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长时间过后,处于火车头中的人,探出头来,大声回复道:“转曲杆断了,木头做的不行啊,必须得用钢铁制做才行!”
  慢慢的,火车停了下来。
  主要科研人员,包括李衍和刘慧娘,全都一窝蜂的涌向火车头,白瓦尔罕更是直接蹿上火车头亲自查看火车头目前的情况。
  将火车头里里外外查了几遍,白瓦尔罕等人才从车头上下来。
  白瓦尔罕来到李衍身边,汇报道:“官家,咱们研制的火车,应该是成功了,可它仍存在不少问题,而这次的主要问题,出现在传送构件上,臣刚才仔细检查过了,不仅转曲杆断了,其它木制的传送构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这些传送构件必须要用钢铁制作才行。”
  这点,其实并不算问题——现在是研发阶段,用木制的构件能大大缩短研发的时间,毕竟,木制的比钢铁制的要容易制作得多,等将来研制得差不多了之后,再换回钢铁的就行。
  又有一个研究人员,也就是墨家当代的巨子(墨家当代的族长),道:“这构件的材料并不算甚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蒸汽机上,官家提出的以石油代替煤来做蒸汽机的原动力,方向是没有错的,可这石油燃烧的热量要远远大于煤,咱们研制的蒸汽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热量,臣刚刚仔细检查过了火车上的蒸汽机,才跑了这么一小会,它就已经变得滚烫,所以,就算构件没有问题,咱们的蒸汽机也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所以,这蒸汽机还得改进,另外,臣觉得,目前阶段,以煤来充当原动力,应该就够用了,这也能大大降低咱们研发的难度。”
  来到这个时代以后,李衍才知道,自己真是小觑了古人。
  实际上,不论是媒,还是石油,在这个时代,甚至是更早以前,就已经被发现,并且已经发始使用了。
  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记载是在汉代。
  不过当时煤还不叫煤炭,而是称作湮石、石涅、黑丹等。
  汉书中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
  不少文献中还有记载,说西汉时煤炭就已经被作为燃料来炼铁。
  汉以后关于煤炭的记载越来越多,像《豫章记》中就提及到了用煤炭来烧饭,可见那时煤炭的用途已经很日常了。
  除了炼铁、烧饭,南北朝时期,还有记载表明,当时人用煤炭来取暖。
  而到了宋朝,用煤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宋朝开始用焦炭炼铁,这是冶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发明,相比于欧洲,中国要早了好几百年。同时,宋代也是古代开发利用煤炭最有成效的一个时代,是煤炭在中国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的一个时代。也是在宋代,“煤”正式成为了煤炭的名称。
  石油同样早就出现了。
  几十年前的沈括,就在其《梦溪笔谈·杂志一》中写下:“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而沈括只是最早用文字记录下石油的人,其实中国人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并且开始使用石油。
  因此,李衍将煤和石油用在蒸汽机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不过——
  李衍的思维跑得太快,白瓦尔罕、墨巨子他们的研发能力根本跟不上李衍的思维。
  就以这蒸汽机为例。
  白瓦尔罕、墨巨子他们勉强也就能用煤炭来发动蒸汽机,李衍就告诉他们可以用石油来发动蒸汽机,结果导致他们的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了。
  不过——
  这都是小事。
  只要方向没错,慢慢改进就可以了。
  李衍给白瓦尔罕、墨巨子等人下令,让他们立即改进火车头,尽快推出第二代火车头。
  同时,李衍让人将铁轨铺出了中科院,穿过汴梁城所有闹市区。
  对于突然出现的铁轨,汴梁城中的所有人,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朝廷这是要搞甚么名堂?
  直到几个月后,一只钢铁巨兽从中科院中冲了出来。
  人们见此,无不四散而逃,以为“巨兽”要来害人了!
  等人们逃到远处一看,只见,这“巨兽”的样子,虽然很吓人,可它好像只会沿着铁轨跑。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只“巨兽”的头顶上还站着一个人。
  这人……竟然是他们的皇帝陛下。
  这时,混在人群中的中科院人员跟人们讲解道:“这并不是甚么怪兽,而是火车,它能载人,也能载物,它是陛下同我们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一同研制出来的……”
  没有经过这种钢铁巨兽冲击的人,在看到钢铁巨兽呼啸而过之后,无不心生震撼,无不被发明出它的李衍所折服。
  不久之后,朝廷又推出了一个叫“纺织机”的东西,这纺织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并且,织布机织出来的布质量也比手织的要好。
  又过了一段时间,中科院的人,开始骑着一群怪牛出行——在李衍的指引之下,自行车也诞生了。
  慢慢的,一场由李衍强行推出的、由蒸汽机、煤、铁和钢组成的工业革命开始爆发……
  ……


第七百八十六章 火枪(上)
  ……
  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李衍强行推出的工业革命爆发不久,李衍就提出了力的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制造和应用解决理论基础知识。
  不久之后,李衍又对自己提出来的力的三大定律加以补充: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至于具体的力学方程式,年头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李衍也忘了,所以,他也就没有提供,任由以后的人慢慢总结去吧。
  一场革命,不可能由一两个人来完成,它必须是无数人共同推动的。
  就比如,朝廷推出来的纺织机。
  那台纺织机原本只比手工纺织快三到五倍。
  可经过民间高手的不断改进,它的产能不断增加,仅仅几个月过后,它的产能就超过手工纺织的十倍以上。
  而且,这场工业革命,爆发得不仅仅是一两个点,而是全面爆发。
  采煤,冶铁,炼钢,甚至就连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过——
  话又说回来,现在还只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初期阶段,李衍点得这场大火,最后到底能成为一个怎样燎原之势,还得等以后慢慢观看。
  将工业革命点燃了之后,李衍对工业研发投入的精力明显要少了很多。
  这首先是因为李衍的能力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了,再多,李衍也就能提供一些发展方向上的建议,具体的,还得靠广大民众。
  其次,李衍的本职工作是皇帝,并不是科研人员,他不可能将太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那样会本末倒置,进而有可能葬送自己的统治。
  当然了,该关注的,李衍依然在关注。
  将精力从工业研发上收回来了之后,李衍将原本投入到工业研发上的精力,又放回到了武器研发上。
  其实——
  这些年来,大中的武器研发,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像大中一直在研发的以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等这种轮船成型了之后,它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用于战争。
  像大中的没良心炮,经过这么多年的不官改进,它的射速、射程和精准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像大中的轰天雷,经过这么多年的改进,它已经与后面抗日时期的手榴弹差别不大了。
  而大中目前在武器方面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大中已经研制出来了火枪,准确一点说,应该是燧发枪。
  单单是火枪,其实没甚么难研究的,也不至于让大中花了这么多时间才研制出来。
  其实,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大中就已经研制出来了火绳枪。
  嗯……说是大中研制出来的,也并不完全准确。
  在大中开始研制火枪以前,这个时代,其实就已经有最早的火枪了——很多年以前,就有人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竹管,一端封死,装入火药,在装火药的部位留一个小眼,引出引信,点燃后用敞开的一端烧伤敌人。
  不过——
  这最早的火枪,伤人威力不够,而且,竹管特别容易炸膛,很容易伤到自己或是自己人。
  后来,有人被炸裂的竹筒所伤,于是发现这种爆裂的碎片杀伤力更大,便有人在火药前端放入了小铁珠,这就是突火枪。
  而大中的火枪,就是在突火枪的基础上研发的。
  最出的改进是比较容易的。
  有李衍这个有后世眼光的人指引,大中的科研人员,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研制出来了很成熟的火绳枪。
  只不过,这火绳枪,弊端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由于引发火绳枪需要一段火绳,所以枪手要在自己身上携带长达几米的火绳,在临战之前,枪手必须先点燃火绳,才能开枪,麻烦得要死,关键是,在天气潮湿的时候,火绳极难点燃,并且,火绳点燃时也很危险,稍不小心,火星就会点燃身上背着的弹带,引起爆炸伤及枪手自己,甚至是伤到枪手的同伙,而且点燃的火绳在夜间很容易暴露自己,这样欲在夜间偷袭敌军简直不可能。
  其次,火绳枪操作极其复杂——训练有速的枪手,一分钟之内也很难开到两枪以上,而有这个时间,训练有速的弓手都可以射出十几二十箭了,就是弩的射速都要远远快于这火绳枪。
  再次,这火绳枪在雨天完全不能使用——其实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连风大时也不能使用,因为风会把火门上的传火药吹走,而且由于使用的是有烟火药,所以射击时简直像烟雾弹一样会严重迷盲己方军队的视线。
  最后,这火绳枪最大的弊端是,射程近,尤其是有效射程,非常近,与弓弩远远无法相比。
  这也是,虽然大中早就研发出来了火枪,可是却一直没有装备给军队的原因。
  李衍看过科研人员研制的火绳枪之后,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两个主要研究两个方向——弹道和打火。
  换而言之,李衍让科研人员提高火枪的射速和精准度。
  而李衍心中的目标就是这燧发枪。
  这燧发枪相比较火绳枪,可以说是,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并且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
  只有这样的炎枪,才能取代弓弩,成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关键是,燧发枪的成本较低,也便于大量生产。
  上一世的欧洲,在燧发枪被研制出来了之后,装备了整整二百年时间,才被淘汰。
  经过这近十年的研究,大中的燧发枪终于很成熟了,终于可以装备部队了。
  不过——
  李衍并没有给立即所有部队换装。
  首先,现阶段根本造不出来这么多燧发枪,没法给所有部队都换装。
  其次,单有武器,没有战法,也不行——大中目前的战法,是经过多年实际情况无数军人群策群力总结出来的,而且将士们全都适应了这种战法,不可能说改就改,至少不可能全改了。
  再次,李衍准备将这燧发枪当作秘密武器,准备到关键时刻使用,然后用它横扫天下。
  最后,李衍只给两支部队装备了燧发枪——也就是李衍的亲军解烦军和踏白军。
  与此同时,李衍又给岳飞、刘锜、吴玠、韩世忠、张宪、王彦、吴璘等将领每人送去了一千支燧发枪,以及自己对火枪的理解和对火枪这种武器在战场上的运用的理解,让岳飞等人在实战中摸索火枪加入战场之后的战法。
  ……


第七百八十七章 火枪(下)
  ……
  陕州。
  中军大本部的校场上。
  岳飞、吴玠、张宪、王彦四人亲自试了一会李衍派人给他们送过来的燧发枪,四人又一块去查看了他们打过的靶子。
  越查看,岳飞四人脸上的神色越是凝重。
  最后,王彦最先开口说道:“这火枪好生厉害,射程竟在四百五十到七百步,三百米以外还能穿透一指厚的木板,其射程与穿甲能力都在神臂弓之上,就是射速也要大大强于神臂弓,依我看,它已经完全可以取代伸臂弓了。”
  张宪随后说道:“这火枪唯一比不上神臂弓的地方就是它的射击精度。”
  大中的燧发枪其实是要先进于欧洲早期的燧发枪。
  这是因为,先知先觉的李衍,在燧发枪研制之初就提出了膛线的概念,这是欧洲早期的燧发枪所没有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欧洲早期的燧发枪射击精度很低,只有在五十至七十米的距离上才有可能击中自己所瞄准的目标,而大中的燧发枪的射击精度却可以保证,只要是训练有素,绝对可以射中三十米以内自己所瞄准的目标,并且,随着膛线技术的成熟,这射击精度还可以再提升。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大中的燧发枪的射击精度要超过欧洲早期的燧发枪的射击精度,可这精准度仍然是比不了弓弩。
  王彦道:“虽说这火枪的射击精度比不上神臂弓,但在火枪和神臂弓之间,我仍然选使用火枪,而且,官家给的火枪战法设想中,有解决火枪射击精度的办法,那就是可以用排成一排进行射击弥补。”
  张宪笑道:“我只是说这火枪的射击精度不如神臂弓,并没有说这火枪不能取代神臂弓,官家是走一步看一百步之明君,他既然将这火枪送来给咱们实验,那就说明,官家已经准备好用这火枪取代神臂弓了,甚至是取代弓箭,只不过,官家做事,向来稳妥,因此需要咱们用实战来支持他的想法。”
  吴玠道:“这火枪完全取代神臂弓还可以,但想完全取代弓箭,却还不是时候,它的射速和精准度与弓箭相比,差得太远了,所以,除非是这火枪能再进一步改进,否则它取代不了弓箭。”
  张宪道:“可培养一个弓手至少要两年时间,而且这个弓手还必须要有天赋,而这火枪,咱们都是刚摸没多久,就已经能使用了,而且,这火枪上还有一柄刺刀,因而它不仅可以当做远程武器使用,还可以当做近身武器来使用,所以,这火枪才是长久的装备,我个人愚见,弓箭也早晚得被火枪所淘汰。”
  吴玠说道:“你说得不错,这火枪早晚要完全淘汰弓箭,但并不是现在,现在,咱们大中有近百万军队,其中熟练的弓箭手可能超过十万,你难道要让这十万弓箭手放弃他们所熟悉的弓箭,改为用他们并不熟悉的火枪?另外,这火枪在发射过程当中会有巨响传出,因此,骑兵绝对不可能装备它,所以,骑兵还是得装备弓箭。”
  王彦道:“依我看,骑兵早晚也会被淘汰。”
  吴玠笑道:“至少现阶段骑兵不会被淘汰。”
  岳飞看了吴玠、张宪、王彦一眼,对于他们到底为甚么而争,心知肚明。
  原本——
  这西部地区的总指挥之位本应该在张宪和王彦之间选一个的。
  可不成想,到了这最后时刻,吴玠却被空降过来,抢走了本该属于张宪和王彦的总指挥之位,张宪和王彦还能如此克制,只是在小事上与吴玠争辩一下,其实也算是比较顾全大局了。
  岳飞是伐宋的大元帅,自然不能让吴玠、张宪、王彦一直争下去,进而心生间隙。
  因此,岳飞道:“官家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应该是官家没有冒然给咱们换装的主要原因,所以呀,这火枪到底能不能取代弓弩,还得等它上了战场之后,才知道。”
  李衍既然已经定下了西部地区的总指挥是吴玠,那依李衍的性格,也就轻易不会再换人,因此,张宪和王彦是无论如何都争不过吴玠的。
  而岳飞虽然是大元帅,但因为两条战线距离太远,他本人根本无暇直接管理西线的战斗。
  所以,岳飞需要吴玠的支持,至少是需要吴玠的配合。
  基于此,岳飞冲张宪、王彦说道:“你们西线的实力比我那东线强太多了,要不然,我给官家上个奏章,请子才兄或者是宗本去东线帮我?”
  大家都是人精,明白岳飞这是在说:“你们两个如果不能全力配合吴玠的工作,那我就只有将你们调到东线去了。”
  而且,这些人全都明白,以李衍的性格,岳飞这奏章一上,张宪或王彦一定会被调走。
  这也是中军一直以来的传统,在指挥一事之上,中军从不含糊。
  岳飞此言,无疑是将张宪和王彦架起来烤了。
  这也说明,岳飞这个人不太会为人处世。
  还好——
  吴玠将话接过来,道:“大元帅大人,你跑到下属这里明抢下属的左膀右臂,这不太合适吧?”
  岳飞道:“我不白要子才兄和宗本,我拿王德、牛皋跟你换。”
  吴玠连想都没想,就道:“不换,虽然王德、牛皋也很能打,但子才和宗本可是在东线这里打了一年多,哪是初来乍到的王德和牛皋能比的?”
  岳飞看了张宪和王彦一眼,然后问吴玠:“当真不换?”
  吴玠毫不含糊地说道:“绝对不换,你岳鹏举要是想要强换,那我吴玠只好也给官家上凑折,请官家治你一个以大欺小之罪。”
  岳飞和吴玠这一唱一和,直接明确了四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同时还警告了张宪和王彦,不要试图挑战这种上下关系。
  从这点上来看,岳飞和吴玠的默契还是不错的。
  而张宪和王彦不禁一阵苦笑!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挑战吴玠权威的意思。
  他们都是老行伍了,跟李衍从南打到北,从西打到东,从北打到南,然后又从南打到中,最后问鼎中原,哪能不知道,在李衍所建立的中军当中,上永远都是上,下永远都是下,哪怕上真错了,也不允许下去改变?
  也就是说,中军的上下级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不可改变的,除了李衍,谁都改变不了。
  所以,他们不可能犯这个低级错误。
  当然,他们对吴玠突然空降到西部,也不免有些酸涩。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也能理解李衍的这个作法,谁让他们之前没能一举收复西部,否则怎么会有吴玠取他们而代之一事?
  在这种大是大非之上,是绝对不能含糊的,他们要是敢含糊,岳飞和吴玠也绝对会毫不犹豫将他们调走,就是换成他们,他们也一定会这么干,这是中军的传统。
  所以,张宪先表态道:“张宪乃官家之臣,乃大中之臣,自然尊官家和朝廷之命,官家和朝廷让张宪在西线,张宪就在西线,官家和朝廷让张宪在东线,张宪就在东线,在西线,吴将军是主将,张宪自然听从吴将军指挥,在东西,岳将军是主将,张宪自然听从岳将军指挥,总之,在东线也好,在西线也好,张宪都会尽大中之臣和一个军人的本分。”
  王彦随后道:“王彦亦然。”
  张宪和王彦都表态了愿意听岳飞和吴玠的命令,不过他们也说明了:“我们听你们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服你们,而是因为官家和朝廷让我们听你们的。”
  对此,岳飞和吴玠并不在意,他们又不是军阀,因此,他们只需张宪和王彦听他们的命令即可,并不需要张宪和王彦服他们。
  所以,此事很快就过去了。
  尔后,四人谈起了正事。
  岳飞道:“张浚入蜀之后,宋军似乎统一起来了?”
  ……


第七百八十八章 伐宋
  ……
  趁着南宋小朝廷好不容易才求来的喘息机会,范致虚想将西部各路兵马聚集到一起,组建一支由节制司直接指挥的大兵团,以便将来与中军决战。
  因此,范致虚便下令让各路经略安抚发兵,在耀州一带集结。
  但是,各路经略安抚司并不积极服从范致虚的命令,各自都只抽调出一小部分人马前去耀州。
  宋军勉强完成了集结之后,曲端又开始要挟范致虚。
  那时,朝廷根本不考虑曲端的实际实力,仍任命已经毫无威望的范致虚代理陕西制置使,而任命曲端为节制司下属的都统制。
  曲端对此忿忿不平,于是借口自己已经向朝廷递交了辞职报告不便指挥作战,而不听范致虚的命令。
  范致虚急得没有办法,索性宣布解除曲端节制司都统制之职。
  曲端见范致虚不受要挟,反而来了硬的,有些后悔丢了兵权,最后只好忍气吞声,写信给范致虚,说自己已经改变主意,现已经到了耀州,在军前效力。
  范致虚无奈,只好撤销了曲端的免职命。
  不料,曲端重握兵柄之后,就又不听范致虚的话了。
  不仅如此,曲端还用武力轰走了范致虚,赶跑了原河东经制使、知凤翔府。
  接着,曲端又派兵袭击叛将史斌,自己则领兵进攻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张宗领导的义军。
  史斌很快被曲端击败,张宗也被曲端所杀,两人的部曲也被曲端收编。
  由于曲端不择手段地扩充自己的势力,泾原军自然雄居诸路宋军之上,西部现有顺口溜称赞曲端:“有文有武是曲大。”
  曲端也就成了西部地区实际上的掌控者。
  也就在这时,张浚入蜀正式敲定了。
  与最早张浚提出来的帮赵构留条后路不同,这时的张浚已经提出了具体的主张,那就是:西部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它不仅是南宋重要的兵源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威胁河东和中原地区,南宋如果能确保江淮和西部地区,那就形成了夹击中原的态势,在战略上可保主动。
  另外,在张浚经营川陕的构想当中,将来南宋可以定都兴元府(后世陕西汉中)。
  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偏霸”构想。
  不客气地说,这仍是一种“偏安”构想。
  不过,不管是偏霸,还是偏安,经张浚这么一提出来,南宋大臣商议过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张浚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乎,张浚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便率领新组建的川陕宣抚处置司的一班人马,从临安起程,向川陕地区进发了。
  不久之后,张浚一行便抵达兴元府。
  在兴元府,张浚主持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讨论军队统一指挥的问题。
  会上,天章阁待制知同州唐重,进言道:“西部现有的五路经略安抚司所部,指挥不统一,将士关系不融洽,不宜强自聚集到一起举行大会战,如果勉强,若有不利,则五路俱失,还不如暂时屯驻利、阆、兴、洋州,加强四川防务,以稳固根基,敌军如果来犯,则传檄五路之兵来援,这样,即使万一不胜,也不至大败。”
  张浚新进气锐,哪能听从唐重的保守建议?
  不仅如此,张浚还对唐重还十分反感!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范致虚不只一次想让唐重取他自己而代之。
  换而言之,唐重是张浚潜在的竞争对手。
  唐重看出来了张浚讨厌他,只能主动请求去驻守金州,远离西部的核心区域。
  张浚在汉中实地查看了一番之后,给赵构上奏章,请赵构来“巡幸”兴元府。
  张浚的这封奏章是这么写的:
  窃见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臣顷侍帷幄,亲闻玉音,谓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臣所以不惮万里,捐躯自效,虚几奉承圣意之万一。谨于兴元理财积粟,以待巡幸,愿陛下銮舆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栗,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势斯可定矣!
  从张浚的这封奏章上不难看出张浚的意图,那就是请赵构来西部地区定都。
  雄心勃勃的张浚,很快便率领幕僚到达秦州,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设在这里。
  张浚到秦州不久,便承制筑坛拜将,任命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
  此前,张浚对曲端有恩。
  当初曲端用武力驱逐范致虚时,南宋小朝廷十分震惊,甚至怀疑曲端有反叛的意图,于是任命曲端为御营使司的提举官,想以此为借口将曲端调到江南。
  曲端自然不愿意,也不敢离开陕西。
  这样一来,情况更糟。
  南宋小朝廷的群臣议论纷纷,都说曲端必反无疑。
  当时,张浚在这件事上很冷静,他以全家人的性命作保,担保曲端不会反叛朝廷。
  因为张浚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南宋小朝廷才撤销了调曲端到江南赴职的命令。
  曲端因此对张浚十分感激。
  张浚在秦州开府之后,将曲端视为主要的军事支柱,而曲端也一改其恃才难制的毛病,积极支持张浚,服从张浚的指挥。
  由于有曲端的支持,张浚在短时间内,便改变了西部宋军互结仇怨、不肯相互支持的混乱状态,并将西部的军队聚集到了一起,西部的军队真正开始了统一指挥。
  得知这一消息,岳飞、吴玠等人不忧反喜!
  他们最怕的就是西军分散在各个险地坚守,因为如果是这样,那他们想打下西部,尤其是易守难攻的蜀地,可就费劲了。
  而对大中最有利的莫过于宋军肯直接决战,这样一来,才有可能一战而攻下西部地区,最不济也能一举收复很多地区,前进一大步。
  感觉西部地区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该布置的,也都布置了,岳飞立即起身回东线去了,为即将到来的伐宋,做最后的准备。
  大统三年六月,岳飞向李衍密报: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在镇江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搞得当地民众怨声载道,并且,镇江的防御松懈,突然袭击,可一战而下镇江。
  李衍明白,岳飞这是准备好伐宋了,并且想要动手了。
  有道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所以,李衍很快就以“南宋拖欠岁贡数月未给”,以及“《大统和议》已经签署了近两年时间,在南宋内部仍是战乱不断民众苦不堪言,无数江南人死于战火之中”为由,宣布:吊民伐罪。
  李衍这个宣布一出,中军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起进攻,伐宋正式开始……
  ……


第七百八十九章 朕会为他改名为李构
  ……
  中军说战就战,打了毫无准备的南宋小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赵构赶紧一边命令最前线的王渊带军抵抗,一边给杜充、张俊、刘光世等人下命让他们分守各个要害地区,一边给李衍写信求饶。
  赵构给李衍写的这封信,不敢用“大宋皇帝”做信的抬头,而是用“宋康王构致书大中皇帝伯父”做信的抬头。
  这封可能是出自于秦桧之手的信,写得那叫一个诚恳。
  这封信上说:“古之有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