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也见识了赵构的手段。

  与现在相比,以前的赵构不过是小儿科,现在的赵构犹如一刀即将出鞘的利剑,剑刃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那种锋芒无人可以阻挡。即便身为太子的赵桓,在这一刻也沉默了,他也不想成为下一个牺牲者,再说了他身为长兄,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哪怕他恨透了赵构也不能这样做。

  若是做了,那便有失身份不说,还说明他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最重要的是这样做,直接公开了与赵构关系不和,引起皇上的猜忌,那便得不偿失,权衡利弊后,赵桓只能沉默不语。

  “启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赵构上任之日便是他行动之日,没有任何的耽搁,因为接下来的时间不多了,他不愿意耽搁那么多时间处理大宋朝堂之上的问题,能一次性解决就不愿拖拉。

  宋徽宗笑道:“准奏!”

  “微臣要奏请皇上再次清剿朝中贪官污吏!”赵构开门见山道出自己的意思,宋徽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宋大人乃是上次事件的漏网之鱼,想必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必定是其中之一。如此看来,上次的事件还是没有给予位高权重之人一个教训,需要再次清剿才行,望皇上恩准!”

  “说起此事,朕也是心生愤怒!”宋徽宗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大宋都是这样的大臣,那是朕之过也!拿着朝廷的俸禄,还搜刮民脂民膏,这种人当真是该死。”

  “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无论朝中官职多大,做出什么贡献,只要查处真凭实据,贪污巨大,一律杀无赦!”

  赵构高声回道:“领旨!”

  宋徽宗此道命令比之前还要厉害,这一道圣旨发出,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被赵构查到,没有任何理由,一律杀之。此例一开,便是自大宋以来首次大开杀戒,还是以朝中大臣为榜样的杀之。

  这道圣旨下了,那些心理素质差的直接面色苍白,两眼无神,浑身颤抖不已。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风轻云淡,不过内心也是波涛汹涌。现在的赵构已经接旨,那么下一刻便会展开行动。

  若是真的开始清扫,怕是朝中真正不贪污之人甚少。原本宋徽宗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不过事态紧急,他也不能在继续等待了,只能选择快刀斩乱麻,将之处理,免除后顾之忧。

  赵构的屠刀再一次拿起来了,这一次不会轻易地放下,只要没有动摇国之根本,哪怕大出血也在所不惜。赵构负责执行,宋徽宗直接给予支持,而赵构又是枢密院使,掌管军政大权,让人无所遁形。

  群臣都散去了,这一次他们没有在一起相聚,而是直接回府,处理善后。因为他们现在都自身难保,赵构在朝堂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让他们都慌了。

  至于那些坦坦荡荡之人,又看见赵构再一次举起屠刀,他们很是开心。因为赵构东山再起,必定会再掀风雨。

  “殿下,你真的决定了?”潘良贵郑重其事的问道。

  “决定了!”赵构点点头,道:“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上一次因为顾及太多东西,使得清扫也不过是给予震慑。一年时间不到,他们再一次死灰复燃不说,更是变本加厉!”

  “虽说他们是在暗地里收取贿赂,那些明面上大公无私之人,背地里却是道貌岸然。这一次哪怕大出血,一切罪过就由我赵构承担。如今,辽国、金国大战,正是大好时机。”

  “此时不全力以赴,更待何时。若是错过了,下一次就更是难上加难。至于那些中饱私囊之辈,上次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他们不愿珍惜,依然贪心不足,那就必须付出代价。”

  潘良贵沉声道:“如此一来,怕是大宋官吏人人自危不说,更是惶恐不安,这样是否太过了。”

  “若是行事坦荡,光明磊落,那便不必担心;若是道貌岸然之徒,自然不能心慈手软。”赵构义一意孤行,哪怕是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的态度,这让潘良贵很是无奈,却又有些钦佩。

  潘良贵自问自己都没有赵构这样的态度,一人背负起所有的罪责。若论对大宋的忠心,除了赵构以外,再无他人。既然赵构下定决心了,潘良贵也是无可奈何,他不是不知道大宋吏治需要整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只不过以赵构的雷霆手段,怕是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唉!……”潘良贵低头自语一声,“只希望这一次的风雨能尽早结束,要是拖久了怕是对大宋有很大的影响!若是这样做的话,怕是他自己会让人畏惧不已!唉!……”

  赵有恭深深的看了一眼赵构,赞叹一声:“九弟就是九弟,我自愧不如!”

  众人全部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赵构,仿佛他就像是巨人一样,扛着巨大的压力,仿佛什么都难以将他击倒似的。众人都清楚,这是一条不归路,成功则是威名远扬,失败则是千夫所指。


第四百四十三章 势不可挡

  宋徽宗的全力支持,赵构也全力以赴,绝不含糊。在赵构上任短短数日内,便已经缉拿朝中大臣十余人。基本上都是裙带出来,抓住一个人,便牵连出数人的案件。

  赵构掌管枢密院,又有暗中势力,还有监察院,几种势力齐齐出力,任你是何人都得束手就擒,绝无逃脱的机会。即便是偷偷转移财物,都被赵构派人拦了回来。

  此次赵构没有任何顾忌,也不需要留手。经过数日的整顿,朝中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另外一种是中立。至于反对的,那便是手脚不干净,心虚之人才会去反对,不过有些是因为担心这样动摇大宋根基。

  于是,赵构为了安抚众人情绪,又再次请求圣旨,只要你贪污如实缴纳出来,将所贪污之银两悉数上缴国库,那便既往不咎,重则罚俸禄、降三级处理,不至于丢掉性命。

  宋徽宗颁布旨意后,群臣纷纷猜测,心中迟疑,犹豫不决,他们不敢如实供出。但是有了开头,便一切好办。果不其然,在赵构雷霆手段之下,终于有人受不了,畏惧死亡让他说出实情,将所贪污的银两全部上缴国库,赵构也根据圣旨依法处置,并未判其死罪。

  与此同时,京城上下百姓一阵骚动,他们不知道朝堂之事。只是看见时不时的瞧见禁军抓人,一个接着一个的官员落网,又一个接着一个的官员在京城菜市口被处斩。

  短短数日,被斩杀的官吏有数人,全部都是贪污达到千万之巨,实在是难以恕罪,就被赵构斩杀。宋徽宗给予赵构先斩后奏的权力,而他也接到众多大臣反对的奏章。

  每日上朝都是议论赵构过于杀伐,此乃断绝大宋后路之举动。但是赵构当仁不让的给予反驳,咄咄逼人,让人退无可退,哑口无言。

  “身为朝中二品大员,不思进取,不为国为民,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如此险恶之人,留之何用?自古以来,朝中有官吏贪污,屡禁不绝。既然如此,那便给予一次清剿,还大宋一个朗朗乾坤。”

  …………

  “如今大宋身处于多事之秋,这些官员不思国家安危,还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则他们却是丰衣足食,夜夜笙箫;如此之人,亦是该杀!”

  …………

  “辽国、金国两国开战,对于大宋来说乃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身为朝中官员,理应想着大宋未来发展,百姓生活,江山社稷,这些都不想,只想着自身的官职高低。”

  “官级越高,贪污越甚,只因他们忘记了做官是为民请命,是为大宋江山社稷,是为皇上分担忧愁。然则,这些都不曾做到,不仅没有想,反而让百姓对皇上怨声载道,这些人该杀!”

  …………

  无论朝中大臣以什么理由弹劾赵构,他都不会留情面的予以辩驳,这让众人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赵构。那种与生俱来,不惧危险,富贵险中求的欲望,还有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众人闭口不言。

  渐渐地朝中大臣再也不愿提及赵构此行的弊端,只因赵构每次说中他们心中所想。此外,赵构体验过书生的苦楚,他自问不是那种死读书之人,却也懂得其中道理。

  “圣贤之道,难道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若是真的如此,那天下如此多的读书人,为何读书,又为何做官?自古圣贤之道,传授于众人之道理,乃是为国为民,非为己。”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心!无论是十年寒窗苦读,还是习武都是为了精忠报国。诸位皆是朝中顶梁柱,又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若是天下读书人知道做官以后,居然是为了发财,那与圣贤之道相悖,难道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吗?当真是枉为读书人!”

  众人沉默了,那些武将地位在朝中官职一样,可是话语权太低了。他们心中一直愤愤不平,文臣治国,武将镇守边疆,这是历来已久的定律。但是武将在外出生入死,所得功绩不可自傲自满,又受到文臣的打压,这让他们憋了一肚子的火气。

  赵构此番言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若非他们不懂文墨,也不至于被文臣看不起。赵构的话浅显易懂,说白点就是骂他们这些人枉为读书人,根本就与圣贤之道相悖。

  即便是那些文臣都羞愧的低下头,哪怕是潘良贵都沉默不语,因为他自己都觉得赵构骂得对,骂得好。虽说潘良贵自己也是文臣,可他从来没有看不起武将,甚是尊重。

  因为文臣治国乃是和平盛世,要是在战乱年代,还是看武将安邦定国。若是没有武将上阵杀敌,抵御住敌人的入侵,哪里还有文臣耀武扬威。毕竟,敌人真的入侵过来,只怕第一个逃跑的便是这些人。

  赵构的话直指他们本心,因为他们读书时想的便是忠君爱国,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但是官越做越大,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失去了本心,以致于走上歧途,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等屡见不鲜。

  当你权力便大了,诱惑更多了,哪怕是你坚守本心,可是还有人不断地诱惑。无论是钱财还是美女,只要你做了一次,尝到甜头,想要再收手已经发现晚了,这也成为习惯,渐渐地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为得就是自己一生平安,试问那些贪官污吏,他们晚上真的睡得着吗?

  难道不怕某天自己的项上人头被皇上处斩吗?其实,他们也怕,可是贪污受贿就像是吸毒一样,染上后哪怕你想拒绝,都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亲自送到你面前。一环接着一环,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渐渐地成为一种风气,这也是为何北宋吏治较为黑暗的根本,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应该承担的责任,想的是勾心斗角,想的是升官发财。

  此次,赵构也是被逼无奈,要不是时间紧迫之下,也不至于如此做。既然决定了走上这条路,哪怕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便是赵构的坚持。因为他不想看见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哪怕是有一丝苗头都会给他掐灭,只是他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茶

  赵构的一席话让朝中那些手脚不干净之人都低头沉默不语,他们自问之前的自己也是充满着斗志,在大染缸的环境下,让他们的心受到污染,渐渐地他们在权力地位、金钱中迷失自己。

  若是以前的自己,他们当得清官、好官,奈何岁月无情,人性始终会变得。在他们以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的那一刻起,已经无法回头;渐渐地在官场上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沉浸在明争暗斗的权力中。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因为不知道哪天真的脑袋搬家了。每日上朝时,众人提出异议,赵构都会毫不留情的给予反驳,慢慢的众人也都沉默了。

  即便是贪污受贿之人心里也服气了,一切怨不得旁人,只能怨恨自己。若是自己的自制力高点,也不至于沦落至此,更不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忘记了做官的本心。

  “若是殿下早生十几年,或许今日的高俅,也不是现在的高俅。”高俅苦涩的笑了笑,他的确是忘记了自己做官的初衷,忘记了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

  他被赵构的言论征服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如此,要不是位高权重,也不至于如此,更不会提心吊胆。或许就像别人所说的,当遇到生命危险时,你才知道生命的价值。

  现如今朝中那些贪污受贿之人,七七八八的全部落网了,有些贪污甚大之人已经被处以极刑。那些据实告知之人,也都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朝中还有一位没有落网,那便是高俅。

  赵构一心想要除掉高俅,只要除掉高俅,那么太子赵桓作威作福也没有关系,掀不起太大的波浪。

  “九弟如此做,当真是撕破脸皮要与本宫作对了!”太子赵桓面色铁青,气愤的低吼一声。

  赵构东山再起后,便用雷霆手段剪除所有的贪官污吏。其中,备受打击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太子殿下赵桓。因为那些人中有一大半都是他的人,可他自己也被查到的真相震住了。

  因为赵构追查之后,将所有的证据全部公之于众,太子赵桓才知道那些人阳奉阴违,背着自己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有些是他知道的,却没有约束;有些则是不知情的,这让赵桓怒火中烧。

  无论这些人做的哪一条都足以判处死罪,不知情的贪墨的藏银比知道的还要多出一倍不止,这让赵桓很是愤怒,却有些担心。因为有些人是他力荐担任要职,没想到出现这样的结果。

  现在太子赵桓身边可用之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基本上都被赵构雷霆万钧的手段悉数除掉。若不是赵构借着皇上的旨意办事,又有证据的话,怕是赵桓必定认为赵构与自己作对。

  即便他能理解,可是赵桓心里还是不舒服。如果这些人都被处斩了,那他真的是有名无实,只是留着太子的头衔,没有任何作用,宛如傀儡一样,而赵桓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赵构做这些。

  高俅已经想开了,他知道赵构下一个对付的人便是自己了。此时此刻,高俅没有恐惧,也没有担心,更没有慌张,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自从心里的那个症结放下后,高俅睡得比谁都踏实。

  对于太子赵桓的怨言,高俅已经无力回答,只是沉默不语。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深深地看了一眼赵桓,却是什么都没说。若是给予他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或许他会重新选择不一样的道路,只可惜没有后悔药,无法再来一次,这便是他的最后命运。

  数日后,太尉府被重兵团团围住,赵构亲自前来拿人,同行的还有楚王赵有恭、许景衡等人,就连刑部尚书也来了。不过他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等候;许景衡等人也在外面等候,唯有赵有恭、赵构二人前去。

  不是他们不愿意进去,而是高俅让下人传话,说是让楚王赵有恭、赵构二人前去。赵构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与赵有恭二人一同前往,他知道高俅已经做好准备了,故而也不用担心他会逃跑或是争辩什么。

  当他们二人踏入太尉府时,并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而是朴素、简单,倒像是普通百姓家中一样,就连桌椅等都不是上好的木材,也不过是普通的木材,其它的也都是按照规矩去操办的,没有一丝越轨。

  此时,高俅一身素服跑着茶水,微笑的看着他们;待赵构、赵有恭二人前去时,发现茶水还有些温度,可见他刚刚准备好,没有任何的做作,也没有任何的架子,更没有愤怒,一切都回归到淡然。

  这一刻的高俅不像是高高在上的太尉,而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纵然赵构不喜高俅,此时也不得不钦佩高俅的淡然,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太尉!”

  “二位殿下先坐下来,品尝一下微臣泡茶的功夫如何!”高俅招呼一声,便主动邀请赵构、赵有恭二人坐下,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倒像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似的,很是热情。

  赵构、赵有恭二人面面相觑,不明白高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公事待会再说,先来尝尝微臣的茶水!”高俅微微一笑,淡淡的说道。

  赵构、赵有恭二人想了想,也就端起茶杯仔细的品尝了一下。本以为是上好的茶水,只是喝下去才发现,这杯茶水苦涩不已,难以下咽,不禁皱了皱眉头,最后出于礼貌也都喝了下去。

  接着,高俅再一次泡了一杯,再让赵构、赵有恭品茗一下。只是刚刚喝过的茶水实在是太苦了,又让他们喝,当真是有些不明白。不过想了想还是喝了,这一次发现居然非常的清香,唇齿间都能感觉到茶香,这让他们有些不明白了。

  如果是没有好茶,那就算了;明明有好茶,为何要喝那么苦的茶水。

  “二位殿下,是否觉得第一碗茶很是苦涩,第二碗茶很清香?”高俅见他们二人的神色,便知道他们心中所想;接着,高俅再一次给他们泡上了一杯水,当他们再次喝了一口,只觉得与白水一样,没有任何的感觉。

  “人的一生就像是茶水一样,当你在历经千辛万苦时,体会人生百态,你的心中很是苦涩,又无人能理解。所以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为了达到目的会用尽所有的方式。”

  “终于达到自己心中所期盼的高度,这便是你意气风发之时,无人能与之匹敌,也是你风华正茂之时。那个时候你的心中只有自己,再无他人,也就渐渐地目中无人。”

  “但是终有一天会日暮西山,那个时候你才发现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乃是你自己决定。如果能平平淡淡的一生,岂不快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那是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


第四百四十五章 高俅伏法

  赵构、赵有恭二人静静地聆听着,高俅乃是人生赢家。若是论见多识广,在座的三人中,当以高俅最多;若是以人生经验来说,也是高俅最多;若是当官资历,还是高俅。

  若非高俅走错了路,要是认真的去为国为民,为皇上分忧,那他的结局也不会如此了。这是他自己决定的路,走下去了,那就得承担后果。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下去的就得吐出来。

  高俅与赵构、赵有恭二人倾诉着茶与人生之理,更像是一种多年未见的老友,犹如忘年交一样,将自己心中的事情一一与他们二人说了。

  “梦终归是梦,与现实还有很大差距。当你走上这条路时,理应想过后果如何?”赵构再一次品茗一下,淡淡的说道:“人生如同茶水一样,先苦后甜,最后平淡如水。”

  高俅微微一笑道:“后果早在多年前便已经知道了,迟早会有那么一天。不过,我身后有太多的牵扯,背负了太多的责任,难以说清楚。原本想要尽快脱身,最后发现所做之事乃是枉然。”

  “既然你们二人来到府上,那么掌握着证据。我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早就将身后事安排好。若是你还有哪些不知情的,我也可以一并说出来,不必藏头露尾。”

  赵有恭看了一眼太尉府,疑惑道:“既然你有权有势,又有数之不尽的财富,为何不像之前的那些一样,将府邸装饰的富丽堂皇?”

  “我本是市井小民,只不过是为了生活迫于无奈之下才不得已为之!”高俅淡淡的说道,“这座府邸乃是皇上赏赐之物,更是我幼年时梦寐以求的地方,故而选择此地,没有其他宅邸,仅此一座足矣!”

  赵构深以为然,他追查了高俅足足有一年有余,要不是因为高宠的事情,怕是难以找到他的破绽。以此为入口,一点点的调查发现,有很多事情都与高俅有关。

  如果说其他人是贪污受贿,高俅乃是真正的幕后之人,他名下没有任何府邸,唯有这座太尉府。至于田地也有不少,却从未有过其它的府邸。正因如此,赵构明白高俅所言非虚。

  “虽说这里简陋了一些,不过却能时刻提醒自己,我来自于何处。”高俅叹气一声,“奈何有些事情身不由己,身居高位,哪有不沾荤的道理。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难以自拔,想退已经没有路,唯有继续走下去。”

  “自从我第一次尝到甜头时,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发财了,足足有万两白银,那可是我俸禄的几倍不止。随着官越做越大,那些万两白银已进入不了我的眼,最少也是十万两起步,胃口越来越大。”

  “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两,金银珠宝等,我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身首异处。时时刻刻都在提心吊胆,为了多活几年,做事必须严谨,滴水不漏。另外,还要想尽一切方法掩盖自己的罪行。”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赵构、赵有恭二人面面相觑,他们二人觉得今日的高俅与往日那个阴谋诡计甚多,笑里藏刀的高俅不同。并且,少了几分掐媚,多了几分真实,这让他们有些不明白了。

  “随着我官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会,他们前来必定是上等好茶,待他们离去,苦茶留给我自己。即便如此,还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在权力、金钱中慢慢迷失自己。”

  高俅目不转睛的看着赵构,不假言辞的赞赏道:“殿下,你的一番话让微臣茅塞顿开,一直以来都没有想通的事情,被你惊醒了。如果我早点放下,或许比什么都好,只可惜一切悔之晚矣!”

  赵构回道:“太尉大人谬赞了!”

  高俅摇摇头,郑重地说道:“若是大宋日后由你掌管,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只可惜,那个时候的盛况我已经看不见了。自从你入朝为官以来,我从未小觑你的本事。”

  “不论当今圣上,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你却完成了,还做的不错。那一刻,我便知道朝中最需要顾忌的人是你。果不其然,从羽翼未丰到丰满,足以翱翔只不过是短短数载时间,你便做到了这个地步。”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从未想过忠君报国,想的都是生活。如果你早出生二十年,或许我会选择效忠于你。”

  赵构沉默了,他不知道这话该如何接。毕竟,高俅的话中带有很大的遗憾,那种遗憾不是自己被抓住,而是那种未曾觅得知己的。此外,高俅的话也透露出对太子赵桓的失望。

  曾经高俅便建议太子小心赵构,奈何赵桓不以为然,自认为朝中大半大人都是他的人,无惧赵构。现在赵构已经羽翼丰满,根本就无法动摇,在朝中的位置牢不可破。

  高俅已经猜到最后的结果是赵构胜利,赵桓失败。

  “是否觉得我与平日里有些不同?”高俅见赵构二人的神色,一语道破他们心中所想,开门见山地说道:“因为殿下让我知道了做官的本质,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朝中只要你错了就是一辈子错了,无法回头,重新来过,失去了这个机会,那便是万劫不复。”

  顿时,赵构对高俅有些佩服了。

  高俅不畏惧死亡,坦然面对,也不乞求自己能活,哪怕是死也要有尊严的死去。任何人都无法决定他的去留,只有他自己才有这个资格。即便是皇上都不行,因为这便是高俅。

  若非赵构那些时日说出来的道理,让他幡然醒悟,就算如此他还是没有选择坦白从宽。不是拉不下面子,而是高俅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即便是求饶了,也不见得会活下来,因为他贪墨的银两足足有几千万,数额太庞大了。

  既然赵构展开行动,那么他就有收获,而这个收获便是自己的人头。高俅都清楚,不过他没有回避,而是欣然接受。此时此刻,高俅的形象与历史中的大相径庭。

  接下来,高俅又与他们说了一会,便起身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到了,也就不耽搁赵构的时间,坦坦荡荡的走向了府外。迎接他的便是要配大刀的禁军,众人见高俅出来,微微一愣,随即上前去将他擒拿。

  赵构、赵有恭二人随后便到,他们没有落井下石,给予高俅足够的尊重,让他没有带上脚镣等,而是让他如此离去了。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九弟,高太尉之前所言是何意思?”

  “只有他自己知道!”

  赵有恭、赵构二人看着高俅离去的背影,赵有恭想起高俅被押下去后,对赵构说的那句话:“未来大宋必定有你们主宰,这样真的很好!若是你早二十年,或许我也不会走这条路!”

  赵构、赵有恭不是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说出口。毕竟,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太多了,让人浮想联翩。若是被有心人听见,怕是惹祸上身,哪怕是口风都不能透露。

  高俅被抓,赵构立即下令搜查太尉府。高俅没有隐瞒自己的财物,一五一十的告知,赵构从太尉府中取出来的黄金就有十口大箱子,白银更是十五箱,就连珠宝、玉器等也有三箱,粗略估计贪墨财物总计超过千万之巨。

  高俅乃是当朝太尉,位列武阶官之首,除了赵构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虚职头衔外,以高俅在武官职务最高。高俅担任太尉之时,也不过数年光景,便已经收取贿赂达到千万之巨,要是仔细盘算,怕是达到二千万两,足足有国库一年收入的八分之一。

  此次清剿行动,最大的官便是高俅高太尉,他贪墨的银两有前面所有人加起来之和的一半。经过此次行动,大宋国库的银两充裕了,查抄贪官府邸,没有任何遗漏,要是将古董字画等全部算起来,正好有国库之银的四分之一。

  宋徽宗在任期间,挥霍无度,以致于国库亏空严重。这一次赵构如此大肆查抄,为得就是弥补这个漏洞,因为他知道不久的将来势必会发生大战。若是国库银两不足,还未开战大宋便输了。

  历史上北宋与金国交战,屡次战败,一方面是北宋重文抑武太严重,还有就是北宋末年的几位皇上太过于昏庸无能,除了吃喝玩乐外,其他正事都不干,以致于国库拿不出银两拨给征战沙场的士兵。

  若是两军交锋,没有足够的军需物资,还未正式开战便已经输了。即便是战斗,也是虚脱无力,任人宰割。因此,赵构第一手准备已经全部做好,不仅仅将朝中一些奸佞之臣悉数拔除,又将亏空的国库再次充盈。

  “什么?太尉大人被抓了!”太子赵桓听闻高俅被逮捕,呆若木鸡,手足无措,直接瘫软地坐在椅子上,浑身无力,面色苍白,“这……这可怎么办才好?怎么办才好?”

  赵桓探查风声,说是赵构带领着一批人马前往太尉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