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侯爷。皇上是不是特别的威风?”

  “皇上是天之子,御临天下,当然威风。”

  穿戴好蟒袍,配上玉带,刘钧戴上梁冠。这时天还刚微微亮。刘侨和曹化淳一起过来了,跟他说了些恭贺的话语,又说了些宫中的规矩。这些礼仪昨天已经有礼部官员过来教导过刘钧了,此时大家又说了几句,便一起骑马往紫禁城走去。

  进入京城之中,刘钧表现的很平静,虽然是第一次来京,可京城实在没什么能震慑到他的地方。他看的,只觉得京师很拥挤,房屋也很低矮。街道也并不算很宽。

  尤其是一路上,经常看到成群的难民睡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不时有人发出悲声哭泣。看着这场景,刘钧直摇头,京师还不如郧阳那般热闹。

  “这些难民是从哪来的?”

  “山东、关外。”刘侨也叹息了一声,“现在京中难民已经很少了,年初的时候,京中遍地都是难民,天寒地冻,每天都要冻死饿死数百。如今还留在京中的。多是些失去家人的孤寡老弱,无处可去,便只能留在京师乞讨过活。”

  “朝廷没有安置吗?”刘钧问。

  曹化淳摇了摇头道,“朝廷府库枯竭。各地催饷不断,到处都在伸手,没钱啊。”然后他又露出些笑容,“现在好了,侯爷先前给皇上送了二十万银子,这次又送了十万。另外抄没卢九德的家产,加上抄没薛国观等人家产,一下子得了近二百万银子,算是解了皇上的燃眉之急啊。皇上已经让拿出两万两银子,给京城里的难民施粥。”

  二百万两银子,抄了一群贪官的家产,就得到了朝廷一年正常的税收,听起来简直有些让人发笑。可大明如今的事实就是如此,朝廷现在正常税收只有两百万两左右,而朝廷一年的各项开支加起来却达到两千万两左右,其中大量的钱粮是源源不断的投进了中原剿匪和关外抗虏这两个大坑中去了。

  为了弥补每年一千多万的不足,朝廷可以说是想尽办法,各种摊派加征等等,可每次弄点银子,都马上就被蒸发了。甚至很多时候,朝廷拔出去的军饷,还没出京,就一层层的被吸干了。

  有时候,刘钧真的也很同情崇祯,这个皇帝当的太累了。当年他哥哥朱由校一心只管做木匠不管朝政,说不定就是因为看清楚了朝廷这个烂摊子管不了,便干脆放弃了。

  不过朱由检却是不放弃的人,即位十几年来拼命的在维持,大明就你是一个处处漏风的纸糊房子,而崇祯就是那个裱糊匠,不停的糊补,可这房子还是太脆弱了。

  “建虏已经在锦州外修筑义州城,并开始驻军屯田。建虏实在是太嚣张,他们的骑兵往来奔驰在锦州城外,不让锦州屯田耕种,接下来肯定就将是围困锦州了。”刘侨向侄子刘钧透露关外的最新军情。

  “蓟辽总督洪承畴向朝廷奏呈,提议组织兵马,摧毁义州城。”

  “皇上的意见如何?”刘钧问。

  曹化淳道,“皇上的意思是同意洪承畴的计划,打算调集一支五万左右的精兵,跟建虏一战,摧毁义州城,保护锦州的安全。”他看了看刘钧,“皇上有意调侯爷率楚军出关,协同洪承畴夺取义州。”

  “还不知朝中诸位阁老和大臣们的意见如何?”

  “内阁和大臣们也认为中原匪事已平,朝廷可以抽调兵马出关。”

  对于这种结果刘钧早有预料,但还是觉得有些太快了。

  “中原流匪刚刚平定,但还有不少小股流匪未能荡光。而且朝廷这两年流匪作乱中原,建虏屡次入寇关内,朝廷疲惫,某以为这个时候实不是立即反攻之时。朝廷当再忍耐两年,待民力军心再恢复些,粮草军械储备足够之后,再作反攻。而不是如眼下这般,匆匆出战。”

  曹化淳没有作声,朝廷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眼下出战太急了一些。可皇帝一意要出战,内阁也只能支持。

  “这些话侯爷面圣时亲自与陛下谈吧。也许陛下会认真考虑下你的建议。”曹化淳笑着道。

  刘侨俟到刘钧身边,轻声的道,“一会面圣的时候,你最好不要把刚才那番话说出来。现在陛下只想着反攻复辽。根本听不进去其它话的。之前梅李二辅臣,已经在陛下面前说过你刚才那些话了,可陛下根本听不进去。你若是再提,只怕陛下会很不高兴。”

  “我知道了。”刘钧点了点头。

  他们在承天门西边的长安右门外下了马,然后步行入皇城。皇城内是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六部诸寺的衙门。大明朝京师的重要衙门基本上都在皇城之内。

  而其中内阁又在午门东面,非阁臣不得入内。因此最后曹化淳和刘侨陪着刘钧在朝房里闲谈,等候着宫内的传旨。

  大约等了小半个时辰,便有位太监过来传旨,让刘钧入宫见圣。

  这次曹化淳和刘侨都没有陪他进去,刘钧独自随传旨太监入宫。到得宫内一处大殿,崇祯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了。

  大殿里面站着许多太监和宫女,两尊一人多高的仙鹤铜香炉袅袅的冒着淡淡的白烟,满殿里都是沁人的香味。殿外肃立着两行锦衣大汉将军。

  刘钧上前先按新学到的礼仪,在外面的丹墀上行常朝礼。手捧象牙笏,低头跪在汉白玉铺的地上。

  然后他听到太监传旨让他入殿,他才起身,躬着腰从一侧登上台阶,进入殿中,重新跪下行礼,连头都不能抬。

  虽说刘钧如今爵封侯,但他还是第一次来拜见皇帝。上次封爵之后,因为要操练兵马准备围剿革左五营,固皇帝没让他当时入京面圣。

  崇祯站在御案前。认真的打量着刘钧。

  虽然之前他已经通过东厂的探子,拿到了刘钧的画像,可看着真人的时候,他还是暗自感叹刘钧的年轻。

  良久。崇祯都没有说话,他认真的打量着刘钧。

  这位以军功封侯的武将,给他的印象很好,二十出头,面皮白皙,下颌微微有些青色的胡茬。清俊的面孔,身子很高,但并不算很强壮,反有些修长,完全像是一个书生。很难想象,这居然是一个已经擒斩十余名流匪巨寇,先后击败俘虏十几万流匪的统兵大将。

  崇祯越看越满意,缓缓开口道,“刘爱卿平身。”

  “谢陛下!”

  “流匪作乱中原多年,卿为朕扫荡剪灭,又为朕训练新军、清理屯田,甚至筹措粮饷,忠勤可嘉,朕心甚为喜慰。”

  这番话说的很是真诚,崇祯从心底里感激刘钧为他平灭了流匪。

  “臣本一介布衣,蒙陛下赏识提拔,给予信任,才有机会为国为陛下效力,立下些许微功。”刘钧低着头回道。

  崇祯点了点头,“爱卿抬头,让朕好好看看。”

  刘钧抬起头,第一次看到崇祯的样子,销瘦,崇祯很瘦,面色有些灰暗,他甚至看到还不到三十岁的崇祯,居然两鬓已经有些斑白。

  崇祯目光与刘钧对视,冲他微微笑了下,然后叫太监拿来蟒缎赐予刘钧,刘钧叩头谢恩。崇祯目光烔烔,问刘钧,“洪承畴上奏,建虏在锦州附近筑义州城,驻兵屯田,欲不使我锦州官兵屯田耕种。洪承畴说,接下来建虏肯定要开始攻夺锦州外围据点屯堡,隔断锦州与外面联络,然后必派兵长期围困锦州。”

  “洪承畴奏请派兵摧毁义州城,以卿看来,如何?”

  听到这问话,刘钧知道重要的时刻来了。以他对崇祯性格的理解,若是此时他敢推拖,那崇祯对他的信任必然将荡然无存。不管如何,他都得赞成崇祯的想法。

  可刘钧并不想现在去辽东,一来是新军训练时间太短,二来清军可不是流匪。刘钧可以凭着火器把流匪打的抱头鼠窜,可不代表他这支新军就能把那彪悍的清军骑兵一样打的落花流水。

  想当年戚家军和白杆兵联合,都在浑河兵败。

  刘钧仅思虑了片刻,便抬起头来,同样目光烔烔的望着崇祯。

  “陛下,建虏筑义州城,这就是其欲围锦州的先兆。我们不能坐视建虏一步步围过来,我们必须掌握主动。”

  一直紧盯着刘钧的崇祯一听这话,面上立刻露出喜悦的表情。他之前一直担心刘钧找理由反对出兵。

  崇祯尽力压制心中的喜悦,问,“那朕命卿率军前往协助洪承畴一起摧毁义州城。”

  “陛下!臣还有话想说。”刘钧没有直接答应。

  崇祯看了刘钧一眼,“你还有什么要求,一并提出,粮饷也不用担心,朕会拔付。”

  “陛下,臣不是担心粮饷。而是以为,面对建虏的咄咄逼人,我们必须要反击。但!”

  “但什么?”崇祯听到一个但,心里有些不满,眼神也变的锐利起来。

  “臣以为,必须反击,但如何反击却还需要商议。”

  “你不同意出兵关外攻打义州?”崇祯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一边的宫女太监们都有些震惊的偷偷打量刘钧,他们知道皇帝已经有些发怒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237章 君前奏对'

  “你有更好的计划?”崇祯问。⊙,

  “臣以为现在和建虏在锦州决战,实非合适时机。”刘钧回答道,“臣以为,要对付建虏,不能寄希望于决战。现阶段,当继续防守为主。”

  刘钧不是避战也不是畏战,而实是明军与清军的交战记录,越搞会战决战,就越输的惨。清军的优势在于兵马精锐,而明军原来的优势是火器和城防,但如今清军也已经铸造出红夷大炮,如果明军再放弃城防去主动跟清军野外会战,那就是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尤其是明军每次会战,都从各地抽调部队,这些天南地北的兵马往往都战斗力低下。大量兵马汇聚辽东,还造成后勤补给困难,这样临时拼凑的兵马,不但不会增加战斗力,相反还难有有默契的配合,只会成为清军各个击破的对象,甚至是直接把后勤拖死,不战自溃。

  “臣以为,建虏在义州筑城,是想要进一步挤压我锦州驻军的生存空间。对于建虏的这种图谋,我以为并不需要立即派大军去会战,相反,我们只需要派精锐的小股部队,对建虏实行反袭扰作战。”

  “派出小股骑兵,去骚扰建虏,破坏他们筑城速度,袭扰建虏的补给路线,让他们疲惫不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崇祯有些失望。

  “你的计划就是这个?”

  刘钧道,“臣的计划是改变过去朝廷被动挨打,只能困守的局面,也改变每次被迫与建虏会战,打我们不占优势的决战。臣以为,我们当对建虏展开破袭战。全面的破袭战。对义州袭扰只是一部份,臣请求率军自登州出海,反攻辽东半岛,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建虏的兵力,为辽西宁锦一线减轻压力。”

  “甚至。我们还可以重新派兵登陆皮岛,切断建虏与朝鲜之间的联系,把朝鲜重新拉回到大明这边。”

  “破袭战?”崇祯嘴唇一据,若有所思。

  “陛下,当年毛文龙在皮岛,也曾经对建虏造成很大的破坏,牵制了其不少兵力。但东江军实力还太弱,所取得的战果有限。如果陛下能支持臣的计划,臣打算与福建副总兵郑芝龙联合作战。以他们的舰队运送湖北新军,对整个建虏控制的沿海地带实行袭扰,有机会,还可以攻城略地。”

  “就如当年东南沿海的倭寇一样,袭扰建虏的沿海,也不用急着夺取城池恢复控制。只需要趁敌人防守的漏洞发起攻击,破坏他们的城池,抢掠他们的人口。钱财牲畜,杀死他们的士兵。就算每次取得小胜。可积少成多,最后也能让建虏流血不断,让建虏疲于奔命。”

  刘钧很知道自己短短时间能爬到这个高位,那是皇帝对他剿匪有力的酬谢,同时也是早寄希望他能带兵对付建虏再立新功。如果他不肯出兵辽东,那他对崇祯就没有价值了。而崇祯对于那些没有价值的臣子。是很无情的。

  可刘钧也实在不想去锦州,带着九头鸟去锦州跟建虏硬碰硬,还得在其它将领的指挥之下作战,这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辽西那是辽西将门们的地盘,那里已经差不多是军阀割据。外地的客军过去,绝对不会好过。

  这些天刘钧一直在思虑这个问题,最后他觉得,既然不能避免去关外作战,又想不受辽西督抚们的指挥,那最好就是避开宁锦那个绞肉机。

  他想到了毛文龙,当年毛文龙在皮岛也曾一度混的风声水起。一个溃败的小校,最终在皮岛建立起了一个军镇。虽然最后毛文龙的东江兵取得的战果有限,最后还因为不听朝廷调派,忙着搞交易做生意,而被袁崇焕杀了,但毛文龙却给刘钧一个启发。

  为何要去锦州硬拼呢,为何不如毛文龙一样,也独自作战呢。

  但刘钧并不想如毛文龙一样仅守着鸭绿江口的一个小岛上,做着转口贸易。刘钧想到了原来东南的倭乱,倭寇乘着船只在东南沿海随处登陆,四处抢掠,弄的明军焦头烂额。

  如果刘钧能有足够的战舰,那刘钧就能跟倭寇一样,在清朝控制的那长长的海岸线上,随处登陆,避实就虚。

  而且这样的作战方式还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避实就虚,不用跟清军硬碰硬。其二,能完全掌握主动权,想打哪就打哪,而不再如在辽西一样,只能被动的守在那些城堡里面,等着清军来围攻。

  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这种海盗式的登陆作战,还是一个大肆抢劫的机会。

  而这种作战方式,只要能达到一定规模,确实能让清军相当头疼,也肯定得从辽西撤回一些兵马到后方去。

  而从内心里,刘钧也是希望以此来保存自己的实力,甚至在未来继续壮大自己。

  “你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崇祯问,“当年毛文龙取得的效果就很有效,朝廷每年向东江镇提供数十万的军饷,可最后东江兵却在登莱作乱,最后还叛降建虏。”

  “毛文龙坐守皮岛,进取心也不足。但如果陛下能支持微臣,那么我们将让建虏千余里海岸线上永无宁日。”

  “福建的郑芝龙可信吗?”崇祯对于郑芝龙这个受招安了的大海盗头子也有些了解,这个海盗头子自被熊文灿招安之后,打着朝廷的名义,把刘香等其它大海盗集团先后击败,甚至还以朝廷水师的名义跟佛朗机人在海上发生大战,取得大捷。

  受招安之后,郑芝龙虽然不再袭扰沿海,可却一心做着海上贸易,据说拥有大海船数千艘,隐然已经是东南海上之王。朝廷也曾经数次调郑芝龙北上赴辽做战,可郑氏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若不是朝廷当务之前是外虏内寇,而郑芝龙也没有再劫掠沿海,崇祯早就要派兵围剿郑氏了。可就算如此,崇祯对于郑芝龙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陛下可以将熊文灿赦免,让他负责联络郑芝龙,再给郑芝龙加官,相信郑芝龙当会遵旨。”

  崇祯却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臣愿意亲自劝说送芝龙。”

  “陛下,若有了郑氏的海上舰队,再加上臣训练之新军,定能让后金后方起火,自顾不暇,为辽西宁锦减轻压力。臣敢说,只要大破袭战术成功实行,三五年之后,后金必然实力大降,那时朝廷积蓄实力,可大举反攻,收复辽东。”

  崇祯有些心动,听了刘钧一番话,他也意识到现在反攻,有些太仓促,风险很大。而刘钧的这个计划,虽然有些保守,但也更稳妥一些。

  “如果实行你的计划,那么你需要多少钱粮?”崇祯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打仗就得要钱粮,而崇祯现在最缺的就是钱粮。

  为了坚定崇祯的信心,刘钧连忙道,“今年辽海马上就要封冻了,而且臣还得与郑氏联络商议,粮草也需要筹备,因此,如果陛下能支持臣的计划。那么臣预计明年夏天可以出战,至于粮草问题,也不必陛下操心。今年湖北的屯田正在清理整顿之中,数百万亩屯田已经分授下去,等明年夏收之后,就将有数百万石的屯租收入,到时完全能够用以支持军粮支出,甚至如果计划进行顺利,我们还能从建虏的城池村庄夺取许多钱粮,可以用做兵饷支出。”

  不用需要崇祯支付粮饷,这一条让崇祯更加心动了。

  辽西兵马聚的越多,朝廷需要转运的粮饷也就越多,供给越困难。而刘钧的计划,却不需要朝廷支付供给粮饷,这是个难以忽略的条件。

  现在剩下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郑芝龙能否听旨,率他的舰队协助刘钧的作战了。

  “明年夏天。”崇祯缓缓念道,然后目光陡然严厉起来,“明年夏天,你能按时出兵?”

  “回陛下,只要陛下支持臣的计划,那么臣将马上向辽东沿海派出大量的间谍,开始搜集打探各地的情报。臣会抓紧时间与郑氏准备出兵之事,同时抓紧时间训练兵马,待明年辽海一解冻,臣将立即率军出征辽东。”

  “刘钧,朕对你寄以厚望,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刘钧退出殿中的时候,后背上竟然一阵凉意,他刚才背心全是汗水。出了大殿,刘钧站在殿外长呼了一口气,没想到他那么一番建议,崇祯居然还真的就同意了。看来他虽然年轻,可剿匪也立下了几分威名,让崇祯对他的话也十分重视了。

  跟着太监出了宫,到了皇城,刘侨和曹化淳还等在那里。

  “如何?”刘侨过来问。

  “一切顺利。”刘钧笑笑,“现在请叔父带我去诏狱,我要去见一个人。”

  “见谁?”

  “熊文灿!”

  “见他做什么?”刘侨问。原五省剿匪总理自被捉拿入京后,一直就呆在监狱里。若不是剿匪形势大好,熊文灿早就被砍了。可就算一时保得性命,可想出狱也很难。刘侨想不明白刘钧为何要见他。

  “熊大人现在已经是提督操江都御史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238章 郑家'

  熊文灿关押在北镇抚司的诏狱之中,刘侨亲自陪着刘钧来到狱中。这个监狱里面关押的尽是犯罪的官员,刘钧到达熊文灿狱前时,发现熊文灿监牢坐的还不错。

  并不是阴森的大牢,老鼠乱窜,发霉的稻草什么的,也没有各种刑具。

  虽然依然是在地下,可熊文灿的牢房很大一间,除了外面是铁栏杆让刘钧感觉几分像是牢房外,牢里却完全看不出牢房的样子。

  梨花木架子床,官帽椅,屏风、柜子,书桌、书架一应俱全。

  熊文灿穿着一身干净的道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那里看着,旁边还挂着一只鸟笼,里面几只漂亮的鸟儿跳来跳去,甚至还有一个清秀的小厮在里面给他捶着腿。

  这哪像是在坐监,倒像是在清修隐居。

  刘侨看到刘钧的惊讶,道,“熊文灿虽是皇上御旨审问关押的钦犯,可他本来就是五省总督的高官,而且亲家还是当朝阁老,加之刘侨跟姚明恭还是同乡,因此对熊文灿也加以关照,最重要的是,熊文灿很有钱。有人又有钱,他自然在牢里受到特别关照。

  “熊大人,处变而不惊,好淡定啊。”刘钧站在铁栏杆外笑着道。

  熊文灿听到声音,放下书,转过头来,看到是刘钧,有些意外。然后他看到刘钧身上的五爪坐蟒红袍,更是惊讶。

  他站了起来,打量着刘钧,“你是?”

  刘侨挥手让牢子开锁,一边道,“熊大人,我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乃是舍侄。”

  “镇南侯刘继业!”熊文灿一下子叫了起来,“想不到,我们竟然在这样的场合下见面。”说话之时,熊文灿充满着感慨。当年他是五省总督,刘钧只是个小小练总,还是他破格提拔刘钧为守备。当初他一心想调刘钧到自己标下,甚至还特别从自己腰包里拔了五万两银子过去。

  可惜。左良玉兵败,使得他被罢免捉拿入京下狱。

  虽然在狱中,可熊文灿对外面的事情也是很清楚,他知道他罢免后,梅之焕接任了总理一职。然后带着刘钧入川,接连打了多个大胜仗,擒拿了张献忠,大败了罗汝才,最后杨嗣昌被迫辞职,相反梅之焕却因功连连高升,如今都已经成为了内阁首辅,就连李长庚都入阁成了次辅。

  而据他对剿匪之事的了解,梅李二人的成功都多亏了刘钧的能战。每想到此,他都无尽的感慨。若是当初左良玉没有大败,若是刘钧率兵到了襄阳成了他的标营,然后他率着刘钧生擒张献忠大败罗汝才,那破贼之功就是他的了。不但不会有牢狱之灾,说不定他也能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

  “侯爷怎么想起来看老夫了?”熊文灿问。

  刘钧笑笑,“刘某没有忘记当初老大人破格提拔某为守备,也没忘记老大人当初拔给刘某所部的五万两饷银。”

  “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是老夫没有那个福份啊。”

  刘侨这时在一边笑道,“熊老,今天来是有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你。今日继业入宫面圣。在陛下面前替你说了不少的好话,还特意为你求情,向陛下请求赦免你出狱。这不,陛下已经决定赦免你的罪责。而且还要让你出来做事呢。”

  “真的?”熊文灿惊问,有些难以置信。

  刘钧点了点头,“陛下已经赦免老大人的罪责,还授你提督操江重职。”

  “提督操江?”熊文灿有些意外,提督操江一般是在南京任职,管理的是上下江防。是个比较重要的职务,具体的还是管理水师,一般都是以佥都御史充任,因此也称为提督操江都御史,和各地巡抚的品级相当。

  熊文灿还有些难以相信,他又向刘钧询问,“当真?”

  “千真万确,稍后就会有圣旨下来了。”

  熊文灿心中激动莫名,但他也很快在思虑着,刘钧为何要帮他,而他又为何有这么大的面子,尤其是皇帝为什么任他为提督操江这个职务。

  他想来想去,似乎有点线索了。提督操江,水师,难道跟郑芝龙有关?熊文灿为官多年,最大的成就不是五省总理,而是当年他在任福建巡抚时招降了郑芝龙,后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时又剿灭了李魁奇和刘香等海盗集团。

  “侯爷可以跟我说说具体什么情况吗?”熊文灿问。

  刘钧笑笑,熊文灿是个很聪明的人,当年朝廷让他出任五省剿匪总理,他早有自知之明,便提出了五难四不可,结果最后还是被崇祯强行赶鸭子上架了。他任总理之后,手下都是群不听他调动的跋扈将领,连个标营都立不起来,最后熊文灿才一心想要招抚。

  “老大人现在和福建副将郑一官还有联系吗?”

  熊文灿一听刘钧提到郑芝龙,心里立即松了一口气,果然他猜到了。当下道,“熊某与郑一官一直都有联系,侯爷找郑一官有事?”

  “是朝廷找郑一官有事。”刘钧道,“刘钧想请老大人帮忙联络郑将军,会个面。哦对了,皇上已经刚刚加封郑将军为总兵。”

  “熊某会马上联络郑一官的。”熊文灿倒没故意拿捏。

  刘钧和刘侨亲自把熊文灿众狱中接出,送回他在京城的府中。然后当天晚上,熊文灿就派人来请刘钧,“郑氏有人要见侯爷。”

  刘钧骑马前往熊府,熊文灿白天时候已经接到圣旨,正式授任提督操江之职,他听说刘钧来了,亲自赶来大门相迎。

  “郑家有人在京?”刘钧问。

  熊文灿一边迎着刘钧入府,一面道,“也是恰巧,郑芝龙的兄弟郑芝凤刚好在京,他今年乡试考取了武举人,如今是来考武进士的。听说老夫得释,便来拜访,这不是正好。”

  郑芝凤今年不过二十六七岁,一个面色有些黝黑的年青人,身子不算太高,家族中排行第四。一见到刘钧,立即行了一个跪拜之礼,表现的无可挑剔。不过这种表现,却让刘钧越发的高看了郑芝凤几分。

  他可比别人更清楚的知道郑氏在东南海上的地位,那可是海上之王。郑家拥有船只数千,在海上无人可及。尤其是当年郑一官相当聪明的受朝廷招安,就是意图借用朝廷命官的身份,扫除海上的异己势力,垄断福建、广东等地的对外贸易,而郑芝龙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不但清除了李魁奇、刘香等大海盗。

  特别是在崇祯六年,郑芝龙打着明朝旗号,投入战舰一百五十多艘,士兵数万,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刘香海盗联军,在福建金门东面海岸料罗湾展开激战,最后大获全胜。

  今年荷兰人再度派朗必即里哥率大型战舰9艘骚扰中国沿海,数次击败明朝水师的小型船队,但最终又被郑芝龙遣人携带盛满火药的竹筒泅水攻击,一连焚毁5艘,朗必即里哥大败而回。

  如今郑氏集团控制着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制海权,郑芝龙被称为闽海王。凡在海上贸易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若无此旗,在东亚海面被拦截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若在福建沿海,则百分之百被拦截。最后就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令旗。

  荷兰人也被迫放弃了武力方式,转而全面跟郑氏贸易合作。

  郑氏掌控着海上贸易,每年收入千万两白银。

  从崇祯元年受招安,到如今崇祯十二年,郑氏集团的扩张是相当迅速的,他们不但把海上的其它海盗都击败清除了,甚至把强大的荷兰人也击败了,真正的成为了海上蛟龙。

  郑家如此强大的实力,可郑芝凤居然还来考进士,甚至面对着刘钧这样一个年轻侯爷,也没有半点倨傲,这才是有城府有心机。

  刘钧拉起郑芝凤,“郑兄快起,这里又没外人,就不必如此客套了,咱们随便一些就好。”

  “侯爷叫我鸿逵就好。”

  “郑兄不是叫芝凤吗?”

  “鸿逵是我今年中武举后新改的名字。”郑芝凤道。

  “鸿逵,好名字。”刘钧称赞道。

  几人一番寒喧,进入了书房,“听熊大人说侯爷有事找我大哥?”

  “没错,有公事也有私事。皇上对郑家这些年在沿海为国守护海防很是满意,已经正式下令加封令兄为总兵官。”

  郑芝凤有些激动,“福建总兵吗?”

  “不,台湾总兵官。”刘钧道。

  郑芝凤愣了一下,台湾总兵。。。什么时候朝廷有了台湾总兵,台湾此时还是个荒僻的大岛,只有一些沿岸的港口,有一些夷人建立了一些据点,还有一些商人在岛上种植甘蔗而已。

  “台湾总兵官也是总兵,比福建都督不是升官晋级了吗。”刘钧笑着道,“郑兄,这这里有公事也有私事想与郑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