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复我大宋全境的机会,可随着大中海军切断了咱们大宋的海上贸易,江南的经济大退,已经无法达到官家的预期了。”
  张浚这话算是说到了赵构的心坎里。
  当初,赵构之所以选择临安当都成,主要就是看中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想要集江南之财来壮大他自己。
  可来到江南之后,赵构才发现,江南地区的经济情况,严重滑坡。
  造成这种局面,其实有很多原因,像之前江南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像北宋末期对江南地区压榨得太狠了,像现在战火频繁阻断了南北贸易,等等……
  而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中全面封锁了南宋对外的贸易,尤其是海上国际贸易。
  自从南宋建立之日起,中军就严禁宋人进行海上国际贸易,一经查到船上有人是宋人(大中的人,全都有户口和身份证),立即扣押所有货物,毫不通融。
  为了能全面封锁南宋的经济,也为了保证大中的利益,海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组织结构非常严密的海警部队,严厉打击走私。
  总之一句话,乖乖的交关税,保证你在大中畅通无阻,并且享受优厚的政策和福利,而不交关税,则保证你血本无归。
  那宋人真就一点做国际贸易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不是。
  只要你跑到江北定居加入大中的国籍(在大中拥有房产,并且居住超过三个月(暂定),便可以跟所在区域的户籍管理处领取大中的户口),便可以进行海上国际贸易。
  不过——
  一旦进入大中的境内,就不允许再回到江南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单行路。
  大中严禁宋人做海上贸易的做法,导致不少江南的人往江北跑。
  加上,江南如今战火不断,百姓遭到了各方的迫害,而江北的大中已经完全安定下来。
  江南人往江北跑的就更多了,甚至就连临安的人都往江北跑。
  这也就导致,临安现在不禁经济不行了,就连人口都出现了问题,根本就不适合当都城。
  赵构又想起刚才张浚所说的万一中军从海上攻过来……
  过了一会,赵构问张浚:“张爱卿,有甚么,你就一块说出来吧。”
  张浚正了正衣襟,然后说道:“自从官家登基以来,皆因有蜀中的钱粮支持,我大宋才可以续日,依微臣愚见,官家不如将都城迁到蜀中吧,秦得蜀地而一统天下,汉得蜀地而灭掉项羽建立了四百年的强汉,太祖得蜀地而先后灭掉南方富裕的南唐、吴越等国结束战乱建立我大宋,蜀地易守难攻,又盛产粮食,官家若入蜀地,聚起三五十万大军,谅中军再强大,也奈何不了我大宋。”
  “迁都蜀地?”
  赵构眉头不禁紧皱!
  蜀地的确是有张浚所说的这些优点。
  可有一点,就注定了蜀地的格局。
  这点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换而言之,也就是蜀地的交通实在是太不便利了。
  而这一点,不仅限制了蜀地的格局,也使得蜀地完全不够资格成为都城的所在地。
  这么说吧,如果赵构按照张浚所说的撤入蜀地,那么中军只要不顾一切锁住蜀地的门户,那赵构和他的南宋可就会与世隔绝,然后南宋的其它地区就会失去“大脑”,进而任中军宰割。
  更关键的是,南宋目前虽然只剩一隅之地,但并非到了只有固守蜀地才能不被灭绝的绝地。
  因此,赵构不可能选择跑去蜀地故步自封。
  可话又说回来,万一中军真从海上攻过来,赵构除了蜀地以外,也真没地方可以逃了。
  另外,赵宋目前也的确是需要蜀地的供养。
  所以,张浚所说之言也并非完全是废话。
  顺便说一句,赵构清楚,张浚所说的,其实还是在防中军突然南下,只不过,张浚这次找的切入点,让赵构不得不重视张浚所说的。
  过了好一会,赵构才不动声色地说道:“迁都蜀地,那江淮、荆楚、三湘、两广、八闽全都不要了?”
  “这……”
  张浚未来也是当上宰执的人,怎能想不明白赵构的顾虑?
  而且,不仅赵构,张浚也不愿意失去这广袤的疆土,让南宋变成一个弹丸小国。
  想了一会,张浚的眼睛突然一亮,随即道:“臣这里有一个两全之计。”
  ……


第七百八十二章 一盘散沙
  ……
  张浚所谓的两全之计,其实并不高明,只不过就是由他先入蜀地经营川陕,万一中军真从海上杀过来,则赵构再率领南宋文武百官以及南宋大军进入蜀地。
  不过——
  虽说张浚的两全之计并不高明,可赵构却动心了!
  包括川陕在内的西部地区,是赵构又爱又恨的一个地方。
  西军无疑是大宋最强军。
  可由于指挥系统混乱(陕西有六个经略安抚司的部队,又有河东经制使的部队),再加上代行陕西制置使之职的范致虚被三千金军打败,没有了威信,难以指挥其它五路宋军,所以,王彦率军西进与张宪合兵一处之后,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先后拔攻延安府的东城、凤翔府、长安、秦州等地,击溃了鄜延、永兴军、秦凤三个经略安抚司的主力。
  后来,陕西各地民众纷纷响应鄜延路经略安抚司的号召,起义兵抗击中军,保家卫国——主要是为前者。
  西部的人,非常恋土,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是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东西,根深蒂固。
  因此,一时之间,豪杰四起,孟迪、种潜、张勉、张渐、白保、李进所领导的数支义军,都有很强的战斗力,甚至敢正面与中军对战。
  在这些义军的配合下,鄜延路经略安抚司一举收复了同州,并乘驻守陕州的中军兵力空虚之机,发兵一举收复了陕州。
  同州位于长安以东的渭水北岸,由于渭水南岸地形狭窄,重兵不易展开,因此同州就成了进攻长安或拱卫长安的一个重镇。
  不仅如此,同州还是潼关和蒲津关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所以,宋军控制了同州,就切断了长安之中军与潼关和蒲津关之中军的联络。
  而义军占领陕州,也切断了陕西中军与河南中军的直接交通。
  因此,陕西中军统帅张宪和王彦一听陕、同二州被宋军夺回,自已后路被断,便不敢再攻打熙州,慌忙率军东撤。
  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张深派宋将张严、刘惟辅率军掩击东撤的中军。
  可刘惟辅不愿受张严指挥,擅自率军由吴山出宝鸡,去袭击中军游骑。
  刘惟辅一走,张严的兵力被大大削弱,加上大意轻敌,因此在凤翔附近的五里坡遭到中军的伏击,被中军将领杨从义打得大败,张严本人也在五里坡战死。
  战败张严,张宪便改变了主意,不再急于进攻同州、陕州打通与河东、河南联系的信道,而是驻军凤翔,并派杨从义率军北进,打击泾原路经略安抚司的主力部队。
  杨从义部很快从侧翼迂回击溃了泾原军的主力。
  只可惜,就在杨从义部要彻底灭掉泾原军主力的时候,泾原军统制曲端突然率部杀出,然后击退了杨从义部,保住了青溪岭以西的阵地。
  自那以后,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席贡就被曲端架空,曲端成了泾原军的实际领导者。
  尔后,曲端利用战争间隙,在泾原招收流民溃兵,扩军练兵,慢慢成了西军中较强的一股势力,在他的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凡过往行人都可得到军队兔费的粮草供给。
  因此,曲端不仅成了泾原军的话事人,也慢慢成了大宋西军实际的领导者(并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只是听曲端的西军将领比较多),至于原本代表大宋的领导者范致虚,现在已经失权了,听他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
  范致虚打仗的能力不行,但人品绝对没有问题。
  鉴于自己已经掌控不了西部地区,范致虚立即写信给南宋小朝廷,请赵构派人来取他而代之,不能让大宋最强的西军成为一盘散沙,最后被中军一一攻破,而且,范致辞虚还推荐了席益、李弥大、唐重等有能力又对大宋忠心耿耿的将领、官员来代替他。
  有宋以来,大宋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不信任武将,而到了赵构这里,达到了最顶峰。
  曾多次见过武将叛乱的赵构,对武将已经极其不信任了。
  更何况,曲端根本就不是赵宋选出来的大宋西军的领导人,而是他自己夺了席贡的权,他自己趁乱壮大的。
  在赵构看来,曲端的这种作法,就是典型的军阀,说不准就会成为第二个李衍。
  试问,这种情况下,赵构又怎么可能放心将大宋的希望大宋西军交给曲端?
  可话又得说回来,西线之所以败而不溃,川陕线之所以还在南宋的控制之下,也幸亏有曲端带人抵挡。
  这种情况下,赵构也真没法拿曲端开刀。
  更为关键的是,川陕线那里,有问题的,还不仅仅是曲端。
  中宋签署《大统和议》之前,张宪和王彦分别亲率大军夺回了同州和陕州,并且继续西进,先后收复了凤翔、长安等地。
  后来,《大统和议》签定,张宪和王彦放弃了凤翔、长安,沿渭水东撤,猬集在同州、河中府一带,扼守新河桥,以确保黄河两岸的交通,也确保将来收复川陕线时可以直接挥兵西进。
  在中军东撤了之后,曲端率军进入秦州,刘希亮、王择仁则率军进入凤翔、长安,各据一方。
  不久,刘希亮被义兵逐出凤翔,只好投靠曲端。
  而曲端却杀掉刘希亮,吞并了其部属。
  这时,王择仁也被新任命的永兴军经略安抚使郭琰赶出长安。
  那时,南宋小朝廷根本顾不上西部地区,只能让范致虚继续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可范致虚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威望又被金军打光了,实在是难以服众。
  范致虚在不得已之下,将曲端升为吉州团练使,充任自己节制司的都统制。
  然而,曲端却并不领情——当曲端得知孟迪等义军头领已接受范致虚的指挥之后,怏怏不快,便发布公告,称中军已经过河归国,战事已停,就不要耽误农时云云,然后以此为借口,曲端下令将渭河以南的义军全部遣散,将轰轰烈烈的民众抗中运动强行压制下去了。
  这样一来,鄜延路一带的百姓惊恐不安,害怕中军会再次发起进攻,于是纷纷迁徙,进而导致整个西部都人心惶惶。
  可以说,现在的川陕线,现在的西部地区,乱糟糟的一片,军阀割据。
  这也是赵构不愿意入蜀地的原因之一。
  张浚愿意替赵构去蜀地经营川陕线,这是好事。
  先不说,张浚所说的后路一事。
  南宋若想收复故土,哪怕只是自保,指定离不开大宋最强大的西军。
  因此,赵构不可能让川陕线、让西部地区这么一直乱下去。
  而且,赵构手上也没有谁比张浚更适合去经营川陕线、经营西部地区的人。
  所以,没做过多考虑,赵构就任命张浚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访问风俗,罢斥奸赃,搜揽豪杰,为大宋朝廷收揽川陕诸将的心,为大宋朝廷经营川陕线、经营西部地区……
  ……


第七百八十三章 必粉身碎骨以报官家的皇恩浩荡
  ……
  时进大统三年。
  经过整整两年的经营和发展,大中朝终于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民心。
  能这么快做到这一点,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例如,在这两年里,中军左冲右杀,硬生生的占据了中原地区,硬生生的夺回至关重要的燕去地区,给饱经战火的中原人民带来了和平。
  例如,大中皇帝李衍,强行推广的玉米和红薯,让中原人民终于不再挨饿,并且有了一些余粮。
  例如,大中朝的经济,已经展现出了其高度繁荣的一面。
  例如,大中朝政策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大中朝的官吏,不仅能力强,还公平公正。
  又例如,大中皇帝李衍,愿意亲自为他们守国门。
  等等……
  总而言之,大中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了。
  另外,随着大中与南宋议和,与西夏结盟,与大金罢战,中军也得到了数月时间的休整。
  现如今,大中终于具备了再次对外扩张的基础。
  也就在这时,吴玠来到了东京汴梁。
  吴玠此次进京,并非李衍所召,而是他自己请求的。
  事实上,去年秋天,吴玠就想回京面圣。
  可就在那时,中金两军,在边境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摩擦。
  大中方面担心金人会来大中抢掠粮食,因此,有很重要防御任务的吴玠便没有回成京。
  不过——
  此事并没有在那了却。
  中金边境稳定了之后,吴玠又给李衍上奏折,请求回京面圣。
  同时,吴玠也在奏折中说了一些他想见李衍的理由。
  李衍想了想,准了吴玠的请求。
  于是乎,吴玠年都没有在辽东过,就乘坐李宝的战船走水路来到了胶东半岛,然后从胶东半岛来到了东京汴梁。
  时隔两年多,君臣再见面,吴玠愕然发现,李衍的相貌竟然丝毫都没有变,仍是那么年轻,看着就跟二十岁出头一般,而李衍看吴玠,却发现吴玠比那时要苍老了一些。
  这两年多,大中可以在中原逐鹿,可以安心发展,可以说,吴玠厥功至伟,如果没有吴玠为大中守住东北高丽诸州和日本诸州的门户,大中绝不可能安心在中原地区与宋金逐鹿和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大中。
  所以,得知吴玠回来了,李衍在第一时间就召吴玠进宫陪自己吃饭。
  饭后,君臣又聊了一会北方的形势,李衍便找了个机会,道:“你想去陕西?”
  吴玠就是为此而来,哪能否认?
  他道:“不错,臣想去西部。”
  李衍不置可否道:“说说你的理由。”
  吴玠道:“岳飞、张宪和王彦皆是能战之将,这是不容置疑的,可他们全都是河北人,是东军,不了解我们西部,我们西军。”
  李衍没说话,让吴玠继续说。
  吴玠继续说道:“在我们西部地区,军人既是大多数居民的身份,也是大多数居民的职业,在我们西部地区,受人们尊重的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也不是才富五车的文人,而是军事技艺高超的军人,在我们西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人在少年时,就开始学习骑射,人大多慷慨而豪迈……”
  随着吴玠的讲述,李衍发现,自己和大中的文武百官似乎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忽视了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
  《汉书》上引用古谚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这里所说的“关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即秦陇地区。
  由于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羌、回讫、吐蕃等不断的南侵和东进,秦陇地区历来就是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垒交兵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在造就秦陇地区尚武传统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出自秦陇地区的名将,如白起、蒙恬、李广、赵充国、马援、窦固、班超、李靖、郭子仪等等。
  到了宋朝,由于西夏政权的建立,宋夏双方更是在秦陇地区鏖兵不己。
  残酷的战争在锤炼出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荤军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秦陇地区的尚武精神。
  “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
  这正是秦陇地区尚武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说,西部的秦陇地区全民皆兵,并且猛将辈出。
  而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只靠战,或者只靠不战,也就是只靠政治、政策,都不行。
  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对西部地区极为熟悉的人来主持才行。
  吴玠生长在西部地区,并且能征善战,说实话,李衍手中真是没有人比吴玠更适合收复西部地区的。
  不过,李衍并没有因此而直接表态,而是说道:“朕已经将伐宋一事交给岳鹏举了。”
  吴玠之所以如此积极的去西部地区,就是因为,吴阶自觉其功劳已经被岳飞、刘锜超过,甚至就连韩世忠和杨沂中的功劳都比他要大了,这是好胜心极强的吴玠所不能接受的。
  再者,伐宋有可能是大中的最后一战,他吴玠若是不立些大功,等将来天下大定,他如何能成为一等功臣?
  所以,吴玠才积极争取主持西部的战争。
  可话又得说回来,吴玠也知道,李衍不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君主——李衍答应他们这些臣子的事,从来没有不办的。
  因此,慢了一步的吴玠,怎么都不可能主持伐宋。
  对此,吴玠极为清楚。
  所以,吴玠并没有跟岳飞争,而是说道:“能帮官家收复西部,臣已经心满意足,哪还敢贪伐宋之功,所以,官家放心,臣保证配合岳飞伐宋。”
  听了吴玠的保证,李衍放心了。
  沉吟了一会,李衍又问吴玠:“那你觉得,谁能替你镇守东北?”
  吴玠迟疑了一下,道:“杨政、郭浩都可以,不过最好是韩世忠,他精通水战,能更好的镇守东北十三州,只是……不知韩世忠的伤还要不要紧。”
  李衍不动声色地问道:“你弟弟吴璘不可以吗?”
  吴玠沉默了一会,说道:“其实,臣心中的第一人选就是舍弟,舍弟他知兵、懂战、明礼,战功也能服众,又是官家您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官家您忠心不二,他常言必穷其一生来报官家的知遇之恩,可……他是臣的弟弟,臣去西部,他在东部,这一西一东两个关键之地皆由我们兄弟来主持,别人会说闲话的,而且舍弟也太年轻了一些,还可以再锻炼几年。”
  李衍听言,看着吴玠说道:“朕是那种连这点担当都没有的皇帝吗?”
  吴玠听罢,一拜在地,道:“官家自然能肩天下,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吴玠所不知道的是,李衍对吴璘的信心还在他之上。
  而且,韩世忠重伤还未完全痊愈,李衍实在是想不到比吴璘更适合镇守高丽和日本诸州的了。
  另外,从本心上来讲,李衍也愿意将他们兄弟拆开,免得他们吴家形成一个尾大甩不掉的大家族。
  所以,李衍打断吴玠道:“不必多说了,就由吴璘接替你镇守东北,你尽早与吴璘交接,然后就去陕西吧。”
  吴玠听言,略带哽咽地说道:“吴家上下必粉身碎骨以报官家的皇恩浩荡!”
  ……


第七百八十四章 见证奇迹的时刻
  ……
  李衍入主汴梁城不久,就给中科院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画出了万余亩土地。
  当时,李衍此举,让人目瞪口呆。
  要知道,这片地区,可是赵佶为自己扩建皇宫准备的。
  谁能想到,李衍会将这上万亩土地全都画给了中科院?
  更为关键的是,鬼才知道,这个中科院是干甚么的?
  有些人路过中科院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些巨大且怪异的声音,像“呼哧、呼哧”的呼吸声,像“呜呜呜”的怪叫声,等等……
  有人因此而猜测,李衍在这中科院里养了一只或是一群神兽或是怪兽。
  还有人猜测,中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皆是因为有这些神兽/怪兽相助。
  这些人这么猜测,其实也不能一点根据都没有。
  除了中科院中总传出这样那样的怪声,李衍这个皇帝,隔三岔五就往中科院跑,并且一待就是大半天。
  李衍后宫中的一些女人,对此忍不住酸溜溜地说道:“这中科院都快成官家的第二个家了!”
  而平民百姓则猜测,李衍去中科院,是去亲自喂养这神兽/怪兽,跟它们联系感情,免得它们叛变,甚至是噬主。
  这也在无形当中给李衍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这个封建社会当中,这其实也可以增强李衍的统治。
  中科院当然不是李衍饲养神兽/怪兽的地方,而是李衍亲自主持的国家级科研所。
  至于那些怪声,当然不是神兽/怪兽发出来的,而是李衍亲自主持研发的火车所发出来的。
  说到这火车,就不得不说蒸汽机了。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李衍和刘慧娘、白瓦尔罕等人就已经研制出来了最早的蒸汽机。
  这其实没甚么难的,哪怕没有刘慧娘和白瓦尔罕这两个机关高手,有李衍提供的理论基础,随便找点通晓机关制作的人,也能造出来最早、最简单的蒸汽机。
  可蒸汽机好造,要将它运用到工业上,就难了。
  最早的时候,李衍想将蒸汽机直接安置到船上,想打造出来自己的钢铁舰队。
  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成功。
  后来,李衍又提出了火车的概念。
  中科院开始双管齐下。
  在研制的过程当中,在李衍的带领下,数万科研人员,对最早、最简单的蒸汽机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进。
  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技术先后被攻克。
  终于,在去年中旬,中科院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蒸汽机,它比李衍他们研制出来的最早、最简单的蒸汽机的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三倍多。
  也就在那时,最早、最简单的火车头也出了方案。
  这火车头,李衍等人本想一步到位,也就是直接全用钢铁的研制。
  可这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最终,李衍等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木制为主,只用钢铁制造其核心区域。
  可即便是这样,难度依然非常大。
  还好,有李衍这个来自后世的人引导这一群肯钻研的人。
  李衍先后提出来了,翻砂、退火、抛光等概念(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这些技术了,只不过它们并没有被用到工业上),甚至李衍还带人制造出来了最早的车床,总而言之,李衍当兵时的军工实习一点没浪费,几乎全都用上了。
  更为关键的是,李衍会练钢铁,这可是工业化的基础。
  而最关键的还是,李衍的眼光远超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他的一个小主意,就能点醒数万研究人员,然后让研发前进一大步。
  减短节说。
  经过包括李衍在内的无数人的无数努力,世上第一个火车头终于研制出来了。
  而今日就是这个火车头试行之日。
  这样的日子,对火车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李衍,怎能不亲自来见证?
  所以,李衍早早的就来到中科院,然后和所有科研人员一块看着那个在李衍看来又大又蠢又难看的火车头,以及围着中科院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六条铁轨。
  说起这铁轨,也是有故事的。
  给铁轨定宽度的时候,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不敢擅自做主,所以请李衍来定夺。
  李衍清楚的记得后世的铁轨是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因此,第一个想法是给中科院这个数值。
  可问题是,现在的长度单位跟后世的不一样。
  大中以前的长度单位就不说了,差不多是一朝一个样,总变。
  而大中朝的长度单位,是李衍强行归定并强行推行的。
  为此,李衍还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当时,李衍当着十几万人的面迈了一步,并将那一步定为“一米”——这一长度单位也被称为“衍米”。
  尔后,李衍当众宣布,这就是他这个政权的长度单位,并且规定,一米等于三尺,一米等于十分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一米等于一千毫米,三米等于一丈,一千米等于一公里。
  就是现在,李衍迈得那一步,都还在汉城辽东王府前——有一个罗马雕刻大师,给李衍雕刻一尊石像,那尊石像代替李衍一直迈着那一步。
  李衍那一步只定不可能毫无偏差的等于后世的一米。
  所以,李衍就是给中科院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这个数值,也绝不可能等于后世火车轨道的长度。
  后来,李衍想通了,自己又何必纠结后世火车轨道的宽度?自己是始创者,应该是后世的人追寻自己的脚步才对。
  最后,李衍故技重施,走了两步,规定这就是铁轨的宽度。
  按说,李衍走的这两步应该是两米才对。
  可李衍这两步走得有点小了,结果只有一千八百七十六毫米。
  这也就成了这个世界的铁轨之间的固定宽度。
  再顺便说一句,在研制出这个火车头之前,李衍和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来了蒸汽机车,也就是在蒸汽机的带动下能跑的车,那车的时速四到五公里,比人走得还慢,并且不会拐弯。
  可即便如此,那辆蒸汽机车仍给李衍和数万科研人员,尤其是后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这也是李衍和数万科研人员能研制出来火车的原因。
  而此刻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


第七百八十五章 工业革命
  ……
  “呜呜呜……”
  “呼哧、呼哧、呼哧……”
  亲眼见证火车头跑起来了的李清照,忍不住激动道:“跑起来了!跑起来了!官家,快看,这火车真的跑起来了!”
  与李清照相比,早已见过蒸汽机车跑、并且反复实验过多次的一众科研人员,虽然也很激动,但却远没有李清照这么激动。
  刘慧娘看了一会,道:“官家,咱们似乎是研制成功了,只是……这火车的速度,与官家所说的,比马跑得快无数倍,差很多啊。”
  这火车头的速度比之前的蒸汽机车的速度要快上不少,大概能达到时速十五六公里的样子,几乎相当于一个人快走的速度,而且,因为有铁轨,它还解决了不能转向这一弊端。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向前迈了整整一大步。
  当然了,这火车头离能投入使用,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可虽说如此,见,在自己的带领下,人类终于研制出了火车,李衍还是很高兴的。
  李衍对刘慧娘、李清照、白瓦尔罕等人说道:“虽然它现在还很慢,可朕相信,不久的未来,它一定能改变人类的出行!到那时,朕要在大中的所有地区都铺满铁轨,不,朕要在全世界都铺满铁轨,到那时,从东京到燕京只需一天,从燕京到高棉也只不过三五天,从燕京到遥远的西方也不过十几天!”
  听完了李衍的畅享,李清照想说:“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可看着不远跑动的钢铁怪兽,想到李衍以往所创造的种种奇迹,李清照忍不住又心道:“也许真会有那么一天也不一定。”
  突然!
  还在跑动的火车头出现了一声怪响!
  李衍等人全都将心提了起来,白瓦尔罕更是一边往火车头那里跑、一边问道:“怎么回事?”
  不长时间过后,处于火车头中的人,探出头来,大声回复道:“转曲杆断了,木头做的不行啊,必须得用钢铁制做才行!”
  慢慢的,火车停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