说道:“爱卿放心,朕绝不会干因小失大之事。”
耶律大石听言,暗自一叹,心道:“一点机会都不给敌人留,只要他在位一天,大辽就别想复国,看来,复国一事,只能指望后人了!”
李衍让耶律大石绝了复国的念头以后,耶律大石又给他自己找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在大中这个大帝国中为契丹人尽可能多的争取到发展的机会,让契丹人不至于成为二等人,让契丹人能在大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至于将来契丹人能不能复国,那就看以后了,如果李氏无道,说不准契丹人就能恢复大辽帝国的荣耀。
耶律大石是怎么想的,李衍不知道,不过,没关系,反正李衍不在乎——这种事防是防不住的,就算李衍将所有外族都杀光,自己的子孙不行,也有都是人会掀翻大中的统治。
所以,李衍一向信奉的都是,我只能管我活着的时候,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李衍道:“任得敬有多少机会?”
耶律大石分析道:“原夏主去世的太过匆忙了,现夏主的年龄又太小了,关键是,现夏主刚一登基,萧合达就叛变,至今都没能平定,而且,西夏饥荒、地震、地裂同时出现,以至于现夏主的统治遭到了质疑,而任国相现在又掌控着西夏的军政大权,他若是造反,尤其是与萧合达联合在一起,推翻现夏主的统治,机会应该很大,要是咱们大中能帮他一把,他应该有九成以上的机会。”
李衍用手指敲了一会自己龙椅的扶手,道:“可……李仁孝毕竟是朕的侄子。”
这就是典型的,即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了。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李衍现在毕竟不再是原来的山大王而是这个时代最大帝国的皇帝,自然是得要点脸的。
耶律大石听罢,道:“陛下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陛下收了任国相的女儿,再给任国相的女儿一个与夏妃(李清露)一般无二的妃位,最多再给任国相回个礼,相信就足以让已经有些按耐不住了的任国相动手了。”
听了耶律大石所献的计策,李衍细细一想,不禁道:“此计甚妙!”
事实上,任得敬其实也知道,以李衍的身份,是不可能公开支持他造反的,不仅不能支持,李衍其实还应该严厉谴责他造反。
所以,任得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李衍的公开支持,而是李衍的态度——只要李衍有支持任得敬推翻西夏李氏统治的态度,甚至是说,只要李衍不帮西夏李氏,任得敬就敢造反。
而李衍将任得敬的女儿立为跟李清露一样级别的妃子,就足以表示出李衍的态度,再赏给任得敬一些物品,就足够让任得敬相信,李衍是支持他造反的了。
将这一切全都想通了之后,李衍对耶律大石说道:“去将任得敬的女儿叫来,让朕瞧瞧。”
第八百四十五章 老流氓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任氏一进入养心殿,就让李衍的眼前一亮!
任氏绝对是一个绝世美人,李衍那三万后宫佳丽当中,能与任氏比肩的,怕是也不超过十指之数。
这让李衍很诧异的同时,又心道:“难怪任得敬那个老东西敢以一女求得我的支持。”
任氏来到李衍身前,盈盈一拜,然后用婉如夜莺一般的声音说道:“民女任氏,拜见陛下。”
“声音竟然也这么完美!”李衍心道。
李衍道:“起来吧。”
等任氏起身后,李衍又道:“抬起头来。”
任氏听言,慢慢抬起头。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美目盼兮。
这任氏,从上到下,竟无一处不美,简直就是洛神再世。
这让见惯了美女的李衍,都不禁心动不已!
盯着任氏看了好一会,李衍才又开口道:“你父亲将你送给朕,你可愿意?”
任氏毫不做作地说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容小女子做主。”
李衍听言,赞道:“好一个懂事的好女子!”,又看了任氏一眼,李衍又道:“又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嗯……这样吧,朕就不让你从嫔御慢慢升了,直接收你当妃子吧,就赐你为……‘任妃’吧。”
其实——
这些全都是借口,就算任氏长得不漂亮或是应答的不好,李衍也会找别的借口赐给任氏妃位的。
不仅赐给了任氏妃位,李衍还命人给任得敬送去了一份颇为丰厚的回礼。
任得敬接到李衍给他的回礼,又听他派去的人禀报说李衍给任氏封妃了并且在他们离开前一直翻任氏的牌子,任得敬会心一笑。
很快,任得敬就派亲信之人去与萧合达秘议。
与此同时,任得敬开始以血腥手段将那些不听他命令的将领清洗了,并将他的亲信安插到各个要职。
秘谈了几次,任得敬与萧合达终于谈妥——萧合达帮任得敬夺取西夏,任得敬割让贺兰山以西给萧合达,并帮助萧合达复辽。
达成了共识以后,任得敬与萧合达歃血为盟,然后合兵一处向兴庆府杀去。
一路打着“吊民伐罪”的大旗往回杀,任得敬一路以李氏不德以至天怒人怨为由大肆招揽义军。
韦州、静州、定州、富儿等地的义军,闻讯,纷纷前来加入任得敬的反夏大军。
等到任得敬杀到夏州,其麾下已有三十多万大军,声势之壮,吓坏了西夏君臣,让西夏朝廷从上到下全都慌了!
李仁孝赶紧将之前被他疏远了的李察哥、李仁忠、李仁礼请来,让他们想办法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老将李察哥,二话不说,就组织军队,然后亲率两万大军前去夏州迎敌。
而李仁忠和李仁礼也不计前嫌积极辅佐李仁孝稳定人心。
想当初,李仁孝就是为了摆脱李察哥、李仁忠、李仁礼对他的控制,才扶植了任得敬,结果导致任得敬做大,现在成为了祸害。
这时侯,李仁孝才知道,他自己有多嫩,还是他父亲李乾顺给他留的辅政大臣更可靠。
李察哥是百战宿将,虽然他手上的兵马少点,但他据夏州坚城而守,还是暂时拖住了任得敬叛军的脚步。
不过——
任谁都知道,李察哥只能拖住一时,不可能永远拖住任得敬叛军的脚步。
首先,任得敬的军事才能也很突出,甚至不比李察哥差,当初就因为任得敬曾镇压了多次反叛和多次起义,李仁孝才想让任得敬顶替李察哥去镇压萧合达反叛的。
其次,任得敬手上的军队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打不下李察哥坚守的夏州城,任得敬很可能会选择将夏州城围起来,然后绕过夏州来攻打兴庆府。
所以,李仁孝、李仁忠、李仁礼等人必须要趁李察哥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机会想出办法解决任得敬叛乱。
想要解决任得敬的叛乱,办法无外乎两个,要么就是谈,要么就是打。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谈指定是没法谈了,李仁孝就是将夏州以西全都给任得敬,任得敬估计也不会干,关键是,李仁孝也不能将夏州以西全都给任得敬——如果给了,李仁孝的西夏皇帝也就算是当到头了。
所以,只能打。
可要想打,就必须要有兵马。
西夏虽然人人都能战,但现在这种情况是,并不是人人都愿意为李仁孝而战——李仁孝的根基实在太浅了,他即位以来,又不仅没干出任何政绩,还天灾不断,西夏人民已经怀疑李仁孝的统治了,甚至,很多人更希望,素有威望的任得敬取李仁孝而代之,所以,李仁孝根本无法组建民兵兵团。
那西夏朝廷到底能不能调到兵马?
答案是……能。
西夏在衡山地区有十几万大军——这十几万大军乃是西夏最精锐的部队,也是最忠诚李氏的部队。
而且,这十几万大军中还有西夏的三支王牌部队——铁鹞子、步跋子和泼喜军。
铁鹞子就不多说了,它是西夏最强的铁骑,也是当世一等一的具装铁骑。
步跋子。
顾名思义,这是一支步兵。
但这步跋子绝对不是一支普通的步兵。
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
说白了,这步跋子就跟大中的踏白军一样,是一支山地特种军。
西夏和大中交界的衡山地区到处都是山地、丘陵和河谷,甚至就连西夏与辽国、吐蕃的交界处也到处都是山地、丘陵和河谷,在和大中等国家的战斗中,作为西夏主力的铁鹞子由于是骑兵部队,不能很好的施展其特长,所以,西夏人组建了步跋子这种特种兵,目的是配合铁鹞子作战。
另外,西夏步跋子的兵源主要来自于横山地区,故又称“横山步跋子”。
泼喜军。
这个名字很奇怪,很明显是语言翻译的问题,至于它是什么意思,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泼喜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二百余人/匹。
为什么泼喜军要用“匹”为单位?
那是因为泼喜军是一支骆驼兵。
有可能会问,骆驼也能打仗?
不错,在黄土高坡上,骆驼它就能打仗。
骆驼,相对于马匹来说,除了耐力好点外,其它无任何优势,所以,人们很少有拿它打仗的。
那么西夏人是怎样利用骆驼的呢?
其实,这都跟远程攻击武器的发展密不可分。
很早以前,投石机和床子弩等远程攻击武器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攻城和冲锋的时候,这些武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游牧民族深受其害。
后来,聪明的西夏人从中受到了启发,他们将投石机和骆驼进行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投石机的优势是破坏力大,但非常庞大,且笨重。
于是,西夏人想到了把它改小,做成袖珍版的拿来射击敌人。
还有就是移动的问题,西夏的骆驼刚好是一个负重很好的移动机器,而且骆驼的两个天然的驼峰刚好可以用来固定投石机。
于是西夏人就想到了用骆驼和投石机来打造一支移动的远程攻击部队。
这就是泼喜军。
西夏军作战,常用步骑、远近配合,先以泼喜军的旋风砲进行远程攻击,等敌人靠近后,再用铁鹞子进行正面突击,等突破敌军阵型后,步兵再夹杂在铁鹞子后面趁势杀入敌阵。
西夏人的这种战术常常打他们的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这里面的步兵不一定是步跋子——要看地形,步跋子主要部署在有山地、丘陵、河谷的地方。
因为大中这几年步步紧逼,西夏将其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三大王牌部队,全都部署到了衡山地区。
如果将这些部队全都调回来,应该能镇压任得敬的叛军,最不济也能让李氏有跟任得敬坐下来谈一谈的资本。
可问题是,如果将这些部队全都调回来,那无异于是将对西夏最为重要的衡山地区让给大中。
这横山地区可不仅仅地势险峻十分难攻,夏军仰仗横山之险可以直接阻隔大中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中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可以成为夏军突破的目标,简单一点说,衡山地区于西夏而言,就相当于燕云地区于北宋王朝而言,西夏如果失去衡山地区,大中打西夏就跟当初的辽国打失去燕云的北宋一样,想去就去,而且是一马平川,几天就能打到西夏的都城,关键是,这横山地区还是西夏最重要的产粮、产马、产铁、产茶基地,而且还是西夏最好、最重要的兵源地。
如果西夏将横山地区让给大中,那么以大中强大的军事力量,西夏的灭亡可能也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然而——
如果不将衡山地区的兵马撤回来,西夏可能更快灭亡。
权衡了一下利弊之后,李仁孝最终做出决定,从衡山地区先撤回来十万大军,只留部分人马守卫各个险要之地。
同时,李仁孝亲自写信给李衍,请求李衍声援西夏李氏——至于请李衍出兵帮他,打死李仁孝,李仁孝都不敢,他太怕李衍假道伐虢连西夏一块灭了。
当初,派人给任得敬还礼之时,李衍就让许贯忠通知吴玠密切关注西夏的动静,并放权给吴玠:该出手击,果断出击。
为了不让将西军的马匹全都调给远征军而耽误西军伐夏,朝廷将第一军区的大半骑兵甚至将李衍的亲军踏白军全都调到了第五大军区,交给吴玠指挥。
得知朝廷要收复西夏,而且西夏给了大中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吴玠积极准备,并且秘令处于最前沿的折家军密切关注西夏的动态。
很快,折家就打听到了,前去贺兰山以西平叛的任得敬反了,联合萧合达往回杀了。
在那之后,任得敬反叛的消息越来越多。
不到三个月时间,折家就打听到,任得敬收编了韦州、静州、定州、富儿等地的义军,人马超过了三十万,并打到了夏州。
接下来,西夏朝廷派李察哥率领两万人马前去夏州城阻止任得敬叛军东进。
又过不久,折家发现,衡山地区的夏军有调动的迹象。
折可求赶紧将这个重要的消息传回给吴玠,并将他的判断,也就是西夏有可能将衡山地区的夏军调回去勤王,以及他的建议,也就是果断出击夺取衡山地区,一并送去给吴玠。
事实上,这时在西夏的大中的谍报人员已经将西夏朝廷准备调衡山地区的夏军回去勤王的准确消息分别送回朝廷和吴玠的手上了。
也就是说,吴玠现在只需决定,打还是不打衡山地区。
这个决定对于吴玠来说,并不难决定——首先,这绝对是大中收复西夏的最好时机,也有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其次,吴玠虽然有收复川陕之功,但此功怎么可能比得了收复西夏?
所以,吴玠很快就开始部署,并秘调大军前往衡山地区。
也就在这时,朝廷给吴玠送来了一封信——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
在李仁孝写给李衍的这封“亲笔信”上,李仁孝向李衍哭诉,当皇帝的艰辛,并表示他不想再当皇帝了,想当一个普通人,然后再三恳求他的伯父李衍出兵剿灭衡山地区的“叛兵”,去兴庆府救他,事成之后,他愿意将西夏送给他的伯父李衍,只求一生富贵……
这封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当然是伪造的,李仁孝写给李衍的真正的亲笔信只是想请李衍声援一下西夏、谴责并且吓唬一下任得敬,让任得敬有所顾忌,让西夏百姓知道大中还是站在他们李氏这一边的,进而安定西夏民心。
可李衍这个老流氓,实在是找不到出兵的借口了,最后只能教萧让和金大坚在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的基础上伪造了一封李仁孝的“亲笔信”。
这封李仁孝的“亲笔信”也成了后世之人唯数不多的攻击李衍的借口之一。
扯得有点远了。
朝廷连借口都给吴玠找好了,吴玠还有甚么好犹豫的?
铁通五年秋,当吴玠得到准确的情报说,从衡山地区撤走的夏军已经和任得敬叛军交上手了以后,吴玠果断下令出击,目标:整个衡山地区。
西夏虽然还在衡山地区留有了三万多军队,可这点人马怎么可能完全守得住偌大的衡山地区?
没过多久,武松就率领踏白军突破了衡山区到达了西夏地区,然后武松就开始在各个要道布防——防止夏军回援衡山地区。
不久之后,折可存也率领折家军的先锋部队穿过了衡山地区,然后折可存配合武松守卫各个要道。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中军穿过了衡山地区。
等中军完全切断了衡山地区与西夏的联系,吴玠下令:彻底清理衡山地区的守军,并彻底占据衡山地区。
至于夏军与任得敬叛军之间的战斗,就让他们先打一段时间好了……
第八百四十六章 坐山观虎斗
……
中军穿过衡山地区,西夏朝廷知不知道?
知道。
西夏朝廷其实在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了中军正在攻打衡山地区。
可对此,西夏朝廷是一丁点办法都没有——夏军已经跟任得敬的叛军交上手了,根本撤不回来,退一步说,就算夏军没跟任得敬叛军交上手,在任得敬叛军压境都快打到了国都的情况下,夏军也不敢冒然后退,因为那意味着大溃败,有可能将西夏最后一点希望也砸进去。
所以,西夏朝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批大批的中军穿过衡山地区,然后彻底隔绝了衡山地区与西夏之间的联系。
横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它不但是中夏两国(包括以前的宋夏两国)的国土分界线,更是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命运分界线”。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之后,党项人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可以说,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这个国家。
反过来,原来的宋王朝之所以一直灭不了西夏,就是因为西夏有衡山地区——在进攻上,没有衡山地区的宋军的被动极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宋军就只能不战自退。
宋哲宗曾说过一段话,“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灵州,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西人之来,虽已涉沙渍,乃在其境内,每于横山聚兵就粮,困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
从宋哲宗的这段话上,就不难看出,拥有衡山地区的西夏对上宋王朝可以说是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大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宋王朝经营了数十几时间都没能得到的衡山地区,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甚至,进可攻退可守的中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中军停止了前进,摆出了一幅“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这让本应该激战的夏军和任得敬叛军不由得慢慢停止了激战。
随后,李仁孝和任得敬不约而同的派使节来衡山地区见吴玠,想看看吴玠,准确的说是想看看吴玠身后的李衍,到底是个甚么意思?
先派使节来的是李仁孝,他遣重臣李仁礼来拜见吴玠。
这李仁礼,虽然是党项人,但精通蕃汉文字,有才思,善歌咏,俨然就是当世名儒。
而且,早年,李仁礼在韦州任监军时,因私受吏民钱财,受其兄李仁忠遗书责之,勉以为官清正之道,李仁礼归还所受财物,自那以后一直到现在(甚至到他死),他家中都再也没有储粮。
由此可见李仁礼其人的人品高绝。
这样的人,向来是走得正,行得端,且雄于争辩,关键是不畏生死。
而他此来,就是想跟吴玠辩一辩大中为何要拜盟,为何要趁西夏虚弱攻打西夏?
所以,一见吴玠,李仁礼就拿出两国誓书,慷慨念道:“大中皇帝谨致书于弟大夏皇帝阙下:共遵成约,虔守欢盟。以衡山…天都(包括衡山地区)以西之地送于吾弟,令三司差人搬取至兴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不得收留。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搔扰。两朝沿边城池,并各依旧存守,修壕葺塞,一切如常,不得另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镇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共当殛之。”
念完以后,李仁礼将誓书收起,又道:“我国圣文皇帝(李乾顺)答书曰:‘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后国圣文皇帝送银川公主、西宁公主、会宁公主并牛马各万、滩羊皮十万、瓷器十万、极品贺兰石一万斤等西夏之宝答谢大中皇帝陛下仁慈。”
见吴玠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李仁礼又提高了一点声音说道:“两朝讲好,近十年,忽而贵朝逾盟,以兵临境,曾不畏天乎?自古违誓,国祚不长。如今我朝叛乱四起,我国皇帝陛下日夜操劳、殚精竭虑,贵朝皇帝陛下乃是长辈,应该念先人之情、邻国久和之义,假借兵力,共除大难,方为大国风范。可今天,你们举兵临边,攘夺民土,成何体统?”
静静的听完李仁礼的指责,吴玠将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拿出来推到李仁礼身前,道:“舒王看看这封信。”
李仁礼有些纳闷的拿起李仁孝写给李衍的“亲笔信”,慢慢读了起来。
越读,李仁礼越是震惊!
不等读完,李仁礼就把信一把按到桌子上,道:“假的,吾皇怎会写这样的信!”
吴玠悠悠地说道:“这么说来,这信上的笔迹不是夏主的?上面的玉玺不是夏主的私玺?”
李仁礼的品德太高绝了,以至于他根本就做不到嘴一歪坚决不承认这是李仁孝的笔迹,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说道:“像倒是像,可保不齐……”
吴玠打断李仁礼道:“怎么,舒王难道还会以为此信乃吾皇伪造不成?”
此事可大可小,李仁礼可不敢瞎说,他只能很委婉地说道:“兴许……兴许是任得敬那个叛贼的诡计!”
吴玠道:“那贵国的李至忠大人也是假的喽?此信可是他亲手交到吾皇的手上的。”
李仁礼是君子。
君子擅长的是据理力争,不是跟流氓比没底线。
所以,面对李衍的流氓手段,李仁礼不禁有些词穷,道:“可能……可能是李至忠跟任得敬串通一气,也可能是任得敬的人暗中调了包……”
吴玠悠悠地说道:“那有没有可能这封求援信就是夏主的意思?毕竟夏主才十二岁,面对这么多接踵而来他应接不暇的麻烦,他选择放弃西夏换得一世富贵也不是没可能。”
“这……”
现在,李仁礼也不敢确定这封“亲笔信”是不是李仁孝所写,毕竟,李仁孝写这封信的时候,李仁礼也没在李仁孝身边。
李仁礼最后只能道:“那还请吴元帅先退出衡山地区,等我们大夏查明此事,一定会给贵国一个交代。”
吴玠考虑都没考虑就道:“对不起,某家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某家接到的命令是消灭衡山地区的叛军,然后西进接管西夏,没有吾皇和朝廷的命令,某家誓死也要将之前的命令贯彻到底!”
“你们大中不要……”
李仁礼想说:“你们大中不要欺人太甚!”
还好,李仁礼及时看到了吴玠已经面沉似水,并且毫不掩饰他的杀意,而且,副使也在关键时刻拉了李仁礼一把,同时在李仁礼耳边小声说道:“此事乃大中朝廷决定的,吴玠一个前线打仗的将军哪敢听咱们西夏的冒然撤兵?所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李仁礼觉得副使说得有道理,于是撂下“告辞”两字,就离开了。
一日后,任得敬派来的使者,也就是任得敬的亲弟弟前西夏太尉任得聪,也到了吴玠这里。
任得聪来了以后,满脸谄媚道:“感谢朝廷支持我们任家收复西夏,只是……我们任家不敢劳烦朝廷的军马,西夏之事我们任家自可解决,待平定西夏之后,我们任家自会上表朝廷,带全夏上下归顺朝廷,所以,还请元帅班师回朝吧。”
吴玠也不废话,直接将李仁孝写给李衍的那封“亲笔信”拿给任得聪看。
任得聪看过之后,也是一惊,道:“不……不太可能吧?”
吴玠看了任得聪一眼,道:“你们任家都快将李氏灭族了,夏主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奇怪嘛?”
听吴玠这么一说,任得聪顿时语塞!
想想也是,他们任家都已经率领三十万大军压境,李仁孝用一个眼看就要成为别人的西夏换李氏满门富贵,这事太正常了。
想明白这些事之后,任得聪有些担忧道:“那……朝廷准备怎么办?”
吴玠脸一板,道:“朝廷大计岂是你们任家可以打听的!”
任得聪听言,连忙道:“是是是……”
说话间,任得聪从袖口拿出一张礼物清单,然后展开推到吴玠面前,并道:“朝廷的大计我们任家自然是没胆打听,但还请元帅看在大家都是汉人的面上指点我们任家几句,让我们任家少走点弯路。”
这张礼物清单上的第一样就是美婢十名。
由此可见,任得敬等人对吴玠的兴趣爱好打听得非常清楚。
在美婢十名下面,是:金千锭(一锭五十两),银万锭,贺兰石千斤,等等……
看了一眼那长长的礼物清单,吴玠一挥手,然后除了几个吴玠的亲信以外,其他人全都离开了吴玠的中军大帐。
等非吴玠的亲信全都出了吴玠的中军大帐,吴玠才拿起任得聪给他的礼物清单慢慢看了起来,并一边看、一边说道:“任国相和任太尉恁地客气。”
一见吴玠将不相干的人全都撵出去了,还拿起礼物清单仔细看,再见吴玠脸上露出来的贪婪之色,任得聪哪还能不知道他贿赂吴玠成功了?
任得聪笑说:“元帅乃当世一等一的大英雄,我们任家一直想高攀元帅这个朋友,这些只是小礼物,咱们来日方长。”
吴玠听言,放下礼物清单,然后说道:“既然任国相和任太尉这么有诚意,那某家就交任家这个朋友了。”
任得聪打蛇随棍上道:“还求元帅指点我们任家几句。”
这回吴玠一改之前的态度,道:“好吧,你们想知道甚么?”
任得聪赶紧问道:“朝廷是甚么意思?”
吴玠迟疑了一下,道:“最低战略目标是占领衡山地区。”
任得聪听言,急道:“可陛下答应过我大兄,西夏交给我大兄镇守的!”
吴玠微微一笑,道:“哦?那官家怎么答应你大兄的?”
“这……”
任得聪有些语塞。
大中支持任得敬反叛西夏,事成之后,任得敬率领西夏归顺大中,然后任家世代代替大中守卫西夏,全都是任得敬提出来的,大中只不过就是没反对,并且李衍收了任得敬的女儿、封任得敬的女儿为妃、又给了任得敬丰厚的回礼罢了,真要是较起真来,从始至终大中都没有真正答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