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授你为中南军区总督,加你为靖南大将军,令你统领中南三省,负责对缅作战。”刘钧也同样赐给郑芝龙六样印信虎府令箭等。

  其实郑芝龙更适应担任东征元帅,海上作战,他是朝廷第一人。而刘允升的父亲、兄弟先后任过西南地区的总督,现在西南、中南诸省的驻军和将领,也多是刘家旧部。

  但皇帝最终却令郑芝龙为中南总督,靖南大将军。以刘允升为征倭大将军,统兵东征。这里面的用意,却是令重臣们深思。(未完待续。)


'正文 第615章 三面作战'

  “关于东吁国,可有最新情报?”刘钧问列席总理会议的锦衣卫指挥使冯胜。。。

  “东吁现在正四面楚歌呢。大城国还在南面死死拖着东吁主力,而越南郑氏也趁机落井下石,发兵东犯,彝苗等云南南下叛乱土司则还围着东吁国都阿瓦不撤。”冯胜高兴的禀报皇帝,“大理和老挝的两镇兵马业已南下,如今原六慰之地大半收复。”

  “一待阿瓦的东吁军与叛军两败俱伤,我军立即可以大兵南下,夺取阿瓦。”

  “我担心那些彝人溃兵会与东吁国合流,听说东吁王已经向叛军首领沙定洲开出了很高的招安条件,许诺沙定洲若是归附东吁,东吁王便封沙定洲为王,将六慰三宣之地皆封给沙定洲等人。”傅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听说东吁王还有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沙定洲之子为妻,以结成联盟。”

  郑芝龙显得自信十足,接口道,“就算东吁王与沙定洲联手,也不足为惧。我们也可以远交近攻,与大城联手。只要大城军死拖住东吁主力在南边,那东吁根本无力四战。更何况,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越南黎朝郑氏。”

  东吁本就不是什么大国,虽也强盛一时,但与大城王朝的连年交战,加上之前的那场国内叛乱,使得东吁早就已经衰弱下来,短暂的中兴后再次疲软,如今更是四面楚歌。

  过去他也就跟大城两国菜鸡互啄,现在大汉朝猛龙过江,东吁这条小蛇便只能悲剧了。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和大城打的正激烈的时候,先是被汉军驱赶的云南叛乱土司杀到,接着大汉又杀过来了。

  现在木邦等孟族、掸族土司都纷纷归附大汉,在这种情形下,郑芝龙觉得自己就任中南军区总督,靖南大将军之职会非常轻松。不过他觉得皇帝启用他,并不是真的为了收复三宣六慰就满足了。皇帝用他,肯定是准备用他一直打到海边,灭掉整个东吁王朝,甚至一路杀到马六甲半岛。杀到马六甲海峡边上,从云南一直打出一条路来,与皇帝在南洋的那片飞地新加坡相连。

  郑芝龙曾纵横海上,对于南洋的形势很清楚,更明白南洋海贸的巨大利润。因此他也深知如今葡萄牙所占据的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意义。马六甲就是南洋通往印度和欧洲的大门,可葡萄牙早就衰弱了,这个最先来到南洋群岛殖民的殖民者,如今根本无法后来的西班牙与新兴的荷兰、英国、法国等相争。

  葡萄牙在马六甲的控制权已经越来越弱,这块重要的地盘随时都可能易主,最大的可能就是荷兰夺得此地。

  如果大汉能够先一步夺得这块地方,自然是意义重大。

  但若按传统的办法,大汉得从广东沿海南下,先得经过越南和吕宋的西班牙人的势力拦截,他们不会轻易的让大汉南下的。

  更别提南面还有荷兰、英国等殖民者。

  但如果他能够从云南攻破东吁。在西南打通一条出海口,甚至一直沿海打下马六甲半岛,那就是出其不意,曲径通幽了。

  侧后方迂回,到时不论是越南还是西班牙、荷兰等人都无法拦截他们。

  听了郑芝龙的话,刘钧很满意。

  “暂时先不用动越南,我们可以和大城国联手,先灭了东吁。。。”

  “越是越南郑氏不知进退,侵入老挝等地呢?”

  刘钧冷哼了一声,“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既然能联合大城国对付东吁国,那也就能联络越南郑氏的敌人对付他,后黎朝虽由郑氏把持朝政,但其北面还有莫朝。中部有武氏,南面有阮氏,如果我们向他们表示愿意支持他们取代郑氏,想必他们很愿意在背后捅郑氏一刀子吧?”

  “臣立即就派人去联络大城国和越南阮氏、武氏及莫氏。”冯胜说,“水搅得越浑,对我们越有利。”

  袁继咸清了清嗓子。“陛下,郑帅自陕甘调任中南,那陕甘由谁来接任?此外,朝廷准备将天下各地调整为五京十二军区三十九省,其中不少军都省份调整合并等情况,这各省督抚总兵该如何相应调整,还请陛下示下。”

  此轮朝廷调整,区域重新划分,涉及到的是最顶级的地方军政调整。

  按大汉朝的人事制度,五品以下七品以上的文官由吏部选拔任免,五品以下七品以上武官由兵部选拔任免。而各省地方七品以下文官,由各省督抚任免,七品以下武官,由各军区总督提督协商任免。

  五品以上三品以下文官,由内阁选拔后向皇帝推荐,五品以上三品以下武官,则是枢密院向向皇帝举荐人选。

  至于三品以上文武官吏,选拔任命权全在皇帝之手。

  不论是总督还是巡抚或者提督、总兵,甚至是布政使、按察使等文武官员,都是三品以上官员,其任免权都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

  通过这种人事制度,刘钧对于朝廷的掌控力更强。

  哪怕是首辅袁继咸,面对这轮巨大的人事调动,也不敢越权半步。对于这些高级官吏,他顶多也就是一个举荐权。

  原来的九大军区调整为十二大军区,更是新增到了三十九个省,另外还有五个直隶府级的五京。

  五京行政级别已经与省相同,不过与明朝时的两京不同的是,大汉的五京皆为直隶府,但仅辖一府之地,他们不归所在省管辖,直归朝廷管辖。如顺天府,直隶总督兼河北巡抚,便无权管辖。

  江南省也无权管辖南京府,河南省无权管辖洛阳府,陕西省无权管辖长安府,辽东省无权管辖辽阳府。

  河北的省会因此设在保定,河南的省会设在开封,江南的省会设在苏州,陕西的省会设在凤翔,辽东的省会设在沈阳。

  五京的长官不再称巡抚,而称尹,如顺天府尹,南京府尹等。官阶高于知府,与巡抚同等。

  因此现在大汉的行政区划,如果以省级划分,那是五京三十九省。如果以军区划。则是五京十二军区。

  五京地位特殊,直隶中央,各驻有枢密院五战区总预备军,各由一位提督统领,五京提督地位与府尹平级。但要受府尹监督。

  北京的九门提督,便是京师的总预备军统领,他所统领的禁卫军,便是中战区总预备队。

  朝廷这种区划格局的调整,意味着权力格局的调整,这是皇帝加强掌握权力的手段,谁也不会出来反对。连袁继咸也不会。

  甚至在调整后新的督抚提督的人选上,他都聪明的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他知道皇帝肯定早有了预定方案,那就直接听皇帝安排好了。

  “洪承畴出任陕甘总督。总督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军政,兼陕西巡抚。孙传庭出任塞上总督,总督宁夏、绥远、燕北、漠南、兴安五省军政,兼绥远巡抚。朱大典任长安府尹,常升任长安提督。”

  缓了缓刘钧又道,“保宁侯秦总督屡上奏折,陈言年迈体弱,乞骸骨。朕准了,晋秦良玉保宁县开国公,赏银十万以安享晚年。以陈奇瑜任西南总督。总督四川、贵州、西康三省,兼任四川巡抚,以蔡远任西南提督兼四川总兵官。”

  明年除了东征日本与西南入缅征战,朝廷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肯定还非与漠西蒙古一战不可。

  比起朝廷对日本和东吁都是压倒性的优势。明年要在西北与卫拉特联盟交战,只怕并不容易。

  刘钧把郑芝龙从西北调离,最终选了三员大将坐镇西南西北。

  洪承畴、孙传庭、陈奇瑜,这三人都是前明之时就已经在剿匪安民方面表现极佳的三名文人大帅。尤其是三人都是久在西北用兵,对于西北之地相当熟悉,还都曾南下四川做战。

  用这三人。是因他们三人熟悉西北事务。

  虽然他们三人都是前朝高官,但刘钧也一直在观察着他们,发现这三人在新朝中表现还不错。陈奇瑜在江南巡抚任上进京,到枢密院任五战区司令。洪孙二人,也在辽东被清军俘虏后做了一段时间俘虏,坚贞不屈,表现的很有气节。

  归来之后,刘钧安排两人到西北郑芝龙麾下当巡抚,他们表现的也都很好。

  派此三人出任总督,总督三军区,统领十一省,正是为了主持防御与漠西蒙古的一战。用他们,而不是直接用张山等人,一来是张山等人是武将,且很年轻,总督这个职位既要管军也要管民政,对政务方面的能力也要求很高。

  而且刘钧也并不怎么愿意让自己麾下的那些大将早早的坐上各军区总督的位置,他更希望能够文武分别,武将就是职业的将领,只统兵打仗,不过多的干涉到地方民政方面。

  孙传庭等人不论年龄还是能力,都更适合总督之位,张山蔡远等人更适合担任提督之职,刘钧养着百万职业常备军,很慎重的不会轻易的把军队交到其它人手里。

  还是由自己的老兄弟们统领更令人放心,这样也更专业。

  三督总督帝国西面,防御漠西蒙古,刘钧还不忘记又派了朱大典和常升分别长安的府尹的提督,统领着西京的左战区总预备军。

  用朱大典这个曾经的旧搭档任西京府尹,刘钧也考虑了许久。

  朱大典以前很贪,爱钱,不过真本事也很强,尤其在统兵打仗这一方面,很强硬能干,算是文臣中比较有名的人物了。

  不过近年来,朱大典这个贪的毛病倒是改了许多,主要还是得益于朝廷的监督制度。

  “陛下这安排,明年我们不与卫拉特交战?”傅山问。

  刘钧的这个安排,更像是一副全面防守的架势。刘钧却是摇了摇头,“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不过我准备做两手准备。在青海、西康、甘肃这一地区,我们以守代攻。青藏高原的残酷环境和气候,暂时来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不能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就无法真正进攻藏区高原。因此,我们在这边还是以防御为主!”

  但被动挨打,那不是刘钧的风格。

  朝廷还有一支蒙古诸侯联军呢,现在还多了许多女真臣服部落,不用岂不是可惜?

  因此刘钧的计划是在南线主防守,而在北线,则以攻代守,以蒙古和女真军队为主力,汉军步炮协同,直接杀向卫拉特的老巢核心地带的新江西域地区。

  大汉如今的实力,完全可以兵分两路,南守而北攻。

  但卫拉特联盟可就不见得有足够的实力两面作战了。在青藏高原上不好打,那就拉到西域草原上去打。

  而且这个南守北攻的作战策略,一开始就是奔着打长期战去的。一次两次也没打算就能灭掉西域的卫拉特联盟,那就在南线立足防守的同时,不断的从蒙古草原西征西域漠西诸部,劫掠他们的牛羊,掳掠他们的人口,歼灭他们的战士。

  一次打不跨,那就两次,三次。今年不行,那就明年接着来。

  刘钧相信,有大汉的命令和支持,满蒙诸部兵马并不会反对去西域草原上打打草谷,抢抢人马。

  只要坚持下去,别说三五年,有个两三年,漠西的卫拉特联盟就得承受不住。

  等到他们在西域草原上站不住脚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在青海西康等地驻扎良久,训练习惯了的汉军,随时就能挺进藏区,一举将藏区控制。

  到那个时候,除非漠西诸部都跟土扈特部族一样,越过哈萨克大草原,跑到伏尔加河和里海边去。

  大汉拥有两亿多的人口,有着很兴奋的工商业,这就是大汉的底气。

  尤其是大汉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甚至还有许多骠悍的部落预备军可以随时召集,这意味着大汉不像是秦汉隋唐时代一样,那个时候的中原王朝军队更多的还是农兵结合制,要打仗,就得把农民召集起来,这种制度,有着先天的缺陷,打短期的战争还不会对朝廷有太大的影响。

  而一旦战争时间过长,就将影响到庄稼的耕种收获,战争中士兵死的多一点,就会伤筋动骨。

  但如今的大汉不同,大汉拥有的是专业的职业常备军队,这军队还有着完善的后勤补给供应系统,大汉的军队随时能拉出来战斗,甚至能够持续长期作战,都不会对国内的生产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大汉的军队可以年年出兵西域,每年跟他们打上几个来回,而漠西的蒙古诸部,也只是个全民皆兵的游牧部落罢了,他们的士兵就是牧民。如果牧民长期战争,那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大汉有本钱打一场这样的长期战争,漠西蒙古人却打不起。

  以大汉现在的国内,刘钧有自信明年同时展开三场战争,东征日本,南征缅甸,西征卫拉特,毫无压力。

  甚至他还打算依靠这三场战争,发上一笔战争财。(未完待续。)


'正文 第616章 血性'

  “诸位爱卿,”刘钧坐在那里开了一天的会,整个人都有些昏昏沉沉的,一连数天,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五京十二军区三十九省的全新区划,带来的是全盘的人事变更,恰又改上了年终的各项盘点、审计还有官吏的考核。

  他只想早就结束这个会议,甚至有点想要逃离这个皇宫,去外面的世界透口新鲜的空气。

  “今天的会议就先到这吧。”刘钧打断了还兴致勃勃的一众总理参政和列席的众位大臣们,“天色不早了,我们也早点结束今天的会议,大家早点回去,在家里好好考虑一下当前的形势,都拿出几条有用的建议来,回头呈奏上来,记得要言之有物,如果没有好的建议,就不要上折子凑数了。好了,大家这段时间也都累了,都早点回去吧。”

  刘钧不太耐烦的起身,走前,他召来内务府大总管,让他给一众大臣们各赐下一几坛御酒。然后他丢下大家,直接先走了。

  今天会议上,只是定下了几项明年重大的决策方向。但是人事方面,刘钧也只是公布了部份封疆大吏的任命。

  刘钧倒也没想要捏着藏着,实在是涉及地方全面调整,他不得不慎之又慎。每一个任命,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这种思虑,他甚至都无法与大臣们去商量。

  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这种重要无比的事情上,大臣们的话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反而会扰乱他的思路。

  “陛下,我们会不会有些操之过急?”跟随在刘钧身边的王坤小声的道,他身为司礼监提督太监,宫内宦官三巨头之首,是做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的身份存在的。这使得他不再是普通的内侍。而同样名正言顺的进入大汉的中枢权利核心。

  特别是总理参政衔头,让他成为大汉最顶级的重臣之一。

  到了他现在的地位,自然不能再仅靠些简单的吃喝玩乐来讨宠。他很清楚这位年青皇帝的性格,如果他真那样做,那他马上就会失去眼下的地位,说不转头就要被安置去养老了。他现在的地位,皇帝需要的是他做为一名朝廷重臣,而不是一个内侍佞臣。

  刘钧笑笑,没有停下脚步。

  从总理衙门出来,他便快步往乾清殿而去。王坤不是第一个跟皇帝提起操之过急这话的人。事实上,最近这样的言论在许多大臣的奏章中反复出现。

  甚至有一些年青点的科道言官,很是直接的批评皇帝如今的执政是秦皇汉武风格,甚至有人说刘钧这是在走隋二世的路。有人直接说刘钧穷兵黩武,有人说他好大喜功。

  对于这些奏折,刘钧看过之后,就专门让内侍放进了一个书架上保存。不是记黑名单,只不过是觉得这些人还算正直敢言,但对于他们所说的那些。刘钧却不认同。

  说好大喜功,能称的上一点,说穷兵黩武,似乎也不是言之无物。就连说他操之过急,也有根据。

  不过刘钧认为自己既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汉武帝,更不是隋炀帝。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隋炀帝,都是目光远大的帝王。

  秦始皇的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汉武帝的北逐匈奴,隋炀帝的建东都开运河。北击吐谷浑东征高句丽。

  他们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华夏的统一。

  不过他们的改革他们的功略也确实有薄弱之处,秦隋都是二世而亡,汉武帝继承皇位的时候正是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在位数十年,却把汉打的差点亡国,天下人口减半。隋炀帝继位时也是开皇盛世之后,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之后,可赫赫武功,繁华盛世之后是盛极而衰,迅速的败亡。

  奉儒家为正统的朝中文官们,尤其是那些言官们,都讨厌战争,也讨厌改革,甚至不喜欢扩张,他们害怕战争,害怕变革,害怕扩张。

  经历了千年传扬的儒家,慢慢变的有些固步自封。

  他们只是一味的讲好战必亡,却不知道忘战必危,前明二百余年,中晚明时,屡屡被外敌入侵,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敢有鲸吞大明之心,西南的东吁小国也敢屡屡犯境夺疆,更不提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和后来关东兴起的女真人。

  都城北京,也数次被胡族兵临城下。

  就算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也改变不了明朝被各个外族轮番吊打,甚至土司部族接连造反的事实。大明的疆土越变越小,土司越来越多叛乱自立,这都是事实。

  大明后来的困境,在刘钧看来,完全就是开国皇帝订立制度上的缺陷。朱洪武所谓的吾养百万之军却不费民间一粒之粮,看似好听,实际上朝廷将大片的田地用做军屯,把无数的百姓划为军户免去税赋,结果却是空耗了这些田地人口税收,却反而没养出可用之兵。

  大明的优待宗室和优待官绅,却最终养出了大明最庞大的一支寄生虫集团。

  卫所军户制度以及军屯制度和武官世袭还有以文统武制度,更是自废武功,宠大的帝国却没有一支能战可战的军队,更别说所谓的不征之国,让中原在最强盛之时,失去了开拓的机会。

  大汉帝国的制度,都是脱胎于明朝制度却又完全不同,许多官员们难以接受,无法适应,甚至惶恐不安。

  “许多汉人都已经丧失了血性,不知进取了。”刘钧叹着气道,“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如今的大汉因为他的出现,拐了一个弯,走上了另一条岔道。这是一条大道,中国不必再走弯路。

  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没有经历毁灭性的明清交替,汉人保留了元气,并且在新朝更加强壮起来,现在这个时候,大汉对周边是拥有无比优势的,这个时期若不趁机进取。等别人反应过来,那个时候就难了。

  况且,每个王朝真正能保持极强进取力的时候,也就很短的几十年时间。错过这个阶段,进取能力就会大大不如。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史书将来要给我加一个好战骂名,我亦无惧。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利在千秋之事。”

  明知是对的,那就去做,不要畏惧人言。

  虽然明年可能要同时打三场战争。甚至是四场战争,但刘钧却也不是一味的狂妄自大。朝廷对女真和漠西蒙古人的战争,主要还将是以夷制夷,驱虎吞狼之策,因此这两场战争,打起来并不会削弱大汉的实力,相反,只会削弱满蒙诸部实力,让大汉能更好的控制长城外。

  而日本之战。那将是一场掠夺之战,大汉对于日本人有着跨时代的优越。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等等欧洲国家,正是凭着这些先进,跨海越洋。向那些落后之地掠夺殖民,用那些殖民地民族的血泪,用他们的财富和人口,为他们的崛起筑起基石。

  这没有丝毫的温情。是残酷无比的,大汉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民族之林中,要想立身。就不能太过仁慈。

  大汉绝不会有什么不征之国,更何况是日本这样屡次侵犯中国的恶邻,有机会吞并灭亡它,刘钧绝不会手软。

  “朝廷的修路、移民、垦荒、教育等计划,确实有些急切了些,但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要打日本,正是要从日本掳夺劳力过来挖矿修路,我们急着推行教育,是为了把这天下江山的各部各族,都融合为一个华夏大民族,成为一体的中国。”

  王坤有些话听明白了,有些话却听不明白。刘钧也不试图让他明白,只是最近有太多的人在置疑他,他表面上不在意,其实心里也憋了一股子火,今天借他这个问话,就一起说了出来。

  刘钧叹了口气,“其实不论是打日本还是打东吁,都不会对朝廷有太大的影响。相反,战争还会刺激到经济,这属于战争经济,战争需要战舰、火炮、火枪、刀剑、服装、车辆等等。造船业、火器厂、被服厂等都能得到大量订单。而这些军工产业又会带动上游的矿产、冶炼、纺织等上游原料产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能带动无数产业发展,这过程中会产生无数的工作机会,朝廷也有得到许多税收,国家还能得到许多技术的积累等等。”

  这种战争经济模式,要建立在有强大的军队基础上,大汉有庞大的常备军,有先进的技术,拥有这样的条件。

  “以战养战。”王坤想了一会,说了一个词,他觉得有些类似。明朝时女真人的崛起,靠的不就是这种战争扩张模式吗,不过女真人他们好像靠的是抢。通过一次次战争胜利后的劫掠,壮大自己。

  而皇上说的这种战争经济,则更高级一些。同样也需要战胜,战胜了才有战利品,才能够支付战争的成本,那些军工产业才能拿到军械装备款,他们才有钱支付上游的原材料成本以及发放自己工人的工钱。

  这是一个严密的产业链,若是有一个链条中断,那就将是一场灾难。到时就会从战争经济战争财,变成战争灾难。

  而最重要的那个链子,就是得打胜仗,其次就是能从战争中得到足够的战利品。

  大汉不能得胜吗?

  大汉不能从战争中收回成本吗?

  王坤想了想皇帝率领的军队一直以来的战役,不论是在前明时还是在大汉之时,他们似乎没有过亏本的时候。

  “看来你明白了,是的,我们难道打不赢日本打不赢东吁?不,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常备军,拥有先进的火器,最充足的训练,还有完备的后勤补给体系,这不是明朝时的卫所军,也不是隋唐时的亦农亦兵的府兵。”

  “说起来我们汉军与宋朝的禁军类似,都是常备军,但我们比他们强多了,不是吗?我们有强大的舰队和猛烈的炮兵,甚至还有骠悍的骑兵。这样的军队为什么还打不赢?”

  “这其实就跟做生意似的,我们手里握着的,可是极好的商机,稳定可靠的利润,为什么还不敢上呢?”

  王坤笑了起来,“陛下建立的大汉军,战无不胜,尚无一败呢。满清和蒙古都先后屡败汉军阵下,区区日本和东吁,自然也不是敌手。”

  刘钧哈哈大笑,“这是包赚不赔的买卖,我们没有理由去错过。”

  “日本有两千多万人口,距离我们也极尽,许多海军将领都曾提议朝廷与欧洲来的殖民者争夺南洋诸岛。可是日本这么一块肥肉摆在面前,我们为什么要急着舍近求远?”

  “拿下日本,这两千多万人若成为劳力,那朝廷的道路网线就能四通八达,联结每一个省份,甚至等我们将来灭掉东吁后,能从京师大马路直接连到云南,连到大理,连到阿瓦,连到仰光海口。”

  “只要能吞下日本和东吁,大汉就能得迅速腾飞,在二十年内,把帝国的西南边界,一直推到南面大海边,甚至五十年内,能把整个南洋群岛都给征服。”

  王坤听的都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虽然他只是个去势的太监,不过他承认,这一刻他确实热血沸腾了。

  皇帝的雄心伟略让他深深折服,这是一位真正的雄主啊。

  刘钧一回头,见到王坤那脸上泛红的激动模样,笑了笑。

  说来容易,真正要实现当然不简单,别说五十年,如果国策不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许百年,中国能把中南半岛和日本朝鲜吞并,至于南洋群岛,那可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拥有无数的群岛,一座座岛的征服过去,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时间。

  百年时间,变化太大,谁也不能保证大汉百年内国策不变,内部不会有变化。但他希望他能够把这种开拓和进取的精神传递开来,只要国人都有了这样的开拓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要出宫一趟,你去通知一下当值的侍卫亲军和厂卫。”

  “要出京吗,是否通知禁卫军和五城兵马司、警察厅、顺天府?”

  “不必兴师动众,我就在京里走走,微服出行。”刘钧交待。(未完待续。。。)


'正文 第617章 开放'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我们真的不去拜访座师、房师?”

  “陛下明旨诏告,大汉及第举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违者,都察院弹奏。。。兼得呼主考总裁为恩门、师门、座师,亦不得自称门生。天子此举意在矫治擢第于公朝,却谢恩于私室的薄俗,我觉得很有道理。“

  刘钧一身普通的直裰和幞头,走近德国菜馆的时候,竟然听到馆子里有几名读书人在高谈阔论。

  他们的声音不算太大,但此时店里刚好人不多,因此刘钧倒一字不落的听的清楚。

  他嘴角一扬,倒没想到馆子里还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们谈的是这件事情。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科举制度越来越守备,国家取才也主要以科举选才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时,科举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数十万。由于国家取士皆以科举,而科举中考官掌握着举子的录取。

  因此考官对于举子,可谓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录取后,都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而自称门生。

  甚至慢慢的,这种师生关系渐渐演变为朋党关系。

  生员之在天下,近或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同年之子,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