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各地驻京办已经雨后春笋一样的开起来了,刘钧必须得防微杜渐,把极可能出现的不好苗头早早掐掉。(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5章 落毛凤凰不如鸡'

  “老爷,帆!”

  桅杆上的了望手,在上面发出高声喊叫。在汪洋大海上,总是孤独的,但船员们又怕见到别的船只。

  谁也不知道,海上遇到的船只,会是朋友还是敌人。

  最先发现的总是高高的桅杆和帆,最顶端的帆上一般也会有标志。没有人愿意碰到那上面挂着黑色的旗帜,或者干脆就是黑骷髅旗,那意味着海盗。

  “是条纵帆快船!”吴三桂迅速拿起双筒望远镜向着了望手示意的方向观看。这副双铜望远镜比单筒望远筒看的更远更清楚,可价格也是十倍。

  吴三桂从双筒中首先寻找双方的桅杆。

  只有一根桅杆,纵向帆索。船首斜桅很短,前索只有一面首帆。

  这是一条单桅纵帆船,可也是一艘快帆船。

  这种船和双枪纵帆船一样,都是海盗私掠船的主要船型,他们体形不如商船大,但却更加的灵活轻便。

  在海上,绝大多数的海盗,他们的海盗船其实都是小型的快帆船。海盗们需要的是速度、灵活,主要的作战方式还是靠帮接舷近战。

  很少有海盗会用大帆船,更别说使用正规海军一样的炮击战术了。海盗们没有那个本钱,而且越大的船其实速度越慢。

  “挂的什么旗!”吴襄眼力没有儿子好,闻听是条快船,心里紧了一下。

  “不是黑旗,是红旗!”

  船上的人听说是红旗时,都纷纷松了一口气。吴祖船队的船只上,也是挂的红旗。这是大汉国旗,商船挂着大汉的红旗,表示他们的国籍身份。

  那条快帆船速度很快。向着他们高速驶来。

  大家已经都看清楚了,这是条大汉的船,还是大汉海军的军舰。

  对面已经在向他们打旗语,示意停船下锚,接受检查。

  “一艘六级护卫舰。”祖大寿如今在海上跑,对于大汉海军军舰型号种类也很清楚。这条纵帆船比他们的商船还小。可他们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毕竟对面是一条军舰,哪怕是六级的护卫舰,船上也有好几十门炮。

  “三十二门炮,标准六级军舰,涂装上舷号是101护卫舰,东海舰队第七分舰队的。”

  仅看到101三个舷号,吴三桂已经马上想到了这条护卫舰的所属。101护卫舰,东海舰队第七分舰队所属护卫舰,又名无锡号护卫舰。

  大汉海军的舰队既有数字编号。又有专属舰名。命名的规矩一般是一二三级主力舰以郡府名命名,而四五六级军舰则以县名命名。

  101号又名无锡号,标准的六级护卫舰,拥有三十二门火炮。

  吴三桂下令下锚降帆,准备接受检查。

  “去拿点银元券过来。”吴襄交代手下伙计。

  东海之上,完全就是大汉海军的后花园,而其中渤海湾完全是皇家特遣舰队的地盘,黄海的北部。山东到辽东的那片,归北海舰队管辖。而从江北一直到福建台湾、琉球日本的这一片。则归东海舰队。再往南,则是南海和西海舰队地盘。

  他们现在跑的这航线,正是东海舰队管辖范围内。

  东海舰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分驻着四支分舰队,管辖着这片茫茫海域。而每支分舰队,又都常年有军舰巡逻。既打击海盗也查走私。

  吴家的船是不用担心检查的,他们有正经的经营执照、船照以及报关文件等等,完全合法。可巡逻舰有权随时要求上船检查,所有的船只都得配合,不然的话。他们可以就地击沉抗检的船只。

  无锡号很快就过来了,他们看到这边的三条船很老实的下锚降帆后,先是围着船队绕行一圈,很是谨慎,然后才缓缓靠了过来。

  他们没有直接把船靠舷,而是离着一段距离,放下小艇派人过来。护卫舰则锚都没放,帆也没下,但却把炮窗都打开了,还将船舷侧过来,将一排炮都对着他们。

  吴三桂的船上没有炮,他们是普通商船,不是武装商船。船上没有装炮的许可,但是有一批弓箭、刀枪,还有几把火枪,这都是在台湾衙门里登记过并获得允许的。

  船只放下绳梯,小艇上的海军踩着梯子上来。

  吴三桂和父亲舅父兄弟一起站在那里迎候。

  “大汉帝国海军东海舰队第七分舰队101护卫舰舰长童海峰巡逻海域,登船临检。请配合出示牌照证件!”

  左都尉童海峰带着一个小队的火枪手登上船,在船甲板上站定,他目光先是扫了众人一眼,然后通报身份。

  吴三桂看着对面这个很年青的家伙肩上的两只青狼,也明白对方确实是左都尉。海军左都尉,现在是十八级军官衔刚好对应十八阶官阶,左都尉就是正七品。

  如此年轻就是正七品,尤其居然已经是一条六级军舰的舰长,这让吴三桂微微有些惊讶。

  吴襄早已经把所有的牌照证件都准备好了,双手奉上。虽然他曾经也是做过都督的人,可是毕竟好汉不提当年勇。

  童海峰看着船上很配合,认真的检查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他们船上的货物单。

  “要返回台湾基隆港吗?”

  “是的,长官,刚从长崎过来,为朝廷贩运了些铜料。”

  一边说着,吴襄已经从袖里掏出一叠银元券,全是最大面额一百元一张的红色大票。这一叠,起码有十张。

  本来态度还不错的童海峰一见到这些红票子,脸上的笑容立即收了起来,他面沉如水,眼睛一瞪,“什么意思?”

  吴襄看这样子,也不由的愣了下。心想这年轻都尉好大的胃口,一千块居然还满足不了。想想自己辛苦跑这么一趟,三条船才赚两万来块。这还是现在跑贩铜走私,正常情况下,还没这么多的利润。现在拿出一千块,对方居然还不满意,真是贪心。

  心里肉痛着,可吴襄还是又掏了五张红票。

  谁知。童海峰脸色更臭了。

  “长官,我们跑日本贩点铜,还要上下打点,其实也就是赚点辛苦钱,请长官切莫嫌少,以后我们定还孝敬。。。”

  “收起来!”童海峰冷喝了一声。

  吴襄有些搞不明白这年轻军官的真实想法了,他也算是见多识广,可还没见过不要钱的。对方远远的追上来临检,不就是想要收点好处?

  难道他想错了?

  童海峰却是一脸难看。他瞪着吴襄道,“你知不知道,行贿受贿的量刑标准是多少?”

  不等吴襄回答,童海峰已经主动的接着道,“收受五十块以上银元及财物者,既构成受贿罪,你这一下子掏出一千五,想害我?”

  “绝无此意!”

  “哼。再告诉你,送五十块以上银元和财物。一样购成行贿罪。”

  说完,童海峰一挥手,“去船舱核对一下货物!”

  吴襄拿着那沓钱愣了半天。

  “你们把身份牌全拿出来,登记核对!”童海峰却是毫不客气。

  一千五百块银元券确实诱人,能当他好几年薪水。但他不会为了这点钱就误了自己的前途,能在二十来岁就晋级为左都尉成为正七品军官。这在如今的军中不稀奇。可是还能够成为一条三十二门炮的六级军舰的舰长,就非常不容易了。

  吴襄有些不太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可还是配合着拿出了随身携带的身份牌。

  童海峰看到吴襄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没多大反应,可是他紧接着看到吴三桂、吴三辅、祖大寿这些名字的时候,心里已经非常震惊了。

  他仔细的打量着这几个人。心里慢慢的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人果然就是那几人。吴襄曾经任过都督,吴三桂也当过提督,祖大寿不但曾是总兵官,还被授过兵部陆军司令。

  这三个家伙,每个人都曾经得到过上将军的军衔,换到如今,可是五虎上将。

  不过瞬间的震惊过后,他心里却又马上升起对这三人的鄙夷。原本能成为新朝的军方高层,结果却看不清形势,若不是后来在燕北倒戈,助朝廷大破清军,只怕现在连当海商的命都没了。

  下去检查货物的士兵回来,报告货物与货单一致,没有夹带什么违禁之物。

  童海峰点了点头,然后把身份牌还给了吴襄几个。

  “我知道你们过去的身份,但过去是过去,如今是如今。既然陛下仁慈,你们也就要多感恩。今后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经商,遵纪守法,如实纳税。”

  “我念你是第一次,刚才你试图行贿的事情也就算了,口头警告一次,不得再有下次。好了,在这份检查单上签名按手印。”

  吴三桂看着一个小小的七品都尉,居然如此不留情面的训斥自己父子,脸色胀的通红。鼻子上的那道刀疤都感觉骚痒难耐。

  他一双手紧紧的捏成拳头,恨不得一拳将那个年轻的都尉砸倒在地。可看着父子一脸陪笑,舅舅也隐忍不发,他也只能暗暗将这口怒气压在心底。

  父子签完甲按下了手印,还笑着送他们离开。

  “好了,你们也早点返回基隆吧,最近日本萨摩藩出兵侵占了琉球,海上不时有日本人出没,你们自己也小心点。一旦遇警,记得不要跟他们纠缠,早点返港。若是摆脱不了,就发信号,海上有我们的巡逻船,看到了会来救援的。”说完,童海峰收队,带着手下沿着绳梯下船。

  他们下了船又划着小艇原路返回军舰,没一会,军舰调头,劈波斩浪远去,渐渐消失。

  吴襄早已经收起了银元券,他看着那军舰远去的方向,心中感慨,“没想到,海军里居然还有如此年青了得的舰长,不简单,假以时日,此人必成大气!”

  吴三桂却对父亲的话充耳不闻,他的一双手依然死死的捏着拳头,甚至指甲都在掌心掐出血来。

  他心里有的,只是被一个小小都尉欺凌的怒火!(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6章 选妃'

  到了十二月中旬,地方军政大员陆续率团进京。

  他们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朝集大会,这也是新朝的一项新制,采用的是隋唐时代的一项旧制。在隋唐时代,地方州县官员,每年冬要派朝集使入京,进京报告一年的工作情况。这其实也是沿用两汉时的旧制,在两汉时,各郡每年遣使进京报告郡政及财经情况,称为上计吏,到了隋唐,改为朝集使。

  而现在到了神圣大汉帝国,朝廷重修启用了这个进京报告的制度。不过也做了许多改动,各地朝集是按省划分,各省先在每年的十月份,在省城先进行本省各府的财税等审计工作。然后到了十二月中,各省组成使团,由督抚带队,入京朝集。

  入京之后,朝廷会召开朝集大会,会上先审计各省过去一年的工作报告,重点审计他们上一年的财政预算款项使用情况。然后,各省向中央提交下一年的预算表,接受朝廷询问。

  此外,督抚还须向朝廷各部门提交自己部下的考核情况,他们自己则要向吏部、都察院提交自陈,还要分别接受皇帝的亲自召见垂询。

  总之,到了年底,必然会是相当忙碌的时候。

  以往每年到了十二月中,各部衙就要开始准备选一个好日子封印关衙,开始放长假了。但今年不行,新朝完全没有早早放假的打算,反而到了年底,各种重要的事情都集中到了一场。

  各地的举子入京参加会试,各地督抚要员们入京奏事、考核,朝廷的朝集大会,财税预算审核等等,总之这段时间京师百官都忙的不可开交,刘钧也是整天有见不完的臣子。

  刚与三江总督李春江谈完话,刘钧邀请他一起入宫见太上皇和太后。李春江与皇帝关系非同一般。与刘家也是相当的熟,太上皇早说过,李春江进京后,一定要叫他去吃饭。

  李春江虽然很年青,可这几年在各个要职上担任重任,经过历练也是相当的成熟。皇帝邀请,他没有拒绝。

  太上皇刘修很喜欢李春江,他一直觉得若没有当年李春江的帮助提携,也就没有如今儿子北面称帝。见到李春江,他一直亲切的拉着他的手。用麻城话聊着家乡的一些旧事。

  聊天时,李春江似很随意的聊到了梅清。

  梅清是刘钧老师的小女儿,曾经女扮男装的在九头鸟当过很长时间的军官,是个相当奇特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刘钧称帝后,特意给她封了开国伯爵位。

  由于老师梅之焕去世,梅清便在家守丧,按制,她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婚嫁。梅李两家本就是世交通好之家,李春江此时提起梅清,因为梅清马上就要孝期满了。

  李春江知道这个梅师妹心气高,特立独行。而且他不久前刚回过一次麻城。见过梅清,与她谈了一席话后,也差不多对她的心意更有所了解。

  他知道梅清看不上一般的男子,当年一直在九头鸟中打仗。未必就不和刘钧有关。上次一番会面谈话后,越发的坚定了他的那个想法。

  李春江算是梅清的世兄,也与刘钧关系非同一般。他便想着,干脆撮合一把。

  梅清年纪不小了,尤其是守孝耽误三年。而且因为身上还有伯爵爵位,一般的人家还都不敢上门提亲。

  听到李春江隐诲的提出此事,太上皇倒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刘修的表情迅速变幻。

  他很高兴,非常高兴。梅清可是出身麻城四大家族之一的七里庄梅家,梅家在前朝之时都已经算的上是高门世家。到了本朝,那更是非同一般。梅之焕不但是前朝的首辅,还是当今天子的老师。

  “这是好事啊,梅家姑娘我过见,跟皇帝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呢。只要她真有意,那这事就这么定了,就劳春江从中说合。”

  李春江笑着拱手,“这是应该的。”

  刘钧坐在一边先是有些愣神,随后便一直闭着嘴听他们说。梅清他是知根知底的,当初他们之间也确实有点点意思,可惜当时他不可能纳梅清为妾。而如今,他是皇帝,若迎梅清入宫,倒不是问题。

  刘钧坐在那里有些浮想联翩,虽说皇帝后宫三千,被他宠幸过的都有好几百了。可刘钧其实对她们好多人都不熟悉,给他怀了孩子的都有二十多个了,可他还有好些人既记不住面容也记不住名字。

  特别是那些满蒙妃嫔,毫无感情可言,与她们许多人连语言都不通,完全就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刘钧又忙,日理万机的,根本没心思与她们加强感情什么的。

  有时想想也是悲哀,虽然他是皇帝,拥有天下,但反过来说,他又是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的奴隶,完全被捆绑在帝国里。

  皇帝没有自己的感情,更别说爱情。

  他一句话,可以拥有无数女人,但却难拥有一份爱情。

  他在愣神之机,太上皇却已经与李春江谈好了,等回头,李春江就亲自去与梅清谈此事,待她孝期一过,就要送她入宫。

  他们都谈好了,才想起来要问下皇帝本人的意思。

  刘钧只是笑笑,然后点了头。

  当天,满心高兴的太上皇还特别留李春江用膳,亲自跟他喝了好几大杯酒,尽兴而归。刘钧亲自送李春江出宫,到了宫门前,刘钧一招手。

  内务府总管就带了四名蒙古贵族之女过来。

  “这四位你带回去。”

  李春江脸上还带着醉意,可一看四个蒙古女子,立时有些不太淡定。他的审美观念和刘钧不太相同,刘钧不喜欢那些江南娇滴滴的大小姐,特别不喜欢小脚千金。与那些小脚千金相比,他反觉得这些草原上来的蒙古女子更好些,她们肤色不那么白,但显得健康,身材也匀称。

  在李春江看来,蒙古女子肤黑粗壮。可刘钧觉得自然健康。

  “这是给你的福利,一般官员顶多就一个,朝廷重臣才得两个,你是我兄弟,特意为你选了四个,莫要推辞。”

  李春江推辞不得,只得无奈的接受了四位御赐蒙古美人。

  领着四位蒙古美人出了宫,回到京师御赐的宅子里,还没来的及更衣,管家来报。李总督来拜访。

  李总督就是现任中原总督李树初,也是鄂东出身,算是皇帝的从龙勋佐。

  李春江连忙让人把李树初请到花厅,匆忙换了身衣服就来见这位同姓本家。

  李树初一见李春江,就迫不急待的问起了梅清之事。李春江没想到他消息居然这么灵通,便点了点头。

  “我刚刚去武昌侯府上,听到说起。”李树初道。

  李树初一听到那消息就连忙赶到李春江府上来了,他其实心里一直有桩心事。李树初当初能与刘钧结识,也全因为他的女儿李贞。李树初本是入赘前朝宗室王府。妻子是郡王之女。后来他科举进士,外出授官。

  几年前女儿竟然被山贼掳上山,多亏刘钧相救。女儿那时正是怀春少女,一时就迷上了刘钧。结果因为太过急切,反为刘钧拒之甚远。

  自那时起,到现在都几年了,女儿也早是到了婚嫁之年。可是给她找过许多门当户对的年青俊杰,女儿却一个也看不上。眼看着一年年过去,李树初是真的很着急。

  可女儿看上的却是当今天子。他就算是总督,也不可能去逼亲。原本想着,慢慢女儿心思淡了,没想到到现在女儿都还是钻在牛角尖中不肯出来。

  今天无意听到梅清的事情,李树初一下子就起了心。

  其实他心里当然也愿意女儿能入宫,自己虽说也是新朝元老,可毕竟娶的是前朝宗室女。若是女儿能入宫做个妃,那不但女儿未来有了好依靠,自己和家族今后也有了依靠。

  李春江没想到李树初急急忙忙来见自己,居然是为了这事。李贞和刘钧的事情,他当然也是知道的。

  他心想,若是能促成了此事,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不过他刚刚从宫里出来,此时倒不好又去谈李贞的事情,便向李树初献了一计。

  “此事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你可以去找陛下皇嫂梅夫人,她也是梅家人,与梅清关系不错,也与令媛相识。若由梅夫人入宫先与太后说起,然后由太后去跟陛下谈此事,定然能成。”

  李春江很清楚当年刘钧拒绝李贞的原因,一来当时两人身份相差太大,二来就是李贞当时是想要取代陆雪琪做刘钧妻子的。

  而到了现在,当初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得了高人点拔,李树初连忙拜谢,然后准备了礼物去刘钊府上拜见。此事果然很顺利,梅氏很愿意帮李树初这个忙,亲自跑了趟宫里,在太后面前一说。

  事情成了。

  “这是好事啊,如今这宫里头啊,就是胡女太多了些。李家千金既然跟皇帝曾经有旧,那也是缘份,这事我亲自跟皇帝说。”太后一般事情不管,可这种儿媳妇的事情当然要管。

  李贞和梅清一样,都是大家闺秀,梅清是前首辅之女,李贞父亲也是现任总督,太后很乐的李贞进门。

  太后亲自来见了皇帝,不是商讨,而是通知。刘钧看太后已经拿了主意,想了想,最后还是答应了。

  当年他拒绝了李贞数次,没想到李贞到现在还坚持着,这令他心里还有点小惊讶和感动。本来他心里还有点在意李树初父凭女贵,但想想,以自己的掌控力度,眼下倒不用担心外戚专权,在他手里,外戚也专不了权。

  “此事但凭母后作主。”刘钧想明白后,也便顺其自然。

  “那就马上准备,年后就迎进宫来,早点接来,也早点生孩子。”太后对此事很是热衷,听到皇帝答应,马上喜笑颜开。

  她甚至想着,是不是应当趁这个机会,干脆在新选入宫的那些汉人秀女之中,再挑几个不错的让皇帝收了,也省的这宫里嫔妃大都皆是些胡女。(未完待续。。。)


'正文 第597章 名利双收'

  十二月十三日,会试第二场考完。

  今科会试,从十二月初九开考,连考三场,一场三日。每场提前一天进场,考后一天退场。第一场正考日是九初,第二场是十二。昨天刚考完第二场,今天算是中场休息。

  黄宗羲走出考场的时候,觉得有些陌生,有种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味道。

  “太冲,发什么愣呢!”

  旁边一个响声将他从思绪中拉回,黄宗羲不用回头,也听出这个声音是自己的好友顾继坤。顾继坤因为仰慕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给自己改名顾炎武。

  “顾兄,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一样了?”

  顾炎武刚从考棚里出来,还在想着考试的事情,一时倒没注意外面。听到黄宗羲的话,他抬头打量了一下左右,果然觉得有些不同之处。

  考场贡院龙门外,树了好多的牌子,上面都贴着大幅的广告,这是原来没有的。

  “盛世大汉,四海太平!——大汉太平保险公司!”

  “诚信四海,货运到家——四海船行!”

  。。。。。

  “广告怎么打到贡院来了!”顾炎武看着这些广告词,还有些赞叹之意,广告词都很大气且贴切,想出这个广告词来的人肯定是个人才。

  正说着,却见外面早搭着许多帐篷,有许多人摆着桌子在那。

  “感觉这次会试的题目都很简单,考了两场了,一场比一场简单。”

  黄宗羲却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做为乡试的解元,他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考题难一些,才越好凸显他的水平。如果题目简单,那就显不出他的厉害来了。

  毕竟这会试其实是早定下了录取名额的,参加会试的名额也是定死的,六千参考考生,追逐六百个进士名额。如果六千人考的都很好。到时如何选出六百进士就会很麻烦。如果考试题目难一些,那时成绩最好的六百人就能轻易的选出来,谁也没话说。

  站在龙门外等了一会,黄宗羲的几个兄弟也出来了。一同出来的还有许多复社的考生。复社这次有好几百个中举参加会试的考生,因为分为三个考场考试,又是按籍贯分考场,因此复社的生员倒多是在同一个考场。

  这种分为三场考试,以三个榜录取进士的方法。对于复社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与自己竞争。。。

  “哥,这外面是干什么呢,到处都是广告!”

  出来的考生都很新奇的看着这外面的新景象,他们还不知道,在他们关在考棚里考试的时候,顺天府刚搞了一场科举考试赞助商计划,围绕着科举考试和他们这些考生,顺天府轻松的就拉到了许多赞助商,大赚了好几百万。

  这时终于有顺天府的官吏们过来。他让出来的考生们排队,一个个的从那些帐篷和桌子前经过。

  填写表格,登记性名,记录准考证号。

  黄宗羲按要求坐在第一个帐篷前填着表格,然后默默打量着这一切。

  表格填完,一名吏员捧着一个箱子上前。

  “黄社长,请你入帐更换衣物。”

  黄宗羲看到那箱子打开,里面露出的整套的衣服靴袜帽子腰带,有些意外。“这是?”

  “这是科举赞助商和供应商提供的。”

  听了吏员的解释,黄宗羲才知道。原来这些新衣服靴子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他抱着箱子进了后面的那个帐中,开始更换衣服。

  衣服都是极好的料子,且做工极好。针脚细密,尤其是衣服上还有吉祥寓意的纹案。不过在丝绸长袍的左胸口处,他发现还有刺绣,刺绣是一个图案,下面还有字。

  “恒兴源!”

  这不是京师有名的绸缎行吗。

  黄宗羲接着换上靴子、腰带、帽子,全都是上好的,而且都各有商行标记。换好衣服靴帽后。箱子里还有钱袋香囊荷包,挂坠、皮包等诸样物品。

  “哥,这些都是免费给我们的吗?”旁边的兄弟一脸高兴的问。

  黄宗羲点了点头,他现在对这个赞助商计划算是有些明白了,这不就跟报纸上打广告差不多嘛,不过这次顺天府明显更厉害一些。

  换好衣物出去,又有许多辆马车等在一边,这也是供应商,提供马车。

  车行的人笑着请他们上车。

  “去绍兴会馆。”黄宗羲他们入京时是住在绍兴的会馆里,这会馆也是绍兴商人们建的,平时绍兴人入京,多半是住在那里。

  不料,旁边的顺天府吏员却道,“府衙安排所有的考生士子统一入住钓鱼台宾馆,那是本届科举的供应商,负责提供住宿。”

  钓鱼台宾馆是近年新建的一个集食、宿等为一体的大酒楼,在京师和各地都开设有分店,规模庞大,且档次极高。尤其是现在年末时期,京师的几家店根本住不进去。

  “住钓鱼台啊,这得多少钱啊?”

  “放心吧,钓鱼台是我们科举合作伙伴,一文钱都不需要付,你们接下来在京考试期间,都住他们店里。”

  黄宗羲忍不住问,“六千名考生,全住钓鱼台?”

  “当然,钓鱼台已经特别腾出了房间,六千人都能住下。”钓鱼台能夺下酒店项目,可不仅仅是靠的赞助费用高,而是他们确实有足够的住宿条件。钓鱼台本来在京就有好几家店,原来还有好几家店在装修之中,为了夺得科举考生的独家入住,他们加快了装修进程,提前把这几家新店投入运营。

  第一批客人,就是这些天之骄子们。

  接下来一整天,黄宗羲他们都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衣食住行,都有赞助商供应商提供全新的,连纸墨笔砚,也由供应商提供了全新免费的。

  顺天府甚至给每个考生发了一个大红包,每人二十块银元。

  拿着红包,看着里面的几张绿票子,黄宗羲等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以往士子进京赶考可不容易,富裕之家还好,若是一般的人家,为了进一次京,说不得还得买田借贷,一路上辛苦赶路,百般节省不说。到了京里,更是得省吃俭用,为了节约点房钱,得借助民家,甚至借助寺庙之中。

  可现在,衣食住行,全都朝廷包了,还能拿到红包,更别说,考场时贡院考棚里条件那么好,虽是腊月寒冬,在考棚里完全不用挨冻。

  顾炎武也是充满感叹。

  复社今年改组,他当选为副社长,每月都有了津贴,现在进京考试,居然也还有红包拿。

  “朝廷对我等读书人确实很好。”

  “可朝廷也没亏本啊,他们搞这个赞助商,还赚了好几百万呢。”

  “那也是朝廷厉害,要不商人们也不会争着出钱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