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李衍挟大一统之威,谁敢忤逆李衍之意?
  更何况,李衍迁都打的口号还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个借口,乃是大中上亿人所坚决支持的。
  所以,尽管有很多人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受损而不愿意迁都,但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乖乖的迁都……
  ……


第八百二十章 烧火棍
  ……
  按说,定西军攻打下了川陕线之后,应该让将士们休息一下,不该草草的就出兵攻打陇右地区,毕竟,川陕之战已经打了大半年,定西军的将士们需要好好休整一下。
  可许贯忠、朱武等人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现在出兵陇右地区,应该很轻易就能夺取那里,完成大中对西北地区的战略扩展。
  许贯忠、朱武等人这么分析,是有根据的。
  目前的陇右地区,残宋、西夏、吐蕃、于阗、高昌回鹘是在那里都打成一锅粥了,可真正主宰陇右地区的其实还是当地势力,也就是残宋势力和当地的吐蕃人。
  吐蕃人当然想借宋王朝灭亡的机会收复陇右地区,因此,靖康之役发生不久,陇右的吐蕃人就起来叛变了。
  然而,吐蕃人的叛变,却遭到了残宋势力也就是陇右地区的宋西军以及当地的汉人官民的坚决镇压。
  残宋势力不坚决镇压,不行——靖康之役后,残宋势力属于被困在了陇右地区,这时候,如果被吐蕃收复了陇右地区,那他们可就连个能去的地方都没有了,没准全都得变成西夏、吐蕃、于阗、高昌回鹘等野蛮人的奴隶。
  不过——
  残宋势力虽然暂时抑制住了吐蕃人的反叛,但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当初,宋王朝占据陇右地区,每年都要从中原地区向边境运输粮食、军械和日用品,攻陷了蛮族的土地之后还要分拨驻军、修建堡垒、派驻官员,修建堡垒和官署还需要征发民夫、调用厢军,这么说吧,宋王朝占据陇右地区,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是新占地区那微薄的税赋根本不能弥补的,换而言之,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要想占据陇右之地,就必须要有中原王朝当陇右地区残宋势力的后盾,给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而现如今,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被宋王朝给放弃了,跟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进而也就得不到任何支持,情况自然每况日下,再加上西夏、吐蕃、于阗、高昌回鹘轮番入侵陇右地区,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能好过才怪。
  这么说吧,如果大中不接纳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那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就是一群无根的野草,早晚会被其它势力给吞并。
  而从王朝更替的潜规则来讲,现在的中原正统王朝大中,有资格接收宋王朝的所有财产,包括陇右地区和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
  关键是,双方还有同种同族这个牢固的纽带。
  所以,只要中军能夺取被西夏占据的西宁地区,跟残宋势力取得联系,那么,大中很可能废不了多大力气,就能收复陇右地区。
  陇右地区,虽说人口稀少、资源也不是太丰富,但它却有其特殊的价值——很大的地域价值。
  河西走廊一向是中西交通线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
  但其实,河西走廊的具体路线,却是时有变化的。
  在宋王朝初年,商队旅人多经灵州自中原赶赴西域,西域的商队旅人也多经灵州来中原。
  可等到西夏崛起了之后,这条路线就开始面临着西夏人的威胁——在西夏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西夏不但向过往商旅征收高额过关费用,更放纵军队抄掠逃税的商队。
  为了生命安全,商旅不得不在甘州境内就转折向南,经青唐也就是陇右地区前往宋王朝——东西客商被迫选择更南方的青海道作为新的交通路线,陇右地区遂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客商们经过这里奔赴西域或前往宋朝,不但有于阗等西域国家的使者需要经陇右地区前往宋朝,就连西亚和中亚的使者也必须在抵达西域之后改道陇右地区,才能前往宋王朝。
  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说的就是,只要大中能得了陇右地区,就可以撇开西夏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如此一来,大中就能切断西夏的财政的大动脉,从在经济上制裁西夏。
  更为关键的是,大中得了陇右之后,可以切断西夏的侧翼,进而可以消灭党项政权,彻底解除西北边患。
  另外,得了陇右地区以后,还能为大中解决缺战马的难题。
  缺乏足够的战马,一直都是困扰中原王朝的难题。
  夺回了燕云地区的大中王朝,情况虽然比宋王朝要好一些。
  可这还是远远不够大中的需求——金国、西夏及蒙古诸部,也不是傻子,他们怎么会不控制重要战略物资马匹向大中流入?要知道,一旦大中所得的马匹足够多,没准大中就会效仿汉唐杀向草原,到那时,对于这些草原势力而言,没准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说,北边的战马,大中已经指望不上了。
  而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陇右地区则多出好马。
  当初,宋王朝在秦、渭、原、牧、环、庆等边境州郡都设有官方的买马场,还专门设置了折博务和市易务来处理日渐兴旺的宋朝吐蕃贸易,在最巅峰时期,北宋每年都能从陇右地区得良马近两万匹。
  如果大中能得陇右地区,那么,大中就可以跟西北地区的草原部落贸易,以后可能就不会再缺战马了。
  再有,现在的吐蕃政权,也已经没落了,并且四分五裂,甚至内斗不断,夺下陇右地区以后,还可以找机会收复那里,至少可以让那里成为大中的藩属地区,解决那里的边患。
  还有残辽地区。
  与历史上不同,因为耶律大石被李衍捉了扔到了中南半岛,以至于原本应该被耶律大石一统的西辽,现在仍处于四分五裂的情况——其东部是北辽残部,中部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等等一大堆大小不一的部落,而西部是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这些势力相互厮杀争霸,极度混乱。
  因此,这里大中也是有机会整合令其变成大中的领土的。
  换而言之,只要大中能拿下陇右地区,那大中的扩张空间将大大加深。
  至于以前王朝所面临的离中原地区太远的地区鞭长莫及的问题,在已经研发出来了火车的大中王朝这里,已经不是问题,至少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大中之所以出兵陇右,主要还是为了削弱西夏,以便将来找机会一举灭掉西夏永绝后患,再加上,现在攻取陇右地区并不费力,至少是最省力的时候。
  所以,大中朝廷才不顾定西军师老兵疲,让张宪率领十万大军兵出陇右。
  张宪率兵西进,第一站就是已经被西夏占据了的西宁。
  当初,中夏结盟的时候,西宁还在宋王朝的控制之下并没有被西夏所占,所以,西宁这里并不属于西夏的领土,至少大中没有承认西宁是西夏的。
  而现如今,大中王朝灭掉宋王朝,接收了宋王朝的一切,成为中原王朝的正统,强说原本属于宋王朝的西宁是自己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事实上,大中用的也是这个借口。
  在中军出兵之前,西夏根本就没想过,大中刚刚收复川陕线,甚至还没等完全收复蜀地,就兵出陇右,更没想到,张宪会令郭浩率领一万骑兵奇袭西宁。
  结果,西宁一战而失,中军打开了进入陇右地区的大门……
  ……
  得知西宁被大中夺去了,中军西进开始收复陇右地区,李乾顺赶紧又将李察哥、李仁忠、李仁礼等人找来商量对策。
  李仁忠显然已经知道了李乾顺找他的原因,一到,就断言道:“大中西进必然是冲咱们大夏而来!”
  李仁礼道:“这还用说嘛,傻子都知道,大中攻取陇右,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咱们大夏,现在的问题是,大中会不会在攻占了陇右之后,直接对咱们大夏发起进攻?”
  李仁忠沉吟了一阵,摇摇头,道:“中军这次兵出陇右,应该只是想趁此机会打通陇右,然后截断咱们大夏的主要经济来源。”
  李察哥道:“还有在军事上切断咱们大夏的侧翼。”
  李仁忠点点头,道:“对,还有切断咱们大夏的侧翼。”然后又道:“不过,大中刚刚才吞并大宋,没有三二年时间,是不可能将大宋完全消化的,再者,大中首要攻占的一定是大理国,那里才是阻断大中发展的楔子,所以,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只要咱们大夏不惹怒大中,不给大中攻打咱们的借口,短时间内,大中是不会攻打咱们大夏的。”
  李仁礼附和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大中这次的战略目标应该只是陇右地区,只要被大中得了陇右地区,大中应该就会暂停西北的战争。”
  李乾顺看着地图,道:“大中的战略意图不难猜,问题是,咱们大夏该怎么应对?西宁一战,咱们大夏可是死伤了近万人,总不能当此事没有发生吧?”
  李仁礼沉默了一会,道:“古之有被侵略者,不过战与忍而已,今战之不能胜,唯有忍之一途。”
  李仁礼此言一出,李察哥和李仁忠全都沉默不语!
  不成想,李乾顺却沉声道:“朕想跟吐蕃联手,与中军在陇右打上一仗!”
  李乾顺此言一出,李仁忠和李仁礼同时道:“不可!”
  李乾顺看着李仁忠和李仁礼,问道:“为何不可?古往今来,和平就没有乞来的,咱们如果不向大中展示一下咱们的武力,大中只会得寸进尺。”
  李仁忠和李仁礼对视了一眼,然后由李仁忠先道:“吐蕃早已不是以前强大的吐蕃了,自从吐蕃分为四个王系,吐蕃已经没落了,并且内部矛盾重重,甚至是内斗不断,与这样的吐蕃联军攻打强大的中军,实为不智,况且,咱们大夏在两后时期大伤了元气,虽然经陛下这么多年励精图治恢复了一些元气,可近年来,局势纷乱,咱们夏军东征西战,一直都没能好好发展,如果这时陷入跟大中的长期战争当中,恐有亡国之患。”
  李仁礼随后道:“此战一开,赢了甚么都好说,一旦输了,咱们大夏可就算是给了大中开战的借口,以中主强硬的性格,很可能将数年以后才爆发的战争提前引爆。”
  李乾顺是真想打这一仗!
  大中真是太欺负人了——他们西夏对大中可谓是不断的讨好,大中建国还不到四年时间,他们西夏就已经派使大几十回,单单是给李衍送的美人,就已经有数百个了,结果,大中对他们西夏还是步步紧逼!
  更为关键的是,也是一代雄主的李乾顺,清楚的意识到,现在是开战的最佳时机,也有可能是唯一的胜机——现在,大中刚刚吞并宋王朝,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因此,现在正是大中虚弱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只要他们西夏和吐蕃能坚持个一两年,没准就能拖垮大中,进而获得胜利,要知道,李乾顺这可不是空想,而是陇右这里离中原地区实在是太远了,还被西夏和吐蕃夹在中间,中军是能打,但西夏和吐蕃却占尽了地利之势,可以随便袭击大中这长长的供给线,因此,完全有机会打赢这一战,反之,如果被大中消化了宋王朝,再被大中占据陇右断了西夏的经济切断了西夏的侧翼,那就该西夏被大中拖垮了,那时西夏就会彻底成为鱼肉,任凭大中宰割。
  在李仁忠和李仁礼等人来之前,李乾顺曾将他的想法跟李察哥说了。
  见李仁忠和李仁礼不同意打这一仗,李乾顺看向李察哥,希望李察哥能支撑他打这一仗。
  可让李乾顺没想到的是,李察哥沉默了一会之后,竟然道:“我也不同意跟大中开战。”
  李乾顺不解的看向李察哥。
  李察哥并没有直接说他为甚么不同意,而是先冲门口喊了一声:“将东西拿进来。”
  听了李察哥之言,立即有人捧着一根样子很怪的“烧火棍”进来。
  那人进来以后,直接将“烧火棍”送到了李乾顺身前。
  李乾顺很是不解的拿起“烧火棍”,仔细察看。
  在李乾顺察看“烧火棍”的时候,李察哥说道:“这是火枪,中军新装备的利器。西宁之战,咱们大夏的勇士表现得非常英勇无畏,可他们还是被三千手拿火枪、腰别轰天雷的中军将士给击败了……”
  随后,李察哥详细的跟李乾顺等人讲述了西宁之战的经过……
  ……


第八百二十一章 谴责
  ……
  在李察哥的讲述下,李乾顺等人知道了,西宁那一战,他们西夏在西宁城的守军,是被郭浩所率领的一万骑兵奇袭了,并抢了城门杀入城中,可并不是说,他们西夏的军队就一点反抗都没有,相反,他们西夏的军队在第一时间组织巷战,甚至还组织了一支由一万勇士组成的骑兵,企图将郭浩他们打出西宁城去。
  然而——
  郭浩的奇袭部队中,有三千人装备了火枪!
  这三千人以火枪和轰天雷为主要攻击手段,以简易的没良心炮和简易的飞天神雷为压制武器,离近了以后,就与西夏勇士拼刺刀。
  这三千火枪兵的这种攻击方式,几乎是所向披靡。
  另外,郭浩亲率七千骑兵攻打那些这三千火枪兵无法攻打的地方,并为这三千火枪兵提供弹药支持。
  结果,拥有三四万军士,拥有三四万敢战无畏军士的西宁城,就硬生生的被郭浩给夺去了。
  讲述完西宁之战的经过之后,李察哥看着李乾顺手上的火枪,又道:“这火枪,射程比弓弩远,威力比弓弩大,关键是,其破甲能力太强了,连铁鹞子身上的重甲都防不住它,而离近了以后,它还可以当作长枪使用,装备上它的中军,根本就不是咱们夏军能敌得过的,这就是我为甚么不同意跟中军开战的原因。”
  李乾顺有些不信,道:“这火枪这么厉害?”
  李察哥很郑重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有可能比我说的还要厉害,中军应该也是才装备上火枪不久,还在摸索火枪的战法,等中军完全掌握了火枪的战法,我想,这世间应该没有任何军队能战胜中军。”
  听了李察哥此言,李乾顺的瞳孔就是一缩!
  沉默了一会之后,李乾顺的眼珠动了动,然后看向李察哥,问道:“这火枪上只有一块木头、一根铁管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造价应该不高吧?”
  李察哥知道李乾顺想说的是甚么。
  说实话,李察哥并不想打击李乾顺,可这事根本瞒不了,所以,李察哥只能直说道:“应该不高,但……咱们大夏仿制不了。”
  李乾顺不解道:“为甚么仿制不了?”
  李察哥道:“我找咱们大夏的匠人们问过了,他们说,这木托不难造,就是那个看似复杂的打火装置,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也有把握仿制出来,最大的难题出在这枪管上。”
  顿了顿,李察哥接着说道:“首先,造这枪管的材料,咱们大夏就没有,匠人们说,这枪管所用之精铁,是他们生平仅见,不仅是坚硬,还抗高温,并且有很强的轫性,这种精铁一定是用特殊方法炼出来的,咱们大夏不经过多年摸索,是绝难炼出这种精铁的。”
  李察哥从李乾顺手下接过火枪,然后将枪管对着他自己,同时又道:“材料还仅仅是一方面,匠人们说,如果真练不出这种精铁,也可以勉强用普通的铁,其结果无非是枪管常常承受不住火药的高温炸开伤到自己。咱们真正仿制不了这火枪的原因还是在技术上,匠人们说,这枪管并不是铸的,也不是铁包法锻造的,而是硬生生的钻出来的,匠人们说,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否则根本不可能钻出来这个笔直的深孔,匠人们还说,就是最顶尖的匠人,钻这样的深孔,都未必能有一成的成功率,最关键的还是耗时太久了,要钻出一根这样的枪管,有可能要钻几十天。”
  说到这里,李察哥将火枪拿到油灯旁,然后指着里面看得不是太清楚的膛线跟李乾顺等人又道:“看到没有,在这细细的孔洞里其实还另有乾坤,这是一圈又一圈的细线,匠人们分开过一根枪管,然后看到,这些细线是刻在枪管内壁上的,他们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大中的匠人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
  李察哥又让人拿来了几个纸弹壳,然后将其中一个撕开给李乾顺等人看,同时说道:“这叫纸弹壳,它是一个纸制弹筒,外面覆有油脂,里面有定量的火药和一颗弹丸,使用的时候,军士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非常方便。这种纸弹壳,也是咱们大夏很难仿制的,首先,其中的火药,就是咱们这些年来一直都没能完全攻克的,还有外面的油纸,匠人们说,也是经过特殊工艺制造和处理过的,还有那弹丸,并不是铁的,铁的不可能这么重。”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李察哥总结道:“总之,这火枪是咱们大夏无法仿制的,至少是短时间内无法仿制的。”
  李乾顺看着李察哥手上看似没甚么大不了的火枪,一脸难以置信——他实在是没想到,火枪竟然如此难以制作。
  李仁忠问道:“这火枪就没有甚么弱点吗?”
  李察哥道:“有,其射速不如弓箭快,它射击一次,熟练的弓手甚至都能射出五六箭。”
  听了李察哥此言,包括李乾顺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心道:“那应该还有得打。”
  然而——
  李察哥却没有李乾顺他们这么乐观。
  李察哥很快又道:“可训练一个弓手需要数年时候,最好的弓手,很少有十年以下能练成的,而这火枪,我仅用了三个时辰,打十丈以外的羊儿,就可以做到十中二三。”
  “咝!”
  李乾顺等人就全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们全都是智慧卓绝之人,明白李察哥这话的真正含义是甚么。
  如果火枪如此容易就能掌握,再加上大中那上亿人口,那么大中就拥有一样最可怕的能力——战争持久力。
  设想一下,就算夏军勉强能跟中军打个平手,双方始终都死一样的人。
  可西夏的勇士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补充一个,而大中的战士,只需几个时辰,就能补充一个。
  一共才三百多万人口的西夏,怎么可能耗得过大中?
  所以,李乾顺之前所想的,拖垮大中,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笑话。
  李乾顺一屁股坐到了他的龙椅上!
  过了好半晌,李乾顺才道:“大家商量一下,怎么谴责大中妄动刀兵一事……”
  ……


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吞小
  感谢“黎洛GL”大佬的五百元打赏!
  说心里话,本想为大佬您加更一章来着,可这书到了收官阶段,所需要查阅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古今中外全都有,以至于写作难度大大加大,进而真是没法给您加更了,所以,我只能祝福一下您,感谢您的慷慨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快乐吉祥,好人一生平安!
  ……
  谴责:严肃申斥。指对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色彩。意思是指,斥责、责备。
  这“谴责”看似是在严肃反抗,实际则却是一种无奈,深深的无奈,弱者对于强者蛮不讲理而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无奈!
  不过——
  李乾顺也是少有的名君,自然不可能真的就此束手待毙。
  很快,李乾顺就开始让人给大金、北辽、吐蕃四王系、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国(葱岭西回鹘)、塔塔儿、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甚至就连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等小部落,全都送去消息,说西夏要与他们组成联盟,共同抵御大中北侵,并且,李乾顺在信中着重的指出了,李衍将国都从东京迁到燕京,为得就是他们这些草原王国和部族,如果他们这些草原王国和部族不能联合到一起,将来一定会被大中各个击破,另外,李乾顺着重说了,他们西夏不会当这个联盟的盟主——李乾顺清楚的知道,想将这些矛盾重重甚至是不死不休的草原王国和部族联合到一起,比登天还难,尤其是在他们中没有一个霸主的情况下,而且,李乾顺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他们西夏不可能当这个霸主,但凡他有那么一丁点霸主的心思,此事也绝无半点成功的可能。
  信全都送出去了以后,李乾顺看向东北方向喃喃地说道:“如果大金不被大中击败,兴许还能一统草原,成为这个盟主,现在……谁还能领导我们抵御大中对外扩张的野心?”
  东北、草原、大漠、漠北、西南、西域,这些草原王国和部族,不仅遥远,而且繁多,所在之地,又大多环境恶劣,至少是所通往之路环境恶劣。
  因此,李乾顺想要跟这些草原王国和部族联盟,哪怕只是取得联系,也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
  在这期间。
  张宪与陇右的残宋势力取得了联系。
  在大势所趋之下,绝大部分的残宋势力都归附了大中,一小部分则投靠了西夏、吐蕃、回鹘,甚至是去了西域进入中亚地区。
  收编了陇右地区的残宋势力之后,张宪亲率大军西进,并在不久之后便击败了陇右地区的吐蕃人,尽复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员两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二十余人,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帐,唃氏之地,悉为大中郡县,大中在河湟新边之地设郡县、建堡寨,并且开始着手修建铁路,河湟区域出现了新气象,大中也初步完成了向西的扩张。
  与此同时,杨沂中率领十万大军驻守东南地区,岳飞亲率领十五万大军到达了大中与大理的边境——伐大理国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大理国很憋屈,因为大中伐大理国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有。
  当然了,也不能说是一点理由都没有,大中用的借口是,大中的商队被大理国的士兵给劫掠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大中收复了东南地区以后,顺理成章的打通了与中南半岛的联系,慢慢的,也开始有商队从陆路来回往来大陆与中南半岛。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它能带动两广地区的发展,甚至就连荆楚地区都能借到不少光。
  可就在不久前,一个商队在从李朝郡北上的时候,在大中和大理国的边境遭到了掠夺,商队上下数百人全都被人残忍的杀死,货物也全都被抢夺。
  其实,此事就是一桩无头公案,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做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大中境内的土匪做的,毕竟,大中虽然已经迎来了和平,但其境内其实还是有一些土匪占据险阻没有被完全剿灭。
  可大中蛮不讲理,非说这事是大理国的士兵干的,然后就出兵攻打大理国。
  段正严很委屈,也很愤怒!
  在段正严想来,李衍还不如用“天道规律”当借口,也就是“大吞小”——这是明摆着的事,大中之所以打大理,就是因为大中比大理大,大理阻碍大中国家统一,才欺负大理,如果这个事件涉及到的是塞尔柱帝国,你看大中敢不敢如此武断,就给这件事定性,你看大中还敢不敢如此果断的出兵?
  然而——
  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迫于无奈,段正严只能令高泰明率十五万大军与岳飞一战,希望大理国的军队能抵挡住大中的野心……
  ……
  得知,大中向大理开战了,李乾顺暗松了一口气。
  大中既然选择了向南发展,那么,短时间内就不可能再向北扩张——两线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大中才刚刚吞并宋王朝不久。
  这一日。
  有内侍来向李乾顺禀报:“禀报陛下,任得敬任大人求见。”
  任得敬投降了西夏之后,李乾顺虽说没有重用他,但也算没有冷落他。
  而这任得敬,在宋王朝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州通判,但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他投到了西夏之后,为西夏带来了很多汉人的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夏的民生。
  不过——
  虽说如此,但因为任得敬是汉人尤其是新降汉人的缘故,任得敬仍是进不了西夏的权力中心。
  对此,权力欲望极重的任得敬,很不甘心。
  李乾顺清楚任得敬不甘心,可李乾顺并不能因为任得敬不甘心,就重用任得敬。
  就算抛开任得敬是汉人这一因素,李乾顺也得好好考察一下任得敬。
  可话又得说回来,考察归考察,李乾顺也不能冷落了任得敬,免得很有能力的任得敬再叛变到大中去。
  所以,得知任得敬求见,李乾顺没怎么想,就道:“叫他进来吧。”
  可李乾顺的话说完,内侍却并没有立即去宣任得敬觐见。
  李乾顺见状,皱眉道:“你还有事?”
  内侍赶紧禀报道:“不敢隐瞒陛下,任得敬还带来了一个蒙着头的女子,他说想将这个女子献给陛下。”
  ……


第八百二十三章 心力憔悴
  ……
  一晃,耶律南仙已经死了六年。
  在这六年里,李乾顺一直郁郁寡欢,也没有再立皇后,甚至都没怎么碰女人。
  由此可见,李乾顺对耶律南仙其实是很有感情的。
  另外,今年已经快五十岁、身体也不太好的李乾顺,其实已经对女人不太感兴趣了。
  因此,李乾顺本不想要任得敬所献的女人。
  可当李乾顺看到了任得敬所献之女后,眼睛顿时就移不开了!
  这女子,黑发如瀑,肌肤如脂,眉若轻烟,清新淡雅,杏眸流光,水色潋滟,高贵典雅,却又不是妩媚,好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
  见李乾顺的眼珠都快掉到了他女儿身上,任得敬暗自得意不已!
  任得敬此生最为骄傲的事之一就是他生了两个好女儿,两个倾城倾国又贤德无比的好女儿。
  毫不夸张的说,不论是谁,能娶到任得敬的两个女儿,绝对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尤其是娶到任得敬的小女儿。
  任得敬的小女儿,今年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比她漂亮得跟仙女似的姐姐还漂亮那么一二分。
  只可惜,任得敬的小女儿太小了,还不到能嫁人的年龄,所以任得敬只能将他的大女儿献给李乾顺。
  虽然任得敬的大女儿比任得敬的小女儿要差上那么一点点,但也将李乾顺迷住了,让原本已经对女人不感兴趣了的李乾顺,毫不犹豫的收下了任得敬的大女儿,并很快就封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