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苍白,“这……这可怎么办才好?怎么办才好?”
赵桓探查风声,说是赵构带领着一批人马前往太尉府,他心里担心便命府中下人跟去看看。果不其然,当高俅被押赴天牢后,下人连忙将消息禀报给太子赵桓。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一惊,他没想到最后的王牌也倒下了,还是栽倒在赵构手中。现在高俅的倒台,以他为首的朝中势力,基本上都被赵构连根拔除,没有任何的隐患,而太子赵桓也是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
现在的赵桓除了太子头衔外,再无任何势力。即便是他母后的势力都一并拔出了,这都是赵构做的好事。赵桓恨极了赵构,要不是因为他,也不至于自己什么都没有,要不是他也不至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
此时此刻,赵桓魂不守舍,惊慌失措,又想起一些事情,思索再三后,他还是决定立即前往皇宫,拜见母后,向她禀明情况,然后由他出面说情。因为赵桓自己也贪墨了银两,却不是很多,也有几百万两。
太子赵桓不清楚高俅是否将自己供出去了,要是将他也供出去了,那么真的完了。以宋徽宗对赵构的宠爱,怕是他这个太子真的要被废了,因为借口已经有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赵桓只能让自己的母亲出面。
“太子殿下,您这是去哪里?”
赵桓回头望去,只见一道倩影映入眼帘,那人便是他的结发妻子,也是太子妃朱琏。虽说赵桓心里慌张,看见妻子的那一刻,他的心格外平静,最后他也让朱琏一同进宫。
在路上,赵桓没有任何隐瞒,将事情都说了出来,朱琏二话不说,心痛的说道:“太子殿下糊涂啊!”
“本宫也是无可奈何啊!”被自己的妻子说,赵桓没有任何反驳,他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朱琏乃是名门闺秀,父亲朱伯材,官至武康军节度使。虽然她与赵构见过一面,那个时候赵构还小,可他的威名就算是自己身居在东宫中,还是听说过。此外,就连他的父亲也称赞赵构,可见赵构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虽然妾身不懂国事,也不知太子殿下心中苦衷,可妾身明白九弟绝不是那种凶残之人,更不会真的与你争夺太子之位。若是争夺的话,恐怕早已下手,太子殿下,您糊涂了!”
赵桓哪里敢反驳,只能点头称是。朱琏看上去娇柔,实则外柔内刚之人,父亲又是节度使,可以说算得上名门之后。有些事情,朱琏看得比赵桓要清楚,只因她是局外人,不在局内。
事已至此,也只能选择进宫,请求母亲出面求情,才可绕过自己性命。
赵桓乃是宋徽宗长子,他的生母早已去世了,现在的母亲乃是显肃皇后,也就是与韦氏情同姐妹的郑氏。赵桓知道郑氏与韦氏关系,而赵构又是孝顺之人,只要韦氏出面,那么大事化了,小事化无。
与此同时,赵构、赵有恭等人也进宫了,与太子赵桓进宫的目的不同。赵构进宫是为了禀报此次行动的结果,将所有的脏银,还有那些坦白从宽官员的名单呈交给宋徽宗。
“真是一群好的大臣啊!……”宋徽宗看着那些坦白的官员,记录着他们贪污受贿的全过程,因为记录在案的官吏少数也有十几万两,而且朝中大臣有一大半都参与了。
赵佶看完后,脸上却是苦笑,他心里一直都清楚,却不敢去相信,也不敢接受。
现在他不得不接受,大宋的吏治真的是一塌糊涂了。但是,宋徽宗自己也清楚,这件事多少与自己有关,或许承担的责任更大。若不是他放任自流,也不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大宋经过赵构三次整顿,吏治终于清明了。虽说还有些隐藏在暗处,不过赵构也不打算继续追究了,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更重要。因此,看似结束了,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开始。
第四百四十七章 皇后出面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要奏,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赵构吞吞吐吐地说道。
宋徽宗回道:“你我乃是父子,不必拘礼,有话便说!”
“遵旨!”赵构沉声道,“启禀父皇,太子也参与其中。”
“什么?”宋徽宗大吃一惊,道:“太子也牵涉在内?”
赵构点点头,道:“只因太子乃是儿臣长兄,又是当今太子,未来的皇上,是为储君。若是此事将之公布于众,怕是天下万民对大宋寒心,对皇家有怨言,故而一直未曾行动。”
宋徽宗沉默了,他也不知道这件事该如何处理。虽说他更希望赵构继承大统,成为太子。不过赵构没有这个想法,这事赵佶比谁都清楚。毕竟,他明里暗里都提醒过,赵构就是不为所动,或是左顾右盼,就是不接茬。
若是赵构有担任太子的决心,那么这件事真如赵构所说,太子赵桓参与其中,那便可以快刀斩乱麻,直接将他废黜,由赵构上位。但是赵佶也想过,要是赵桓倒下,赵构上位,势必朝中人心不服,甚至有人说是赵构暗中构陷太子,为得是谋夺太子之位,如此以来适得其反。
赵构将事情原本告知于赵佶,他才明白太子贪污不仅限于银两,还有一些朝中官员也都是他暗中推荐上位,或是助他一臂之力的结果。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太子不仅仅是要被废黜,还会有牢狱之灾。
“太子参与了几件?共计多少银两?”赵佶痛心疾首地摇摇头,苦笑的问一声。
“太子殿下参与的案件多达十余件,共计银两有八百万两。”赵构如实禀报,赵佶以为说完了,而赵构又接着补充:“另外,太子殿下与高俅等人同流合污之时,暗中又安插了一批人做官,还造成无辜官员被贬流放。”
赵佶知道赵桓心里一直有野心,野心勃勃,妄图争夺皇位,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赵佶没有反对赵桓的野心,反而大加赞赏,唯有野心勃勃方能成就大事,这是赵佶一直鼓励的。但是,他没想到赵桓居然走错路,不仅仅贪污受贿,更是暗中培植势力。
身为太子培植势力无可厚非,偏偏行事不够谨慎,还被人抓住把柄,这样一来更是证据确凿。若是真的处置了赵桓,赵佶心有不舍。无论怎么说,太子赵桓乃是他长子,不可能真的一怒之下,直接杀了。
若是不杀,又难以服众。毕竟,赵佶亲自下旨说,不论官员大小,只要被抓到,有真凭实据就一律杀之。若是不杀,任由赵桓逍遥法外,怕是天下万民不服;要是杀了,他又于心不忍,着实两难。
“你以为该如何处置?”最后,赵佶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直接将皮球踢回去了。
赵构像是早就预料赵佶如此说,直接笑道:“父皇不必烦忧,高俅落网后,以太子的本事,不会坐以待毙,必定会找人相助。如此一来,那这件事刚好顺理成章的小事化了即可。”
“也只能如此做了!”赵佶怒气冲冲,却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脸上满是无奈,他也没想到当朝太子居然与朝中大臣一样,没有长远见识。虽有心机,却又不是光明磊落,这让他很是失望。
赵佶已经给过赵桓太多机会,每次都念及赵桓是他长子,这才没有追根究底。若是真的追根究底,赵桓的太子之位必定保不住了。现在他唯一能求助的便是他的母后,也就是当今的皇后郑氏。
“太子,今日怎么有闲工夫前来?”郑氏诧异的看着神色古怪的赵桓,又见太子妃朱琏,微笑地问了一句。
赵桓听闻后,猛地下跪,泣不成声道:“母后,唯有您才能救孩儿一命了!”
显肃皇后郑氏吓了一跳,连忙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赵桓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知,就连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都没有隐瞒。因为他知道赵构都能将高俅扳倒,那他做的事情,基本上也不会遗漏,还不如自己坦白一点更好。
“太子,你真是好糊涂啊!”皇后恨铁不成钢地大骂一声,“你身为太子,居然该如此做,明知道是违背大宋律法的事情,偏偏往上去撞,直到你头破血流了才知道回头,真是好糊涂啊!”
“孩儿求母后救救孩儿吧!”太子赵桓不知是担心自己太子之位,还是悔过自己所作所为,脸上露出愧疚之色。
皇后见赵桓如此模样,她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不过,她无法保证事情的结果如何,只能尽力劝说。现在她也没时间在此地耽搁,直接走向了皇上的别苑处,为得是尽快求情。
皇后让太子赵桓、太子妃朱琏一同前往,她亲自与皇上说说情。由于之前的向太后,让赵佶心里有阴影,故而他反对后宫干政。因此,皇后乃是一国之母,不过她却没有把握,要知道她只是掌管后宫,并无实权。
哪怕她之前也有一批势力,不过这些都被赵构连根拔除了,就连她都差点受到株连。若非事情过去了有些年,怕是以赵构的手段,也能挖出一丝线索。正因如此,皇后手中握有的权力交给赵桓后,她便彻底断了联系,一切由赵桓做主。
只不过太子赵桓的确不是大才之人,不过皇后就是喜欢。毕竟,赵桓不是她亲子,却胜过亲生。
与此同时,赵构、赵有恭二人正在殿内商议大事,皇后以及太子赵桓等人在外稍等片刻。片刻后,宋徽宗与赵构商议的事情已经结束了;皇后乃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他们的地位相似,而太子赵桓却隐藏着一些事情的真相,又是楚楚可怜,这让皇后不愿意也得出面劝说。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赵佶不顾及自己是他儿子,那他得顾及皇后的面子。因此,赵桓才会前去求助于皇后,让她出面说情。
宋徽宗见太子赵桓、太子妃,还有多日不见的皇后也来了,微微一愣,又见赵构心领神会的笑了笑。顿时,宋徽宗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赵构之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本以为那句话不过是戏言,没想到太子赵桓真的求救了,而且那个人居然皇后,这让赵构有些愣住了,也不知该从何说起才好。
第四百四十八章 养不教,父之过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后娘娘来了,赵构等人必须躬身施礼;皇后率先对皇上施礼,再然后接受他们的尊敬。毕竟,皇上为尊,就算皇后母仪天下,也无法与皇上相提并论。
宋徽宗狠狠地瞪了一眼皇后身后的太子,淡淡的说道:“皇后,你怎么来了?”
“皇上,妾身来此是为了太子之事!”皇后也不愿绕弯子,都是明白人,也就开门见山了。再说了,楚王赵有恭、广平郡王赵构都在此,那也就说明这件事皇上已经知道了。
“太子有什么事?”宋徽宗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目光却是阴冷之极,目不转睛的盯着赵桓。若不是他是自己的长子,又是太子,赵佶真的恨不得将他推出去斩首示众。
皇后与他乃是多年夫妻,仅凭宋徽宗的脸色,便瞧出端倪来,她知道这是皇上左顾右盼,故意为之,为得就是让自己主动交代。但是这件事本来就不应该她来说的,最后直接将皮球交给了太子自己。
太子赵桓愣了一会,又见母后点点头,硬着头皮顶着赵佶阴沉的脸色,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全部说了。宋徽宗在心里盘算一下,与赵构所禀奏之事相差不多,那也就是说赵构已经抓住了太子的罪证。
宋徽宗越听越愤怒,脸色愈来愈阴沉,板着脸,默不作声,一直望着赵桓,这让他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或许是做了对不起朝廷的事情,也对不起皇上,这让他有些惶恐不安。
“是否还有遗漏?”宋徽宗板着脸,厉声喝道。
赵桓颤抖的连连摇头,据实回答:“没有,绝对没有!”
他担心皇上不信任自己,又加重了语气,再次强调了一遍。赵构、赵有恭等人缄默不语,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不出声的好。若是真的火上浇油,只怕越烧越旺,最倒霉的是赵桓,必定会受到皇上的怒火。
原本赵构打算让赵桓吃点苦头,奈何想了想,觉得没有必要。即便是赵桓吃到了苦头,最后怨恨的那个人必定是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现在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也就不愿意再继续与赵桓作对。
若是赵桓依旧针对他,也没有任何关系了。毕竟,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赵桓身为当朝太子,居然与那些贪污之人来往甚密不说,还一起分赃银,这让赵佶非常的愤怒,奈何他又不会真的将赵桓斩杀。
高俅乃是太尉,当朝武官最高级别,已经斩杀数位一品大员,又有二品大员数十人牵扯在内。若是真的将赵桓杀之,那么天下人将如何看待他这个皇上,百姓不会说太子罪有应得,而是说他这个皇帝心狠手辣,冷酷无情。
即便赵佶不在乎这些,可是身为一国之君,要是将赵桓所犯的罪过公布于众,又有百姓会说皇家都出现这样的人,那么其他官员贪污受贿,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徽宗每每想起此事,心里一阵烦乱,他没有想到赵桓居然真的够胆如此做。在他看来,每日早朝等事,赵桓都会沉默不语,要不就是其他人发言。原本以为赵桓会老老实实,未曾想到会是阴谋家。
此事之前已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宋徽宗给予警告,只可惜赵桓没有遵守,反而变本加厉,这让赵佶很是心寒,心里堵得慌;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一声,又将目光看向了皇后。
“那皇后以为该如何处理?”
“小惩大诫!”宋徽宗没有直接说出该如何处置,而是将处罚之事踢给了皇后。
皇后焉能不知皇上心意,她也知道赵佶笃定的事情,很难决定。现在这个时候,皇后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是什么话都不说,那来此有何意义;若是不惩罚,不说皇上心里堵得慌,换做自己更是难受。
“禁足!”
“就这样?”
“就这样!”
宋徽宗月皇后二人言简意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知道皇后对赵桓宠爱有加,未曾想到会如此宠爱。即便赵桓犯下滔天大罪,也是一笑置之,哪怕是惩罚,都是如此的轻松。
“是不是太轻了?”
皇后正声道:“若是皇上觉得轻了,那就直接将太子推出去斩首示众如何?”
宋徽宗嘴角抽搐了一下,他被皇后的话说的哑口无言,难以反驳。毕竟,皇后对太子的母爱,不弱于赵桓的生母,只因皇后尚未子嗣,而赵桓生母又早早去世,这样一来便将赵桓视为亲子。
皇后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反话,也是她心中的怒火。此外,皇后也观察到皇上眼中的无可奈何。简单来说,赵佶根本就不会真的杀了赵桓,而皇后正是把握这一点,直接说起了反话。
“母后不是帮忙说情的吗?这……怎么演变成这样了?”赵桓忐忑不安的望着皇后,还有皇上。
他向皇后请安,将事情和盘托出,又请出皇后求情。现在可好,皇后直接说斩杀自己,这话赵桓听完后,哪还有什么其他心思,浑身冒出一身冷汗,吓了一跳,他在担心自己的安危,这让赵佶更慌了。
若是他不是很慌乱,心里定然听明白了,可惜他脑海中一片空白,根本就没有仔细的去想,也就让他担心不已。
赵构见皇后娘娘正话当反话说,进来以后,她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赵佶身上,就连自己等人都置之不理,这份强大的气势,唯有一人可做到。赵桓再一次看向了皇后,直觉告诉她,此名女子不简单。
果不其然,皇后的强势终于展现出来了。
“这……”
“皇上,您是真的要斩杀太子吗?”皇后见宋徽宗脸色舒展开来,本来松了一口气,又被宋徽宗后面的那句话吓了跳,再次解释道:“太子乃是未来的君王,要是真的曝光出去,怕是惹祸上身也不定!”“”
“再说了,养不教父之过也!”
赵佶后面要说的话,硬生生的被打断了,这让他心里有些哭笑不得,又见皇后如此模样,只得出声安抚。但是,皇后最后一句话,让他一愣,他也觉得皇后说得对。
若不是他之前没有想过,现在想想也觉得这件事当真不错。此外,赵桓更多的是沉默不语,一时间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中。然而,宋徽宗自己却是感叹一声:“养不教父之过也,一切都是朕的错啊!唉!……”
第四百四十九章 怀恨在心
赵构等人哑口无言,他们没想到皇后竟然如此模样。按照礼仪来说,皇后乃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现在根本就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就算是赵有恭也觉得诧异,匪夷所思。
赵有恭、赵构二人面面相觑,相视哭笑不得。虽然料到太子会求助于他人,未料到会是皇后。皇后的言语间,仿佛太子没有错,一切的过错都在皇上身上,将所有的罪责推卸的一干二净。
宋徽宗身为皇上,却对郑皇后有些无可奈何。再说了,他心里的确有些愧疚,郑皇后所言正是说中了他心中所想。若不是他自己没有好好管教太子,又怎么会作奸犯科。
若是好生管教,也不至于与那些贪官污吏走在一起,更不会想着争权夺利。如此种种,每每想起,宋徽宗心中有愧。若非他之前昏庸无道的形象深入人心,恰好那个时候太子未真正成长,如此学之,也应证了皇后所言,的确是他这个做父亲的错。
郑皇后自知之前的那番话太过了,就算她是皇后,也没有资格去评论皇上,尤其是在众人面前拂了赵佶的面子,这让他如何下台,又见赵佶面色苍白,无可奈何的模样,连忙说道:“妾身失言了,望皇上恕罪!”
“皇后所言极是,焉有罪责!”宋徽宗没有动怒,也没有训斥,欣然接受的点点头,道:“太子所犯过错,乃是朕之错也!若是太子尚幼时,严加管教也不至于走上这条道路。”
“父皇并无过错,一切乃是儿臣自己所犯的罪,理应接受惩罚!”赵桓犯了错,却听见皇上如此说,将他吓了一跳,他不是逆子,反而是孝子。只因他觉得赵佶将所有的宠爱给予了赵构,自己却不曾得到重视,才会出此下策。
如果赵佶对他另眼相待,那就是另外一番结果。只是赵桓从未在自身上寻找原因,为何宋徽宗会对赵构另眼相看,又十分宠爱,而他身为太子却不受待见的真实原因。
若是两者相比高低立见分晓,赵构以舞勺之年便做出惊为天人的大事,亲自上前线,领兵打仗,又擒拿叛军贼首方腊,还招安梁山水泊的英雄;接着,又在朝中任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信手拈来。
即便是罢官免职,依然有办法重新崛起,此等大事换做旁人不见得做得到。此外,太子赵桓却足不出户,在朝中任职没有办出像样的事情来,还与那些贪官污吏勾结,学会了争权夺利,更是学会了逼宫。
如果不是念及太子是亲子,又是长子,只怕他有几颗脑袋也不够赵佶砍的。毕竟,太子赵桓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夺得太子之位,又暗中与朝中权臣勾结,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这些赵佶都清楚,也都明白,奈何他就是听之任之,任由太子自行决断。只可惜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最后也就伤心了。本想让他与赵构一较高下,还未比试,结果已经出来了。
太子赵桓双膝跪地,俯首贴地,他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父皇没有立即将自己送官查办,也没有任何的责备,还将一切的罪责拦在自己身上,这让他如何心安理得。
原本以为父皇最疼爱的是赵构,如今看来也不见得如此。如果真的不疼惜自己,又怎么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直接将自己打入大牢,或是废掉这个太子之位,直接让赵构坐上去。
“原来都是我自己的过错!”赵桓愧疚的低下头,无颜面对自己的父皇。
当初被赵构所做作为震住了,他害怕自己唾手可得的江山,白白交给了赵构。并且,他手中没有太多的势力,只能依靠那些权臣才有资本与赵构对抗,也是为了稳住自己地位。
“父皇您并没有错!”赵构适时地插嘴,恭敬地说道:“养不教父之过,那不过是普通百姓而言!父皇您是万民之主,一国之君,又岂能说是儿子犯错,就是父亲的最责任,主要还是自身的自制力!”
“若是经受不住金钱、权力等诱惑,就算是跟着后面教育也没有办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负责,要是没有承担责任的心,那就是死性不改。太子已然醒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那你以为该如何处置?”宋徽宗没有接话,而是问了一句。
赵构恭敬地回答:“父皇自有定夺,儿臣听着便是!”
赵桓心里一惊,他诧异的看着面不改色,风轻云淡地赵构,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如果是他的话,估计会落井下石,决不会不动声色,什么都不说,犯了皇上的忌讳,理应处置,无可厚非。
宋徽宗沉思许久,沉声道:“太子听旨!”
“儿臣接旨!”赵桓连忙躬身接旨。
“若无朕之圣旨,不可出东宫半步,也不许与外界官员来往;若是发现,立即严惩不贷!”
赵桓一愣,要不是太子妃将他推搡了一下,只怕他还是愣住了。虽然知道皇后出面,事情会有转机。不过这样的转机来得太突然了,让赵桓有些难以接受,着实让他有些开心,因为他的太子之位仍在。
“朕累了,你们都出去吧!”宋徽宗疲惫的揉揉额头,他是真的累了,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心里累了。
赵有恭等人全部退了出去,就连皇后也都出去了,只留下有些落寞的赵佶独自一人。
赵构、赵有恭见此事已了,也就出宫了!
太子赵桓没有事情,他心里有些欢喜,正当他欢喜的时候,却见皇后脸色阴沉的走了过去。赵桓来不及多想,立即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母后这是怎么了?”
“母后是为你感到不公平!”郑皇后气愤不已,“既然皇上说你没事了,又怎么会让你在东宫足不出户,又不允许与其他官员接触。如此做,时间久了,众人渐渐地将你这个太子遗忘,这与软禁有什么区别!”
赵有恭一愣,他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现在听闻郑皇后的话,赵有恭觉得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没事了,既往不咎,那又怎么会如此惩罚,这让他很是疑惑:“莫非这其中有什么事情?”
突然,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那人便是赵构。现在他回想起刚刚赵构风轻云淡的模样,心里笃定这一切都是赵构搞的鬼。如果赵构不知情,打死他都不会相信。
另外,赵桓本想好好谢谢赵构没有落井下石,可是听闻郑皇后的话,他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因为他的脑海中想起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赵构,这笔账他默默地记在心里,日后再算。
赵构也不会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自己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被赵桓恨上了,这事要是被他知道了,估计会被气死。虽然这一世的赵构不像之前的那样,不过他还真的没有预料到赵桓会记恨自己。
第四百五十章 朝中无人
“老九,我觉得你对太子还是留个心眼比较好!”
“为什么?”赵构诧异的望着赵有恭,他还真的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目前的情况来说,太子赵桓闭门思过,足不出户,又不与外界联系,算是彻底的成为笼中鸟。并且,赵桓的势力已经全部连根拔起了,俨然成不了大事,故而赵构以为没有那个必要再担心。
再说了,历史上赵桓乃是下一任大宋天子,赵构也没有想过自己真的成为皇上。看见自己的父亲身为皇上的身不由己,赵构觉得做皇上还不如现在这样,过得逍遥自在,只要手握大权,就算不是皇上也不会有任何事情。
赵构只想着解决未来的大事才是首要任务,其它的待局势稳定了再说也不迟。正因为赵构如此想,却不曾预料到后面的结果往往超出了他的预计之外太多,最后的事情发展谁也说不准。
“因为皇后!”赵有恭四处张望,压低声音说道。
赵构皱着眉头,费解地问道:“有关系吗?”
“郑皇后成为皇后的事情经过手段高明,又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正因如此,皇上对她敬爱有加,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怨愤!”赵有恭不可置否的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向太后垂帘听政不说,就连皇上登基后,手中握有重权,要不是皇上一直顺从,怕是后果难料!”
赵有恭说的有些隐晦,赵构还是听懂了。赵有恭的意思,只要违背了向太后,很有可能被废黜皇位。那个时候的向太后一直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欢喜的是赵佶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忧愁的是向太后并没有将朝中大权完全放给赵佶,制约了他的权力,也制约了赵佶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赵有恭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皇后与姨母乃是情同姐妹,皇后成为贵妃时,也曾多加照顾姨母。只是人总会变的,在皇后之前还有一位,那便是太子的生母,只是她英年早逝,后来皇后才被皇上封后的。”
赵构心知肚明,他沉默了,就算赵有恭没有指出什么,可是他猜出了郑皇后得到皇后之位怕是手段有些不光彩。如果郑皇后与自己母亲关系一直未变,又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看过母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韦氏真的是孤单无助。
所以赵有恭的话不无道理,他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刚才所言,这又是什么意思?”
赵有恭低声道:“临行前,我瞧见皇后看你的眼神有很大的不对劲,要是没有猜错的话,怕是皇后会说些什么话,那个时候太子势必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赵构一愣,瞪大着眼睛望着赵有恭,见他面色凝重,便知道他说的这些是认真的。但是赵构想来,郑皇后理应不会如此做,还是有些怀疑,最后赵有恭让他亲自去拜会姨母便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
赵构不可能真的会去打扰母亲,就算他不相信郑皇后是这样的人,不过还是防着点比较好。若是没有任何防备,那么真的死的都不知怎么死的。即便太子目前不能与自己争锋相对,不过还是要注意的好。
“皇兄,您心软了!”待众人离去后,宋徽宗赵佶独自一人留在书房中,不知何时赵似从身后出现,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一切以大局为重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