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燕北长城。

  位于山海关与居庸关之间的长城要塞,是辽东平原与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辽、金、元、明等各朝为了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

  崇祯以来。清军数度破口入关,其中就多从这一段破口入关。

  燕北长城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

  这里最早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的北齐天保六年,远在一千多年前,北齐就修筑了一道西起陕西榆林,东至山海关近三千里长的长城。其中,古北口一段是重点防御的关口。

  金、元两代都曾在此增建加固关防。

  明洪武十一年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

  一门设于潮河之上,称水门关。

  隆庆时,戚继光与谭纶开始对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朝廷大规模的改建。加强防御。

  而刘钧入京,掌控了京畿兵马后,第一时间就是全面加强燕北长城的防御。

  在天启到崇祯两朝,朝廷的防御重心一直在辽西,燕北长城防线属于宣府和蓟镇,可是却一直缺粮缺饷。城关年久失修,导致这条屏卫着京城的重要防线,却屡屡被清军攻入。

  刘钧没有指望朝廷出钱修护关防,他自己拿出了两千万块银元,对整个八百里燕北长城进行了全面整修加固,增筑棱堡,加修炮台,部署了许多大炮,屯驻了重兵。

  朝廷对于这些,知道的人不多。他们知道刘钧加固了长城防线,却并不知道,刘钧对这条防线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投入了这么多的钱粮物资,更不知道,整个长城防线究竟驻了多少兵马。

  表面上,现在各地裁撤兵马,京畿只剩下了直隶的警备和卫戍两镇,加上禁卫和侍卫亲军,关外只剩下了旅顺和宁远两镇。连禁卫和侍卫两军加起来,也不过六镇兵马。

  但实际上,当然不止这些。这些不过是兵部登记在册的,还有许多没登记在册的。由名义上已经被裁并的镇江、北洋等部份楚军加上山西、宁远等原来的部份兵马,楚军在京畿一带还有三个影子军镇。

  因此就算除去禁卫和侍卫两军,在直隶和关外两军区,刘钧手上实际依然握有警备、卫戍、旅顺、宁远、北洋五个整编镇,另外还有三个不在名册上的影子军镇。

  这三个影子军镇基本上都布防在燕北长城一线。

  在朝廷大臣们看到的布防图上,许多地方的一协驻军,实际上是两协,一镇是两镇。

  刘钧虽然不急着去打关外的满蒙,可事实上他却一直防范着他们呢,不管怎么说,有备才能无患,先得守稳了站住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谈长远打算。

  古北口外,潮河。

  潮河源于丰宁,经滦平到古北口入密云。

  因水流湍急,其声如潮而名。

  卫戍军下轻骑兵连连长张万年,带着本连二百轻骑兵,正在巡逻。随着逆军的接近,派出去的各支部队陆续返回,他们带回来大量的蒙古牧民。留下的是长城北边百里荒芜人烟,一片焦土。

  在前段时间,张万年也率领自己的部下,跟随师的骑兵标一同行动。连续搬迁了好几个蒙古部落回来。

  不过现在搬迁行动已经结束了,上面有严令禁止再轻离防守的长城堡垒。张万年只是在进行着例行的巡逻,他的行动路线就是沿着潮河南岸巡逻,严禁越过潮河。

  随着逆军一天天接近,长城防线的气氛也有些紧张。

  不过张万年倒不怕。他五十出头的人了,在上次京军整编时得到郡王的亲自破格提拔,当了三十多年的小卒,到老了居然也一跃而升为了连长。

  连带着他的两个孙子,现在也都成了京军,还是骑兵。张万年很感激,他也更期望能在这次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立下军功。

  对于古北口这带,张万年很熟悉,他以往就数次到这边驻防过。

  张万年的巡逻队,并不是要拦截逆军。他们的任务其实更多的是拦截关内的人不许出去。尤其是防范商人,大明的商人与关外的蒙古人往来密切,就是清军征服蒙古后,也依然有许多商人不顾禁令私通关外。

  现在是战争时期,更要严禁这些不法商人通敌,防止他们潜出关去给逆军送情报,甚至是送粮草。

  三月。

  这可不是什么用兵的好季节,这个时节,人和马都猫了一冬,人瘦马弱。马都没膘,出来打仗容易死。

  最好的进攻季节应当是秋后,秋高马肥,而且天开始冷起来。河流封冻,不再成为阻碍反成为坦途。鞑子的好几次破关都是在秋冬之时进犯,冬季或者最迟不过春天就撤退。

  现在鞑子却在三月之时来进犯,这时河流开始解冻了,冬天的粮草也吃的差不多了,马的膘也掉光了。草还没长起来,这时进军,不但自己的粮草供应困难,人马战力不足,就是想就地抢掠以战养战,都同样困难。

  最让他想不明白的是,吴三桂为何要反?

  想当初,吴三桂那也是与郡王并称双雄的年青英雄,是军界的双壁,同一时晋升总兵官。可郡王当总兵,凭的是剿匪杀贼的功绩,吴三桂呢,更多的却是依靠着家族的荣光。

  郡王在辽东斩杀鞑虏皇帝,破辽阳,围沈阳之时,吴三桂在干什么?

  指挥十二万大军攻义州,结果被几万清军大败,逃回松山,接着又弃城逃跑,丢了松山还又损失几万兵马,连带着把锦州也给丢了。

  吴三桂究竟哪来的自信,敢起兵叛乱?

  就为了一个总兵之位,就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愚蠢。

  就如当初京军被人煽动闹饷一样,结果呢,还不是被郡王一下子就给平定了。张万年认为吴三桂的反叛,也不过是一场笑话而已。

  十万叛军,还没打到关下,就已经跑了三四万人了。

  张万年坐在树下出神,巴嗒巴嗒的抽着烟杆。

  这时他的副连长已经笑着走了过来,这位副连长极为年青,跟他的大孙子差不多,今年还不满二十,结果却是副连长了。据说原来是个湖南山里的苗蛮娃子,随郡王出兵辽东,结果作战勇猛,立了不少功,得了勋章晋了衔,后来选入讲武堂里进修了一年。

  这一出来,立马就成了副连长,做了他的副手。

  “连长,看我们弄到什么了,好新鲜的鱼,一会炖鱼汤喝。”

  张万年抬头望去,正看到副连长麻保拎着一条大青鱼走了过来,起码得有四五斤。在他身后,还跟着几个骑兵,他们两个抬着一网兜鱼。

  “这潮河水是急了点,却没想到鱼还不少,扔了几网,立马就网到这么多。”

  “河里化了冰,鱼也活起来了。”张万年笑着喊来老梁。这是他们连里的老兵,四十多岁年纪,烧的一手好菜,不管什么材料,他都能弄成一锅美味。

  “这些鱼新鲜,简单收拾一下炖着吃,弄点野菜扔里面,最是鲜美。”老梁笑道。

  “那就炖鱼吃,吃完了我们再巡逻一遍就回去了。”

  副连长点头道,“以后出来巡逻,得记得到河里网鱼,要不天天吃炒面肉干,真是腻。”

  “天天有炒面肉干吃,你居然还嫌弃,唉,你是没偿过当兵的苦啊,跟着郡王你们尽过好日子了。”张万年忍不住道,当兵天天还有肉干炒面吃,这在以前他是从不敢信的。而且这还是外出巡逻的干粮,若是在驻扎的堡垒营地里,吃的更好,每天都是热乎的饭菜,起码三菜一汤。

  张万年觉得自己这半年来,好像都长胖了一点了。

  三骑飞驰而至。

  “连长,吴逆来了!”

  张万年一听,连忙站了起来,“他们离这里还有多远?”

  “吴逆的前锋哨骑,距离我们只有不到五里。”

  “他们有多少人?”

  “我们看到的大约有一百人。”

  张万年沉吟了一下,然后大声喝令,“都给我上马!”

  “连副,你带几名兄弟回去通知关上,让他们点起烽火,其它人跟我走。”

  副连长麻保一听就不乐意了。

  “连长你先回去禀报,我带兄弟们去干了这票。”

  “我是连长。”

  “连长你一把年纪了,还是让我们年轻人上。”

  一向脾气极好的张万年怒了,“老子还没有老到上不了战场,老子手里的枪还一样能百步打中飞鸟。他娘的,老子才是连长。”

  “是,是,是,你是连长。我这不是担心你万一有个闪失嘛。”

  两人争论了好几句,麻保就是不肯回去。最后张万年只好让那三个先前回来的兄弟先回去,“你们别跟我争,你们也跑半天了,人困马乏,何况总得有人去报信。放心,这仗打完了,也有你一份功劳的。”

  张万年踩蹬上马,目光在周边的部下身上扫过。

  “弟兄们,吴三桂祖大寿大逆不道,勾结满清叛乱,现在自寻死路送上门来,既然让他们遇上了,那就是咱们的运气。送上门来的肉,岂能错过?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检查下装备,准备干他娘的。”

  “干他娘的。”

  PS:这些天身体一直不舒服,更的是原来的点存稿,等身体好点会恢复更新量的,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未完待续。)

  PS:  谢谢xs、春来到花开早、b、红尘飞扬788的支持,谢谢。


'正文 第443章 辽楚争锋'

  三月中旬,吴三桂的军队进入滦河流域,一路所见到的却只是剩下一片废墟的长城塞北蒙古诸部。

  当地的蒙古各部,不是被明军强行迁入关内,就是在反抗时被杀,剩下的少部份也远远的逃离,去了远离明长城的更北方或者更西方。

  九头鸟的骑兵放火将燕北长城北百里之内的部落村庄,都烧的干干净净,不留一只羊一粒谷一间房一顶帐篷。

  吴三桂的兵马,越靠近长城,越加的处境艰难。他们没找到一点补给,连飞禽走兽都似乎全被明军带走了。

  清君侧的征讨行军才进行了月余,可辽军却已经因生病、掉队、失踪、逃跑,而减员了超过四万人,长时间行军,加上草料缺乏,导致了辽军的战马也严重掉膘,马匹已经精疲力尽。

  吴三桂此时迫切的需要一场战斗,他希望能够马上跟楚军交战,而不是再继续这样无休止的灾难般的行军了。

  战斗还未开始,他已经减员四成。

  战马精疲力尽,士兵们士气低落,全靠着一路上半买半抢,才勉强维持了行军,可军中的粮草,始终不超过十天余量。

  对于这场战争,吴三桂内心已经绝望。全靠着心底最后的一丝侥幸,他才一直强撑着。或者说,吴三桂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骑虎难下了。

  若不是后面还有五万清军骑兵,吴三桂绝对坚持不住。

  吴三桂迫切的需要一场战斗,一场胜利,来鼓舞军心士气。

  “楚军的火器厉害,但我们有骑兵。”吴三桂在自我麻醉。

  潮河北岸。

  一支辽军的前锋斥候一路搜索到了这里。

  若不是太过饥饿,他们也不会大胆的跑到了距离长城不过二十里的地方。可他们实在太过饥饿了,在意外的发现了一头狐狼之后,他们兴奋的穷追不舍。一百斥候紧紧追随着猎物,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潮河边上。

  他们沉浸在抓到这头狼后,杀掉他如何分食。

  结果正追的起劲。前方突然一阵火铳齐射过来,打的辽军斥侯骑兵们人仰马翻。

  张万年虽然是一名老京军,可在加入楚军前就已经有一手不错的火铳射术。加入楚军之后,他接受了楚军的新式训练。

  到现在。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楚军军官。

  为了伏击这支辽军,张万年采用了排队枪毙的楚军标准战术,而不是用骑射追击。

  他事先将二百轻骑布置成四个纵队,每队五十人,全都下马。他们没急着抽出自己的马刀长矛。而是把重达七斤半的燧发步枪端在手上。

  步枪使用的是定装纸弹,浸过猪油的圆筒形纸弹筒,里面是定量的火药以及一颗圆铅弹。采用标准化生产,每一把的火铳的铳管口径以及铅弹的口径,都是非常标准的,这大大提高了射击的精度。

  在辽军到来之前,张万年已经和士兵装填好了第一发子弹。

  他们咬破纸弹壳,先把纸弹里的部份火药倒入药池,盖好火门盖,然后把剩下的火药倒入铳管。再把纸弹里的铅弹连着纸壳一起捅进铳管。

  浸过油的纸壳能比较轻松的捅进铳内,而铅弹外包着的这层纸壳,还能固定铅弹在铳管中,不会滑出。

  楚军的士兵,训练考核中,有一项硬性的标准,就是每名士兵在作战时重装子弹,标准时间是二十秒到三十秒。二十秒是优秀,三十秒是合格,超过三十秒都是不合格。

  楚军现在装备的燧发步枪。射程能达到一百五十到两百米。不过除了部份出色的神射手,多数士兵都不能保持很高的命中率,燧发枪极易受到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楚军近年扩张迅速,新兵极多。楚军为了保持命中率,渐发展出依靠数量优势来弥补命中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确保步兵们最大的命中率,和最大的火力,楚军采用队列齐射。

  战斗时,他们会排着整齐的队列,根据不同的目标。分为横队、纵队以及空心方阵这三大队列战术齐射。

  配合上炮兵以及步兵连队的山地榴轻火炮支援,楚军的火力凶猛无比,在这种战术下,铠甲、盾牌,都已经挡不住了。

  这也是楚军越来越少装备铁甲、布铁甲这些重装防御的原因所在,再厚重的铠甲也做不到全身防御,就算全身防御,可密集的铅弹加上猛烈的火炮炮弹,也一样无用。

  楚军的步兵们都只装备一件棉甲,还是不夹铁片的绵甲。

  在这种战术下,楚军更加注重队列训练,强调保持阵形不乱,维持猛烈的火力。

  配备卡式刺刀后,步兵们结成阵列,可远攻,可近战,既相当于弓弩方阵,又是长矛方阵,特别是当他们组成空心方阵后,外层是一排排刺刀,后面是排排的步枪齐射,加之围在阵中的火炮,随时能够给予致命一击,这使得楚军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畏惧野战的部队了。

  当辽军被一阵齐射打的人仰马翻,还搞不清发生了什么的时候。

  放空了枪膛的楚军已经开始在迅速装填第二发子弹。

  仅仅二十秒时间,不过是瞬息之间,辽军还在混乱,二百轻骑兵分成的四个纵队,已经打完了一波四轮齐射,紧接着第二波射击又开始了。

  嘴里还残留着定装弹纸壳上的猪油和火药的混合味道,张万年沉着冷静,这不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了,可却是第一次打的如此痛快。

  以往若是遇到上百清军,那么就算一个营的明军,说不定都只有且战且退的份。关宁铁骑虽不如清军,可那也不是当初的京军能够比拟的。

  开完第二枪后,张万年再次从纸弹包里摸出一颗定装纸弹。每一个楚军身上都有一个子弹包,最多能装三百发纸弹。

  不过一般情况下,他们身上都只携带一百发纸弹。

  这些纸弹都是经过层层检验审核,来自于江南制造厂生产,训练的时候张万年就用的这种纸弹,他打了数百发纸弹,还从没有出现过纸弹质量问题。没卡过膛,也没炸过膛,更没有大小不符,火药装量不对等问题。

  一把七斤半在手。百步之内,他几乎都不会失手。

  “前进!”张万年花了不到二十秒,已经重新装填好了第三发纸弹,他迅速的喊出口号,然后带着队伍向前进。

  一边射击。一边前进,这也是楚军的标准步兵战术。

  前进的速度并不快,楚军不需要那种狼冲兔突,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楚军教官们都在强调一个重点。

  “保持阵形不乱,速度快慢不是问题,只要保持阵形不乱就形。”

  三轮射击过后,那百骑辽军,起码倒下了三四十人。他们狼狈的撤后,丢下满地尸体。许多辽军还未毙命,倒在地上惨叫着。

  张万年盯着逃跑的辽骑,没有下令立即骑马追击,反而下令结方阵。

  “结空心方阵,快!”

  麻保望了张万年一眼,没有反驳,“空心方阵!”

  空心方阵,楚军中以步对骑的法宝。

  楚军的步兵,每连有四队,每队有四排。在营连一级是三三制。到了队排却成了四四制,这种编制,却正是因为这个空心方阵。

  在营连及以上的战斗中,楚军往往有炮兵支援。也会有不少的配属轻火力支援,但在营连以下,火力不足,往往惧怕骑兵的冲击。

  故此,四四编制,能够最迅速的结成四方空心阵。

  张万年老练有经验。麻保也是战场上 老兵,还在讲武堂进修过的,两人都第一时间选择了结阵。

  果然,不出他们的预料,脱离战场的数十骑辽军,并没有逃走。他们绕了个圈,又杀了回来。

  那些辽骑作为斥候夜不收,也是辽军中的精锐。

  措手不及下,被一群步兵给打的死伤惨重,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服气的,他们并不知道其实他们面对的并不是步兵,而同样是骑兵,而且还是骑兵中的精锐轻骑兵。

  在许多辽军的思维中,步兵是打不过骑兵的。哪怕装备了火铳的步兵,也一样打不过骑兵,除非他们有炮。

  可眼前这支突然遭遇的步兵,明显只是一支巡逻步兵,他们没炮。

  不过当他们绕回来后,却发现战场上有些不太对劲。

  那些火铳兵既没有追来,也没有跑,他们反而像是早有预料到他们会杀个回马枪一样的,居然已经结起了一个方阵。

  “前排上刺刀!”

  张万年大吼一声。

  士兵们纷纷把刺刀从腰间出,套筒式刺刀也是楚军独创。

  刺刀早不是新鲜东西,大明早期的火门枪,就是一根长棍一端装上一截铳管,这种枪射程短,威力小,准度差,三眼枪就是火门枪的强化版。后来为了加强火门枪的威力,便设计了铳剑。

  当快枪发射过后,便把铳剑插入铳管中,快枪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支长矛。而三眼枪则因为是三个铳管在一起,因此发射完后,不需要再装铳剑,直接抡起来就能当个狼牙棒或者小铁锤使用。

  不过铳剑还是有许多缺口,因为一旦铳剑插到枪口上后,就不能再重新装填和发射了。

  楚军改良了铳剑,研制出了套筒式刺刀,刺刀末端的一侧带有空心握把,使用时握把套在枪口上,并旋转一定角度,就能让枪管外的卡隼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内,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这种新式的刺刀结构,刺刀刀身偏于枪管轴线的一侧,两者间隔一定距离,使射击与刺杀互不干涉。

  看似一个小小的改动,却让步兵们远近兼战,配上刺刀后,楚军的步枪长达一米八,相当于一支标准的长矛,完全可以对付骑兵。

  张万年自己也抽出了刺刀,握着锋利刺刀的柄套在铳口用力一转,再一卡,刺刀已经严密的套进并卡在步枪上面。

  四个队组成一个四方空心阵,每面五十人,每排十人,列为五排。

  前面两排的士兵已经套好刺刀端起了六尺长的套刺刀步枪,后面三排的士兵则暂时没有套刺刀。

  刺刀虽不影响发射,可却还是会影响装填。

  特别是在战斗之时,紧张的战场形势,刺刀往往会刺刀士兵自己的手。为了保持射速,因此空心阵有时只外面的几排先装刺刀,后面的并不急装刺刀。

  望着那森森的刺刀,辽军的那名骑兵队长差点咬碎了满口牙。

  “大人,我们怎么办?”旁边的一名斥候大声的问他。

  “什么也不用管,只需要冲过去,撞上去,然后楚贼就会崩溃,逃窜!”队长大声的回答自己的属下。

  辽军纷纷发出怒吼声,向着楚军冲了过去。

  “放!”

  看着辽军已经冲入射程,张万年没有半分恐惧、紧张,有的只是越发的冷静。

  命令发出,他率先开枪。

  砰的一枪,冲在最前面的辽军斥候头长应声落马。

  砰砰砰的枪声不断,又有数名辽军落马。

  辽军还在冲,他们期待楚军逃散开来。

  距离越来越近,刺刀越来越明亮,森然,可楚军的方阵稳固如山,不动如钟。

  。。。。。。

  太阳悬在正中,潮河边上喊杀声已经停止,枪声不再响起,只剩下哗哗的潮河激流声。

  在不远处的那处战场上,一百辽骑已经全军覆没,他们最终还是败了。楚军的方阵没有乱,没有散,也没有退。

  辽军一直冲锋,可最终也没能冲入楚军的方阵中,他们全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也不愧为夜不收之名。

  他们就差数十余步就冲进了楚军阵中,可惜,他们并不知道,张万年这个连虽只有两百来人,却还带着四门山榴炮,虽只是最轻型的四磅山榴炮,可这种不过五十五斤,两匹马就能把整门炮和炮弹、工具都能拖着翻山越岭快速机动的山地榴,装备上榴霰弹,其威力还是很厉害的。

  在这场战斗中,他们一直隐藏在旁边的树林里,等到最后时刻才发射。而且他们都没有动用榴霰弹,直接装填霰弹,一次齐轰,就彻底粉碎了他们最后的那点奢望。

  当一个辽军伤兵躺在地上,艰难的呼吸着,看到楚军从后面的林子里把四门炮推了出来,过了一会,又牵来几百匹马的时候,他瞪大着眼睛,猛的吐出口血停止了呼吸,眼睛却至死也没闭上,死都不能瞑目!(未完待续。)


'正文 第444章 冷枪'

  “元辅,这刘继业做事,也未免太过跋扈了。”不久前才刚刚入京出任兵部右左侍郎的冯元飙,坐在内阁首辅吴闹捣坷铮涣车牟宦

  “怎么说?”吴省

  “我自入京到任兵部之后,为了熟悉事务,查看了一下近年兵部公文档案。刘继业以武将短短数年之间,就已经窜升至顾命大臣爵加郡王。不仅如此,他一个武夫,居然还成了直隶总督兼了顺天巡抚,如此不算,还又入了内阁当了大学士,如今更成了内阁次辅。”

  “加之他还废五军都督府,设立枢密院和军机处,如此种种,都让人忧虑万分啊。”

  冯元飙,字尔彛憬认恕

  父亲冯若愚,曾经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冯元飙,天启二年进士,兄弟冯元飏崇祯元年进士。

  冯元飙为东林健将,早年地方任职知县,后入京任户部给事中。崇祯时,冯氏兄弟并在科道,屡屡弹劾当朝大臣,周延儒、王应熊、温体仁等俱被其弹劾,后被调任南京太仆卿贬离中枢。

  如今,吴鞣朐刖┤伪坑沂汤桑湫址朐r出任直隶按察副使兼天津兵备道。

  “元辅,我翻了翻兵部的名册,结果吓了一大跳啊。刘阁老之前大搞裁军并镇,结果是现在天下只剩下十六镇,剩下三十余万人马。这固然能节省开支,可兵者国家利器。如今天下军镇纷纷裁撤,只剩下了这三十余万人马,却有超过半数都是刘继业的楚军啊。”

  “辽军楚军秦军豫军等等,不过是寻常旧称。不管是哪来的兵,那都是朝廷的兵,绝不是某个人的私兵家丁。”吴档溃叭缃袢肥涤胁簧俪爻錾淼慕斓H胃髡蛞埃且彩且蛭侨肥滴⑾麓蠊Γ锹酃ι偷较衷诘奈恢谩!

  “可这些人都是刘继业的旧部,有些还是他的结义兄弟、姻亲。甚至是门生弟子啊。从关外到直隶,再到中原、川湖,如今这四军区旧的军兵皆因战力不堪而被裁撤,全都换成了刘继业的这些旧部率着楚军驻守。甚至东南的两江、闽浙、两广,海军,那都跟刘继业关系紧密,这天下之兵如今半数握于刘继业,这已经非常危险了啊。”冯元飙大声劝道。

  “这样下去。那还了得?整个天下诸镇统兵者,都是其旧部朋党,天下之兵,皆楚军。万一哪天刘继业他登高一呼,这山河都将为之变色啊。”冯元飙越说越气,大明立国之初定下卫所军镇,中央有五军都督府统领。

  到了后期,更是以文驭武,兵部夺五军府之权,为何?为防武将坐大。

  随着辽东女真的兴起。朝廷在辽东用兵不断,不得不重用一些能战的武将,结果就是导致李成梁这样的跋扈武将的坐大,此后辽西将门形成,辽西军便尾大不掉。

  可比起辽西军,如今的楚军才真的让人惧怕。

  楚军太能战了,而偏偏现在朝廷还搞大裁并,结果中枢有了军机处和枢密院,兵部反而失了调兵权。刘钧在军机处,傅山在枢密院。还有赵顺、郑芝龙等在兵部。

  更可怕的还是关外、直隶、中原、川湖各省,现在旧的军队皆被裁并,留下的都是楚军为主的各镇新军。

  甚至连禁卫军、侍卫亲军都是自楚军中选拔的,连禁卫军的提督刘允升那都是刘继业的堂兄。加之刘继业的叔父刘侨执掌锦衣卫。可以说,半壁天下,都处于刘继业的掌控之中了。现在刘继业倒是表现的很忠心耿耿的模样,可一旦哪天刘钧来个黄袍加身,他们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裁并军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卫所早已糜烂。朝廷多年来都靠的是招募营兵作战。如今废除卫所,清理军屯,一来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二来也清理出大量的屯田,可以把这些原来被卫所武官们贪污掉的子粒用做军需。”吴酒档溃朐幕八皇敲幌牍皇亲鑫赘ǎ膊荒芤蛞鲜常肥嫡也坏礁玫难≡窳恕

  “裁并新军,也是同样道理。朝廷原来整编了三十六镇新军,加起来超过百万之众,可实际上,许多军镇空额严重,军官吃空饷、克扣军饷,以及养家丁,士兵多老弱不堪战等情况十分严重。”

  “这些军镇已经腐化的和原来的卫所军一样,打仗不行,做乱倒是时常发生。每年空耗着无数军饷钱粮,不但起不了半点作用,反而是地方上的祸乱之源。你说我们能不裁并整顿吗?”

  “如果有选择,朝廷当然也不希望成现在这样子。当初曾经被朝廷寄以厚望的辽镇,空耗无数钱粮,却根本打不过清虏,进不能克,退不能守。义州松锦之败,差点让清军打入关来,要不是楚军,哪又有后来的议和?”

  “结果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