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扬明-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琼州除了木棉,还有被称为海岛棉的长绒棉。相比被称为大陆棉的细绒棉,纤维更长,强度更高,适合纺高支纱,能纺出质地手感堪比丝绸的精纺高支棉布。至于细绒棉,就是中国内地种植最多的棉花了,而琼州的细绒棉很少,多数为长绒棉。
不过夏天南和符南地都不知道琼州本地产长绒棉和大陆产细绒棉之间的区别,夏天南只知道木棉不适合纺织,草本棉才是纺织的主要原材料,借着宾主之间把酒言欢的气氛,顺势提出能否购买棉花。
符峒主很爽快的答应了,提出一百斤棉花一斤盐——黎族在不能种水稻的坡地到处种植了山萸、棉花,漫山遍野倒处都是,在他看来根本不值钱,自己峒里纺纱织布自用也用不了那么多。
对于符峒主的惊人价码,夏天南逐渐适应了,一个大活人都只值十斤盐,区区棉花又算什么呢。
谈判的结果让夏天南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奸商,其实他不知道专做黎区买卖的小贩用一斤粗盐就能换到一头山猪,相比之下自己还不是自黑的。
符峒主这边也觉得得了利益,汉人给他送来了最需要的盐,一个月有了一千盐,有了这些盐,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族人的日常需要,还能用于交换,比如其他峒的水田、牛羊猪等牲口。
至于铁器,农具可以耕种出更多的粮食,刀具可以武装土兵。这样下去,自己峒将成为番豹山一带最富裕的峒。己方付出的不过是女人和棉花——女人送出去做工既省了粮食还有收入;棉花是女人们自纺自织才用的,山上到处都是,不值几个钱。
第十六章 开工
各方皆大欢喜。符峒主传话叫各村的奥雅(黎语“老人”的意思,解放前一般的黎族群众用这个称呼黎族的上层头人)都来饮酒,在宴席上取出两枝箭来,他先让人大声的把协议念了一遍,然后在箭先砍了九刀,接着又把另外一枝箭给夏天南。
“你也砍九刀好了。”张成告诉他,这是斩箭的仪式,表示双方要遵守彼此的规定,如果违反约定,就要罚九十头牛和九十两白银。
斩箭之后,又多喝了几碗米酒。夏天南又乘机提出,希望以后每月定期提供山上的棉花,同样以盐或者铁器支付,这个要求被很痛快的答应了。
协议达成后,符峒主比夏天南更希望交易顺利进行。他留夏天南一行住了一晚,第二日就选了一百二十名女子,并派人采摘了五百斤棉花,还派出五十名土兵负责运送。
谈判非常顺利,具体实施起来则有小小的麻烦。一百二十名黎族女子被土兵们带到村子中央的空地集合,她们都表现出一种恐慌的情绪——从小生活在寨子里从没出去过,更别说长途跋涉去汉人的地方做工了,不由得她们不害怕。
古代女子还是很恭顺听话的,这点不管是汉族还是黎族都相同,虽然看得出她们都有些排斥给汉人做工,但峒主的话没人敢不听。
夏天南看着这群娘子军,思索着如何安抚她们并顺利带回临高。考虑再三,觉得只有简单直接一点,动之以利。反正有峒主的命令,不怕她们不听话,自己要做的就是减少她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想到这里,夏天南要向导张成把自己的话翻译成琼州话给她们听——黎人能听懂琼州土话,类似于辽东官话的普通话本地汉人或许听得懂,但是黎人肯定不懂。
“你们不用怕,去临高做工,可以换回盐和铁器,让你们的家人每天都有雪白的盐巴吃,让你们的男人有锋利的刀去打猎,有坚硬的锄犁去耕田,至于你们自己……”夏天南特意顿了一下,观察了下娘子军的反应,还不错,听得很认真,“保证每天有三顿饭,都是白米饭。”
张成翻成琼州话后,人群骚动起来,每天三顿白米饭,有这样的好事
一个胆子大点的年轻女子问道:“那每天饭菜也有盐吗?”
夏天南被逗乐了:“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大胆的姑娘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脸圆圆的,牙齿很白。黎族女子的特点就是纹面和咀嚼槟榔,旁边围观的老太太脸上密密麻麻的纹着黑色的花纹,一张嘴却是乌黑一团(每天嚼槟榔的结果),着实恐怖,难怪说海南十八怪,老太太像妖怪了。
还好不少年轻女子不像本族的老太太嚼槟榔一口黑牙齿,没有纹面,这个女子皮肤也没有其他同胞那么黝黑,在本时空的黎族女子中算的上美女了。她大大方方说:“我叫符南英。”
“呵呵,南英姑娘,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家是开盐场的。”
这个保证让娘子军稳定下来,倒是旁边围观的人向娘子军中熟悉的人递话,叮嘱到了那边如果真有这么好记得捎信回来,自己也求峒主让自家女人去做工。
思想工作很快做通。夏天南带着娘子军和五百斤棉花喜气洋洋回到了胡家庄,前来迎接的林伟业目瞪口呆。
接下来从马袅村调集八十名妇女——暂定月钱三钱银子——凑足两百人,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结构简单的厂房和宿舍已经建好,把娘子军安顿下来之后,临高附近所有的木匠全部都被请过来赶制珍妮机和织布机,人手还是不够,谭山无奈只有跑去隔壁镇里花高价请木匠。
每制造出一台珍妮机和织布机,技术总监林伟业同志就现场培训一批工人熟悉机器。在培训过程中,汉黎女工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马袅村八十个女工为了生计终日在盐场劳作,加上根本没有余钱添置衣物,已经很久没有摸过纺车和织机了。而黎族女工自幼就接触纺纱织布,尤其是能够用简陋的提花机织出复杂的花纹,就是后世所称的“黎锦”,对于这种改良的机器,黎族妇女比马袅村汉族妇女表现出了更高的天分和适应能力。
符南英在黎族女工中是纺织手艺最好的,不仅如此,在整个提南峒都没有人敢自称比她更善织。她惊奇的发现,汉人的纺车和织机,看上起怪模怪样,但是纺纱和织布的速度快了很多。自己已经是寨子里纺纱最快、织布最好的女子了,但是寨子里最蠢笨的女子使用这种纺车、织机,都能比自己快很多。
她对教女工使用纺车和织机的林伟业产生了好奇,汉人的男子也懂织布吗?这种神奇的纺车和织机是这个男子发明的吗?她把自己的两个疑问用不很纯熟的琼州话去询问林伟业。
面对这个好奇宝宝,林伟业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难道说自己是来自未来?在旧时空保持单身时间很久了的可怜宅男,闻到了南英姑娘身上自然的体香,混合着花草的芬芳,耳边是她清脆悦耳的声音,一时间有些恍惚,心中一阵心神摇曳,忘记了回答,呆呆地看着符南英,过了一会发现不礼貌,咳嗽一声赶忙看向另外的地方。
黎族不同汉族,汉族讲究的是非礼勿视,男女授受不亲,而黎族姑娘把这种“无礼”当做对自己外貌的肯定,所以南英姑娘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这个男子还真是个老实本分的阿哥啊!
南英姑娘笑了。她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露出了雪白的牙齿,一双眼睛像极了弯弯的月亮。看着南英姑娘笑靥如花,林伟业的小心脏不争气的跳的很快。
夏天南沉浸在大明资本家的美好憧憬中,没发现林伟业的失神。他按照后世的管理方式,把汉黎女工按各自擅长的技能分为纺纱班和织布班,实现了最原始的流水分工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等到设备到位,纺织厂就正式开始运转了。
生产实行三班倒,从卯时(凌晨5点)开始上工,辰时(晚上9点)下工,两百人按照纺纱和织布的分工排出出工表,轮流做工休息。
夏天南决心做个有业界良心的资本家,命谭山请了几个婆子专职做饭,每天保证三餐吃饱,宿舍还设计了公共浴室以供女工洗浴,有专门的婆子烧水。每日做饭的大米从胡家庄的粮仓里搬就是,反正胡家那一百多亩田很快要收租子了。
林伟业提议举行一个开张典礼,请本县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钱师爷什么的来剪个彩什么的。夏天南考虑再三还是否定了,本时空重农轻商,官府对商贾之流既看不起,又要压榨搜刮,商人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暂时闷声发大财吧,等到事业上了台阶,武装力量也足以自保,再玩这些虚的也不迟。
在深山里终日吃不饱饭的黎族女工们,来到了汉人的地盘,却发现这里和黎寨比起来简直是天堂:每天能吃饱饭,而且都是白米饭,每顿饭菜都能吃上盐——要知道很多女工平时难得有白米饭吃,一个月难得吃上有盐的食物,寡淡无味不说,不吃盐也没有力气。
工作量虽然大,但女工一向吃苦惯了,再说做完工能吃饱,然后还能洗个澡舒舒服服睡觉,住的地方打扫的干干净净。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工们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爆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热情——平均每天能织出两百匹布左右,这其中黎族女工功劳最大,她们每天能织一百三四十匹布。
黎族女工中技术最出色的是符南英,汉族女工中最出色的是谭二嫂,为了表彰她们,夏天南任命符南英为黎族女工的班头,谭二嫂为汉族女工的班头,负责管理女工的作息和排班。
日产两百匹的产量让夏天南乐的合不拢嘴,这样下来,一月就是六千匹,超过了自己当初的估计。于是立马找来张明礼的随从,叫他设法与张明礼联系,马上运货去广州卖。
张明礼还没来,刘全来了。他最近把胡家庄的佃户都跑了一遍,颇有成果。他禀报道:“老爷,我透露了一点消息,这些佃户都没什么反应,反正不加租子就行,谁收租都一样”。
夏天南点头表示知道,然后说:“你辛苦了,还没看过新开的纺织厂吧,随我去看看。”
第十七章 热销
刘全跟随夏天南进了厂区,一下子就被几百人热火朝天的场面吸引住了。
只见几百名女子——其中大多是身穿黎族服饰的黎人——操作着以前没见过的纺车和织机,上百台纺车吞吐着数千根纱线,织机的梭子飞快的穿梭,一匹匹雪白的布料堆积如山。
刘全被震撼了,他知道这么大规模的生产意味着什么:小户人家自己买棉花纺纱织布的效率如何能与这个相比,一户人家全家上阵一天也织不了两匹布,而这种大规模的生产足以超过十家、百家的劳作。何况普通人家平日里只是闲暇时织布,农忙时还得种田,这么算起来,一千户人家都比不上这日夜不休的几百人。
数量是远远超过了,质量呢?刘全看了看堆积的布料,雪白细腻,纱线均匀,不用摸就知道是上等棉布。
刘全对新东家越来越看不懂了,敢杀人、有谋略,还会制作这么奇怪的纺车、织机,能开这么大规模的作坊,莫非是智者转世?已经翘辫子的胡家少爷比这位老爷年纪还大呢,整日里除了打打杀杀什么都不会。想到这里,对新老爷的敬佩和畏惧又深了几分。
此刻谭山谭大管事来了,他向夏天南汇报这几日的产量。
刘全在旁边看了眼红不已,这个谭山盐腿子一个,以前不过是马袅村一个破村长,平庸无能,现在居然当上了这什么大一个作坊的管事,要是自己不是投降过来的,以自己的能耐,说不定这管事就是自己了。不行,得在老爷面前表现表现。
刘全东看西看,希望能做点什么让老爷高看自己一眼。无意中踱步到堆积的布匹旁,顺手摸了摸布料的手感,这一模感觉不对啊,怎么像丝绸一般顺滑呢?他连忙抱起一匹布,仔细抚摸,果然,和一般的棉布不一样,若是闭着眼睛,一定以为这是丝绸。
夏天南注意到刘全的举动,问道:“刘全,你在做什么呢?”
刘全连忙放下布料,小跑着过来:“禀老爷,小人有个发现。这作坊织出的布,手感堪比丝绸,比最上等的棉布还要好。”
“是吗?”夏天南也去摸了摸布料,果然非常顺滑,之前还真没注意到这点。
刘全感觉自己的机遇来了,趁机问道:“敢问老爷,这布匹准备销往何处,卖价多少?”
“卖到广州去,暂时定价为市价的八成”。
“千万不可啊,老爷,这布既有棉布的透气,又有丝绸的顺滑,定价只能高不能低啊,小人建议,得比上等棉布高,比一般的丝绸低。”
这个刘全,还颇有商业头脑啊,这不是在上等棉布和丝绸之间开辟一个细分市场吗?夏天南觉得这个提议值得考虑。不过话说回来,都是棉花织的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刘全找来一把纺纱的棉花左看右看,又扯下一段棉条拉成丝,肯定地告诉夏天南:“老爷请看,关键就在这棉花。小人去过广州,见过一般人家纺纱用的棉花,拉出的丝没这么长,也没有这么韧”。
夏天南不知道自己用的原材料海岛棉,比陆地棉的品质更优良,若不是刘全发现,肯定当成普通陆地棉纺织的布卖了。听刘全这么一说,他意识到肯定是琼州自产的棉花品种和大陆的不一样,才导致了布料品质的不同。既然如此,原来的价格必定要修改,这事要和张明礼重新协商。
说曹操曹操就到,张明礼带着几个随从来了,他正好从广州返回琼州,一听随从禀报,马不停蹄就赶来了。
一进纺织厂,和刘全一样,被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震撼住了。本来还怀疑月产五千匹布是夏天南吹牛,看这场面,完全可以做到。
张明礼首先表示了对夏天南纺织厂开张的祝贺,然后直接问何时可以开始发货,货款已经准备好,船也在码头停泊,只等出发了。
夏天南笑着摆摆手,“不忙不忙,张兄,之前商定的价格要重新商议。”
张明礼急了,箭在弦上了,突然来这么一出,不会是对方反悔,想撇开自己单干吧?
“夏老弟,咱们之前可是把价格都说好了啊……”
夏天南递过一匹布料:“张兄看看这布料的质量如何?”
张明礼接过布料,第一感觉是雪白细腻,摸了之后发现手感堪比丝绸,不禁“咦”了一声。
他虽然不是经营布匹生意起家,但是丝绸和棉布衣服质地很容易区分,丝绸顺滑上档次,棉布柔软透气。手中这匹布明明是棉布,但兼具了丝绸的光滑特质,较之一般上等棉布更胜一筹。
经商多年的敏锐让他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兴奋地说道:“这种布料完全可以比市价高两成,销量一定不会差”。
“不不,张兄,我决定按市价卖,给你的进货价是2两。”
按市价卖,也就是4匹3两银子,进价2两,自己的毛利还增加了,但是这定价让张明礼不解,明明比同样价格的棉布质量更好,为什么不加价呢?
夏天南45度仰望屋顶,心中叹息,用相同价格、质量更好的商品占领市场,垄断市场后产生的巨大利益又岂是区区加价所能比的。我要打败市面上所有的手工生产的布匹,掀起一场17世纪的棉布革命,这种道理你们谁又懂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乎,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不解归不解,张明礼还是与夏天南口头定下协议,在广州销售不能超过市价,市价如果波动,随行就市。
那边纺织厂生产如火如荼,这边张明礼装满一船货物回到了广州。
由于之前对布匹生意还没有太大把握,没有开设铺面。张明礼一边选址准备开布行,一边送了五十匹布到熟人的布行寄卖试探市场反应。
结果这种如丝绸一般顺滑的棉布很受欢迎,五十匹布没几天就卖光了。广州城历来海贸发达,有钱人家不少,家境殷实的人家更多,有钱人家买这种布缝制日常起居的衣服,很是干爽舒服,一般人家直接当绸布衣服穿——虽说朝廷对穿丝绸有限制的禁令早成了空文,但是丝绸的价格依然是平常人家难以承受的,花棉布的钱穿出了绸布衣服的感觉,谁不喜欢呢?
市场的反应坚定了张明礼的信心,张氏布行很快开张营业了。
他按照承诺,没有听从掌柜伙计的建议,只按市价销售,生意红火的很,顾客很快打听到了这家专卖一种布的铺面,接踵而来,每天都要卖出十几匹甚至三四十匹。很快这种布在广州城有了名气,因为张氏布行透露此布来自琼州,甚至有了别号——“琼州布”。
虽然对这种布料信心很足,但张明礼还是没有预计到能如此热卖。第一批进货为了赶时间试卖只有两千匹,不到一个月就基本售罄。当下决定继续进货,带着货款乘船又来到临高。
为了表示诚意,虽然两千匹布没有卖完,张明礼还是足额支付了货款,共计一千五百两。确认布料热卖后,夏天南和林伟业也非常高兴,这和盐场的获利不同,依靠的是领先时代的技术,而且是朝阳产业,这让他俩很有成就感。
不过接下来张明礼的请求让他们陷入了幸福的苦恼——增加供货的速度和数量。
增加供货就要增加产量,增加产量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规模就要增加工人数量。
眼下的两百人还是夏天南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马袅村的女工已经影响到了盐场的产量,提南峒的女工虽然工钱便宜,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个峒寨能提供的妇女毕竟是有限度的。像提南峒除去男人和老人、小孩,适龄的妇女也就两三百人,而且黎族妇女不仅洗衣做饭,还负责山栏稻的播种,如果都来临高,整个峒寨的生活就会瘫痪。
接待了张明礼,让他在胡家庄休息后,二人回房开始商议。
“工人!工人!上哪去找更多的工人?”夏天南苦恼地转来转去,好不容易搭起了纺织厂的架子,顺利开工,却立刻面临了用工的问题。
林伟业也没什么办法,“要不,把其他人叫来开个小会把,集思广益,毕竟本地土著比我们更熟悉情况,说不定有主意。”
也对,怎么忘记了这茬。在旧时空,作为老总的夏天南,经常召开部门负责人以上的会议,商议解决公司运营中的问题,群策群力,才是一个团队前进的保证。眼下自己身边可用的人不多,必须挖掘他们的潜力。
刘全、谭山、女工代表符南英和谭二嫂、甚至杨由基和黄汉生这种“军事战斗人员”都被通知开会。
众人满腹疑问地坐在前厅,互相询问,试图从别人那里探得消息,二位老爷想干什么——开会这个词有点陌生,但是从字面来看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一起商议事情,可是自古以来,从没听说过老爷和伙计、下属商议事情的,老爷的体面还要不要了。
议论一阵,两位老爷出现了。
第十八章 扩张
夏天南做事直截了当,对大家说:“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纺织厂织出的布,在广州卖得很红火,两千匹布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卖得一千银子。按照目前织布的速度,每月可有六千匹布,都卖掉就有三千两,除去工人的饭钱和工钱,每月净赚两千多两银子问题不大。”
众人哗然,感情卖布比卖盐还赚钱,这样下来,一年岂不是两三万进账?
刘全又喜又忧,喜的是新主子比旧主子更厉害,忧的是自己是被俘后投诚的,怕是比不上盐场那些盐腿子更受信任。
谭山等马袅村出身的人喜上眉梢,按照夏老爷的大方,给他做事的人好处肯定少不了。
符南英则很淡定,让夏天南啧啧称奇,一年几万两银子的进项,其他人都不淡定了,看人家少数民族姑娘,境界就是不一样。
没等他感慨完少数民族人民视金钱如粪土的节操,南英姑娘用她清脆动听的声音好奇地问道:“汉人老爷,两千两是多少钱,能买多少斤盐巴,多少把铁器?”
众人闻言目瞪口呆,夏天南更是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感情南英姑娘不是视金钱如粪土,而是根本不知道银两的价值。
也难怪,黎族与汉族交易至今多为以物易物,很少用银钱交易,除了头人,符南英这样的普通黎民平时根本没见过银子。
擦了擦额头的汗,夏天南无视了好奇宝宝的问题,通报了纺织厂目前的难题——工人。
“每月六千匹能卖三千两,那么每月一万匹呢,两万匹呢?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赚的更多。可是,纺车和织机是需要人去操作的,棉花自己不能变成布。而要想织出更多布,就要加工人,问题我们上哪去找工人呢”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吭声。
夏天南拍了拍脑袋,忘记了自己现在面对的是一群17世纪的古人,而不是旧时空的部门主管,他们习惯了服从和听从,尤其是马袅村的几个盐丁出身的村民。
他伸出一根手指:“谁能说出一个靠谱的点子,经验证可行的,奖励白银十两。”
话语一出,众人双眼放光,尤其是谭山,眼珠都快鼓出来了,嘴皮子上下一碰就有十两,钱也来的太轻松了。
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向夏天南确认:“老爷,此话当真,出个主意就有十两?”
“本老爷说是就是,前提是你的主意得靠谱,不是瞎嚷嚷就能蒙混过关的。”
在高额奖金的刺激下,众人都绞尽脑汁想起了办法,尤其是刘全,除了奖金的诱惑,对他而言这更是一个提高自己在这个小团体中地位的大好机会。
谭山首先发言,他试探着说:“要不我们请官府出面,招贴告示,在临高县城招工,有了官府的名义,来做工的人也少些担心和顾虑。”
林伟业发问:“官府如何肯帮我们忙?”
“有钱能使鬼推磨,使银子就行。”谭山有了跟夏天南行贿的经历,对这个方法轻车熟路,他也想通了,反正送给官府的银子不是他掏腰包。
夏天南不置可否,只是点评了一句:“思路不错,其他人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刘全踊跃发言:“老爷,临高县城总共那么点人,其中男子、老人、小孩占了多半,女子除去年纪太大的,剩下的本就不多,其中善于纺纱织布的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她们也比不过老爷招来的黎人针线娴熟,就算招来了,作为本地人,家中有牵挂,三天两头往家里跑,没法全心全意做工。”
夏天南越来越觉得这个刘全有点头脑了,从发现布匹的优势,到对临高招工的分析,体现出了他善于观察细节、考虑问题周到的特点。他点头示意鼓励:“那你说说,有何好的办法?”
刘全看到发言被重视,信心更足:“我觉得,黎人女工技艺娴熟,可以增加人数,一个寨子人不够就找其他寨子,只要有足够的好处,不怕那些土官不同意。马袅村的女工虽然很听老爷的话,但是人数有限。除了这两类人,接下来招工就得签绝契,只有签了绝契的才能安心给老爷做工。”
夏天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黎族女工单纯好管理,而且价钱便宜,是个很好的工人来源,马袅村的女工虽然听话,但是马袅村总共才那么多人。至于他说的第三种工人,有点没明白,于是不耻下问:“签绝契是什么意思?”
虽然惊诧这么精明能干的主子为什么不明白绝契的意思,但刘全没有表露出丝毫诧异,回答道:“所谓绝契,其实就是卖身为奴婢。”
原来如此,这倒是个很好的工人来源。急于扩大生产的资本家同志无暇顾及明代的人权问题,直接问:“哪里可以找到这么多肯签绝契的人?”
“回老爷,但凡有口饭吃,谁又愿意给人为奴为婢呢?想要找这样的人,只有去人市,那些遭灾的难民,只要有饭吃叫他干什么都行。不过琼州没有人市,得去广州。”
这是个好办法,夏天南大喜,当下拍板:“你准备一下,明天就随我去广州。此事无论成与不成,都奖励你十两银子。”
刘全心里乐开了花,金子总有发光之日,他得意的望了谭山一眼。
夏天南问符南英:“南英姑娘,你们寨子还能出多少工人,其他寨子有什么办法联络吗?”
符南英答道:“我们寨子最多还能出一百人,其他寨子可以由峒主派人去传信。”
有了提南峒的成功经验,夏天南觉得只要以利益开路,应该可以拿下更多的峒寨,提南峒派人带路介绍就行,只是必须派出一个全权代表处理此事,派谁合适呢?
他望向众人:“我们有盐、有铁器,还有白花花的银子,招收黎族工人应该不是难事,我想派一个人做代表去劝说各峒峒主,你们谁愿意去?”
黄汉生和杨由基笑了笑,没吭声,自家事自己知,他们两人射箭打猎行,其他的就不行了。谭山、谭二对深入黎区有畏惧,没接话。
符南英笑着说:“老爷怎么不问我呢,我可以陪着一起去啊,这里顿顿有白米饭,有盐吃,吃得饱睡的暖,我到各个峒寨这么一说,大家肯定都愿意来啊!”
夏天南大喜,有人现身说法,的确可以大大增强说服力。他问道:“那就劳烦南英姑娘了,你想要谁陪你去,随便挑。”
“真的随我挑吗?那我挑这个阿哥。”符南英指向了林伟业,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含着笑意。
林伟业脸都红了,连忙摆手:“我不行的,口才又不好……”
夏天南看着他们两人的神情,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笑着说:“不碍事的,你只负责表态就行了,盐和银子我们有的是,砸也砸死他们了。”
林伟业还待推脱,夏天南不由他分说,拿出了领导的派头:“不要推三阻四,这事就这么定了,不要拖我们事业的后腿。你随南英先回提南峒,让符峒主派人护送你们去周围的峒寨,我给你宽松政策,要盐给盐,要银子给银子,人嘛,越多越好。”
话不多说,各人兵分两路,分头行动。夏天南带着刘全、杨由基和二十名护卫队员乘船去广州,林伟业、符南英、黄汉生和三十名护卫队员进了黎区。
林伟业一行首先到了提南峒,见到符峒主,首先把第一个月的“工钱”——一千斤盐、二十把铁器先奉上,这是夏天南的意思,想要人家额外帮忙,得拿出自己的诚意。看到盐巴和铁器,符峒主很高兴。
待林伟业说出自己的来意,符峒主爽快地答应了。他答应派出二十名土兵护送,并派出提南峒的奥雅符中作为代表。
一行人休整了一晚,第二日就赶早出发了。
林伟业第一次进黎区,免不了欣赏沿途的景色,加上南英姑娘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导游,一时间找到了旧时空户外旅行的感觉。
“这是什么?”
林伟业看到一处小山坡上有一片极其高大挺拔的树木,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木间,它却十分显眼的已经落叶了。
“这个,我们这叫木棉树,它开的花,叫木棉花。”符南英说。
“木棉,我知道!花很漂亮。”林伟业出差去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