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松山与锦州相隔只二十里,松山拥兵六万,锦州拥兵五万,可实际上两城现在却被清军包围着,城门都不敢出。而清军的数量远少于明军,但明军却已经不敢出城作战了。清军甚至在锦州与松山之间,松山与杏山之间,各挖了一条长壕,把三城隔断。
“最多十天,辽海就要封冻了。”吴三桂长长叹息。
祖大寿摇了摇头,“刘继业肯定不会来援了,现在唯一的指望也就是秦良玉等援辽兵马。”
吴三桂和祖大寿都在等着辽东兵马,虽然在松山西面的杏山塔山宁远等地还有好几万明军,可那些兵吴三桂根本不指望。他唯一指望的也就是辽东的楚军了。
“刘继业破了盖州,孔有德数万兵马投降,辽东楚军兵威赫赫。他们一定会来解围的。”吴三桂道。
“这可不一定。”祖大寿却没有如外甥一般的乐观。他放低了些声音道,“听说我们先前一路连胜之时,朝廷的许多官员弹劾刘钧在盖州避战不前养贼自重,然后陛下趁机升刘钧为京营总督。将他调回京师去,还连下两道圣旨。结果义州兵败,皇上又连忙让他以京营总督职督师辽东辽西兵马,并节制率领援剿诸路兵马。朝廷这做法,可够绝的。”
“那刘钧也不可能就坐视不救吧?”吴三桂道。
“谁说的定呢。朝廷先前摆明了是想要鸟尽弓藏。解刘钧兵权。现在迫不得已,才又加刘钧为督师,让他来援辽西之围。刘钧岂会看不清,岂会不生气?以朝廷的那尿性,等刘钧一解围,朝廷肯定就要过河拆桥的。刘钧又不蠢,如果他不甘心的话,肯定就不会那般痛快的解围。”
祖大寿也算摸透了崇祯皇帝的心思,也看透了朝中那些官员们的做派。他也算是看出了一些刘钧的脉路,刘钧明明拥有很强的实力。可却一直藏着掖着,有犀利的火炮火铳,也不肯给朝廷。有一支勇猛能战的楚军,却宁愿跑去辽东打一块地盘出来,也不肯来辽西。
他从刘钧的这些做派中,看出了一点东西,这个刘钧其实也一直在隐藏和保存实力,虽然年轻,却是深有城府,知道武将唯有抓着兵权才能得重用。
现在辽西局面如此坏。正突出了刘钧和其楚军的重要性。事实也确实已经证明,辽西战事迅利之时,朝廷就想着削夺刘钧兵权,调他入京。可辽西一败。朝廷不但不能再调刘钧回京师,反而得再给他升职加官,让他总领关外兵马。
这个权力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就如同当年卢向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一样。区别是,当年卢向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受到了杨嗣昌和洪承畴、孙传庭、陈新甲等一群人的掣肘。而现在。刘钧这个关外督师,可是没人管的了。
祖大寿换位思考,觉得如果自己是刘钧,现在就不会马上来辽西解围。理由多的是,就好比辽海封冻,海路不通,陆路难行。
吴三桂心情很沉重,义州兵败,给予他沉重的打击,到现在,他都还没怎么缓过劲来。
“如果刘钧不来救,我们如何自救?”他问。
“有三个选择。”祖大寿道,他伸出一根指头,“上策,我们杀回宁远去。”
吴三桂摇了摇头,不甘心这个结果。如果他杀回宁远去,弃锦州于不顾,那他的前途基本上也就完了。
“中策呢?”
“中策我们坐守锦州,等待辽西或者辽东的援军。”
“太被动了。”吴三桂还是摇头。
“那就只有下策了,我们杀出松山,去锦州与洪孙二总督合兵,共守锦州。”
这个计划太冒险,松山虽有六万人,但缺炮少铳,军心不振,士气萎糜,这个时侯要杀进锦州去,很难。
祖大寿见外甥左右为难,在一边劝道,“我提议咱们还是先杀回宁远去,与辽西其它兵马汇合,补充器械粮草之后,再回来救援锦州。或者,咱们干脆就守在松山,等待援兵。以现在城中的粮草,只要锦州不失,松山守个半年是不成问题的。有这么长的时间,朝廷的援兵肯定会到的。”
吴三桂几次想要出兵锦州,最终还是没能做出这个决定。义州之败,把吴三桂的勇气和自信都打没了。
“那我们等刘钧的救援吧,希望他能早点前来。”
杏山。
总监高起潜、辽西巡抚邱民仰、四川总兵秦良玉、以及从义州败退下来的马科、王朴、刘肇基、白广恩等各率兵马齐集杏山。
几路败兵并不想再东进,可高起潜拿着朝廷的催促救援的诏书,他们也只能奉命。
杏山城城外,五万援兵齐聚。
到了这里,各路兵马都不想再前进了。再往前,就是清军在松杏两城间挖的那条大壕沟,那里现在由多铎率兵拦截。
秦良玉主张出兵先解松山之围,再合松山兵马,解锦州之围。
“不能坐等楚国公,如今天气越发寒冷,海上已有浮冰,水师能不能来还是两回事。我们得抓紧时间出兵,不然拖的越久,天气越寒冷,越发不适合出兵。”
高起潜犹豫不下,既想出兵,又担心打不过清军。最后还是巡抚邱民仰赞同秦良玉出兵,勉强决定了出兵解松山之围。
杏山距离松山很近,不过二十余里地,但现在两城之间,有一条宽壕阻断了松杏大道。
好在秦良玉的军中还有一批楚军援助的火炮,这使得高起潜等人稍稍增添了一些信心。当天一大早,五万兵马誓师,饱餐之后出兵。
杏山明军的动静,早为清军得知。他们刚出城,清军的侦骑就出现在附近。
秦良玉看着那些嚣张的清军斥候,策马来到高起潜和邱民仰马前,向他们提出一个计划。“我们的行军已为鞑虏所知,鞑虏用兵,最喜野战。他们定会前来袭击,我们把炮车放在阵中,铳手布置在炮车外,待鞑子出现,我们立即把炮车集成车墙,铳手、弓箭手立于后面,炮铳击之,必可杀伤鞑虏。”
“好计划,就按秦总兵所言布置。”
明军行进的很慢,出了杏山两个时辰,才走了十里路。
这时清军果然杀出,纵马猛冲。
秦良玉见状,毫不畏惧,立即连连下令,兵马后退,让出炮车,并用炮车辎重车迅速组成了车墙,铳手、弓箭手立于后面。
清军刚进入射程之内,川军的炮手立即点燃了一门门火炮的引信。
炮弹呼啸着出膛,炮声隆隆,清骑没有防备到明军有这么多的火炮,而且早有准备。一时间,许多骑兵被击倒。
“铳手准备!”
“放!”
清骑又冲近了许多,铳手们开始端着鸟铳、飞龙铳等各式火铳,甚至有的还拿着三眼铳,大抬枪等,铳手们站在炮车后面,对着清骑猛烈射击。一时间硝烟弥漫,铳声大作。
“弓箭手!”
再靠近一些,弓箭手也开始齐齐对着清军骑兵仰角抛射。
清军一路上丢下许多尸体,好不容易冲到近前,川军的炮手们已经换装了霰弹。每炮轰出,都是数百颗的小霰弹,而且射这些霰弹,连炮膛清理的过程都省略了,发射速度大大加快。
清军顿时人仰马翻。
多铎在后面观战,看到这结果大为心疼。
“鸣金,撤兵!”
“主子爷,我们已经冲上去了。”
“别废话,立即鸣金,撤!”
战场上,清军鸣金声响起,清军闻令立即头也不回的撤退。
大同总兵王朴看到清军狼狈的撤退,拔出长剑,向前一指,大喝一声,“追!”
他麾下的家丁骑兵率先杀出,然后旁边的其它兵马也跟着冲了出去。大同镇兵马动了,其它镇的兵马也不想错过这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纷纷喊叫着追了出去。
秦良玉一见,脸色大变,连忙向高起潜道,“总监大人,勿轻敌追击,小心鞑子伏击。”
高起潜此时却一脸的笑意,“鞑子没料到我们的炮阵如此犀利,轻敌大败而归,此时正是趁胜追击之时。”
“传令,全军追击,一举杀到松山城下。”(未完待续。)
PS: 感谢suyy、xg、b、si_s、忘记录诸位的支持,现在是月票双倍期间,大家有月票的投票支持一下哦。顺便向大家推荐本很欢乐的书,好像叫唐朝工科生,看的真的很欢乐。
'正文 第357章 多尔衮的得意'
锦州。
一大早,多尔衮就调动两白旗的精锐推进到锦州北门外。大片穿着白色绵甲以及穿着白色中镶着红边的两白旗士兵,使得城外仿佛一夜间被白雪覆盖。
嘹亮的军号响彻旷野,战鼓震天动地。
多尔衮的帅旗就在距城不过两里地的地方,此时多尔衮就站在那里,用千里镜打量着对面这座城池。
锦州,这是明清多年来争夺战的焦点,是核心城池。特别是自清军取得广宁之战和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后,清军已经把战线推进到小凌河一线,而位于小凌河东岸的锦州城,就成了明军把守着辽西走廊的东大门。
由于此前围锦州时已经挖了环城壕沟筑了土墙,因此这次再围锦州,清军很是便利。锦州城又称广宁左屯卫,曾经也是繁华城池,但这些年辽西战事不断,自天启到如今,往来催残,城池早不复当初繁华。
此时城中有兵马五万,蓟辽总督洪承畴、陕西总督孙传庭以及五位总兵官被困城中。兵马虽多,但好多兵马跟清军相比,仅能算是八旗兵携带的包衣阿哈奴才。
事实,当时吴三桂解了锦州之围后,锦州城里的锦州兵就随着北上义州,然后洪承畴带着人马押着一批粮草物资赶到锦州,他那五万兵,还真有半数差不多算是些民夫辅兵。
由于祖大寿北上时把炮也都拉去了义州,因此锦州城的城防只有几门红夷炮,还都是早年制造的旧式红夷。
本来有这几门炮,加上五万人马,要守锦州还是能守个一年半载的。
可现在多尔衮面对着那城门紧闭的锦州城,却是信心满满。义州城下夺得的那批明军火炮已经都运到了锦州城下,足足大小火炮有上千门,就算除掉虎蹲之类的小炮不算,也有一百多门。
特别是其中一批新炮,据说正是吴三桂从楚军手里购得的。威力极强。义州之战时,轰开义州城城好几个大洞。
不过现在,这些犀利的火炮全是清军的了。有了这批炮,多尔衮自信能够很快拿下锦州城。
多尔衮亲自见过了这些火炮的试射。比起清军这几年才仿制出来的红夷大炮,这些炮更轻便,但射的更远。尤其是其中的那些攻城臼炮,轻便好运输,可却能发射极大的石弹。用于攻城,威力无比。
现在,多尔衮的手里,如果把千斤以上的炮都称为红夷炮,那他手里起码有一百门大小不一的红夷火炮。
黄台吉和代善先后率五千兵马回去增援辽阳,如今多尔衮统领锦州城下兵马,济尔哈朗统领义州清军,多铎统领松山外围城兵马。
这三路清军中,又以多尔衮为主帅。
黄台吉走前把情况说的很清楚,先让辽东的刘钧猖獗一阵。只要守住辽阳不失,那任刘钧暂时占领海州盖州等地。冬天马上到来,那时辽海结冰,那么楚军的制海权的作用大大减弱,他们的水师无法四处投送兵力。而从陆地机动,楚军拥有的许多火炮,就会成为他们的拖累。
清军先集中兵力把锦州拿下,再把松山杏山等地辽西明军击败,那个时候,刘钧孤军在辽东。也将孤立无援,清军有的是时间剿灭他们。
对于如何攻打锦州城,原来黄台吉的计划是用打大凌河的办法,长期围困。围城打援。不过现在既然有了大量的火炮,多尔衮就打算仿照吴三桂攻义州,刘钧攻盖州的办法,用火炮集中攻破城墙,然后夺城。
只要没有了城墙依靠,多尔衮相信。明军根本不足与清军一战。
别说锦州城中有五万明军,就是再加五万,多尔衮也不怕。在锦州城下,多尔衮率领的可不仅仅是两白旗的兵马,还有其它各旗和汉蒙各旗兵马,加起来足有五万之众。
清军一半的精锐尽集在多尔衮手里,他现在是自信心十足。
明军现在根本没胆子出城作战,而且有壕沟土墙围城,又有壕沟切断了松山、杏山与锦州之间的联系。
固山额真石廷柱和马光远提议,不必如吴三桂打义州那样四面围攻,只集中重兵猛攻一面。反正在城外还有围城壕沟和土墙,只需要要少量骑兵,就可以关注全局。若明军想要逃跑,也能立即拦截。
因为锦州城各门都有瓮城,因此多尔衮打算直接炮轰门城的城墙,攻打城门,而是准备直接把城墙轰开。避免去争夺明军重点防御的城门,毕竟城门还有瓮城,破了城门,还得再攻城门一次,而瓮城狭小,又有千斤闸和闸楼,易守难攻。
数百门大小火炮,往北城下运去,前面是百多辆盾车,在抓来的汉人战俘的推动下,掩护着后面的炮车推动。
原本清军对付锦州这样的坚城,要么只能围城,要么就是蚁附攻城,或者挖地道,可现在,有了诸多大炮在手,清军也学会了新的攻城方式。
特别是从义州城南下来的清军,当日他们可是真正领略到了火炮攻城的厉害。现在大炮在手,他们连云梯都懒得打造了。
锦州城上的明军也发现了清军的意图,连忙让城头上的大炮轰击。
盾车和炮车刚进入两里左右,北门上的红夷大炮一声巨响,一枚大铁球呼啸着飞出,高高的飞入盾车的阵中。
那枚炮弹直接落在了空地上,弹跳了几下,终于砸中了一辆盾车。那架刚打造的新盾车直接破碎,旁边的那几名战俘跑的快,倒没受伤。
可他们还没来的及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一边督战的清军却在马上对着他们连连射箭,把他们全都射杀在地。对清军来说,这些战俘的作用就是推盾车炮车,既然盾车都没了,那他们也没有用了。当场射杀,还能震慑其它的战俘,免的他们逃跑。
盾车继续在前推动着,掩护着后面的炮车。
城头上的大炮又射击了一次,可这次什么也没打着,远远的偏离了车队很远。
接下来红夷炮射了好几次,都一次没射中目标。这时清军的车队已经推到了城下四五百步远,红夷大炮反而越发的打不中了。
红夷大炮最后干脆不再发射,但接着城上射程更近的大将军炮和千斤佛朗机这些炮火又响了起来。
这些炮在以往的明清战争中算是主力火炮,可比起现在清军手里拥有的这批火炮,可就大大落后了,更不用说跟楚军的火炮比起来,更是属于淘汰装备。
不过虽然这种炮射程近,精度差,但在几百步的距离,从城头发射,还是有不少威力的。
一连好几个盾车被击中,数十名战俘被杀伤杀死,还有一架炮车也被击中,炮车炸毁,暂时不能使用了。
好在城头上的红夷炮弹道平直,炮队靠近城墙后,反而是进入了城上红夷大炮的死角,让这威力最强的火炮成了摆设。
“三百步,停!”
带队的清军军官一直顶着城头的稀疏的炮火进入到北城前三百步左右的时候才停下,这也是他们在义州发现明军炮阵安放距城池的位置。这个位置,基本上能保证大小火炮全都能够攻击到城墙,而且能保证准确度。
“装弹!”
多尔衮派了石廷柱亲自指挥这炮阵,许多炮手都是来自于汉四旗,许多汉四旗的汉兵原本就是乌真超哈的兵,那时的乌真超哈也是大量装备火器的部队,对于火器他们最精通,本来清军中还有孔有德等人的部队最擅长火器,可惜现在全都又降了明。
好在石廷柱义州战后,从战俘中搜罗出了许多原来的明军炮手,把这些炮手重新编入这支新炮兵,倒也让这支清军炮兵部队实力大增。
三磅、六磅、九磅、十八磅的长、短加农炮,还有好几个尺寸的大口径臼炮。虽然没有加农榴弹炮也没有榴弹炮,更没有榴弹,但仅凭着实心的铁弹,都足以对付那面并不宽厚的城墙了。
用臼炮直接砸城头上的守军,用红夷炮直接硬砸城墙,小炮保护炮阵。
“所有的红夷炮就给我盯着那段城墙打,不要打城门,直接打城门一侧的那段城墙。狠狠的轰,直到轰塌城墙为止!”石廷柱高声下令。
号声响起,上百门大小各等红夷大炮,几乎同时开火,一枚枚大铁球呼啸着砸向锦州城。这些炮既有明军自己制造的,也有自澳门购买的,还有清军自己制造的,也有吴三桂从湖北买来的楚军淘汰货,这些炮有的是荷兰人的舰炮有些是英国人、西班牙、澳门人的舰炮,还有一些是陆军野战短加农。
此时各种口径不一,大小不同的大炮,全被清军称之为红夷大炮,一股脑儿就对着锦州北城墙狂轰烂炸。
仅仅轰击了半天,到午后,千疮百孔的城墙终于轰隆一声倒塌了,足足有好几丈宽的一段城墙全塌了。
多尔衮看到烟雾中隐现的那一段大大的豁口,兴奋无比,放声大笑着喊道,“吹号,冲锋,夺下锦州!”(未完待续。)
'正文 第358章 锦州屠城'
夜深了,风也更大了,一阵阵北风带人彻骨的寒意。
锦州城的街面上寂静无声,城中的青壮都上了城墙,妇孺们早早紧闭门户蜷缩在家里,只有城头的梆子声不时传来。
城中的副将府里,灯火明亮,副将夏成德正焦急的等待着部下王恭的到来。
外面一阵脚步声,王恭终于匆匆的赶了进来。他刚刚趁着夜色自夏成德所部防守的那段城墙上用绳索缒下城去,私自跑到清军武英郡王阿济格的营中见面。在清营里一番密议后,又急忙返回城中。
王恭还未坐定,夏成德便急忙问道,“怎么样,阿济格说了什么?”
王恭坐到椅上,喘了口气,对着夏成德神色凝重的回道,“大人,情况不妙。”
夏成德之子守备夏舒听他这么说,忙追问,“清人到底怎么说的?”
“一开始,我并没有见到阿济格。清军对我很是怀疑,后来我拿出了大人的手书之后,他们才半信半疑,最后问了我许多关于城防之事,然后阿济格才见了我。阿济格态度很是傲慢,并不把我等放在眼中。末将费尽口舌,阿济格才表示愿意相信我们一次,但也需要我们的表现。”
“什么表现?”夏成德问。
“他说要将军把公子送出城去做为人质,另外,还要将军把城中的详细防守情报都告之于他,而且,他要我们做为内应,拿下洪孙二督。”
“他说,只有我们擒下洪承畴、孙传廷以及王廷臣和杨国柱等人,城破之后我们才能得到归附机会。”
夏成德坐回椅中,沉吟许久。
“大人,锦州城守不住的,咱们得尽早安排退路。”王恭说道。今天白天清军对锦州发起了强攻,北门外数百门火炮狂轰烂炸。一度轰破了城墙。
洪承畴和孙传庭带着兵马一次次的与清军争夺缺口,虽然最终都将清军击退,夺回了缺口,把城墙缺口都堵起来了。可这一天下来,锦州守军的伤亡也是极为惊人,一天时间,伤亡五千余人。
一天就战死了城中守军的一成。
这个伤亡若不是守城的将帅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二总督,以及杨国柱和王廷臣、曹变蛟这些勇猛的总兵官。今天都守不下来。
可副将夏成德却已经丧胆了。
锦州今天守下来了,可在这猛烈的炮火下,守的住今天,肯定守不住明天。义州兵败后,辽西局势已经无可挽救了。
吴三桂祖大寿被困在了松山,锦州完全成了一座孤城。洪承畴和孙传庭在锦州被围困后,也发起过几次突围,但是每次都被清军击退了。
清军本就凶猛骠悍,现在又得了吴三桂的那大批火器,这还怎么打。高大的锦州城。都只一天不到就被轰开多道缺口,这还怎么守。
“辽东军也许正在来援。”夏成德缓缓道,要投降清军,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他既不想陪着洪承畴等陪葬,可也还是希望锦州能守住。
“刘钧来不了了,辽海已经开始结冰了,而黄台吉和代善都先后返回辽东去了,刘钧现在说不定自身难保。大人,机会只有一次,若我们不速做决定。万一等清军明天攻破城池,那咱们可就得跟着一起陪葬了。”王恭劝道。
“大人,明天可就轮到我们上北城墙防守了。”王恭再次说道。
夏成德是副将,手下有一个营的兵马。总共也就三千人马。这点人马若是明天上北城防守,以今天清军炮火攻城的这种猛烈程度,三千人马还不够守一天的。今天白天一天就战死了五千多守军,他这三千人哪够。
“大人,若是弟兄们都被打光了,那咱们可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王恭是坚决的投降派。“带着三千兄弟投降清军,到那边也一样可以继续当副将啊。而且阿济格还已经说过,只要大人能拿下洪承畴和孙传庭,到时还会给大人一个总兵。”
听了王恭的话,夏成德父子和部下心腹将领们都很沉重。
夏成德心想着,也许锦州还能再守几天,也许刘钧能赶在锦州城破之前增援锦州。可他们明天就轮到守北城了,以清军的炮火,他们绝撑不过明天。没有了兵马,他这个副将就什么也不是了。
夏舒打破了沉默,他对父亲说道,“大人,生死存亡之刻,我们可不能选错了。”
“降清我不反对,可是让我擒拿洪孙二督臣,这件事情。。。”
“大人,既然是降,那当然得有投名状,拿下洪孙等督臣总兵们,咱们才在清朝有立身之资啊。如若不然,清人又何必接受我们?”王恭道。
“哎。”夏成德长叹一声。缓缓道,“可要想拿下洪孙二督臣又哪会那么容易?”
“我倒觉得不难,明天正好是我们值守北城,到时我们放开城防,引清军入城,然后带着清军直捣洪孙府第,便大功告成了。”
“是啊,大人,忠义之名虽好,可如果命都没有了,忠义又有何用?”
夏成德心里犹豫不决,投降清军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有亏名节,以后定然会被人骂。可不降清,他只能与锦州陪葬,他们父子都要死在这里。
他看看王恭,又看看儿子夏舒,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
这时夏舒说话了,“大人,事不宜迟,当下决心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儿子愿意立即前往清营为质,等明天过后,父亲就是清军破锦州的功臣了。”
儿子的话让夏成德心里稍感解脱,是啊,义州之战后,明军的形势越发的恶劣了。比起蒸蒸日上的满清,大明是越发的江河日下了。眼看着清取代明,是必然趋势,也许将来他就将成为满清的开国功臣。
锦州城外清军夜议军务,阿济格向自己的兄弟多尔衮得意的禀报了锦州副将夏成德约为内应之事,自信的道,“夏成德已经将其子守备夏舒送入我营为人质,明天,夏成德正好轮守北城,到时锦州唾手可得也。”
多尔衮闻讯大喜,“如此大好,今日攻城,锦州守军之顽强出乎于某的意料。有数百门火炮助阵攻城,数次攻破城墙,可明军都拼死堵住,我们在城下伤亡一千余勇士,都没能拿下城池。现在有了内应,任洪承畴、孙传庭号为名帅,也再不能挡我了。”
第二天天一亮,清军再次发起进攻,对着北城猛轰。
战至午后,明军拼死防守,总算又打退了清军数轮进攻,在付出千余士兵伤亡后,勉强守住了城墙。午后,夏成德带领本营三千余人马接替北城城防。
伤兵刚撤下,夏成德立即在城上升起白旗,把北门打开,接应清军入城。
夏成德率部的突然反水,使得锦州城门大开,早有准备的清军乘势一举杀入城中,锦州大乱。
夏成德等清军一入城,立即引领他们杀向城中的帅府,洪承畴和孙传庭措不及防,都被围住。杨国柱和王廷柱诸总兵奋起拼杀,见事不可为,想要突围。可城外深壕高垒,突围了半天都没能杀出去。
锦州城的战事,直到傍晚之时才平息下来。
锦州城沦陷,城头升起清军的旗帜。
虽然拼杀反抗,可最终锦州沦陷,洪承畴、孙传庭二总督,杨国柱、王廷臣、曹变蛟等五总兵,大小文官武将数百人尽皆被俘虏。
多尔衮高坐上首,多济格、石廷柱等一众清将位列两旁。
“带俘虏!”一名清军高喊。
洪承畴与孙传庭一众被俘明将被带上前。
“跪下!”一名清军对着站在最前的洪承畴和孙传庭大喝。
洪承畴情形有些狼狈,身着铠甲,头盔掉了,头发也散乱了,衣袍上还染着血渍,可此时被五花大绑的捆着,但头却依然抬的很高。
“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又有清军把孙传庭推上来,也要他下跪,孙传庭直接一个肩撞,把那名清军撞的倒地,孙传庭放声哈哈大笑,“我这双膝盖上拜大明皇帝,下拜生身父母老师,绝不会拜你等藩邦逆臣!”
接下来,杨国柱、王廷臣、曹变蛟等一座总兵、副将等也都拒不下跪。
多尔衮脸色很是阴沉,他压抑着心中的不满,故作轻松的一阵大笑,“明皇不仁,天下奸臣贪官当道,百姓水深火热,我大清乃是吊民伐罪。。。”
“呸!”曹变蛟向多尔衮吐了口痰,眼中全是不屑。
多尔衮的那些话说不下去了,他恼怒的一甩袖,“别敬酒不吃喝罚酒,押下去,好好看着。”
把洪承畴等带下去后,多尔衮犹不满足,“除洪承畴等督抚总督总兵外,其余所有俘虏,全都杀了。”
“全杀?”
“全都杀了,立刻,一个不留。”多尔衮阴沉着下令。
锦州城里顿时杀气腾腾,当天,除三品以上的被俘明军文武官员,其余的四万余锦州守军尽皆被屠杀,此外城中的两万余汉人百姓,不论妇孺老幼也尽皆被屠。
锦州城中明军和百姓被屠杀后,尸体填满了锦州城外的环城壕沟!(未完待续。)
'正文 第359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
锦州城破之时,救援的明军在距离松山十里外,也再次惨败。
清军于杏山城外拦截援军,被川军的铳炮击退后,在王朴的率先追击下,高起潜下令全军追击,明军一路追击,结果在距离松山不过十里的地方,遭遇了清军的再次拦截。
这一次,局势逆转。
清军背靠着一条壕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