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革深吸了一口气,道:“我会向武都统证明,宋人并不全都是懦夫。”
  武松道:“当然,我原也是宋人,东平府清河县人,梁山军的大部分将士,以前都是宋人,我们皆不是懦夫,灭辽、灭高丽、灭泰封、灭日本、灭李朝、灭占婆、灭高绵、灭朱罗,征战四海,威震八方,从来没有人说我们是懦夫,懦弱无能的,只是你们的君主赵氏,并不是你们。”
  与李衍辉煌的战绩相比,赵佶、赵桓父子简直是连比的资格都没有,也没有人好意思将之一同比较。
  更关键的是,武松所言一点错都没有。
  所以,吴革真是无言以对,并开始扪心自问:“由辽东王这个德武兼备的明主当人主真的不好吗?”
  吴革赶紧将这个不该有的念头抛出脑外,然后道:“我等愿意上城抗金。”
  武松很干脆的让潜伏在汴梁城中的水泊梁山工部的官吏给吴革等人分发兵器。
  在吴革等人想来,武松也就给他们分发一些刀枪之类的,不成想,武松不仅给他们分发刀枪,还给他们分发了不少神臂弩和轰天雷,另外,还给他们发了不少甲胄。
  吴革忍不住道:“武都统难道就不怕我们用这些兵器对付你们梁山军?”
  武松看着吴革问道:“你们会吗?”
  吴革没答,依旧看着武松。
  武松笑道:“我们君上还常说,仗打得不是兵器,而是人,虽然你们拿了与我们相同的兵器,但我说一句大话,别看你们也拿了这些兵器,但我们踏白军若想全歼掉你们这些人,绝不会超过半个时辰。”
  吴革等人有些羞怒!
  武松仿佛没看见吴革等人的羞怒,接着又道:“另外,我们君上还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你们大可放心,现阶段我们是不会对你们有所防范的。”
  吴革也不是喜欢夸夸其淡之人,他很干脆的拿好兵器,然后道:“我们走。”之后率领他所招募的死士上了城墙——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武松,他们很骁勇,不会被踏白军在半个时辰内全歼的!
  ……


第六百三十九章 奇取汴梁城(十)
  ……
  “为了君上!”
  “轰!”
  “为了君上!”
  “轰!”
  “为了君上!”
  “轰!”
  亲眼看见三个小个子的梁山士卒,见几十个金军将士一起冲上了城墙,毫不犹豫的操着并不是很流利的汉语大喊“为了君上”,然后一一点燃了数个炸药包向金军将士冲过去与这几十个金军将士同归于尽,吴革终于完全相信,他招募的这四五千死士,在这支不仅军事技能各个极为强悍还各个悍不畏死的传奇部队面前,真的很可能连半个时辰都坚持住就被全歼。
  在那三个小个子梁山士卒的牺牲之下,梁山军很快就打退了金军的这波攻击,攻城也暂时停止。
  武松让人将那三个勇士的尸体找到,然后从他们那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上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名牌,之后看着记功人员一一记下他们的功劳,随后让人将他们的尸体抬到专门停放梁山军将士尸体的地方。
  仗打到现在,开始变得严峻起来。
  金军至少派了三万人一块攻城。
  其实,这也没甚么,如果直接与这三万金军交战,踏白军绝不会惧怕他们。
  关键是,这汴梁城实在是太大了,而踏白军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就算将范琼和吴革的人加上,也不到两万,分散在这偌大的汴梁城城墙上,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且,城上对城外的防御设施,已经全都被金军拆掉了。
  偏偏现在又是黑夜,既可以掩盖金军的主攻方向,又可以限制踏白军将士那百发百中的箭法以及守城部队的重武器。
  综上种种,踏白军只能跟金军拼狠斗勇。
  现如今,武松最盼望的就是早点天亮,那样,他们才不至于用命来捍卫汴梁城。
  在此之前,武松也掌军,可他却没掌过踏白军这样的既特殊又让他无比骄傲的部队。
  武松感觉,此前他的军旅生涯白混了,这才是他真正的第一战。
  因此,武松多少有点紧张。
  为了缓解这紧张,武松主动跟身边的范琼和吴革说:“这三个战士都是大和族的勇士,他们是君上最坚定的拥护者。”
  “大和族?”
  范琼真不知道这个甚么族。
  范琼之所以对武松很尊敬,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踏白军强大的战力、悍不畏死的精神,被折服了,进而一心投靠水泊梁山。
  因为是真心投靠,范琼才想多了解一点水泊梁山这个陌生的势力。
  所以,范琼才对大和族感兴趣。
  武松道:“就是日本人,君上打下日本之后,将日本取缔了,将日本人改为大和族,他们中的只有对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才会被允许加入汉族,这三个大和族的勇士以及他们的子孙从今以后就是汉族人了。”
  见只有立了大功的人才能加入汉族,范琼和吴革,尤其是后者,突然生出了民族优越感。
  与之前被金人欺负到了姥姥家一对比,这优越感又被放大了不少。
  吴革迟疑了一下,道:“他们就这么甘心当亡国奴?”
  武松看了吴革一看,道:“在君上灭掉日本之前,他们才是真正的奴婢,日本权贵阶层的奴婢,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只能为主人而活的奴婢,如今,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再也不用给任何人当奴婢了,且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前段时间,君上招募预备役,有近百万大和族的青少年报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亡国奴,能如此积极响应君上的号召吗?”
  武松说得是水泊梁山的属民没有把自己当成亡国奴,吴革听出来的却是,李衍不仅极为擅长打仗,还极为擅长治理疆土。
  这又一次让吴革动摇了,“由辽东王治理这个国家真不如赵氏好吗?”
  这时,金军又来攻城了。
  武松立即终止跟范琼和吴革说话,继续指挥踏白军守卫城墙去了……
  另一边,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金人全都面沉似水的看着金军攻城!
  煮熟的鸭子到嘴边飞了,这谁能受得了?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可就等着分赵室的皇室之女了,甚至连名单都草拟出来了。
  不想,在最后时刻杀出来了一个李衍,派一支奇兵将汴梁城夺去了!
  一众欲求不满的金人“嗷嗷”叫着要夺回汴梁城。
  完颜宗翰也很生气,狐狸没吃着,反而惹了一身骚,他们费劲巴力将赵宋灭了,最后却便宜李衍了,所以派完颜昌、完颜阇母、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完颜宗隽率三万精锐大军去夺回汴梁城。
  可一打起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金人才知道,这次他们金军真的是碰到硬茬子了。
  三万多精锐女真兵,竟然没能攻下汴梁城,而且还被对方打了回来。
  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气急败坏道:“墙上的是甚么部队,这么凶悍,怎么看都不像是软弱的宋军!”
  完颜昌道:“废话,宋军如果有此等战力,还能被咱们大金打到这里,俘虏其帝?”
  完颜昌又道:“看其战法,好像是梁山军,却又比我交手过的梁山军还凶悍。”
  完颜宗贤道:“梁山军?这怎么可能?他们怎么进城的?”
  完颜阇母道:“可能是从南面渗透进去的,哎,还是兵力不足,否则,国相、元帅也不能抽调南面的兵马与梁山军决战,进而给了梁山军这个机会。”
  完颜宗隽道:“现在怎么办,还攻不攻了?”
  “攻。”完颜宗望的声音突然响起。
  “斡离不!”
  “斡离不!”
  “元帅!”
  “二哥!”
  完颜昌、完颜阇母、完颜宗贤、完颜宗隽一同跟完颜宗望打招呼。
  完颜宗望冲完颜昌和完颜阇母这两个长辈点点头,然后道:“等天亮以后,咱们就更难夺回汴梁城了,另外,前线传来消息,梁山军左右两路大军同时发动了夜袭,显然他们加大了攻势,怕是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攻破咱们的防线来到汴梁城……你们可能还不知道,粘罕刚刚做出决定,三日之内你们如果夺不回来汴梁城,咱们就从宋国撤军。”
  “甚么?撤军?”完颜宗贤和完颜宗隽齐道——他们想不通,完颜宗翰怎么会准备如此匆忙撤军?
  而更懂军事的完颜昌和完颜阇母,却能想明白这是为甚么。
  他们的声势看着浩大,实际上却只有十几万人马,可战精兵其实也就八万多。
  如果汴梁城就占了三万精兵,那他们拿甚么跟梁山军决战?
  ……


第六百四十章 奇取汴梁城(十一)
  ……
  汴梁城中有数以万计的年轻貌美女子已经装好车准备跟他们回东北老家,汴梁城中有无数金银珠宝以及他们闻所未闻的好东西已经装好车等着他们拉回东北老家,却因为梁山军横插一杠子让这些美女、宝物像煮熟的鸭子一样刚到嘴边就飞,上面还说三天之内如果夺不回汴梁城那些美女、金银珠宝、好东西他们就不要了直接回东北老家,以至于金人发了疯似的猛攻汴梁城,想要夺回那些属于他们的美女、金银珠宝、好东西。
  如此一来,给寸步不让的踏白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仅第一夜,就让踏白军折损了将近三成。
  如果李衍知道,踏白军这次有这么大伤亡,一定得心疼的要死——踏白军可是从整个梁山军甚至可以说是从整个水泊梁山挑选出来的精锐,这么大的伤亡,可是极难恢复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踏白军都挺过了最艰难的第一夜。
  白天时候,有利于守城一方。
  而且,踏白军手上有数量众多的重武器。
  另外,踏白军的将士各个是神箭手。
  这么说吧,如果一直是白天,金军根本就没有夺回汴梁城的可能。
  白天时候,金军连试了几次,都被踏白军轻易的打下回去,进而终于确定,他们是不可能在白天时候夺回汴梁城的,然后极不甘心的放弃了白天攻取汴梁城,双方暂时休战。
  在汴梁城中的人看来,梁山军这是守住了汴梁城,进而,无论是原宋国大臣,还是军民,态度都开始发生转变。
  经过这一夜的激战,不仅金军对踏白军的实力有所了解,踏白军对金军的实力也有所了解。
  武松找到李助,推心置腹道:“金军是迄今为止咱们梁山军遇到过的最强敌人,不容小觑,关键是,这汴梁城实在是太大了,咱们的人手又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还请军师想想办法,发动一些军民上城一同守城,这才能确保汴梁城万无一失。”
  李助道:“武都统放心,我已成竹在胸,必不教武都统孤军奋斗。”
  言毕,李助就离开了城墙,然后去找王庆。
  在王庆的引领之下,李助登门来见唐恪。
  见李助和王庆登门,唐恪先是差异一下,随即自嘲道:“不知二位来见我这个误国罪人,有何贵干?”
  李助道:“我主曾说,宋国误君大臣不少,可这其中不包括您唐大人,您在形势不利于宋国时主和、在不能打时主张迁都,都是正确的选择,我主对唐大人您的评价的原话是‘赵桓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仅李纲、唐恪可为相,李纲过刚,又少一分韧劲,非遇明君,难以大用,唐恪始终清醒,对形势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有能力,也有眼力,只可惜少了一分太宰应有的气度,太过拘泥于党争,所以不可为太宰,最多只能为少宰。’。”
  虽然李衍说唐恪不可为正宰相,最多只能为副宰相,但能得李衍这个评价,已经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像唐恪这样名声不好又没办成甚么大事的前宋国宰执。
  这么说吧,有了李衍的这个客观评价,唐恪虽不至于一下子就从误国中解脱,至少再也不用担负罪臣之名。
  所以,唐恪对李衍还是很感激的,道:“求李道长代唐恪谢过辽东王。”
  李助道:“唐大人可以自己跟君上道谢。”
  唐恪何等聪明,怎么会不明白李助这是在替李衍招揽他?
  唐恪道:“唐恪生是宋臣,死亦是宋臣。”
  李助道:“经此巨变,唐大人难度还看不出来,赵宋有今日,实是因为赵佶、赵桓父子没有人主之才,你等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均不被其父子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均被其父子采纳?”
  李助悠悠地又道:“唐大人难道就不想干出一番政绩证明你自己,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盖棺论定?”
  唐恪才五十出头,还可以有很长的政治生命,说实话,他也不甘心就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以目前的名声结束。
  李助又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唐大人博览群书,想必知道,想古往今来,没有永世传承的王朝,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正统,赵宋失德,已丢其江山,今更被金人所废弃,天下无主,自然应有新的德者来统治这天下,此乃天道轮回。纵观当世,有比我主更适合为君者乎?我主德武兼备,爱民如子,亲贤臣,远小人,实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世,唐大人若真是心系天下百姓,应效仿古之贤臣魏徵与我主共同治理天下,而不是愚忠一无德、无能之帝和一已经灭亡之王朝。”
  唐恪沉默不语。
  李助见状,慢慢起身,同时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赵桓虽曾用唐大人为相,却不听唐大人之言,这可是信任?赵桓任用二十六个宰执,如今大多在汴梁城中,赵宋朝廷有文武百官上千人,如今也大多在汴梁城中,李助旁人不先找,第一个来找唐大人,实是因为我主很推崇唐大人,不想,唐大人连这点小儿之理都看不透,让人实在是失望至极。”
  李助悠悠又道:“我主一生没有看错过一人,不想这次竟然栽在唐大人之手,可悲可叹……告辞!”
  说罢,李助转身就走。
  的确。
  如今,吴敏、徐处仁等人也在汴梁城中,找出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可以顶替唐恪,而且城中还有孙傅、王时雍、徐秉哲等掌权之人,实在是没必要最先找唐恪这个已经失势名声又不好的人。
  李助能最先来找唐恪,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李衍看好唐恪。
  这点道理,唐恪不可能想不明白。
  而就像李助所说的那样,唐恪并不甘心带着目前的名声被历史盖棺论定,也怨赵桓不肯听他之言迁都,否则,赵宋绝不会落到今日的这般地步。
  所以,就在李助即将走出门之时,唐恪突然开口道:“以我如今的声望,民众是不可能听我的号召上城墙抗金的。”
  李助回过头看着唐恪,笑道:“我想唐大人应该会有其它办法让民众上城墙抗金。”
  唐恪沉默了一会,才道:“得找几个人帮忙才行。”
  ……


第六百四十一章 奇取汴梁城(十二)
  ……
  开封府前,此时聚集了好几十万人——这些人是来要他们的妻女和看热闹的。
  “快快放了吾妻,否则吾必砸了你这只会欺辱百姓的狗衙门!”
  “梁山军已致,我等再不用受金人所欺,更不用向金人进贡,为何还不速速放我等妻女回家?”
  “求求大老爷放了我家当家的,他只是一个制皮影戏的手艺人,去金国何用?”
  “如今这汴梁城已经是水泊梁山的了,你等还敢扣留我等妻女不还,不怕它日我等送你等上公审台?”
  “放人!放人!快放人!”
  “……”
  现如今,宋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京城百姓对留守司或开封府所颁布的任何公告都已不畏惧,甚至已无感觉,也就是视若无睹。
  想想也是,一个政府混到连首脑都混没了,已退位的太上皇都混没了,皇室男丁全都混没了,不留余力的压榨老百姓,拿老百姓的妻女、财富去取悦敌人,谁还会信任这样的政府?
  更何况,梁山军已经进城,并打退了金人,不久李氏就要取替赵氏,水泊梁山就要取替宋朝,谁还会在乎旧朝的一个衙门?
  不久,从开封府中走出一人。
  民众一看,无不大怒!
  此人是谁?能让民众如此痛恨?
  他就是开封府府尹徐秉哲。
  金人甚么都要,凡祭天礼器、天子法驾、各种图书典籍、大成乐器以至百戏所用服装道具,均在搜求之列。诸科医生、教坊乐工、各种工匠也被劫掠。又疯狂掠夺妇女,只要稍有姿色,即被开封府捕捉,准备送给金人玩乐。
  干这些事最积极的莫过于徐秉哲。
  为讨好金人,徐秉哲将本已蓬头垢面、已显羸病之状的女子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整车整车地装好,准备送给金人。
  试问,汴梁城的百姓能不恨此二人吗?
  徐秉哲好像没看到百姓那仿佛能喷火的眼睛一般,在数百手拿刀弩的衙役的护卫之下,徐秉哲很从容的走到高台之上,然后朗声道:“本官知道你们恨本官,不过没关系,本官不在乎,本官所做的一切,皆是听从赵皇的旨意从事,尽忠职守罢了,赵皇所下达的那些亲笔御书和圣旨本官已经整理好了,谁想看,都可以去开封府看。”
  仅从此事上,就不难看出,徐秉哲是一个不容争议的小人,为了摘出他自己,把赵桓卖了个彻底。
  顿了顿,徐秉哲又道:“好了,废话本官就不多说了,本官想大家也没有心情听本官说这些废话,那本官就直接说你们最关心的事。”
  扫视了一圈,直到所有人都闭上嘴,徐秉哲才又道:“你们想要你们的家人,可以。”
  “太好了!”
  “栓子,你娘可以回家了!”
  “孩他娘,听见没有,一会咱们就能看见大妮和二妮了!”
  “大柱、小柱,你爹要被放回来了,不用去东北受苦了!”
  “快放了我爹!”
  “……”
  可让民众既怒又急的是,徐秉哲又不说话了。
  徐秉哲事先安排在人群中的人,纷纷道:“别说话了!”、“让府尹相公说。”、“还想不想咱们的亲人回家了?”……
  慢慢的,人群又安静下来。
  这时,徐秉哲才又道:“让本官放了你们的家人可以,但本官必须要提醒你们一句,如果汴梁城再次被金人攻破,赵皇必定会再次发下圣旨,届时本官一定会再尊圣旨将你们的亲人捉回来送给金人,用以平金人的怒火。”
  徐秉哲此言一出,顿时又炸锅了。
  “梁山军已经将金人打退了,汴梁城如何会再被攻破?”
  “徐秉哲你不得好死,此等缺德之事,你竟然还想干第二次!”
  “辽东王亲起五十万大军来救援咱们汴梁城,金人怎敢再来侵犯?”
  “……”
  徐秉哲事先安排在人群中的人,又纷纷道:“听听他怎么说,看看他能放出甚么屁来!”
  民众再次慢慢安静下来。
  徐秉哲这才说道:“不错,你们得到的消息很准,辽东王的确亲率五十万大军来救援汴梁城了,而且前军已经分到打到卫南和兰考(紧挨着汴梁城的一个县)了,可没有三五日,梁山军是不可能打到汴梁城下的,在此期间,汴梁城如果被金人攻破了,金人只需半日就能将汴梁城屠戮一空,别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你们还不知道吧,城中的梁山军只有不到两万,而城外的金军却有十几万,梁山军就是再能打,也架不住兵力上有如此巨大的悬殊,所以城破与不破就在旦夕之间。”
  这下子,民众全都慌了!
  徐秉哲又道:“而且,我敢断言,只要天一黑,金人必定会再来攻城,恁地时,可就是决定咱们命运的时候了。”
  徐秉哲安插在人群中的人,纷纷大喊:
  “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我们去帮梁山军守城!”
  “梁山军如果败了,就再也没有人能保护咱们了,咱们说甚么都不能让梁山军败!”
  “俺不想再经历一次国破家亡了,这次,俺就是死也要死在城墙上,也要死在跟金人同归于尽当中!”
  “……”
  在徐秉哲安插在人群中的人的引领之下,人们全都嚷嚷着要上城墙协助梁山军守城。
  在衙门里看到这一幕的李助、唐恪、王时雍,全都是会心一笑,王时雍更是道:“这样的事,交给徐府尹去办,最得力。”
  的确。
  抛开人品不谈,徐秉哲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就以逼赵氏出汴梁城为例。
  为了将赵氏宗族一网打尽,徐秉哲创造了所谓的“五保法”,即“令坊巷五家为保”,实行连带责任制,这谁还敢窝藏赵家人?以至于汴梁城中的赵氏宗族无处遁形,凡是和皇族有关的姻戚无一例外地被徐秉哲抓起来送给了金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秉哲已经不能回头——谁都能保赵氏的江山,唯独他不能。
  唐恪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建议李助找徐秉哲帮忙。
  跟徐秉哲境况差不多的还有王时雍,在逼赵氏出城一事之上,王时雍出的力不比徐秉哲少。
  为保万无一失,李助和唐恪也将王时雍找来共同谋划此事。
  按照唐恪的原话:“如今,汴梁城中已经属于无政府的状态,民众已经不信政府了,在此时还能调动民众的,除了君上那样集威望与实力于一身的救世主,恐怕就只有像王时雍和徐秉哲这样的极为有能力的大奸之人。”
  在徐秉哲的操控之下,二三十万民众浩浩荡荡的冲城墙而去。
  徐秉哲为水泊梁山立下如此大功,王时雍又怎甘落于其后,这是大奸之臣的天性。
  见二三十万民众上城墙抗金,再加上梁山军那强大的战力,汴梁城必万无一失,王时雍在心中盘算了一会,然后对李助和唐恪道:“如今,君上登基为天下之主,只剩一个障碍未扫除,王时雍愿为君上将之扫除!”
  ……


第六百四十二章 奇取汴梁城(十三)
  ……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不想,刚刚才打发了金人,汴梁城就又被梁山军所占。
  而只要不是赵氏掌权,就都不会放过皇太子赵谌。
  只因为,赵谌乃是赵氏的最合法继承人,只要志在赵氏江山,就不会留下他。
  这个道理,孙傅非常清楚。
  当初,启用郭京那个骗子守城,孙傅就已经错过一次了,后来不得已逼赵氏出城,孙傅又错了一次,如果再保不住赵谌,那孙傅可就是千古昏臣、千古佞臣。
  更何况,当初赵桓在出城之时,将皇太子赵谌郑重托付给了孙傅,任命孙傅为太子太傅——赵桓在出城前,曾一再嘱咐孙傅,一旦他被金人扣留,希望孙傅能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赵谌,为赵氏宗社留下一丝血脉。
  孙傅当时含泪答应。
  因此,孙傅现在正在想办法藏匿赵谌。
  事实上,自从梁山军潜入汴梁城之时,孙傅就已意识到,必定会有人找他索要朱琏和赵谌。
  孙傅正密谋用黄金五千两,制造一个赵谌被杀死的事件,以蒙骗梁山的人和金人。
  孙傅计划,派人将赵谌藏匿于民间,然后找来一个貌似赵谌的小孩和两个宦官,将他们杀死,再斩杀十几个死囚,然后对所有人说:宦官偷走皇太子,欲来投军,结果被京城人发现,发生争斗,京城人击杀宦官时误伤皇太子。已率兵平定,将作乱者全部斩杀。
  孙傅还打算,如果事情败露,自己就以死当之。
  然而,孙傅却找不到做此事之人——他陆陆续续找了好几个人,可这些人全都愁眉苦脸,不愿意承办此事。
  孙傅抚膺大恸,说:“不想中国无一男子可以委托大事!”
  就在这时,王时雍主动找上了孙傅,道:“下官愿为太傅解忧,愿为赵氏尽忠。”
  目前,汴梁城中,首官就是东京留守孙傅,次官就是王时雍。
  对于孙傅的工作,王时雍一直很支持。
  就以逼赵氏出城一事来说,此事虽然是王时雍承办的,却是孙傅点头同意的,在孙傅看来,王时雍只是按照他的吩咐办事——孙傅原来是准备交出去一部分皇室之人,保存一部分皇室之人,最终目的还是保存赵氏皇统,不想,金人对赵氏的人员组成了如指掌,最后孙傅只能强留朱琏、赵谌、柔嘉公主母子三人。
  总之,在孙傅看来,王时雍就是他的左右手,唯他命是从,孙傅甚至准备在自己赴义之后让王时雍来接替他担任东京留守。
  这么说吧,孙傅此人,忠是忠,但能力和眼光都很有问题,可以说是比唐恪差远了——唐恪早就看出来了,王时雍此人是大奸似忠,而孙傅却一直认为王时雍是大忠似奸。
  在对待郭京这个人上也不难看出,唐恪看人的眼光的确比孙傅强太多了。
  事实上,如果赵桓能挺一挺唐恪,让唐恪接着当宰相,汴梁城未必会破,至少不会因为郭京而破,留下一段千古笑话。
  王时雍愿意帮忙隐藏赵谌,让孙傅有些心动。
  在孙傅看来,很有能力的王时雍,应该能做好这一事。
  不过,兹事体大,孙傅还是道:“你准备用何法保存太子?”
  王时雍道:“有一内臣,貌似太子,下官可以制造一场混乱,让那内臣代太子赴难,然后将太子藏匿于民间。”
  虽说,王时雍的法子跟孙傅所想的差不多,可孙傅想了想,觉得此法并不妥当,因此不想采纳。
  可就在这时,有人来报:“老爷,范琼率领数百人冲入家中,然后将家里翻了个遍,问他找甚么,他也不说,夫人命小人来找老爷回去制止他们无礼。”
  王时雍眼珠一转,道:“范琼必是去找太子的。”
  孙傅一惊,道:“何出此言?”
  王时雍道:“太傅可能还有所不知,徐秉哲已哄骗了几十万人上城墙协助梁山军守城,以梁山军那强悍的战力,又有这几十万人辅助,金人怕是夺不去汴梁城了,换而言之,这汴梁城已经是辽东王的了,徐秉哲还说辽东王的前军已经到兰考县了,三五日便能到达汴梁城下,不少人都信了徐秉哲的鬼话,以至于不少大臣都投了辽东在城中所设的宣抚司,天下不忠无义之辈众多,那些人怎会不想以太子为晋身之资?”
  事实上,范琼去孙傅府上的确是去找赵谌的,但范琼却不是受王时雍所派,而是受陈希真所蛊惑,王时雍只不过是歪打正着蒙对了,并加以利用。
  听了王时雍的分析,孙傅觉得很有道理。
  其实,孙傅也听说了,不少官员都已经去宣抚司报道去了,其中不乏唐恪、吴敏那样的原大宋的重臣。
  王时雍又道:“太傅您的目标太大,因此所有人都会盯着您,早晚会露出马脚,不如将太子交给下官隐藏,下官的名声已臭,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太子在下官手上。”
  孙傅迟疑了一下,道:“那……朱皇后你准备怎么办?”
  王时雍道:“下官准备将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