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傅迟疑了一下,道:“那……朱皇后你准备怎么办?”
  王时雍道:“下官准备将朱皇后献给辽东王,以取得水泊梁山的人的信任,这样才一定能为赵氏宗社留下一丝血脉。”
  “这……”
  孙傅有些迟疑!
  王时雍道:“太傅,此时要以大宋江山为重,何惜一皇后?”
  孙傅心理挣扎了一会,然后一咬牙,道:“就依你!”
  在孙傅亲信的带领之下,王时雍来到一尼姑庵,然后见到了朱琏母子三人。
  王时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跟朱琏说了他的计划。
  朱琏大哭了一场,然后深明大义的带着女儿柔嘉公主跟王时雍回到了皇宫。
  两个时辰后,王时雍派心腹之人送皇太子赵谌去安全之地躲避。
  可不知怎么的,这个消息竟然被民众知道了。
  一些民众围着赵谌的马车号啕大哭——有人跪拜在地嚎哭,也有人拉着车辕哭断衷肠,还有人甚至哭倒于地。
  突然!
  马车之中的赵谌,发出一声惨叫!
  百姓七手八脚打开马车一看,赵谌已被人用手弩射死在车中。
  王时雍得知此事之后大怒,命人将当时在车边的百姓全都捉了起来,彻查此事。
  可查来查去,就是查不出来是谁射杀了赵谌。
  最后,此事不了而了之。
  孙傅对赵谌横死一事,感到极为愧疚,数日之后在李衍入城之际,吊死在自家的厅上。
  ……


第六百四十三章 奇取汴梁城(十四)
  ……
  第二夜。
  金军加大了攻城的攻势——不仅又调来了一万最精锐的女真兵,还换上了极为擅长攻城的金国名将完颜银术可来指挥这场攻城战。
  在完颜银术可的指挥下,金军在宣化门外连夜安了礟石(石砲)三百余座。
  战争一打响,完颜银术可就指挥三百余座礟石猛攻宣化门。
  霎时间,飞石如雨,斗大的石块被抛入城上,遭击中的楼橹无不损坏,白天时候武松等人指挥百姓修的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仅一轮砲击,就被轰碎得七七八八。
  不少躲避不及时的踏白军将士和百姓,当场被砸成肉酱。
  范琼见状,忙对武松说道:“武都统,咱们必须还击,否则百姓会被吓跑的。”
  武松听言,命人推来了几十门没良心炮。
  砲击过后,金军开始组织攻城。
  在完颜银术可的指挥下,金人推出来了一百多辆大车。
  这些大车上装载巨木,搭成房屋形状,外边蒙上生牛皮,再裹上铁片,这样即使神臂弓也射不穿。
  这种器械类似于装甲车,金人称之为洞子,人藏在洞里,推车前进。
  另外,这种洞子,内里还可装载填濠之物——分为三层,下边是用大树枝子绑成的支架,中间是细密的草席子,最上层是土,这样填护城河,填塞物不会散开,可缓缓沉入河中,如此连续不断进行,便可将护城河填平,这洞子与梁山军的飞桥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
  这洞子虽然巧妙,可没良心炮却是它的天然克星。
  没良心炮射出去的巨大炸药包,产生的强烈爆炸冲击,所过之处,碉堡,人马都会被炸飞,其主要攻击力,不是靠爆炸或是其中的铁丁、铁片,而是靠震——被它震死的敌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却七孔流血。
  数十门没良心炮一通狂哄乱炸之后,为金人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的洞子,全部停止,其中的金兵几乎全都被震死。
  见洞子无用,完颜银术可被打愣了。
  缓了一会,完颜银术可只能跟完颜昌等人昨夜一样,派金兵冒着没良心炮和轰天雷以及箭矢攻城。
  不过——
  与完颜昌等人不同的是,完颜银术可命人又推来一种叫做鹅车的攻城器械。
  顾名思义,鹅车形状似鹅,下边有车轮,头顶包裹着铁皮,数百人推着它前进,士兵可通过它直接登上城墙。
  与此同时,完颜银术可又命人运来了大量云梯、火梯等攻城器械,向城楼发起一次又一次猛烈冲锋。
  可这种攻击也破不了没良心炮加轰天雷的组合。
  更何况,还有踏白军将士的神箭和悍勇做辅助。
  其实,拥有众多重武器、单兵作战能力超强的踏白军,最不怕的就是这种定点攻击,与完颜银术可的这种定点攻击相比,因为人数比较少,踏白军更怕完颜昌等人昨夜所使用的人海战术。
  强攻了一阵之后,完颜银术可也看出来了,他这以往无往不利的攻城之术,在梁山军这里一点都不管用。
  没办法,完颜银术可只能找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提议,继续用人海战术攻城。
  完颜宗翰是了解完颜银术可的,知道,完颜银术可如果说这么攻不行,那这么攻就攻不下汴梁城。
  完颜宗翰沉默了一会,然后将完颜昌、完颜阇母、完颜宗贤、完颜宗隽的兵马全都派给了完颜银术可,令完颜银术可可指挥的人马达到三万七千人。
  这几乎是除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手上的各一万多预备役以外金军目前能调动的全部人马——其余金军都在阻挡梁山前军和左军,如果不是有那些金军阻挡,刘锜和韩世忠早就杀到汴梁城下了。
  金军可能也知道,今夜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因此,发了疯似的猛攻。
  只可惜,今夜不是昨夜。
  昨夜,金军如果这么拼命,兴许已经攻破汴梁城了。
  可是今夜不行。
  今夜,汴梁城的城墙上,可不仅仅有八千多踏白军,还有近万宋军将士和死士,更有二十多万民众。
  更关键的是,不少原来宋朝的官员、将校,像唐恪、徐处仁、张叔夜、吕好问、胡直孺等,也都上了城墙,指挥民众保卫汴梁城。
  这些人中,有不少根本就没打算投靠李衍、投靠水泊梁山,像徐处仁、张叔夜、胡直孺,上城之时就直说:我等只为杀金人报仇而来。
  可不管怎么样,今夜都形成了,汴梁城中军民齐心协力抗金这个事实。
  天蒙蒙亮,完颜宗翰不甘心一叹:“大势已去!”
  完颜宗望也很不甘心,道:“最后再攻一次,如果再攻不下来,咱们就放弃。”
  言毕,完颜宗望就冲他的儿子陆笃诜与尚富皂一点头,示意他们带他自己的亲卫军去一同攻城。
  可陆笃诜与尚富皂刚列好队,远处突然传来了万马奔腾的声音!
  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金人大惊,随即向那万马奔腾传来的方向看去,就见那里飞土扬尘,好像有上万骑兵冲来。
  上马骑兵已经能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了,更何况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手上才五六万精兵,其中大半正在攻城,万一这上万骑兵后面还有敌人,那后果将不堪想象!
  完颜宗望赶紧命令已经集结好的亲军上马,准备迎战。
  完颜宗翰则让人鸣锣收兵,叫回还在攻城的完颜银术可等金将和那已经不到三万的大军。
  另一边,武松等人也听见了那万马奔腾的声音,看到了那漫天的尘沙。
  范琼很激动地问道:“武都统,可是援军来了?”
  武松并没有立即回答范琼,而是先从亲卫手上接过千里镜,看了一会,才大声宣布道:“兄弟们,咱们的援军来了!”
  听了武松此言,所有人都喜出望外,这其中又以民众为最,因为这意味着,汴梁城终于守住了,他们终于安全了,历时三个多月的恶梦终于结束了。
  李义问道:“统都,来得是哪支部队?”
  武松笑道:“天下第一营。”
  ……


第六百四十四章 天下第一营
  ……
  柴进、武松等人奇取汴梁城了之后,立即就传出消息,将此事告诉给了李衍以及济州大本营,并发出求援。
  接到柴进、武松等人传回来的消息之后,李衍大喜,随后将杨再兴叫来,道:“我若让你带第一营穿过敌占区增援汴梁城,你可能做到?”
  杨再兴掷地有声道:“君上当初创建第一营的时候,取名‘天下第一营’,是以,其他军队能做到的事,天下第一营能做到,其他军队做不到的事,天下第一营也能做到。”
  这不是杨再兴傲,而是第一营的确有这个实力。
  无论人,还是马,第一营都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他们的人出自梁山军的各个部队,可以说,只要是杨再兴看上的,李衍大笔一挥,那人就得乖乖去第一营报道。
  他们胯下之马,是从水泊梁山的十几万匹好马中筛选出来的,有一些更是当年天祚帝所养的日行几百里的宝马,而且,第一营的将士向来是一人三马,有些甚至是一人四五马,三千人的部队就有一万三四千匹马。
  这样一支部队,不在关键的时候担当大任,能对得起“天下第一营”之名吗?
  当初,李衍派第一营当左路军前锋,第一营连挑金军十八座营盘,不仅将金人的胆吓破了,就连韩世忠都不敢用这支冒进的部队,然后把第一营还给李衍。
  在杨再兴等第一营的将士看来,他们那不是冒进,只是正常发挥他们的实力。
  因此,对于韩世忠剥夺了他们的先锋位置,第一营上下无不憋着一股火,盼望着有如今这样的机会证明他们自己。
  李衍不再废话,直接命令第一营出发。
  第一营如猛虎出笼一般,一路之上连挑了几十个金军营寨,杀死上万金兵,直奔汴梁城杀来。
  为了展现出他自己的实力,第一营的将士,吃住全在马上,仅一昼夜就杀到了汴梁城下。
  因为第一营向前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直到现在,完颜宗望都还不知道,东路军的前路已经被第一营打乱了,现在正节节败退,梁山左路军离汴梁城越来越近。
  来到汴梁城下,杨再兴等人就看见,有一万金骑拦住他们前进的道路。
  见眼前这支金军,气势不凡,杨再兴大笑道:“终于看到了一个能战的对手了,孩儿们,随我杀!”
  言毕,杨再兴就一夹胯下宝马,然后挺枪直冲完颜宗望的亲军杀去。
  金军北征南战,所向无敌。
  而完颜宗望的亲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更何况,等第一营到了近前,他们已经看出来了,这支梁山军的马虽然不少,但实际人数却只有不到三千人,也就二千七八百人。
  这有何惧?
  陆笃诜与尚富皂等金将,击鼓而行,迎着第一营呼啸而去!
  三箭之地,双方皆控马缓行。
  两箭之地,双方皆打马狂奔。
  一箭之地,金军将士张弓搭箭。
  与此同时,第一营突然变换阵型——三百铁浮屠突然从锥型阵中冲出,然后护着其余第一营将士继续冲锋,而其余第一营将士全都似猿猴一般将身体藏在马腹之下。
  金军两轮齐射了之后,除了射死几十匹运气不佳的战马和几个运气不佳的第一营的将士以外,对第一营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而这时,两军马上就要接战了。
  战马被射杀了的第一营将士,很从容的更换了战马,然后拿起自己熟悉的兵器。
  这时,第一营的阵形再变,铁浮屠退回到锥形阵中间,杨再兴再次成为锥尖——在第一营,铁浮屠永远都只能是挡箭的存在,只有最差的第一营将士才穿那笨重的铁甲,而最优秀的第一营将士,在战场上只有一件事干,那就是杀人!
  杨再兴一马当先,杀入金军当中。
  马如虎,枪如龙,在杨再兴手底上,绝没有一合之敌,哪怕这是金军精锐中的精锐。
  陆笃诜与尚富皂两兄弟初生牛犊不怕虎,哥俩双双来战杨再兴,结果仅一合,就被杨再兴全挑下马,然后被万马踏成肉酱。
  亲眼看见这一幕痛失两个爱子的完颜宗望,身形一晃,便从马上掉了下去,然后昏死过去!
  实话实说,完颜宗望的亲军,确实是精锐中精锐。
  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第一营的将士,各个是高手,可以说最差的也是百人敌,更有绝世猛将悍将万人敌杨再兴冲充当其矛头。
  杨再兴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仿佛立地太岁,人间阎罗!
  说是迟那是快,仿佛眨眼之间,第一营就将完颜宗望的亲军杀了个对穿,让完颜宗望的亲军丢下了两三千俱尸体!
  其中,仅死在杨再兴手上的就有大几十人之多!
  而这还不算完!
  杀了个对穿之后,第一营快速变换阵型,然后调转马头又杀了回去。
  如此反复三次,号称“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獭”的金军精锐女真骑兵,竟四散而逃,不敢正视第一营一眼。
  这时,完颜宗翰的亲军(一万五千多女真铁骑)向着战场弛来。
  杨再兴和第一营这才罢手,然后从容不迫的操控战马向着汴梁城驰来。
  墙上之人,全都看傻了,不想世间竟然有如此强军,有如此猛将!
  吴革指着杨再兴问武松:“那位大将是何人?”
  武松笑道:“那是当世第二猛将杨再兴。”
  随着年龄的变化,杨再兴渐渐达到巅峰时期,已经超过已经开始过了巅峰时期的卢俊义、杜壆、史文恭等人,如果不是上面还有一个李衍压着,如今,杨再兴就是天下第一猛将了。
  顺便说一句,跟杨再兴情况相似的还有姚兴——这两年,姚兴的实力也是大增,也开始超过卢俊义、杜壆、史文恭等人。
  就凭杨再兴刚刚一人挑杀了一百多金军将士的辉煌战绩,就是说杨再兴是当世第一猛将,也没有人有异议,何况只是当世第二猛将?
  吴革有些好奇,进而问武松:“那谁是当世第一猛将?”
  武松道:“自然是我家君上。”
  吴革以为武松这是恭维李衍,微微一笑。
  虽然吴革没说,但武松也看出来了,吴革不信李衍是当世第一猛将。
  武松没有解释——没见过李衍出手的人,的确很难想象李衍的武艺到底有多高、力气到底有多大,绝不是杨再兴可以比的。
  第一营所表现出来的战力,实在是太强悍了,以至于完颜宗翰对第一营都深深的忌惮,哪怕它只有两千多人。
  另外,完颜宗翰也真是输不起——如果完颜宗翰的亲军再败,那金军的精锐可就算全都败了,这对金军的士气将有极大的打击,甚至有可能会令金军就此一蹶不振。
  所以,完颜宗翰的亲军最后并没有向第一营发起进攻,数万金军眼睁睁的看着第一营从容不迫的来到汴梁城下。
  武松见此,大笑道:“都随我去迎接杨都统进城!”
  ……


第六百四十五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
  ……
  城门大开,武松等人迎接第一营入城。
  第一营离城门还有一段距离,所有人就都感觉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煞气,压得他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未几,杨再兴便率领第一营的将士们鱼贯进入城中。
  这时,所有人都翘首以盼刚刚大展神威的青年将军的样子。
  只见这杨再兴,头戴凤翅银盔,身穿鱼鳞细甲,手执滚金枪,腰悬竹节钢,穿一件白战袍,跨一匹银鬃马,面白唇红,微须三绺,腰圆膀阔,头大声洪。
  真个是:英雄盖世无双将,百万军中第一人!
  来到众人面前,杨再兴翻身下马。
  这时人们才看见,杨再兴中箭了,而且不是一枝,而是三枝。
  见众人看自己身上的箭,杨再兴低头看了看,然后轻描淡写的拔去,就像拿掉粘在他身上的几根稻草一般,看得无人不佩服不已,都心道:“辽东王有如此猛将强兵,天下谁人敢欺?”
  武松上前一搂杨再兴的肩膀,道:“刚刚那仗打得漂亮,等闲下来了,俺请你吃酒。”
  杨再兴道:“好,不醉不归。”
  这时,李助纵马而来。
  见到李助,杨再兴拜道:“见过李宣抚。”
  李助赶紧下马,道:“杨都统客气了……杨都统刚刚那一仗打得甚好,打出了我梁山军的威风。”
  说这话的时候,李助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看四周,只见原本还有些摇摆不定的人,现如今都有了向水泊梁山靠拢之意。
  李助心道:“大事定矣!”
  杨再兴并不太善于言辞,与处理人情世故相比,杨再兴更喜欢在战场上厮杀,不管遇到甚么事、甚么人,只要一枪就可以解决,如果一枪解决不了,那大不了再来一枪,而与人打交到,则要复杂得多。
  本着“早点将君上交代的事情处理好早了”的态度,杨再兴直接说道:“请问哪位是唐恪唐相公,哪位又是陈希真陈国丈?”
  唐恪和陈希真听言,先后道:“我是唐恪。”、“老夫陈希真。”
  杨再兴道:“传君上旨意,唐恪任京畿路宣抚副使,陈希真任同知,凡京畿路之事,李助、唐恪、陈希真皆可商量决定,无需请示,另,金人围困汴梁城期间,属特殊时期,不可按寻常之理罪责,因此特降下大赦,所有人皆免责,原宋臣或有才之士,李助、唐恪、陈希真可酌情、酌才予以安置,务必做到才尽其用,不使人才流失,不使中国损失。”
  简单一点说,李衍下得这道旨意就是,以前的事我全都不计较了,你们快来投靠我吧,我保证人尽其才,让你们全都能学以致用。
  当然,李衍下这道旨意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宣示主权:汴梁城是我李衍的了,大宋的江山也是我李衍的了。
  对于李衍的这道旨意,高兴的有之,悲哀的有之,羡慕的有之,嫉妒的有之,重新规划前程的也有之。
  而这其中,唐恪的心情无疑是最复杂的。
  曾经已经坐到了宰相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位的唐恪,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宣抚副使而激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宣抚副使已经是目前汴梁城中的第二高位了,总不能让他的职位高过李衍派来代表自己的李助吧?
  所以,李衍能给他宣抚副使之职,已经是非常器重他了,对此,唐恪心里很清楚。
  另一方面,唐恪也实在是有点难以接受已经历时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大宋就这么亡了,就这么被水泊梁山所取代。
  再有,唐恪也很庆幸——他庆幸李衍赏识他,并给了他证明他自己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洗刷他自己的污名。
  最后,对水泊梁山的政治政策和目前的地盘、格局已经有所了解的唐恪,隐隐感觉到,如果李衍走得顺利,那李衍所建之国,恐怕不会小于汉唐,进而对未来很是期待。
  总而言之,唐恪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
  不过唐恪到底是当过宰相之人,虽然内心复杂无比,但很快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郑重朝东方一拜,道:“臣领旨。”
  与唐恪相比,陈希真的情绪就要简单得多。
  陈希真无比喜悦的想道:“难怪我那女婿能一步一步走到今日,未来问鼎天下,其看人的眼光真准,也真有用人的气魄!”
  不怪陈希真会这么想。
  论名声。
  如今的汴梁城中,集中了宋国的无数人才,仅担任过宰执的,就有十几位。
  再来说陈希真。
  此前,陈希真只是一个六品武官,纵然有些名声,也不可能跟那些当过宰相的人相比——这些当过宰相人,有一个算一个,纵然不是合格的宰相,但也绝对全都是人才,至少治理一方,治理一个没有那么复杂内部和外部关系的一方,绝对都没有问题。
  论亲厚程度。
  先不说汴梁城中有柴进、燕青、武松这些跟了李衍十几年李衍十分信任的老兄弟。
  陈丽卿虽然很得李衍宠,但说到底,陈丽卿只是李衍的妃子,李衍的王后是刘慧娘,而刘慧娘的父亲刘广此时也在城中,之前夺城门的时候也立了不少功。
  可李衍并没有让那些宰执、柴进、花荣、武松、刘广等人当汴梁城中的三把手,而是让他陈希真当汴梁城中的三把手。
  在陈希真看来,李衍这绝对是慧眼识珠。
  至于屈居李助和唐恪之下,陈希真一点意见都没有。
  李助是代表李衍之人,位置不可撼动。
  唐恪的名声虽臭,但再怎么说也是前宰相。
  总之,陈希真非常满意李衍对他的安排。
  所以,唐恪领完旨之后,陈希真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面向东方一拜到底,道:“臣陈希真领旨谢恩!”
  李衍只亲自任命了唐恪和陈希真,无疑让王时雍、徐秉哲、范琼等人很失望。
  可王时雍、徐秉哲、范琼他们这些人也能理解李衍这么安排,毕竟水泊梁山才得到汴梁城两天时间,李衍可能连他们的功劳都还不知道,怎么可能任命他们?
  王时雍眼珠一转,然后来到李助身边,小声道:“宣相,杨将军他们中不少人受伤了,得及时处理,再说咱们也不能一直在城门这里说事,您看咱们是不是换个地方?”
  李助点点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那就由王大人给第一营安排一个营地,然后找医师为他们医伤,咱们则回宣抚司。”
  王时雍道:“下官一定安排妥当……宣相,下官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助道:“有甚么话,王大人但说无妨,嗯……君上虽然没提王大人你的职务,但我与唐副宣抚商量过,一会我们再去跟陈同知说一声,就由王大人暂任宣抚参事兼开封府知府,由徐大人继续担任开封府府尹。”
  王时雍明白,李助和唐恪这么决定,主要是为了求稳——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稳定大于一切。这么说吧,只要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汴梁城中不发生大的纰漏,使汴梁城得而复失,自李助以下,就全都立了大功。
  可虽说知道李助和唐恪是为了维稳才重用他的,可王时雍还是非常高兴。
  因为,这意味着,他王时雍是汴梁城中的四把手,仍大权在握,关键是,他可以利用这个权力,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多立些功,进而在新朝谋一个好差使。
  所以,得了李助的话,王时雍在放心和欣喜的同时,建议道:“城东宣抚司太小了,位置又偏,宣相不如考虑将宣抚司搬到都堂去?”
  都堂是宰相退朝后办公之处。
  李助自知,水泊梁山文有闻焕章、赵鼎,武有许贯忠、朱武,还有王伦、萧嘉穗、陈康伯、刘锜、岳飞、韩世忠、吴玠等等一大批后备能臣,他虽然也受李衍器重,却肯定是成为不了宰执之臣的,所以,对于王时雍的提议,李助有些迟疑!
  王时雍见此,道:“宣相,此时万不可拘泥啊,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咱们若是不入驻都堂,怎么能掌管汴梁城?”
  得王时雍这么一提醒,李助恍然大悟,然后道:“好,就将宣抚司搬到都堂去。”
  ……


第六百四十六章 改朝换代的前奏
  ……
  听说李助等人要将宣抚司搬到都堂来,那些搞了半辈子政治的人,怎么会不明白,这是改朝换代的前奏?
  以孙傅为首的还忠于赵宋的大臣们义愤填膺!
  然并卵——
  这毫无用处。
  王时雍已经请李助以宣抚司的名义颁发告书:虽致仕但在京及宫观人、僧道、耆老、军民,于明日午日,赴宣德集议。考虑到人多混杂,无以分别,将文武百官及致仕在京宫观人并分拨赴秘书省、僧道赴宣德门外西关亭、军员赴大晟府集议,各令知悉。
  秘书省是宋朝廷主管馆阁藏书的部门,位于宣德门外右南廊,正对着右掖门。大晟府是宋朝廷掌管音乐的部门,在御街西侧,景灵西宫南边。
  次日天一亮,陆陆续续就有官员来秘书省报到,有军人去大晟府集合,有僧人道士前往宣德门西朵楼,有士庶百姓前往宣德门东朵楼。
  虽然宣抚司的告书上并没有说,集议何事,但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猜到,必是议改朝换代之事。
  等百官基本到齐,王时雍下令关闭秘书省大门,令范琼派兵在门外守卫,任何人不得外出。
  这时,王时雍、徐秉哲等已经归附水泊梁山的官员走入都堂,然后由王时雍当众宣布道:“赵宋已亡,天下无主,以德论,辽东王,尊名李衍,力取燕云十六州,只因不忍汉人自相残杀教胡人渔翁得利,遂将燕云十六州尽数送给赵宋,然赵宋无德亦无能,不仅尽失燕云十六州,还失了祖宗打下的黄河以北之大片疆土,更被金人所废,令汉人蒙羞,不配人主,而我主辽东王,文治武功,皆冠盖天下,实为汉人脊梁,必能外拒强敌护汉人百姓不受侵扰,内治天下令汉人百姓安居乐业,当取赵氏而代之,为天下之主……”
  不管是谁,如今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李衍取代赵氏成为天下之主是最合适的。
  只有那些,或被儒家思想洗了大脑,或是真是受了赵氏大恩的人,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总而言之,当王时雍宣布:“愿意拥立我主辽东王建立新朝的,请签下自己的职位与姓名。”并最先签下他自己的名字之后,数百官员纷纷上前,在一张白纸上写上自己的职位与姓名。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是含泪签下其名的。
  很显然,这些人对宋朝还有些留念或是惋惜。
  然而,有可能是出于害怕,有可能是出于畏惧,有可能是出于为了大义,有可能是为其家族、家人考虑,有可能是为他们自己的前途考虑,尽管他们为宋朝哭泣,但他们还是愿意为亲朝效力、愿意为李衍效力。
  当然,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孙傅道:“主上出辱,太子横死,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大宋亡矣,我护卫太子不力,当以死从太子,请禀报辽东王,孙傅不能为他效力。”
  说这话的同时,孙傅深深的看了王时雍一眼。
  虽然孙傅没有证据,但他也猜出来了,赵谌之死,与已经代表宣抚司发言的王时雍脱不开关系。
  孙傅不恨王时雍太狡诈,只恨他自己的这双眼睛瞎了。
  所以,孙傅甚么都没有再说,也没再看王时雍,而是径直离开了。
  范琼不愿拦下一个已有死志之人,因此放孙傅离开了。
  张叔夜则坦诚回答说:“累世受国厚恩,誓与国家共存亡,实不愿立异姓,悉听处置。”
  言毕,张叔夜也离开了。
  随后,徐处仁、胡直孺等人也没有签名就离开了。
  三十七岁的御史中丞秦桧,也来参加了这个会议,但他拒不签名,并且说道:“辽东王武盖天下,无可否认,但何以有德?辽东王原只是江湖豪杰,上皇不以卑鄙,予以招安,后因为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赐辽东王,古往今来,恩宠至极,莫过于此,今大宋遭难,二圣蒙羞,辽东王不思救驾卫国,却要取而代之,何德?桧窃缘自祖父以来,七世事宋,身为禁从,职当台谏,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大金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威制官吏军民等,必欲灭宋而易姓。又逢辽东王起大兵救都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