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防御据点。
刘延庆采纳了,并亲自率领众将和十万精兵,离开涿州,北上良乡。
良乡距离涿州只有六十里,且一马平川,可就是这么短的路程,刘延庆竟然率军走了整整两天——他要求日行三十里就扎营结寨,埋锅造饭,修筑沟堑堡垒。
总之,刘延庆的思想原则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大军来到良乡后,刘延庆等人发现,良乡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
刘延庆对此感到迷惑不解,进而问郭药师:“郭将军,萧干弃城而去,这是何用意?莫非是在诱敌深入?”
郭药师回答说:“这不足为奇,萧干手中的兵力不足,他撤出良乡,应该是在收缩防线,我猜,他有可能是将兵力集中在卢沟河沿岸,想借河阻击……依我看,我军完全可直接过河,与他决战,然后兵临城下,一鼓作气,拿下燕京。”
刘延庆摇摇头,说:“萧干临河布阵,很明显是在诱我渡河,企图半渡而击,我不能上其当,还是稳当一点好。”
刘延庆率众将领登上良乡城墙。
这城墙很有特色,完全是用泥土堆积起来的,高两丈,厚三丈。
刘延庆看到城外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平地突兀而起,而那小山之上有一座高塔十分醒目。
刘延庆问:“那是一座什么塔?”
郭药师回答说:“那座小山叫燎石岗,岗上的那座塔,是一座空心佛塔,也可用作瞭望军情,站在其上,能北望燕京,南眺涿鹿,周围数十里军情,举目在前。”
刘延庆指着那座佛塔说:“那是个军事要地,应派军守卫。”
站在他身旁的刘光世,回答说:“已经有所安排,请都统制放心。”
刘延庆随后又率众将驰马来到卢沟河边视察军情。
此时,正是夕阳西下,卢沟河河面上金光灿烂,鳞波闪闪,而岸边的一排垂柳,倒映于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画。
刘延庆用马鞭指着河水说:“多好的景致,简直是垂钓的绝佳之地。”
刘光世说:“是啊,卢沟垂钓,风光无限,只是不知道这河中有没有鱼?”
其他将领都沉默不语。
郭药师心想:“作为都统制和副都统,不与众将领谋划怎样作战,却在此大谈什么卢沟垂钓,实在是不该,再者,大战在即,他们爷俩心中还能有如此闲情雅致,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刘延庆又问:“河水深不深?”
郑健雄回答说:“有深有浅,深处可没顶,浅处仅到腰。”
刘延庆很严肃地环视了一下众将,命令道:“现在敌情不明,不能仓促出战,要多开壕沟,多挖堑道,坚壁营垒,以待时机。”
晚上,两名斥候跑回来向郑健雄报告说,河北岸有一大片树林,东西连绵数十里,辽军主力隐藏在林中,枕戈以待。
郑健雄问:“他们大约有多少兵马?”
斥候回答说:“看不太清楚,不过东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养马场,里面养有数千匹战马,根据马匹推断,他们应该不会少于五千人。”
郑健雄决定亲自去一趟良乡,将情况报告给刘延庆。
于是,郑健雄带上十几个亲兵,骑马朝良乡驰去。
郑健雄本是一个文人,后弃笔从戎当上了将军,然后从西北到东南,他长期跟随刘延庆南征北战,战功显赫。
郑健雄走到良乡东北燎石岗附近时,突然发现有一大队骑兵,悄悄绕过燎石岗,直奔良乡而去。
郑健雄判断,这必是前来偷袭的辽军。
郑健雄猜对了,这是萧干亲自率领的一支辽军骑兵,他们企图到良乡南侧去偷袭宋军的粮仓。
郑健雄当机立断派几名亲兵快马去良乡报信,自己则带着其余亲兵朝辽军射击。
辽军遭到攻击,立即调转马头,朝郑健雄冲来。
郑健雄则急忙跑进瞭望塔内,与塔内守兵汇合。
萧干见状,改变计划,集中大队人马向瞭望塔发起猛攻。
郑健雄与塔内守兵最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殉难。
等到杨可世率援军赶到燎石岗时,辽军已撤出战斗,宋军一直追到卢沟河边也没追上辽军。
杨可世想要过河追击,却遭到刘延庆的严厉训斥。
望着滔滔河水,杨可世既不甘又无可奈何。
前军将士听说郑健雄殉国,都纷纷请战,强烈要求杀过卢沟河,为郑将军报仇。
刘延庆却严令:“任何人不许擅自过河。”
其实,刘延庆对郑健雄是有感情的,他对左右说:“健雄跟随我多年,追击西夏,征剿田虎、王庆、方腊,他处处打先锋,没想到今夜他却命陨燎石岗。我跟健雄感情最好,对他的壮烈殉国,我比谁都心痛。但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冷静。要理智,不要冲动。各军要严守阵地,尤其要加强河防,时刻警惕辽军再次偷袭。”
刘延庆的想法是,只要我军在卢沟河畔保持高压态势,辽军坚持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自溃,现在是比实力的时刻,也是比心理承受力的时刻,两军对峙,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一连数日,两军隔河相望,相互对峙,谁也不敢前进,谁也不甘心后退。
萧干夜袭燎石岗,也损失了不少兵马,并没赚到多少便宜。
萧干第一次觉得,宋军的战斗力,也不是那么差劲。
所以,萧干也在徘徊犹豫,他一直在计划偷袭宋军粮寨,希望以此逼迫宋军后退,但看到眼前宋军严阵以待的态势,他不敢轻举妄动。
童贯获悉郑健雄在良乡殉国,也很难过。
同时,童贯对刘延庆连续多日在卢沟河南岸与辽军对峙不主动过河作战很不满意。
因此,童贯派人给刘延庆下达了进军檄书:“大军至良乡后连日不进,是何道理?可否寻求出奇制胜之法?我军比敌军多出数十倍,力量对比十分占优势,望大军能勇猛前进,直达燕京城……”
刘延庆接到檄书,立即在良乡召集众将开会商议。
郭药师献策说:“目前,萧干将主力摆在河北岸阻击我们,燕京城内必然空虚,我们可趁此时机,捣虚而入。我建议,选派一支轻骑兵悄悄东去,从固安渡河至安次,然后直插燕京。燕京城内汉民,若获知王师来到,必为内应,如此则燕京可得。”
刘延庆问:“这条路线你可熟悉?”
郭药师说:“如走自家庭院。”
刘延庆有些迟疑:“固安、安次一带,萧干能不设防?”
郭药师回答说:“从涿州东去固安八十里,从固安再往东北行进一百三十多里,方能到达安次,萧干手中兵力有限,他的防线不可能那么长。”
刘延庆又询问众将,众将都认为这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妙计。
于是,刘延庆批准了这个奇袭燕京的计划。
郭药师请求刘延庆,到时候能让刘光世率军前去燕京接应。
郭药师将这五十多万宋军看了一遍,最后发现,除了被刘延庆排斥在边缘的几支西军,也就刘光世的部队有些战力,所以他才想让刘光世去接应。
刘延庆满口答应。
郭药师率常胜军一千人作为先锋,赵鹤寿、高世宣、杨可世、杨可弼四名将领总共统兵五千作为主力。
宣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夜,六千人马悄悄出发——这六千人马,全是清一色的轻骑兵,他们束马衔枚,偃旗裹甲,从良乡向东疾驰而去……
……
第五百零五章 牧马南山?
……
算算时间,梁山军在云右聚集了已经三个多月了。
之所以迟迟不向燕京发起进攻,主要是因为居庸关和紫荆关实在是太险峻了,而耶律大石又是当世名将,丝毫空隙都不给许贯忠等人,如果是强攻的话,势必要损失惨重。
因此,没有李衍亲自下令,许贯忠不敢下强攻的命令。
可让许贯忠等人不解的是,李衍始终没有下强攻的命令,近期更是将精力全都放在了民生上,像秋收,像疏通河道,像免税收,像商业,像教育,像医疗,像科举,像生育,像治安,等等……总之,好像不准备强攻燕京一般。
在李衍亲自关注下,在当地将士帮忙抢收下,虽然今年的霜下的早了些,但所有庄稼都及时收割完了。
云地的百姓迎来了一个大丰年。
再加上,李衍实行的分土地政策和免税政策。
云地家家户户粮食满仓满谷。
尤其让云地百姓惊喜的是,水泊梁山让他们试种的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比他们之前种的稻子强多了。
很多家庭已经准备明年全种占城稻了。
……
在云地为祸了数年的桑干河和羊河,今年终于没再为祸,哪怕今年的雨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要归功于水泊梁山不留余力的治理。
……
水泊梁山将农业税、盐税等跟民众息息相关的税全都免掉了,而且一免就是三年,只收些商税、酒税、印花税等商业性质的杂税。
虽然收商业税,但水泊梁山却不禁止商业,相反,还大大鼓励商业发展——水泊梁山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商业的政策,像开办银行发行纸币,像为有项目的商人提供低息贷款,像开办集市、草市和夜市等大型集中商业地,等等……
……
在教育上,水泊梁山绝对是花了最多力气的,一口气建了五百所学堂,收了两万多名学子。
而这还只是第一期,水泊梁山计划在两年内,再在云地建一千所学堂——其实学堂好建,关键是教师不好培养,还好,明年开始,济州、乐浪、真番三郡最早的一批学子陆续开始小学毕业,从中选拔一些来搞基础教育,勉强也够用了。
……
医疗这块,水泊梁山也投入了不小的力气,目前每座州城至少开办了两家大型医堂,每座县城都开办了一家中型医堂,另外,水泊梁山还计划在每个村里都建一个小型医堂。
而且,水泊梁山创办的大型和中型医堂,打破传统实行分科诊治——当然,也有综合治理部门。
另外,医疗这块,暂时也是不收钱的——未来势必得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才能长久,免费医疗真是做不起,而且也不利于长久发展。
……
科举已经如期举行,选拔出来了不少人才以及更多的可培养人才。
这批人才,赵鼎将之全部分配下去,辅助水泊梁山的官吏一块管理云地。
有了他们的加入,云地百姓更开始接受水泊梁山的治理了。
……
另外,水泊梁山大力鼓励生育,并设立了重奖——每生一孩,不论男女,皆奖励三元抚养费,另外再额外多免一年农业税和盐税。
这条是李衍一意推行的。
在李衍看来,人口才是硬道理,没有人,想要发展,纯粹是痴人说梦,尤其是在这古代社会。
……
现在军队已经不再出在民众的视野当中,维持治安的全都变成了民众所熟悉的三班衙役。
而且,水泊梁山出台了严密的法律,并将之公布于众,官府断案,一切皆以法律为主,不得徇私舞弊。
……
总而言之,云地一切都走向了正轨,让所有怀疑水泊梁山只懂打仗不懂治理的人全都闭上了嘴,很多之前逃进山里的人,也陆陆续续的回到了云地。
这天,正在看礼部给自己选的秀女的李衍,突然接到内侍禀报:“萧太后派使者来求和。”
李衍一边继续挑他看中的秀女、一边道:“告诉呼延庆,让他跟萧普贤女派来的使者说,我只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它一切面谈。”
萧怀和李貌在云中府逗留了十几日,想要见李衍一面,当面跟李衍请求纳款不纳土,可他们得到的回复全都是李衍在忙,没时间见他们。
后来,李貌贿赂了招待他们的内待,得知,李衍最近一直在跟新得的秀女鬼混,连朝事都不怎么过问,哪有时间理他们?
萧怀和李貌很失望!
一方面,他们对李衍不接纳他们辽国的投降而失望!
另一方面,他们对李衍沉迷在女色之中不可自拔而感到失望——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怎么能这么沉迷女色呐,要知道,现在天下可还未定,你李衍甚至连基都还未登,就牧马南山了?
次日,萧怀和李貌离开了云中府返回燕京。
萧怀和李貌前脚刚走,后脚李衍就从温柔乡中走了出来,然后亲率解烦马军和踏白军去了新州。
一到新州,李衍就下令:“备战,准备武力夺取燕京。”
之前李衍一直没下令武力夺取燕京,一是因为有居庸关、紫荆关、古北口等险关阻挡,二是因为辽军还有一战之力,三是因为李衍想看看宋军还会不会跟历史上一样再吃辽军一次大败。
前两者不用说了,蛮攻的话,必定会有不小的伤亡,而第三者如果发生,那对李衍而言,绝对是最有利的。
首先,只要辽宋开战,李衍就可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其次,辽国兵力不足,要想跟宋国大决战,势必要冒险抽调居庸关、古北口等地的驻防兵力,那样梁山军就可以以很小的代价攻破这几道险关。
再次,五十多万宋军如果连两三万辽军都打不过,那赵佶君臣的威望必定扫地,到那时谋夺北宋必定会容易许多。
因此,李衍一直在等。
直到三天前,柴进和燕青突然给李衍传回来消息:“宋军派郭药师、赵鹤寿、高世宣、杨可世、杨可弼率领六千精骑奇袭燕京,另外又派刘光世率领大军接应。”
看到这份密报,李衍仰天大笑,“机会终于来了!”
所以,萧怀和李貌前脚刚走,后脚李衍就带着大军来到了新城,准备亲自指挥这至关重要的一战……
……
第五百零六章 功亏一篑
……
六千轻骑连夜从固安县城西边秘密渡过卢沟河,然后绕道安次,于第二天晚上半夜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燕京城东一个名叫三家店的村庄前。
在树林里休息一夜。
次日一早,郭药师派手下大将甄五臣和五十精兵组成一个突击队。
突击队员,人人头戴青色幞头,身穿圆领长袍,一副百姓模样,然后有的挑着菜筐,有的担着捆柴,有的挎着竹篮,他们或前或后,装作互不相识,跟着清晨进城运送柴草的马车一块混进迎春门。
甄五臣看准时机,率领五十名突击队员突然暴起,与守门士兵展开血战。
过程有多惨烈,就不多叙述了,总之五十个突击队员最后连五个都没剩下。
不过不管怎么说,迎春门都被甄五臣他们拿下了。
甄五臣果断点燃信号弹。
郭药师见之,立即率队出发。
杨可世、高世宣、赵鹤寿、杨可弼等,也都不甘其后,各自率军快速向燕京城挺进。
六千宋军很快便在燕京城东门前集合完毕,然后准备入城。
不过这时郭药师向杨可世建议道:“咱们不能全进城。”
杨可世不解:“为甚么?”
郭药师回答说:“咱们应该留下一千军马埋伏在城外,一是可以阻击萧干或耶律大石可能回城的援军,二是万一咱们此行不顺利,退出时也可以有个接应。”
杨可世觉得郭药师言之有理,便问高世宣、杨可弼、赵鹤寿:“你们谁愿留在城外?”
高世宣、杨可弼、赵鹤寿三人都不吱声——很明显,他们谁都不愿意留下,想想也是,这可是收复燕京第一功,谁愿意放弃这个大功?
杨可弼是杨可世的兄弟,不可能把他留下。
高世宣是杨可世的老搭档,也不可能把他留下。
最终只能将郭药师的部下赵鹤寿留下。
郭药师令常胜军七名将官各率二百骑兵迅速去抢占燕京的另外七座城门。
杨可世则将剩下的大军分为左右两路,杨可世和郭药师率领左路,高世宣和杨可弼率领右路,分头向位于燕京城西南方向的宫城进军——他们计划包围宫城,活捉萧普贤女。
宋军进城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便人所共知。
有些胆大的居民,跑出家门,站在大街两侧看热闹。
有一个中年男子径直走到大街中间,伸开双臂拦住杨可世和郭药师,激动地说:“两位将军,我是一个汉民,名叫马贤良,闻讯王师入城,我们汉民全都欢欣鼓舞,为表敬意,特献诗一首:破虏将军晓入燕,满城和气接尧天。油然叆叇三千里,洗尽腥膻二百年。”
人群中顿时响呼喊着响应,经久不息。
杨可世和郭药师面带微笑,向人们招手致意。
也有一些胆小的居民,藏在家里,关门堵窗,或是趴在门缝、窗缝上向外窥视。
契丹族和奚族居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深感忧虑,同时又不知该如何应对。
进城时,没碰到像样的抵抗,让宋军从杨可世、郭药师以下全都松懈下来,以至于不少饥饿的宋兵开始不守军纪,纷纷跑进路边的饭馆里大声嚷叫着:“上饭上菜上酒,快!”
饭店老板们赶紧小心伺候。
可有一家饭店老板拒不接待,而且还与宋兵发生冲突,最后被宋兵一刀杀死。
这个被宋军杀死的饭店老板,正是契丹人。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遍了燕京城。
这件事激怒了契丹人,他们纷纷走上街头,阻拦、干扰宋军前进。
一时群情汹汹,好似干柴遇到了烈火一般,情况愈演愈烈。
杨可世一看,这样下去不行,这将耽误军机,遂传下军令:凡是骚扰民居之兵,无论何人,一律就地正法;凡是阻挠宋军前进之人,无论何人,一律格杀勿论;整肃军纪,加速前进。
于是,诛戮万计,通衢流血。
因为宋军的暴行,契丹人和溪人自发的组织起来抵抗宋军——满大街的契丹人和奚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纷纷攘攘,潮水一般地朝宋军涌来。他们手握刀枪棍棒,与宋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燕京城的大街变成了战场,宋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尽管如此,杨可世还是派人回去报捷。
不过,杨可世报捷的对象不是近在卢沟河的刘延庆,而是远在雄州的童贯。
在这件事上,杨可世做错了,一来他耽误了战机,二来他给了刘延庆、刘光世父子推卸责任的借口。
宋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冲破了契丹人的层层阻挠来到了皇城之下。
皇城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城墙高耸雉堞相连,十分坚固。
辽兵隐蔽在城墙上朝宋军连续射击,箭矢如雨,宋军根本无法近前。
杨可世和郭药师先是给萧普贤女写了一封劝降信。
结果,萧普贤女不禁将劝降信撕了,还和其女天寿公主耶律答里孛穿上戎装蹬上宣和门城楼上“亲施箭镞,杀敌卫国”。
在萧普贤女母女的带头下,辽军誓死抵抗。
在这期间,除了斗勇,萧普贤女还与宋军斗智——萧普贤女先答应投降,并提出无数可讨价还价的条件,使用缓兵之计拖延了很长时间。
等杨可世、郭药师反应过来,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而宋军先是找能撞门的圆木找了很久,又听从李处能的建议挖隧道挖了许久,总之,是耽误了不少时间。
驻守在居庸关防备梁山军的耶律大石,获悉宋军已挺入燕京,大吃一惊,随即连忙集合三千骑兵迅速驰往燕京增援。
半路上,耶律大石下令:“所有将士统统脱掉军服上衣。”
居庸关距离燕京城仅有百里左右,黄昏时,耶律大石便率军来到了燕京西城门下。
耶律大石令人向城门楼高喊:“我们是大宋援军,快快打开城门!”
把守城门的宋兵见城外来了大队骑兵,以为真是援军来了,高高兴兴地打开了城门,并落下了吊桥。
其实,这也不全怨宋兵,因为,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刘光世带的援军早就该到了,所以守城门的宋兵才会把耶律大石带来的兵马当成刘光世派来的援军。
耶律大石一马当先带人冲入城中,然后辽军蜂拥而进,二百多名宋兵全部阵亡。
耶律大石令七名将官各率三百精兵,迅速夺取其余城门。
耶律大石要求他们直接砍断吊桥,彻底切断城内外联系,他要让宋军有来无回,要让他们全部葬身于燕京城里!
对于辽军已入城之事,郭药师和杨可世等宋将毫无所知,他们仍在皇城外组织力量攻城。
高世宣和杨可弼带领一群宋兵抬着一根大圆木正在用力撞击皇城的城门。
咚!
咚!
咚!
……
撞击声给皇城外的宋军以希望,给皇城内的辽军以恐惧。
辽兵躲在城门楼和城墙雉堞里居高临下拼命射箭。
嗖!
嗖!
嗖!
……
箭如雨下!
一群宋兵倒下,另一群宋兵立刻又冲了上去。
杨可世焦虑不安道:“今晚无论如何得攻破皇宫,不然我们可就危险了,现在我们是孤军深入,生死存亡全在今夜。”
郭药师对眼前的危险局面有很清楚的认识,他皱眉道:“算算时间,刘光世的援军早就应该到了,可为甚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难道他们不来了?”
杨可世沉默不语。
前不久他与刘光世发生过一次冲突,而且他与刘延庆的关系向来不好。
杨可世忧心忡忡的想:“他们父子该不会因私而耽误大事吧?”
高世宣和杨可弼继续组织撞击城门。
宋军上下都很清楚,这两扇城门关系到成功与失败,也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与死!
天色渐渐暗了。
忽然跑来两个哨兵向杨可世报告:“禀报将军,我们发现一支辽军从西北方向杀了过来,他们全是骑兵,杀气腾腾!”
杨可世一惊,道:“哪来的辽军骑兵?”
郭药师道:“很可能是萧干或者耶律大石的援军进城了。”
杨可世听了,立即将高世宣和杨可弼叫来,商量对策。
杨可世认为,目前的处境很危险,应停止攻城,集合队伍往迎春门一带撤退——杨可世以为迎春门应该还控制在宋军手中,而且那里还有一千援军,所以从那里安全撤出去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杨可世认为,他们是从迎春门进城的,对那一带的道路比较熟悉,所以那一带也便于他们撤退。
可杨可世想错了。
他忘了,他们在那里杀了上万契丹人,以至于那里的契丹人最恨他们。
另一边,萧普贤女带着耶律答里孛进入元和殿,然后找到了两条白色丝带。
萧普贤女是一个刚烈的女子,她不想自己和自己女儿受到侮辱,所以选择为这个昔日帝国陪葬。
耶律答里孛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愿意陪自己的母亲一同去死。
可还没等萧普贤女母女挂好丝带,外面突然有人喊道:“太后,宋兵退了!”
萧普贤女听罢,大喜,连忙扔掉手上的丝带,然后冲了出去,问:“怎么回事?”
很快,两队骑兵从远处冲来。
萧普贤女见之,眼泪“哗”得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时,萧普贤女不是一个女皇帝,只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罢了。
宋军继续向燕京东门撤退。
一个哨兵跑回来向杨可世和郭药师报告:“城外尘土滚滚,有大队骑兵杀来,只是不知是宋军还是辽军。”
郭药师闻言脸色大变,道:“肯定又是辽军援兵!”
杨可世等将则不信,他们认为肯定是刘延庆派大军前来接应。
杨可世与郭药师等将领登高瞭望,只见灰蒙蒙的城墙下,一队队骑兵正在集结。
郭药师眼尖,很快就发现城外一座燕王冢上竖立着四军大王萧干的旗帜,然后道:“你们看,那不是萧干的旗帜吗?”
杨可世等将领顺着郭药师的手指望去,只见四军大王的旗帜在晚风中飒飒飘扬,然后皆面如死灰。
郭药师对援军迟迟不来感到忿忿不平,道:“卢沟河一带的辽军应该不多了,刘延庆怎么不趁机发动攻击呢?卢沟河距燕京城不过几十里路,刘光世的援军早就应该到了才对!”
杨可世默然无语,他也想不明白,援军为什么不来?“难道就是因为与我杨可世有矛盾?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们父子俩的心胸也太狭窄了吧?”
一丝悲凉涌上了杨可世的心头。
杨可世现在既感到惭愧,又感到内疚,他已抱定了必死之心,“仗打成这个样子,我还有何颜面再回大宋?我还有何颜面再去见童宣抚?”
萧干率领兵马从皇城南门的暗道进入城内,然后很快便与萧普贤女和耶律大石取得了联系。
萧干与耶律大石约定分头行动,全歼城中的宋军。
宋军且战且退,来到了双门楼下。
杨可世问高世宣:“这是什么地方?”
高世宣道:“好像是双门楼。”
高世宣的话音刚落,辽军箭矢便雨点一般射来,紧接着一队队辽军叫喊着冲了上来。
高世宣手举长枪,接连刺杀数名辽兵。
两军随后又展开了一场激烈搏杀。
杨可世朝高世宣大声喊道:“不要恋战,赶紧撤!”
突然!
高世宣被一名辽兵一刀砍下马去。
杨可世见状大吼一声,随即跃马冲了上去。
高世宣的臂膀被砍掉大半,血流不止。
杨可世跳下马抱起高世宣,大声说道:“兄弟你不能死啊!”
高世宣睁开眼睛望着杨可世说:“把我的胳膊找到,把兄弟们带出城……”
因流血过多,高世宣壮烈殉国。
高世宣是名扬宋军的神箭手,号称高一箭,曾经与刘锜比过箭,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英雄的,可惜窝窝囊囊的死在了这里。
杨可世好像疯了似的,他挥舞着长枪在辽军中东突西杀,辽兵纷纷溃逃。
宋军将士见主帅都拼命了,他们也都誓死冲杀。
一阵狂杀之后,辽兵退却了。
杨可世下令:“找到高世宣的胳膊。”
几个亲兵转了一圈没找到。
杨可世说:“再去找,必须找到,找不到,咱们就永远留在这里!”
高世宣的胳膊终于找到了。
杨可世这才下令:“将高将军捆在马背上,我要带他一起走。”
杨可世和杨可弼率领残军撤退到了悯忠寺前。
之前分兵前进的郭药师,已在此等候多时了,寺前还聚集着一大群老百姓。
杨可世对郭药师说:“现在怎么办?杀到东门去等待援军吗?”
郭药师说:“我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东门已经失守了!”
聚集在悯忠寺门前的这些百姓都是燕京城里的汉人,他们全都参与了屠杀契丹人的行动,他们望着杨可世和郭药师说:“你们让我们指摘契丹人家,帮助你们杀戮契丹人,现在你们如果出城,我们怎么办?况且现在各城门吊桥都已被砍断,已经没有办法出城了,不如与契丹决一死战!”
杨可世于是又组织宋军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又一次战败。
不可能不败,宋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