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钧微微一笑,“朕觉得大汉皇子,吴国公刘和坤就很适合,吴国公生母是朝鲜公主,当今朝鲜国王之嫡亲外孙。在国王无子绝嗣情况下,朕认为拥有大汉皇室与朝鲜王室双重尊贵血脉的吴国公,非常适合朝鲜王世子之位。”
冯胜目瞪口呆,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来,让大汉二皇子吴国公去做朝鲜王世子?
这是要汉朝合并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680章 狗急跳墙'
龙汉二年九月中旬,小兴安岭的连绵山区,细雨绵绵不断。
多尔衮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汉军大举进攻,丝毫不肯给他们半点喘息的机会。清军费了半年时间,结果都没能吞掉上游的索伦各部,屋漏偏逢连夜雨,谁也想不到那些该死的索伦野人,他们宁死不肯归顺大清,却转身就跪伏了汉人。
而从八月就不断从黑龙江下游传来消息,一支汉军的舰队自海上而来,他们进入黑龙江口后,逆江而上,派驻在下游地区沿河两岸的清军和据点,正一支支被击退,一个个据点被拔除,那些该死的海东女真人也和上游的索伦各部一样,转身就投靠了汉人。
一南一北两支野人,正跟随着汉军向女真在黑龙江干流中断的大本营瑗珲杀来。
如果仅仅只是这两支人马,多尔衮还不会这么绝望。
现在在南边,一支汉蒙大军,正一路北上。
这才是真正的最大威胁,多尔衮自率部迁到瑗珲后,就在南面的小兴安岭一线修筑堡垒,设立防线。他在这一线部署了不下五万人马。
这是大清最后的一支主力部队了。
可现在,一个又一个的堡垒被攻破,任他们如何拼命防守,再怎么占据地形,弓箭也敌不过火枪,简易的小炮,也轰不过汉军的重炮。
汉军三面合围了。
多尔衮的心情就如这秋季里连绵的雨一样,阴冷无比。
三面都是敌人,三面都在一步步败退,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到处都需要增援,各地救援的信使一个接一个的赶来,但多尔衮根本已经拿不出援军了。
瑗珲城里。现在只剩下了三千八旗子弟。
他原本还指望着漠西蒙古人能给刘继业制造一些麻烦,牵制一些汉军兵力,甚至当他听说刘继业一面对西南的东吁用兵,又一面东征日本的时候,还暗自兴奋了许久。认为刘继业四处出兵,那么可能不会再北上远征女真了。他们终于能有个喘息之机了。
他也因此不顾可能引起海东女真以及索伦各部的反抗,而对这些部族实行强硬政策,增加税赋,强行把各部按八旗制度划分,让他们出兵出粮。海东女真没反,索伦反了,多尔衮认为可以出兵征服,万料不到汉人反应会这么急速,迅速支援。
也许大清应当继续北撤。越过黑龙江,撤去精奇里江一带,或者更远的地方。
天已经凉起来,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下雨,然后河流冰冻,万里冰封。
多尔衮绝望的摇了摇头,没有用的。他们哪怕逃到天涯海角,这些汉人也会追过来的。他们根本不肯放过大清。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再往北迁了。
大清的力量一而再的衰减,现在衰弱的不敢想象。今年的对索伦各部的征服,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抽调了许多兵力,打了半年多,却始终攻不下几座索伦人的寨子。若是放在几年前,整个关外地区。谁敢跟女真对抗?
随便派几千八旗兵,就能将他们整族屠灭。
他的目光又望向南面的小兴安岭一线,这里是大清最后的主力了。
可是大清从来不向于防守,他们更强于进攻,凶悍顽强是八旗的风格。他们最擅于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当年他们与明军做战,就是不管明军几路来,他们只一路去。在对付明军的关宁防线时,也习惯围点打援,以野战决胜。
他们从来不擅长防守。
更别提这简陋的防线,到处都是漏洞,跟一个大筛子一样。
而且如今的他们缺少军械粮饷,许多八旗战士连饭都吃不饱了,有经验的老战士也损失太多,现在军中太多的新兵,甚至许多才十来岁的小崽子。尤其是缺少火器,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炮,火枪也少的可怜。
连箭矢都缺,铠甲也不足。
最可怕的还是女真人的士气被打没了,过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面对汉人的时候,哪怕三千对十万,人们都不曾怕过。可是现在,却反了过来。听到汉军的名字,已经让许多人心悸了。更别提听到汉人的火炮轰鸣声,往往就能让年轻的战士胆气俱丧。
建州女真人兴起迅速,当他们击败了海西女真后,如风卷残云一般的扫过了整个辽东大地,甚至征服蒙古朝鲜,吊打大明。可如今,他们败的更快,势力不足全盛之时的十分之一。
如今的战局已经清楚的告诉多尔衮,他寄以厚望的小心安岭防线毫无用处。甚至汉人在黑龙江上下游的两支兵马,都能随时打到瑗珲来。
“王爷,我们能做些什么?”小皇帝福临的母亲西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木布木泰隔着一张珠帘望多尔衮。
“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若是在以往,多尔衮是绝不可能说出这样无助的话的。可这里只有三人,一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四岁小皇帝,另一个就是个妇道人家的西太后,多尔衮也就不再掩饰了。
“什么也做不了吗?”木布木泰一脸无助。母族科尔沁部族已经被汉人连根拔起了,木布木泰唯一的依靠也就只剩下了年幼的皇帝儿子。可现在汉军即将兵临城下,她只能求助于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长叹一声,转身离开了。
能派的兵他都已经派出去了,瑗珲城现在就是一座空城,一旦攻来的三路汉军,任何一路突破拦截,大清就完了。
距离瑗珲城仅三百里的黑龙江下游,逊河汇入黑龙江的河口处,童海峰的舰队因为河水暴涨,而不得不暂时驶入了逊河河口,并找了一处稍微水流平缓的河湾下锚停船,士兵上岸扎营避风。
从黑龙岛一路过来,沿途留下了近千名战士,此时这支舰队人员却不减反增。拥有近七千人。
除了四千舰队成员,还有三千人搭乘着他们的舰船随行,这三千人都是下游地区的海东女真各部。这些部族响应童海峰的号召,派出了部份青壮随行北上征讨建州女真。
营地修在逊河的南岸,这处地方北面是黑龙江,西面是逊河。而东面不远则是库尔滨河,四周非常开阔,是一片平原地带。
之前派去上游侦察的巡逻快艇带回了敌情报告,在上游不远,发现了数个炮台,还有清军的营地,驻有不少军队,起码有超过五千人把守着那段河段。不但有火炮,还有投石车等。他们甚至在江边发现了许多木船和木排,想要强行闯过这段江面,估计很难。
他们把守着附近最狭窄的一段江面,只有百多丈的狭窄江面,使得他们要通过这里,必然完全暴露在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虽然几名舰队都认为完全不惧,以舰队的数百门火炮的强大火力,能将他们的江边炮台工事轰的稀烂。不过童海峰还是很谨慎的。
尤其是这里距离瑗珲还有三百里远,这个关卡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这只是第一个,后面肯定还有更强的拦截。
现在河水汹涌,童海峰打算等江水平稳点再考虑。
七千人马轮流上阵,冒着雨干了三天,在那块开阔平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大营。
童海峰打算暂时在这里扎营,然后派几支侦察队出去。打探敌情,看能不能弄明白如今这里的具体情况。他相信朝廷一定还有陆军进攻,若能与他们取得联系,自然更好。
下了几天的雨终于停歇了,忙碌了几天的将士们。也终于能够摆脱那潮湿的衣服,能裹着毯子在帐篷里睡个好觉。
一夜相安无事。
清晨,营地被一片浓雾所笼罩,能见度只有不到十米。
营地里的士兵们依然在睡觉,只有少数士兵在值班。远处的河流传来澎湃的水声,除此外,只剩下静悄悄的营地。
周洪四点钟换过的岗,他和另外四名海军军官候补生们代替还在艉楼里睡觉的舰长,船上大半士兵都已经上岸在营地里休息,毕竟船上究竟拥挤,海员和炮手们都得睡在大炮上的吊床里,那味道绝对称不上舒服。
了望手站在高高的桅杆上,却什么也看不到。
周洪举着千里镜做了几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之后,也放弃了。
营地里,一队海东女真部族青壮背着弓箭挎着钢刀走出营地,向那迷雾中走去。他们是去打猎捕鱼,一支七千人的队伍,每天的消耗是极大的。虽然船上也携带了不少粮食还有罐头,但既然上了岸扎营,有机会还是打点新鲜的猎物更划算。
尤克勒头戴着虎皮帽,身上穿着虎皮衣,背着弓,挎着刀,手持着一把激达。
这种名为激达的武器,是木枪的一种,舰队里的陆战士兵们更喜欢称这种枪为虎枪。但实际上,这种黑真族人称为激达的武器,他们更多的是用来猎熊。
这种激达的枪头扁平而尖,两边都有口锋,底成一圆锥管套在木柄上。其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在管口的两边,有扁孔,各穿一皮带,带上扣一条长约三寸的木棒。
这样做是因为在激达刺中熊的咽喉时,熊痛极常前扑猎户,有此两根木棒,就能抵住他的前窜。
尤克勒是黑真族中尤氏部族中的勇士,尤氏部族也是黑真族中有名的大部落。
他身上穿戴的虎皮帽和虎衣,都是用他手中的激达猎杀的猛虎皮所制。
出了营地没多远,一阵冷风吹过,吹散了一片雾气。
尤克勒耳朵动了一下,他立即停下了脚步,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激达,同伴们都立即停下了脚步。尤克勒是族里出名的勇士,也出名的感觉灵敏,往往极远就能感知到猎物的动静。
“有猎物吗?”一名战士兴奋的小声道。
尤克勒没有回答,他离开同伴几步,然后伸着鼻子轻轻的对着上风嗅了起来,再侧耳聆听了一会,最后退了回来。
“不是猎物,而是猎人。这里有建州人。”
黑真族也称为黑水女真,和建州女真算是同源,汉人称建州女真人为建虏,鞑子,甚至因此称海东女真各部为鱼皮鞑子。但实际上,他们跟建州女真人的关系并不好。互相之间没有争斗。
当建州女真强大起来后,更是屡次征讨黑龙江流域的海东女真各部。尤氏部族就跟建州女真人打过好几仗,没少吃过亏。
一听到了建奴,尤氏部族的战士们都激愤起来。
许多人喊着要去干死建奴,但尤克勒却制止了同伴,“建奴出现在这里,绝不是巧合,眼下大雾,我们根本搞不清有多少建奴在附近。我们马上回去,告诉汉人。大家都不要出声,这次我们要借汉人的手,让建奴栽个大跟头!”
尤克勒一行很快返回营地,这时营地里已经有不少士兵起来了,大家还很惊奇他们去而又返,特别是他们空空而归。
“童将军在哪里,我们在外发现了女真人!”
值星官听到这个消息。连忙让士兵加强警惕,一面马上叫来一个士兵让他带着尤克勒去见童海峰。
“你确定是女真人?”
匆匆闻讯赶来的童海峰面色肃然。
“我听到了女真人的说话声。还嗅到了他们的那股味道,但是我不确定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一名陆战队的营长道,“也许只是女真人的斥候。”
“不可大意,宁可是虚惊一场,也不能轻敌大意。”此次随舰行动的陆战标的标长却摇了摇头。
童海峰点了点头,“我也觉得王标长说的有道理。传令下去,叫醒所有人,进入战备状态。”
经验丰富的王标长道,“先不要声张,若真有不知死活的鞑子摸过来。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等他们摸到营前,再给他们来一计狠的。”
雾依然浓厚,营地里看不清外面的情况,同样,远处也无法看到营地里的情况。此时浓雾笼罩的营地,那简易的木制栅墙后,正蹲着一排又一排进入了战备中的士兵们。
营地中央,炮兵们也把一门门炮正在推到指定位置,进行准备。
靠着营地一侧的岸边,一条条军舰正不动声色的在绞动着船锚,升帆,海员们紧张的忙碌着,把船开往江心,炮手们也已经收起了所有的吊床,把他们按规定要求绑到船舷,一扇扇炮窗被打开,见习炮手们正拎着火药包就位。
一切就位之后,许久都没有见到女真人出现。
不少人都认为那是虚惊一场,可能黑真人看到的只是女真斥候,甚至有人认为根本就是假警报,黑真人说不定听到的只是鸟兽的动静,毕竟他们并没有真正见到女真人不是。
不过怀疑归怀疑,但没有得到解除警报命令之前,没有人敢松懈大意。
足足等了小半个时辰后,正当连王标长和童海峰都在怀疑这是个假警报时,突然,距离寨墙不过十多米外,那团雾气突然抖动了一下,然后一个全身披着棉甲,手里握着一把钢刀的满人跳了出来。
雾气在抖动,越来越多的满人在迷雾之中显出了身影。
他们行动十分矫健,动作轻盈,可却速度极快的向着营地奔来。
几乎是同时,大营的各个方向,都突然冲出大量的女真人,他们也不呼喊也不叫唤,就这样提着刀向着营寨猛冲。
“草,这些****的!”
童海峰看到这么多的女真人,也不由的吓了一跳。幸好尤氏部族的人发现了他们,及时回来报信,让营地早有准备。
要不然,大意之下,在这样一个浓雾的早上,女真人还真有可能一举冲入寨中。若是那样的话,那可是相当麻烦的,说不定就会损失惨重。
王标长,早就得到了童海峰授权,担任这场战斗的指挥。
女真人已经冲到了寨墙前,王标长却并没有马上下达攻击的命令。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
眼看着这些鞑子就要翻过木栅,王标长终于狠狠的挥动了自己的右臂。
“干死这些狗娘养的!”
传令兵立即吹响了军号,尖锐而又急促的号声响起,站在一线的各排长班长们,立即也吹动了自己的铁哨。
“射击!”
“干死他们!”
此起彼伏的吼声响起,于是营地突然就从安静转为了喧嚣。
一支接一支的火枪开火,一团团的火光从枪口闪亮,然后炒豆似的枪声彼起此伏响个不停。
一排排的子弹轰出,将那些已经靠近到栅墙外,距离不过三四米的建奴打的血肉横飞,支离破碎。
第一排枪响过,第二排的陆战队员们又接着射击,然后是第三排。
训练有素的步兵们,一轮射过,立即迅速的重新装填,仅仅很短的时间内,就又完成了装填。
仅仅不过两三分钟,营栅前已经再不见一个站着的建奴。
“停止射击!”
雾太大,视野不够,没有建奴再冲来后,王标长立即下令停止射击。
营栅上空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还有血腥味。
静下来后,可以听到有一阵慌乱的脚步声正在远去。
等硝烟散去,大家的视线里,只剩下了营寨前那遍地的尸体,估计刚才那轮短短时间的射击,至少射杀了三百个建奴以上。
“建奴败退了,要不要追击?”一名连长问。
陆战队标长王德摇了摇头,眼下这么大的雾气,尤其是还不清楚敌人的数量时,并不宜轻易出击。
谁也不知道,这浓雾后面,究竟是只有百来个残兵败将,还是无数躲藏其中的八旗大军。(未完待续。。。)
'正文 第681章 秘不发丧'
一个美丽的朝鲜姑娘,纤纤玉手有节奏的在鼓上拍打着,发出动听的声音。可这鼓声朝鲜国王李不珖却无心欣赏,现在再美的鼓声听到耳中也只剩下了烦躁。
李珖中风后已经半身不遂,嘴也歪了,腿也不能动了,他已经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了,还得要一个侍女专门给他擦口水。
他唯一与人沟通的方法,就只剩下了用那只还能动的手在沙盘上写字,然后由一名侍者念出来。
费了许多心力,李珖才在沙盘上写完了一句话。
“同意吴国公做朝鲜王世子,然两班未必同意。”
冯胜听到李珖并没有反对那个破天荒的惊人计划,心中都未免有些意外。不过对于这个结果,他还是很高兴的。李珖同意了,那这个计划也就成功一半了。至于两班贵族,冯胜倒真不怎么担心。
两班在朝鲜指的是贵族阶层。一开始,两班的本意是指上朝时,国王坐北向南,以国王为官排列在东,武官排列在西,即文武两班。
后来,两班便专指上朝会的官员延伸到两班官员的家族以及家门。
在如今的李朝,两班是世袭的。朝鲜也是受儒家影响极深的国家,处处沿袭中原王朝的制度,他们也有考试制度,分为正统科举、武科举以及杂科举三种。但前两者是两班子弟的特权,一百百姓只能参加杂科。
因为其世袭身份,因此两班贵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垄断了国家的一切权利,可以说,朝鲜的两班阶层,与明末时的官员士人阶层是极为相似的,拥有种种特权,甚至还拥有着明朝勋戚的种种特权,两班早成了为隔在王室与庶民之间的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不过也因为这种世袭制,因此到了后来。两班的数量不断增长,庞大的数量最终导致两班内部的争斗,这种争斗也最终导致了朝鲜历史上丝毫不弱于中原大明的党争。
因为这种过快的两班人口增长,于是后来规定两班中只有嫡子能够世袭两班身份。而侍妾所生的庶子,便不得享受两班待遇,只能充当翻译、医官、捕校等低级基层官员,他们成为一个新的阶层,称为中人。高于平民和贱人阶层。
李珖在听到冯胜所提的立自己的亲外孙,大汉二皇子吴国公刘和垣为朝鲜王世子时,仅仅是惊讶了瞬间,便很快就做了决定。
他并不反对立刘和垣为朝鲜王世子,也阻止不了。况且他自己也没生子,立嫡女之子虽不符合祖制,但如今的朝鲜,完全就是大汉的附庸,大汉挟吞并日本之威而来,朝鲜能改变什么。
不过这件事情。就算他同意了,可也不能就成事。
在朝鲜,真正掌握着这个国家权力的,是势力庞大的两班贵族。
冯胜辞别朝鲜国王后,向皇帝做了禀报,将李珖的态度表明。
“陛下,臣是真没有想到朝鲜王居然会一口应承此事。这会不会是以退为进?先应承下来,然后却抛出两班贵族,这样既不会得罪大汉,却又否决了此事?”
刘钧笑笑。“有这个可能,但我们只当朝鲜国王已经答应了,至于两班贵族,那是我们的事情。”
“陛下。我觉得两班贵族不太可能答应朝鲜并入大汉,毕竟这些人在朝鲜的地位,就和过去大明的那些宗室勋戚和官员士人一般,处处享受着特权,是真正的特权阶层,他们怎么愿意放弃这种人上人的地位呢?”
“利益!”
刘钧只吐了两个字。
大到国家。下到庶民,行事总离不开利益两字。就如当初朝鲜人投降了清人,可当他率领舰队到来时,不少朝鲜官员便发起了兵变,废掉了亲清派的国王李倧,那些原本亲清的官员也很快转变了态度。
为什么?
自然是利益。女真人在朝鲜,那是太上皇,一味的掳夺索取。而大汉虽然一样是朝鲜人的太上皇,但却是有考虑过朝鲜人的利益,是双赢局面。大汉既不抢人也不要求他们上贡,反而是租岛屿,建港口,互相贸易,甚至大汉的军队还驻于朝鲜,保证了朝鲜的安全。给他们提供借款,出售各种商货,大汉来了后,朝鲜人再不用担心受怕,还日子好过了许多。
如今火爆的中朝贸易里,朝鲜两班贵族们就从中赚了不少钱。
“你可以替朕去会会朝鲜的两班贵族,告诉他们,若他们肯支持二皇子为朝鲜王世子,甚至支持朝鲜并入大汉,那么朕不会亏待他们。所有的两班贵族,都将能分封爵位,从候伯到子男勋不等,他们的财产帝国予以保护,不受侵犯。他们还能到帝国中原任职,甚至入朝任职。他们的子女,不论嫡庶,都可以参加大汉的科举考试,与帝国子民享受同样的权利。”
“另外,若是朝鲜并入帝国之中,那么朝廷会在朝鲜设立总督,由朝鲜两班贵族中选拔担任,朕还会在朝鲜设立议院,朝鲜的两班贵族中的佼佼者,将进入议院担任议员之职,议员享有参政议政之职。。。。。”
“朝鲜并入大汉后,朝鲜人既为帝国子民,他们可以移民中原,也可以在中原经商、投资入股等。。。。。。”
总之,朝鲜若加入大汉帝国,朝鲜的两班贵族们将享有许多特权。他们的田地商铺等都将受到承认和保护,他们还会被封爵,他们甚至能成为尊贵的议院议员,甚至今后朝鲜的官员依然会优选任用朝鲜两班贵族,他们的子弟还能参与帝国的科举,能够有机会成为帝国的官员。
刘钧没有说如果朝鲜两班贵族们拒不接受皇帝的好意,会有什么结果。
但刘钧相信,朝鲜人应当明白若是他们拒绝皇帝的提议后,肯定会相当不好。
冯胜带着大汉皇帝的善意,在汉城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宴会,大部份在汉城的两班贵族都来了,也正是在这个宴会上,冯胜向这些人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朝鲜国王殿下,日前向大汉皇帝陛下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能立自己的亲外孙。大汉皇帝陛下的二皇子吴国公刘和垣殿下为朝鲜国王世子。
在这个消息爆出后,很快原本正争夺王世子继承人之位的两位大君,都随即表态,宣布无意争夺王世子之位。在这两人表态之后,大汉皇帝陛下特授给两位大君大汉帝国伯爵爵位,还各赏赐了十万块银元,为他们在大汉的京师各赐一套豪宅。
然后跟着有亲汉死忠派跟着上书,坚决拥护朝鲜国王立刘和垣为王世子的打算。
这几位最先站出来公开支持的官员。随后也全部帝国皇帝特授予帝国伯爵爵位,各赏银元一万块。
那边朝鲜国王宣布要立刘和垣为王世子,这边两位原本的两位王世子候选人便都声称无意王世子之位,然后大汉就给二人伯爵之封,还赏了十万块银元。
站出来支持的几名官员,也立即得封伯爵,还得了近万银元。
这下子,整个汉城都有些躁动不安了。
紧接着又有消息传出来,朝鲜国王准备新设参众两议院,从两班贵族之中选任。参众两院议员,将拥有极大的权力。
随后大汉皇帝又宣布,从即日起,朝鲜国人享受大汉子民的待遇,他们可以前往大汉读书,甚至参加科举,以及做官为吏,就是移民经商参股等都不受限制。
越来越多的朝鲜官员表示支持立汉帝国二皇子为朝鲜王世子,他们只要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保证就行了,至于其它的。并不太在意。
在这股风潮中,也有一些人站出来反对,甚至最后还有些在外的将领也站出来反对大汉这种赤果果的侵吞朝鲜的行为。
可这些人的反对,只是换来了朝鲜国王李珖宣布他们意图做乱。列为叛党。随后,接到朝鲜国王和朝鲜朝廷请求借兵平乱的大汉皇帝,立即热心的派出了精锐的大汉帝**队出兵帮助平乱。
大汉帝**出动,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迅速的平定了数起叛乱。随后,朝鲜朝廷审讯叛党。很快由那些被捕的叛党中牵连出一个庞大的叛乱集团。
无数反对刘和垣立为朝鲜王世子的贵族、官吏、商人,甚至普通百姓,都被逮捕,然后迅速的被审讯定罪,超过千人被处死,更多的人被发配日本挖矿。
于是乎,反对之声没有了。
九月底,人还仍然在北京城的大汉二皇子殿下,被立为朝鲜王世子。也在同一日,朝鲜参议两院设立,数百朝鲜两班贵族被任命为参、众议员。
两院成立的当天,有大量官员上书朝鲜国王,请求朝鲜国并入大汉帝国。这一要求得到朝鲜国王李珖的同意,朝鲜国王将大臣上书转交参众两院,让议员们商议表决,最终,这一上书得到参众两院几百议员的一致支持。
于是,朝鲜国王李珖便顺应民意,上书给大汉皇帝,请求允许朝鲜国并入大汉帝国。
这一要求,得到了大汉天子的同意,于是朝鲜国改为朝鲜军区,分朝鲜国为两省,北为高丽省,南为新罗省。朝鲜国王依然保留朝鲜王封爵,同时正式担任第一任朝鲜总督。
这一任命下达后,李珖推辞不受,同时向朝廷请求,希望朝廷同意将朝鲜王爵位传给外孙刘和垣,允其致仕。
大汉皇帝拒绝三次,李珖上表三次坚决请辞,最终皇帝感动,同意这一请求。于是,刘和垣正式袭任朝鲜王爵位,并担任了朝鲜总督之职。
鉴于朝鲜王刘和垣年幼,不能处理朝鲜事务,皇帝特任命大汉兵部尚书张国维为代理朝鲜总督。
此事,终于尘埃落定之时,皇帝也终于准备离开朝鲜返京。
就在皇帝离开朝鲜后没多久,汉城朝鲜王宫里传来噩耗,老朝鲜王的中风之疾加重,医治无效而去世了。
这个消息传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只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朝鲜王李珖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已经因病去世,这事情知道的朝鲜大臣很多,但一直秘不发丧,直等到朝鲜合并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大汉天子离开朝鲜之后,才终于公布。(未完待续。)
'正文 第682章 东北大运河'
龙汉二年九月中旬,钱有德又一次来到营口。
钱有德经营着一家油行,每年从各地收购油茶子、大豆、菜籽等榨油,然后出售,这是家传的买卖,经营多年。这些年,辽东的大豆成了钱有德油行的重要大豆油货源地。不过当初持续的辽东战事,让他们家油坊的大豆来源一度中断,这也大大影响了他们家的油行,差点因此关张。
好在前年钱有德在银行的贷款申请得到批准,得到了一笔利息并不算高的救命银子。自得到那笔贷款后,他们家的油坊渐渐起死回生,特别是当汉军在辽南地区站稳脚步之后,他家每年又能从辽东收到数量不少的大豆。
而从今年开始,女真人彻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