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贯忠答道:“唯有让宋康王尽快复位……在咱们大中的强大压力之下,南宋内部势必要出现多种声音,有想战的,有想和的,有想投降的,等等,等等,这声音一多,南宋势必会因此而四分五裂,进而被咱们大中所灭,依臣愚见,只有宋康王尽快复位,才能有一点可能阻止南宋四分五裂。”
就在这时,刚刚一直在外殿等候进一步消息的柴进,走了进来,然后柴进边往李衍他们这边走来、边说道:“南宋应该没有这个机会了,刚刚传回来消息说,南宋那边已经定下由宋康王的潘贤妃主政了。”
李衍微微一怔,道:“这潘贤妃是怎么回事?她又怎么会成为南宋的掌权者?”
柴进答道:“这潘贤妃是宋康王独子赵旉的生母,她原是直翰林医局官潘永寿之女,在相州时她被宋康王纳为妃嫔……此女善妒不贤,仗着为宋康王生下了独子,经常使用一些不入流的手段逼宋康王晋升她为皇后,例如……”
随着柴进的介绍,一个无脑、无见识、无大局观还不知天高地厚的蠢女人形象在李衍脑中生成。
听完柴进对潘太后的介绍,又听完潘太后得到南宋最高权柄的过程,李衍忍不住说道:“这老天也太帮朕了吧?”
柴进趁机拍马屁道:“这更说明,官家一统天下是天命所归,官家乃真龙天子。”
李衍听言,不禁龙心大悦!
过了一会,做好决定的李衍,冲许贯忠说道:“将这些消息尽快送给岳飞,让他自己看着办吧。”
许贯忠听言,神情就是一肃,然后说道:“臣在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将消息给岳飞送去了,并且给吴玠也送去了一份。”迟疑了一下,许贯忠又道:“此事,朝廷真不统筹吗?”
如果真决定发起总攻,那大中所要调动的军队,可就不仅仅是岳飞手上的平南军和吴玠手上的定西军了,还有驻守台湾郡、驻守海南郡、甚至是驻守中南诸郡的军队可能也要参与到总攻当中,甚至就连日不落舰队左右两军和其它水军也要参与总攻。
这么说吧,一旦真确定发起总攻,那么大中将要动用的可就是至少三分之二的部队,并且是水陆并进。
可李衍不仅不亲自决定到底发不发起总攻将这个决定权给了岳飞,还要将大中这至少三分之二的部队全都交给岳飞来指挥。
这未免太信任岳飞了,而且也太过大胆了。
要知道,虽然一直以来岳飞表现得都非常出色、非常稳重,可说到底,如今的岳飞,还不到三十岁,还没到而立之年。
让这么年轻的岳飞,决定这么大的事,掌控这么多军队,真的没问题吗?
所以,就连一向沉稳、有决断的许贯忠,都忍不住进一步确认。
李衍看着许贯忠反问道:“如果不是动用这么多军队,你觉得这个决定和这个总指挥是由咱们这些远离战场的人做对咱们大中有利,还是由处在前线的岳飞做对咱们大中有利?”
许贯忠答道:“自然是由前线主帅做这个决定和这个总指挥对咱们大中更有利,可……这是咱们大中一大半的军队,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还请官家慎重。”
李衍怎能不知道万一自己这次输了的后果?
然而,即便是由李衍来做这个决定,也未必能稳赢,而且赢的几率还没有岳飞做大,另外还会让岳飞心生芥蒂,没准会撂挑子,进而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
因此,李衍莫不如就力挺岳飞到底。
所以,李衍说道:“不用再说了,朕意已决……你们替朕跟岳飞说,朕在东京等着他凯旋归来。”
……
第七百九十七章 天下兵马大元帅
……
其实,岳飞早就收到了临安发生很大的叛乱的消息。
不过——
岳飞并没有因此而轻举妄动——他还没有确认,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是不是敌人的诡计。
慢慢的,岳飞确认了叛乱一事的真实性,并陆续收到了,赵构被逼退位、南宋目前暂由潘太后执掌等消息。
岳飞帐下的将领、参谋,得知了这些消息之后,无不兴奋不已,有些甚至开始嚷嚷:“大帅,咱们应该加大攻势,一举打到临安去,活捉了宋康王和那个甚么正安王(赵旉即位之后,改元明受,号‘正安’,是为正安帝,不过,大中始终都没有承认赵构是皇帝,因此上下全都称赵构为宋康王,而赵旉即了赵构的位,在大中人的眼中自然也不能称为皇帝,所以大多都管赵旉叫正安王)!”、“大帅,机会难得,您就下令吧,末将愿立军令状,保证一个月内生擒宋康王和正安王献给陛下!”、“末将可以率领水军从海上进入杭州湾,然后入钱塘江,再然后直取临安!”……
面对一众将领的纷纷请缨,岳飞表现得很冷静,依旧没有冒然下令。
岳飞如此控制,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来,现在冒然发起进攻,未必真能取得众将所想的战果,要知道,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现在可还在据坚城而守,关键是,临安发生叛乱、赵构被逼退位、潘太后执掌南宋等事可能还未传到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的耳中,退一步说,就算这些事传到了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的耳中,也可能被他们压下,以至于南宋的绝大多数将士还不知道,换而言之,这些事所酿成的恶果,还没有开始发酵,所以,现在并不是发起进攻的时候。
二来,这个机会乃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岳飞可不想借着这么好的机会只打几场小打小闹的小胜仗,他想要的是借着这个机会一举灭掉南宋,而定了这么大的目标,就不能冒然行事,必须要有周详的计划。
三来,岳飞笃定,英明的李衍一定会给他更大的权力,让他动用天下之兵,一举灭掉南宋,让大中完成一统大业。
当然了,岳飞也没有干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这个大好机会。
岳飞很快下令,命人将苗傅和刘正彦等人叛乱、赵构被逼退位、南宋现在由一对甚么都不懂的母子执掌等事制成书信,然后绑在箭上,铺天盖地的射给宋军。
换而言之,岳飞开始用攻心之术,瓦解宋军将士的斗志。
其实——
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也早就知道南宋小朝廷发生很大的政变了。
潘太后执掌南宋的第二天,她就派人到各支宋军中宣布大赦的命令,并命令这些领兵将领回临安共议国事。
得知朝中发生了巨大的政变、由毫无贤明只有无能不德之名的潘贤妃来执掌南宋,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既震惊不已,又忧心忡忡,甚至不禁生出了悲观的情绪!
抵御强大的中军进攻,就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前方疾风骤雨,后方还着起大火。
这让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全都失去了方寸!
还好——
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全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张俊、刘光世、吕颐浩等人虽然暂时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么应对这一变局,但他们全都选择暂时先将这件事压下。
张俊等人的作法是对的,否则这个消息一出,宋军非大乱了不可。
可张俊他们也知道,这么大的事,他们只能压住一时,不可能压住太长时间,他们必须得尽快拿定主意才行。
经过慎重考虑过后,张俊选择带兵回去勤王讨伐叛军,并约刘光世和吕颐浩率兵会合。
可张俊写给刘光世和吕颐浩的信,却如石沉大海一般。
张俊既着急,又无奈——前面有中军虎视眈眈,如果没有刘光世和吕颐浩接应,他冒然撤军,非得遭遇大溃败和掩杀不可。
被逼无奈之下,张俊只能,一方面派遣使者回杭州安抚叛军,一方面继续给刘光世和吕颐浩写信,跟他们讲忠君大义。
再来说,刘光世和吕颐浩。
前者,思前想后之后,将他的心腹将领找来商量对策。
听闻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南宋的执政者换成了一个深宫中的妇人,刘光世手下的不少将领都对南宋的未来不抱有希望了,进而劝刘光世尽早与大中接触,给大家留条后路。
刘光世当时虽然没有表态,但也没回应张俊的带兵回去勤王邀请。
很显然,刘光世想要再看看事态的变化,然后再做决定。
张俊和刘光世只是武将,政治敏感度较低的武将,他们对于这时候发生苗刘兵变的可怕后果,其实看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而吕颐浩不同。
吕颐浩是文臣,而且是能当宰相的文臣,他对于这时候发生苗刘兵变、并且还由潘太后主政的后果,看得太清楚了。
吕颐浩心知,南宋这次怕是在劫难逃了。
这让吕颐浩在为二百多年的大宋王朝即将终结而感到惋惜不已同时,也不禁有些后悔当初不顾一切南下!
可事已至此,再后悔当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吕颐浩暗暗思量了很久之后,将他的心腹吕应问叫来,然后如此这般交代一番之后,再然后打发吕应问出了城。
紧接着,吕颐浩便将他没有把握控制的将领全都召集到了一起,然后用亲兵控制起来,彻底掌控了他手下的军队。
这时,岳飞的箭书出现。
宋军将士得知,大宋的皇帝又换了,换成一个三岁的孩子,而朝中现在说得算的,变成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而且,这女人还好妒无德,顿时就乱了,纷纷道:
“这下大宋算是彻底完了,一个三岁的娃娃怎么可能抵得过大中皇帝?大中皇帝可是将强悍的金人都打跑了。”
“听说这潘贤妃啥也不是,就因为给陛下生了个儿子,人就拽得不得了,天天要当皇后。”
“早就该兵变了,咱们都快一年没有拿到军饷了,老子要是在临安,也一定响应苗都统和刘都统!”
“我看,咱们也别打了,干脆投降去那边当兵吧,我听说,那边一个月给三元钱,吃的,穿的,用的,全都是朝廷给提供,立功了,还给分地,对了,好像还给分娘们。”
“老子早就不想打了,都是汉人,打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谁当皇帝都一样,反正,到哪老子都是一个大头兵!”
“怎么能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呢?大中皇帝和咱们大宋皇帝是前后脚当上的皇帝,你再看看现在,大中那边,国泰民安,百姓有吃有穿,再看看咱们这边,要甚么没甚么,天天打仗,皇帝无能,连糠都快吃不上了,如果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皇帝?”
“诶~哥几个,要不然,咱们找个机会跑对面去得了。”
“……”
不久之后,岳飞的第二弹心理战出现,也就是岳飞让人射出了第二轮箭书。
这第二轮箭雨所带的书信,大讲李衍的汉人出身,大讲李衍的英明神武,大讲李衍驱除鞑虏光复中原为汉人争光,大讲中宋原本是一家,大讲大中如今的美好、未来会更好,同时,直言,只要反正,过往之事全都既往不咎,并且保证职位不变,到了大中可以继续当原来的官职,继续当兵吃粮,还着重说了中军的优厚待遇,等等……
除了射箭书以外,岳飞还命令埋伏在宋军当中的细作去招降有倒戈意图的将领、官员。
也就是说,岳飞的第二弹心理战,就是劝降,岳飞准备从内部瓦解宋军。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岳飞用得是炉火纯青。
与此同时,李衍派来面见岳飞的朱武,也到了岳飞的中军大帐。
朱武展开圣旨,对岳飞等人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封岳飞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尽统大中之兵马,全权负责伐宋一事……”
……
第七百九十八章 一举灭掉南宋
……
天下兵马大元帅!
尽统大中兵马!
听见这两句话,不仅一众文武官员目瞪口呆,就连岳飞都露出了难以置信之色!
这不怨岳飞等人如此震惊,实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称呼就是这么的威武霸气!
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实职就是,总领一国军务,负责征讨劲敌。
换而言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权相当于军队的一把手——绝对的一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纵观历史,从春期时期有了元帅这个词汇以后,各种大元帅便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了,例如“行军元帅”、“西讨元帅”、“统军元帅”等等。
而其中最厉害的便是这“天下兵马大元帅”了。
纵观历史,得到过“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职称的,只有唐肃宗李亨、宋高宗赵构等寥寥数人,甚至就连曾经平定唐朝安史之乱有“再造大唐之恩”的郭子仪也只不过才是“天下兵马副元帅”。
而且,赵构所得的其实并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而是“兵马大元帅”之职,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是自封的。
早在金军第一次南侵时,就有北宋大臣建议“请以亲王为元帅,治兵于河朔”。
亲王岂能典兵?
赵桓闻言,当时就一脸黑线,事情最后不了而了之。
金军卷土重来,南下过黄河之后,又有朝臣旧事重提,赵桓犹豫未决间,金军就已经攻至汴梁城下。
金人猛烈攻城,大臣胡唐老上疏,云:“城危矣。康王北使,为河朔士民留不得进,殆天意也。请就拜大元帅,俾召天下兵入援。”
当时,有宰执之臣提出异议,认为爵赏过重,犹以“大”字为难!
赵桓也没有表态。
胡唐老道:“既然吝啬一个‘大’字,怎么能指望康王尽忠职守率领兵马勤王?”
在胡唐老的力争下,在即将国破家亡的威胁之下,赵桓才很勉强地给赵构加上了一个“大”字,令赵构为“兵马大元帅”,随后,当时迫切盼望人在相州的赵构举兵勤王的赵桓,为便宜行事,便命人给赵构带去了一个蜡丸密诏,上写“知卿起义勤王,可除卿兵马大元帅,陈亨伯元帅,汪伯彦、宗泽副元帅。应辟官行事,并从便宜。”
仔细看过赵桓写给赵构的密诏,就会发现,上面根本就没有提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是任命赵构为“兵马大元帅”。
后来,赵构的幕僚提议:“望大王遵故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承制,号召四方。”赵构私自加上了“天下”二字。
切莫小瞧了这“天下”二字。
有了这两个字,赵构就可以摆脱他当时的不利处境,借鉴唐肃宗灵武故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号召四方勤王部队。
而且,有了这个幌子,赵构就增强了其地位的正统性与号召力,为登基为君夯实基础。
后来,在赵构登基时,果然有宗室以“昔晋安帝蒙尘西土,大将军武陵王遵承制行事,不改元”为理由,置疑赵构即位的正统性。
而赵构心腹则高举唐肃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即位灵武的前例予以有力的驳斥,最后成功登基,建立了南宋。
所以说,这“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非同小可,一般非亲王非想要登基为帝的亲王不能担任。
而且,就算是亲王,也没有在国泰民安之时担任的,只有到了国家最危急时刻才能担任。
而岳飞既非亲王,现在的大中也不是危急之时,所以,李衍封岳飞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着实是让岳飞等人震惊不已!
震惊过后,岳飞面向东京方向,重重的拜了三拜,然后对朱武说道:“岳飞知道官家信任岳飞,准岳飞暂动大中所有兵马,可这‘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岳飞实不敢领,求相公帮岳飞跟官家求情请官家收回‘天下’二字!”
听了岳飞所言,朱武暗松了一口气,心道:“还好,岳飞这次没犯糊涂!”
朱武随后不置可否地说道:“官家赐你‘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是想为你扫除一切外力干扰,可以全力以赴的伐掉南宋,再者,这‘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只是一个临时职务,待你伐掉南宋之后,应该就会撤掉。”
虽然朱武解释了李衍封给岳飞“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原因,还说明了这是一个临时职务,可岳飞还是坚持道:“即便是这样,‘兵马大元帅’也足够岳飞用的,还请相公为岳飞辞去这‘天下’二字!”
朱武看了岳飞一会,道:“你当真要辞去这‘天下’二字?这可是武将至高无上的荣誉。”
岳飞掷地有声道:“苍天为鉴,岳飞若有一字虚言,愿乱箭穿心横死沙场!”
朱武听言,才完全信了岳飞,然后说道:“好,那朱武定为你辞去这‘天下’二字!”
……
晚上。
岳飞和杨沂中为朱武这个老长官接风洗尘。
这时,朱武为岳飞辞去“天下”二字的奏折已经派人送回朝廷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朱武道:“鹏举啊,你今日之事做对了,你可知,官家要赐你‘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有多少人反对?”
岳飞道:“怕是满朝文武都反对吧?”
朱武点点头,道:“你猜对了,满朝文武全都不同意授你‘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可官家为了让你能全力以赴的伐掉南宋,还是顶住所有压力下了让你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圣旨。”
杨沂中道:“官家亲自建立了中军,亲自统兵南征北战,亲自领兵平定燕云、高丽、日本等地,深知不能明确将令的危害,且官家为人大气,胸怀广阔,敢于用人,否则,绝不会有这‘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出现。”
顿了顿,杨沂中又道:“不过,就算官家任命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对官家也绝不会有任何影响,谁敢动官家的江山,不管他是谁,都要问我杨沂中和天下第一军的数十万将士答不答应!”
朱武多人精,哪能听不出来,杨沂中这话有警告岳飞之意?
岳飞也听出来了杨沂中的警告之意,可岳飞问心无愧,所以很平静地说道:“也要问我岳飞答不答应!”
朱武将话拉回来,道:“凭官家如今的威望,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对官家而言,自然没有影响,可对鹏举你而言,影响可就大了。”
不等岳飞和杨沂中细问,朱武就接着说道:“咱们大中一朝,并不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但文人的心理优越性已经被宋朝养成,岂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彻底改变?所以,你如果真敢接‘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一定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难保他们不会像对付面涅将军一样对付你,到那时,就算有官家保护你,恐怕你也有可能再也无法掌兵了。”
岳飞听言,脸上露出后怕不已之色,道:“岳飞还真没想这么多,岳飞只是觉得由岳飞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不合适,此职只能由亲王在天下危急之时担任,所以才坚决请辞这‘天下’二字。”
杨沂中喝了口酒,然后说道:“那些文人还真有可能干出这样的事,可惜了面涅将军这样的大英雄,没能死在沙场上,却死在了文人的口舌之下,可悲,可叹!”
朱武摇摇头,道:“其实不只是文人,武人,包括我与枢相,都不同意授你‘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
顿了顿,朱武看着岳飞,说道:“原本这宣旨这一职并不是由我担任的,后来,枢相再三请求,官家才同意,让我来担任这一职务……鹏举,你可知为甚么枢相非要我来宣旨?”
岳飞摇头道:“岳飞不知。”
朱武神情一肃,道:“现在我不妨明告诉你,如果你真接受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职,枢相就会力荐我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然后由我来节制你。”
说到这里,朱武顿了顿,然后一字一顿的又道:“如果真是这样,我一定会牢牢的盯住你,不给你一丁点逾越的机会!”
岳飞听言,冷汗瞬间就流了出来!
朱武看了岳飞一会,才道:“如今最好,天下人都看到了官家对你的器重,应该无人敢再抵抗你的调动,而你也守住了臣子的本分,主动辞去了这‘天下’二字,这是最好的结局。”
岳飞听言,摇摇头,然后说道:“这不是结局,而是开始,官家顶住这么大压力给岳飞这么大的权力,是让岳飞伐掉南宋,为官家完成大一统,岳飞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官家的皇恩浩荡。”
朱武点点头,道:“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也就放心了,明日我便回京复旨。”
岳飞忙道:“还求相公留下来帮帮岳飞!”
朱武听言,不置可否道:“哦?你想我怎么帮你?”
岳飞推心置腹道:“虽然官家将这天下之兵都交给岳飞来统调,可岳飞毕竟年轻,且在军中的资历也不够深,因此,难免有些将领会轻视岳飞,进而阳奉阴违。”
顿了顿,岳飞又道:“岳飞的个人荣辱,无关紧要,怕只怕他们会耽误了官家的一统大计。”
然后,岳飞看着朱武,很诚恳的接着说道:“所以,还请枢相务必要助岳飞一臂之力!”
你道李衍为何要执意给岳飞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实是因为,李衍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不如此,岳飞很难让所有部队都听他调遣。
这里面的原因太多了,有岳飞所说的,年龄和资历的问题,也有其它原因。
像,水陆两军向来是楚河汉界分明,互不统属。
像,有不少将士和官员是李衍在梁山当山大王的时候就跟随李衍的老兄弟。
像,有些将领和官员,是李衍的大舅哥,甚至是李衍的丈人。
等等,等等,等等……
所以,李衍才给岳飞封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想尽量将内耗降到最低。
而岳飞将朱武留下这一招,太高明了。
岳飞所缺的那些,像年龄,资历,功绩,朱武全都有。
而且,朱武这个人,随和,人缘特别好,跟谁相处得都很不错,关键是他是宰执之臣,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得给朱武几分薄面,所以,如果有朱武帮岳飞协调各军,那一定会让岳飞省不少力气。
最难得的是,朱武不喜欢揽权,这也就不会妨碍到岳飞决断。
总而言之,如果朱武能留下来帮岳飞,对岳飞而言,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武为人是随和,但并不是说,朱武就没有理想,尤其是在大中即将完成大一统的情况下,他怎能不想为大中的大一统尽一分力?
所以,朱武也没有假意推脱,而是直言道:“你如果真愿意留我,我愿意同你联名奏请官家准我留在你这里。”——朱武用“你这里”三个字表明了他自己不会妨碍岳飞的立场。
岳飞听言,立马道:“岳飞焉有不愿之理,咱们现在就联名给官家上奏折!”
岳飞说干就干,当即命人取来笔墨,然后同朱武联名给李衍上了一道奏折,恳求李衍让朱武留下给岳担任副手!
岳飞和朱武都对李衍很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奏请,李衍一定会批的。
所以,奏折一写完,朱武就进入了副手的角色,问岳飞道:“大帅有计划了没有?”
岳飞道:“相公就别打趣岳飞了,岳飞在旁人面前当得起‘大帅’之称,在相公面前哪还能当得起‘大帅’一称,相公还是叫岳飞鹏举吧。”
说这话的同时,岳飞引朱武来到地图和沙盘边上,然后说道:“我现在正用心理战瓦解宋军的抵抗意志,在相公到来之前,驻防江宁的吕颐浩已经派其堂弟吕应问来见我,称愿意带领其手下兵马投效咱们大中,而且,他还愿意帮咱们策反刘光世。”
朱武一听,眼睛就是一亮,道:“如果此事能成,那可就是天助陛下了!”
杨沂中道:“如果不出苗刘兵变一事,南宋也许还有那么一点不灭亡的机会,如今,南宋应该是在劫难逃了。”
岳飞道:“越是这样,咱们越不能大意。”
朱武赞成岳飞道:“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可能再也不会有了,所以,咱们一定要一举灭掉南宋。”
岳飞道:“我跟相公英雄所见略同。”
朱武问道:“你们有甚么具体计划?”
岳飞用碳笔在地图上荆南西部地区圈出来了一片区域,道:“这里是李成的占领区。”然后又在下面圈出来了一片区域,道:“这里是钟相义军的占领区。”之后又指了指大理国,道:“这里是大理国。”
用碳笔将这三块区域圈出来了之后,岳飞拿出数十面小旗一一放在地图上的各个地区,然后说道:“咱们看准时机,在这些地区同时出兵,除了李成的占领区、钏相义军的占领区以及大理国以外,一举尽复东南地区……”
……
第七百九十九章 失控了
……
失控了!
全都失控了!
一切都失控了!
潘太后以为南宋需要她,需要她这个刘娥第二。
可事实却是,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她当政——南宋的文武大臣,要么请潘太后还政给赵构,要么就是沉默不语,而张俊、刘光世、杜充、吕颐浩等领兵将领,要么就是劝她赶紧还政于赵构,否则就带兵回来平叛,要么她送去的圣旨就跟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音讯,无一人尊她的圣旨回来商量国事。
而赵构还想方设法的给她送来消息,跟她说:“中军不可敌,临安不可守,为今之计,唯有南逃,才能续存南宋,才能保证咱们一家无忧,快放我出来,我带你一块南逃……”
潘太后是无脑、无见识、无大局观还不知天高地厚,可她并没有蠢到家,她清楚的知道,自从她穿上龙袍的那一刻起,她就没有回头的可能了,一旦赵构重新掌权,她就是不被赐死,也得终身住在冷宫之中。
所以,说甚么,潘太后都不可能还政给赵构!
因此,潘太后防着赵构复辟就如当初赵桓防赵佶复辟一样。
潘太后不仅将当初苗傅、刘正彦他们给赵构留的十五名宦官全都换成了她的亲信,还差点听从苗傅、刘正彦他们的建议邀赵构游览南方,也就是将赵构弄出临安城,甚至不乏杀掉赵构的可能。
后来,此事被朱胜非给阻止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潘太后很怕赵构离开她的眼皮子底下,生出幺蛾子。
目前,潘太后的政权,全都靠着苗傅和刘正彦的武力支持。
不过,问题是,这苗傅和刘正彦以及他们手下的人也都很不靠谱。
苗傅、刘正彦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想着怎么维持他们的政权,也不想怎么去抵御中军入侵,他们一门心思搜刮金银珠宝,大抢王渊、康履等宦官的家财。
潘太后甚至还听说,为了抢金银财宝,苗傅、刘正彦下面的人还曾大打出手。
这哪有一丁点枢密使、副枢密使的样子?
再来说宰相朱胜非。
潘太后问甚么,朱胜非才说甚么,不问,朱胜非就甚么都不说,完完全全就是得过且过,一点都没有为她们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