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在朝廷大军的火炮攻击之下。清军费尽心力建起的那道堡垒防线,正被一个接一个的拔除。
如今女真主力已经都调去防守南面防线了。
“诸位,是时候到我们反击的时候了,朝廷的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女真人在伊拉古尔山和小兴安岭一线设下的防线,正在节节崩溃。他们已经无力再防范我们了,这个时候,正是我们顺江而下,直捣敌穴的大好时机。”
呼玛尔聚焦的三万通古斯各部战士们。都激动不已。以前大家臣服女真,向女真人进贡,结果女真人得寸进尺,索求越来越多越来越无度。那些女真人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肉干鱼干和驯养的驯鹿都夺走,还要把他们全带去打仗。
但汉人不同,汉人帮助他们对抗凶猛的女真人,给他们带来的药品,带来了武器,帮他们夺回家园。
各部的族长首领们,早已经都向那位义气的大汉李总兵大人发过誓。永远效忠大汉帝国,成为帝国子民。各部的猎人们,如今都成了战士,且全部加入了帝国的预备役,成为了帝国民兵。
他们不清楚什么叫预备役,也不是很清楚民兵是什么兵,但他们都听明白李总兵所说的,凡是加入帝国预备役,并且成为一名民兵,那就能得到一把燧发枪。以后还能用猎物换取子弹。不加入预备役,不成为帝国的民兵,就不能得到燧发枪,也无资格购买。
见识过燧发枪的各部族青壮们都清楚这东西的强大。比弓箭射的远,射的狠。许多部落青壮,都称燧发枪为雷火,也有叫天雷的,有叫天火的,总之。在他们看来,这是无比神秘且强大的。
拥有这样的神火,再不用畏惧熊和狼,也不用再怕女真人了。
李信用了三万外销型火枪,就成功的把黑龙江中上游的通古斯各部收服了,并把各部三万名青壮编为了帝国的民兵。
三万支燧发枪而已,李信认为很划算。燧发枪现在的造价本就已经很便宜了,更何况这种外销型的,只要击败了女真人,以后这一带就真正是帝国掌握了。现在趁面收服各部,也算是与各部打好关系。
别的不说,他给各部发了三万支燧发枪,可各部也不是空手白拿,他们都向朝廷进贡了一批贡物,他代收下来了。如今在雅克萨,各部族进贡的贡物,堆了数个大仓库。
鹿葺、鹿胎、鹿鞭、人参、珍珠、黄金、银子还有各种珍贵的貂皮、熊皮、鹿皮等皮张。每一样都是好东西,鹿葺人参那是极珍贵的药材,那些天然的大块金子,更是让人惊叹。更别说在中原和欧洲都极为抢手的貂皮了,随便一张也是值上百块银元的。
把那些贡品运回京,随便一倒手,那收益也远远超出三万把火枪了。何况这些部族臣服帝国后,以后这里就是帝国的疆土了,帝国在这边收购皮毛,出售各种工商物品,甚至在这边挖矿等,这收益更没的说。
再说了,有三万帝国民兵在这北疆,还能对蒙古诸侯等起点平衡作用。万一哪天有蒙古诸侯作死,那他们背后的通古斯渔猎部族,可就是一把锋利的尖刀,随时威胁着他们的后背,弄不好就要挨捅。
战争还没有结束,许多胆大的汉商就已经涌到黑龙江上游来了。收购皮毛的,贩卖各种烟茶盐酒糖,火柴肥皂蜡烛油灯灯油的,衣服布匹靴子,甚至针线吊锅水壶的,总之,如今人的商业头脑灵活着呢。
这么一大片未开发的商业处女地,拥有二三十万人口呢,得多大的一个消费市场,更何况他们手里的那些各种皮张草药等,多好的商品,收购过来转手就能在中原大赚一笔。
还有一些实力更大的商人,他们直接就瞄准了各地的矿产。目前皇家的人,已经到了尼布楚,他们听闻了尼布楚有大银矿产,立即派了堪探队过来,等确认过后,立即就已经申请建立尼布楚银矿,目前一边在京师申请开采手续证件,一面都已经在筹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建立尼布楚银矿开采公司。
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出的消息,现在许多人都听说了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以及那些更小的支流里,有许多金砂。于是乎,大批的淘金者,已经顾不得这边的战事还没结束,正大批的涌来淘金。
还有些更有头脑的家伙,他们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也赶了过来,他们并不淘金,而是准备在这边的淘金营地开酒馆饭店客栈茶楼,甚至有的家伙还准备开青楼,也有准备开赌场的,也有打算开杂货店,卖淘金工具的,总之,一股淘金热已经形成,无数的人将涌进黑龙江的上游。
连李信自己,都早就已经通知了北海的商铺里的人,让他们组织一批货物过来收购这里丰富而又廉价的皮毛和药材。
甚至仗着自己在这边的熟悉,他还替尼布楚银矿向鄂温克尼布楚人谈成了协议,使得这个银矿开采再无阻碍,达成这个协议后,李信顺便也就在尼布楚这个前途无量的矿产里入了一股,虽然股份不是很多,但却绝对是一本万利。
不过李信也没有忘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是来救援索伦诸部的。而现在,既然皇帝已经如此信任他,让他做了西波尔总兵官,还特别任命他为黑龙江战役总指挥,统领对女真人的这场战役,那他当然不会光顾着挣钱。
趁此机会,灭了女真,将这个曾经的宠然大物彻底铲除,想想将来自己将因此战而名留青史,李信这个骨子里的读书人,也不由的兴奋的眼睛发光。
“神圣皇帝陛下保佑我们灭掉女真人!”
李信高呼。
一大群蒙汉将士也齐声高呼,“陛下保佑,灭掉女真!”
许多通古斯部族战士不知道那些汉蒙的安答们喊的是什么意思,但也无法止住他们跟在一起允呼。
“士气高昂,军心可用,传令下去,明日四更造饭,五更出发,直捣敌巢,犁庭扫穴!”(未完待续。)
'正文 第678章 劳改犯'
重阳节后,随着那个日子越来越近,杜山也越来越有些心神不定。再过些天,就是他离开这里的日子了。
他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湖北竹山的湖北银矿公司,但他并非这家公司的员工,而是湖北郧阳第八劳改大队的一名劳改犯人。第八劳改队和湖北银矿公司有劳务合同,劳改犯人为银矿公司挖矿劳改。
又一个班干完,杜山和同队的队友们从井下上来,又脏又累。上井好,大家一起去洗澡。过了九月,大浴室已经有热水供应。冲一个热腾腾的淋浴,然后再去大热水池里泡一泡,一天的疲惫能去掉大半。
浴室里,今天有些与往常不一样。
上百名队友也是狱友,都知道杜山过几天就要离开了,大家今天为他准备了一个仪式。
站在沐浴头下冲掉身上的污渍,他走到那张椅子前。
老王头笑呵呵的站在那里,等他坐下,便打开了自己的小箱子,那是一个剃头修面的工具箱。
一剪一剪下去,杜山头上本就不长的短发,纷纷落下,露出青色的头皮。剪完之后,老王头给他冲洗了一下,又拿出了一把剃刀,熟练的把那短寸刮的干干净净,露出一个锃亮的光头。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里的劳改犯人们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习俗,刑满出去之前,要刮个大光头。
管教今天给了大家多一些的时间,并没有来干预大家的这个传统。
老王头也是一名劳改犯,过去是待诏。不过可不是什么大官,而是一个理发的。虽然古代中国男人留长发结髻,但也一样需要修理头发。和茶楼伙计被叫茶博士,医生叫大夫一样,理发的了有个很厉害的别称,叫做待诏。
老王头的理发修面的手艺很高,但早些年他曾经加入过流民叛军,在被当时的楚军俘虏后。被送到了这里劳动改造。因为年纪大,管教也给了照顾,让他负责浴室烧开水,以及给犯人们理发。
“重新做人喽!”
理发、刮面、修胡须、掏耳朵。一番熟练的动作下来,杜山已经变的十分精神了。
理完发后,杜山脱去浴巾,走到狱友们烧的那堆火前,就这样光光的跨过去。狱友们轮流接过柚树枝条,在杜身身上轻轻拍打。
仪式完成,管教也适时的出现,他拿来一套全新的麻布衣服鞋袜。
“跟大家告个别吧!”
杜山看着相处了三年的狱友们,笑了笑,“大家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出去。兄弟我先出去一步,到外面等大家。”
“龟孙子,快滚吧。”老人笑喊着。
“你奶奶的,到了外面老实点。别再回来了。”
。。。。。。
带着大家的祝福,杜山换上了全套的新衣服鞋袜,头也没有回的出去了。按这里的习俗,就是离开的时候千万别回头。
虽然刑期还有好几天,但这里的规矩是,犯人可以提前一周离开监舍,到外面的一处房子里度过这最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们不需要再去劳动改造,可以给他们一个离开前的最后准备时间。
出了监区,管教带着他去了狱长的办公室。路上,还给了他一支烟。
狱长办公室里,狱长放下手头的工作,对杜山道。“坐。”
“是。”
三年的劳动改造,让杜山身上甚至有了点军人的整肃风气。他坐下,腰也还挺的笔直,双手搁在膝上,不动如松。
监狱长从旁边取出杜山的档案,其实不用看。他对自己临里的这个犯人也相当了解。
杜山,湖北郧阳人,宦官子弟出身,读过书。杜山的出身很好,他的祖父曾经做过知府,后来被免官回乡,杜家在郧阳老家也有不少的田地,日子依然富裕。他父亲还是个秀才,后来改为经商,生意做的不错。但后来流民造反,杜家遭遇灭顶之灾,他们家的钱财粮食被抢,房子被烧,父母兄弟等被杀,杜勋被裹挟进了农民军中。
浑浑噩噩的过了几年,直到被官军击败俘虏。因为他当时在农民军中已经属于一个小头目,最后被判了五年劳改。
在狱中度过了一段艰难时间后,他去了湖北银矿在竹山县的一个矿产,下井采矿,一挖就是三年矿。这三年里,杜山的表现一直很好,积极改造,因此得到上面的几次表扬,还获得了极其难得的几次减刑,最终,服刑三年后,他得到了提前释放。
“杜山,你对以后有什么打算?”
杜山有些茫然,是啊,有什么打算?他的家早就破了,曾经的明朝也亡了。如今是大汉新朝,他们在劳改的时候,除了下井挖矿,管教也在晚上给他们开学习班,组织大家学习认字。他们认字学习,多数时候是直接拿报纸学习的。因此对于外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听闻了不少。
对于外面的那个世纪,他既有些向往,又有些恐惧。
他甚至都有些习惯这里的生活了,除了一开始时报恐惧不安,这两年多来,他早已经慢慢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劳改队里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在这里,除了没有自由,其余也还不错。管教们安排他们做事,每天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睡,甚至什么时候上工什么时候下工,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吃饭,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说起来,这里的劳动强度算不上很高,吃的也还不吃,隔三差五的还能有顿荤腥,每天都至少能吃饱。更别说还有热水澡,还有不错的监舍。
甚至比起他在叛军里的那几年,都要好的多。那时的他们,整天担惊受怕,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整天疲于奔命。
监狱长看着这个才不过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劳改队里各种各样的劳改犯多有,但基本并没多少什么真正罪大恶极之人。那种人,也不可能留在中原之地,多是被押到边疆去了,呆的是防御警戒等级最高的地方。
他这个劳改队里。多数都是如杜山这样的人,要么是些曾经的农民军,要么就是一些趁火打劫的山匪水贼,还有一些则是些坑蒙拐骗的。在皇帝那严厉的严打旨意下,开国之初,乱世用重典,无数的人被送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劳改队进行劳动改造。
据说,到龙汉二年时。总共有将近五百万人在各个劳改队里劳动改造,不但有男也有女,有汉人也有外族,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都有。这些人或是长达二三十年的刑期,或者只有一两年的刑期。
用皇帝的话说,乱世须用重典,必须采用严打手段,狠刹一下彻底失控的风气。如今各地的治安等确实大为好转,但也使得大汉有五百多万个劳改犯。
这些犯人在朝廷的安排下。在一个个的矿场、农庄里劳改,实际上也是自给自足,甚至还为朝廷创造了不少收益。
现在天下形势大为好转,按皇帝的旨意,对于这些劳改犯们,也要慢慢的放出来。毕竟,朝廷的目的是惩前毖后。从龙汉二年起,对于那些劳改犯人,只要改造较好的,便要给予减刑。争取在未来几年里,除了那些实在罪大恶极的,绝大多数劳改犯人,都应当给予减刑。力争每年减少起码一百万劳改犯人。
监狱长拿出了一个信封,推到杜山面前。
“这是你的安置费,一共三十块钱,确认无误后,签个字。”
劳改犯基本并不呆在监仓里,而是进行封闭的劳动改造。比如他们这个劳改队,就与湖北银矿签订了开采合同,他们负责一个矿的开采工作。银矿按他们开采的矿量给予工钱,这些钱劳改队收益后,一部份用以劳改队管教等的薪水,以及劳改队的开支,包括劳改犯们的食物衣服等开支。
每个劳改犯每月还能拿到一笔生活费,这笔钱可以用来购买些烟茶糖等供应之外的物品。
而每个劳改犯其实是有工资的,每个月都有薪水,但平时每月只发放一笔不多的生活费,并从中扣除部份做为他们的伙食费和服装费。剩下的,则被存在各个的帐户上,等到他们出狱的时候,做为他们出去后的安置生活费。
这种模式下,各个劳改队,朝廷并不需要补贴钱,反而开掉犯人薪水后还有不少的收益。犯人的薪水比外面的工人稍低,但不会低多少。
如杜山,过去三年一直在井下采矿,而井下很辛苦,薪水向来就比较高。到今年,他每月的薪水几经上调后,已经达到了每月四块银元,这比井上的每月两块要多出一倍。五块银元,能买到两百斤大米,就是放到外面,也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收入水平了。
第一年两块,第二年三块,今年四块,扣除掉平时发掉的生活费和扣掉的伙食费等,现在摆在杜山面前的那个信封里,还装着七十二块银元。
这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杜山望着那个信封,有些感慨。这大汉朝确实处处体现着与前明的不同,做牢不但能吃饱穿暖还不用挨打受虐,还能偶尔吃肉,更别说还有钱可以买点烟酒。管教们既不会虐待他们,也不会向他们索贿,曾经有人这样干过,后来也被扔进了劳改队,那家伙后来被他们欺负的很惨。
现在劳改了三年,自己整个人都长的很壮实,更别提居然还有七十二块银元,若是折成银子就是三十多两。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若是在前明,蹲三年监,若是家里没钱打点,早就累死或者病死了。
“这是你们应得的,一码归一码。你们犯了罪,就应当劳动改造,但你们的劳动付出,也是有回报的。你也别嫌少,虽然同样的井下挖矿,外面的工人每月至少有八块银元,但你们和他们不一样,你也放心,我们一切都是按照朝廷的规矩,该扣的我们扣了,不该扣的,我们一分也没扣,这七十二块,有一个详细的明细单子,就在信封里,你自己可以看。”
“我相信朝廷。”杜山收起了信封。
“你有地方可去吗?”
“进来前,家里就没人了。”
监狱长点点头,“若是这样的话,我倒是有个建议,最近朝廷在关外的兴安省内石勒喀河边尼布楚发现了一个大银矿,银储量很高,现在已经在组建尼布楚银矿公司,招募资金,并招募人手。你在这个银矿挖了三年矿,有经验,而且还识字,我觉得你可以去尼布楚,那边的薪水不错。若你有意,我愿意给你写一封介绍信。”
杜山问,“我是个劳改犯,他们愿意用我吗?”
“这个你放心,劳改犯也是人,那只是代表你的过去而已,现在你已经完成了劳改,当然不一样了。”
“不过你也要明白,尼布楚离京师数千里之遥,那里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去那边的话条件会比较恶劣,但也有个好处,就是薪水会比在中原的同类矿上高。中原的银矿上井下采矿一个月最多只有八块银元,但到了那边,同样的井下工作,一个月却起码十块起步。而且,尼布楚是一个新矿,你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又年轻还能写会算,说不定还能应聘上个管事呢。”
不需要监狱长再多说什么,杜山已经下了决心。
“多谢监狱长,请您帮我写封介绍信,我决定去尼布楚公司应聘。大人,不知道要去哪应聘,京师吗?”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尼布楚公司的人,他们现在正在全国各个银矿上招人呢,你既然愿意去,我一会就让人带你过去见他。”
湖北银矿也是隶属于皇室的产业,现在的尼布楚也两样是以皇室为主导的产业,因此这种看似挖人的行为,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
当天,杜山见到了尼布楚公司的人,一番面试后,成功的被招募进去了,甚至还因为有监狱长的介绍信帮杜山说话,杜山还真的得到了一个采挖组长的职务,薪水从十五块一月起。
监狱得到这消息也非常高兴,他的劳改队里不但释放了一个犯人,而且还成功的帮他安排了新工作,这可是能给自己的工作考核加分的。(未完待续。)
'正文 第679章 兼并朝鲜'
龙汉二年九月中旬,大汉帝国神圣皇帝御驾亲临朝鲜国都汉城。
原本这并不在皇帝的行程之中,但由于朝鲜国王突然病危,随时可能驾崩,汉城的朝鲜两班贵族们为了朝鲜王的继承人问题正斗的厉害,眼看有失控的危险。
接到锦衣卫禀报之后,刘钧决定改道朝鲜,亲临汉城处理这一突发状况。大汉吞并日本后,朝鲜国这个大汉藩属国就越加的凸出了,毕竟这也是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国,若乱起来,对大汉没有半点好处。
汉江码头,无数朝鲜贵族和官员百姓,都前来迎接大汉天子。这已经是三年内,刘钧第二次前来汉城。不过上一次来的时候,刘钧还只是明朝崇祯皇帝的义子,如今却是大汉天子。如今的朝鲜越来越信赖大汉,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
现在鸭绿江南岸以及东海岸诸岛,甚至南部海上的耽罗、巨济等岛,都先后成了汉军的军事基地和租界,朝鲜的沿海港口,也都向大汉全面开放贸易。
大汉的海陆军驻扎在朝鲜的四周,甚至有一支舰队直接就驻扎在汉城的汉江口不远,用枢密院海军参谋长的话说,如果需要,仅驻于汉江口的这支舰队,就能在一天之内攻占朝鲜都城。
朝鲜在经历了日本入侵以及满清的几次入侵之后,国家虚弱无比。大汉军队在朝鲜的驻防,朝鲜上下并没有人反对,反而大多是持欢迎态度,少数几个提出异议的官员,无不马上就被贬官夺职了。
除了军事,大汉对朝鲜人影响最大的还是经济影响和控制。
早年,朝鲜人吃了日本的亏后,开始闭关锁国。当大汉进来后,他们全面向大汉开放贸易,结果就是这几年大汉资本全面进入朝鲜。
现在朝鲜八道。从京师汉城到南方港口的釜山,到处可见大汉的银行、钱庄以及各种商行等,上至朝鲜王室、两班贵族甚至普通百姓,都争相把钱存进了大汉的银行。大汉的银元铜元和银元券货币体系,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朝鲜旧有的自身货币体系。
朝鲜人更喜欢大汉的货币,精美好用,不容易做假,也不缺斤少两。而且大家都乐于接受。特别是银元券,一张纸而已,携带方便,因为其坚挺的信用,现在成为大宗交易的结算货币。
朝鲜人把自己的金银铜钱纷纷存进了银行,还有利息可得。而朝鲜朝廷也乐于向银行借贷,用以购买军械、官府开支等,王室也借了不少钱,在银行的建议下,他们干脆用朝鲜的盐税和海关以及常关税做为抵押。而为了保证汉人能得到盐税收益,朝鲜干脆把这些税收的征收权利,全部交给了大汉代收。
因此现在朝鲜的盐税、海关和常关税,都实际掌握在了大汉的手里。
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商品通过海上运到朝鲜,大到军械,小到火柴肥皂,从玻璃香水等奢侈品,到铁钉缝衣针等小生活用品,朝鲜几乎成了大汉重要的商品销售地。
一千多万人口的市场。一块很大的蛋糕。
相比起朝鲜本土的商品,大汉的商品更精美,也更便宜。就如一根简单的缝衣针,朝鲜依然用的是最传统的手工制造。从铰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鼻孔,然后包装到一个纸盒里,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最多生产不超过二十根针。这根小小的针,价格也并不便宜。
可大汉的针厂却完全不同。他们将针的制造生成了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一个工人分工制造,十八个人组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人只做一道工序,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
这样下来,这个简易的针厂,每个工人能完成四千八百根针的加工,十八个人就制造出一根完整的针,平均下来,这组流水线,每人平均一天生产两百多根针,是朝鲜工匠的十几倍效率。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厉害的地方在于,朝鲜人制针,一个人完成整个工序,需要的熟练工匠。而在大汉的针坊,分工流水做业,每个人只需要掌握一道工序,其中多数工序都非常简单,根本不用熟练工匠,普通工人就可以完成,甚至有不少环节还能用专门的工具加工完成。
而且这样的生产方式,受到的限制非常低,只需要少量的熟练工匠,然后招募大量的工人,就能复制出无数条生产线,将产量百倍千倍的扩大。
分工合作,以及规模扩大,意味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这些质量丝毫不下于朝鲜工匠加工制造的针,价格却比之便宜许多,大量的汉造厂涌入朝鲜各地,迅速的就抢占了朝鲜的针市场。
如针一样事情,在其它各种商品流入中重复的发生。
物美价廉的大汉制造,一边让朝鲜的工匠和商人们大呼狼来了,一面却又让朝鲜百姓称赞不已,纷纷抛弃朝鲜本地制造商品,转而购买更物美价廉的大汉商品。
甚至一些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一些聪明的大汉商人更是直接跑到朝鲜开设工坊,在本地招募工人,以比大汉本土廉价数倍的薪水雇佣朝鲜人。
而结果朝鲜人不但不会说大汉商人黑心,反而感激大汉商人给他们提供了赚钱的渠道,连朝鲜官方也感谢大汉商人在这里开办工坊,给他们创造了税收。
大量的朝鲜产的原材料,棉花、矿产、药材、粮食等,以极低廉的价格被采购,然后运回大汉。然后在帝国加工的各种玻璃、蜡烛、肥皂、毛线、呢绒、火枪、船舶、马车、钢铁制品大量销往朝鲜。
对于大汉来说,朝鲜这近两千万人口,已经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市场,既是原材料的供应地,也是加工商品的出口地。
刘钧可不希望朝鲜乱起来,混乱就意味着可能影响到现状。
“陛下,我们派去的御医已经确诊了,朝鲜国王怕是没几天了,回天无术了。”
“到底是什么病?”
“突然中风。”
现任的朝鲜国王完全是大汉一手扶持起来的,他即位之后,也立即将女儿嫁给了刘钧,并从此紧紧跟随着大汉。对朝鲜国王,刘钧是非常满意的。
他如果去世,也是大汉的一个损失。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朝鲜国王没有儿子,他的儿子在不久前在一起骑马中意外摔落马下而死,朝鲜国王的中风,未必没有受此事的影响。
现在朝鲜王世子比朝鲜国王先死,而朝鲜国王又并没有其它儿子,眼看着朝鲜国王中风,且要不行了,朝鲜两班贵族们围绕着该选谁来继承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朝鲜两班贵族想拥立谁继承王位?”
“有部份人想拥立麟坪大君李濬,也有人想拥立凤林大君李淏。”
这两人都是仁祖大王李倧的儿子,李濬是次子,李淏是三子。当年清军入侵朝鲜时,李倧降清,他的三个儿子包括世子都被掳回沈阳为人质。后来汉军入朝鲜,朝鲜部份大臣兵变,废掉李倧,迎汉军入汉城。
此后大汉收复辽东,李昊兄弟三个被送回朝鲜。
在当今朝鲜王世子坠马而死后,朝鲜王中风,因此掀起了世子之争。原本最有希望继承的是李倧世子李溰,结果李溰不久前暴毙宫中,被认为是食物中毒。
李溰一死,贵族们却发生了分歧,部份人拥立李濬,部份人拥立李淏。
刘钧眉头皱了皱,他对这两个人选一个都不满意,仅一个他们是李倧之子的身份,就足以让大汉不喜了。当初他们的父亲可是被大汉支持的朝鲜兵变赶上台废黜,且随后暴毙的。他们若是继位,谁知道他们对大汉是否会心怀怨恨,然后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来。
而且刘钧在拿下了日本后,也对朝鲜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朕记得朝鲜不少贵族大臣对我大汉向事心怀仰慕,甚至听说曾有人提出应当让朝鲜归入大汉直辖,成为大汉帝国的朝鲜省。”
锦衣卫提督冯胜一听到皇帝这话,不由的心中一动。皇帝这话,莫非是打算把朝鲜也顺便吞掉?
“如今不少朝鲜贵族,确实心向大汉,但如果说让朝鲜变为大汉的一个省,只怕还会有不少人反对,尤其是朝鲜王室。”
“如果朝鲜国王也同意并入大汉帝国呢?”刘钧笑问。
冯胜沉默,这个几乎不可能啊。
“冯胜,朕觉得现在朝鲜大臣们选的这两个继承人都不太合适,你去见一下朝鲜国王,转达一下朕的意思。”
“陛下,那谁可为继承人?”
刘钧微微一笑,“朕觉得大汉皇子,吴国公刘和坤就很适合,吴国公生母是朝鲜公主,当今朝鲜国王之嫡亲外孙。在国王无子绝嗣情况下,朕认为拥有大汉皇室与朝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